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摘要】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份,通过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血瘀证/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就积存了丰硕的体会,随着我国对血瘀证研究的慢慢深切,愈来愈引发中西医临床的重现。本文旨在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概念

中医学以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因气虚、气滞、寒凝、热阻等病因所致血行不顺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瘀血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阻而引发的病变,即为血瘀证。现代医学以为:瘀血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发组织的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出血等病理转变。

活血化瘀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消法,其立法依据是“坚而削之,结而散之”。狭义讲,所谓活血,确实是畅通血流;所谓化瘀,确实是祛除瘀滞,也确实是使血脉畅通、瘀滞消散的一种治法。广义讲那么能够说是平稳气血,调和阴阳,有扶正祛邪之功。此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医治疾病的一种经常使用、大体方式,同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已成为临床上利用率极高的药物。

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

血瘀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先的记载。《内经》中虽无“血瘀”或“瘀血”之称,但有“血脉凝泣”、“血凝泣”、“留血”及“脉不通”等名称,而且对瘀血的病因、所致病证、医治方式及方药均有记载和论述。《内经》以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年老久病等都可致使瘀血的产生。瘀血产生的病证要紧有疼痛、痹症、厥证、症积、血枯、痈肿等。在医治上,《内经》也提出了大体原那么——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具体医治上《素问·腹中论》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医治血枯经闭,该方由茜草、乌贼骨、鲍鱼汁、雀卵组成,有温经补肾、活血散瘀的功效。

成书于西汉末年的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有41种,如丹参、赤芍、桃仁、水蛭等,大部份至今仍常经常使用于临床。

东汉张仲景最先确立了“瘀血”这一病名,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奠定了血瘀学说的基础。仲景在书中完整而精辟的论述了瘀血产生的病因、病机和有关脉证、治法,并创制了桂枝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当归四逆汤、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鳌甲煎丸、大黄牡丹汤等活血化瘀经典方剂,诸方用药精当,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对指导临床遣药组方具有重要意义。仲景以活血化瘀之法医治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开拓了瘀血论治的新领域。其方剂中活血化瘀药常配以理气、温经、化痰、利水、清热之品,或佐以扶正,或峻药缓攻,或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刚柔并济,为后世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树立了典范,而且因其确有较好的疗效而被延用至今。

隋唐时期,由巢元方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孙思邈所著《千金方》、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等高作,均将瘀血作为一个证候,并在有关疾病(如血证、积聚)的病机中论述,使活血化瘀治那么在理论、方剂、药物等方面进一步取得进展。如《千金方》所载桃仁煎治妇人产后百疾,消石汤治血瘕。由于那时中外交通日渐发达,从国别传入了乳香、没药、血竭、降香、苏木、琥珀等

活血化瘀药物。

宋朝活血化瘀法有了更多的应用,现在的方书介绍了很多活血化瘀方剂,如《局方》的失笑散、《圣济总录》的虎杖散等,《宋人医方三种》中,有史载之最擅长用三棱、莪术的纪录。

金元时期,李东垣不仅以擅长“补土”而名之于世,关于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亦不凿执古法,而独具匠心,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东垣在其诸多高作中载自创方共300余首,其中以活血化瘀为主或兼有活血化瘀功效者80余方,共利用活血化瘀药35味,运用活血化瘀法甚为普遍。朱丹溪重视解郁散结,创建气、血、湿、痰、食、热六郁之说,其中以气血之郁尤其重要,他所谓的血郁,可看做是血瘀的初期或轻症。《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强调疏通气血郁滞的重要性。

明代李时珍历时27年编著《本草纲目》,立有瘀血药专篇,搜集了活血化瘀药150种。朱棣等编的《普济方》,重视慢性病久治不愈者之瘀证:“人之一身不离气血,凡病经多日,医治不愈,须当为之调血”。张景岳对血瘀证也有独到的观点,以为“血必由气,气行那么血行,故凡欲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血有蓄而结之,宜破之逐之”,“血有涩者,宜利之”,“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

清朝,血瘀学说有较大的进展。汪昂《医方集解》记载795个方剂,有121个方剂具有不同的活血化瘀作用。这些方药临床医治范围普遍,配伍灵活,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叶天士以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他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提出“久病入络”的理论,提倡“通络”之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对痹证、痛证、郁证、积聚、症瘕、疟母、噎膈、便秘及月经胎产等多种病证,普遍应用了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对瘀滞严峻及有干血内结者,还常利用蜣螂、水蛭等虫类逐瘀药医治,取得中意的疗效。叶氏医治出血病,提出“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观点,对近世医治出血病证,如弥漫性出血、流行性脑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应用清热凉血化瘀之法,很有指导意义。王清任对血瘀学说奉献尤大,他以血脉瘀滞论诸病,医治立足于活血化瘀,不忘扶正,而且依照瘀血的成因和停留的部位不同进行医治;用药以桃红四物为基础,据证加减转变。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列举了50多种瘀血证,创建了22首活血化瘀方剂,其中尤以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解毒活血汤、通窍活血汤及补阳还五汤、癫狂梦醒汤为闻名,这些方剂遣方用药别具风格,至今广为流传,其疗效不断为临床实践所证明。继王清任以后,唐容川对瘀血学说也有较大的奉献。他在《血证论》中提出“离经之血”是组成瘀血证的重要病理机制,与现代有关对瘀血的病机研究所论述是大体一致的。他详述了各类出血证的证治,同时说明了瘀血和出血之间的关系,强调祛瘀为医治血证原那么,提出“以祛瘀为治血要法”,主

张“凡吐衄,不论清、凝、鲜、黑总以祛瘀为先”,还强调祛瘀生新的观点,曰:“瘀血不行,那么新血断无生理”,“旧血不去,新血毅然不生”,大大地扩大了活血化瘀的应用范围。

近代医家张锡纯,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血瘀理论多有创见。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174首方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7首,运用活血化瘀法颇具发挥。如以十全育真汤医治虚劳,振颓汤医治痿证,清凉华盖饮医治肺痈,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亲信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综上所述,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始于《内经》,奠基于张仲景,经历代的演变,进展于王清任,从而使之慢慢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份。

周围血管疾病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

周围血管疾病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 第一节血瘀证概念 中医学关于血瘀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血脉瘀滞、气滞血瘀、气血运行失调,以及滴经之虚积腔于体内而形成血瘀,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即称为血瘀证。张仲景名金脏要略》,首先立"瘀血"病名,作为独立的疾病。《内经》和《金匮要略》、《份真论以及历代医学著作中,对"瘀血"作为重要疾病均有详细论述,提出不同的名称疗,"恶血"、"留血"、"蓄血"、"干血"、"血结"、"宿血"、"凝血"、"贼血""积血""败血"、"死血"等等。这些都包括在血瘀范围内,是广义上的血瘀。 气血相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血证论》谓∶"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灵枢·经脉》指出∶"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血瘀时,气必滞,则气血运行失调。《辨证录》称∶"血活易于流动,行气而瘀滞可通"。因此,血瘀实际上与气、血、脉有密切关系,主要为血流不通,气血失度。从现代医学理解,外科血瘀的病理学概念,主要包括有; 脉管疏通汤治疗动脉硬化闭塞、动脉栓塞、坏疽等等 (一)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 瘀血成痈。《灵枢·痈疽》详细论述"血气凝滞,热毒壅结"而发生痈疽。《诸病源候论》指出∶"痈由寒搏于血,血涩不通,而热归之,壅结所成"。《血证论》谓∶"凡有瘀热壅血,均能成痈"。齐德之著《外科精义》指出∶ 痈疽发病,是因"脏腑积热,则血脉不流,而毒气凝滞……热搏于血,血聚则肉溃成疮"。如疖、痈、急性蜂窝织炎急性乳腺炎等,为气滞血瘀,热毒郁积而成。 (二)急性腹腔感染和炎症 瘀血腹痛。《圣济总录》谓∶"……肠痈,少腹坚肿,大如掌而热,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第六节经典处方 ◇桃核承气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方剂组成】桃仁(去皮尖)、大黄各12克,桂枝、芒硝、炙甘草各6克。【用法用量】以上四味药加水1400毫升,煎煮至500毫升药液,去渣后加入芒硝,再在火上微煮,待微沸时取下,每次饭后温服,一天三次,一次100毫升。【方剂功效】破血祛瘀、通下。【方剂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或疼痛,精神烦躁,谵言狂语,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血瘀痛经、闭经,脉沉实而涩等。【方歌】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可逐瘀血解热狂。【方解】本方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代表方。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因此可见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里发热;心主血脉而神,察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治疗此证应当以破血下瘀为主,以出下焦之蓄血。本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并能润肠通便:大黄下瘀泻热,使瘀热从大便外出,本身能活血化瘀。两药相配合、治下焦瘀、热蓄血,为本方的君药,方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新血脉,助桃仁活血化瘀,还能制约芒硝和大黄的寒凉之性,既能泻热而又利于血行:芒确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两者共为本方的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解以上各味政界药的峻烈之性,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以上五味药合用,寒温相得益彰,瘀热并治,下焦蓄血证候即可消失。【辨证要点】临床要掌握少腹急结,疼痛点固定,血液紫黑或有血块排出,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又可治疗瘀热内结而致的神志失常病证,因此酌加琥珀、红花、郁金、青皮等,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如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滞留、疼痛较重者,可加入活血祛瘀止痛的药物,如红花、赤芍、当归尾、苏木等;如果治疗月经不调或闭经等实热证,可加当归、丹参、红花以活血调经;如果用于治疗内火热上攻导致目赤、齿痛等症,可加入泻火解毒类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如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论及,提出“血实宜决之”的见解,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将瘀血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的理论。对瘀血诊治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他十分重视人身之气血,提出“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血”,擅长祛瘀、补气两法,他著《医林改错》一书,自创新方33首,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他根据病变部位及兼顾气血等因素,制立了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应用得当,每奏奇效。近代张锡纯也善用活血化瘀法,自立许多祛瘀有效方剂,如用活络效灵丹统治全身各部因气血凝滞之疼痛、积聚,确有良效。 对于血瘀的病理大致有如下5个方面:①气滞血停,导致血瘀;②寒在血脉,凝而成瘀;③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④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⑤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血瘀的部位,“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瘀血证可以出现在内、儿、妇、外等各科多种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其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但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②肢体、胸腹有异常的肿块(增生组织),经久不消。③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黯黑、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④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紫气、紫斑等。⑤脉象多为细涩、细弦或不扬。 在对淤血进行辩证施治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瘀血证需辨虚实。根据八纲辨证,分清瘀血证的虚实两大类型,对确立治疗用药至关重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大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摘要】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份,通过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血瘀证/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就积存了丰硕的体会,随着我国对血瘀证研究的慢慢深切,愈来愈引发中西医临床的重现。本文旨在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概念 中医学以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因气虚、气滞、寒凝、热阻等病因所致血行不顺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瘀血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阻而引发的病变,即为血瘀证。现代医学以为:瘀血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发组织的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出血等病理转变。

活血化瘀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消法,其立法依据是“坚而削之,结而散之”。狭义讲,所谓活血,确实是畅通血流;所谓化瘀,确实是祛除瘀滞,也确实是使血脉畅通、瘀滞消散的一种治法。广义讲那么能够说是平稳气血,调和阴阳,有扶正祛邪之功。此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医治疾病的一种经常使用、大体方式,同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已成为临床上利用率极高的药物。 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 血瘀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先的记载。《内经》中虽无“血瘀”或“瘀血”之称,但有“血脉凝泣”、“血凝泣”、“留血”及“脉不通”等名称,而且对瘀血的病因、所致病证、医治方式及方药均有记载和论述。《内经》以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年老久病等都可致使瘀血的产生。瘀血产生的病证要紧有疼痛、痹症、厥证、症积、血枯、痈肿等。在医治上,《内经》也提出了大体原那么——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具体医治上《素问·腹中论》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医治血枯经闭,该方由茜草、乌贼骨、鲍鱼汁、雀卵组成,有温经补肾、活血散瘀的功效。

韩学杰:活血化瘀的三个层次、三种方

韩学杰:活血化瘀的三个层次、三种方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血瘀证比瘀血证的范围更广,就血液循环障碍所生的证候叫血瘀证。瘀血证呢是血离经脉,或溢出经脉或络于皮肤或渗出于皮肤它叫瘀血。 它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症候。所以在妇科呢,比如有月经的颜色黑呀,痛经呀,这就是瘀血证。 在瘀血证里它也有几个分类,我们也把它叫做活血化瘀三代。没写名跟前面一样,名字怎么叫都行,愿起什么名字都可以。 活血化瘀第一代药: 丹参30g、赤芍10g、泽兰10g、鸡血藤40g、伸筋草10g、路路通10g。 在活血化瘀药里第一代里有丹参30g、赤芍10g、泽兰10g、鸡血藤40g、伸筋草10g、路路通10g。 丹参一般用30g。有的人问我说:“韩老师,万一这人出血量比较多,我不敢用丹参30g,我用10g行不行?”也可以量小一点,要么怕有出血也可以去掉。赤芍10g: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而且赤芍也可以降低转氨酶。在肝功能不好的时候,转氨酶升高时要用赤芍,而且赤芍量可以用的大些,用到20g、30g,对肝病效果很好。但是赤芍有点酸,病人返酸就少量用点,如果没有返酸什么的,赤芍可以用量稍大点,用20g。或者像黄疸,也能降转氨酶,如果转氨酶很高,那么赤芍可以量大。泽兰:泽兰有活血化瘀,泄水利浊的功效。尤其治疗女科疾病,泽兰有活血化瘀通经脉。另外泽兰这个药还可以治疗心绞痛,泽兰可以用心绞痛血脉瘀滞的时候。鸡血藤10g:鸡血藤有养血和血的作用。伸筋草10g:伸筋草也可以走细的脉

络。尤其对输卵管不通或者输卵管变硬,咱们有的不孕的时候,会写输卵管通而不畅或输卵管变硬,它能把输卵管伞部变硬,伸筋草它可以通。路路通10g:大家说咱们的蘑菇、木耳长在什么地方?在什么上长的?在湿木头上烂木头上,好木头上不长吧,是不是?他说:“你看这女同志呀,这卵巢阿这子宫啊爱长囊肿,爱长瘤子呀,就像那个烂木头,潮湿呀,不通呀,你看那活的木头上绝对不长。”对不对?说明不通。 我突然明白了!这女同志爱长这些东西说明她不通,气不通,血不通,潮湿。所以在治疗女科疾病的时候,一定要通经络,一定要燥湿,给她化痰。 我后来把他讲的这个故事用在我的临床上,效果还真不错。通了就不长了,就像这交通一样,一堵车谁也过不去,一疏通各走各的呗,你看呼喽呼喽很快,那都过去了。它一堵塞,一辆也过不去,就是这样的道理。女科的疾病也是这样,现在女科和妇科这个病特别的多。一个是她就生一个孩子,有的要做人流,做完人流的时候她流不干净,或者药流流不全。 另外,她反复的人流,使子宫充血。她怀孕的时候激素的水平比较高吧,你强制性的让她终止妊娠,就像她那正高兴呢,你用棒子把她打下去,她才反应过来,所以她的状态不稳定,胎中不好不稳定,所以他就容易长东西。 所以现在女人的疾病,妇科的疾病长了这么多。也就生一个,上环呀,人工终止她的人流啊,都有关系。明白吗?所以给她用这个的时候,就我们的教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的时候,有些都有道理。所以我在妇科的时候特爱用鸡血藤、伸筋草、路路通,要她一通畅,她就不生病。她一堵,湿气也来了,脏东西也长了,结节也来了。然后你看,现在很多的女同志有盆腔的积液,有吧?妇科炎症也盆腔积液,而且西医用的消炎药消不掉。知道怎么办?为什么积液?就因为她那有炎症堵了,它就慢慢的往外渗渗渗,就积液,而且不吸收呀!因为她那个整个不畅通了。“漏”。对不对?简单的道理它叫“漏”。那块过不去它就漏,所以我就说嘛一个就是通经脉。在盆腔积液的时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液瘀滞不行而成为瘀血证。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瘀血证及其常用经验良方用药。 一、概述 1.瘀血证及其临床表现 瘀血证是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所致的病证。倘若寒邪相侵,或阳虚内寒,血因寒而凝;或邪从热化,血因热而结;或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涩;或元气虚衰,运血无力,血因气乏而滞;或跌仆损伤,血络破损,局部血行障碍,都可引起血液运行不利,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征:①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②肿块:肿胀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在体内为瘕积,按之较硬,有压痛。③出血:血色紫黯而挟瘀块。④发绀与失荣: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唇面、指甲青紫,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2.瘀血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瘀血证常用的治法是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活血化瘀剂。活血祛瘀剂的组成,以活血祛瘀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

丹参、水蛭、虻虫之类。在配伍方面,约有以下几类:①配理气药,如枳壳、柴胡、香附之类;②配补血药,如当归、地黄之类;③配消除病因药:因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如桂枝、吴茱萸等;因热者,配以苦寒清热药,如黄芩、大黄等;因气虚者,配以补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因外伤者,配化瘀定痛,走窜通络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代)、麝香等,以消除病因。 3.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应用活血祛瘀剂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瘀血的病理归类。闭塞性瘀血,治当补气、化瘀、温通;郁滞性瘀血,治以行气、化瘀、温通、攻逐;出血性瘀血,宜止血、消瘀。 ②用药注意温通。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活血祛瘀与温通多配合使用。③活血剂能促进血行,凡月经过多,血虚无瘀之证及孕妇均当慎用。④注意剂型:新瘀证急,宜用汤剂,以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以取其力小性缓,使瘀消而不致伤正。 二、常用处方 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桃仁12g,桂枝6g,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6g(水煎服)。 【功用】泻热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二】——诊断要点、治疗规则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二】——诊断要点、治疗规则 第三节诊断要点 尽管同为瘀血证,但因为形成原因不同,症状不同,所以在诊断时,要把握好每种瘀血证的辨证要点,才能对症下药。 ◇下焦蓄血证 本证是瘀血蓄于下腹部,从而导致气机运行受到阻滞。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小腹部紧张拘急,甚至会有硬、满、疼痛拒按等现象,情绪狂躁不安,如狂或发狂,有时健忘,小便通利,大便颜色黑但易解,或伴有发热,舌质黯紫或伴有瘀点、瘀斑,脉沉涩等。瘀于下蓄,气机受阻,因此出现小腹部紧张拘急的现象。如果小腹症状表现为发硬胀满、按压后疼痛加剧,这是里有实邪的反映,说明瘀滞较重。瘀血与邪热互结,使下焦气机受阻,就会上扰心神,出现一些情绪失常的现象,如健忘、烦躁,严重则会出现无笑无常,神志疯狂等。如果瘀血蓄积于肠道或胞宫,没有直接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所以小便通利。如果血蓄于膀胱部位,可出现小便涩痛、尿血等症状;如果瘀血蓄于肠道,就会出现大便色黑现象。如果然受寒或患其他热病,外邪乘机入侵,瘀血内结,卫气与外邪相抗衡,就会出现发热或身热的现象。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以脉多沉涩,舌质紫或上有瘀点、瘀斑是瘀血证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在具体诊断时,下焦蓄血证除了有瘀血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小腹部的症状和有无明显的神志异常的症状。 ◇气滞血瘀证 气机阻滞造成瘀血内生或瘀血阻滞,而瘀血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气机运行中,这是气滞血瘀证的形成病因,属气滞和血瘀同时出现的病证。本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胸胁或头齐部、身体其他部位疼痛,如针刺一般,并且长时间都不得愈合,疼痛的部位很固定,还伴有胁肋胀满、有肿块等,喜嗳气和叹息,呃逆时间长,性情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内热烦闷,或有干呕、口干而不欲饮,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特点。气机阻滞使瘀血内阻产生的部位有很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第五节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瘀血形成以后,又会呈现出多种证象。但引起瘀血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属于不通机理,主要临床表现常有疼痛、肿块等。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上除了结石阻塞经隧造成的疼痛以外,主要是指血瘀引起疼痛的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这里讲述的是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血脉凝滞从而引起疼痛的致病机理,以及寒邪致血脉凝滞形成肿块而致病的机理,但无论是寒邪入侵还是热邪形成,其相同的病证特点就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虽然瘀血形成的不同原因和兼夹了不同病邪,其具体的治法有所差异,如下焦蓄血证的治法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凉血散瘀为主,气滞血瘀的治法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寒凝血瘀以温经散寒,化瘀养血为主,但不难看出,几种病证的治法都离不开“化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疗原则,因此瘀血证的常用治法就是“化瘀”,也称“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的方剂主要由当归、红花、牡丹皮、桃仁、川芎、赤芍、没药、泽兰、丹参、乳香、牛膝、延胡索、土鳖、大黄等组成,使肿块、瘀血散,气机畅通,才是正常的治疗方法。 以上药物相配伍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配理气药物,如柴胡、枳壳、香附等,加强行气能力,以助活血功能;配补血药,当归、地黄等,在活血的时候又不伤血。 造成瘀血的病因不同,如果寒凝血瘀,可配桂枝、吴茱萸等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活血:如果热邪入侵,可配黄芩、大黄等苦寒清热药;如果气虚血瘀,可配黄芪、人参等补气药;如果跌打损伤造成瘀血停滞,可配乳香、穿山甲(代)、没药、麝香等化瘀定痛走窜通络的药。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二卷。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中风瘫痪痹证痘疹介绍活血化瘀的经验 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 ⏹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 治疗经验 学术重点。瘀血证治分部论治瘀证 中风论治气虚致中 一)瘀血证治 1瘀血之因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 实邪气所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2瘀血之症显而易见血瘀之症 血瘀杂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瘀血证治 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血实,宜决之。”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瘀血之治 (1) 行气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2) 补气活血化瘀方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 (3) 解毒活血化瘀方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 4)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 五逐瘀汤方剂歌诀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五灵桃红没药入,黄芪苍柏量加减。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瘀血的辨证和治疗的体会

瘀血的辨证和治疗的体会 目前,关于活血化瘀证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资料相当丰富。本文就笔者对瘀血学说的认识结合诊治点滴体会,作一初步归纳,供参考。 瘀血的辨证 一、自觉症状 1.痛:痛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与瘀血有关的论述颇多,如“久痛属瘀”,“瘀在经络之间则周身疼痛”。有的论述把血瘀痛的特征作了具体描述,如《医林改错》:“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即是说,凡瘀血作痛多固定尖锐。 2.心悸、怔忡:由瘀血而致心悸、怔忡,古人早有深刻的见解,如《血证论》:“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医林改错》:“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明确地指出心悸、怔忡不仅是由气血虚而发病,亦常由于血脉瘀阻,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怔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瘀塞,常能取得良好疗效。 3.健忘、癫狂:健忘、癫狂,古人责之于瘀血的论说很多,如《伤寒论》:“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诸病源候论》:“因伤寒病,若搏于久,瘀则发热如狂。”《血证论》也说:“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这些都指出瘀血与神经、精神症状的关系。 4.发热:由于瘀血为主因引起发热,前人亦多论述,如《金匮要略》:“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这都说明瘀血可引起发热。 二、体征 1.望诊:察舌诊断瘀血,古人通过临床实践积累许多宝贵经验,《诸病源候论》:“夫有瘀血者,……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在临床上常见非感染性疾病的紫舌,常由血流瘀滞〔瘀血郁积)的结果,但这些紫舌

第四讲 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讲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传统中医理论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瘀血,导致疼痛、肿块、出血、皮肤及舌质青紫或瘀斑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概括,是中风、痹证、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 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有浓、粘、凝、聚倾向。 2、微循环障碍:微动脉与静脉间的微血管血循环障碍。 包括:微血流缓慢和淤滞;微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微血管缩窄和闭塞;微血管周围水肿、瘀血和出血。 3、血小板功能亢进 4、血流动力学异常:器官或组织的血流↓、血管阻力↑、血流循环障碍。 5、生化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异常 一、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思路 1.改善高黏滞血症 •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 •表现: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能力,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特性、血栓等。 •高黏滞血症,是机体血瘀的的病理表现。 •与高黏滞血症相关的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2.改善组织器官缺血 •途径:扩张动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等。 •最常见的组织器官缺血是:心肌缺血;缺血性脑卒中 3.对慢性器官功能减退性疾病的影响 •血液循环不良:组织功能障碍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循环。 例如:慢性肾衰患者: •常伴有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浆黏度的提高导致血流缓慢、肾脏血流减少。•慢性肾衰由于尿毒症对红细胞膜的损害,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强,难以通过微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循环障碍,肝脾淤血。 •中医认为“老年多瘀”。老年往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退行性病变。 •老年糖尿病患者:胰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糖+活血化瘀药 4.对血管痉挛性疾病的影响

血瘀体质:养生重在活血散瘀

血瘀体质:养生重在活血散瘀 血瘀体质的人总是被来自身体的某些痛楚所困扰,这是因为他们的血脉运行的不是那么太通畅,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离经之血。当这些失去其生理功能的血液停留体内,就会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而产生疼痛。 如果稍有碰触就会留下一块瘀斑,或是眼睛里的红丝很多,这就说明你该活血化瘀了。 其实,活血化瘀最廉价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坚持合理的运动就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通畅,瘀者得疏,滞者得行,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气滞和血瘀常常互为因果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气滞血瘀在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听到,那么什么是气滞?什么是血瘀?是怎么引起的?二者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又会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我们平日里又该如何应对?这些一定是大家特别想弄明白的事情。 气滞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饮食邪气、七情郁结、体弱气虚不运等都是导致气滞的重要原因,气滞过甚就会导致血瘀。血瘀是由于体内有血液停滞,造成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病理过程。寒凝、热结、气滞、气虚都是引发血瘀的病因。气滞血瘀,可以是由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血的运行瘀滞,这种情况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有时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种情况是先有血瘀,由血瘀导致气滞;当然,也可能会是因为闪挫等损伤,而使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也就是说气滞与血瘀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中医讲究气血,《素问·调经论篇》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也

中药“活血化瘀药”的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中药“活血化瘀药”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祛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活血化瘀药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侧重点,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四类药物。 一、活血化瘀药的性味功效 本类药物多具辛、苦味,部分动物、昆虫类药物多味咸,以温性为主,主人血分,以归心肝两经为主。辛散行滞,行血活血,能使血脉通畅,瘀滞消散,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者宜决之”之法。本类药物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防止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促使组织的修复和创伤、骨折的愈合;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和吸收;改善结缔组织代谢,既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吸收,又使萎缩的结缔组织康复;调节机体免疫,有抗菌消炎作用。 二、活血化瘀药的主要作用 活血化瘀药适用于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瘀血阻滞之证,如:内科的胸、腹、头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癥积聚,中风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以及关节痹痛;伤科的跌仆损伤,瘀肿疼痛外科的疮疡肿痛;妇科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 三、活血化瘀药的配伍 在应用本类药物时,除根据各类药物的不同效用特点而随证选用外,尚需针对引起瘀血的原因和具体的病证配伍。如瘀血因寒凝者,当配温里散寒、温通经脉药;因火热而瘀热互结者,宜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因痰湿阻滞者,当配化痰除湿药;因体虚致瘀者或久瘀致虚者,宜配补益药;如风湿痹阻,络脉不通者,应配伍祛风除湿通络药;若癥积聚,配伍软坚散结药。由于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使用活血祛瘀药时,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四、活血化瘀药使用注意事项 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3.活血化瘀药依其作用强弱的不同,有行血和血、活血散瘀、破血逐瘀之分。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助你化淤血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助你化 淤血 人之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气血运行”,气血运行的旺盛、流畅,人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如果一个人的气血衰败,那人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差。举个简单的例子,二三十岁是人气血最旺盛的时候,身体素质也是巅峰,六七十岁时气血枯竭,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差。 而且,气血衰败还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比如“淤血”。 中医认为,淤血是影响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血管通畅、没有淤血,也就没有所谓的疾病,但是一个人如果气血衰败、血瘀变多、血管不畅,疾病也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寿命变短。 可以说,血瘀是“百病之源”,那如何化淤血呢?名医王清任,就有5个活血化瘀方,助你化掉淤血。 什么是血瘀?有哪些表现? 血瘀其实是中医当中辨证的一种证型,指的是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管内出现了淤血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简单来讲,只要是离开了脉管且不能消散、据记载某一地方,或者血流拥堵淤积在器官、血管内的都叫血瘀。 它的临床表现如下: 血瘀证型的疼痛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的疼痛表现为如针刺、刀割样疼痛,痛的位置一般不会发生改变,同时抗拒摁压、触碰,多在夜间发生。有血瘀的地方表现为表面青紫;如果在比较深的地方,可出现疤积;有些人因为血瘀也可表现为出血不止,颜色紫暗,大便以柏油色为主。 妇女血瘀可表现为经闭,舌质暗淡,舌下有瘀斑、淤点,脉细、弦、涩,往来不流利。总之,有血瘀的人常以痛、紫、斑、块为特点,临床鉴别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血瘀有几个证型? 血瘀是大的疾病范围,根据导致血瘀的原因可以细分为很多小的证型,小的证型有利于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血瘀”的问题。 1、气虚血瘀 气和血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认为气的作用是推动血的运行,血旺盛,会促进气的生成。如果一个人久病,那就会变成虚症,无论是什么虚症,都会导致“气虚”的问题,气虚的人常表现为少气懒言、动则加重、面色晦暗、神疲乏力等症状。 气虚了以后就没有力气推动血液运行,血流速度就会下降或者直接停据在某个位置,从而导致血瘀的问题,这种证型的患者大都是心脏、肝脏病变导致的。

〖血瘀论治〗寒瘀和热瘀区分和针对性调理

〖血瘀论治〗寒瘀和热瘀区分和针对性调理 【血瘀论治】寒瘀和热瘀区分和针对性调理血瘀使人病,胡乱化瘀更伤身!三杯代茶饮,凉血化瘀、温通活血,血管畅通心脏健康。红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比较 常见和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可是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阿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用红花泡水来自我调理,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常见的活血药应该怎么用才对?病例一位阿姨,65岁,有高血压160/100,伴有眼底病变,想着自己可能有血瘀的问 题,于是自己开始用红花泡水喝,没想到使用后,高血压波动更大,高压到达180、190,视物不清也越来越严重,还出现心烦失眠!到底怎么 回事呢?于老提示大家,血瘀根据其不同的形成原因,也是有寒热之分的,这位患者阿姨的症状加重正因是为没有分清血瘀寒热的缘故。上面这位阿 姨,脾气急、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大便不爽,属于火热和血瘀结合的热瘀,而红花是偏温的活血药,热盛血瘀的人用了反而会加重病情。那么,寒 瘀和热瘀到底如何区分,又该如何针对性的调理呢?相对于寒瘀来说,大家对热瘀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于老告诉大家其实热瘀在古籍里就有记载,无 论是由于外界热邪入侵人体,还是肝郁气滞、肝阳上亢、五志过极等原因造成的内生之热,都有可能煎熬血液、烧灼血管,最终形成热瘀。1热瘀的 典型表现【外在表现】面红目赤、皮肤发红或出斑、出疹、红丝缕缕、舌色红绛【其他表现】局部疼痛拒按、夜间加剧、心烦失眠、躁扰不按、口渴 漱水不欲咽针对热瘀人群,于老介绍了自己常用的经方,以及一

款适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凉血活血的茶饮方。2于老常用的调理热瘀的经方犀角地黄 汤:犀角、赤芍、丹皮、生地药方使用,谨遵医嘱。3凉血活血饮药材:丹皮10克、郁金10克、凌霄花3-5克丹皮清热凉血活血,郁金清热凉 血、疏通活血,凌霄花就是紫薇花,它能行气清热、凉血化瘀,可以用于血热血瘀的诸多症状。用法:丹皮和郁金水煎开后滚3-5分钟,再放入凌 霄花,焖泡2-3分钟即可。血液温则行,寒则凝,寒邪侵袭人体后,会使血管痉挛,影响血运,使血液停留在某个地方造成血瘀。1寒瘀的典型表 现【外在表现】面色暗滞、爪甲、舌色青紫【其他表现】胸部、胁下、腹部冷痛如锥刺,手足麻木,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妇女痛经闭经针对大家都 比较熟悉的寒瘀,于老也推荐了一款适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温通活血茶饮方。2温通活血饮药材:红花5克、月季花3克、生姜3片红花温经活血, 月季花偏温、甘温通利、理气活血通经、治疗气滞血瘀、经血不通、经脉不畅等,生姜辛辣散寒解表。做法:用滚开的水直接泡就可以了,寒比较重 的可以多放几片生姜,寒比较轻的可以少放。于老特别强调,对于很多老年心脏病患者来说,活血化瘀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导致严重后果。这个被忽略的致病原因就是心阳不振,老年人容易心肾阳虚,造成血液循环减慢,停滞后就会导致血瘀。1心阳 不振的症状疲乏无力、畏寒怕冷、心悸心慌、胸闷心痛(劳累后加重)、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舌苔白滑、危重时会出现大汗淋漓、四肢逆冷、口唇 青紫等症状。所以老年人的心系疾病需以温振心阳为主,于老也

王清任论血瘀

王清任论血瘀 摘自《李建民教授博客》 (一)血瘀证的证候特点及辨证规律 王清任依据临床观察以及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的验证,提出了血瘀证辨识要点是: 1、疼痛。如“眼疼白珠红”、头痛、胸痛、肚腹疼痛、痹痛、少腹积块疼痛等。 2、包块。如肚大坚硬成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少腹积块等。 3、皮肤粘膜青紫。如紫癜风、青记脸、牙床紫等。 4、神志改变。如瞀闷、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无故爱生气、癫狂及夜睡梦多或夜不能睡等。 5、发热特点。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有“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者;有“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或“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等规律。 6、久病多瘀。对年久日深,病程迁延的病症,如耳聋年久,久泻百方不效者等,每以血瘀论治。 7、怪病常有瘀血。如“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食从胸后下”,“交接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妇女干劳、男子劳病、半身不遂等,“自古无良方者”,按血瘀论治,每获良效。 (二)血瘀证的治法和方药 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甚为久远,早在《素问·腹中论》曾创制了四乌贼骨一芦茹丸而治血瘀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论述了瘀血证,又提出了“瘀血”、“蓄血”、“干血”等病名,又创制了下瘀血汤等名方以治瘀血。宋代杨士嬴在《仁斋直指方》中提出了“气者,血之帅也”的论述。元代朱丹溪在《丹溪手镜》中,明确提出了“治血用行气,治气用行血”之论。明代的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又进一步指出“血实则瘀,轻者消之,重者行之,更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可见历代医学家对血瘀证都非常重视,而且都各有治法。这些学术的积累,对王清

血瘀症、活血化瘀治法、延缓衰老与络病学说的关系

血瘀症、活血化瘀治法、延缓衰老与络病学说的关系 近年来老年医学、活血化瘀治疗、络病学说是比较热门的医学话题。血瘀学说与络病理论 (学说)有什么不同?延缓衰老与活血化瘀治法如何?现将数年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内容 1.1瘀血学说瘀血学说肇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经历代之发展,而由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周学海等医学家充实,使其能更广泛地用于临床。许多病因都可以导致血瘀,瘀血 形成后又会产生多种病症。在瘀血学说的指导下妥善地应用活血化瘀治则则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凡是能够导致血行涩滞、死血壅塞或脉闭不通、血不归经等诸多因素均为瘀血病因,概 括起来不外乎虚实寒热四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寒凝致瘀。(2)热邪致瘀。(3) 气滞血瘀。(4)气虚血瘀。(5)外伤血瘀。(6)出血致瘀。(7)病后血瘀。(8)阴虚 致瘀。(9)肝郁致瘀。(10)痰浊致瘀。瘀血的性质:(1)瘀血为有形之邪,属阴邪,易阻 滞气机;(2)瘀血为患,致病广泛;(3)病久血瘀,瘀久可虚;(4)病久入络,瘀久成积;(5)瘀血阻滞,痰水内生;(6)瘀久化毒;(7)血证多瘀,脉瘀血溢。 1.2活血化瘀内容活血化瘀是中医治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范围上已扩大深入到心 脑血管病、眼病等各个领域,并且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延伸中,更是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清代为活血化瘀治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叶天士十分重视“久病入络”,认为病久气血运行 不利,必有瘀血,并且十分重视察舌,认为血瘀症病人“其舌必紫而暗”。王清任是清代具有 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学家,他的《医林改错》实际上是一部活血化瘀的专著,对血瘀学说与活 血化瘀治则具有十分重要与深远的意义。王清任的主要贡献有:(1)重视气血理论并对气 血理论有新的见解和发展。(2)主张辨证治瘀,认为应该分辨瘀血的不同病位并给予相应的、有特征性的治疗方剂。(3)创制和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2个。唐容川所著的《血证论》详述各种出血的证治,同时探讨了瘀血与出血的关系、瘀血与生血的辩证关系, 把消瘀作为治血四法之一。周学海很重视祛瘀疗法的应用,在《读医随笔》里推崇善用活血 化瘀治法的医家(如史载之、滑伯仁、叶天士、王清任等),同时批判了有些医家盲目畏惧 活血化瘀的态度。 1.3 活血化瘀治则的用途应用具有调畅血行、祛除瘀滞的药物以解除由血郁、血瘀、血结所 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称之为活血化瘀治法。其用药途径主要是内服,但也在许多场合 使用外治的方法,现在又增加了注射针剂类型。活血化瘀药物主要有祛瘀生新、活血定痛、 活血通络等多种功效和用途。常用的活血药有五十余种。因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 生新、畅通脏腑经络的作用,所以除用于上述情况外,还把它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 某些症状迁延、顽固的慢性疾病。 明代张介宾在治疗血瘀方面颇有心得。《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称:“血有蓄而结者,宜破 之逐之,以桃仁、红花、苏木、元胡、三棱、蓬术、五灵脂、大黄、芒硝之属。”并认为,“补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宋李杲,号东垣老人,不仅以擅长“补土”而名 之于世,对于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亦不凿执古法而独具匠心,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东垣 运用活血化瘀伤法甚为广泛,大体可归纳为12法:(1)养血活血法。(2)益气升阳活血法。(3)滋阴活血法。(4)温经活血法。(5)行气活血法。(6)化积消瘀法。(7)活 血化痰法。(8)化瘀止血法。(9)活血祛风法。(10)活血通络法。(11)凉血活血法。(12)破血祛瘀法。 2 络病学说 络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各个时期的医学专家都曾经有过论述,但一直没有形成完 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络病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疾病治疗,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络病理论成为新世纪中西医研究的热点,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 并发症、恶性肿瘤等疾病治疗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

瘀血的辨证论治思维与方法琐谈

瘀血的辨证论治思维与方法琐谈 瘀血,指体内血液瘀滞。可以因病致瘀,如跌扑伤力,月经闭止,寒凝气滞等;亦可因瘀致病,如气机受阻,经脉堵塞,瘀热互结,甚至蓄而发狂等。其溢于经脉之外,积于组织间隙者称“恶血”;因血液循环受阻,瘀结在经脉内或器官内者,又称“蓄血”,均属瘀血范围。由于瘀血留阻原因与部位不同,表现症状颇不一致。 仲景论瘀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瘀血、蓄血之论述,较早将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等活血逐瘀剂用于临床。仲景诊断瘀血之指征: ①舌质青紫,面色晦滞,目眶黧黑者; ②少腹硬满而小便自利,或其人如狂者; ③本不腹满而自言腹满者; ④病人喜忘,大便虽坚硬而反易解,但其色发黑者。 只见一二证便可作瘀血论治。仲景要言不繁,揭示瘀血证治要点,开后世之法门,厥功至伟。 后世对血瘀论的继承和发展 清·王清任,治学富有创见,著书立说,少循前人之旧,惟独崇仲景、又可。所撰《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云:“伏思张仲景论伤寒,吴又可著瘟疫,皆独出心裁,并未引古经一语。”故《医林改错》书中,几十种血瘀证之描述及逐瘀活血法之运用,未尝不继承仲景之学。王氏立通窍活血汤,以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以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以治肚腹血瘀之症。对瘀血之证治范围,较仲景大为发展。 王氏治血瘀,证详法要而方效。至于何以为瘀,未若唐荣川言之綦详。 唐之《血证论》云:“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汗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此血在经络之中,虽已紫黑,仍是清血,非血块也。是以能随气运行走入肠胃,吐下而出。设在经络之中即是血块,如何能走入肠胃耶……故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一】——瘀血证的特征、类型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一】——瘀血证的特征、类型 第十六章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 血热、血寒、气虚、气热以及外伤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或内出血,进而形成禁血证。瘀血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它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引起头痛、关节病、月经不调、半身不遂、肿块、疮疡等多种疾病。因此,生活中要预防瘀血形成,如果患有瘀血证,要及时治疗。 第一节瘀血证的特征 瘀血证是由于血行不畅或者瘀血阻滞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瘀证的病因很多,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寒邪入侵,机体阳虚内寒,血液凝泣;热邪入侵,邪从热化而结,血变浓稠;劳倦内伤,损及元气,元气虚衰,血液运行无力;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不行:跌打损伤,使血络破损,局部血行受到阻碍等,都可以引起血行不利,血液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其中又以寒滞血瘀、气滞血瘀、跌仆损伤三种原因较为常见。虽然瘀血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分布的部位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同一种病证,都有一些症状表现,这些特有的共同表现是诊断瘀血证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瘀血证常见的症状有疼痛、肿块、出血、体征异常等症状。但瘀血致病非常广泛,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就不一样。比如,瘀阻于肝,表现为胁痛痞块;瘀阻心脉,可见心胸刺痛,心悸怔忡,痛引肩背内臂;如果瘀阻胃肠,会出现呕血、大便色黑等症状;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等;瘀阻胞宫,会出现心腹疼痛,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闭经、经血颜色紫暗,有血块或崩漏等;如果肢体或肌局部有瘀血,可见瘀血发生部位出现肿痛、青紫等症状。除了这些,许多疾病都伴有瘀血证,比如许多外感疾病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时,就会出现瘀血与邪热相结的病证。另外,一些内伤杂症如中风、冠心病、休克、肝硬化、肿骝、消化道溃疡以及多种出血性疾病、各种外伤、疮疡、妇科多种疾病等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瘀血证。如果某脏腑或某组织一旦形成了就会反过来影响该脏腑或组织的生理功能,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