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第五节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瘀血形成以后,又会呈现出多种证象。但引起瘀血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属于不通机理,主要临床表现常有疼痛、肿块等。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上除了结石阻塞经隧造成的疼痛以外,主要是指血瘀引起疼痛的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这里讲述的是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血脉凝滞从而引起疼痛的致病机理,以及寒邪致血脉凝滞形成肿块而致病的机理,但无论是寒邪入侵还是热邪形成,其相同的病证特点就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虽然瘀血形成的不同原因和兼夹了不同病邪,其具体的治法有所差异,如下焦蓄血证的治法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凉血散瘀为主,气滞血瘀的治法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寒凝血瘀以温经散寒,化瘀养血为主,但不难看出,几种病证的治法都离不开“化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疗原则,因此瘀血证的常用治法就是“化瘀”,也称“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的方剂主要由当归、红花、牡丹皮、桃仁、川芎、赤芍、没药、泽兰、丹参、乳香、牛膝、延胡索、土鳖、大黄等组成,使肿块、瘀血散,气机畅通,才是正常的治疗方法。

以上药物相配伍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配理气药物,如柴胡、枳壳、香附等,加强行气能力,以助活血功能;配补血药,当归、地黄等,在活血的时候又不伤血。

造成瘀血的病因不同,如果寒凝血瘀,可配桂枝、吴茱萸等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活血:如果热邪入侵,可配黄芩、大黄等苦寒清热药;如果气虚血瘀,可配黄芪、人参等补气药;如果跌打损伤造成瘀血停滞,可配乳香、穿山甲(代)、没药、麝香等化瘀定痛走窜通络的药。

根据兼夹病证不同,也可配不同的药。痰瘀互结,可加半夏、贝母、僵蚕、白芥子等祛痰散结的药;如果兼水湿停聚者,可加车前子、泽泻、益母草、牛膝、泽兰、木通、茯苓等利水渗湿之药;如果瘀血时间较长,有肿块癥瘕积聚,可加消癥祛积药,如穿山甲、鳘甲、牡蛎、莪术、三棱、皂刺、夏枯草等,再配软紧散结的药物等等。临床在治疗瘀血证时,首先要弄清楚产生瘀血的原因,不能只知道见瘀消瘀。另外,活血化瘀的方药属于祛邪之便,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耗血而损伤正气,因此在脑味具体使用时,要注意把握好药物的量,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和补气、养血的药物配使用。另外,活血祛瘀的方药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因此,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孕妇需要谨慎使用。虽然瘀血证的常用方法为“活血化瘀”,但在具体治疗时,根据形成病因、獗血部位、兼夹病证不同等诸多因素,临床治疗时会选择不同的方剂。

◇下焦蓄血证

下焦蓄血证是指热邪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使经脉不通,所以有小腹结急或硬满、疼痛等症状。瘀热血结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症状,如便血或阴道出血、如狂或发狂或神情烦躁、小便自利等。下焦蓄血证的代表方剂为桃核承气汤。

◇气滞血瘀证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当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时,肝气久郁不解,就会形成气滞,使肝气疏泄出现异常,血行不畅,便成血瘀。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

◇气虚血瘀证

正气亏虚,血行不畅,因此形成血瘀。气虚血瘀的治疗,首要任务是调气活血,使正气充盈,血液畅行。治疗气虚血瘀证,常见代表方有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等。

◇寒凝血瘀证

寒者,凝也。当寒邪入侵,人体阳气虚衰,血液就会凝结而形成瘀滞,引起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治疗寒凝血瘀证,需要温经祛瘀,常见代表方剂为温经汤。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第六节经典处方 ◇桃核承气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方剂组成】桃仁(去皮尖)、大黄各12克,桂枝、芒硝、炙甘草各6克。【用法用量】以上四味药加水1400毫升,煎煮至500毫升药液,去渣后加入芒硝,再在火上微煮,待微沸时取下,每次饭后温服,一天三次,一次100毫升。【方剂功效】破血祛瘀、通下。【方剂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或疼痛,精神烦躁,谵言狂语,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血瘀痛经、闭经,脉沉实而涩等。【方歌】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可逐瘀血解热狂。【方解】本方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代表方。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因此可见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里发热;心主血脉而神,察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治疗此证应当以破血下瘀为主,以出下焦之蓄血。本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并能润肠通便:大黄下瘀泻热,使瘀热从大便外出,本身能活血化瘀。两药相配合、治下焦瘀、热蓄血,为本方的君药,方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新血脉,助桃仁活血化瘀,还能制约芒硝和大黄的寒凉之性,既能泻热而又利于血行:芒确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两者共为本方的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解以上各味政界药的峻烈之性,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以上五味药合用,寒温相得益彰,瘀热并治,下焦蓄血证候即可消失。【辨证要点】临床要掌握少腹急结,疼痛点固定,血液紫黑或有血块排出,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又可治疗瘀热内结而致的神志失常病证,因此酌加琥珀、红花、郁金、青皮等,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如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滞留、疼痛较重者,可加入活血祛瘀止痛的药物,如红花、赤芍、当归尾、苏木等;如果治疗月经不调或闭经等实热证,可加当归、丹参、红花以活血调经;如果用于治疗内火热上攻导致目赤、齿痛等症,可加入泻火解毒类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如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论及,提出“血实宜决之”的见解,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将瘀血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的理论。对瘀血诊治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他十分重视人身之气血,提出“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血”,擅长祛瘀、补气两法,他著《医林改错》一书,自创新方33首,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他根据病变部位及兼顾气血等因素,制立了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应用得当,每奏奇效。近代张锡纯也善用活血化瘀法,自立许多祛瘀有效方剂,如用活络效灵丹统治全身各部因气血凝滞之疼痛、积聚,确有良效。 对于血瘀的病理大致有如下5个方面:①气滞血停,导致血瘀;②寒在血脉,凝而成瘀;③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④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⑤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血瘀的部位,“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瘀血证可以出现在内、儿、妇、外等各科多种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其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但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②肢体、胸腹有异常的肿块(增生组织),经久不消。③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黯黑、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④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紫气、紫斑等。⑤脉象多为细涩、细弦或不扬。 在对淤血进行辩证施治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瘀血证需辨虚实。根据八纲辨证,分清瘀血证的虚实两大类型,对确立治疗用药至关重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大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歌诀: 血瘀病症有多端,中医治疗十法看; 理气补气共活血,养血凉血活血观, 散寒化瘀上第五,下五活血为主挽, 活血利水和解毒,活血通络列三般, 软坚化瘀位第九,攻下逐瘀第十样。 --- 血病常见的治疗方法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灌输百脉。 治血之法众多,孙一奎提出:“治血必调气。”张景岳指出治血证应注意有火、无火、气虚、气实四端。王清任对瘀血一证有专门论述。唐容川治疗出血证,立止血、化瘀、补血三大步骤。 血瘀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气滞必有血瘀,《备急千金要方》谓:“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也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 治疗当理气与活血同用,药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降香、月季花、香附等,代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等。 (2)补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不足以运血而发生血行瘀滞者。气为血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虚不运,血行亦迟滞而瘀。 治疗当补气益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代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 (3)养血活血法: 适用于因血虚而致瘀血,或因瘀血而引起血虚者。营血不足,气化不利,血流不畅而成瘀,而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故而治疗当养血与活血并行,使祛瘀而生新,常用药物如当归、丹参、鸡血藤、三七等,方如四物汤、圣愈汤等。

(4)凉血活血法: 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血,热邪煎熬血液而成瘀,或血瘀化热者,治疗以清热或泻火之品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方如犀角地黄汤。 (5)散寒化瘀法: 又称温阳活血法,适用于寒邪伏于血分,血凝不通而成瘀者,治疗以温经散寒药与活血化瘀之品配伍,方如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等。 (6)活血利水法: 血不利则病水,水停血亦停。本法适用于瘀血与水相结而引起的痰饮、水肿等,治疗当化瘀利水,药如益母草、泽兰、刘寄奴等,方如桃仁控涎丹。 (7)活血解毒法: 适于瘀血引起的内外痈肿等,治疗当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等。 (8)活血通络法: 适用于血瘀凝滞于脉中,经络不通而引起的疼痛,活动不利,感觉异常等,治疗当以通经络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方如通窍活血汤、活血效灵丹等。 (9)软坚化瘀法: 适用于脘腹等部位有癥积,按之有形者,治疗当用软坚散结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大黄䗪虫丸、桂枝茯苓丸等 (10)攻下逐瘀法: 适用于瘀血停聚于胃肠、蓄血证等,治疗以攻下通便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以逐瘀血外出,方如桃核承气汤、抵当丸(汤)等。 血热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清热凉血法:适用于邪热侵入营血,而致心烦不寐或神昏,身热,舌绛者,或热迫血行而出血者。治疗常选用甘寒、咸寒的药物为主,如犀角、玄参、生地、丹皮、紫草、金银花之类,以清热凉血。使用本法应注意凉血与救阴并重,使热去而阴不伤。 (2)凉血止血法:适用于血热妄行而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热入血分,不清热而血不宁,不滋阴则火不息,不止血则血不安。本法清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内容: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瘀血学说始于《内经》。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 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例一:刘××,男,46岁,住院号:33021。被火车撞伤,深度昏迷14小时,于80年1月19日6时收住外科。查:体温36.4℃,脉搏12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0/80毫米汞柱,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小,对光反射存在,眼睑水肿,且有瘀斑,鼻筷有瘀血,头皮裂伤,外耳道无血及脑脊液流出,心律整,无杂音,双肺可闻及粗大鼾声。诊断:脑挫伤,因无开颅探进指征,采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抗感染及支持疗法,住院21天,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处于半昏迷状态。遂结合中医治疗,开窍通络,行气活血。通窍活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液瘀滞不行而成为瘀血证。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瘀血证及其常用经验良方用药。 一、概述 1.瘀血证及其临床表现 瘀血证是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所致的病证。倘若寒邪相侵,或阳虚内寒,血因寒而凝;或邪从热化,血因热而结;或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涩;或元气虚衰,运血无力,血因气乏而滞;或跌仆损伤,血络破损,局部血行障碍,都可引起血液运行不利,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征:①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②肿块:肿胀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在体内为瘕积,按之较硬,有压痛。③出血:血色紫黯而挟瘀块。④发绀与失荣: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唇面、指甲青紫,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2.瘀血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瘀血证常用的治法是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活血化瘀剂。活血祛瘀剂的组成,以活血祛瘀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

丹参、水蛭、虻虫之类。在配伍方面,约有以下几类:①配理气药,如枳壳、柴胡、香附之类;②配补血药,如当归、地黄之类;③配消除病因药:因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如桂枝、吴茱萸等;因热者,配以苦寒清热药,如黄芩、大黄等;因气虚者,配以补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因外伤者,配化瘀定痛,走窜通络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代)、麝香等,以消除病因。 3.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应用活血祛瘀剂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瘀血的病理归类。闭塞性瘀血,治当补气、化瘀、温通;郁滞性瘀血,治以行气、化瘀、温通、攻逐;出血性瘀血,宜止血、消瘀。 ②用药注意温通。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活血祛瘀与温通多配合使用。③活血剂能促进血行,凡月经过多,血虚无瘀之证及孕妇均当慎用。④注意剂型:新瘀证急,宜用汤剂,以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以取其力小性缓,使瘀消而不致伤正。 二、常用处方 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桃仁12g,桂枝6g,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6g(水煎服)。 【功用】泻热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二】——诊断要点、治疗规则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二】——诊断要点、治疗规则 第三节诊断要点 尽管同为瘀血证,但因为形成原因不同,症状不同,所以在诊断时,要把握好每种瘀血证的辨证要点,才能对症下药。 ◇下焦蓄血证 本证是瘀血蓄于下腹部,从而导致气机运行受到阻滞。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小腹部紧张拘急,甚至会有硬、满、疼痛拒按等现象,情绪狂躁不安,如狂或发狂,有时健忘,小便通利,大便颜色黑但易解,或伴有发热,舌质黯紫或伴有瘀点、瘀斑,脉沉涩等。瘀于下蓄,气机受阻,因此出现小腹部紧张拘急的现象。如果小腹症状表现为发硬胀满、按压后疼痛加剧,这是里有实邪的反映,说明瘀滞较重。瘀血与邪热互结,使下焦气机受阻,就会上扰心神,出现一些情绪失常的现象,如健忘、烦躁,严重则会出现无笑无常,神志疯狂等。如果瘀血蓄积于肠道或胞宫,没有直接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所以小便通利。如果血蓄于膀胱部位,可出现小便涩痛、尿血等症状;如果瘀血蓄于肠道,就会出现大便色黑现象。如果然受寒或患其他热病,外邪乘机入侵,瘀血内结,卫气与外邪相抗衡,就会出现发热或身热的现象。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以脉多沉涩,舌质紫或上有瘀点、瘀斑是瘀血证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在具体诊断时,下焦蓄血证除了有瘀血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小腹部的症状和有无明显的神志异常的症状。 ◇气滞血瘀证 气机阻滞造成瘀血内生或瘀血阻滞,而瘀血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气机运行中,这是气滞血瘀证的形成病因,属气滞和血瘀同时出现的病证。本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胸胁或头齐部、身体其他部位疼痛,如针刺一般,并且长时间都不得愈合,疼痛的部位很固定,还伴有胁肋胀满、有肿块等,喜嗳气和叹息,呃逆时间长,性情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内热烦闷,或有干呕、口干而不欲饮,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特点。气机阻滞使瘀血内阻产生的部位有很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第五节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瘀血形成以后,又会呈现出多种证象。但引起瘀血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属于不通机理,主要临床表现常有疼痛、肿块等。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上除了结石阻塞经隧造成的疼痛以外,主要是指血瘀引起疼痛的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这里讲述的是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血脉凝滞从而引起疼痛的致病机理,以及寒邪致血脉凝滞形成肿块而致病的机理,但无论是寒邪入侵还是热邪形成,其相同的病证特点就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虽然瘀血形成的不同原因和兼夹了不同病邪,其具体的治法有所差异,如下焦蓄血证的治法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凉血散瘀为主,气滞血瘀的治法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寒凝血瘀以温经散寒,化瘀养血为主,但不难看出,几种病证的治法都离不开“化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疗原则,因此瘀血证的常用治法就是“化瘀”,也称“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的方剂主要由当归、红花、牡丹皮、桃仁、川芎、赤芍、没药、泽兰、丹参、乳香、牛膝、延胡索、土鳖、大黄等组成,使肿块、瘀血散,气机畅通,才是正常的治疗方法。 以上药物相配伍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配理气药物,如柴胡、枳壳、香附等,加强行气能力,以助活血功能;配补血药,当归、地黄等,在活血的时候又不伤血。 造成瘀血的病因不同,如果寒凝血瘀,可配桂枝、吴茱萸等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活血:如果热邪入侵,可配黄芩、大黄等苦寒清热药;如果气虚血瘀,可配黄芪、人参等补气药;如果跌打损伤造成瘀血停滞,可配乳香、穿山甲(代)、没药、麝香等化瘀定痛走窜通络的药。

血瘀证—搜狗百科

血瘀证—搜狗百科 1、内伤发热多表现为午后或晚间发热,口燥咽干,渴不多饮,畅游固定痛处或肿块等,脉症不相一致是与瘀血发热的特点,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2、胃脘痛临床表现每以胃脘刺痛,痛处不移,拒按,甚则出现呕血,或黑便为特征。此多由久痛入络,瘀血凝滞胃脘,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减。 3、腹痛见腹部刺痛,按之痛甚,固定不移,或有包块等症状,主要由寒克血脉,跌扑损伤,或情志怫郁,气血郁结,肝经或冲任二脉瘀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缓急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噎膈临床表现以食入既吐,水饮难下,吐物如赤豆汁,大便干如羊矢,形体消瘦,肌肤不泽,脉细涩等为特点。此由瘀血内结,阻滞食道,甚则络伤血溢。治宜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方用通幽汤(《兰室秘藏》)。 5、胁痛见胁部疼痛如刺,动则痛剧,痛处不移,入夜尤甚为特点,此由跌扑损伤,挫伤屏伤,肝气郁结或气滞日久导致血瘀,痹阻脉络。治宜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方用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6、黄疸临床表现以两目及皮肤发黄而晦暗,面色黄而黯滞,或胁下有肿块疼痛,按之不舒,肤表可见红色蛛纹丝缕,大便黑,舌质淡而青或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等阴黄证为特点。多由黄疸缠绵不愈,病久入血分,血络瘀结所致。治宜活血化瘀退黄,方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7、臌胀临床表现为腹肿大坚满,胁腹胀满,时有攻痛,面色黧黑,手掌色赤,唇色紫黯,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等症状,此由情志郁结,嗜酒无度,虫毒外邪等伤及肝脾,瘀血阻滞脉络,水气内聚而成,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调营饮(《证治准绳》)。 8、腰痛临床表现以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活动受限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五】——瘀血证常用中药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五】——瘀血证常用中药 第七节瘀血证常用中药 瘀血证常用的中药称为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目的。如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三棱、莪术、水蛭等等。活血祛瘀药大多性味辛苦温,入血分,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并能止痛、调经、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对于治疗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疮痈、跌打损伤、骨折、痹痛等瘀血阻滞病证有较好的疗效。需要注意的是,本类药物大多易耗血动血,月经过多的女性和孕妇应慎用或忌用。 ◇活血止痛药 ー、川芎【简介】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夏季采收,用时切片生用或酒炒用均可。【性味归经】性辛、温,归肝经、胆经、心包经。【药物功效】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药物应用】(1)与当归、芍药等同用,可治疗血瘀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以及产后瘀滞腹痛等病证;与柴胡、香附同用,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而引起的胁痛;与桃仁、红花配伍,可治疗因跌打损伤造成的瘀血肿痛。(2)与防风、白芷、僵蚕等配伍,可治疗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及风湿痹痛等。【用法用量】煎服,每次3~9克。【使用注意】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不宜用本药。二、延胡索【简介】延胡索为种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夏季采挖,用时切片或捣碎生用,也可醋炒后再用。【性味归经】性辛、温,味苦。归肝经、脾经、心经。【药物功效】行气止痛,活血祛瘀。【药物应用】延胡索常与川芎、当归、乳香、桃仁、红花、川楝子等配伍,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如,胸胁疼痛、疝气疼痛、脘腹疼痛、跌打损伤、经行腹痛等等。【用法用量】煎服,每次3~9克。也可研成粉末状,每次冲服1~2克。用醋炒后可增强止痛的效果。【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三、郁金【简介】郁金为姜科植物郁金、莪术或姜黄的块根。秋、冬两均可季采收。切片生用。【性味归经】性辛、寒,味苦。归肝经、肺经、心经。【药物功效】凉血止血,活血行气、清心开窍、利胆退黄、止痛。【药物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从头到脚化淤血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从头到脚化 淤血 气血对人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提到血瘀,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没有磕碰到哪里,身上却到处青一块紫一块,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又自行消失了。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血瘀体质,那么血瘀体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血瘀体质,主要是3个原因引起 “瘀,积血也”,中医看来,血液凝滞就叫瘀血,当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瘀血内阻就是常说的血瘀体质。而形成血瘀体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气滞血瘀 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脉中自行运行的,当然主要是依赖于心脏泵血的功能。就好比生活中使用的水管,之所以可以灵活控制水流,靠的就是水闸的开启。 可是心脏没有外力,又没有电流,它怎么开启泵血功能呢?靠的就是身体里流动的气推动。就像水管里的水,水不能自己流动,需要靠水压差形成的推动力。 所以中医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身体运行之气,久久不畅,就会造成气滞。没有足够的气体推动,自然也就形成血瘀的局面。

2、寒凝血瘀 另一个形成瘀血的常见原因就是寒凝血瘀。我们都知道液体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是会结成冰块的。血液也是如此,我们的血液只有在正常体温下才能在血管中正常运行,如果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或者处在一种寒冷的状态下,我们的血液运行就会变得缓慢如同冬天的水会结冰一样,血液凝聚成血块,阻滞在血管中。 这也是为什么心肌梗死、脑梗死的病人,往往在冬季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 3、血热 寒凝会血瘀,但血热也同样影响血瘀。血液在我们的机体内属于阴津的范畴,热伤津,体内的水液少了的时候,血液就会浓、变稠。这也是为何体热的人,一般抽血时都较为困难,且抽出来的血一般颜色偏暗红、偏黑、很稠。 清代名医王清任:5张活血化瘀方 要说历代名医里,对淤血研究最为透彻的,莫过于王清任。武状元出身的王清任因为从小舞刀弄枪,所以难免有些小磕碰,所以很多古代武术家对于活血化瘀之术多多少少都懂一些,而王清任则将自己对淤血的认识写入了书中,此书名为《医林改错》,并以此创立了五大“逐淤汤”,将从头到脚的淤血都囊括在内。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内经》书中虽没有血瘀名词,但已出现凝血、血苑、恶血、留血等记载,《内经》所论之瘀血涵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将其对瘀血的病因及治法归纳如下: 病因 1外感致瘀:《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外感寒邪,人体阳气受损。失去温煦推动之力,血流不畅,停而为瘀, 2外伤致瘀 《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素问·刺腰痛》: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3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失于调达,导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大怒伤肝,肝不藏血,血溢于脉外,停积不去则为瘀。过度忧虑,则肝郁脾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肝风入络,气滞血瘀。 4出血致血瘀 《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有留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后世《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5饮食不当致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论》“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血脉,影响血行, 6久病致瘀《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 治法: 《内经》中有关瘀血治疗大法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代表方为四乌骨一芦茹丸,用于治疗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之证;③活血利水法,代表方为鸡失醴,用于治疗瘀血水停之证;④散寒化瘀法,代表方为熨方,本法适用于寒邪外袭、瘀血内停之证。 9.4攻下逐瘀 《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水胀》亦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如怀子之状,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9.5 温经化瘀生血 《素问·腹中论》对于治疗血枯经闭云:“……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张琦《素问释义》云:“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脏腑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证,徒事补养,无救于亡”。实开行血活血,祛瘀生新治疗血枯经闭之先河。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一】——瘀血证的特征、类型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一】——瘀血证的特征、类型 第十六章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 血热、血寒、气虚、气热以及外伤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或内出血,进而形成禁血证。瘀血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它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引起头痛、关节病、月经不调、半身不遂、肿块、疮疡等多种疾病。因此,生活中要预防瘀血形成,如果患有瘀血证,要及时治疗。 第一节瘀血证的特征 瘀血证是由于血行不畅或者瘀血阻滞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瘀证的病因很多,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寒邪入侵,机体阳虚内寒,血液凝泣;热邪入侵,邪从热化而结,血变浓稠;劳倦内伤,损及元气,元气虚衰,血液运行无力;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不行:跌打损伤,使血络破损,局部血行受到阻碍等,都可以引起血行不利,血液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其中又以寒滞血瘀、气滞血瘀、跌仆损伤三种原因较为常见。虽然瘀血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分布的部位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同一种病证,都有一些症状表现,这些特有的共同表现是诊断瘀血证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瘀血证常见的症状有疼痛、肿块、出血、体征异常等症状。但瘀血致病非常广泛,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就不一样。比如,瘀阻于肝,表现为胁痛痞块;瘀阻心脉,可见心胸刺痛,心悸怔忡,痛引肩背内臂;如果瘀阻胃肠,会出现呕血、大便色黑等症状;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等;瘀阻胞宫,会出现心腹疼痛,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闭经、经血颜色紫暗,有血块或崩漏等;如果肢体或肌局部有瘀血,可见瘀血发生部位出现肿痛、青紫等症状。除了这些,许多疾病都伴有瘀血证,比如许多外感疾病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时,就会出现瘀血与邪热相结的病证。另外,一些内伤杂症如中风、冠心病、休克、肝硬化、肿骝、消化道溃疡以及多种出血性疾病、各种外伤、疮疡、妇科多种疾病等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瘀血证。如果某脏腑或某组织一旦形成了就会反过来影响该脏腑或组织的生理功能,表现

血瘀证诊治

血瘀证诊治 《诊治血瘀证的全套武功》 在人体中,血瘀堵塞经脉导致某些脏腑以及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功能减弱,甚至坏死。因此诊治血瘀证非常重要! 一,【诊断血瘀】 望舌诊断血瘀最准,因此四诊以舌诊为主。诊断血瘀的定性症状必须背熟!血瘀的主要定性症状是:舌质紫色,口唇紫色,舌质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怒张、弯曲、有结节。妇女月经暗紫色,夹有血块。皮肤干燥。血瘀疼痛特点是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日轻夜重。 二,【血瘀病因】 治疗血瘀除了活血化瘀之外,同时还要消除产生血瘀的病因。否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能彻底根治血瘀。因此,我们要掌握产生血瘀的病因,主要是明白其中的道理,不需要死记硬背。例如血虚产生血瘀,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各种原因产生血瘀的道理讲述于下:1,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若气滞则血液停留产生瘀血。 2,气虚致瘀: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若气虚则推动血运行无力,血流缓慢,在脉道中沉积产生瘀血。 3,痰浊致瘀: 血液运行通畅的前提条件是经脉无障碍,若痰浊堵塞经脉,则气血运行也随之受阻,血液停留产生瘀血; 4,阳虚致瘀: 血液遇寒则凝,遇温则通。《内经》说“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因此人体阳虚则寒,寒则血凝产生瘀血。 5,内热致瘀: 由于内热久而不退,内热灼津炼液,导致血液浓缩,壅塞脉道则产生瘀血。

6,血虚致瘀: 血液循环除了靠气的推动,阳的温煦作用外,还必须具有充足的血量,三者共同协作,血液才能流畅。若血虚亏少,虽然有气之推动,阳之温煦,也行而迟缓,导致血滞而产生瘀血。 7,外伤致瘀: 由于外伤导致肌骨闪挫,血溢脉道之外,凝结成瘀血。 三,【诊断病因】 我们掌握了血瘀的各种病因了,那么如何诊断血瘀的病因呢?例如阴虚产生血瘀,除了有血瘀的定性症状之外,还有阴虚的定性症状,当背熟阴虚的定性症状之后,则轻松诊断出血瘀的病因是阴虚。各种血瘀病因的定性症状讲述于下; 1,血虚主要定性症状:舌质淡白,面色淡白,唇淡白,指甲淡白,眼睑淡白。妇女月经量少,手足发麻,头发枯落,头晕眼花,脉细,舌下静脉细,舌下静脉短,舌下静脉色浅。 2,阴虚主要定性症状:舌红苔少,脉细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午间潮热,颧红盗汗。 3,气虚主要定性症状:舌质嫩有齿痕,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活动时症状加重,脉无力。 4,阳虚主要定性症状: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㿠白,大便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舌苔水滑,脉沉迟。 5,痰饮定性症状:舌苔腻,脉滑,肥胖,咳吐痰涎,有脾虚症状。 6,气滞定性症状:疼痛,闷胀,舌下静脉怒张。气滞疼痛特点是时轻时重,多呈窜痛,胀重于痛,活动症状减轻。 四,【治疗血瘀】 我们会诊断血瘀以及血瘀的病因,接下来就是用活血化瘀药和方剂治疗血瘀,分述于下: 1,根据血瘀的轻重程度不同,将活血药分为三类: (1)轻度血瘀用和血药:当归,赤芍,丹参,鸡血藤,生地,丹皮。 (2)中度血瘀用活血药:川芎,蒲黄,红花,五灵脂,三七,乳

血瘀症的中西医治疗及预防

血瘀症的中西医治疗及预防 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缓慢、血流不畅,并由此导致组织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病症,称血瘀症。它实际上是中医临床的一个证候。中医的“症”是对某一疾病临床表现的概称,而“证”相当于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有“同病异证”及“异病同证”之说。 血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据国内17家三甲医院7099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统计,有血瘀症者占近80%。血瘀症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的主要中医病证。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缺血缺氧:临床上常见的口唇、指趾紫绀,肢体发冷等都与缺血缺氧有关,为血循环不良引起,从中医角度看就是血瘀证。 疼痛:中医认为“血能载气”,“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血瘀者血流缓慢,血脉“不通则痛”。主要表现为心绞痛、下肢(活动后)疼痛、或胃肠道瘀血而胃痛、腹痛等。 功能不足:组织脏器因血瘀而缺氧,“血不载气”必致气虚。长期气虚、血瘀、缺氧必然导致器官功能低下,病者常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微,抵抗力弱,严重者达器官功能衰竭。 血栓事件:血流缓慢瘀滞,极易凝结形成血栓,是造成脑梗塞、心肌梗塞及其他栓塞事件(如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血瘀症的诊断 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中医临证可见唇甲青紫,舌质瘀暗,脉沉、细、涩,血液化验可见血凝指标异常、血黏滞度增加等即可诊断。 易患血瘀症的人 长期卧床者:由于肢体活动少,血流不畅,长期卧床者极易出现血瘀而形成血栓,常见于高龄虚弱,老年肺炎、心衰,骨折,甚至分娩卧床等。 长时间不动者:如坐国际航班(可达十几小时)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动或少动,容易血液瘀滞形成静脉血栓。 气虚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流缓慢而瘀(称气虚血瘀),常

不通则痛,治疗血瘀证的方剂大全,建议收藏!

不通则痛,治疗血瘀证的方剂大全,建议收藏! 血瘀证,指瘀血内阻,是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当人体经络中的气血发生阻滞不通,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也就是所谓的“不通则痛”。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治疗血瘀证的方剂!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组成】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桃仁四钱,红花、当归、生地黄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甘草各二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附方】通窍活血汤——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红枣、黄酒组成,辛香温通作用较好,重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之头痛等; 膈下逐瘀汤——由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元胡、甘草、红花、香附、乌药、枳壳组成,行气止痛作用较好,善治瘀阻膈下之腹痛、胁痛; 少腹逐瘀汤——由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

脂、干姜、肉桂、小茴香组成,偏于温经散寒止痛,用治寒凝血瘀之少腹疼痛、痛经、月经不调最宜。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组成】柴胡半两,瓜蒌根、当归各三钱,红花、甘草、穿山甲各二钱,大黄一两,桃仁五十个。 【用法】为末,加黄酒,水煎服。 【功用】疏肝通络,活血祛瘀。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症见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或小腹作痛。 【鉴别】血府逐瘀汤与复元活血汤同具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血府逐瘀汤证——为瘀血停于胸部,除重用活血化瘀药外,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等行气引血之品,活血化瘀与行气止痛之力均较强。复元活血汤证——瘀血留于胁肋,配伍大黄、穿山甲等,活血破瘀之力较强,兼以疏肝通络。 温经汤《金匮要略》【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症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沥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组成】全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十

《医林改错》活血祛瘀第一方

《医林改错》活血祛瘀第一方 小编导读 瘀血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瘀血的存在,尤其是一些久病、顽证,若从瘀血角度辨治,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有一个辨治瘀血证的圣方,临床效果甚佳。是哪个方子呢?来看看吧。 通窍活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其名著《医林改错》中所出的第一方。用以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 组成:赤芍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研泥),红花三钱,老葱三根(切碎),鲜姜三钱(切碎),红枣七个(去核),麝香五厘(绢包)。 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王氏出方时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黄酒只可多用不可少用;第二,方中麝香的作用特别重要。 酒无经不达,可引诸药而达病所,尤其是瘀血入阻络脉者,其地位无药能代。麝香气味芬芳浓烈,香窜之气可直入经络,在方中起活血散结,开闭通关之作用。除上两味药外,在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的同时,还加入了生姜、葱白。生姜通过上述配伍后,具有了破血调中的功能,而葱白所具的辛通作用,能助黄酒、麝香通散。 这样全方就具有了活血化瘀,入络透达的治疗作用。该方临床运用极广,王氏所列主治即达14种: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证等。可见,除头面疾病外,还可用治劳病、妇科、儿科疾病。而该方为他方所无法比拟者,是其入络搜邪,通络活血的作用。 方中的真麝香现在已难买到,临床实践证明,若无麝香,以白芷25~30g代,也有一定效果,对于证轻者,乃至完全可作为麝香替代

久病易生瘀!老糖友多有血瘀证,专家教您化瘀通络,远离并发症!

久病易生瘀!老糖友多有血瘀证,专家教您化瘀通络,远离并 发症! “糖斑”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皮肤病变,早期常是无痛、小且平、边界清楚的暗红疹,后期可进展为直径约5~12毫米、形状不规则、萎缩性褐色色素沉着斑,可聚集成群或单个儿发生,皮损常见于下肢胫骨前方皮肤上,故称糖尿病胫前色素斑。 病例:男性患者60岁,脚常常出现凉、麻、痛的症状,他已经有15年的糖尿病病史,而且血压、血脂都有问题,胫前色素斑多且褐色、深,经过筛查,发现视网膜病变三期,糖尿病肾病三期,还出现了糖尿病神经病变。 专家指出,一般出现了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往往预示糖尿病已经进展到并发症阶段了。临床上,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和很多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与胫前色素斑密切相关,如果发现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即使没有糖尿病,也最好测一测血糖,如果已经患有糖尿病很多年,一定要怀疑是否出现了大血管或微血管的病变。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的特点 ①气虚血虚患者胫前色素斑浅(偏虚),肾虚加瘀血的人胫前色素斑深或褐色(偏实),不管深浅都是色素沉着;

②胫前色素斑数量无法估算; ③下肢干燥脱屑,营养状态差; ④胫前色素斑一般直径几毫米,但也有比较大的,可大可小; ⑤由于皮肤修复能力差,气血不足,即便斑的颜色变浅,皮肤还是向下凹陷; ⑥胫前色素斑一般无痛痒感。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与老年斑的区别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是以糖尿病为背景,而老年斑是皮肤的脂溢性角化,老年斑往往是淡褐色,偏平或凸起。 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异常,内环境差,影响血管内皮,长期皮肤营养不良,修复能力差。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出现胫前色素斑的糖尿病患者发现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比没有胫前色素斑的患者高,所以在腿上出现这样的信号的时候要重视。 有糖尿病胫前色素斑的人出现下肢动脉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比例高。

瘀病表现繁多。《医林改错》中所列的血瘀证...

瘀病表现繁多。《医林改错》中所列的血瘀证... 瘀病表现繁多。《医林改错》中所列的血瘀证涉及诸多方面、如“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后有五十种血瘀证互相参考”。 王清任将血瘀证分为三类,一类具有血瘀特征者,如肚腹疼痛,积块痛处不移,或局部颜色改变,如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或月经不调,经血淋漓不尽,其色或紫或黑,夹块或小腹痛。一类无明显瘀血征,但经观察及辨证,排除他症者,如患头痛,无表证,无里证,元气虚、痰饮等证,用活血化瘀法治愈。还有一类则是久治不愈,百法不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取效者,如忽然胸痛,用木金散、瓜蒌、陷胸、柴胡皆不应,用血府逐瘀汤一剂而痛止;自汗盗汗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不效,用活血化瘀方而汗止。 王清任对某些疾病病机的认识与前人不同,如对发热病机的理解,王氏认为发热并非正邪交争所致,而是与血有关,是“邪向血内攻,血向外抗拒,一攻一拒;故寒热往来”。故虽无血瘀确征,却用化瘀法治疗,反映了王氏对瘀血证理解的深刻和独到,为临床扩大活血化瘀法适应证范围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及血府,其瘀之表现不同。血府,是王氏学术之特色脏腑。《医林改错》中云:“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从中可以看出,王清任认为血府位于人体胸中膈上之间,其生理特点是化生血液,储存血液,通过营总管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血府血瘀,为血府之血的一种病理现象。血府乃储血生血之脏,奉精而化血,灌输血液于营总管而行全身。如有血瘀内阻于血府,闭结胸隔,瘀阻不行,其证非常复杂。故“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王清任认为血府血瘀之证根本病位在血府,由于血府血瘀,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很好地为营总管输送血液,故可表现在神志、情欲、脏腑、头目、饮食上的病症,因此其症复杂多变。王清任辨证论治,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