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代天华七彩课堂八上语文课件

时代天华七彩课堂八上语文课件

八年级语文课文《桃花源记》课堂笔记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1. 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2. 时代背景: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3. 作品概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

地方。

2.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4.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三、课文内容分析

1. 主线:渔夫误入桃花源,发现理想社会,离开后再寻而不得。

2. 结构:开头(渔夫误入桃花源)、发展(在桃花源的生活)、高潮(离开桃花源)、结

尾(再寻桃花源不得)。

3. 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和平、宁静、平等、富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 艺术特色: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四、重要段落讲解

1. 第一段:描述渔夫误入桃花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一个美丽而神秘的

世界。

2. 第二段:详细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展示出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富足的理想

社会。

3. 第三段:讲述渔夫离开桃花源的过程,通过渔夫的视角展现出对理想社会的不舍和留

恋。

4. 第四段:描述渔夫再寻桃花源不得的遗憾,表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难以实现的感慨。

五、课堂互动环节

1. 问题讨论: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对你有哪些启示?

2. 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陶渊明理想社会的理解。

3. 分享交流:如果你有机会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你会怎样设计?它与桃花源有哪些相

似之处?

六、课后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去来兮辞》等,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4. 以“我心中的理想社会”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和向往。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优课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选入五首唐朝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诗歌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累。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这种集中在同一课的学习可能还不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律诗相关常识的引导与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律诗学习的深入。【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简介唐诗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 【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 1.律诗的基本特征 课件出示: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出示: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部编八上语文《蝉》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部编八上语文《蝉》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二、理解词义 1.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2.隧道: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3.抵御:抵挡;抵抗。 4.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5.纤弱:纤细而柔弱,这里指蝉幼虫的弱小。 6.臃肿:形容物体粗大笨重,或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这里指蝉形体大。 7.罅隙:缝隙。 8.不怀好意:没安好心。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9.坚韧:坚固有韧性。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部分(2-11):写蝉的地穴以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 第三部分(12-24):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 第四部分(25-26):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过程的感叹。 四、问题归纳 1.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文章内容具有真实性。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蝉”的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八年级上语文《《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张晨人教PPT课件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264

1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小组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 西安铁一中分校 张晨 【教学目标】 1.交流分享这一阶段的读书成果,熟悉这本书的内容,了解重要人物的特点。 2.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归纳阅读纪实文学的要点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讲演人物故事,举行颁奖典礼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理解小人物的可敬,大英雄的可亲,继而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新闻作品,纪实性强,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缺乏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学生阅读时容易因为混乱产生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在阅读课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理清读书的思路和重点,设计新颖有趣且深入浅出的阅读任务和活动。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纪实文学的阅读要点和阅读方法的归纳。本课难点在于课下纷繁复杂的准备工作,教师要随时跟进,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小组任务。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与讲解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新闻封锁之下的“迷雾” 展示当时国际媒体对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不实报道:“毛是病弱的革命家,贫民出身,健康状况不佳。” ——【俄】爱伦堡,1934年11月《毛泽东略传》 “胖得溜圆,简直好像公司经理,令人深为惊讶。” ——【日】波多野乾一《“赤豹”毛泽东传》1936年6月 (二)冲破新闻封锁的“红星” 对比书中斯诺实地采访后对毛泽东的介绍: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 一个红军医生——曾在欧洲学习、精通医道的人——给他做全面体格检查,宣布他身体非常健康。 ——埃德加·斯诺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

优品课件之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优品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部编八上语文《背影》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部编八上语文《背影》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 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 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 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4.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

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部编八上语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部编八上语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知识点: 字词巍wēi峨矗chù立奠diàn基镏liú金上sù溯重幔 màn庑wǔ殿挑衅xìn旌jīng旗逾yú越天堑qiàn 作者简介周定舫(fǎng)(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采写及与人合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 故事背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建成。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及时了解这座雄伟建筑的有关情况,作者为此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问许多建筑师、雕塑家和建碑工人,并多次实地考察,最终以“瞻仰记”的形式写成此文。 词语理解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矗立:高耸地立着。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上溯:从现在往以前推。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逾越:超越。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重幔:重叠的帷幕。这里指重幔形状的浮雕图案。庑殿顶: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屋面略微弯曲。 文章结构 第一段(1节):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作者瞻仰纪念碑时的心情及纪念碑的总特征。第二段(2-10节):具体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详细介绍十幅浮雕。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老人与海》 (一)

老人与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老人与海》整部作品的梗概。 2.结合心理描写品味人物思想性格。 3.感悟学习老人身上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向自身、自然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4.品味作品不赘述情感、简朴、客观而具体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作品“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被告知,有人写了篇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一定会感到很难相信。但这就是事实,这个人就是海明威,这本小册子就是《老人与海》。 二、作者简介。 (出示海明威照片)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他到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他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这就是海明威。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 三、整部作品简介。 (出示《老人与海》图片)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孤独的古巴老渔夫在加勒比海捕鱼的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小说一出版,就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而且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四、熟读课文,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 这是老人自出海以来,第三次见到日出,这时鱼打起转来,撞击着牵扯它的铁丝导线,试图把钩住它的鱼钩甩掉。老人在应付鱼的同时,还要和自己的身体抗争着。在这场勇气、

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老人用智慧和经验取得了胜利。他将渔叉扎向了游到自己小船旁边的大马林鱼,大马林鱼的鲜血染红了海水。 五、小组交流预习中查到的字词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研读细赏。 1.请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复述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的情景(可由多人互相提示补充完成),同时对比学生的复述语言同小说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海明威简朴、客观的描述。 (1)搏斗中的老人; (2)搏斗中的大马林鱼; (3)搏斗的结果。 2.问题研讨。 (1)搏斗中老人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场勇气、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毅力支撑着老人的身体,希望支撑着老人的精神,而经验使老人获得希望。年老的圣地亚哥用智慧而不是靠仅有的体力,用知识和机智而不是靠仅存的傲慢来支撑自己,最后取得了这一次的胜利。 (2)老人在内心中对大马林鱼持什么态度? 大马林鱼是作者讴歌的对象,文中在写老人扎死它的同时,又带着不无赞扬的语气写大马林鱼的高与大,给读者展示它的力与美。“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看来,在老人眼中,大马林鱼代表了坚强和勇猛,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和老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3)体会文中圣地亚哥老人的内心独白,谈一谈你对他的印象。 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硬汉”中最完美的形象,他是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他没有从危险、残酷的现实中“退却”,而是勇敢地接受现实;他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创造了现实,赢得了哪怕是非常短暂但最终惨败的胜利。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是个要竭力超越自身极限的人。 二、拓展延伸。 有人评价《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故事中的老人尽管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84天都没有捕到鱼,别的渔夫都把他看成失败者,而且还“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的,然而他的英勇却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第85天决心“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真的钓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明知自己力量有限,还是拿出“我跟你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 (一)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议论文三要素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从议论文三要素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注音:1、脑筋()2、塾师()3、懒惰()4、程颐() 5、停滞() 6、譬如() 解词: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3、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4、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5、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时代天华七彩课堂八上语文课件

八年级语文课文《桃花源记》课堂笔记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1. 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2. 时代背景: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3. 作品概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 地方。 2.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4.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三、课文内容分析 1. 主线:渔夫误入桃花源,发现理想社会,离开后再寻而不得。 2. 结构:开头(渔夫误入桃花源)、发展(在桃花源的生活)、高潮(离开桃花源)、结 尾(再寻桃花源不得)。 3. 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和平、宁静、平等、富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 艺术特色: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四、重要段落讲解

1. 第一段:描述渔夫误入桃花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一个美丽而神秘的 世界。 2. 第二段:详细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展示出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富足的理想 社会。 3. 第三段:讲述渔夫离开桃花源的过程,通过渔夫的视角展现出对理想社会的不舍和留 恋。 4. 第四段:描述渔夫再寻桃花源不得的遗憾,表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难以实现的感慨。 五、课堂互动环节 1. 问题讨论: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对你有哪些启示? 2. 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陶渊明理想社会的理解。 3. 分享交流:如果你有机会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你会怎样设计?它与桃花源有哪些相 似之处? 六、课后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去来兮辞》等,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4. 以“我心中的理想社会”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和向往。

优品课件之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12.唐诗五首 黄鹤楼(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2022七彩课堂八下语文课件

2022七彩课堂八下语文课件 2022年,新的学年开始了,为了让八年级的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七彩课堂”开设了一门关于语文的课件,七彩课堂八下语文课件,旨在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语文的方方面面,以及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爱好。 课程内容介绍 七彩课堂八下语文课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文字、语言和文学。 文字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字、认识字的基本笔画、常用汉字、汉字发展史、汉字拼音、汉字书写规范等等。 语言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常用语法、句子结构、习语文章、新课标词语、说话、写作等等。 文学阶段的内容主要有:历史文学、传统文学、童话文学、戏剧文学、诗歌文学、现代文学等等。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除了上述文学类型之外,还需要学习新闻报道、文艺评论、口语等等。 学习策略 七彩课堂的课程设置,首先,它需要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来掌握相应的内容;其次,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更多的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比如:直观、发现、思考、总结等等,不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另外,七彩课堂还设立了一些鸡蛋型活动,鼓励学生们尝试新

的学习方式,比如:阐述学习内容、讨论活动、实践展示、答疑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评价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七彩课堂的语文课件对学生的评价,既有学习表现的评价,比如:课堂表现、口语表达、作文等,也有学习效果的评价,比如:字词量、词汇量等。 此外,七彩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自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本身,也能够激活其对学习的兴趣。 总的来说,七彩课堂的八下语文课件,不仅注重基础的技能、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引导其能够更好地发现学习的乐趣。

五洲时代天华七彩课堂语文课件

五洲时代天华七彩课堂语文课件 英文版 Title: Wuzhou Times Tianhua Qicai Classroom Chinese Courseware In the ever-evolving landscape of education, Wuzhou Times Tianhua Qicai Classroom has emerged as a vibrant and innovative platform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This unique program offers a rich and diver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designed to engage students of all ages and backgrounds. The Qicai Classroom's Chinese courseware is carefully crafted to align with the latest educational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It incorporates a blend o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teaching methods, combining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to create an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oursewar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from basic language skills to advanced literary analysis. It is designed to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主课件配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 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主课件配套教案第六单元综合性研究身边的文化遗产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 二、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结着配合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活动内容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 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 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 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

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按照上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 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部编统编八上语文朝花夕拾题目及答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其它: 1. 《朝花夕拾》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琐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2、《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图》中哪几个故事? 答:子路负米、黄香扇枕 (可以勉力仿效的) 、陆绩怀橘 (也并不难) 、哭竹生笋 (就可疑) 、卧冰求鲤 (有性命之虞)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最让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 七篇。 (《后记》中还包括李娥投炉、曹娥投江觅父尸、尝粪心忧) 3、《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 答:德国童话猫狗成仇、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日本“猫婆”的故事、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出自《北史•杜孤信传》)、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 4、《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答、《八戒招赘》、《老鼠成亲》 5、作者是如何认识隐鼠的? 答:有一回作者听到一间空屋里有“老鼠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看见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隐鼠竟醒过来了,渐渐的复了原,但不逃走。于是隐鼠就成为了作者的玩伴。 答案: 1.周树人;豫才;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 2.回顾性散文 3.百草园 4.弃医从文 5.范爱农 6.《无常》 7.弃医从文 8.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 E 埋_JL 9.无常 10.《二十四孝图》 ll.无常 12.乌烟瘴气 13.《狗•猫•鼠》 l4.范爱农 l5.阿长;衍太太16.江南水师学堂 17.《无常》;《五猖会》 18.藤野先生 19.拯救国民的精神 20.琐记21.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 4;《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以上8 篇写出一篇篇名即可) 2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指望和父亲的阻难;无知和隔膜;封建思想习俗 23.呐喊 24.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25.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 26.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朴重的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课件【三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调的话,要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让听课者回味无穷。 下面是 【篇一】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ǎ、贻í、轩敞āǎ、箬蓬òé、黍ǔ、糁ǎ、髯á、褶ě、髻ì、篆à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