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鸿门宴》教案篇1

师:出示有关评价项羽的四首诗歌,分别是杜牧和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讨论分析,各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

师: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无疑是悲剧的失败的英雄,在鸿门宴上是怎样体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生: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沉不住气,在__一开头,他的一言一行就形象的写了出来。

师:怎样写的?

生:当项羽一听到曹无伤的告密后,大怒,并且发出誓言,要灭了刘邦,很冲动。

师:朗读项羽的第一句话,用怎样的语气,配以动作来读?

生:咬牙切齿,拍着桌子,瞪眼大骂。

师:这种有些莽撞的性格很早就有,当还是青年时,项羽见到不可一世秦始皇时,说

生:彼可取而代之。

师:当时他的叔叔在旁,吓得叔叔赶紧捂住这位愣头青侄大爷的嘴。就是个二愣子形象。项羽有没有实践他灭刘邦的诺言?

生:没有,听了项伯的劝告,改变了主意,当时项伯已经和刘邦结成亲家,

师:文中项羽的表现是

生:项王许诺。

师:简简单单四个字,什么叫许诺,许诺的背后是

生:项羽答应了项伯的请求,实际就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

师:就一个晚上,项羽来了个180度转弯,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项羽心地善良,心很软,

师:项羽真的是个善良的男人吗,在进函谷关前,刚刚把投降的20万秦兵给坑了,即活埋。你说狠不狠?

生:狠

师:在政治斗争中总是讲究你死我活,项羽的巨大的转变只能说明

生: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有孩子气。不够成熟。

师:毛主席看过《鸿门宴》后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是有道理的。

师:鸿门宴上,两大军事集团的老大终于见面了。刚见面,刘邦四次将军,两次臣把项羽捧上了天,自我感觉相当棒,大家有没有注意,刘邦很随意的说了一句话

生: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师:为何这样说

生:无非是为自己解脱,辩解,表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师:但没有想到,这里的有隙居然真的有戏了。看项羽如何回答

生: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非常直截了当,不加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如在眼前。

师:你能猜测项羽说这句话时的表情吗?

生:迫不及待,面带惶恐,好像是自己的不是,是自己误解了刘邦。

生:这是的项羽实在太可爱了,居然把告密者潜伏者和盘托出。

生:还为自己辩解,如果不是曹无伤,我绝不会这样。

师:项羽的失言一说,可苦了曹无伤大人,__的结尾一句话

生:立诛杀曹无伤。

师:刘邦性格是多么的果断,曹无伤到死还不知道自己的脑袋是怎么掉的。可见项羽的性格是

生:项羽的性格是直爽,毫无城府,还是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

生:做事不老练,想说就说,藏不住话。

师:其实第一个回合刘邦已经在心理战胜了项羽,至少让项羽觉得自己理亏。所以项羽留下来与刘邦一起喝酒,有赔罪的意思。在这次酒宴上,项羽的反应同样使人摸不着头脑。找出相关的词语,(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项王默然不应,称樊哙是壮士

生:项王按剑而跽,项王未有以应。

师:总之一句话,曾经叱咤风雨的项大王这里居然天然呆了。我们看第一次反应,项王默然不应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三。

生: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赶快动手,

师:是真没看见还是假装没看见?为何会这样?

生:项羽是英雄盖世,他不喜欢这样偷偷摸摸的搞暗杀,

生:这样的行为不够光明磊落。不符合他的身份。刘邦来喝酒,你把他杀了,实在说不过去、

生:范增用玉诀表示你要赶快下决心,动手,玦就是决心,读音是一样。

师:项王还是假装没看见。这是他的失察行为。谁看不下去

生:范增

师:于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就诞生了

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师:尽管有亲家项伯的照顾和保护,万一有个闪失,刘邦的死,会憋屈的。这是需要英雄的时刻,故事的高潮来了,发生了什么事,简要概括情节?

生:樊哙闯帐

师:樊哙闯帐是很无理的举动,项羽如何看?

生:项羽称他为客,很幼稚,人家和你拼命来的,你称他为客人,不应该。

生:还要称他为壮士,赐予酒,敌我不分。

师:还有吗?

生:赐予肉,

生:最后赐座。

生:尤其面对樊哙的一顿批评,居然未有以应,只说了一个字,坐,自己已经理亏了。

师:这是项羽的失策行为,被一介莽夫批得体无完肤,说不定还脸红自责,坐立不安。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说,又闻项羽亦重瞳子。”是说一只眼中有两个瞳孔,看来项羽的眼睛的确是有毛病的,当刘邦假装上厕所的时,他的反应

生:当时樊哙,张良都溜了出去,项羽的反应很迟钝,连三个大活人走了还不清楚,

生:一共喝酒就没几个人,差不多一半走了还不清楚,不采取行动。

师:所以这就是是失控,放虎归山,龙游大海。祸患无穷。后来似乎想起了好像少人了,说了句话?

生:沛公安在?可能酒也喝多了。

生:这时才想到沛公,反应迟钝,麻木。

师:张良及时送上礼物,项羽的反应

生:接受刘邦的礼物时,置之坐上,好好的欣赏,可能要送给虞姬当生日礼物吧。

生:根本没有想到潜在的.危险,只看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师:项羽是一个四失的男子汉,失言。失察、失控、失策。直率轻敌、唯我独尊、光明磊落沽名钓誉、迷信武力、英勇善战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都非常不可思议的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样最终只能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演绎出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凄美的故事和传奇。

《鸿门宴》教案篇2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__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

4、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5分钟)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

四、mp3范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师:(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生(七嘴八舌):项羽、刘邦、楚霸王。

师:楚霸王就是项羽。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人是——

生(齐):项羽。

师:那么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主要故事内容?

生1:“破釜沉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7年,秦围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项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饭用的锅,凿沉了过河用的船,只带了够三天吃的干粮。楚军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们无一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

师:司马迁是什么人?

生1: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师:很好,讲得简洁、清楚。“畏缩不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十”,多么形象啊。×说的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生(齐):巨鹿之战。

师:巨鹿之战。时间是公元前207年。(在“破釜沉舟”的左下侧板书巨鹿之战(前207年))

师:等到项羽凯旋,召见诸侯诸将,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爬着往前走,不敢抬头看项羽。巨鹿之战加速了秦国的灭亡,项羽也以其勇猛威震诸侯,初步确立了其霸王的地位,一步步走向其事业的顶峰。(在“破釜沉舟”和“?”之间画上向上的斜箭头)

谁再来谈一下“四面楚歌”?

生2:“四面楚歌”也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围在了垓下,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刘邦又使用攻心术,让士兵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谣,使项羽以为楚地全被汉军占领,而丧失了斗志,最后败退到乌江,刎颈自杀。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表示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师:说得很好。刚才讲的就是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围。至此,身经七十余战未曾败北的西楚霸王以悲剧而告终。(在“四面楚歌”的右下板书垓下之围(前202年);在“?”与“四面楚歌”之间画上向下的斜箭头) 同学们算一下从巨鹿之战到垓下之围,有几年时间?

生:5年。

师:是啊,短短五年的时间,项羽便由令诸侯“莫敢仰视”的霸王陷入绝境,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身首异处。是其兴也暴,其亡也速。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另一段“极得意文字”——鸿门宴。(板书鸿门宴)“鸿门宴”可以说是项羽兴于巨鹿而败于垓下的转折点,通过学习,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问号拉直,把它变成感叹号。

首先,咱们先来认识认识课文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点开幻灯片)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幻灯片

师: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幻灯片

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幻灯片

师:《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主要讲解到关键词即可。)

师:课前,布置大家要完成预习学案,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怎么样呢?(点开幻灯片)为了更好地进行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咱们抽几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案。(幻灯片展示如下内容)(约7分钟)

幻灯片6:

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飨士卒( ) 美姬(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樊哙( )( ) 瞋目( ) 目眦( ) 跽( ) 彘肩( )

参乘( ) 啗之( ) 芷阳( ) 刀俎 ( ) 杯杓( )

幻灯片7:

㈡指出些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幻灯片8:

㈢翻译下列带点的词。(抽3学生接连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妇女无所幸亡去不义

具告沛公秦时与臣游

孰与君少长若属皆且为所虏

则与斗卮酒杀人如不能举

此亡秦之续耳樊哙从良坐

沛公起如厕人为刀俎

会其怒沛公则置车骑

再拜献大王足下若入前为寿

幻灯片9:

㈣指出下列带点词的古今义。(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⑴沛公居山东时

⑵约为婚姻

⑶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⑷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⑸而听细说

幻灯片10:

㈤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抽2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 (4)吾得兄事之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9)常以身翼蔽沛公(10)头发上指

⑾道芷阳间行

师:从大家回答的情况来看,大家课前还是很认真地进行了课文的预习,老师感到很高兴,大家鼓掌表扬一下自己。(鼓掌)好,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

场听觉盛宴,请大家在听的时候自己小声跟读,感受课文的基调。大家要注意字词发音和断句。(播放《鸿门宴》朗读音频)

四、mp3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文本。(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师:大家的神情告诉老师,大家很享受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请大家略读课文,完成ppt中的两个表格(幻灯片)。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填一下,有没有自愿的来的?(教师巡视,两分钟后说,填好了的同学可以找旁边也填好了的同学交流一下。)

表一:楚汉人物对比表

籍别

《鸿门宴》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__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__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

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P91

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教案篇4

素养目标

1.学习__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__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三、文体介绍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预习检测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顺课文并解决疑难字词。

(1)飨()士卒,释义()(2)鲰()生,释义()

(3)玉玦(),释义()(4)彘()肩,释义()

(5)跽(),释义()(6)刀俎(),释义()

(7)目眦(),释义()(8)啖()之,释义()

二、初步感知

(一)积累古汉语常识。

1.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1)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9)道芷阳间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10)刑人如恐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______________;

(4)于是项伯复夜去________________;(12)项伯杀人,臣活之

________________;

(5)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13)拔剑撞而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6)头发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

(7)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15)不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16)范增数目项王

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明下列各句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__________;(3)而听细说

__________________;

(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4)沛公居山东时

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具告以事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____;

(2)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________________;

(3)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7)因击沛公于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敢倍德___________________;(8)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句子翻译。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属今为之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清__写作思路。

__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合作探究。

探究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

1.刘邦性格特征—问题引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羽性格特征——问题引导: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客观公正评价人物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一 授课课题《鸿门宴》学时 3课时知识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技能目标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学重点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具仪器多媒体设备课程模式文化课新课教学教学地点教室 教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答案: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

2.你知道下面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答案:项羽〗 自命不凡的项羽,不想承认失败的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那么,项羽的失败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从《鸿门宴》中找找答案吧。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三、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 3、知识点归纳 (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docx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教学重点】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熟读课文。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X(李XX)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陈X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X、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X,也先后起兵反秦。陈X失败后,项X等拥立楚XX之孙,仍号楚XX。项、刘为楚XX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X欲王关中,非常

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字词补注:欲王关中:王,动,称王。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范X说项羽:说,劝说。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臣为韩X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秦时与臣游:游,交往。范X 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五、“为”、“之”用法汇集: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何辞为:语气词,无义。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切而啖之:代,代物。为之奈何:代,代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第二课时的结构: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X”为线索。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2刘X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局势由张XX)宴中:(杀或不杀) 1、刘X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范X举玦(气氛由弛而张)项庄舞剑(更为紧张)。樊X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项羽赐座(由张XX)宴后:(追不追) 1、刘X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范X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问:共写了哪几件事?曹无伤告密。(导火线)范X分析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鸿门宴》教案篇1 师:出示有关评价项羽的四首诗歌,分别是杜牧和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讨论分析,各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 师: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无疑是悲剧的失败的英雄,在鸿门宴上是怎样体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生: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沉不住气,在__一开头,他的一言一行就形象的写了出来。 师:怎样写的? 生:当项羽一听到曹无伤的告密后,大怒,并且发出誓言,要灭了刘邦,很冲动。 师:朗读项羽的第一句话,用怎样的语气,配以动作来读? 生:咬牙切齿,拍着桌子,瞪眼大骂。 师:这种有些莽撞的性格很早就有,当还是青年时,项羽见到不可一世秦始皇时,说 生:彼可取而代之。 师:当时他的叔叔在旁,吓得叔叔赶紧捂住这位愣头青侄大爷的嘴。就是个二愣子形象。项羽有没有实践他灭刘邦的诺言? 生:没有,听了项伯的劝告,改变了主意,当时项伯已经和刘邦结成亲家,

师:文中项羽的表现是 生:项王许诺。 师:简简单单四个字,什么叫许诺,许诺的背后是 生:项羽答应了项伯的请求,实际就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 师:就一个晚上,项羽来了个180度转弯,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项羽心地善良,心很软, 师:项羽真的是个善良的男人吗,在进函谷关前,刚刚把投降的20万秦兵给坑了,即活埋。你说狠不狠? 生:狠 师:在政治斗争中总是讲究你死我活,项羽的巨大的转变只能说明 生: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有孩子气。不够成熟。 师:毛主席看过《鸿门宴》后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是有道理的。 师:鸿门宴上,两大军事集团的老大终于见面了。刚见面,刘邦四次将军,两次臣把项羽捧上了天,自我感觉相当棒,大家有没有注意,刘邦很随意的说了一句话 生: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师:为何这样说 生:无非是为自己解脱,辩解,表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师:但没有想到,这里的有隙居然真的有戏了。看项羽如何回答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垓(gāi)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2.解决本文的生字词。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鲰zōu生说shuì我熟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不胜桮杓bēi sháo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间jiàn行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1.了解作者 2.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故事背景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 尽艰辛,著成《史记》。 2.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 八书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 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 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 《鸿门宴》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教案’鸿门宴教案。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4、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时代背景:楚汉之争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 前206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大风歌刘邦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 《鸿门宴》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锋利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讨论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p 、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p 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锋利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

《鸿门宴》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2023年《鸿门宴》教案锦集6篇

2023年《鸿门宴》教案锦集6篇《鸿门宴》教案篇1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一、二段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讲读、讨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关中(2)说()项羽 (3)好()美姬()(4)为()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霸上王()关中 (2)说()项羽(3)成()五彩为()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公岂敢先乎?”“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2023年《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年《鸿门宴》教案四篇 《鸿门宴》教案篇1 一、激趣导入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

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__重点字词句 1、课文疏通: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1)军霸上(2)王关中(3)说项羽(4)成五采(5)此其志不在小 师:重点句子翻译:(1)珍宝尽有之(被动句)(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师: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师:项羽为什么大怒?提示:巨鹿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政治地位,使项羽高居诸侯上将军的位置。 四、小结 师:范增的进言说明了什么?提示:范增发现,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关之后竟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收买人心,志存高远。就这一点而言,范增比项羽高明,他看出了刘邦远大的政治志向,力劝项羽尽早解决刘邦的问题。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鸿门宴 一、导入: 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作者及背景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鸿门宴》教案(优秀8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8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课时安排:第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鸿门宴》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鸿门宴》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 篇 《鸿门宴》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 《鸿门宴》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导言:《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反动阶级的狠毒手段。本文将针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鸿门宴》的学案和教案,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学案设计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理解鸿门宴的意义和影响; 3. 能够准确描述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启示。 二、能力目标 1. 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主次关系; 2. 构建思维导图,掌握历史事件的核心要点; 3.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比较,理解历史事件不同解释的原因。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到阶级斗争的严峻性; 2. 掌握历史事件中正确的人生态度; 3. 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针对其学习差异性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学科积极性,比如: 1.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学习更加直观和生动; 2. 积极注重思维训练和解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 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实际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体现历史教育 对于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导入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鸿门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对于中国历史有哪些影响?” 二、提出问题

在介绍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进程之前,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掌握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 问题一:“鸿门宴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这事件对于历史上的哪些人物产生了影响?” 问题二:“鸿门宴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转型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三、知识讲解 1. 鸿门宴发生的背景:秦朝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压迫性政策,使得民生凋敝、社会不稳。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国的范睢和吕不韦收集了名士,组成了“申公”一派,致力于批判秦朝暴政。 2. 鸿门宴的过程: 206年,项羽攻下咸阳后,范睢与吕不韦 前去拜见项羽,提出了赐予关外的要求,但被竞争对手张良等人诬陷为“太子少傅吕泽,跟人通敌勾结举兵造反”,最终在鸿门宴中遭到项羽的重重打击,并被流放。 3. 鸿门宴的意义:它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反 映了封建社会中世代相传的权力篡夺、歧视险恶的面貌。同时,这一事件也表明了个人的志向和信念不能受制于外在干扰,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气不下的品质。 4. 鸿门宴的启示:首先,历史是一个个比较刺激的过程,继 承历史文化精髓、稳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需要更好地维护国家的长远发展;其次,历史是一门研究人民群众自由独立等自由权利的学问,重要的是个体自主能力和人格尊重,这需要从历史文化中丰富自己的意识形态。

《鸿门宴》教案5篇

《鸿门宴》教案5篇 《鸿门宴》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__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 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 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

2023年鸿门宴说课教案(9篇)

鸿门宴说课教案篇一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 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 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代记叙散文,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刘邦、项羽、项伯、张良、樊哙等人的人物性格。但是学生对于评价人物还只存在片面 的评价,不能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没有科学的历史观,所以应多 加引导。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 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 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 命运的人生道理。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 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 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学会辩证性地评价历史人物,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 教师导读法;角色扮演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 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法和借助多媒体演示棋盘的图片吸引 学生兴趣,并设疑:为什么贪财好色的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 而无论在兵力上还是人心上都略胜一筹的英勇善战的项羽却失败了呢?通 过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 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带着问题去理解文章。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 培养学生阅读语感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整体感知环节: 其次,我会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通读并翻译全文,理解 文章大意。并设置问题:在鸿门宴这个故事中地点上有什么改变?我将在 学生回答问题基础上总结得出: ①(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前)。 ②(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中)。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 《鸿门宴》教案篇1 (一)教学思路 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__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从语言到人物:__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

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怎么看?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教学要点:1. 结合注释,利用古汉语词典,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①古今异义:“盗”、“非常”等。②通假现象:具―俱;距―拒;内―纳;要―腰;蚤―早。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2.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鸿门宴》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了解作家作品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五、检查预习,正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 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戮lù力目眦zì跽jì 卮zhī酒瞋chēn目彘zhì肩杯杓sháo 数shuò目项王靳jìn强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3.分析情节,体会情节的波澜。 4.鉴赏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通过项羽与刘邦性格的比较,一分为二认识“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理解性格与命运的联系 【教学方法】 点拨法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人生要经历无数道门,有形或无形的门改变了无数人的路,“长门”让阿娇以泪洗面,“水门”让里根黯然下台,“凯旋门”是胜利的必经之路,“罗生门”充满了两难抉择,“三重门”让韩寒一举成名,不管门前站立的是谁,门隔开了空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口呼“阿门”不如开启世界上最广阔的门“心灵之门”。秦朝末年,有两个江苏人在陈涉吴广揭竿而起之后站在了“鸿门”的“王的盛宴”上,谁能掌握成功的不二法门?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一课,就能明白。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2.了解《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补充: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