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章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3第三章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一、古代证据制度的发展状况

这里所谓“古代”,是指自秦王朝至清王朝,跨越中华文明二千多年。这一时期,我国证据制度在本土领域内自生自发,未受外来文明影响。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证据制度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重大变化,相对于西方世界,它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

二、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1、口供至上

在各王朝统治时期,法律均把嫌疑人的认罪口供作为定罪的证据的最好证据。法律规定,“断罪必取输服供词”、“罪从供定,犯供最关紧要”。

2、刑讯逼供合法化

从秦汉至明清,刑讯均明确规定在法律中,成为一种取得口供证据的合法手段。刑讯不仅适用于刑事被告人,也适用控告人、证人和民事当事人。法律对于刑讯的条件、方法,使用的刑具、拷打部位、刑讯的次数和程度等均有详细规定。

3、法官断案注重经验判断

法官在判断证据的可靠性时,往往运用生活经验对证据进行审查。这在法律上也有明确要求。例如《唐律》中规定,“依狱官令,察狱之官,先备五听,以验诸证信。”所谓“五听”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话语、神色、气息、精神和眼睛均作为断定陈述真伪的途径。

4、疑罪从轻

在诉讼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事实不清的“疑罪”案件,对此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定罪。例如《唐律》规定,“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

第二节中国近代证据制度

这里的“近现代”,是指中华民国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这一时期证据制度随着时代大变革而出现较大的转折。传统证据制度完全废弃,代之以西方国家的证据制度。自清朝末年之后,我国法制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证据制度,如其他法律规定,主要是以日本、德国为效仿对象。我国近代证据制度在清末、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具有连续性,证据制度是欧洲当时施行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翻版。但由于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以及本土文化的抵触,这种证据制度实践中很难落实。

第三节中国当代证据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当代证据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二个阶段,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的三十年。前三十年,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证据制度,如同其他法律基本上处于虚无状态。近三十年,我国证据制度迅速发展。这种证据有传统的连续性,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体现民国时期的证据制度,也反映了现实政治影响下的一些自身特色。例如,对自由心证提法的抵触、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否定,主张“实事求是”。具体而言,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证据认识论上强调客观性;第二,证据价值论上追求实体真实;第三,公、检、法三机关全面收集证据;第四,书面笔录证据的普遍使用。

中外古代证据制度比较研究

论文题目:中外古代证据制度比较研究

证据制度是司法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证据制度都是为维护一定的阶级统治服务的,所以,就阶级本质而言,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就有什么性质的证据制度。如果以阶级性为依据,可以将证据制度划分为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几种类型。但在不同的审判模式下,即使是阶级性相同的国家,其证据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轨迹也会有所不同。 一、外国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 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是证据制度发展史上最原始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神示证据制度曾普遍存在于亚欧各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神宣誓、水审、火审、决斗、卜筮是神示证据制度中典型的神意表达方式。 1、原因: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志并受其制约。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一是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二是因为全民族的科学文化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缺乏战胜自然的力量。 2、内容 对神宣誓:对神宣誓是神示证据制度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控告人、被告人以及证人都要对神盟誓以证明自己的陈述是真实的。他们相信神的力量,确认宣誓具有法律效力。对神宣誓的方法,在许多奴隶制国家以及欧洲封建制国家早期的法典中都有明确规定。 水审:水审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当事人接受水的考验,显示神意,并以此判定当事人对案情的陈述是否真实,或者被控人是否有罪。水审又分为冷水审与沸水审两种方式。 火审:所谓火审,就是让被告人接受火或烧红的铁器的考验,显示神意,借以判定当事人的陈述是否真实或被控人是否有罪。火审与水审一样,都是比较重大的考验方法,一般用在大案、要案中。 决斗:将决斗的方法用于诉讼中,以判断当事人陈述是否真实、被告人是否有罪,是许多国家的习惯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决斗的证明方法也盛行于中民纪欧洲各国的诉讼中,它以双方当事人在决斗中的胜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凡是在决斗中获胜的一方,便认为是神使得他取胜,因而他的陈述是真实的,或者他本人是无罪的;如果一方不敢决斗或者在决斗中失败,则认定他败诉,或者他是有罪的。 3、评价: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便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奴隶进行残酷、野蛮的镇压和统治,在法律面前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对奴隶生杀予夺也无须任何诉讼证据。 神示证据制度以宗教迷信为其思想基础,法律把审查判断证据的,不是赋予法官,而同赋予神灵,因此,它所采用的各种证明方法都是唯心主义的,当

证据制度史比较

中外证据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人类证据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神证、人证和物证三个阶段。而出现于人类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即神证,作为原始诉讼形态裁判依据的第一道分水岭,并跨越数个世纪以致并残存至封建社会末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生产力的落后导致生产方式的低级状态,这便是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最为本质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在我国,证据是诉讼的基础,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有诉讼开始,与诉讼制度相伴随的证据制度也即产生并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乃至成熟。但是,在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时候,证据制度却较少得到关注。 关键词:证据,神示证据制度,制度史,证据种类 一、国外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神示证据制度是证据制度发展史上最原始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神示制度曾普通存在于亚欧各国的奴隶社会,甚至在欧洲封建社会早期还保留神示证据制度的残余。 在奴隶社会时期,诉讼采取控告式诉讼程序,起诉权由私人掌握,原告、被告双方的利害关系是直接对立的,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往往争执不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加之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方式正确认识人类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那时人们信奉神灵,认为神是人类的主宰,是无所不知的也是最公正的。因此,对于难以查明的案情,难以决断的争议,便求助于神意来判明是非和解决争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案件作出判决。 由于神本身是一个虚拟的抽象物,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以,神意只能通过人所确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神宣誓、水审、火审、决斗、十字形证明以及卜筮等,是神示证据制度中具有代表性显示神意的方式。但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族区域

证据法的概述

专题一证据法的概述 一、政治法学的概念与其研究的基本内容 证据法学形成的时间是十九世纪的中期,在英国 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政治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与诉讼证据有关的法律规范的学科。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三大诉讼。特别是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当中运用证据的经验。 (二)和证据有关的各种理论基础。 (三)法律规范当中有关证据的规定。 (四)研究古今中外的证据历史、理论和实践。 (五)研究在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调产证据,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规则。 二、证据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一般情况下国家的政治制度要解决五个问题: (一)首先要明确证据的概念 (二)什么样的事实才能作为最后定案的根据 (三)调查证据的程序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 (五)要规定如何进行证明 三、证据法证据制度形成的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整治制度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形成背景:

(一)要考虑其政治经济背景 (二)要考虑文化传统的背景 (三)要考虑诉讼制度的背景 四、证据法学的科学体系和内容 当今世界有两个有关证据法科学体系和内容的代表性的著作。一个是由美国著名的证据法学家华尔兹教授所著的刑事证据大全。这本书主要是讲究适用,从应用的角度来安排证据法律体系。这本书的证据法学的体系共有十九章。 第一章,证据法的渊源。 第二章,审判程序和证据的种类 第三章,审判的记录,包括审判笔录的功能、内容和制作。特别是在法庭上对各种人证的调查、讯问的方法和规则。 第四章,关于证据的相关性 第五章,排除传闻证据的规则 第六章,排除传闻证据的例外 第七章,证人可靠性的质疑 第九章,用不恰当的方法所收集到的证据,特别是辨认证据的排除。 第十章,武力搜查,没有理由的搜查、扣押以及意思权证据的保护。 第十一章,供述证据 第十二章,面证权 第十三章,证明责任和特定的规则 第十四章,司法认知 第十五章,证人能力 第十六章,各种文字材料和文字证据

《证据法学》教学大纲(本科)

《证据法学》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证据法学是关于证据的法律规范和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规律、方法和规则的学科,它是一门思想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法学,以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证据法学是法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之一,是现代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证据法学,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详细掌握证据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基本原理,分析研究证据法律制度的本质和规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基本技能,提高运用证据分析、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证据制度 内容:证据制度概述;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要求: (1)了解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掌握证据制度的主要历史类型; 本章重点和难点: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

证证据制度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内容:证据法的理论基础: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 要求: (1)了解认识论对证据法的指导意义 (2)了解方法论对证据法的指导意义 (3)了解价值论对证据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内容: 守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公平诚信原则;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原则; 证据为本原则;直接言词原则 要求: (1)了解遵守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公平诚信原则;法定 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原则 (2)掌握证据为本原则;直接言词原则 第四章证据概念与证据资格 内容:证据的真实观;证据的定义;证据的资格。 要求: (1)掌握证据的定义和资格; (2)了解证据的真实观。 本章重点和难点:证据的定义、资格。

中国的证据制度简介

中国的证据制度简介 一、证据制度的概念、种类、分类、作用及历史发展 (一)证据制度概念、种类、分类、作用 所谓证据制度,广义上是指规定证据、证据收集、审查判断以及如何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国关于证据的一系列的规定、规范的总和。而狭义上的证据制度是指证据制度类型。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了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的发展过程。 证据的种类主要有以下9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的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视听资料。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证据可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本证和反证等。 证据的作用:证据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和审理,以及定罪判刑和正确认定事实的依据,是司法人员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是迫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证据是解决发生争议案件的事实基础,人称“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充分地说明了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另外,证据还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二、中国特色的证据制度 (一)“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被称之为“实事求是”的诉讼证据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工作都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方法,要求司法人员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查证属实的证据作依据,准确的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并且要求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确实充分,达到以下四项标准:(1)据以定案的证据均以查证属实;(2)案件事实均有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3)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排除;(4)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排除了其他可能性。而只有同时具备这四项标准,方能被确认为认定事实清楚,才能作为法官裁判的依据。这种证明要求,理论上从认识论的角度将之称为“客观真实说”。 然而将实事求是作为我国的证据制定似乎对发展我国的证据理论和完善证据制度未起到多少积极作用,相反它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将客观真实作为诉讼证明要求脱离了诉讼的实际,它为民事诉讼中的超职权主义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导致法官司法权的滥用;其次,它将严肃的、现实性极强的法律问题用哲学话语和原理予以阐述,替代了对诉讼证明实际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法官依法独立心证证据制度,以“法律真实”为证明要求,确立法官的心证自由。 (二)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 1、客观真实的证明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坚持客观真实的证明要求,认为其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认识论,同时,由于长期受“我国的司法队伍是一只忠于人民利益、忠于法律、忠于客观真实的队伍。”的思想的影响,法学界普遍认为所有定案的证据都是确切无疑的;所有的定案证据相互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如果有矛盾,也是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加以排除的;且所有的证据都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确切无疑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为保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与真实的案件事实相一致,不管案件事实有没有查清的可能,也不管需要花多少时间和人力、物力,法官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去调查取证。从而导致审判效率的低下,浪费了有限的审判资源。所以说,“客观真实说”虽貌似符合唯物辩证法,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了解: 1、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领会: 1、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2、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三、掌握: 1、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2、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评价。 四、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神示证据制度 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是证据制度发展史上最原始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神示证据制度曾普遍存在于亚欧各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神宣誓、水审、火审、决斗、卜筮是神示证据制度中典型的神意表达方式。 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 所谓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它在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之间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法定证据制度是对神示证据制度的否定。 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 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如防止法官专断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法定证据制度是适应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建立的,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取代了神示证据制度,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在运用证据上摆脱了宗教迷信,

使之服从法律。一方面限制了法官在判断证据及其证明力问题上的专横武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法官在采证问题上的专横武断。 第三节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最早产生于法国,法国的杜波尔在1790年12月26日向宪法会议提交了一项革新草案,自由心证的原则第一次被提出来。自由心证是作为法定证据理论的直接否定物出现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为法官的理性和良心,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理性是判断证据的依据,良心是真诚地按照理性的启示判断证据的道德保障。总之,自由心证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各种证据的真伪、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并不作具体规定,完全听凭法官根据理性和良心的指示自由判断。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在思想中形成的信念就叫做"心证","心证"达到无任何合理怀疑的程度叫做"确信",法官通过自由判断证据所形成的"内心确信"这样一种理性状态就是判决的依据。在自由心证理论中还有一?quot;盖然性"理论,认为法官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判定证据的证明力,因而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他们对此做出的决定只能具有一定盖然性。即自由心证是有限度的。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取代封建时期的法定证据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它的建立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 第四节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 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1)奴隶制时期的证据制度 我国奴隶制时期的证据制度民刑不分,具有以下特点: a.法官认定案件主要依据审判时间经验的总结。 b.神示证据制度消失的较早。 c.除重视采用当事人的证词外,还重视其他证据的使用。 (2)封建王朝时期的证据制度 我国封建王朝的诉讼程序同样是民刑不分,具有纠问式诉讼的特点。 a.坚持口供至上的原则,定罪必须取得被告人认罪的供词 b.审讯是可以依法刑讯 c.诬告者反坐,伪证者罚

证据法学

《证据法学》教案(本科)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概述: 证据法学,是研究关于证据的法律规范和诉讼及非诉讼法律事务处理过程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或其他法律事实的规律、方法和规则的学科,是现代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即如何借助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如实地反映和再现案件事实的发生过程。 证据法学的特点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特有任务所决定的,主要是: (一)证据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是部门诉讼法学的交叉学科,而且还处于法学与哲学的交汇点上。即它在处于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证据制度研究的交汇点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将哲学的一般原理用于证据法学的研究上,而是要突破一般的哲学规则,建立其特有的诉讼证明规则、证明方法及证明标准。 (二)它是应用法学部门,其生命力存在于诉讼程序之中。作为研究对象的证据制度主要规定在诉讼法之中,证据法学只有不断深入和渗入到诉讼案件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并不断发展自身学科。 (三)证据法学既要研究证据法的法律规则,同时也要研究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认识方法的某些规则。研究证据法学,不仅应具有法律和法学知识,也应具有相当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因为证据本身有些是社会现象,有些是自然现象。 (四)证据法学既要研究不同诉讼的特有证据制度,也要研究诉讼的共同证据规

则和原理。部门诉讼的证据制度可以在各该诉讼法学中加以研究,共同的证据规则和理论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才能深入研究,证据法学使证据制度和理论的研究上升到证据的理性高度,使诉讼证明的理论统一起来。 二、教学目的: 我国目前的证据制度还很不完善,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在收集证据和使用证据时还有一定的混乱性和盲目性。本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证据规则、证据种类、证据的审查判断以及证明制度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证据法学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促进证据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将来从事各项法律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课堂择要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教学、审判观摩等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1.按照教学大纲的线索及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并适当运用参考资料,在课堂择要讲授的同时,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启发式教学替代注入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同时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2. 针对证据法学与三大诉讼法相交叉的特点,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件实例进行法理分析,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良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3.为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布置思考题,指导学生积极深入学习教材和其它参考资料,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通过思考和研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学习方法。

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提纲: 一、中国奴隶制时期证据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证据制度。 1.封建社会证据制度概述。 2.《唐律》封建证据制度的代表。 三、中国近代证据制度。 1.清末时期证据制度的发展 2.民国时期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四、中国当代证据制度。 1.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五、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新发展。 摘要: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乃至司法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是实现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关键所在,是追求客观真实,实现审判目的,保护合法,惩戒违法的前提。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下发,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项法律制度趋于完备。刑事证据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诉讼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完善刑事证据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历史与未来发展的探究,可以明确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规律。为新时期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供参考方向。本文以时间顺承方式对从我国奴隶制时期到当代的刑事证据制度及其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新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刑事、证据、制度、历史、发展 正文: 一、中国奴隶制时期证据制度。 中国奴隶制时期所实行的证据制度与同时期其他亚欧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局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曾采用过神示证据制度的某些做法。但总体来看,神示证据这种证据制度在我国适用较少,消失较早。 从相关史料来看,在我国奴隶制时期“法官”判断证据和认定案情,重要根据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以“察听五辞”的方法进行。 据《周礼·秋官·小司寇》和《尚书·吕刑》等史料记载,当时办案时,须“以五声听狱诉,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所谓“五听”,是指“法官”在办案时,分别从言辞、脸色、呼吸频率、听到询问的反应以及眼神这五个方面,来判断分析各方的证言真伪。 这种裁判证据的方式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司法经验总结的成果。其中有很强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也不乏存在合理的因素。表明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注重对被告人心理状态的分析。由此可见,我国当时所实行的“五听”,相较于同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国家普遍实行的神示证据制度有其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二、中国封建社会证据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有其独特的法律体系,与同时期其它亚欧国家的法律制度大相径庭。因而,刑事证据制度也同样大不相同。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习俗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诸多差别,因而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没有受到法定证据制度的影响,而是实行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证据制度。

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1、无明确系统的法定证据。法定证据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对于证据的真伪及其证明力高低进行判断法定证据本质上是对法官审判权专制的限制和约束。中国古代可以说从未真正地从形式和内容上规定过法定证据,法官断案较多采用自由心证,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官员凭主观感觉进行断案(如五听断狱)不但延续未断,反而一直受到推崇。 2、极端重视口供的采用。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司法实践中,在中国古代,口供被赋予了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口供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口供甚至成为“证据之王”,是给被告认定责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除了法律规定的少数案件可以“据状科断”、“据众证定罪”外,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取得被告人认罪的供词,方能对其定罪处刑。所谓“断罪必取输服供词”、“罪从供定,犯供最关紧要”,形象地说明了被告人的口供是裁断案件的必要条件。同样,在民事案件中,判决生效大都以被告“心服”为必要条件。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物质条件的制约,限制了司法官吏认识、发现、搜集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还因为中国政治上司法与行政不分,行政官员兼理司法事务,从调查、勘验、取证,直到审讯、判决,几乎全都由地方长官来负责,其审判诉讼事务极为繁重,“即使是才能一般的州县长官,其审判业务仍然要高于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位法官。”[3]在这种繁重的事务压力下,司法官吏往往更倾向于简单地以口供定是非曲直。

3、刑讯逼供较为泛滥。如上文所言,对口供的重视、物质条件的匮乏及司法事务的繁重,多种因素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泛滥。在古代司法官吏的心目中,刑讯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罪简便快捷的结案途径。特别是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加深,法定刑讯手段及其使用程度也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刑讯逼供的限制也不断放宽。在古代司法实践中,除了依法刑讯,法外刑讯不仅禁而不绝,始终存在,而且所用的方法、刑具,名目繁多,有的甚至十分残酷野蛮。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段时期,如唐朝时期,刑讯不单纯是获取口供的主要手段,也是获取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甚至物证的重要方法,而这也为法外刑讯、野蛮刑讯埋下了伏笔,冤假错案也伴随着频繁发生。 4、神示证据的过早消失。文明发展的程度和认识水平等原因,宗教迷信有其合理性。神示证据制度体现为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具体的说是通过司法秩序的稳定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神示证据制度的适用赋予了审判宗教性的特点,它是司法与宗教相结合的典型。虽然这种模式无法与当代追求公正价值的司法体制相比拟,但它却毫无疑问的`在当时获得了社会普遍效力。由于是神意的表示,以此为审判依据的判决与人民心中的信仰产生共鸣,他们不能怀疑至高无上的神的旨令,自然也就不能与审判官的裁决相对抗。这样,司法权威便提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而当事人及其亲属乃至社会都会尊重并履行司法审判的裁决。无论多么复杂、严重的案件最终都会有个结果,原、被告双方终会有一方得到制裁,另一方得到补偿,事实上,即便是败诉的一方也难以通过其它途径进行上诉,同时他们往往也不会采取激烈的对抗行为,因为在神的面前他们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证据之神示性在古代中国的审判活动中消失较早,

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

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具有定罪必须取得被告人的供词;诬告者反坐,证人地位低,对伪证者刑惩严厉;疑罪从轻、从赎,实行有罪推定;维护等级特权,体现宗法家族统治;重视勘验,物证技术比较发达;刑讯是获取人证的主要方式;以五声听狱讼,验诸证信,自由推断等七个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些基本特点的探讨,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等统的“诉讼形态”。 关■词:古代证据制度;基本特点 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曾经对东亚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历史悠久,留绘今八很多簿得继承的东西,饶有特色的古代证据制成就是其一。纵观逐步形成于夏商周,发展于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定型与成熟于唐宋,殆于进化于元明清,最终解体于清末的中国古代证据制度,既有世界各国在早期诉讼中证据制度发展中共性的一面,又具有中华法系独有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古代的证据制度较为简单、粗疏且不成体系,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并不具备其应当具有的地位。但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使得古代证据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有其“一帜独树之特质”与“卓尔不群之精神”①。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诬据制度基本特点的探讨,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诉讼形态”,而后者对法来说,恰是具有“核心般意味的社会事实”⑦。 一定罪必须取得被告人的供词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口供都被赋予了异乎寻常的重要性。除了法律规定的少数案件,可以“据状科断”、“据众证定罪”外,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取得被告人认罪的供词,方能对其定罪处刑。所谓“断罪必取输服供词”(《清史稿·刑法志》)、“罪从供定,犯供最关紧要”(《折狱龟鉴补:》),形象地说明了被告人的口供是具案下判的必要条件。 据史料记载,古代口供制度确立于西周,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强化于明清。在发展的各个时期,口供始终居于“证据之王”的地位。 西周时期,法官已开始强调“听狱之两辞”。没有被告的供词,一般不能定案,口供自此开始确立其在诉讼中的地位。秦汉时期,保留了对口供的一贯重视,从其对刑讯的限制和刑讯合法化的史料记载中,反映了秦汉的审判几乎是围绕口供展开的,如汉代规定可以用刑讯的方法使被告服告劾之辞,即“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汉书·杜周传)),而且认为“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汉书·刑法志))到魏罟南北朝时期,从很有代表性的南朝的“测囚之法”,陈时设的“测立之法”等为获口供的刑讯方法中,可以看到,随着刑讯的合法化、制度化和多样化,口供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唐代,口供这一证据制度已趋于成熟、完善。法律对获取口供的刑讯规定进一步规范。刑讯要按法定的程序,“必先以情,审查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考讯。”“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唐律疏议·断狱》)。同时强调,对各种囚徒拷打满数后,仍不肯招供的,都可以“取保放之”。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在关于口供的规定上基本与唐代一致,有时甚至有倒退现象。如明朝为加强专制极权制度,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刑讯逼供一度恶性化。至明清时,“疑罪从轻”的传统也被取消。 在古代诉讼中为什么“无供不录案”,有供词就可定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认识论上的根源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正如《资治通鉴>记载:“狱辞之于囚口者为款。款,诚也,言所吐者皆诚也。”(《资治通鉴》卷2401。,这就是说,封建统治者认为,狱囚在受审时供述的犯罪供词是真实可信的:没有一个无罪的,入.会自诬有罪,因此被告人一旦承认犯罪,不论被告人的这种承认是基子自愿还是基于刑讯,若无反证,则可推断其所说的就是真买可靠的,因此,将被告人的口供作为定罪下判的必要条件。这显然是

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是指古代中国所使用的承认和准许案件和 活动的法律手段。它的全部实践体系包括有关要求的法律规定、证据、访谈和调查、鉴定、审判和判决。自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就以该体系为核心部分,结合各国家法、刑法以及民间仲裁等其它法律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基本特征 1、记载多样性。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在审判案件时,除了对言语记录的记录外,还包括对文字记录、图片记录、物品记录、人身认证等多种形式的记录; 2、理性性质强。从古代法律案件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古代中国用于审理案件的法律理性思维模式。古人运用法律手段来审查诉讼案件,特别注重以实证和法理为基础,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事实和理性判断作为审查的范围; 3、精准化认定。古代中国的诉讼制度掌握了人身认定的技术,在审查案件时能够进行非常准确的人身认定,以防止案件错误地提出或审理。 三、古代见证凭证及制度 1、凭证制度。在古代中国,法院、以及各种官方机构会发放凭证,凭证可以确认案件中双方参与人的身份和事实,可以作为审理案件时的证据。 2、见证凭证制度。在古代中国,见证凭证是关于案件事实的证

据。见证凭证的明确有效的发行,使得案件事实得到准确认定。见证凭证的认定,是案件审理过程中确认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 四、古代证据制度对现代的启发 1、实证观念。古代证据制度突出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强调了客观实际出发,以事实和理性判断作为审查的基础,从而使得案件审理逐步走向事实推理,这与现代法律审查的方法有很大的共性。 2、及时救济。古代证据制度也显示出对及时救济的重视,为确保审理效率,古代法律将对案件进展监督系统化,并给予严厉惩罚,以保证司法公正,此一经验也可以用于现代法律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在审判案件、审查案件事实、人身认证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特征,在现代法律审查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的审判制度对现代的司法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深入发掘。

试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特点.doc

试论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证据种类基本上包括口供、证人证言、书证、物证、勘验笔录、检验与鉴定以及早期的神示证据,本文逐一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比较法学的视野,探寻、梳理了古代中国证据制度的特点,理清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期有助于理论探究和当下法律实践的借鉴。 :中国古代证据基本类别比较法学特点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与核心所在,法律定纷止争功能的发挥和司法审判活动目的的良好实现,都离不开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而这都需要借助于证据制度的保障。尽管中国古代并非法治社会,但对证据制度的重视则毋庸置疑。从中国有诉讼开始,与诉讼制度密切相连的证据制度也随之产生、发展、完善乃至成熟,“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曾经对东亚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历史悠久,留给进人很多值得继承的东西,饶有特色的古代证据制度就是其一。”[1]但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时候,证据制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基于比较法学的视野,通过与西方证据制度相比较,重点阐述中国古代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样态,并浅析其自身存在的特点,以期有助于理论探究和当下法律实践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司法中证据的基本类别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并非如现代法制那样对证据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分,也不存在专门的对证据法学理论研究,但是从既往事实上看,证据的分类仍然存在,尽管这种证据类别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发生变,同一朝代法律制度对不同的

证据类别重视的程度也不一致,但纵观整个传统社会的司法实践,不同证据的界限还是清晰可辨的。一般来讲,中国古代的证据有一下几种。 1、口供。据现有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口供制度至晚确立于西周时期,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与隋唐时期,强化于明清时代。口供又称为“口实”,在中国古代的诉讼特别是刑事诉讼中,其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被视为“证据之王”,没有被告人的口供一般是不能定其罪的。汉代曾规定“会狱, 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并有“楚之下,何求不得”的主张,也就是说,为了获取口供,可以用刑讯等一切方法。魏晋时期,也有用“测囚之法” 以得到口供的记录,说明口供在审判中具有重要地位。《唐律断狱》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查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疏议》又注解:“察狱之官,先备五听,又验诸证信,事状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拷掠。”由此可见古代司法实践和司法官吏对口供的重视。 2、证人证言。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就自己感知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作出陈述,并据此来查清案件事实,为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所重视。中国古代的证人一般由官员根据案情自己召集或者由当事人提供后官府召集。证人一般当堂作证,否则,按律治罪。同时,在我国古代诉讼中,各个朝代一般都严厉禁止诬告。反对、禁止诬告罪始于西周,直到秦朝规定的更为详细,秦律采用诬告反坐原则对诬告者加以处罚。《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许多关于惩处诬告的文字记录,如“当耐司寇,而以耐隶臣诬人,为隶臣。”自秦朝以后,古代中国的法律都以诬告反坐作为惩处诬告的基本原则。

《证据法》课程教学大纲

《证据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LA313 2、课程名称:(中文)证据法(英文)EVIDENGCE LAW 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5、面向对象:法学本科生 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诉讼法教研中心 7、推荐教材、教学参考书: 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 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0版。 徐立根主编:《物证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版。 何家弘主编:《新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版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楷体、三号、加黑、居中) 证据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学科为先修前提的法学学生的必修课程。 学习证据法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证据制度类型;掌握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对于证据的有关规定;掌握法律中所规定的各类证据

的含义和依据不同标准所作的各类证据的划分;掌握证据运用的规则即取证、采证、质证和认证的规则;了解其他国家关于证据规则上的不同规定等为将来从事司法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结合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上述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运用证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证据法》教学大纲和供参考的课时: 第一章证据概述(4) 一、证据概念 二、证据与诉讼证据区别 三、证据的特征 四、证据的意义 五、证据的种类 第二章证据制度历史沿革(4) 一、神示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 三、自由心证制度 四、中国证据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运用证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

证据学 课程大纲

《证据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导读 证据学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法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的课内学时为54学时,3学分,一个学期开设。网络学习平台统一使用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 《证据学》自2001年第一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于2003年1月作了第一次修订。2012年《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后,有关证据的章节均作了改革和补充,人们称之为“我国证据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等部门关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规定出台后,有关证据的适用增补了大量内容。同时,国内外关于证据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鉴于此,第三版对上述内容作了增补和全面修订,以适应教学和司法工作的需要。 当前我国虽然没有一部专门的证据法典,但有关证据的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已经超过百余条,关于证据法学的科研成果可以称得上硕果累累,本书吸收了众多的证据法学科研成果,也是一本实质意义上的证据法学教材。 二、教学平台内容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音像教材、课件、网络课程及网上教学资源为基干,采用音像讲授、直接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一)文字教材 《证据学》使用的文字教材是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崇义担任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出版社出版。授课是分章节进行讲解,一共有十四讲,有课程课件及视频,案例分析、练习题目及形考作业进行课后辅导,这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二)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录像教材以章为单位,共十四讲(每章15-25分钟),采用系统讲授与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教学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简洁的效果,以最大限度

《证据法学》教学大纲(本科)

《证据法学》教学大纲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证据法学》是以《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为基础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近年来,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渐成鼎足之势,因此,《证据法学》的学习,必须同上述三门课程紧密结合,必须明确只有学好《证据法学》才能保证"三大"诉讼的顺利进行。证据法学是大学法学专业的一门限制性选修课。它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服务的。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促进证据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养成学生独立进行逻辑思考的习惯,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讨论和习题练习,结合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 课堂教学,系统讲解证据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 课堂讨论,以案例讨论为主,归纳问题,分析要点,尝试给出解决方案。 课外作业,采用多种形式,案例分析,观点论述,实例调查等。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证据法学概论 了解神示、法定证据制度;理解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掌握我国的证据制度,熟练掌握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第二章证据概述 了解证据的概念变化,熟练掌握证据的概念和属性。 第三章物证

了解物证的分类,理解物证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掌握物证的概念和特征,熟练掌握物证的规则和运用。 第四章书证 了解书证的分类和表现形式,理解书证的意义,掌握书证的概念和特征,熟练掌握书证的规则和运用。 第五章证人证言 了解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理解证人证言的理论和意义,掌握证人、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征、熟练掌握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证言的规则和运用。 第六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 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概念和意义,熟练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运用原理和规则。 第七章视听资料 了解视听资料的产生和运用,理解其意义,掌握视听资料的立法和现状,熟练掌握视听资料的概念、特征和运用规则和方法。 第八章鉴定结论 了解司法鉴定制度,理解鉴定结论的意义,掌握鉴定人、鉴定种类的概念,熟练掌握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征,规则和具体运用。 第九章勘验、检查、现场笔录 了解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掌握现场笔录的概念和特征、运用。 第十章证据的分类 教学内容: 理解证据分类的标准,掌握主要证据和补强证据的概念、特征、运用,熟练掌握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特征、规则和运用。 第十一章证明概述 掌握证明的概念、过程、方法。 第十二章证明对象 理解证明对象和司法认知的概念,掌握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熟练掌握免证事实和司法认知的运用。 第十三章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推定 了解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意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理解证明标准的概念,熟练掌握证明责任和推定的概念和规则、运用。 第十四章取证、质证、认证 了解取证、质证、认证的联系和证明的关系,掌握三者的概念和方法,重点掌握三者的规则和运用。 第十五章证据规则 了解证据规则的概念,理解证据规则比较的意义,熟练掌握主要证据规则的内容和运用。 四、课程学时安排

读《证据法学》

读《证据法学》有感 这个月阅读了由卞建林主编的《证据法学》,颇有收获。 首先,我了解了证据法学的定义,证据法学是研究关于证据的法律规范或非诉讼法律事务处理过程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或其他法律事实的规律、方法和规则的学科,是现代法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绪论,从绪论中我得知了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外国的证据制度从神示证据制度开始,经历了法定证据制度再到今天我们普遍熟知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不用多说,神示证据制度是以宗教迷信为其思想基础,法律把审查判断证据的权利直接赋予神灵,而不是法官,那么这样的唯心主义当然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之后是法定证据制度,它只要求法官机械的运用法律规定的各项规则认定案情,无需考虑案件的真实情况,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防止法官主观臆断,但它显然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可以看出它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反科学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在资产阶级法学家看来,只有采用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才能为法官提供有利条件,使其有最大的可能查明案情,从而公正的处理案件。从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制度可能会造成法官权利的绝对自由化。所以资产阶级统治者又在立法和理论上对法官运用证据裁判案件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如日本刑事诉讼法在规定法官具有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同时又规定,被告人的自白成为对他不利的唯一证据时,不得认定其有罪。 再看看我国的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是从封建专制利益出发,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支配,视狱囚的口供为“证据之王”,视刑讯逼供为合法方法。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证据制度有些反科学,有些不健全、不完善。我国证据制度的全面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证据法典,证据规则的有关内容散见于三大诉讼法及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之中,有待证据立法。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和程序正义理论。 书的第二编是证据论。不仅阐述了证据的概念、属性和意义。还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类证据,而且每种证据的最后都有相关的外国有关立法和理论介绍,方便我们比较学习。 书的第三编是证明论。有了证据,应该如何去证明,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呢?证明牵涉到具体的标准、规则、认定,所以这一编我认为是学习的重点。 翻阅该篇目录,我决定重点了解证明对象里的司法认知,因为我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司法认知,是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法官依申请或依职权初步认定其为真实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其在性质上为法官的认证行为,即法官根据证明对象事实的性质,或基于一定理由,在法院显然可以认定而无证明的必要时,而加以认定的事实。

中国最权威的证据学

中国最权威的证据学 摘要: 一、证据学在中国的历史与发展 1.古代证据制度 2.近现代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现代证据学的发展 二、中国证据学的核心理论 1.证据的概念与分类 2.证据的审查与运用 3.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三、中国证据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1.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运用 2.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运用 3.行政诉讼中的证据运用 四、中国证据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发展 1.与其他国家证据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2.国际证据法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3.中国证据学在国际司法合作中的作用 正文: 中国证据学是一门研究证据收集、审查、运用以及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发展。从古代的证据制度到近现代的改革与完善,再

到现代证据学的发展,中国证据学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古代,中国的证据制度以“五听”为主要方式,即通过观察被告人的言辞、脸色、气息、视听和情感来判断其是否有罪。近现代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的证据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五听”向现代证据制度的转变。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订,对证据制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强调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明确证据的分类,规范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运用。 现代中国证据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立法的完善上,还表现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深入。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学的理论指导着司法实践,帮助司法机关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中国证据学也在不断发展。通过与其他国家证据制度的比较与借鉴,中国证据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了国际证据法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司法合作中,中国证据学为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证据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理论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