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歌诀:

血瘀病症有多端,中医治疗十法看;

理气补气共活血,养血凉血活血观,

散寒化瘀上第五,下五活血为主挽,

活血利水和解毒,活血通络列三般,

软坚化瘀位第九,攻下逐瘀第十样。

---

血病常见的治疗方法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灌输百脉。

治血之法众多,孙一奎提出:“治血必调气。”张景岳指出治血证应注意有火、无火、气虚、气实四端。王清任对瘀血一证有专门论述。唐容川治疗出血证,立止血、化瘀、补血三大步骤。

血瘀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气滞必有血瘀,《备急千金要方》谓:“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也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

治疗当理气与活血同用,药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降香、月季花、香附等,代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等。

(2)补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不足以运血而发生血行瘀滞者。气为血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虚不运,血行亦迟滞而瘀。

治疗当补气益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代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

(3)养血活血法:

适用于因血虚而致瘀血,或因瘀血而引起血虚者。营血不足,气化不利,血流不畅而成瘀,而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故而治疗当养血与活血并行,使祛瘀而生新,常用药物如当归、丹参、鸡血藤、三七等,方如四物汤、圣愈汤等。

(4)凉血活血法:

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血,热邪煎熬血液而成瘀,或血瘀化热者,治疗以清热或泻火之品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方如犀角地黄汤。

(5)散寒化瘀法:

又称温阳活血法,适用于寒邪伏于血分,血凝不通而成瘀者,治疗以温经散寒药与活血化瘀之品配伍,方如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等。

(6)活血利水法:

血不利则病水,水停血亦停。本法适用于瘀血与水相结而引起的痰饮、水肿等,治疗当化瘀利水,药如益母草、泽兰、刘寄奴等,方如桃仁控涎丹。

(7)活血解毒法:

适于瘀血引起的内外痈肿等,治疗当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等。

(8)活血通络法:

适用于血瘀凝滞于脉中,经络不通而引起的疼痛,活动不利,感觉异常等,治疗当以通经络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方如通窍活血汤、活血效灵丹等。

(9)软坚化瘀法:

适用于脘腹等部位有癥积,按之有形者,治疗当用软坚散结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大黄䗪虫丸、桂枝茯苓丸等

(10)攻下逐瘀法:

适用于瘀血停聚于胃肠、蓄血证等,治疗以攻下通便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以逐瘀血外出,方如桃核承气汤、抵当丸(汤)等。

血热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清热凉血法:适用于邪热侵入营血,而致心烦不寐或神昏,身热,舌绛者,或热迫血行而出血者。治疗常选用甘寒、咸寒的药物为主,如犀角、玄参、生地、丹皮、紫草、金银花之类,以清热凉血。使用本法应注意凉血与救阴并重,使热去而阴不伤。

(2)凉血止血法:适用于血热妄行而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热入血分,不清热而血不宁,不滋阴则火不息,不止血则血不安。本法清

热凉血,滋阴救液,凉血止血。治疗当在清热凉血的基础上加入止血之品,方如犀角地黄汤。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内经》书中虽没有血瘀名词,但已出现凝血、血苑、恶血、留血等记载,《内经》所论之瘀血涵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将其对瘀血的病因及治法归纳如下: 病因 1外感致瘀:《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外感寒邪,人体阳气受损。失去温煦推动之力,血流不畅,停而为瘀, 2外伤致瘀 《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素问·刺腰痛》: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3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失于调达,导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大怒伤肝,肝不藏血,血溢于脉外,停积不去则为瘀。过度忧虑,则肝郁脾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肝风入络,气滞血瘀。 4出血致血瘀 《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有留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后世《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5饮食不当致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论》“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血脉,影响血行, 6久病致瘀《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 治法: 《内经》中有关瘀血治疗大法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代表方为四乌骨一芦茹丸,用于治疗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之证;③活血利水法,代表方为鸡失醴,用于治疗瘀血水停之证;④散寒化瘀法,代表方为熨方,本法适用于寒邪外袭、瘀血内停之证。 9.4攻下逐瘀 《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水胀》亦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如怀子之状,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9.5 温经化瘀生血 《素问·腹中论》对于治疗血枯经闭云:“……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张琦《素问释义》云:“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脏腑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证,徒事补养,无救于亡”。实开行血活血,祛瘀生新治疗血枯经闭之先河。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歌诀: 血瘀病症有多端,中医治疗十法看; 理气补气共活血,养血凉血活血观, 散寒化瘀上第五,下五活血为主挽, 活血利水和解毒,活血通络列三般, 软坚化瘀位第九,攻下逐瘀第十样。 --- 血病常见的治疗方法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灌输百脉。 治血之法众多,孙一奎提出:“治血必调气。”张景岳指出治血证应注意有火、无火、气虚、气实四端。王清任对瘀血一证有专门论述。唐容川治疗出血证,立止血、化瘀、补血三大步骤。 血瘀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气滞必有血瘀,《备急千金要方》谓:“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也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 治疗当理气与活血同用,药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降香、月季花、香附等,代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等。 (2)补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不足以运血而发生血行瘀滞者。气为血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虚不运,血行亦迟滞而瘀。 治疗当补气益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代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 (3)养血活血法: 适用于因血虚而致瘀血,或因瘀血而引起血虚者。营血不足,气化不利,血流不畅而成瘀,而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故而治疗当养血与活血并行,使祛瘀而生新,常用药物如当归、丹参、鸡血藤、三七等,方如四物汤、圣愈汤等。

(4)凉血活血法: 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血,热邪煎熬血液而成瘀,或血瘀化热者,治疗以清热或泻火之品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方如犀角地黄汤。 (5)散寒化瘀法: 又称温阳活血法,适用于寒邪伏于血分,血凝不通而成瘀者,治疗以温经散寒药与活血化瘀之品配伍,方如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等。 (6)活血利水法: 血不利则病水,水停血亦停。本法适用于瘀血与水相结而引起的痰饮、水肿等,治疗当化瘀利水,药如益母草、泽兰、刘寄奴等,方如桃仁控涎丹。 (7)活血解毒法: 适于瘀血引起的内外痈肿等,治疗当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等。 (8)活血通络法: 适用于血瘀凝滞于脉中,经络不通而引起的疼痛,活动不利,感觉异常等,治疗当以通经络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方如通窍活血汤、活血效灵丹等。 (9)软坚化瘀法: 适用于脘腹等部位有癥积,按之有形者,治疗当用软坚散结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大黄䗪虫丸、桂枝茯苓丸等 (10)攻下逐瘀法: 适用于瘀血停聚于胃肠、蓄血证等,治疗以攻下通便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以逐瘀血外出,方如桃核承气汤、抵当丸(汤)等。 血热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清热凉血法:适用于邪热侵入营血,而致心烦不寐或神昏,身热,舌绛者,或热迫血行而出血者。治疗常选用甘寒、咸寒的药物为主,如犀角、玄参、生地、丹皮、紫草、金银花之类,以清热凉血。使用本法应注意凉血与救阴并重,使热去而阴不伤。 (2)凉血止血法:适用于血热妄行而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热入血分,不清热而血不宁,不滋阴则火不息,不止血则血不安。本法清

常见血瘀证皮肤表现及治疗

常见血瘀证皮肤表现及治疗 血瘀证候多见于病程较久的慢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瘀斑、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脉弦 涩等。一表现1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色素沉着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局 限性的如黄褐斑、雀斑、黑变病以及许多皮肤病发生的色素沉着;弥漫性如艾迪生病等。局限性皮肤见黑或褐色,多属于肝气郁结,瘀血凝滞所致;全身性的皮肤色见黑 或褐色,往往又与肾阳缺乏,肾水泛滥有关。2皮肤色素减退白癜风以及硬皮病等皮 肤病出现的色素减退,多为气血为风邪所扰,令气血不和所致。3固定于一处的慢性 炎症性皮疹如钱币状湿疹、盘状红斑狼疮或大片肥厚鳞屑病,皮损多为黯红色,多由 气血郁结肌肤,化燥生风,或瘀热成毒所致。4皮肤硬化、肥厚、结节、肿块与赘生 物如硬皮并瘢痕疙瘩、胫前黏液性水肿、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亚急 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结节性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疣状扁平苔藓、各种疣以及疼疮、酒渣鼻晚期、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常因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5皮肤萎缩局 部病人属于气血受阻,络脉瘀滞,使皮肤失去荣养所致。6肌肤甲错类皮肤病肌肤甲 错主要是指皮肤粗糙、肥厚及鳞屑增多之类皮肤病,多由血虚风燥或血热有瘀所致。7皮肤紫斑、瘀斑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不归经,瘀积于肌肤之间所致。常见于色素性 紫癜性皮肤病和各种紫癜。毛细血管扩张与静脉曲张等亦属于瘀血证的表现。8皮肤 慢性肿胀或无名肿胀见于淋巴水肿、皮炎或硬皮病早期以及某些血管炎,多由于经络 阻隔,气血凝滞所致。9皮肤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如肢端周围血液循环不良,局部血管 痉挛性雷诺征;两侧或左右冷热不同,汗出不同,或感觉不同,或无汗、脱发等。中 医认为此类皮肤病是因瘀血阻塞经络血脉所致。10疼痛“通那么不痛,痛那么不通〞,故瘀血为疼痛的重要发生原因。瘀血疼痛的特点为痛有定处,刺痛或电击感,久痛不 已等,常见于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及红斑性肢痛并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血管炎性皮肤玻11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或疑难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一切疑难大病或久治不愈之症,血瘀往往是它们的病因,如结节性痒疹、慢性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扁平苔藓以及慢性口腔溃疡、白塞病等,兼用活血化瘀治疗,常有一定效果。二治疗 方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法那么之一。人体的正常功能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假设气血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外卫器官,各种内外 病因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必然会反映在皮肤上,因此,活血化瘀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

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

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 简介 保泰松是一种中药材,其叶和茎用作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致力于帮助人们了解保泰松的功效,以及它在中医治疗中的主要应用。 功能主治 下面是百度一下保泰松的主要功能和主治列表: 1.清热解毒:保泰松具有温和的清热解毒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 肿痛等症状。 2.活血化瘀:保泰松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瘀血症状,例如 血瘀引起的痛经、瘀斑等。 3.消肿利水:保泰松可用于消肿利水,对于肾炎引起的水肿等症状具有 辅助治疗作用。 4.止咳化痰:保泰松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 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5.抗菌消炎:保泰松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 口腔疾病等。 6.调理月经:保泰松对于女性月经不调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用于治疗 经期不规律、经痛等问题。 使用方法 保泰松一般以草药的形式使用,常见的使用方法包括: •冲泡饮用:将保泰松草药用开水冲泡后饮用,每天1-2次,每次2-3克。 •煎煮服用:将保泰松草药加入水中煎煮,然后将药汁分次服用,每天1-2次,每次10-15毫升。 •外用敷剂:将保泰松草药制成外用敷剂,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和瘀血症状。 请注意,使用保泰松前最好咨询中医师或草药专家的建议,以确定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注意事项 在使用保泰松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保泰松,以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 响。 2.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使用保泰松前应先进行过敏测试,以避免过敏 反应。 3.长期或过量使用保泰松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头 晕等。如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 4.保泰松草药可能与某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应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 用。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指导。 总结 保泰松作为一种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为用户提供了关于保泰松的功效和主要应用的详细信息。记住,在使用保泰松之前,请先咨询医生或草药专家的建议,以确保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温经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观察

温经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观 察 温经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观察引言: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的异位生长,常见于子宫、卵巢、盆腔等部位。该病常伴随着痛经、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中医认为该病属于寒凝血瘀型,因此采用温经止痛汤治疗能够缓解痛经症状,值得临床观察。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50例确诊为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分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温经止痛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痛经缓解情况、血液循环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组经过治疗后,痛经症状有效缓解,治愈率达到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P<0.05)。治疗组患者的痛经程度、月经量明显减轻,经期延长,经期不规律的病例明显减少。而对照组这些指标改善不明显。血液循环恢复方面,治疗组的D2末次间歇期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均明显提高,比对照组显着(P<0.05)。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治疗组的评分提高明显,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温经止

痛汤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痛经症状,并且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质量。温经止痛汤内药物成分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而减轻疼痛,缓解炎症病变。 结论: 温经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方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规模,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该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的调控机制,为更全面地理解并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温经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发现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血液循环和生活质量。治疗组的症状显著改善,治愈率达到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此外,治疗组的痛经程度、月 经量减少,经期延长,经期不规律的病例减少。血液循环方面,治疗组的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明显的提高。温经止痛汤的药物成分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减轻疼痛,缓解炎症病变。因此,温经止痛汤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然而,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该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的调控机制,以提供更全面地治疗该疾病的理论依据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 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 类型: 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可能 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 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可能 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 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 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 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血瘀的药物,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按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赤芍等;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蒲黄等;祛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桃仁等。 近年来,对于血瘀的实质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它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各异,涉及病种很多,但一般均有血液“浓、粘、凝、聚”的倾向。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如二磷酸腺苷等)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由于上述种种变化,故血瘀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祖国医学早有“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

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 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瘀患者大多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表现为某个器官或部位的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如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血瘀患者肢体循环障碍;缺血性中风的血瘀患者脑循环障碍;慢性肝炎的血瘀患者肝循环障碍。有些血瘀患者还表现心功能异常,如冠心病、红斑狼疮、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栓塞等的血瘀患者都有心脏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等异常。 除上述三种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外,血瘀证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纤维组织代谢障碍等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可归纳如下: 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其他作用 (1)改善血流动力学: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 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22种活血化瘀药对狗股动脉血流量和血管阻 力的影响,可见它们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股动脉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除苏木外,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别。 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22种活血化 瘀药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以穿山甲、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

参附生脉散的功能主治

参附生脉散的功能主治 概述 参附生脉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参、附、麝香、丹参、赤芍、当归、川芎、牛膝、桃仁等多味药材组成。它具有独特的药性特点,常被用于治疗一些与气血循环、脉络血管相关的疾病。下面将介绍参附生脉散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 1.活血祛瘀 •参附生脉散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血液流动,加速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祛除瘀血、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它能够减少或消除瘀血引起的一些症状,如瘀斑、瘀块、瘀结等,常用于治疗瘀血积聚所致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2.舒筋活络 •参附生脉散对筋骨有一定的滋养作用,能够舒筋活络,缓解筋骨僵硬、疼痛等症状。它常被用于治疗一些与筋骨相关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3.调理脉络 •参附生脉散对脉络的调理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改善脉络的充盈和通畅,增强血液在脉络中的流动,调节脉络的功能。它常被用于治疗一些与脉络血管相关的疾病,如心绞痛、冠心病等。 4.温通经络 •参附生脉散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能够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增加经络的通畅性,调理经络的功能。它常被用于治疗一些与经络相关的疾病,如经络不通引起的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5.补血养血 •参附生脉散中的药材具有补血养血的功效,能够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调理血液的成分,提高血液质量。它常被用于治疗一些与气血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贫血、虚弱等。 6.缓解痛症 •参附生脉散中的一些药材具有镇痛的作用,能够缓解疼痛症状。它常被用于治疗一些与疼痛相关的疾病,如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 适应症 1.血瘀证

•参附生脉散适用于血瘀证的治疗。血瘀证是指血液在体内滞留、凝结成块或不能正常流动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瘀斑、瘀块、紫癜、瘀结等症状。 常见的血瘀证有瘀血性疼痛、瘀血积聚等。 2.经络疾病 •参附生脉散适用于经络疾病的治疗。经络疾病是指经络的血液循环异常、阻塞或不通畅所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等症状。常见的经络疾病有心绞痛、冠心病等。 3.筋骨疾病 •参附生脉散适用于筋骨疾病的治疗。筋骨疾病是指筋骨的变形、损伤或炎症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筋骨疼痛、僵硬、变形等症状。常见的筋骨疾病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4.气血不足 •参附生脉散适用于气血不足的治疗。气血不足是指体内气血的生成、输送或吸收不足所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怔忡等症状。常见的气血不足有贫血、虚弱等。 5.疼痛症状 •参附生脉散适用于缓解疼痛症状。疼痛症状是指身体组织或器官的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感觉。主要表现为身体局部的疼痛、酸痛等症状。常见的疼痛症状有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 使用方法 •参附生脉散常以水煎服用,每日2次,每次服用10克,可根据医师的建议适量调整用量和用法。 注意事项 1.孕妇忌服。 2.用药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3.请谨遵医嘱,不可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 以上是参附生脉散的功能主治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在使用中药 方剂时,请务必遵循医嘱,并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漫谈气滞血瘀

漫谈气滞血瘀 编者按 气与血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及其为病又常互为因果。气滞不行可致血脉瘀阻,血瘀日久又可反过来阻碍气机,影响升降。故曰:'气滞多胀,血瘀多痛。气滞之疼痛,多为胀痛,痛无定处;血瘀之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 放之于现代,如今的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缺乏运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气滞血瘀的发生。这种体制的人群需要调理气血,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气滞血瘀这种体质呢? 气滞血淤,是指气滞和血淤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气滞血淤证,是由于气滞不行(包括机能障碍或机能减退),导致血液运行阻滞或障碍所出现的血液疲滞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血的流动是靠气的推动完成的。当气机阻滞,血的流动就失去了动力,血就会停滞不前,在某些地方停留下来,形成血瘀(瘀血)。 气滞血瘀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血液的运行淤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淤;另一方面,也可由离经之血等淤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淤血,由淤血导致气滞。当然了,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淤同时形成。 气滞血淤证的形成原因 主要与精神情志和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气能行血,人体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和肝气的疏泄,因此,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此外,跌仆闪挫等外伤,也

可导致机体局部气机阻滞,而使血行受阻,淤结不行,形成外伤性局部气滞血淤证。 气滞血淤的主要征候 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 临床表现 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位疼痛的困扰,比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淤青,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加重等等。 体质特点 •头发容易脱落; •嘴唇颜色深,尤以唇缘为明显; •舌质青紫,或点点紫色,症状轻的人时有时无,重者常有,并且不褪不散; •眼眶暗黑,上下眼睑也呈紫黑色; •皮肤灰暗没有光泽,肤质粗糙,有皮屑,干燥,甚者如鱼鳞; •手指甲或脚指甲增厚变硬,稍轻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有条状或点状白色花纹; •头、胸、腹、背、腰、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时时发作; •常有胃脘部饱胀难消,按该部位,感觉不适; •妇女常有痛经、闭经现象。 养生方法 血淤体质者的病因与气血淤滞有关。气血一旦淤滞,既可能化寒,也可能化热,甚至痰淤相杂为患,养生根本之法在于活血化淤。最好能注意调整自身气血,吃一些活血类型的食物或补药,多做有利于心脏血脉的运动,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精神调养 血淤体质之人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血液流通,有利于血淤体质的改善。反之,此种体质者

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

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中医泻血疗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并对本文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概述】 中医泻血疗法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该疗法通过采用草药、针灸等手段,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促进血液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清热解毒的效果。它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进行详细探讨。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医泻血疗法的定义和原理,深入了解它的工作机制,以及在人体的哪些方面产生作用。接着,我们将讨论中医泻血疗法的应用范围,它在哪些疾病和症状中有显著的疗效和适用性。最后,我们将总结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泻血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泻血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1.2文章结构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阐述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 第一部分:引言

1.1 概述:对中医泻血疗法进行概要介绍,包括其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结构安排,详细探讨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介绍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以促进其合理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正文 2.1 中医泻血疗法的定义和原理:详细阐述中医泻血疗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其对血瘀的病因病机解释和治疗思路。 2.2 中医泻血疗法的应用范围:系统介绍中医泻血疗法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方面。 第三部分:结论 3.1 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总结:总结本文对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所进行的论述,强调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 对中医泻血疗法的展望:对中医泻血疗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包括研究方向、应用领域拓展等,鼓励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中医泻血疗法。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从概述到正文的分析论述,再到结论和展望,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促进中医泻血疗法的合理应用和发展。 1.3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泻血疗法的执业范围,了解该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通过对中医泻血疗法的定义、原理以

参芪四花汤治疗子宫切口假腔(气虚血瘀证)的临床价值

参芪四花汤治疗子宫切口假腔(气虚血瘀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切口假腔(气虚血瘀证)患者治疗中采用参芪四花汤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子宫切口假腔患者,遵循无差异性的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妈富隆治疗,观察组患 者采用参芪四花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假腔面积、行经时间等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与87.5%,组间差异显著 (P<0.05);②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假腔面积与行经时间进行对比,发现无显著差异 (P>0.05);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假腔面积、行经时间等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子宫切口假腔患者治疗中采用参芪四花汤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假腔面积、行经 时间等指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子宫切口假腔;临床治疗;参芪四花汤;治疗效果 子宫切口假腔是剖宫产产妇手术完成后的一种远期并发症。一般产妇的发病高峰期在手 术完成后6个月,产妇主要表现为阴道出现长期不规则出血,根据目前的临床治疗技术来看,并没有典型的治疗方法,产妇预后效果较差[1]。从中医学的角度上分析,子宫切口假腔多属 于气虚血瘀证,其治疗方法应当注重清补收敛,调经止血。本次研究对本院80例子宫切口 假腔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探究参芪四花汤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前来本院就诊的子宫切口假腔患者80例。研究时间:2016年1月-2017年1月。分组方式:遵循无差异性的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例数比例为40::40。基本资料:对照组4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与年龄最小分别为19岁与35岁,平均年龄为(26.2±2.4)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与年龄最小分别为18岁与39岁,平均年龄为(28.1±2.3)岁。纳入标准:①子宫切口假腔患者、②气虚血瘀证患者、③长期出现阴道 不规则出血患者。排除标准:①非剖宫产术后患者、②妊娠期妇女、③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妈富隆治疗,在患者月经来的第五天来时给予妈富隆治疗,采用口服的 方式治疗,每次剂量为1片,每天给予1次治疗。持续治疗21d作为一个完成的疗程,持续 治疗3个完整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参芪四花汤治疗:,在患者月经来的第五天来时给予参芪四花汤治疗, 组方为龙骨15g、党参15g、黄芪15g、茜草15g、白术15g、乌贼骨10g、石榴皮10g、金银 花10g、金樱子10g、连翘10g、陈皮10g、木槿花10g、百合花5g,每天给予1剂,取水煎服,服用300ml,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15d视为一个完整疗程,持续治疗3个完整疗程。 1.3观察标准 ①假腔面积、②行经时间、③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临床出血症状基本消失,治 疗8个月无复发;有效:患者临床完整症状指标好转,治疗后8个月无复发;无效:患者临 床症状指标未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腰痛丨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痛八种类型中药针灸处方

腰痛丨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 痛八种类型中药针灸处方 腰痛丨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 痛八种类型中药针灸处方 2016-09-20 15:42阅读: X 导读:已故针灸名家杨甲三教授,将腰痛分为“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痛”8种类型。解析与处方如下:(1)寒湿腰痛。腰部疼痛、重着,脊强拘急,转侧不利,遇阴雨则痛势更剧,得温暖则痛减,或腰中冷痛,体重腹胀,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沉濡。查腰部无固定压痛点。寒湿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为阴邪,寒性收引,湿性粘滞,静卧则湿邪易于停滞,故静卧疼痛加重,遇阴雨则寒湿更甚。热能散寒胜湿,故遇热则减。苔白腻,脉沉濡,亦为寒湿之象。

①药物:拟益土制水、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肾着汤加味(干姜甘草茯苓白术肉桂泽泻杜仲金毛狗脊),下肢牵引痛减干姜,加独活、防风、当归、芍药、细辛、牛膝。此方无表药,适用于内存寒湿者,用干姜、肉桂之辛热祛除寒湿,白术之苦温以胜湿,甘草之甘味以和中补脾,茯苓、泽泻之甘淡以渗湿。以上诸药均属温脾阳化内湿之品,是益土制水之法。再辅以杜仲之味甘辛性温、狗脊之味甘苦性温人肾经而温补肾阳。既健脾而又温肾,相得益彰。腰痛常引下肢作痛者,此为肢体经络亦存寒湿入侵之症,故加表药独活、防风之祛风胜湿,当归、芍药之补血养筋,细辛温通经络,牛膝引诸药下行而舒筋活络。 ②针灸:以脾经原穴及脾俞穴为主,参以局部加灸,温健脾阳,散寒胜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湿。处方:太白,脾俞,三阴交,阿是穴。足太阴脾经主土,太白是脾经之输土穴,是土中之土穴,也是本经之代表穴,功能健脾化湿。太白又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脾俞是脾脏经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是俞原配穴法。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盛则脾土被困,再加上外来寒湿之邪的侵袭,则更伤脾阳。《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故太白用补法,健脾化湿,温补脾土。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能健脾化湿,治肝、肾二经病患,对寒湿入肾所致的腰痛更是适合。阿是穴灸刺,就是在腰部疼痛处以中间带两头排刺三针,加灸温散局部寒湿。 (2)湿热腰痛。腰脊胀痛,痛处觉热,或关节红肿,手按得温痛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分析述评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分析述评【关键词】寒凝血瘀;动物模型;综述 寒凝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历代中医文献对寒凝血瘀证都有较多的论述,如《素问・调经论》说:“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诸病源候论》认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医林改错》亦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均说明寒是导致血瘀的重要原因。寒为阴邪而主收引,其性凝滞,不论外寒或内寒,均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阻滞心脉。各类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肺心病,冬季发病率高,多因寒而复发加重。 寒凝血瘀证的实验研究是血瘀证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是开展该项研究的重要平台,但目前尚无理想的寒凝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现对近10年来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局部冻伤法 吴氏等[1]根据血瘀证与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原理,采用对家兔后肢低温冷冻,造成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方法:剪净家兔两侧后腿足的毛,用70%酒精消毒,上、下、左、右围置冰袋(3份冰+1份结晶氯化钙,粉碎混合,温度降至零下20~25 ℃)。冷冻1.5 h,在45 ℃温水中复温5 min(室温12 ℃)。观察指标:分别测肛温、趾间皮温、足背周径、肢体血流量,观察眼球结膜微循环,测血浆粘度(HP)、血沉(ESR)、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b)、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淋巴细胞内α-萘氨酸脂酶(ANAE),解剖大体观察,取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胃、舌、两侧后足背皮肌做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和电镜)。结果发现,该方法所制作的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以造模后第3~5天各项病变最为明显。倪氏等[2]观察报道了上述模型对家兔血管的影响,发现局部冷冻可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如股动脉、肺小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瘀血、出血、白细胞聚集等改变。另外,血液流变、血凝、血栓素、血流量均有显著改变,提示寒凝血瘀是一种全身性损伤,对血管的损害尤为明显。局部受冻也引起全身反应,倪氏等[3]还报道了上述模型造成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包括血沉加快、红细胞压积下降、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增高等。王氏等[4]将上述造模方法用于小鼠,致小鼠局部冻伤引起紫绀、水肿等,造成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及部分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该类造模实验使用的寒凝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局部冻伤,这在高寒地区或寒冷的冬天是造成血瘀的常见原因之一。机体在寒冻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使血管壁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小分子蛋白质丢失,组织水肿,血容量下降,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缺血、缺氧等,亦可激活血小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 证型: 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 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 证型: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 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 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 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 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虚热《两地汤》生地、元参、白芍药、麦冬、地骨皮、阿胶加女贞子、旱莲草,湿热黄芩、白芍、黄柏、仙鹤草、鱼腥草、香附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加《失笑散》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 6、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证:阴道流血色鲜红,尿黄,舌红,脉细数《两地汤》加《二至丸》生地、元

血瘀体质的症状表现及调理方法手册

血瘀体质调理手册 什么是血瘀体质? 血瘀质就是全身性的血脉不那么畅通,有点儿缓慢淤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血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及肿瘤包块等。 中医谈“痛经” 痛经的病根,仍然在于体质。若非如此,为什么有的女人疼得没有办法,有的女人经期和平常没什么不同?容易痛经的体质,主要有2种:血瘀型和阳虚型。 血瘀体质的人体内有血瘀,全身气血不通畅,不通则痛,因此痛经。并伴有嘴唇颜色暗,皮肤比较粗糙,身上有莫名的瘀青,眼中血丝比较多,刷牙时,牙龈易出血。比较急躁,易忘事。经期腹部很痛,但不敢按,否则更痛。,排除的经血比较暗,有血块。 阳虚怕冷体质,血液易受寒邪侵袭,流动不畅,好像气血不通一样,也会导致痛经。月经期间,小腹冷痛,用手揉一揉,按一按,或者用热水泡一下脚,会舒服很多。月经量比较少,颜色比较淡。 少部分女性之所以痛经,是因为气血虚。症状不明显,病人不太痛苦,比如说,月经前2天或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比较少,面色不好,平时多食补气血的食物就可以了。 中医谈“鬼拧青” 好多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一觉醒来,膝盖上或者胳膊上或者其它地方会出现一块莫名的瘀青。 血瘀体质的人容易长瘀青,道理与上面的疼痛相似。阳气不足,就无力推动血液流动,血瘀流动缓慢、停滞,出现瘀青。为什么人们一觉醒来才发现瘀青?因为夜里阳气弱,受了凉。晚上寒气重,有的人睡眠姿势不好,手脚外露,所以容易受凉,形成瘀青。

血瘀体质很有可能被这些问题困扰 ●皮肤发暗发青、疼痛、干燥、瘙痒、出现小包块。 ●容易脱发,而且不好治。 ●痤疮。常见难以透脓的暗紫小丘疹或结节为主。痤疮之后的暗疮印(色素沉着)很难消散。 ●舌头上有长期不消的瘀点和瘀斑,瘀血严重的人舌根部两边小静脉怒张。 ●表情抑郁、呆板。面部肌肉不灵活。 ●健忘、记忆力下降。肝气不舒展,经常心烦易怒。

一切气病引起的胸腹痛.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血瘀证和16方药

一切气病引起的胸腹痛.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血瘀证和16 方药 转载自桓大卫 膈下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用法】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各家论述《医林改错注释》: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力。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药理作用 少腹逐瘀汤 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必须男女年岁与月合成阳数方生子,如男女两人,一单岁,一双岁,必择双月方生子;如两单岁或两双岁,必择单月方生

子。择月不可以初一为定准,以交节为定准。要知偶有经过二十日结胎者,切记准日期,倘月份不对生女,莫谓余方不验。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 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易事耳,至六月,令其如君服此方,每月五付,至九月怀孕,至次年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生少君,今七岁矣。此方更言险而不险之妙。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医书颇多,仍然议论滋阴养血、健脾养胃、安胎保胎,效方甚少。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胎胞,从傍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 如曾经三月前后小产,或连伤三、五胎,今又怀胎,至两个月前后,将此方服三、五付,或七,八付,将子宫内瘀血化净,小儿身长有容身之地,断下致再小产。若已经小产,将此方服三、五付,以后成胎,可保无事,此方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 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元胡一钱, 没药一钱炒,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官桂一饯,赤芍二钱, 蒲黄三钱 ,生灵脂二钱炒, 水煎服。 【方歌】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种子安胎第一方。 少腹逐瘀汤+针灸治疗痛经: 痛经是是妇科常见病,临床上常以止痛对症处理为主,存在治标不治本,经行复发的弊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杂志》2004年第 5期报道了广州市中医医院妇科张晓华、方如丹医生临床采用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痛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收治了13 0例痛经患者 ,年龄 13~ 38岁 ,病程 3个月~ 1 2年 ,疼痛持续时间 12小时~ 8天 ,轻度痛经 42例 ,中度痛经 49例 ,重度痛经39例。并经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型为主 ,或夹杂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证。

2023年中医主治全科知识题库与答案

2023年中医主治全科知识题库与答案 第1题:B1型题正常胸部正位片上青少年右心缘上部是 A.上腔静脉 B.升主动脉 C.奇静脉 D.左心室 E.右心室 【正确答案】:A 第2题:B1型题 A.痰 B.饮 C.水 D.湿 E.瘀 因寒积聚而成者为: 【正确答案】:B 第3题:A1型题妇女产后,体虚久不恢复,低热,头晕眼花,疲乏无力,面色无华,心悸眠差,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中医辨证为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血瘀发热 E.肝郁发热 【正确答案】:B 第4题:B1型题肾阳虚之虚劳治宜 A.左归丸 B.右归丸 C.拯阳理劳汤 D.附子理中丸 E.养心汤 【正确答案】:B 第5题:A1型题小儿为"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A.小儿病易热化 B.小儿为有阳无阴之体 C.小儿为阳亢阴亏之体

D.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快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第6题:A1型题热极生风证的主要表现是 A.两目上视,手足抽搐项强 B.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 C.四肢厥冷,神志迟钝 D.壮热头痛,两目上视,手足抽搐 E.四肢肌肉晌动 【正确答案】:D 第7题:B1型题肝经湿热,下注冲任的代表方是 A.逍遥散 B.四妙散 C.一贯煎 D.龙胆泻肝汤 E.调肝汤 【正确答案】:D 第8题:A1型题成年男性,检查发现血沉加快。其血沉测定值可能为 A.5mm/h B.8mm/h C.11mm/h D.15mm/h E.18mm/h 【正确答案】:E 第9题:A1型题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气短自汗,神疲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胖,苔白滑,脉弱,属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脱证 C.心阳虚证 D.心脉痹阻证 E.心肾阳虚证 【正确答案】:C 第10题:A1型题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A.脑膜脑炎 B.心肌炎 C.胰腺炎 D.性腺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