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_罗贤通

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_罗贤通

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_罗贤通
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_罗贤通

多途径给药,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西药的优势。[13]综上所述,骨小梁显微骨折是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间环节。先有骨质疏松,再有显微骨折,显微骨折的积累导致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增强对显微骨折的认识,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S ee m an E,Duan Y,Edm onds J,et al1Fracture site-specifi c def-i

ci ts i n bone s i ze and vo l um etric d ens i ty i n m en w i th s p i n e or h i p

fractures1J BoneM i ner Res,2001,16:120-1271

[2]K oszyca B,Fazzalari NL,Vernon RB,et al1Trabec u lar m icro

fractures:nat u re and d i stri bu tion i n the prox i m al fe m urs[J]1C li n

Ort ho,1989,244:208-2121

[3]K an i s J A,l an cet1984,(8367)1B271

[4]柴本甫,汤雪明,李慧1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松质骨的破

骨细胞性骨吸收(扫描电镜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5,

5(15):291-2941

[5]高令军,裘世静,戴克戎1青年与老年股骨距的显微结构特

征及其临床意义[J]1中华骨科杂志,1999,19(7):393

-3961

[6]BagiCM,M iller SC,B o wman B M,et al1D ifferences i n over l oad-

ed and under loaded fe mu rs fro m ovari ecto m i zed rats:comparisi on of bone m orphom etry w it h t orsi on al testi ng1B one,1992,13

(1):351

[7]谢华,吴铁,李青男,等1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的扫描电镜观

察[J]1解剖学杂志,1999,22(4):323-3251

[8]张先龙,何耀华,曾炳芳,等,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的骨量和

骨显微结构研究[J],Shangh aiM ed J,2002,V01125,No,Sup-p.l

[9]M a j umdar S,Kot h ariM,Augat P,et al1H i gh res o l uti on m agnetic

res on ance i m ag i ng:three-d i m ensional trabecu lar bone arch i tec-

t u re and b io m echan ical p roperti es[J]1Bone,1998,22:445 -4541

[10]Ji ang C,G i gerM L,Kw ak S M,et al1Nor m aliz ed B M D as a pre-

d ictor of bon

e strengt h[J]1A cad Rad i o,l2000,7:33-391

[11]U lri ch D,Van R i et b ergen B,Lai b A,et al1Load tran sfer anal y-

sis of t h e distal rad i u s fro m i n-vivo h i gh res oluti on CT i m agi ng [J]1J B i om ech,1999,32:821-8281

[12]U lri ch D,R i etbergen B,Lai b A,et al1M echan i cal an al ysis of

bon e and i ts m i croarch itect u re b ased on i n vivo voxel i m ages [J]1TechnolH ealt h Care,1998,6:421-4271

[13]乔荣勤1原发性骨质疏松辨证研究现状[J]1中国中医骨

伤科杂志,2000,8(2):45-47.

收稿日期:2008-07-04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

罗贤通,张菊花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树一帜。本文就朱丹溪的治痰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朱丹溪针对不同性质的痰,灵活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法则进行论治,并提出二陈汤为治痰要药,还论及了痰证的预后凶险。

关键词:朱丹溪;治痰;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08(2009)03-0008-01

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具特色,对后世中医痰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痰性质的不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综合运用了中医学各种基本治疗法则,用药各异,独具匠心。

1辩证施治

111湿痰燥之治疗湿痰,朱丹溪赞成用燥湿化痰法。善用苍术、白术、半夏、胆南星、茯苓等,认为油炒半夏能大治湿痰。并提出专门燥湿痰方:胆南星、半夏、蛤壳粉。另一方治湿痰方:苍术、白术、香附、酒白芍。治肥人湿痰:苦参、半夏、白术、陈皮、竹沥。兼气热者予中和丸:苍术、黄芩、半夏、香附。兼食积者予青礞石丸:黄芩、茯苓、胆南星、半夏、枳实、礞石、玄明粉。112热痰清之治疗热痰,朱丹溪提出用清热化痰法。火热之邪内犯,致脏腑功能失其常,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成痰。因此,治痰的目的只是治标,清热泻火乃为治其本。代表方有清膈化痰丸,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香附、苍术组成,主治痰热壅遏胸膈之证。以芩连栀柏清泻上、中、下三焦火热,配以香附、苍术理气燥湿,不化痰而痰自除。以及另一清热化痰方清痰丸:乌梅、枯矾、黄芩、苍术、陈皮、滑石、青皮、枳实、胆南星、半夏、神曲、山楂、干姜、香附。以及黄连化痰丸:半夏、黄连、吴茱萸、桃仁、陈皮。具体用药有青黛、黄芩、黄连、天花粉等,认为: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能大治隔上热痰。

113寒痰温之治疗寒痰,朱丹溪主张用温补的方法。

#8 #第31卷第3期

2009年5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 GCTCM

N o13V o l131

M ay2009

方用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或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桂枝、半夏、五味子、甘草。

114风痰多见奇证,治宜散之常用胆南星、白附子。并且提出:凡治风痰,必用白附子、天麻、雄黄、僵蚕、猪牙皂角之类,洗涤脏腑。治上焦风痰,予:瓜蒌子、黄连、半夏、猪牙皂。祛风痰,行浊气,予:防风、川芎、猪牙皂角、白矾、郁金、蜈蚣。搜风化痰丸:人参、僵蚕、槐角、白矾、天麻、陈皮、荆芥、半夏、朱砂。

115老痰软之善用浮海石、瓜蒌、半夏、香附、五倍子。认为:五倍子佐他药,能大治顽痰。

116郁痰开之丹溪治疗郁痰善用僵蚕、杏仁、瓜蒌、贝母、诃子、五倍子。

117食积痰消之常用神曲、麦芽、山楂。认为:瓜蒌、滑石亦能大治食积痰,洗涤脏腑。有黄瓜蒌丸:瓜蒌子、半夏、山楂、神曲。

118治疗酒痰常用青黛、瓜蒌。

2审位施治

丹溪根据痰停留部位的不同,综合运用引经药物而获效。认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如果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则用化痰药加咸味软坚药物,如瓜蒌子、杏仁、海浮石、桔梗、连翘,少佐芒硝、生姜。痰在隔间,使人颠狂、健忘,宜用竹沥。血滞不行,中焦有痰饮者,予韭汁冷饮三、四酒盏。痰饮成窠囊,则用苍术行痰极有效。

3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兼治,这是中医的基本治则,朱丹溪在论治痰证时也充分应用这一治疗原则,认为:痰因火盛逆上者,以治火为先,白术、黄芩、软石膏之类,达到清其热而痰自化的目的。治痰气,常用益气化痰法,适于气虚痰郁诸证。丹溪认为:内伤夹痰,必用参、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虚甚加竹沥。内伤如夹痰者,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竹沥,仍少入姜汁传送。一方由片黄芩、陈皮、半夏、白术、白芍、茯苓组成。以及利隔化痰丸:由贝母、半夏、天南星、瓜蒌子、香附、蛤壳粉等组成。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芪、白术之属,兼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1并不拘泥于补则泥痰之说。认为虚人中焦有痰,因胃气亦赖所养,故不可尽攻,若攻之,则愈虚也。在众多化痰药物中,丹溪十分推崇海粉(注:5金匮钩玄6中指出海粉即浮海石),认为/海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0[1]

4灵活运用攻邪法

朱丹溪十分推崇张从正/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0的观点,因此,其在论治痰证时,细察痰停留的不同部位,灵活运用攻邪法,以达到/痰去而元气自复0的目的。认为:食积痰必用攻。但是,朱丹溪在应用攻邪法时,也不是简单的加以运用,而是视具体的变证情况而定,认为:中焦有痰与食积,胃气赖其所养,卒不便虚。若攻之,则尽虚也;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攻伐太过,致脾气虚,脾虚无以运化水湿,则痰易生而多。411下法朱丹溪认为凡邪滞蕴结在下可下而治之。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

412吐法朱丹溪善用涌吐法,指出:脉浮有痰当吐;伤寒寸脉浮滑者,有痰,宜吐;杂病寸脉沉者,属痰,宜吐;认为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0、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暑气夹痰夹火实者,可用吐法。升提之药如防风、川芎、桔梗等可促进呕吐。府上之痰,必用吐之,泻亦不能去;气实热痰,结在上者,则吐;胶固者,必用吐之。使用二陈汤加味作为涌吐剂,也是丹溪的首创。/凡人身上、中、下有块,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相制药消之。0[2]

在具体应用吐法时,朱丹溪认为:吐法,兼用芽茶、齑水、姜汁、醋少许,瓜蒌散少许,加防风、桔梗,皆升动其气,便吐也;吐法,用附子尖、桔梗芦、人参芦、瓜蒂、砒不甚用、藜芦、艾叶、末茶;上药,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药但汤皆可吐;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风处行此法。萝卜子半斤,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柤粗,入少油与蜜,旋至半温服,后以鹅翎探吐。凡用鹅翎,须以桐油浸,却以皂角水洗去肥,晒干用之;又法,用虾带壳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虾,后饮汁,以翎勾引吐,必须紧勒肚腹。

5针对病情,单行用药

具体用药上,朱丹溪还论述了治痰药物各自的特点专攻,主张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即能获得疗效。认为:黄芩能治热痰,以易降火也;枳实泻痰,能冲墙壁;油炒半夏,治湿痰;天花粉能治膈上热痰;五倍子佐他药,大治顽痰;瓜蒌、滑石,大治食积痰。

6善用二陈汤,随证加减

朱丹溪以二陈汤为治痰要药,并随兼证的不同而加减。认为:二陈汤,一身之痰都能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则加引上药;脾虚者,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以健脾化痰,兼用提药;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桅子、芩连类,以清其热化痰。

7痰证的预后凶险

痰证的病变范围广泛,临床上根据痰证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转归预后亦有所差别。因此,朱丹溪提到:痰成块,或吐咯不出,兼气郁者,难治。气湿痰热者难治。气实痰热结,吐难得出,或成块,或吐咯不出。气滞者难治。而病情凶险,预后多不良。

参考文献

[1]元#朱震亨1丹溪医集[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5971

[2]同上,431

#9

#

第3期罗贤通,张菊花.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

从痰瘀互结论治眩晕_周长影

176 第15卷 第8期 2013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8 Aug .,2013 眩晕是眩和晕的总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 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梅尼埃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1 眩晕的文献源流及病因病机1.1 眩晕一词的文献源流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虽没有眩晕一词,但有“疾亡旋”“旋有疾王”的记录,大意同眩晕。先秦时期有些关于“眩晕”的零散文献,如《尚书?说命上》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瞑,指眼睛昏花。《国语?吴语》曰:“有眩瞀之疾者,以告。”眩瞀,指眼睛昏花,视物不明。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眩冒”一词在《伤寒论》里也多次出现,还称之为“头眩”“眩悸”等。由此可见,眩晕一词由来已久。 1.2 从古至今对眩晕病因病机的阐述进展 《内经》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较多的论 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等。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提出“无痰不作眩”学说,《血证论?晕痛》也指出“痰气上攻,头目沉重昏花,兀兀欲吐,首如裹物”。《仁斋直指方》中亦有“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的记载。明清时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篇中说“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 一二耳”,其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学说。眩晕的病机虚实夹杂,各家学说不一,后人把《内经》的无风不作眩、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即三无不作眩学说,归纳为眩晕病机的经典理论,为眩晕病机的纲领性概括。而沈 绍功[1] 教授则提出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眩晕的核心病机,他认为痰和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乃为毒邪,二者互结,损伤心络。杨关林[2]教授根据文献报道、病例回顾性研究及临床经验实验研究,提出眩晕的虚-瘀-痰-毒的基本病机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根据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淤血、毒邪的轻重程度不同进行辨证治疗,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2 从基础理论论述痰瘀互结的成因 痰的形成原因颇多,涉及外感、内伤等多个方 面,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肺失于宣肃,通调不畅,津液停滞,聚而成痰;肝失于疏泄功能,气滞水停为痰,或肝郁气滞,郁热、郁火炼液为痰;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内停为痰,或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炼液为痰;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于健运功能,输布失常,水湿内生,湿聚成痰。痰一旦形成,便可随气血运行,无处不到,引发多种疾患,故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同时,痰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同其他病理产物合邪而致病,导致恶性循环。此外,痰阻日久可致瘀,瘀血日久可致痰。如李德新在《气血论》中指出:“痰与瘀都是病理产物和致 从痰瘀互结论治眩晕 周长影,于睿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摘 要:从痰瘀互结的理论阐述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理论基础、治疗及现代研究,为眩晕从痰瘀同治的治法方 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痰瘀互结;眩晕;中医治疗;现代研究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8- 0176- 02 收稿日期:2012-12-22 作者简介:周长影(1987-),女,辽宁抚顺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通讯作者:于睿(1969-)女,辽宁阜新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 Treating Vertigo from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ZHOU Changying,YU Ru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 :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vertigo,foundation treatment,TCM theory and modern research is described from th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heory,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ing vertigo from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Key words :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vertigo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 ;modern treatment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痰证论

痰证论 第一章痰的概念 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 《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 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阴所至为积满”。《素问·气

高考数学思想方法汇总(80页)

高考数学思想方法 前言 (2) 第一章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3) 一、配方法 (3) 二、换元法 (7) 三、待定系数法 (14) 四、定义法 (19) 五、数学归纳法 (23) 六、参数法 (28) 七、反证法 (32) 八、消去法……………………………………… 九、分析与综合法……………………………… 十、特殊与一般法……………………………… 十一、类比与归纳法………………………… 十二、观察与实验法………………………… 第二章高中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35) 一、数形结合思想 (35) 二、分类讨论思想 (41) 三、函数与方程思想 (47) 四、转化(化归)思想 (54) 第三章高考热点问题和解题策略 (59) 一、应用问题 (59) 二、探索性问题 (65) 三、选择题解答策略 (71) 四、填空题解答策略 (77) 附录……………………………………………………… 一、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二、两套高考模拟试卷………………………… 三、参考答案…………………………………… 前言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是突出考查能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高考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 ①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等; ②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③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 演绎等; ④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 等.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较,它有较高的地位和层次.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会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知识忘记了,数学思想方法也还是对你起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 可以说,“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深化,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金钥匙,掌握解题的思想方法,本书先是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法、特殊与一般法、类比与归纳法、观察与实验法,再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最后谈谈解题中的有关策略和高考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在每节的内容中,先是对方法或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再以三种题组的形式出现.再现性题组是一组简单的选择填空题进行方法的再现,示范性题组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分析,对方法和问题进行示范.巩固性题组旨在检查学习的效果,起到巩固的作用.每个题组中习题的选取,又尽量综合到代数、三角、几何几个部分重要章节的数学知识. 第一章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一、配方法

初高中数学衔接之数学思想方法

初高中数学衔接 ——数学思想方法目录 一、方程与函数思想 1.1方程思想 1.2函数思想 二、数形结合思想 2.1数形结合思想 三、分类讨论思想

1.1 方程思想 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容。理解、掌握方程思想并应用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或几何问题。 (1)高中体现 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综合知识多、题型多、应用技巧多 函数思想简单,即将所研究的问题借助建立函数关 系式亦或构造中间函数,结合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加以分析、转化、解决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围等问题;方程思想即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语言转化为方程模型加以解决 举例: 例1已知函数f (x )=log m 3 3 +-x x (1)若f (x )的定义域为[α,β],(β>α>0),判断f (x )在定义域上的 增减性,并加以说明; (2)当0<m <1时,使f (x )的值域为[log m [m (β–1)],log m [m (α–1)]]的定义域区间为[α,β](β>α>0)是否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 ?>+-03 3 x x x <–3或x >3 ∵f (x )定义域为[α,β],∴α>3 设β≥x 1>x 2≥α,有 0) 3)(3() (6333321212211>++-=+--+-x x x x x x x x 当0<m <1时,f (x )为减函数,当m >1时,f (x )为增函数 (2)若f (x )在[α,β]上的值域为[log m m (β–1),log m m (α–1)] ∵0<m <1, f (x )为减函数 ∴??? ???? -=+-=-=+-=) 1(log 33log )()1(log 33log )(ααααββββm f m f m m m m

痰瘀相关试论-谢雅革

158 第16卷 第12期 2014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12 Dec .,2014 钟,一灸即愈”,由于穴精方简施术较为方便,于是书中便多次记载由患者根据医生点穴的位置自行施灸的例子,“屡有人腰背讴楼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阴陵泉,令归灸即愈”。再如矫正胎位的艾灸方法。《针灸资生经》卷七载一例胎位不正,医者“灸右脚小指尖头三壮,住如小麦,下火立产”。 《针灸资生经》还十分注重针灸须药,古代医家治病多遵从针、灸、药合参的思想,王执中认为“或但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或惟用药而不知针灸者,皆犯孙真人所戒也”。所以王氏认为灸疗的同时需要配合适当的药物来提高疗效。例如在《针灸资生经》中就有叙述临床治疗腹中有积,大便秘结的灸疗方法,以巴豆肉为饼配合“灸三壮”病愈的医案。 另外,王氏十分重视灸疗的顺序,遵从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原则。例如书中提出 “将中脏之候, 不问风与气,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有些灸方明确指出了施灸穴位的先后,如治中风失语,强调先灸天窗,再灸百会,如果顺序颠倒,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也。有些灸方则认为下火先后应顾及季节交变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不依照此法,则病不愈。 由上可见,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一书字里行间蕴藏的着辨证论治精神,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灸疗是中医的精髓,不可偏颇,不可废弃。故略抒学习《针灸资生经》之管见,学习古代医家的探索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以弘扬祖国传统针灸医学。◆ 参考文献 [ 1 ]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痰指“痰浊”,为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痰分有形及无形,有形之痰咯吐可见,无形之痰当随症辨之。瘀指“瘀血”,古有云:“血行失度为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有“衃”“留血”“恶血”等之谓。中医学理论中素有“津血同源”,津与血异名同类之说法,《灵枢·痈疽》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亦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 入于脉,化以为血”,故《灵枢·营卫生会》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亦云:“亡血家不可发汗”,因此,在中医学理论“津血同源”的基础上,当有“痰瘀同源”“痰瘀相关”之类,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曰:“痰涎皆本气血,若化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血痰瘀相关试论 谢雅革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中医学认为津与血在生理功能方面互为相关,素有“津血同源”之谓,痰饮和瘀血作为津血不归正化的 病理产物当有“痰瘀同源”之说,进而引发探讨痰瘀相关之理论。笔者现从痰瘀相关之历史形成与发展、病因病机、致病特点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尝试性论述,试图以完整其理论体系,方便医家对其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医学理论。 关键词:痰瘀相关;津血;中医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12- 0158- 03 收稿日期:2014-05-19作者简介:谢雅革(1994-),男,安徽合肥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医学。 Discussion on Correlation of Phlegm and Stasis XIE Yage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00,Anhui,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the body fluid and blood i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re related with each other,known as Jin and blood sharing the same origi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as the pathological products of body fluid failing to transport,share the same origin,further triggering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related theory. Now from the development,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principle and so on,it tentatively discusses the theory,trying to complet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doctors to its understanding,further develop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correlation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body fluid and blood;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12.057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

高中数学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大全

前言 (2) 第一章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3) 一、配方法 (3) 二、换元法 (7) 三、待定系数法 (14) 四、定义法 (19) 五、数学归纳法 (23) 六、参数法 (28) 七、反证法 (32) 八、消去法……………………………………… 九、分析与综合法……………………………… 十、特殊与一般法……………………………… 十一、类比与归纳法………………………… 十二、观察与实验法………………………… 第二章高中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35) 一、数形结合思想 (35) 二、分类讨论思想 (41) 三、函数与方程思想 (47) 四、转化(化归)思想 (54) 第三章高考热点问题和解题策略 (59) 一、应用问题 (59) 二、探索性问题 (65) 三、选择题解答策略 (71) 四、填空题解答策略 (77) 附录……………………………………………………… 一、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二、两套高考模拟试卷………………………… 三、参考答案…………………………………… 前言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是突出考查能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高考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 ①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 法等; ②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③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 归纳和演绎等; ④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 归)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较,它有较高的地位和层次。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会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知识忘记了,数学思想方法也还是对你起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 可以说,“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深化,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金钥匙,掌握解题的思想方法,本书先是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法、特殊与一般法、类比与归纳法、观察与实验法,再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 第一章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一、配方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需要我们适当预测,并且合理运用“裂项”与“添项”、“配”与“凑”的技巧,从而完成配方。有时也将其称为“凑配法”。 最常见的配方是进行恒等变形,使数学式子出现完全平方。它主要适用于:已知或者未知中含有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代数式的讨论与求解,或者缺xy项的二次曲线的平移变换等问题。 配方法使用的最基本的配方依据是二项完全平方公式(a+b) 2 =a 2 +2ab+b 2 ,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可得到各种基本配方形式,如: a 2 +b 2 =(a+b) 2 -2ab=(a-b) 2 +2ab; a 2 +ab+b 2 =(a+b) 2 -ab=(a-b) 2 +3ab=(a+ b 2) 2 +( 3 2b) 2 ; a 2 +b 2 +c 2 +ab+bc+ca= 1 2[(a+b) 2 +(b+c) 2 +(c+a) 2 ] a 2 +b 2 +c 2 =(a+b+c) 2 -2(ab+bc+ca)=(a+b-c) 2 -2(ab-bc-ca)=… 结合其它数学知识和性质,相应有另外的一些配方形式,如: 1+sin2α=1+2sinαcosα=(sinα+cosα) 2 ; x 2 + 1 2 x=(x+ 1 x) 2 -2=(x- 1 x) 2 +2 ;……等等。 Ⅰ、再现性题组: 1. 在正项等比数列{a n}中,a1?a5+2a3?a5+a3?a7=25,则 a3+a5=_______。 2. 方程x 2 +y 2 -4kx-2y+5k=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_____。 A. 1 41 C. k∈R D. k= 1 4或k=1 3. 已知sin 4 α+cos 4 α=1,则sinα+cosα的值为______。 A. 1 B. -1 C. 1或-1 D. 0 4. 函数y=log1 2 (-2x 2 +5x+3)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 A. (-∞, 5 4] B. [ 5 4,+∞) C. (- 1 2, 5 4] D. [ 5 4,3) 5. 已知方程x 2 +(a-2)x+a-1=0的两根x1、x2,则点P(x1,x2)在圆x 2 +y 2 =4上,则实数a=_____。 【简解】 1小题:利用等比数列性质a m p -a m p +=a m 2 ,将已知等式左边后配方(a3+a5) 2 易求。答案是:5。 2小题:配方成圆的标准方程形式(x-a) 2 +(y-b) 2 =r 2 ,解r 2 >0即可,选B。 3小题:已知等式经配方成(sin 2 α+cos 2 α) 2 -2sin 2 αcos 2 α=1,求出sinαcosα,然后求出所求式的平方值,再开方求解。选C。 4小题:配方后得到对称轴,结合定义域和对数函数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求解。选D。 5小题:答案3-11。 Ⅱ、示范性题组: 例1.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 A. 23 B. 14 C. 5 D. 6 【分析】先转换为数学表达式: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x,y,z,则211 424 () () xy yz xz x y z ++= ++= ? ? ? ,而欲求对角线长x y z 222 ++,将其配凑成两已知式的组合形式可得。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 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1.2.1 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水

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水代谢。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打通肺经和大肠。肺经循行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交大肠。肺吸收新鲜空气,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肺脏才能平平安安。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引出入侵之外邪。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咳嗽初期,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拔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肺喜温,怕寒凉。手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3-03-14T14:50:22.85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1期供稿作者:盖玉顺 [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 山东省东营市陈庄镇中学盖玉顺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 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2.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3.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 (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 (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 操作——掌握——领悟。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 (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 (4)“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体会;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