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配套习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配套习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配套习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配套习题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1.如图所示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

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

B.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线是该环境允

许的最大值

C.由O点降至P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

D.由P点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下图为北太平洋海水中无机盐含量、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3代表生产者,2为初级消费者

B.经2、3的作用,完成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9月份无机盐的增多是由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抽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5.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6.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7.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反映了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鼠―→鹰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是鼠同化量的一部分

8.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9.如图表示一个牧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A 的能量分配是:约20%流向B,其余大部分流向E。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E从A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捕食

B.E―→F和F―→E是该生态系统所特有的一种营养关系

C.C是该生态系统的一种分解者

D.减少B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能有效提高牧场产量

1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

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11.(2011·新课标, 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12.(2010·广东理综,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

时期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答案

1.C 2.D 3.C 4.C 5.B 6.C 7.C 8.B 9.D 10.D

11.(1)竞争和捕食寄生

(2)如图

(3)增加

(4)减弱

12.(1)光合呼吸(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

(3)碳平衡CO2浓度(4)光反应有机物

《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专题3(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果农在荔枝的植株之间种植山绿豆。 下图是荔枝单一种植园和复合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百分比的柱形图。 (1)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__。(2)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 2.假如你在宁波的某个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呢? (1)苔藓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 (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较多?_____(选填“背光面”或“向光面”); (3)树干上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_____(选填“南”或“北”)。 3.位于我市中心城区北面的幸福湖城市绿肺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定位为湿地 型休闲植物园,将作为一处大型城市生态生活休闲区,服务于广大市民生活。 (1)幸福湖湿地公园中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系 统的能量终终来源是_______。 (2)小鱼、白鹭、浮游动物、浮游藻类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3)湿地公园经过适度开发和建设,仍然具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这是因为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4.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漠________环境的适应。(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________的一种适应。 (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________,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 (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________环境表现。5.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 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2020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三生物与环境

专题复习(三) 生物与环境 专题思维导图 1.[2019·江西]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2016·江西]下列说法与环境保护理念不匹配的是( ) A.焚烧、深埋地沟油 B.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D.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 3.[2018·江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 B.低碳绿色出行 C.沿河排放污染物 D.禁燃烟花爆竹 4.[2014·江西]图ZT3-1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选项是( ) 图ZT3-1

A.甲是生产者 B.丙不是消费者 C.丁是分解者 D.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1条食物链 5.[2015·江西]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6.[2014·江西]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比草原的食物网复杂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7.[2018·江西]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茎中的形成层和叶芽中的生长点均属于分生组织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排汗、呼气、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三条途径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在于它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8.[2017·江西]如图ZT3-2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ZT3-2 A.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9.[2015·江西]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甲的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而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完整word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重点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 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 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05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出现用小麦、洋葱作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回答一系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实验知识,题目很好。要加强这类题的训练,如水稻、玉米、蘑菇等。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专题6简答题生物与环境生态工程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生态工程 一、简答题: 1.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 (2)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 (3)自2011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填字母)。 (5)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则河蚌属于第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营养级。 (6)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1=D1+D2 B.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 (A2+B2+C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 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2.假设A、B、C、D、E、F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六个种群,A与B的关系如图甲;图乙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单位kJ/m2?a)。据图回答:

(1)图甲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图乙中,属于消费者的有(用字母表示);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 kJ/m2?a。 (3)若E大量死亡,则短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明显增加的种群是。 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4)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3.回答有关生物与环境的问题: 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演替的结果。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右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填序号),丁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 的。 4.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

【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二)

【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1.(2015·吉林长春质检)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本身不能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B.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 C.同一个体内的各类活细胞所含酶的种类有差异,数量也不同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 解析:选B。溶酶体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这些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激素调节细胞代谢是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来实现的,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同一个体内的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会有差异,C正确;酶具有催化作用,但一部分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又可作为反应底物参与反应,D正确。 2.下列关于ATP、A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 C.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 D.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解析:选B。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的A代表腺苷,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两部分。在叶绿体基质中ATP分解产生ADP,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参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3.(2015·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B点后,适当升高温度,曲线将出现c所示变化 C.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D.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解析:选D。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测定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若温度、pH发生变化,酶促反应速率会降低。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会变大。 4.研究人员从木耳菜中提取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与四种不同酚类物质及H2O2进行催化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B.当底物浓度为0.08 mmol·L-1时,POD催化酚类2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催化酚类3的反应速率 C.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会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浓度后POD活性就会恢复 D.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相同 解析:选A。由图1可知,横坐标代表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纵坐标代表POD的活性,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三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专题训练新人教版

专题能力训练十三种群、群落 一、判断题 1. 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2.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结构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 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种。() 3. 在理想条件下,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曲线大致呈“ J”型。( ) 4. 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5. 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6. 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 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 S”型增长。() 7.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 大。() 9.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10.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1. 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12.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13. 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4.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15. 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竞争、环境改变等。() 16.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 二、选择题 1.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 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 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0 1 2 3 4 5 6 7 E 时间 A. 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围绕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少讲精练 坚持二原则: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已有的资料; 充分研究海南生物高考考纲与高考真题 明确三(考试)方向:实验设计(整体); 实验分析(现象结果); 实验评价(方法过程) 第1讲必修教材实验概述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 (2)转动[7]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11]光圈和[13]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2]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在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①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正比或反比),物镜 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如果某显微图标明“放大倍数:640”,这里的“640”是 指长度(长度或面积)放大了640倍。 ②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若希望把视野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 央,应将玻片移向左上方。 ③异物位置的判断:异物存在的位置可能在玻片标本、目镜、物镜等;转动目镜,异物不动,转动转换器,异物仍在,则异物可能在玻片标本。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目的要求: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如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蛙的皮肤上皮细胞等),比较几种细胞的异同点。②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以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为例) 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展: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目的要求:①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②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二者就会逐渐分离开来。 2.选材 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外(内或外)表皮作实验材料,理由是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注意所选细胞必须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否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方法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用低倍镜观察细胞中紫色的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滴加蔗糖溶液(注意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用清水做复原试剂) (1)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外因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内因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 (2)相对细胞膜,细胞壁具有什么特性?全透性。 (3)实验常用0.3g/mL的蔗糖溶液。若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很快,但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4)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尿素等也能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但随后植物细胞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1.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材料: 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3.实验步骤: 取材制片→水解(用8%的盐酸溶液)→冲冼涂片→染色→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载玻片要洁净,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节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1课时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三)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A.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 B.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C.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解析A选项是酸雨造成的影响。 答案 A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细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C.每-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D.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A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 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 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 解析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答案 B

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 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 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 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解析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始往往呈指数增长,自然增长率a大于1;时期Ⅰ,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一定等于乙;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率大于乙种群,但是甲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同,故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乙种群;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的快,随时间的延续,增长速率减慢,故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答案 D 5.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 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论文

生物与环境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时时刻刻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即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是普遍适应环境的。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大自然对水的分配是很不公平的。既有浩瀚的大海、数不清的江河湖泊、成片的冰川;也有“水贵如金”的沙澳,以及炎热的热带干早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有生物的生存,而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在潮温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一般是能够得到满足的。然而,在那些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区,植物是怎样利用水分的呢? 我们知道,各种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不同的环境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适应能力。而在干早炎热的严酷自然条件下,也锻炼出了一大批百折不挠的抗旱植物。特别是在沙漠地区,这些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缩得很小,以尽可能的减少水分的蒸发。 如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针刺状,麻黄的叶子变成茸毛状,怪柳的叶子变成鳞片状,而有的植物如沙拐枣干脆就没有叶子。有的植物就用绿油油的叶柄或枝条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些属的植物如景天、落地生根、仙人掌等,一方面在降雨时,可将水分吸进体内储藏备用,另一方面在代谢途径上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植物的苹果酸含量在夜间增高,白天减少;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正好相反,白天减少,夜间增多;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也是白天少、夜间多。 仙人掌,在墨西哥被传为是神给墨西哥民族的一份赏赐。在墨西哥的一些史书里记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过着游牧生活的阿兹舌克部族,得到神的启示:“当看到一只兀鹰叼着一条蛇停在仙人掌上时,你们就可以在那定居。”一天,阿兹舌克部族人,果真看到了神所说的情景。于是,他们便定居在特斯科湖的一个岛上。后来,他们在那儿创建了特诺奇蒂特兰城。 这种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仙人掌是墨西哥的象征,却是属实的。墨西哥的国旗和货币上都有传说中的情景---“一只兀鹰叼着一条蛇停在仙人掌上”做成的图案。 墨西哥境内多缺水,半数以上的国土在海拔1000---3000米之间,全国70%---80%地区属于干早地区。那么,仙人掌是怎样在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里生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教案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一、高考怎么考:明确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Ⅰ)。 3、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Ⅰ)。 二、高考这样考:往年真题重现 1、(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2、(2015·课标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3、(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4、(2015·新课标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排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新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

专题3 生物与环境

专题3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环境适应生物 2. 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B) A.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影响环境 D. 环境制约生物 3. “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莲叶荷田田”,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主要是受了()的影响,所以在异地引进作物品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C) A. 温度、水分 B. 水分、日照 C. 日照、温度 D. 温度、土壤 4. 下列各项,构成生态系统的是(D) A.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B.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 C.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 D. 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5.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D) A. 阳光→草→牛→虎 B. 草→鼠→鹰 C. 鹰→蛇→青蛙→昆虫 D. 草→兔→鹰 6.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C) A. 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 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 C. 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 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7. 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 蚯蚓靠刚毛的收缩就能进行运动 B. 鲫鱼向前的动力来自尾鳍 C. 蚯蚓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D. 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8.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C.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9.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B) A. 阳光→草→兔→狐 B. 草→兔→狐 C. 狐→兔→草→细菌 D. 狐→兔→草 10. 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C)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综合试题(2) 一、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A.①中液体的pH能保持稳定。与其含有HCO3—和 HPO42—有关 B.③中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C.①中液体有蛋白质,④中液体没有蛋白质 D.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③低,O2浓度比③高 2.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如下(A、B、C、D、E表示液体,a、b、c、d、e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E不属于内环境 B.f是单向渗透 C.A、B、C、D都属于体液 D.a、b、c、d、e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3.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5.若甲、乙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 到细胞2的快 C.若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 方向相同 D.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6.下图表示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途径,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可以说明下丘脑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个途径来调节内分泌腺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最终的效应器是图中组织D.若图中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增加将导致③和④的减少 7.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A.图中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 促甲状腺激素 B.图中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柳树0中学11-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磊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同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学探究质疑】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过程包括、、、、、等方面 3、对照实验指 4、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 蚯蚓能疏松土壤,树木能防风固沙,说明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另外还有、关系 【分组合作互动释疑】 1、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 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1)该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 (3)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原因是___________ 。 (4)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选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 。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就能够大减少被捕食的机会。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 (1)(2) 【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指()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知识讲解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 考点梳理: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②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 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2、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3、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非生物部分:阳光、温度、水、空气 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 分解者——真菌、细菌 5、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草蝗虫食虫鸟蛇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会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这个现象表明了环境中 的哪一种因素对生物有密切的影响() A.空气 B.温度 C.阳光 D.水丹 2.一场大雨过后,柔柔发现好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请你帮助她分析此时影响蚯蚓生活最主要的因素是( ) A.雨水 B.温度 C.空气 D.土凄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中反映的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土壤 D.空气 4.下列哪些现象能反映出水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重要影响() A.葵花朵朵向太阳 B.干旱使作物减产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春江水暖鸭先知 5.在一块农田里,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是 ( ) A.田鼠和杂草 B.蚜虫和水分 C.温度和土壤 D.空气和杂草 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但它却道出了环境因素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句诗中能反映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 ()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范文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六生物 1/ 8

与环境 2015 高考导航第 1 讲种群和群落考纲考频 1.种群的特征(Ⅰ)(2013·T7Ⅱ)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2014·T7Ⅰ)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014·T7Ⅰ) 4.群落的演替(Ⅰ)(2013·T7Ⅱ) 考情分析 1.趋势分析:(1)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增长规律。 (2)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与演替。 2.备考指南:(1)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2)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答案] □1 “S”型曲线□2 波动□3 初生□4 次生□5 年龄□6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7 迁入率和迁出率□8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9 物种组成□10 垂直结构(分层) [链接思考] 1.K 值与环境阻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呈负相关。 2.群落演替的动力是什么?提示: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真题自测] 判一判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 江苏,5AB)( ) (2)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014 浙江,4C)(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 江苏, 5D)( ) (4)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竞争加剧[2014 重庆,7Ⅰ(1)改编]( ) (5)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 全国大纲,4D)( ) (6)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2013 四川,6C)( ) 3/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