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二卷。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中风瘫痪痹证痘疹介绍活血化瘀的经验

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

⏹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

治疗经验

学术重点。瘀血证治分部论治瘀证

中风论治气虚致中

一)瘀血证治

1瘀血之因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

实邪气所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2瘀血之症显而易见血瘀之症

血瘀杂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瘀血证治

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血实,宜决之。”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瘀血之治

(1) 行气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2) 补气活血化瘀方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

(3) 解毒活血化瘀方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

4)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

五逐瘀汤方剂歌诀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五灵桃红没药入,黄芪苍柏量加减。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如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卷五》中,立“血瘀”专论,并直接沿用了王清任所创制的“通窍活血汤”、“血瘀逐瘀汤”等治其所论三焦血瘀诸证。并在书中推崇“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 , “惟治瘀血最长(卷七) 。”

2004年12月29日,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在北京揭晓:“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种病可归入血瘀证范畴(1)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各类脉管炎等

•神经精神系统:脑中风,脑外伤,慢性头痛,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

•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癜,再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粘血症等•消化系统:溃疡病,胃炎,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反应等

•泌尿系统:急慢性肾炎,血尿等

•免疫系统:硬皮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多种病可归入血瘀证范畴(2

–代谢系统:高脂血症,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等

–结缔组织系统:灼伤及外伤性皮肤瘢痕,角膜瘢痕等

–妇产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儿科:新生儿硬肿症,肝炎及紫癜等

–皮肤科:红斑结节类病,色素沉着性病,酒糟鼻

–眼科:视网膜血管阻塞病,眼部免疫病及退行性病

–口腔及耳鼻喉科:三叉神经痛,突发性聋等

–骨科:骨折等

–外科:部分急腹症等

–肿瘤科:血管瘤,肝癌等

–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

活血化瘀法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活血化瘀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

中医可将其归为“瘀血”、“癥瘕”等范畴。活血化瘀方药具有调节载脂蛋白代谢;影响一氧化氮释放;保护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血小板功能,调节前列环素与血栓素A2 的平衡;调节AS 相关的活性多肪及基因的表达等作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

活血化瘀法在抗肿瘤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其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抗突变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能减弱血小板凝集,可以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粘附、聚集,从而减少转移;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能影响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以改善瘤组织局部的缺氧状态,提高放化疗敏感性;能提高抗体、补体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可抑制纤维母细胞亢进的胶原合成作用,预防或减少放疗引起的组织纤维化。

活血化瘀法治疗眼科疾病

活血化瘀法治疗眼病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此后,特别是近10 年来,活血化瘀研究愈来愈深入,为西医治疗较棘手的眼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法在眼科的运用不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且常在本法的基础上根据辨证适当配伍,广泛运用于眼

科炎症、挫伤、玻璃体混浊、视神经疾病,特别是对眼科血证有明显效果,如视网膜静脉阻塞、静脉周围炎等。

活血化瘀法治疗闭经

临床上常以活血化瘀法配合他法进行治疗。其中化瘀扶正法适用于思虑伤脾、气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失血,冲任血少,血海空虚所致的闭经;化瘀祛痰法适用于脾虚失运,血痰壅遏冲任,闭塞胞宫所致的闭经;化瘀散结法适用于肝郁气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冲任受损所致的闭经;化瘀养阴法适用于素体阴虚,过食辛辣,房事不节,耗伤津液,胞宫虚损所致的闭经;化瘀解毒法适用于起居不慎,月事不洁,邪毒入侵,日久成瘀,瘀毒壅阻胞宫所致的闭经。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论及,提出“血实宜决之”的见解,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将瘀血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的理论。对瘀血诊治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他十分重视人身之气血,提出“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血”,擅长祛瘀、补气两法,他著《医林改错》一书,自创新方33首,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他根据病变部位及兼顾气血等因素,制立了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应用得当,每奏奇效。近代张锡纯也善用活血化瘀法,自立许多祛瘀有效方剂,如用活络效灵丹统治全身各部因气血凝滞之疼痛、积聚,确有良效。 对于血瘀的病理大致有如下5个方面:①气滞血停,导致血瘀;②寒在血脉,凝而成瘀;③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④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⑤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血瘀的部位,“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瘀血证可以出现在内、儿、妇、外等各科多种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其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但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②肢体、胸腹有异常的肿块(增生组织),经久不消。③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黯黑、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④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紫气、紫斑等。⑤脉象多为细涩、细弦或不扬。 在对淤血进行辩证施治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瘀血证需辨虚实。根据八纲辨证,分清瘀血证的虚实两大类型,对确立治疗用药至关重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大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全书两卷,以气血脏腑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古典医籍中关于人体脏腑的某些错误进行了厘定。王氏突出血瘀等证的辩证治疗,所载活血化瘀诸方,对后学颇具启发意义。该书论点鲜明,创新性强,文图并茂,重视实践,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重要临床参考书。 •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 中医专业>> 医案研究>>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人们一般认为,王清任所创立的方剂都是为活血化瘀而设的。实际上,王氏的方剂是以“瘀”立论,从气血功能入手针对多种病症而设的。其方剂按功效大体上可 分作六类:一为逐瘀活血类,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 汤、身痛逐瘀汤5方,在全书中最能代表王氏“活血理气”以使“气通血活”的总体立 方原则。二为补气活血类,如补阳还五汤、助阳止痒汤、黄芪赤风汤3方,其中补阳还五汤开中风证以补气活血法治疗的先河,对近代中风证治疗的影响也最为巨大。 三为解毒活血类,如解毒活血汤、会厌逐瘀汤、通经逐瘀汤3方,方中含有作者对“瘟毒”等疫疠之气所致流行性疾病的独到见解,解毒活血的原则是他对传统治则的 创新。四为活血祛痰类,如癫狂梦醒汤,概括了王氏从痰、瘀治疗癫狂的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精神系统疾病的内容。五为温补扶正类,如急救回阳汤、可保立 苏汤、止泻调中汤、足卫和荣汤4方,体现了作者扶正而不专事补益、培元不忘活血理气的学术思想。六为单验方类,如保元化滞汤、抽葫芦酒、蜜葱猪胆汤、刺猬 皮散、小茴香酒、龙马自来丹、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硇砂丸、木耳散共9方,这些方剂,配伍简单,使用便捷,不少是吸收历代流传于民间的土单验方中的精华。 后世对王清任学说的运用,主要反映在他创制的系列方剂,特别是活血化瘀方剂的 应用上。现以最常用的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为例来说明。 一、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创制血府逐瘀汤的主旨,是针对胸部疾病而设的,同时也用于其它部位与瘀血相关的疾患。按照现代的分法可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疾病、消化系疾病,而后世在实际应用上有更多的发挥,有资料报道的可包括以下方面:心血管系统疾 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休克),神经、精神系统疾 病(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脑震荡、颅脑损伤后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失眠),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胰腺 炎、食道癌、呃逆),呼吸系统疾病(喘息性支气管炎、血气胸),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乳糜尿、糖尿病性肾病、慢性前列腺炎、尿路结石、性功能障碍),妇科疾病(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增生、流产后闭经、更年期综合征),外科疾病(粘连性肠梗阻、肋软骨炎、脾切除术后低热、胸部挫伤、阑尾周 围脓肿),外周血管疾病(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五官科疾病(视网膜静脉阻

王清任论血瘀

王清任论血瘀 摘自《李建民教授博客》 (一)血瘀证的证候特点及辨证规律 王清任依据临床观察以及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的验证,提出了血瘀证辨识要点是: 1、疼痛。如“眼疼白珠红”、头痛、胸痛、肚腹疼痛、痹痛、少腹积块疼痛等。 2、包块。如肚大坚硬成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少腹积块等。 3、皮肤粘膜青紫。如紫癜风、青记脸、牙床紫等。 4、神志改变。如瞀闷、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无故爱生气、癫狂及夜睡梦多或夜不能睡等。 5、发热特点。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有“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者;有“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或“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等规律。 6、久病多瘀。对年久日深,病程迁延的病症,如耳聋年久,久泻百方不效者等,每以血瘀论治。 7、怪病常有瘀血。如“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食从胸后下”,“交接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妇女干劳、男子劳病、半身不遂等,“自古无良方者”,按血瘀论治,每获良效。 (二)血瘀证的治法和方药 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甚为久远,早在《素问·腹中论》曾创制了四乌贼骨一芦茹丸而治血瘀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论述了瘀血证,又提出了“瘀血”、“蓄血”、“干血”等病名,又创制了下瘀血汤等名方以治瘀血。宋代杨士嬴在《仁斋直指方》中提出了“气者,血之帅也”的论述。元代朱丹溪在《丹溪手镜》中,明确提出了“治血用行气,治气用行血”之论。明代的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又进一步指出“血实则瘀,轻者消之,重者行之,更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可见历代医学家对血瘀证都非常重视,而且都各有治法。这些学术的积累,对王清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是清代富有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家王清任的代表著作,该书以特有的瘀血学 说而闻名遐迩。其中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瘀血症的证治。王清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 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 虚实……血有亏瘀”,在这一思想主导下,结合古人的理论和其自己的实践经验,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地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补气活血和祛瘀活血等治疗法则,把 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了三十多首方剂,为祖国 医学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全书列方33首,其中除2首外用方外,具有活血化瘀 作用的方剂有22首,至今仍被临床广泛使用。 《医林改错》所述祛瘀活血法中,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还有“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等,各方都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活血逐瘀、止痛作用。此五方至今仍临床应用甚广,而在组方和功效、主治上又有所侧重和不同。 1 通窍活血汤 方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组成。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 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 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伍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 只一钱,说明王清任用之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且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 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 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丹溪认为它有“通阴阳气血”之功;方中麝香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王清任强调指出“此方麝香最要紧”;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故为通旭活血之品;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酒乃辛散之品,善通血脉,如汪昂所说:“用为响导,可行一身之表,行药至极高之分。”通窍活血汤是以方剂的主要功能而命名的。可治疗脱发等十四种病症。这些病症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病机却都是瘀血。如“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是“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眼疼白珠红”是因“血为火烧,凝于目珠”;“耳聋年久”乃“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所致;“糟鼻子”、“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等都是皮里血瘀;牙疳是血瘀牙床;出气臭是血府血瘀 和血管血瘀;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等皆是周身血管血瘀。总之,头面 四肢,周身血管血瘀面出现的各种病症,都是通窍活血汤的适应症。其瘀血表现的特点有:(1)局部颜色的改变,如“白珠红”、“糟鼻子色红”、“牙床紫”、皮肤青紫、皮肤白斑、青筋 暴露等;(2)发热,牙疳、劳病等皆有发烧,其特点是外无表症,内无里症的午后发烧至 夜晚加重;(3)血管异常,如青筋暴露、酒糟鼻鼻表面出现的高低不平,状似赘瘤,紫印 脸成片凸起等;(4)毛发枯焦脱落;(5)月经紊乱;(6)自然界气候变化对病证复发或 加重等影响;(7)其他如眼疼、心烦急躁等。 2 血府逐瘀汤 药物组成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血府逐瘀汤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 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 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又能开胸膈滞气,宣通气血,有助于血府瘀血的化解 与运行,与枳壳、柴胡同用,尤善开胸散结,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更易运行;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用 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从所治症目来看,王清任列举了属于血府血瘀的病症有头痛、 胸痛、噎膈、不寐、多梦、呃逆、心悸等十九种,这些病症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有瘀血证 据可查,就可以使用本方。王清任根据临床经验,提出血府血瘀证的特点有:(1)疼痛。

血瘀症、活血化瘀治法、延缓衰老与络病学说的关系

血瘀症、活血化瘀治法、延缓衰老与络病学说的关系 近年来老年医学、活血化瘀治疗、络病学说是比较热门的医学话题。血瘀学说与络病理论 (学说)有什么不同?延缓衰老与活血化瘀治法如何?现将数年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内容 1.1瘀血学说瘀血学说肇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经历代之发展,而由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周学海等医学家充实,使其能更广泛地用于临床。许多病因都可以导致血瘀,瘀血 形成后又会产生多种病症。在瘀血学说的指导下妥善地应用活血化瘀治则则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凡是能够导致血行涩滞、死血壅塞或脉闭不通、血不归经等诸多因素均为瘀血病因,概 括起来不外乎虚实寒热四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寒凝致瘀。(2)热邪致瘀。(3) 气滞血瘀。(4)气虚血瘀。(5)外伤血瘀。(6)出血致瘀。(7)病后血瘀。(8)阴虚 致瘀。(9)肝郁致瘀。(10)痰浊致瘀。瘀血的性质:(1)瘀血为有形之邪,属阴邪,易阻 滞气机;(2)瘀血为患,致病广泛;(3)病久血瘀,瘀久可虚;(4)病久入络,瘀久成积;(5)瘀血阻滞,痰水内生;(6)瘀久化毒;(7)血证多瘀,脉瘀血溢。 1.2活血化瘀内容活血化瘀是中医治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范围上已扩大深入到心 脑血管病、眼病等各个领域,并且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延伸中,更是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清代为活血化瘀治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叶天士十分重视“久病入络”,认为病久气血运行 不利,必有瘀血,并且十分重视察舌,认为血瘀症病人“其舌必紫而暗”。王清任是清代具有 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学家,他的《医林改错》实际上是一部活血化瘀的专著,对血瘀学说与活 血化瘀治则具有十分重要与深远的意义。王清任的主要贡献有:(1)重视气血理论并对气 血理论有新的见解和发展。(2)主张辨证治瘀,认为应该分辨瘀血的不同病位并给予相应的、有特征性的治疗方剂。(3)创制和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2个。唐容川所著的《血证论》详述各种出血的证治,同时探讨了瘀血与出血的关系、瘀血与生血的辩证关系, 把消瘀作为治血四法之一。周学海很重视祛瘀疗法的应用,在《读医随笔》里推崇善用活血 化瘀治法的医家(如史载之、滑伯仁、叶天士、王清任等),同时批判了有些医家盲目畏惧 活血化瘀的态度。 1.3 活血化瘀治则的用途应用具有调畅血行、祛除瘀滞的药物以解除由血郁、血瘀、血结所 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称之为活血化瘀治法。其用药途径主要是内服,但也在许多场合 使用外治的方法,现在又增加了注射针剂类型。活血化瘀药物主要有祛瘀生新、活血定痛、 活血通络等多种功效和用途。常用的活血药有五十余种。因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 生新、畅通脏腑经络的作用,所以除用于上述情况外,还把它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 某些症状迁延、顽固的慢性疾病。 明代张介宾在治疗血瘀方面颇有心得。《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称:“血有蓄而结者,宜破 之逐之,以桃仁、红花、苏木、元胡、三棱、蓬术、五灵脂、大黄、芒硝之属。”并认为,“补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宋李杲,号东垣老人,不仅以擅长“补土”而名 之于世,对于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亦不凿执古法而独具匠心,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东垣 运用活血化瘀伤法甚为广泛,大体可归纳为12法:(1)养血活血法。(2)益气升阳活血法。(3)滋阴活血法。(4)温经活血法。(5)行气活血法。(6)化积消瘀法。(7)活 血化痰法。(8)化瘀止血法。(9)活血祛风法。(10)活血通络法。(11)凉血活血法。(12)破血祛瘀法。 2 络病学说 络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各个时期的医学专家都曾经有过论述,但一直没有形成完 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络病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疾病治疗,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络病理论成为新世纪中西医研究的热点,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 并发症、恶性肿瘤等疾病治疗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心得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心得 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创,系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合四逆散(枳壳易枳实)加桔梗、牛膝而成,其本意”治胸中血府血瘀证。”现代临床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古方今用,异病同治,治疗慢性胆囊炎、肋间神经痛、慢性胃炎等属气滞血瘀证者有较好疗效。 标签: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异病同治 1 慢性胆囊炎 患者,男,49岁,2010年4月16日初诊。因右胁阵发性隐痛1年余,时有恶心,食欲不振而来求诊。经询问,近1年来情绪不佳,每因生气、饮食油腻而诱发,曾静滴抗生素等药物,均无明显效果。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右上腹轻度压痛,肠鸣音正常,舌暗淡边有瘀点,苔白,脉弦。B超示:慢性胆囊炎。辨证为气血阻滞。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处方:当归15g,川芎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0g,柴胡15g,枳壳15g,延胡索20g,蒲公英30g,莱菔子15g。水煎450ml,3次/d服,每服150ml。忌辛辣、寒凉之品,患者服用3剂后症状好转,继服23剂后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2 肋间神经痛 患者,男,50岁,2010年9月10日初诊。自诉在某医院诊断为肋间神经痛,用调节神经等药物治疗后无好转,前来求治。症见痛苦面容,烦躁易怒,胁肋刺痛,舌红少苔,边有瘀点,脉弦紧,证属肝郁气滞血瘀,瘀阻经络。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10g,川牛膝10g,桔梗10g,枳壳10g,川芎、赤芍、柴胡、甘草各8g。水煎450ml,3次/d,150ml/次。忌辛辣、寒凉之品,患者服用5剂后,胸部刺痛明显好转,能穿衣盖被;继服7剂后诸症消失。 3 慢性胃炎 患者,女,47岁,2010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素有胃脘痛,已达15年。自述15年前因经常生气,情志不遂而导致胃脘痛,虽经多方治疗,中西药迭进,均无明显效果。1w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争吵后疼痛加重。证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疼痛如针刺,且伴有胀痛感,餐后加重,口干但不欲饮水,时有嗳气,形体消瘦,气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晦暗,苔薄白,脉弦涩而弱。在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切片为胃粘膜幽门螺旋杆菌试验阴性。证属胃脘久痛,瘀血凝滞,气郁不畅。治以活血祛瘀,佐以和胃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处方: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0g,川芎6g,枳壳6g,赤芍10g,柴胡6g,甘草6g,桔梗3g,牛膝5g,黄芪30g,炒白术15g,白芍12g,广郁金10g。水煎450ml,3次/d,

清代名医王清任,6张活血化瘀方,打遍天下无敌手,用过的都说好

清代名医王清任,6张活血化瘀方,打遍天下无敌手,用过的 都说好 对于疑难杂症,古代的中医无外乎两大论点,一个是“百病多因痰作祟”,另一个则是“万病之源皆因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郁而成瘀却越来越多,而活血化瘀的中医治法却在当今却大受欢迎。对于活血化瘀的治法,医圣张仲景可以说是活血化瘀的祖师,但是真正将活血化瘀用得出神入化的,却是清代名医王清任。他创立了6个活血化瘀方,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1.身痛逐瘀汤说到身痛逐瘀汤,从方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止痛的良方,事实上这个方子的确方如其名,这个方子具有活血通经、宣痹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邪气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全身疼痛等症。不难看出,只要是风湿邪气导致经络受阻而出现的全身各处、各种形态的疼痛,都可以在身痛逐瘀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运用。那么,身痛逐瘀汤这么厉害,究竟有哪些药物组成的呢?据《医林改错》记载,全方由“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五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等12味药组成。这个方子在止痛领域可以说是疗效独特,久经考验,是地地道道的止痛神方。 2.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从方剂的名字来看,主要是治疗腹痛的,的确,它没有辜负大家对它的期望,无论是女人的痛经、腹痛,还是男人的淋证疼痛,它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没有辜负名医王清任对它“调经种子第一方”的能耐,现代应用中发现,可以广泛应用于男人不育、女人不孕等症。少腹逐瘀汤这么厉害,究竟由哪些药物组成呢?据《医林改错》记载,全方由“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延胡索一钱,没药二钱(研),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官桂一钱,赤芍药二钱,蒲黄三钱(生),五灵脂二钱(炒)”等10味药组成。这个方子对女性可谓是特别关照,不仅仅能够缓解痛经、腹痛等症,还对女性的月经病、带下病以及妇科杂病有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二卷。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中风瘫痪痹证痘疹介绍活血化瘀的经验 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 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 治疗经验 学术重点。瘀血证治分部论治瘀证 中风论治气虚致中 一)瘀血证治 1瘀血之因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 实邪气所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2瘀血之症显而易见血瘀之症 血瘀杂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瘀血证治 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血实,宜决之。”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瘀血之治 (1) 行气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

逐瘀汤 (2) 补气活血化瘀方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 (3) 解毒活血化瘀方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 4)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 五逐瘀汤方剂歌诀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五灵桃红没药入,黄芪苍柏量加减。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如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卷五》中,立“血瘀”专论,并直接沿用了王清任所创制的“通窍活血汤”、“血瘀逐瘀汤”等治其所论三焦血瘀诸证。并在书中推崇“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 , “惟治瘀血最长(卷七) 。” 2004年12月29日,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在北京揭晓:“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种病可归入血瘀证范畴(1)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各类脉管炎等 神经精神系统:脑中风,脑外伤,慢性头痛,震颤麻痹,周围神

王清任辨识瘀血三步法

王清任辨识瘀血三步法 紫薇医道今天 I导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几个逐瘀汤是广为所知的,并且验之临床,也往往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在临床中如何辨识瘀血一证,是个难题,本文作者介绍了辨识瘀血的三步法,供大家临床作为参考。另编辑发现血府逐瘀汤对一部分雀斑患者有效,不知大家在临床中是否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者您有哪些关于几个逐瘀汤的宝贵临床经验,不妨留在文章底部留言区,我们共同交流。 王清任三步辨瘀血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 温武兵 一、首辨瘀血典型症状的有无 无论瘀血为病,证候有多么复杂多变,其外在表现总会有一定规律可循。其中表现突出且有别于他证的特异性症状,便可视为瘀血的典型证候。除上述瘀血致疼、肿、积块、出血、皮肤唇舌瘀斑紫暗及脉涩或结代等典型症状外,王氏辨瘀血尚有其独特的经验与见解。据原著所载,王氏认为但见其一便可判定为瘀血的证候和(或)症状即有10余种之多。例如发热一证凡具“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或“惟日落前后烧两时”或“晚发一阵热"等特点者,便是血府瘀血的明征;若小儿疳证“青筋暴露、肚大坚硬”伴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亦为瘀血之证候切不可“当是虚热”而投以补剂;若见到“身外凉,心里热”之“灯笼病",乃是内有血瘀之故,不可以虚热、实火之证治之。王氏指出,凡病夜间发作者多是血瘀,如"夜睡梦多”、“小儿夜啼”及将卧则起,起而欲睡,甚则满床乱滚的“夜不安”等即属此类。 对疼痛一证,王氏认为,凡“痛不移处”或“诸痹证疼痛"者,定有瘀血;另外,见有“吞咽困难,有碍饮食者”、“饮水即呛者”、“呃逆无论轻重者”等消化道症状,亦是瘀血为患所致;其他如“肚腹积块”者为瘀血,“卧则腹坠”者为瘀血,乃至“交节病作”、“经血三四月不见”的妇女干劳、“痘疮作痒"等皆为瘀血之候,这些

王清任《医林改错》论气虚血瘀方活用举隅

王清任《医林改错》论气虚血瘀方活用举隅 王清任论气虚血瘀方活用举隅 陈扬为福建省福鼎市中医院 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是清代著名医家,著《医林改错》一书,继《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诸家瘀血学说基础上,对活血化瘀理论作了新的见解。全书选用方剂33首,其中25方应用活血祛瘀,补气化瘀类占有7首。论活血化瘀有其独到之处,尤其“补气化瘀”法更是全书之精华。王氏曰:“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症,记数条示人以规距”。在活血化瘀领域中开拓了新道路,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下面谈谈王氏“气虚血瘀”辩治及其方剂的临床应用。 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 一、气虚瘀内停 《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曰:“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王氏又曰:“人气管周身贯通,血管周身亦贯通。”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瘀。由于久病失养,老年体衰,或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或劳倦过度,或各种疾病引起脏腑机能衰退而抗病能力低下,均可导致气虚血瘀。究其机理,常由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致使血行迟缓,血流欠通,郁滞成瘀。“瘀血”便成为气虚后的病理产物,而成气虚血瘀症。 二、血瘀气亦亏 气虚血瘀症还存在因血瘀而致成气虚的另一方面,如王氏曰:“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损伤,三个月后,无故小产……先有瘀血占其地……故小产。”由瘀血致小产大出血,以至气失依附随之亏虚。如《医学入门》提出:“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久病气虚壅滞,使血对气之运载与调节发生障碍,致血瘀内停,

新血不生,血不生阴不足以配阳,势必五脏齐损至血少而气虚。喻昌《医门法律·虚劳门》曰:“更有劳之之极,而血痹不行者,血不脱于外,而但畜于内,畜之日久,周身血走之隧道患痹不流,唯就干涸,皮鲜滋润,面无荣泽”。乃血瘀至气虚之劳证。又如跌打损伤,体内络脉出血,或各种疾病因瘀出血,其结果皆致瘀成气亏,或气随血脱。 所以说,气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导致气虚。气愈瘀,血愈瘀,血愈瘀,气愈亏,二者互为因果,形成复杂的病理机制。临床上以气虚在先而血瘀者为多,血瘀而致气虚者较少,但不必拘泥发病之久暂。 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 “气虚血瘀”,顾名思义,在人体必定同时存在“气虚”与“血瘀”两个方面,它常表现在久病,也可表现在暴病新疾。一般发生在病程较长,病情缠绵而反复不愈,全身情况较差,发病年龄偏高,或大出血,或暴病之后等。王氏在血瘀症候辨治曰:“若有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后有五十种血瘀症相互参考。” 记载如:“头发脱落”“糟鼻子”“耳聋老人”“紫殿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出臭气”“妇女干劳”“男子劳病”“小儿疳症”“午后潮热至晚尤甚”等。对气虚证又曰:“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论次者……有胳膊无故发麻,有肌肉无故跳动者……有腿无故抽筋者,有心口一阵气堵者,有心口一阵发空气不接者,有心口一阵发慌者……皆是元气渐亏之症。又曰:“病半身不遂……元气亏五成”等等。 归纳临床上各阶段不同情况,气虚血瘀存在有如下两方面症候。 一、气虚症候:面色苍白、气短息弱、语声低微、肢倦麻痹、头晕腰酸、偏瘫不遂、多汗盗汗、饮食减少、精神痿糜、心悸怔忡、肌肤甲错、毛发脱落、皮肤萎黄枯燥、舌淡脉细无力或弱或结代。

王清任活血化瘀思想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王清任活血化瘀思想在脾胃病中的运用1概述 1.1脾胃病的阐释 脾胃同处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是后天之本,属多气多血 之府。脾胃气血调和,升降相因,则脾气健运,胃气顺畅,人体安和。气血不和,可致血脉瘀滞,从而影响胃之和降、脾之健运。脾病多涉及胃,而胃病也可累及脾,二者往往同病,出现脘闷纳呆、嗳腐吞酸、胃痛胃胀、腹痛腹胀、大便不调,甚至而色无华,或面色萎黄等多种脾胃病症状[1]。脾胃病易发且易反复发作慢性 迁延,又与饮食情志等多因素相关,受先后天影响,病位在脾胃肠,又与肝肾肺 等脏关系密切。脾胃病临床多见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血同病湿浊侵犯,脏腑多易 肝脾同时受病[2] 1.2瘀血的阐释 我国对血瘀及活血化瘀疗法的认识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活血化瘀法在《内经》之前就有记载,但《内经》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强调活血化瘀是治 疗血瘀的主要原则。《神农本草经》对活血化瘀药有了首次记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血瘀进行了辨证论治。清代的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 方子有22首,突出了气血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理气活血和补气活血,这两者也 是王清任组方的主导思想,瘀血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拒按,刺痛或刀割样痛且痛 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3]。 1.3脾胃病与瘀血的关系 脾胃病中的瘀包括气与血的瘀滞两个方面。早在《伤寒论·辨脉法》就载 有:“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对 脾胃病易致瘀血内结的特点进行了描述。脾胃为气血之府,其病多与气机升降逆 乱和血之不循常道有关,脾胃病中的瘀既有气滞之瘀,也有血瘀之瘀,而血瘀的

成因又多与气机不调有关。脾胃病瘀血证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二是气虚血瘀,因虚致瘀;三是久病入络,络阻血瘀; 四是离经之血即是瘀[1]。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瘀血会影响脉道的通畅以及血液的运行,进而使气血不能很好的到达并滋养各脏腑组织,瘀血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树立瘀的观点,重视血瘀的病因病机,从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使治疗能有更好的效果。 2.脾胃病运用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 2.1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 王清任根据自己的实践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创气虚血瘀学说,他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所以,“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对于气,他认为,正气为病,唯有虚候无实证可言;有余之实证是邪气所伤,故诊病治病应从人身正气虚考虑。对于血,明确 提出气虚血瘀学说,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液运行无力而成瘀[4]。它的组 方原则有补气活血法,行气活血法,温阳活血法等。然后根据不同病变部位,运用活血化瘀的治法他创造了如通窍活血汤(头面四肢)、血府逐瘀汤(胸中)、少腹逐瘀汤(少腹)、膈下逐淤汤(肚腹)等二十多首方。 2.2王清任活血化瘀法治疗脾胃病 王清任除了继承李东垣的气虚血瘀思想外,还在李东垣理气健脾,兼顾活血化瘀的治法基础上创立了以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为代表的行气活血法;在继 承李东垣温阳健脾,兼顾活血化瘀的治法基础上,创立了以少腹逐瘀汤为代表的温阳活血法[5]。以膈下逐瘀汤为例,中焦即腹腔,涵盖了肝、脾、胃、肠等诸多 脏腑组织,以肝系和胃系统概之,主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及排泄[6]。王清任“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所治症目包括: 积块、小儿痞块、肚腹疼痛、腹坠、久泻。论积块,“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指出积块的范围可以是从肋到脐的大腹; 论小儿痞块,言“肚大青筋”是其主要特征;论肾泻、论久泻,则指病之根本是胃。从现代解剖

清朝医学家王清任

清朝医学家王清任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于直隶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以武庠生纳粟捐得千总衔,例受武略骑尉。为人性情磊落,精于医术。从青年时期起即往来京师从事医疗实践活动。曾历游滦州(今河北唐山一带)、奉天(治所在今沈阳市)等地。后定居北京行医,开设一家药铺,店名“知一堂”,颇享医名。中晚年与四额驸那引成交好,结为义兄弟。居住四额驸府中,长达数十年之久。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十六日,殁于那引成府中,其妻携随用衣物扶柩回乡。王清任的专方、著述、手稿等,除已刊行于世的《医林改错》之外,其他均散佚。 王清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求知欲,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富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崇尚实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不顾顽固守旧分子的攻击责难,想方设法对尸体进行直接观察,并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注意多方访问。经过四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与不懈努力,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在解剖学及临床医学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并绘制了二十五幅人体脏腑图,为中国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节在解剖学上的贡献 解剖学是形态医学的开端,是一切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我国的解剖学起始是很早的。在《灵枢经·水篇》中就有:“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①的记载。之后又有过一些以了解人体形态结构为目的的解剖活动。《汉书·王莽传》记述:“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②宋代吴简和杨介进行过两次较为细致的解剖,并分别绘成《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这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解剖学图谱。然而,由于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以孝事父母,以恕待他人”。所谓孝,则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谓恕,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谨慎保护父母及自身体肤的完整,还要不毁伤他人身体,因而解剖学作为一种直接毁伤躯体的行为,在中国古代难以开展,导致了解剖学的发展相当缓慢,大都是循经所云,相沿传袭。 王清任早在青年时期阅读古医书的过程中,便发现古人关于脏腑的论述有一些含糊不清,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不甘人云亦云,因而颇感苦恼,“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③。由此立更正之心。然而,他身处以孝恕伦理道德代替法律的封建社会,欲亲见脏腑,又谈何容易?他虽竭思区画,无如之何,悬念十年,茫无所进,只能等待时机。至嘉庆二年(1797)他的一片苦心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四月上旬,他行医来到河北省滦州稻地镇,正逢此地小儿传染病流行,病死率极高。贫苦人家无力承担丧葬费用,只得用草席包裹孩尸,浅埋于义冢荒野。当地风俗又以为不必深埋,孩尸被野狗吃后,弟妹可避灾不死。因此,各处荒野乱坟中,破腹露脏的尸体每天不下百数,惨不忍睹,臭气熏天。王清任为了亲见脏腑,释其悬念,每天清晨骑马到荒郊野坟,不避污秽,对尸体显露的脏器进行仔细的观察。然而由于这些尸体都经野狗啃食,脏器破损残缺,大多是仅留着肠胃,少有保存完整的心脏肝脏的。他只能互相参照,反复体会,连续观察了十天,参看了百余具尸体,使他大开眼界。他认识到古书中描绘的脏腑与实际不相符合,即使件数的多少也不尽准确。但是,由于尸体均遭破坏,对于胸中膈膜的形态,其位于心上心下,是正是斜,他未能亲见,故仍存疑惑。 嘉庆四年(1799)六月,王清任在奉天遇上一次机会。一个因疯病打死丈夫和公公的女犯要被处以剐刑。他紧跟至西关,忽然领悟到那是个妇女,据伦理道德是不容近前观看的,只得远而避之。等到行刑者提着犯人的内脏从他面前经过,他才观察到这成人的脏器形态与小儿相同。嘉庆二十五年(1820),他在北京又遇上了一次机会,一个因打死母亲而处以剐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从头到脚化淤血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从头到脚 化淤血 气血对人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提到血瘀,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没有磕碰到哪里,身上却到处青一块紫一块,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又自行消失了。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血瘀体质,那么血瘀体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血瘀体质,主要是3个原因引起 “瘀,积血也”,中医看来,血液凝滞就叫瘀血,当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瘀血内阻就是常说的血瘀体质。而形成血瘀体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气滞血瘀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脉中自行运行的,当然主要是依赖于心脏泵血功能。就好比生活中的水管,之所以可灵活控制水流,靠的就是水闸的开启。可是心脏没有外力,又没有电流,它怎么开启泵血功能呢?靠的就是身体里流动的气推动。就像水管里水,水不能自己流动,需要靠水压差形成的推动力。 所以中医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身体运行之气,久久不畅,就会造成气滞。没有足够的气体推动,自然也就形成血瘀的局面。 2.寒凝血瘀另一个形成瘀血的常见原因就是寒凝血瘀。我们都知道液体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是会结成冰块的。血液也是如此,我们的血液只有在正常体温下才能在血管中正常运行,如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或处在一种寒冷的状态下,我们的血液运行就会变得缓慢如同冬天的水会结冰一样,血液凝聚成血块,阻滞在血管中。 这也是为什么心肌梗死、脑梗死的病人,往往在冬季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 3.血热寒凝会血瘀,但血热也同样影响血瘀。血液在我们的机体内属于阴津的范畴,热伤津,体内的水液少了的时候,血液就会浓、变稠。这也是为何体热的人,一般抽血时都较为困难,且抽出来的血一般颜色偏暗红、偏黑、很稠。

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在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方面的创新

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在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方面的创新 王清任是清朝一位名医,《医林改错》一书,是他继承发展祖国医学一生中的代表著作。用了更多的篇幅论述他对气血学说的发挥,特别是气虚血瘀症的诊治经验,《医林改错》这本书实质属于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的专著。他对半身不遂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始遵《素问》、《灵枢》仲景之论,大胆对古代医学家半身不遂属“风””痰”,“火” 等说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 '气虚血瘀,活血化瘀"论的创新观点。 一.气虚血瘀论: 王清任特别重视中医的气血学说,认为气是人体生命之源,人行坐转动、全杖元气,并曰"经络所藏者,无非气血",“气通血活",人则在并健康无恙。在病理学上他认为“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 。在辩证学上他强调“ 审气血之荣枯,辨气血之通滞” 。在治疗上他提出“治病之药诀,在明白气血”,都体现了他对气血学说的重视,因此他在临床上对血瘀症辨证论治的高度重视.、矢心钻研几十年总结出50余种血瘀证的辨治经验,形成治瘀的学术思想。王清任

在毕生的医疗实践中,集中精力研究了气虚证和血瘀证,特别是对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做了全面的阐发,如气滞而血瘀、阳哀而瘀及气虚血瘀。其中气虚血瘀论是王氏发挥气血学说的一大创见,他根据中医学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足则血自活” 若“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如《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阐明了因元气虚,无力推动血之运行,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的病因病机,首创“气虚血瘀论”,从而为其创立著名的补气活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指导后世医疗实践。 二.活血化瘀法 王清印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根据血瘀的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不同的病因,创立了活血化瘀14法,形成了较完善的治瘀理论体系。这里我重点谈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的治法。 1. 补气活血法 王清任对气虚血瘀证,讲补气药和活血药有机的配合,创立补气活血法,使气足而血活,补气以活血,且化瘀而不伤正,补气而不留邪,达到“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活血何患疾病不除” 。见《医林改错、黄芪赤风汤》治疗目的。如补阳还五汤,黄芪桃红汤.助阳止痒汤,止泻调中汤、足卫和营汤,黄芪赤风汤等, 均宗此法而创制,有效用于不同的病因所致的气虚血瘀证治疗。 2. 分部逐瘀法: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方叙》中指出:“立通窍活血汤,至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 治肚腹血瘀之症”。而针对少腹血瘀或胞宫血瘀又立少腹逐瘀汤。为了保障不同方剂对不同部位血瘀的疗效,王氏根据中药理论,选择不同的引经药,精心配伍,使药直达血瘀病所。如通窍活血汤选用老葱、等辛香透窍的之品;学府逐瘀汤,则选用柴胡、桔梗引药上行,以治胸中血府血瘀;膈下逐瘀汤意在专治膈下肝脾部位之血瘀,故选用乌药、香附等疏肝理气药物配伍。少腹逐瘀汤选小茴香,肉桂以温通下焦。上述逐於汤是王清任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这三下逐瘀汤,现已制成二种中成药。

王清任逐瘀汤类方应用心法

王清任逐瘀汤类方应用心法 王清任五逐瘀汤包括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从头、胸、腹、少腹到四肢这五个顺序的瘀血部位。 如果说活血化瘀是王清任思想的精髓,那么五逐瘀汤就是王清任活血化瘀的精髓。今天我们再来好好认识一下这几张方子。 王清任与五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 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 表里通经第一方。 本方赤芍、川芎行血祛瘀;桃仁、红花破瘀行血;老葱、鲜姜通阳宣发;麝香通窍醒神,散瘀止痛;黄酒温通脉络;大枣养血和营。 “通窍全凭好麝香”,此药在方中确属紧要,诸药得此香窜善行无处不达之品,始能奏“表里通经第一方”之功。 原著用治脱发、暴发火眼、酒糟鼻、耳聋、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牙疳、鼻出臭气、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疾等。因诸证“皆血瘀所致”,故统用通窍活血汤治之。意在香透诸窍,通畅气血,祛瘀生新。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 红花甘草壳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 血化下行不作劳。 本方是四逆散、桔梗枳壳汤和桃红四物汤的衍化方。其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逐瘀;当归、生地养血和血;柴胡、桔梗、枳壳开胸舒气;牛膝活血通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血行脉中而贵畅通,血瘀碍气,气滞阻血。

血瘀气滞则胸痛头痛,呃逆日久不愈,内热烦闷,心悸失眠,痛经经闭,或舌有瘀斑,脉弦等随之而生。本方逐瘀行气用于上述诸症属实者。 上诸症若无明显瘀血特征,王清任往往依据发病日久,或经它方治疗无效而改从瘀血论治。如不眠“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此即其例。临床对心悸气短或脉律不齐,服养心、归脾之类无效或反加剧,而无明显虚弱表现者,于此方中酌减破瘀之品或加补益药,服之有一定效果。 膈下逐淤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 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 香附开郁血亦安。 方中当归、赤药、川芎行血调血;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破瘀;五灵脂、元胡化瘀理气;香附、乌药、枳壳疏肝调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共奏活血调气,逐瘀止痛之效。 原书以此方治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等。王氏用药经验之一是抓住有形实邪,认为“结块者,必有形之血”,“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 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 “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王氏并从病程日久,疼痛部位不移等,作为投方依据。 本方治慢性泻痢,腹痛或兼脓血,气病及血,服温补、四神诸剂少效,年久不愈,王氏认为是“有瘀血”,服此方效果明显。

治“瘀”专家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瘀郁并治,“通”治百病

治“瘀”专家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瘀郁并治,“通”治百病 展开全文 王清任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被视为离经叛道,为一些正统人士所不齿,故现今流传下来的资料比较有限。但时间是无情而公正的,作为中医药学中活血化瘀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医学成就正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范围之广,对现代医学的启迪之深,实在令人激动不已。仅就血府逐瘀汤而言,其临床新用案例愈来愈多,大有令人应接不暇之势。 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字勋臣,清代直隶省玉田县(今河北省玉田县)鸭鸿桥人。自幼喜好拳术,曾在当地任武庠生。后来开始学习医学,精研歧黄之术,20岁左右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先是在当地医名渐盛,以后在北京行医数十年,享誉京城。王清任是清代一位颇具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家。他不迷信古人,勇于冲破旧论,创立新说,历时42载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以往中医学著作中的诸多错误,成为中医学发展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强调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两个临床治疗原则,据此变化出几十首活血化瘀的方剂,血府逐瘀汤就是其中之一。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这就是王氏所谓的胸中血府。王氏指出,“胸中血府”极易产生瘀血,出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治宜活血化瘀,故创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的血府说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血府的解剖认识;第二是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认识;第三是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王氏血府说的错误只在于对血府的解剖认识上。他虽未明确反对“夫脉者,血之府也”,却臆造了一个“胸中血府”。然而正是这一错误,使王氏将注意力集中于胸部,提出了“胸中血府血瘀”。既然我们已知王氏的认识有误,不妨去伪存真,将“胸中血府血瘀”当作“胸中血瘀”。事实证明,胸中血瘀是极易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这一病理认识合乎中医脏腑学说,并与《内经》合拍,故用活血化瘀为法也就理所当然了。因此王清任的血府说之三要素中,其二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认识是正确的,其三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也是正确的。所以王氏以脏腑机能、气血生化为依据创制的血府逐瘀汤可获佳效。 唐宗海《血证论》卷8:“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