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2、本节课重点掌握古代授官称谓相关内容;

3、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古代授官称谓常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高考大纲对“古代文化常识”考点的要求,并了解其所包含的主要种类。由此引入本节课重点内容——古代官职的授予及称谓。

二、介绍“官名”

1、分类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2、中央官职

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各部门职责见ppt)

3、地方官职

(1)州、郡、道、路、府、省

“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洲又称”府”。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

“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

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2)职官

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车右、陪乘。

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

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执掌护卫配从,是皇帝的近臣。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

御史:先秦为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官。秦汉以后开始有弹劾纠察

过失之权。

左右拾遗:唐武则天时置,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

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

庖厨:师。夏代有庖正之官执掌王的膳食。

卿:古代高级官员与爵位之称。有上卿,亚卿,少卿,九卿之名。

三老:秦时乡一级的所置乡官,掌管教化。

三闾大夫:楚官,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屈原曾任此职。

司马:治军最高长官,一般称大司马。

太常:九卿之一,秦代称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太史:掌撰文修史及天文历法,祭祀典籍管理的官。

太守:战国各诸侯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太守又称二千石,隋朝称刺史,宋改设知州,明清称知府。

亭长:战国时各诸侯国之间邻接地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秦汉时为地方基层行政区划,约十里一亭,设亭长,掌管缉拿盗贼并管旅宿及治理民事。

县令:县的行政长官,也称县长,知县,。其下设县丞,协助县令,掌办事、文书、仓谷、监狱。

4、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有关官职授予、降职、提拔等相关词语

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

斥:屏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

授:封给官职。擢:提拔、选拔。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三、当堂练习

1、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夫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提拔新官员任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2、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辞去官职,卸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视使用情况而定。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废免,革职免官。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

3、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擢:放逐,贬谪。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

四、作业

1、复习巩固本节课所讲内容

2、完成《创新设计》P65、P67页文化常识练习

高考文化常识之古代职官

高考文化常识之古代职官 国家机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一、“三省”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

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二、“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1、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中国官职繁多,各具特色。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职责。 1. 皇帝 皇帝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威严。其职责包括统治国家、颁布法令、处理政务、任命官员等。皇帝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 2. 太子 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要,他需要学习礼仪、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太子也会参与一些国家事务,并替皇帝处理一些次要的政务。 3. 太监 太监是古代宫廷中的特殊人员,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宫的日常事务。他们被阉割后失去生育能力,以确保后宫的纯洁和安全。太监的职责包括照料后宫妃嫔、管理皇宫财物、执行皇帝的命令等。 4. 宰相 宰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担任国家的总理。宰相负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处理重要的政务问题、监督各地方行政等。宰相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对国家政策有深刻的影响力。

5. 大将军 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他负责指挥军队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全、镇压叛乱等。大将军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6. 尚书 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职称,负责处理文书、记录政务、管理文件等。尚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别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尚书是皇帝的重要助手,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政府管理。 7. 中书令 中书令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中书省的工作。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承担着处理皇帝的文书、文件、奏折等事务。中书令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 8. 太傅 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师傅和教育者。太傅负责教导皇帝修身养性、学习礼仪、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等。太傅在皇帝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9. 太保 太保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保护者和监察官。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监督朝廷的行为,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暗杀或谋反。太保需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和决断力。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精编)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一、官职的变动 1、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 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 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如“臣进西门豹。”⑵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如“故授洹水尉。”(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

的升迁和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 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 方去驻防。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由家居而出任官。 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 绌:通“黜”,废弃,贬退。如“屈平既绌。” 左迁:降职(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迁:流放,放逐。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夺:削除,罢免。 罢、免:罢除、停职。 革:革除。如“革职查办。” 废:黜废,罢官。 去:被调离。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解甲:罢官(因古代官印上方的印纽常做成龟形,称“龟纽”,故有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 (一)地方官职 【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即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内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1)授官 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④拜授予官职: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⑥除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⑦授授予官职: 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寶鲁传》) 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2)免官 ①罢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②黜 废掉官职: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③免 罢免: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④夺削除: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升官 ①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②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 书》) ④迁一般指提升: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⑤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⑦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降官 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贬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③放驱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高考文言常识之文化: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 一、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②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③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电田水利等),各部长官歌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直延续到清末。 a.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b.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c.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是指在古代社会中,针对国家、地方、军事、法律等各个方 面的职务称谓。官职的设立既是为了管理国家事务,又是为了维护社会秩 序和统治体制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古代,官职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中 央官职、地方官职和军队官职。不同的官职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在古代中国,中央官职是统治者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政策、管理国 家大事的重要职务。其中最高职位是帝王的身份,他是天子,统领全国权力,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在天子之下,有尚书省、尚方司、 尚方宝剑局等机构,负责国家的政务和经济管理。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由尚书令和各个尚书组成,他们负责制定政策、审核奏报等。尚方司是负 责国家的军事事务,尚方宝剑局则是负责监察官僚,防止腐败和贪污。 地方官职是指各地方政权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实施统治。地方官职的设置也分为上、中、下三级,分别是刺史、太守、州、郡、县 等职位。刺史是地方的最高官员,负责监督一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太守、州、郡、县则是刺史的下属,具体负责管理各级行政区域的事务,包括税收、军事、法律、教育等。地方官职的设立既是为了履行中央 政府的政策,也是为了维持地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军队官职是指军事机构中的各种职务称谓,军队官职的设置既是为了 指挥作战,又是为了维持军纪秩序。古代中国的军队官职分为将军、统领、千夫长、百夫长、指挥使等。将军是最高军事指挥官,他统率全军,制定 战略,决策战役。统领是将军的下属,负责指挥具体的军事行动。千夫长、百夫长、指挥使则负责基层的部队指挥和组织工作。

除了中央官职、地方官职和军队官职,古代官职还包括群臣、文官、武官等。群臣是指为皇帝或君主服务的官员,包括宰相、侍郎、中书令、司空、司徒、司马等。文官是指从事文化教育、儒学等方面工作的官员,包括博士、学士、太学生等。武官是指军队中的高级官员,包括将帅、军校、军官等。 总的来说,古代官职的设立是为了方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持统治稳定。官职的设置不仅代表了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也是在制度上的一种分工和专业化。官职制度的完善和运行,是古代社会运转的基础和核心。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文化常识—官职

1.补充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提升;提拔) ,拔。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转,调,徙,补,改。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领,署,权。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 第五类:其它。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 2.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 祁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 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其他常见词:掾(yuàn)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 ,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 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 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 治秘书。 13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14,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 事) ,司徒(掌管政事) ,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 时最高的官。 15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16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17,郎中:官名。 18,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19,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20,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 21,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之官职 古代文化中,官职是指代表政府权力的各种职位或头衔。在不同的朝 代和国家中,官职的设置和分级有所不同。下面是对古代文化中的官职进 行总结和梳理。 古代官职主要可以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中央官职是指在朝廷中 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员。地方官职则是指担任地方行政和司法职务的官员。 在这两类官职中,各有不同的级别和职责。 中央官职中最重要的是皇帝的身份。皇帝是统治者的最高称号,拥有 绝对的权力和地位。皇帝下设宰相、丞相、参政等高级官职。宰相是皇帝 最亲近的大臣,负责辅佐皇帝执政。在宰相之下是丞相,参政等官职,他 们也都是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 中央官职中还有涉及军事、财政、人事、礼仪等方面的重要官职。例如,都统、大将军、太尉等官职负责指挥军队。财政方面主要负责税收、 财务管理的官职有户部、度支部等。人事官职主要负责任命、升迁、考核 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尚书、主簿等。礼仪官职则主要负责宫廷礼仪的组织 和执行。 地方官职中最重要的是州官和县官。州官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负 责管理一个地区的各项事务。在州官之下是县官,县官负责管理一个县的 事务。州官和县官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 地方官职中还有一些专门负责军事、教育、司法等职责的官职。例如,团练使、军正等官职负责组织和指挥地方军队。教育方面的官职主要有学官、书院官等,他们负责管理和监督教育机构。司法方面的官职主要是知府、县丞等,他们负责审判民事和刑事案件。

古代官职有明确的层级关系和晋升途径。官员的晋升通常是从下至上,按照一定的选拔和考核程序,逐级晋升。晋升的依据主要是官员的能力、 治绩和配偶关系等。官员在官位晋升过程中,还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和接受 教育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的来说,古代文化中的官职体系是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组织机构,负 责国家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等方面的工作。官职的设立和分级直接 影响到政府的运作和国家的发展。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 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 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

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任免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

(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变动用词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任免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

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变动用词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一)官职设置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任职授官 (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 (2)授:授官,任命。 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3)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陈情表》)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古代关于官职得文化常识 一、表“授官、做官”得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得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得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二、表“调动、补任”得词语。 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 授予官职。如: 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 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 除:

任命,授职。如: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 授给、给予官职。如: 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 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 免去,解除官职。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 废掉官职。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 罢免。如: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 消除。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官。如: 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 在原官职上提拔。如: 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 迁: 一般指提升。如: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 降职。如: 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诸事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逐渐成为虚衔。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