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导语: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耕种的日子。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小编带你学习写一下《桃花源记》的课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

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说课稿

9《桃花源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说明、时间安排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桃花源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根据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体特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技能目标:品味语言,积累迁移,感受桃花源的美;情感目标: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何在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巧妙诱发学生思维,理解作品的浪漫色彩和理想寄托,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桃花源记》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桃花源记》 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珍惜平日里的一分一秒,有志者,事竟成。下面xx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桃花源记》。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

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古今异义词【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桃花源记》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 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 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 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

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 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 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 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 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 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 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 2、3 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 么乐?

桃花源记说课课件

桃花源记说课课件 桃花源记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

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精选6篇)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精选6篇)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希望大家喜欢。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2.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3.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难点:古今词义,文言积累。 教法:朗读指导圈点批注。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桃花源记word课件

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另有同名动画《桃花源记》和相关话剧《暗恋桃花源》。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的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去。刚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一起安适舒畅、自得其乐地生活。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招待。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待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去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向太守报告了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可惜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详解: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坠落的花瓣。

《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导语: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耕种的日子。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小编带你学习写一下《桃花源记》的课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

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一 《桃花源记》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桃花源记》课件《桃花源记》是一篇文字描写清幽幻境的散文,作者借以寓言,表达了对理想乡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本文将以人教版《桃花源记》为基础,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对作者寓言意图的解读,探讨该篇散文的主题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一、故事情节梳理 《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人齐橙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一个乡民发现一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为开端,接着描写了那里风景宜人,人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乡民得知外界政治混乱后,向外界引路,但反复找寻却再也无法找到那片桃花源。最后,乡民决定告诉世人桃花源的位置,并希望他们也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寓言意图解读 1. 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宜人景色和自足生活的乡民,对当时的乱世状态进行了暗示。表面上,桃花源是一片隐蔽的乌托邦,而实质上它象征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2. 对理想乡的向往:文章中的桃花源以一种完美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人们在那里自给自足,生活宁静而又美好。这种向往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不满和对乌托邦社会的幻想。 3. 对人性的探讨:通过乡民希望将桃花源告知世人的决定,作者暗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通的。无论人们生活在哪个年代,都有对美好、和平和幸福的共同追求。这也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

理想生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我们也能实现自己的桃 花源。 三、对读者的启示 通过阅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1. 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暴露了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尽管桃花 源是一种幻想,但它也潜移默化地激发了我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动力。 2. 人性的善良是可以改变现实的。乡民们之所以愿意与外界分享桃 花源的位置,是出于对他人幸福的真挚关怀。这让我们明白,只有保 持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幸福。 3. 理想乡并非遥不可及。虽然桃花源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但通 过对这个理想世界的向往,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追求方向,为实现自 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结语: 《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独具魅力的散文,更是一篇触动人心的寓言。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和人民生活的描绘,作者齐橙传达了对现实 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乡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乡民们的善良和对他 人的关怀,勉励读者保持善良品质,并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阅读《桃花源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好生活不仅仅停留在幻想中,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它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可以实现的。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二.阅读理解 1.选自《》(书名),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称之为“”。 成语“”和“”等源自本文。 2.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是。(2)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句子是。(4)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的陈述,既解释了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 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一句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感情。

3.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述故事。请在方格里填上恰当的文字。 4.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试作说明。 (1)生活环境:。(2)社会风尚:。 5.“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 生活。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1);(2)。 6.本文是从和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 (1);(2)。 7.本文最后写渔人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1); (2)。

2020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 教案+学案+阅读+教学论文(付)

一、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 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ppt7)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 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Earlybird

四、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五、字词释义 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 行解释。(学生汇报) 六、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七、思考讨论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 八、总结全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 桃源的所见所闻 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导学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 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 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 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 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 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 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郡的 首长,秦称为郡守。汉则称为太守。 3.黄发垂髫:黄发垂髫是成语。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

桃花源记教案(高中语文 文言文 课件 ppt)

本节题目《桃花源记》 课时第一课时讲课人计信学院09计四陈文路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引读和课文的基础理解、整体分析。首先介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其次让学生进入情境,通读全文后,讲解生字词、课文大意、重点字词、异义词、同义词、通假字、成语、重点句翻译。再次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线索、并对桃花源有总体的把握和构想。最后随堂练习、布置作业、要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文章主题思想。首先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并结合写作背景,深入讨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其次总结文章、并扩展阅读。最后,随堂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全文。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 诣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①通假字:具、要; ②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并;③一词多义: 舍、寻、具;④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⑤成 语;⑥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学习目标能力目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以下能力: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朗读、背诵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会独立地品味语言的 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 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应该让学生: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主要内容一、重点: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主要作品:《归田园居五首》、《饮酒》、《桃花源诗》(本文是诗前的序) 2.写作背景: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2.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3.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难点:古今词义,文言积累。 教法:朗读指导圈点批注。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 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 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 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桃花源记复习课公开课课件

桃花源记复习课公开课课件 一、引言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是陶渊明。本公开课将以复习桃花源记的内容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二、桃花源记概述 2.1 作品背景 桃花源记是作者陶渊明在东晋时期写的一篇隐逸理想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图腾的桃花源。 2.2 内容概括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主人公遇到了一个离奇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是一个山水秀美的地方,人民安居乐业,与世无争。主人公深感羡慕,但是决定不告诉外界这个地方的位置,希望它能保持宁静。然而,后来仍然被外部的动荡所侵扰,最终不得不离开桃花源。

三、桃花源记的主题 桃花源记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与自然的关系 桃花源记以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为特点,呼吁保护环境,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3.2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作者通过桃花源的设定暗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不满,通过桃花源安宁祥和的景象来反思社会不公和动荡。 3.3 人类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理想境界,设想了一个不存在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社会,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四、桃花源记的价值和影响 4.1 文学价值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作品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很好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4.2 社会影响 桃花源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主题之一,并延续至今。 五、桃花源记的阅读方法 5.1 了解历史背景 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东晋时期社会动荡,这也是文章中主人公愿意隐藏桃花源的原因之一。 5.2 注意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都非常生动,通读全文时,要仔细品味每一处细节,尽量还原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桃花源记》区公开课优质课件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 ..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 ①舍:便舍.船(离开) 屋舍.俨然(房子)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