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设计意图: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1.景美中感悟“不

须归”。(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附板书:景中有情

渔歌子 ------>不须归张志和

情景交融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

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 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武瑞娜 【教材依据】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诗词教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我校以阳光文化为引领的“5S”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力求通过高效扎实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与提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方法与途径:依托文本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探究,交流,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由文字及画面,感受江南风光之美,体会诗词魅力。 难点:1、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2、感悟诗人“不须归”的情怀及原因。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思维: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开学初,我们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谁还会背哪些词? 2、掲示课题: 诗词经典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词世界,学习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感受古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 3、板书课题,齐读。 4、理解课题:“渔歌子”既是词牌名,也是词的题目。从这个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启发思维: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词,自由朗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南康区实验小学尹红 设计理念: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和捕鱼情景,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简简单单教语文,带领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古诗词三首》里的一首词,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词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诵读出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4.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忆江南) 5.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有的——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设计意图: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 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渔歌子教案 【篇一: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桂花九年制学校学校向伟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 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 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 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 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 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 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初步认 识了“词”,对于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 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 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 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 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 然山水的情感。 4、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设计意图: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1.景美中感悟“不

渔歌子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二、简介词牌 1.“渔歌子”又叫“渔父”。就是打渔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 2.知道“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长短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渔歌子》吧!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课件出示:自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韵味。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认识“箬笠”和“蓑衣”。 3.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4.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缩短一些。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境。 1.同学们,同学们每首词中都会有一个关键的词叫做这首词的词眼,那么,你能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吗?(板书: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准备: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忧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设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2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此,我在这节课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教师应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诗词的味道。 二、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 作为一节比赛课,我活用教材,将《渔歌子》作为第一课时来上,字词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词的教学上,我也是煞费苦心。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读出词语的含义;第三遍读,记住难点的笔画,正确书写生字。三次的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在教学字词的同时,渗透了读词的方法:读词要读出语气的变换,读出词语的含义,让词语“站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联系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等,都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三、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7个字,但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虽然大家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的。我这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园的如诗如画又是这课的重中之重。于是让学生充分

《渔歌子》教案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

(江苏省获奖教案)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江苏省获奖教案)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教学设 计及教学反思 语文实践活动。要写好画面,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写画面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5、此景此情,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师生共同朗诵) 6、品出人之情,走进作者的内心。身临其境的体会钓情。我们似乎遗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我们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什么样的?(指名说)小结: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师生共同朗诵)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 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课件出示。

张志和是诗人,画家,精通音律。16 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课件出示:他的哥哥张松龄写的诗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松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让学生试着诵读这首词,并说一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师生表演: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一起来一次作诗、和诗吧。我诵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学生诵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我诵读:狂风浪起且须还。 学生诵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诵读:且须还哪!学生诵读:不须归呀! 我问: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学生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的说出张志和可能会说出的话。我说:第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 生可能会回答,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小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他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Every love is for holding a lamp and meeting someone who resembles himself.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 删)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

《渔歌子》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7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 2.掌握《渔歌子》的基本意义和语言特点。 3.理解并朗读古诗的音、韵、调、节,感受其音律美。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形象感受《渔歌子》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5.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产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 1.介绍《渔歌子》的背景和作品简介。 2.教学《渔歌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朗读《渔歌子》,感受音乐之美,感受诗歌之美。 4.分析《渔歌子》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 5.引导学生自由创作,通过自由创作加深对《渔歌子》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1)讲解《渔歌子》的背景和作品简介。 (2)提问:你们听过渔歌吗?渔歌都唱些什么呢? (3)简短播放几个渔歌片段,让学生了解渔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 2.感性理解与朗读 (1)老师请学生阅读《渔歌子》诗歌全篇。 (2)让学生体验、感受古诗的音、韵、调、节,感受其音乐之美。

(3)老师和学生分段朗读《渔歌子》全诗。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承接等问题。 3.分析诗歌特点和艺术特色 (1)让学生发表对《渔歌子》的感悟和体会。 (2)让学生分析《渔歌子》的诗歌特点,如字数、句式、韵脚、押韵等。 (3)引导学生注意《渔歌子》的艺术特色,如情感真挚、形象鲜明等。 4.自由创作 (1)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渔歌子》的感性体验和分析思考创作,可以选择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话题,如自然风光、人物描写等。 (2)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自由运用想象力,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句和表现方式。 (3)学生完成作品后,老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和展示自己的创作。 5.课堂小结 (1)让学生复述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教师提供1-2道小题目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眯过程的积极性。 (2)学生自由创作的成果,考察学生的艺术特长和创新能力。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对教师的指导和讲解的吸收程度。 五、教学应用和示范 一、阅读诗歌,朗读诗歌,领略诗歌之美; 二、分析诗歌,体验诗歌魅力; 三、启迪创作智慧,激发天赋特长,让艺术在创造中创造。

《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

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1、自学生字。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

《渔歌子》优质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优质公开课教案 师:第一次跟张老师上课紧张吗?生:不紧张师:敢发言吗?生:敢师:我们来对答几句,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神采奕奕生:老师 神采奕奕或老师精神抖擞师:同学们活泼可爱生:预设,老师活泼可爱。 师:老师活泼可爱不太合适,这是形容孩子们的,让学生换词、讨论(和蔼可亲、精神饱满)老师再说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师:你们都是老师的知己,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生:做好了师:上课,师生问好 你知道张志和吗?(提前让学生了解张志和,并让学生互相补充)张志和:唐代著名词人、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张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在他的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张志和 简介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志和,走进诗词的意境。(课件:渔歌子朗诵)二、初读,感知 刚才一定被词的意境所陶醉,我们一起读,再读之前老师先给你们介 绍两个小老师帮帮你们。 第一个小老师是文中的注音,注音注音,帮你正音。第二个小老师是 课文下面有什么,注释,注释注释帮你解释。下面借助这两个小老师把这 首词自读几遍。开始。 在第一个小老师的帮助下生字词都学会了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 1.谁来读一下生字词。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课件出示这些字中 有没有多音字?在这里,读ài这几个词怎么读?谁来读一下。塞车(āi)边塞(ài)茅塞顿开(è)教学生这个读音课件出示

2.2.第二个小老师用的怎么样呢?老师说词语,你们解释怎么样?西塞山鳜鱼箬笠让学生起来理解箬笠,师出示图片蓑衣让学生起来理解箬笠,师出示图片这两个小老师用的都很好。 3.3.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这首词?看老师又请来了斜线小帮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2.读懂词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生动性。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孩子们,我们上课前一起来欣赏西塞山的美景,你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美吗? 2.归纳总结:读词、想景、悟情。 现在我们就要拿起读词、想景、悟情这把学习诗词的金钥匙,来学习今天这首渔歌子。(板书课题) 先请孩子们自由读这首渔歌子2遍,可以找同桌、好朋友、小组合作等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人)谁还想读(2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学生读得不好可以老师范读,也可以请好的同学范读)。 2.通过朗读,一定发现词中词中许多景物?请你在书本上圈一圈。 反馈:老师还发现有一个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在那里(钓鱼),是一个(渔翁),真是人在景中,融为一景啊。 3.这么多景物,请你再借助注释读一读,联系生活想一想,还有不熟悉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对这些景物,你还有不熟悉的吗? 预设:是啊,古人离我们太远,有些物品我们已经很少见到了,老师查了一些图片,大家看一看。 a箬笠:用箬竹叶和竹篾编成的斗笠,戴在头上可以防雨防晒(出示图)

b蓑衣:现代雨衣的功能 三、品——体会语言,共同作画。 1.这些景物,安静地睡在这首词中,请你静静地听,慢慢地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们告诉我,我来画出来。 反馈:(可叫2人)若说得不细,可引导:还有谁想说说最喜欢的画面呢? 你抓住一个飞字,想到了白鹭自由翱翔的姿态,这样的想象真美。 你用了颜色,你的鱼动了,你的白鹭活了(用了姿态) (从哪一句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谁也向他一样读一读) 总结:刚才我们想象了最喜欢的画面,你能进入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整首词描绘出来吗?先说给自己听+指名范说(评价)+同桌说+指名说 2、是啊,词人真了不起只用了27个字,就把这所有的美景都展现了出来。我们也很了不起,通过想象把画面描绘的有声有色,现在让我们当回渔翁,走进这绵绵的画卷中。 3、此时,面对着这样美景,小渔翁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再美美地读一读。 师:再读《渔歌子》,这次我们就不仅仅是体会到美丽的风景了,还要让我们感 受到作者的那一份悠闲。学生读。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先来试试,咱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师生配合读。(30分钟) 师:古人可不是这样念的,播放录音《渔歌子》的吟诵。他是在朗诵吗?是在唱歌吗?像这样的形式叫什么?(吟诵)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是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张志和走了以后,唐肃宗一直想念他,几次派人到太湖一带寻找他,但是张志和听说皇帝在找他,他就藏起来,避而不见。一直与皇帝一直没有找到他。读到这里,你觉得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归”字,还仅仅是不想回到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中吗?他是不想回到哪里?(朝廷做官,滚滚红尘,尘世之间……)是呀,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归,就作了一首词: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渔歌子》教学设计(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