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渔歌子教案

【篇一: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桂花九年制学校学校向伟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

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

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

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

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

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

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初步认

识了“词”,对于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

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

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

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

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

然山水的情感。

4、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2、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教学方法】

学法:

朗读是最好的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这一特点,设定学法:以读促悟、读中感悟,采用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等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

教法:

1、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2、联系注释,理解词语。

3、联系诗句,加深理解和体会。

子》

一、语言铺前路,导入新课堂。

1、教师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江南风光有关的词,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2、板题,读题。

二、初读《渔歌子》,解决生字词。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学生自读,指名读。

3、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

4、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了解箬笠蓑衣和鳜鱼。

5、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三、再读《渔歌子》,感词中意境。

1、指名读,齐读。

2、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再读。

4、把自己体会到的画境说给同学听。

5、全班交流。

四、细读《渔歌子》,悟词中画境。

1、引导学生描绘出春天的西塞山。

(1)春天的西塞山是什么颜色的?

(2)这西塞山我们要把它画成什么样子的呢?

2、引导学生描绘白鹭。

(1)这白鹭应该用什么颜色来画?白鹭鸟可能在怎样飞?

(2)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行的姿态,引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借机引出学习诗词的方法:联系已经学过的诗句来加深理解和体会。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4、想象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

(1)教师提问:桃花和流水是什么样子的?鳜鱼又是怎么游的?(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闻到的和听到的,引出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4)想象一下,粉色的桃花连成一片,就像什么?

(5)教师提问:这桃花的香味会把谁吸引过来?

(6)语言指导,引出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和《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6)教师提问:这春江水,你打算用什么颜色来画?

(7)学生回答,引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到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教师提问:同学们,春天来了,这鳜鱼感觉到了,它在水中怎么游着?

(8)引导学生读前两句词句。

5、体会人物的悠然自得。

(1)教师提问:这里的景物这么美,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

(2)边画边总结:头上戴着青的箬笠,身上披着绿的蓑衣,他已经和这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

(3)我画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4)质疑:“斜风”是什么样的风?“细雨”是什么样的雨?

(5)教师总结,引出诗句“子规声里雨如烟”。

(6)引导学生想象:这雨都是沾衣不湿的绣花雨,想一想作者在微风拂面,细雨如诗的景致里,他可能不仅仅是在钓鱼,还可能在干什么?

(7)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词,读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五、回顾《渔歌子》,体作者情感。

1、教师提问:谁可以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2、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渔歌子》。

3、质疑:同学们,这首词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吗?

4、读作者生平,悟作者情感。

(1)出示作者生平,学生默读。

(2)思考:除了陶醉美景不舍归,怡然自得不想归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不舍得归去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渔歌子》。

6、引导学生学唱《渔歌子》。

五、学唱《渔歌子》,明课后任务。

1、播放音乐《渔歌子》,引导学生学唱。

2、布置课后作业。

3、课堂检测。

【篇二: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引进课题

1,课件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二、初读课文,字字落实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

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

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

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

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深入文本,体会写法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

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美如仙境

悠然自乐不须归

【篇三:《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大屏幕中写着)你怎么知道?你

真有心。

今天很高兴与你们一起学习、交流。看到你们的笑容,让我感受到

了春天般的温暖。老师呀,最喜欢春天了,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生命

力的季节,你们喜欢春天吗?

→谁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你眼里的春天?(如果能用成语就更好了)

→谁能用诗句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上课

二、引入课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这节课,老师也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描写

春天的一首诗词。唐朝诗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读——《渔歌子》。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题目读正确了。因为,这《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这个“子”在这里读第三声,渔歌子,起!词牌名不一

定是词的题目,但《渔歌子》既是词牌名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再读《渔歌子》。词和诗有什么不同呢?诗的句子很工整,但词是长短句,有长有短。

三、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现在,咱们就要来读一读这首词了,再读之前啊,你先看看老师的

温馨提示,出示:(注意读出抑扬顿挫,注意读出想象画面)诗啊

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抑扬顿挫,我们

还知道,一首诗啊就如一幅画,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想象画面,

明白了吗?美美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

→生个别读,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1:(1、读的很流畅,如果声音能在响亮些,读的字正腔圆就好了,请你再来试试。)

(2、读的字正腔圆,把“蓑”这个平舌音和“箬”这个翘舌音都读准了。)

生2:谁还想读读(不仅读流畅了,而且还注意停顿了。同学们,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读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怎么读呢?请看——老师已经把这一首词

分为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红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

怎么读的?明白了吗?(听清楚了吗?)→交换读(现在,咱们交

换着试试,我读黑色的,你们读红色的,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你看,这样一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

→齐读好,咱们再来读一次,这一次啊,老师在每行词中间加了一

条小节线,因为诗词朗读,要注意停顿,老师读课题和作者,你们

读内容,一定能把它读好!

师(用体态提示学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读,感受词的意象之美

→什么叫“不须归”?(不愿意回去)评:你已经能很好的理解了。

那这其中的“箬笠”和“蓑衣”又是指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

思的?请你迅速浏览课文里的注释,是的,课文里的注释能帮助你

更好的理解,同学们平时要善于利用。(“箬笠”就是竹子编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评:你读懂了。→这箬笠和蓑衣,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看一看。它们呀,就相当于我们

现在的什么?(雨帽/雨衣。)

→诗人戴着雨帽,穿着雨衣,久久不忍离去,那是因为——(板书:鱼肥,景美。太美了)。留连忘返。有山为伴,以水为趣,鸟儿欢唱,花儿起舞,他被眼前的这片美景所——陶醉了?? ★请同学们仔

细观察,这是一幅图是描绘什么季节的?(春天)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的?(白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不仅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吗?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桃红和水绿相印成趣,格外迷人)还有

白鹭和蓝天的颜色。(白鹭在蓝天中飞翔,这是一种自由之美)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绿色和青色实际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这里却说“青箬笠,绿蓑衣”,可见他非常注意遣词造句。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

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

进这画面中,听——你听到了什么?(这是鸟儿在欢唱)——你闻

到了什么?(这是桃花在释放春的气息)——你看到了什么?(这

是白鹭在宣告春的来临)(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小练笔

师:同学们,从你们那陶醉的眼神中,我已经看到你们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

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齐读《渔歌子》

★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

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

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悠然自得)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像白鹭那样,自由自在)

生:他是快乐的。(身处如此之佳境,岂有不乐之理)

生:幸福。(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生活,因而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的笑容)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像

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抚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五、读,感悟词中的情感

→读出词中画,还得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

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老师这里有一段介绍张志和的话,

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播放:(张志和唐代词人,浙江兰溪人。十六岁他写折子给皇帝,写的内容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因事

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

钓徒”。)他是一个(隐士),喜欢(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是啊,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就喜欢这种悠闲,这种自在。[板书:休闲自在]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

细雨,

→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男生读

→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女生读

→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惹出什

么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出示词)

→老师想问下大家,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回去,回家)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回家)

→好,我也来劝劝大家。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

→且须还那——不须归呀。

→且须还那——不须归呀!

→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啊!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

“每垂钓,不设饵”是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不用鱼饵就钓不到鱼,可张志和却总说钓了很多很多,那他钓到的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就这样看着、想着、画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音乐响起]——渔歌子??(齐读)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可以唱,听词曲,想唱得孩子可以轻轻地和着。

六、对比学诗

词人张志和悠闲自在地在江边垂钓,有一位诗人也在垂钓,读一读这首诗,柳宗元的心境和张志和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呢?从哪里看出?

两个人,两种不同的心境,写下了两首不同的诗词。对比着读,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结束语:

同学们,学习古诗词,我们不但要读准确、读流畅,读出韵味,而且更要读出词中的画和意境。希望同学们平时也能这样去诵读古诗词,好吗?

板书:渔歌子词牌名

鱼肥

景美

悠闲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

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 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武瑞娜 【教材依据】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诗词教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我校以阳光文化为引领的“5S”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力求通过高效扎实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与提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方法与途径:依托文本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探究,交流,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由文字及画面,感受江南风光之美,体会诗词魅力。 难点:1、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2、感悟诗人“不须归”的情怀及原因。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思维: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开学初,我们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谁还会背哪些词? 2、掲示课题: 诗词经典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词世界,学习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感受古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 3、板书课题,齐读。 4、理解课题:“渔歌子”既是词牌名,也是词的题目。从这个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启发思维: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词,自由朗读

古诗教学《渔歌子》

1课前准备: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师板书:张志和 问: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释: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去领略他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板书:渔歌子。齐读 2.问:‘渔歌子’是题目吗?” ‘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虽然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课件:渔歌子五首)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 “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目标一:读: 1、初读。 ①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③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⒉再读课文 ①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请生读,点评。 ②你们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请几个同学回答。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一个人,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③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④大家再一起试试。(柔和、舒缓)

⑤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师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 ⑥请大家试着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⑦评:恩,味道出来了。等理解了这首诗,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目标二:理解诗意 1、请生译,增补。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 2、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三、细读体悟。 ㈠“解”诗,细读景物 1、请大家看前两句。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一起轻轻地读。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 2、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景物大家没有说出来呢,请同学们去找找。“斜风、细雨”。这样,西塞山前这幅美妙的图画就全了。 3、春色图(这是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 看着这幅图,感受一下—— [复踏] 青山、白鹭、粉桃、碧水,足以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读—— 振翅的白鹭,更给这一幅静静的画面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趣。读—— 清亮的流水中,山跃动起来,生机无限,读—— 山间,坡底,满是一片儿一片儿如红云般的桃花,绚丽无比,读——问: 西塞山前,是怎样的桃花? 西塞山前,又是怎样的流水? ⑴问题:“你看,西塞山前应该有梨花,有杏花,可是却为什么要写“桃花”?”

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渔歌子教案 【篇一: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桂花九年制学校学校向伟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 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 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 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 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 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 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初步认 识了“词”,对于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 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 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 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 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 然山水的情感。 4、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渔歌子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二、简介词牌 1.“渔歌子”又叫“渔父”。就是打渔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 2.知道“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长短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渔歌子》吧!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课件出示:自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韵味。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认识“箬笠”和“蓑衣”。 3.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4.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缩短一些。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境。 1.同学们,同学们每首词中都会有一个关键的词叫做这首词的词眼,那么,你能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吗?(板书: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准备: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忧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设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2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

《渔歌子》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7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篇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塞山边美景 鳜鱼、斜风、细雨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精选11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1篇) 渔歌子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箬、笠、蓑”,会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看到的景象。 2. 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子》。 3. 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停顿。) 4. 释题。你对“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5. 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 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 再读这首词, 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释疑。(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用自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指

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让我们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 三、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 品赏意象。师: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自然别有一番韵味。再读这首词,想想诗人选取了哪些景象来写的? 2.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可能会说到: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你觉得春天还会有哪些美妙的景色呢?根据回答板书。 3.谁能把这些景送进词里面去,让我们也来填一首词,朗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 感悟“不须归”的原因。(师:学到这儿,你觉得什么原因使诗人“不须归”?) 5. 概括板书:爱春光 师:老师也来说一句:西塞山前春光美,诗人忘情不须归。 6. 除了诗人留恋春光,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 7. 学生交流。可能会说到:因为有斗笠有蓑衣;因为爱钓鱼;因为鱼鲜美…… 于是引导学生读下面的词。 8.①补充阅读《渔歌子》另一首: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2.读懂词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生动性。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孩子们,我们上课前一起来欣赏西塞山的美景,你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美吗? 2.归纳总结:读词、想景、悟情。 现在我们就要拿起读词、想景、悟情这把学习诗词的金钥匙,来学习今天这首渔歌子。(板书课题) 先请孩子们自由读这首渔歌子2遍,可以找同桌、好朋友、小组合作等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人)谁还想读(2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学生读得不好可以老师范读,也可以请好的同学范读)。 2.通过朗读,一定发现词中词中许多景物?请你在书本上圈一圈。 反馈:老师还发现有一个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在那里(钓鱼),是一个(渔翁),真是人在景中,融为一景啊。 3.这么多景物,请你再借助注释读一读,联系生活想一想,还有不熟悉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对这些景物,你还有不熟悉的吗? 预设:是啊,古人离我们太远,有些物品我们已经很少见到了,老师查了一些图片,大家看一看。 a箬笠:用箬竹叶和竹篾编成的斗笠,戴在头上可以防雨防晒(出示图)

b蓑衣:现代雨衣的功能 三、品——体会语言,共同作画。 1.这些景物,安静地睡在这首词中,请你静静地听,慢慢地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们告诉我,我来画出来。 反馈:(可叫2人)若说得不细,可引导:还有谁想说说最喜欢的画面呢? 你抓住一个飞字,想到了白鹭自由翱翔的姿态,这样的想象真美。 你用了颜色,你的鱼动了,你的白鹭活了(用了姿态) (从哪一句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谁也向他一样读一读) 总结:刚才我们想象了最喜欢的画面,你能进入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整首词描绘出来吗?先说给自己听+指名范说(评价)+同桌说+指名说 2、是啊,词人真了不起只用了27个字,就把这所有的美景都展现了出来。我们也很了不起,通过想象把画面描绘的有声有色,现在让我们当回渔翁,走进这绵绵的画卷中。 3、此时,面对着这样美景,小渔翁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再美美地读一读。 师:再读《渔歌子》,这次我们就不仅仅是体会到美丽的风景了,还要让我们感 受到作者的那一份悠闲。学生读。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先来试试,咱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师生配合读。(30分钟) 师:古人可不是这样念的,播放录音《渔歌子》的吟诵。他是在朗诵吗?是在唱歌吗?像这样的形式叫什么?(吟诵)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是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张志和走了以后,唐肃宗一直想念他,几次派人到太湖一带寻找他,但是张志和听说皇帝在找他,他就藏起来,避而不见。一直与皇帝一直没有找到他。读到这里,你觉得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归”字,还仅仅是不想回到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中吗?他是不想回到哪里?(朝廷做官,滚滚红尘,尘世之间……)是呀,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归,就作了一首词: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渔歌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Every love is for holding a lamp and meeting someone who resembles himself.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 删)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 2.掌握《渔歌子》的基本意义和语言特点。 3.理解并朗读古诗的音、韵、调、节,感受其音律美。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形象感受《渔歌子》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5.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产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 1.介绍《渔歌子》的背景和作品简介。 2.教学《渔歌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朗读《渔歌子》,感受音乐之美,感受诗歌之美。 4.分析《渔歌子》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 5.引导学生自由创作,通过自由创作加深对《渔歌子》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1)讲解《渔歌子》的背景和作品简介。 (2)提问:你们听过渔歌吗?渔歌都唱些什么呢? (3)简短播放几个渔歌片段,让学生了解渔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 2.感性理解与朗读 (1)老师请学生阅读《渔歌子》诗歌全篇。 (2)让学生体验、感受古诗的音、韵、调、节,感受其音乐之美。

(3)老师和学生分段朗读《渔歌子》全诗。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承接等问题。 3.分析诗歌特点和艺术特色 (1)让学生发表对《渔歌子》的感悟和体会。 (2)让学生分析《渔歌子》的诗歌特点,如字数、句式、韵脚、押韵等。 (3)引导学生注意《渔歌子》的艺术特色,如情感真挚、形象鲜明等。 4.自由创作 (1)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渔歌子》的感性体验和分析思考创作,可以选择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话题,如自然风光、人物描写等。 (2)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自由运用想象力,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句和表现方式。 (3)学生完成作品后,老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和展示自己的创作。 5.课堂小结 (1)让学生复述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教师提供1-2道小题目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眯过程的积极性。 (2)学生自由创作的成果,考察学生的艺术特长和创新能力。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对教师的指导和讲解的吸收程度。 五、教学应用和示范 一、阅读诗歌,朗读诗歌,领略诗歌之美; 二、分析诗歌,体验诗歌魅力; 三、启迪创作智慧,激发天赋特长,让艺术在创造中创造。

《渔歌子》教学设计(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渔歌子》教案(13篇)

《渔歌子》教案(13篇) 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育阅读,朗读诗词的爱好,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始终被文人墨客所钟爱,很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日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方: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

表示词的内容,比方,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教师把这首词读一遍。留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伴侣,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亮但有显得柔软,气氛安静但又布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悦耳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美丽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1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边读边想象的能力,培养生动描绘景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主动预习基础上,通过朗读、看图、思考、讨论、想象、口头和书面表达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描绘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一)教师课件出示同学们新学的一首歌中的一句歌词,请大家唱一唱,再请大家读,引导发现歌词的美,进而引出古代也有歌词,再出示《渔歌子》课题及作者。 (二)请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1、指名读词。 2、结合注释汇报“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