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第六节经典处方

◇桃核承气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方剂组成】桃仁(去皮尖)、大黄各12克,桂枝、芒硝、炙甘草各6克。【用法用量】以上四味药加水1400毫升,煎煮至500毫升药液,去渣后加入芒硝,再在火上微煮,待微沸时取下,每次饭后温服,一天三次,一次100毫升。【方剂功效】破血祛瘀、通下。【方剂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或疼痛,精神烦躁,谵言狂语,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血瘀痛经、闭经,脉沉实而涩等。【方歌】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可逐瘀血解热狂。【方解】本方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代表方。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因此可见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里发热;心主血脉而神,察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治疗此证应当以破血下瘀为主,以出下焦之蓄血。本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并能润肠通便:大黄下瘀泻热,使瘀热从大便外出,本身能活血化瘀。两药相配合、治下焦瘀、热蓄血,为本方的君药,方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新血脉,助桃仁活血化瘀,还能制约芒硝和大黄的寒凉之性,既能泻热而又利于血行:芒确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两者共为本方的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解以上各味政界药的峻烈之性,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以上五味药合用,寒温相得益彰,瘀热并治,下焦蓄血证候即可消失。【辨证要点】临床要掌握少腹急结,疼痛点固定,血液紫黑或有血块排出,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又可治疗瘀热内结而致的神志失常病证,因此酌加琥珀、红花、郁金、青皮等,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如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滞留、疼痛较重者,可加入活血祛瘀止痛的药物,如红花、赤芍、当归尾、苏木等;如果治疗月经不调或闭经等实热证,可加当归、丹参、红花以活血调经;如果用于治疗内火热上攻导致目赤、齿痛等症,可加入泻火解毒类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如

果气滞而小腹胀满比较厉害,可加香附、乌药、木香等消胀理气;如果瘀血内结而疼痛较重,或导致闭经,可加五灵脂、乳香、蒲黄、没药、延胡索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注意事项】本方清热作用较小,如果热盛时,不宜使用本方。如果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要先解表再使用本方。另外,本方活血化瘀,所以孕妇忌服。【现代应用】根据其药理药性,方中桃仁抑制血凝、抗炎、抗过敏作用显著,是增加血流量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桂枝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大黄、芒硝增强胃肠蠕动,排除毒素,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能增强体内免疫功能。因此,全方在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促进体内损伤修复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用本方可治疗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癔病、盆腔炎、附件炎、继发性不孕症、子宫内膜炎,肾、输尿管、膀胱结石等疾病。

◇血府逐瘀汤

【方剂出处】《医林改错》。【方剂组成】桃仁12克,当归、红花、生地黄、牛膝各9克,枳壳、赤芍、甘草6克,桔梗、川芎各5克,柴胡3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物加水煎煮,温服,一天二次。【方剂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剂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如针刺,疼痛部位固定,经久不愈,或克逆日久不止,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内热烦闷,入暮潮热,嘴唇黯淡或两目黯黑,舌质黯红,或舌有瘀斑,脉涩或弦紧。【方歌】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久痛消。【方解】本方是治疗气滞血瘀的代表方。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都是因瘀血造成的。治疗此证应当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开胸止痛。本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几味药物都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其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热下行,是本方的君药。但因为血液的运行需要肺气的输布,肝气的疏泄,“气行则血行”,所以本方中加入四逆散,即柴胡、

枳壳、赤芍、甘草四味药硫理气机,为本方的臣药。桔梗可宜通肺气,使全身气机运行,载药上行到胸、头部,与枳壳、牛膝一升一降,宽胸行气,达到疏通血脉的目的:生地黄凉血清热,与当归配伍,养血润燥,使瘀去新生;甘草调诸药,这几味为本方的佐使药。本方活血行气,气血并治;祛瘀养血,行血但又不伤血,统筹兼顾:升降并用,调畅生机。诸药合用,共同达到行气、化瘀、止痛的疗效。【辨证要点】临床诊断时以胸痛,疼痛固定,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也可用于治疗其他部位的血瘀证,但要适当加减。如瘀在胸部,可加重赤芍、川芎用量,佐以柴胡、青皮;如果瘀血阻于头面,造成头痛、头晕,可加麝香、老葱,如通窍活血汤;如果瘀血结于少腹,可加五灵脂、官桂、蒲黄、小茴香等;如果瘀血结于膈下造成肝脾肿大,可加乌药、延胡索、香附等行气药,如膈下逐瘀汤;如果瘀阻致肝肿胁痛,可加郁金、丹参、度虫、九香虫等行气消肿;如果下焦瘀血造成痛经、闭经,可去桔梗,加益母草、香附、乌药、泽兰等活血调经止痛。【注意事项】本方虽然是祛瘀止痛的良方,但如果气血不足则不宜服用本方。如果疼痛原因不是瘀血气致,也不宜使用本方。另外,孕妇忌服。【现代应用】血府逐瘀汤可以治疗胸胁部的多种疼痛病证,现代常加减变化用于治疗心绞痛、胆绞痛、肋软骨炎之胸痛、肋间神经痛、风湿性心脏病、肝脾肿大、慢性肝炎、溃疡病、神经官能症等。对于脑震荡后遗症如头晕头痛、失眠、神经症、精神抑郁等瘀阻气滞病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复元活血汤

【方剂出处】《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方剂组成】大黄(浸酒)30克,柴胡、桃仁(酒浸,去皮尖,研磨成泥状)各15克。天花粉、当归各9克,红花、甘草各6克,炮制穿山甲(代)6克。【用法用量】(1)除桃外,锉如麻豆大,每次服用30克。(2)加水一盏半,酒半盏,煎煮至七分,去渣,饭前服用。气利痛减,即可停服。【方剂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方剂主治】跌打损伤。症见瘀血积于胁下,疼痛难忍【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方解】本方是治疗跌打损伤、

瘀血停积于胁下的代表方剂。跌打损伤后,一定会出现伤经损络的现象,从而导致血液运行偏离本来的脉道,或积于胸胁,或结于脏胞,可?于肌肤、郁于营。胁就是肝脏所在部位,又是肝胆经络循行的必经这地,如果内有腐血滞,导致肝气郁结,胁肋疼痛难忍。所以,本证以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为主。本方重用酒制大黄,是为了祛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柴胡具有疏肝理气之效。这两效合用,可以消散瘀滞,共为本方的君药。方中桃仁、当归、红花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三味药共为臣药。天花粉既能入血分,消除瘀血,还能清郁热,润血燥;穿山甲具破衡通络的功效,共为本方佐药。甘草缓急中痛,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可以去瘀血,消疼痛。【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时要以胁肋瘀肿疼痛,且痛处固定,疼痛剧烈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如果血瘀较重,可加入三七粉,或者也可适量加入乳香、没药等药物,来增强化瘀止痛的功效;如果气滞较重,可以加香附、青皮、木香、枳壳、郁金等药物,以助行气止痛。【注意事项】本方在服用时以利为度,气利痛减,即可停服,不可过量服用;孕妇忌服此方。【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各种血瘀气滞引起的外伤、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乳腺增生症等疾病的治疗。

◇生化汤

【方剂出处】《傅青主女科·产后篇》。【方剂组成】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去皮尖)6克,炮制干姜、炙甘草各2克。【用法用量】黄酒、童便各一半,煎服。【方剂功效】祛瘀养血,温经止痛。【方剂主治】产后瘀血腹痛。症见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舌淡苔白滑,脉细而涩。【方歌】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方解】本方是治疗妇女产后瘀血腹痛常用方剂。本证是因为产后正气虚弱而阴血耗伤,冲任空虚,寒邪入侵而使恶露寒凝,涩滞不畅,当下不下,淋漓不尽而致小腹疼痛,治疗此证时应当以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为主。方中当归用量较大,具有补血活血,化瘀生新的功效,以本方的君药。川芎可活血行气,桃仁可活血祛窝。二者配伍,加强行气活血祛瘀的功效。为本方的臣药。炮姜

人血能经散来止痛,可助川芎、桃仁温化爽直,为本方的佐药。炙甘益气健脾,又能略诸药,既当佐药又为使药。诸药配伍,可以化瘀生新,温经止痛,是治疗产后窝血度随的代表方剂。【辨证要点】临床使用时,要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临床应用本方时,可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如果小腹冷痛较重,可生桂枝以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如果产后七日内或因食寒凉食物,结块、疼痛加剧,可加内桂温经散寒:如果瘀块滞留,小腹疼痛剧烈,可加祛瘀止痛的药物,如五灵脂、延胡素、蒲黄等:如果小腹胀痛,是气滞血瘀的症状,可加乌药、枳壳、香附,理气行滞消胀;如果产后血虚受寒,瘀血内阻或胞衣残留导致恶露不绝,量少色紫黯黑有块,小腹疼痛,按压加剧,可加祛瘀止血药物,如益母草、炒蒲黄:如果瘀久化热,外加肿毒,或身热,食欲不振,身体倦息,可加蓬术、三棱、肉桂、蚤休、蒲公英等攻补兼治,消瘀解郁热。【注意事项】本方以温经散寒、化瘀为主,药性偏温。如果产后血热而有瘀血,不宜直接使用本方。【现代应用】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产后疾病,如产后血虚受寒,瘀血阻滞导致的异位妊娠、子宫肌瘤、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子宫收缩痛、胎盘残留、产后出血不止等病证。

◇桂枝茯苓丸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方剂组成】桂枝、牡丹皮、茯苓、芍药、桃仁各9克【用法用量】煎服。也可将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炼蜜蜜丸。一次1丸,一日1-2次,饭前服用。【方剂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瘕块。【方剂主治】瘀阻胞宫证。用于妇人宿有肿块,或血瘀所致的腹痛拒按,行经腹痛,闭经,产后恶露不尽,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方歌】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方解】本方是缓消瘕块的代表方剂。子宫内有血瘀痕块,妊娠、生产后血溢脉外,或出血漏下,恶露不止,闭经等。因此,治疗本证首先应该消散肿块,所以使用活血化瘀,缓消瘕块的方法治疗。本方中,桂枝温通经脉,消除瘀滞,是本方的君药。桃仁味苦甘平,能祛瘀血,破肿块;牡丹皮既能散血行瘀,又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和血养血,

利小便,安胎止痛,与诸这些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的功效,均为本方的臣药。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能助消瘀破肿块的药效,为本方佐药。白蜜凝丸,可以缓和诸药破泄之力,是本方的使药。渚药合用,活血化瘀,共同达到缓消瘕块的疗效。【辨证要点】在临床应用时,要以小腹宿有瘕块,腹痛拒按,或血色晦暗而夹瘀块,舌质紫黯,脉沉涩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在临床使用本方剂时,可根据病情不同灵活加减。如果腹痛剧烈,可加活血止痛药元胡、乳香、没药等;如果月经过多,崩漏不止,可加化瘀止血类药物,如失笑散、血余炭等;如果血瘀日久,积结成较硬的肿块,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可加丹参、乳香、没药、牡蛎、整甲、鸡内金等以活血消瘕;如果瘀滞湿阻导致闭经,可加红花、制香附、益母当归、川芎等活血行气调经;如果瘀阻胞宫,血行不畅导致痛经,经量少且有块,可加川芎、当归、香附、乌药、牛膝等药物活止痛;如果治产后瘀血滞于胞宫引起恶露不绝,可加益母草、当归、炮姜以活血止血;如果带下量多,可加白芷、车前子、薏苡仁等除湿止带。

【注意事项】临床使用时,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服用。如果服用药物后阴道血反多,出现腰酸腹痛剧烈,要注意辨证治疗。【现代应用】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因瘀湿阻于胞宫而导致的功能性子官出血、角巢囊肿、附件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习惯性流产、异位妊娠等妇科疾病。另外,对于治疗辨证属于血瘀湿滞引起的前列腺肥大、甲状腺肿、肝脾肿大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

【方剂出处】《医林改错》。【方剂组成】黄芪120克,当归、赤芍各6克,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各3克。【用法用量】第一次煎时,将以上药加水1200毫升,前煮成300毫升,去渣温服;第二次煎煮时加水800毫升,煎煮300毫升药液,去渣温服,一天二次。【方剂功效】补气,活血,通络。【方剂主治】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嘴斜,口齿不清、流涎,小便频繁或尿遗不禁,舌质黯淡,苔白脉缓。【方歌】补阳还五芪归芎,桃仁赤芍加地龙;中风半身不遂证,

益气活血经络通。【方解】本方是治疗气虚血瘀之证的代表方剂。本证的病机是因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使血液瘀阻脉络而成。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诞,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而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此证应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中重用生黄芪,使黄芪大补脾胃中气,以生气血之源,推动气血运行,祛瘀而又不伤正,为本方的君药。当归活血效果最好,既能化瘀又不伤血,相反,它还能养血,是本方的臣药。川芎、红花、赤芍、桃仁都是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的药物,在本方中助当的活血化瘀;地龙能化痰息风、疏通经络,与生黄芪配合,增强补气通络的药力,使药力调行全身,以上几味为本方的佐药。诸药合用,可以使气旺血行,使瘀血消散,经济通达。【辨证要点】临床诊断时要以以半身不遂,口眼嘴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辨证要点。【方剂加波】本临床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不同证情灵活加波。治疗中风偏意,可加湿年散寒的药物,如肉桂、巴酸天等:胺体床木、可加桂枝、乌蛇、乳香、桑枝、鸡血藤活血;脾虚者,可加健脾益气类药物,如白术、党参;肢体无力活动、口角更可加白附子、白僵蚕、制南星等祛风化痰通络;语言不利、蹇涩,可加石菖蒲、远志开窍化痰;偏瘫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水蛭、地鳖虫、虻虫破瘀通络:下肢无力,可加补益肝肾药物,如杜仲、牛膝;如果头晕头痛,可加菊花、石决明、荆子、代赭石等镇肝息风;如果兼有痰浊而胸脘痞闷、苔腻,可加半夏、白附子、天竺黄。【注意事项】本方重用黄芪,是以补气为主的方剂,因此,阴虚血热者、肝阳上亢者不能轻用,高血患者要谨慎使用。另外,本方要久服缓治才有明显的疗效,愈后还要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现代应用】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或急性传染病所致的瘫痪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脑动脉硬化以及其他的气虚血瘀所致的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等证。另外,本方对于气虚血瘀证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神经痛、神经衰弱、癫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急性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坐骨神经痛等具有气虚与瘀血等病理变化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当归芍药散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芍药30克,当归、川芎各9克,茯苓、白术各12克,泽泻15克。【用法用量】煎服。将以上药物磨成散,每次酒和服1克左右,一日三次。【方剂功效】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方剂主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证。症见妇人妊娠或经期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拘急疼痛,头晕心悸,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方歌】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方解】本方是治疗肝脾两虚,血瘀湿滞导致腹痛的代表方剂。肝血不足,血行不畅,水湿停滞,血不能濡养筋脉,因此产生腹中挛急,腹痛;肝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所以出现头晕头痛;血不养心,所以出现心悸等症状;血虚肝郁,导致脾失健运,不显集聚,所以小便不利,下肢浮肿。因此,治疗本证,当以养血疏肝,健脾除湿,活血化瘀为主。本方中,芍药具有养血柔肝,通利血脉,缓急止痛,利小便的功效,因此为本方的君药。川芎擅长活血祛瘀;泽泻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这两药合用,可助芍药疏通血瘀,渗利水湿,以消除瘀血或津液阻滞,为本方的臣药。方中当归养血活血,以助芍药补肝血不足,助川芎祛瘀之效;白术燥湿,使湿从内化,茯苓渗湿,使湿从下走,二药合用,益气健脾,与当归同为本方的佐药。和酒服用,可以助血行,通经络,酒在本方中充当使药的角色。诸药相配伍,能流通津血,柔和筋脉,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诸症消失。【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时,要以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痛头晕,心悸,舌谈药白腻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临床使用根据病情可灵活加减。如果经期或经后腹痛,可加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药物,如玄胡、川楝子、香附等;如果产后腹痛,恶露不绝,可加益母草、乌药等行气活血;如果妊娠腹痛,可减少川芎用量,酌量加入砂仁、苎麻根、苏梗、桑寄生、杜仲等安胎的药物;如果胃脘刺痛,可加理气化瘀止痛之药,如五灵脂、木香等;如果胃痛而吐酸,可加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止痛;如果胁痛,

可加疏肝活血止痛的药物,如郁金、川楝子等:如果肝脾两虚,气血不足导致习惯性流产,可去泽泻,加入安胎止血的药物,如黄芪、阿胶、升麻、艾叶炭等。【注意事项】方中川芎不可过量,一般以3~6克为宜。妊娠期慎用。【现代应用】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虚肝郁引起的妊娠腹痛、妊娠下肢浮肿、月经不调、痛经、行经腰腹酸痛、闭经、习惯性流产、不孕症、子宫出血、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丹参饮

【方剂出处】《时方歌括》。【方剂组成】丹参30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用法用量】煎服。以水一杯,煎煮至七分,温服。【方剂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剂主治】气滞血瘀证。症见心胃诸痛,痛有定处,以刺痛为主,舌质黯红,脉弦。【方歌】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瘀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方解】本方是治疗气滞血瘀症的代表方剂。气机阻滞,运行无力,血液瘀阻,气血互结,因此产生胃脘疼痛,疼痛固定,以刺痛为主,伴见舌黯、脉弦等特点。因此,治疗本证宜采用祛瘀行气止痛之法。本方中,丹参具有养血活血、清热凉血的功效,能活血化瘀止痛而又不伤气血,所以重用,成为本方君药。血的运行有赖于气机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阻。因此,本方又配伍檀香、砂仁两味行气止痛的药,是本方的臣药。三药合用,既能通畅气血,又能制止疼痛,活血与行气同用,效药重在化瘀,对于治疗气滞血瘀所造成的胃脘等部位的疼痛,有很好的疗效。【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时,要以心胃诸痛,舌质黯红,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证灵活加减。如果是肝郁气滞,胃气上逆所致的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吸气,恶心呕吐,舌质黯红等,可与四逆散、金铃子散合用,并加入代赭石、旋覆花等,以加强疏肝止痛的功效,并能和胃降逆;如果气滞血瘀于衡部,引起心胸刺痛张闷,痛引肩背,气短等症状,可加红花、川芎、赤芍、生山植、积实等以加强药方的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注意事项】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因为丹参用量较大,具有活血的作用,因此出血性疾病要慎用本方。孕妇忌服。【现代应

用】现代研究发现,本方具有抑菌,抗炎,镇静、镇痛,抗凝,扩冠等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慢性胃炎、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失笑散

【方剂出处】《近效方》【方剂组成】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蒲黄(炒香)各6克。【用法用量】将以上二味药研成细未,每次服3~6克,以黄酒冲服为主。也可每日取8-12克,用纱布包煎,作汤剂饭前热服。【方剂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方剂主治】瘀血停滞证。症见心腹疼痛如刺,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方歌】失笑灵脂与蒲黄,等分为散醋煎尝,血瘀胸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方解】本方是治疗瘀血停滞导致多种疼痛的基础方,特别是肝经血瘀证最为适合。产后如果瘀血停留胞宫,恶露不行,会使脉络阻滞不通,心腹刺痛;瘀血停滞,血行不畅,会致经血延后或经量异常。所以治疗本方,应以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为主。本方中,五灵脂生用,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擅长活血散瘀止痛,是治血滞诸痛的要药;蒲黄甘平,能祛瘀血,止恶露,并能止血。这二味药配伍,可以增强祛瘀散结止痛的功效,是一组常用组方。方中调以米醋,或者用黄酒冲服,能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加强五灵脂和蒲黄活血止痛的功效,并且能制五灵脂腥臊的气味。这种配伍,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是治疗血瘀疼痛的常用方剂。【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时要以心腹刺痛,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临床应用时,如果瘀血较重,可酌加赤芍、川芎、桃仁、当归、红花、丹参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如果兼见血虚者,可与四物汤合用,增强养血调经的功效;属于气滞血瘀,出现胃脘胀痛,痛有定处,舌黯脉弦等症状,可加川楝子、香附,或配合金铃子散以增强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如果痛有定处,但黑寒喜暖,四肢不温,属于寒凝血瘀,可以加小茴香、炮姜以温经散寒;如果疼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以化瘀止痛;如果妇女经前小腹胀痛,或者经血中有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可加桃仁、香附、益母草、红花、玄胡等活血行气。【注意事项】方中含有五灵脂,不能与人参以及含有人参的制

剂同用。脾胃虚弱及妇女经期慎用。孕妇忌用。【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的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痛经、异位妊娠、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冠心病等疾病。◇活络效灵丹【方剂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组成】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15克。【用法用量】煎服。若作散剂用,一剂分成四次服用,温酒送下。【方剂功效】活血祛瘀,行气通络止痛。【方剂主治】气血凝滞证。症见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癞瘕积聚等。【方歌】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症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方解】本方是治疗气血凝滞证常用方剂。血靠气行,气机的正常运行,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如果气机无力,血行不行,就会瘀滞不通,形成瘀血,阻滞脉络。反过来,血瘀形成,就会影响气机的运行,形成血瘀气滞之证。因此,治疗本证,当以活血祛瘀、行气之法治疗。本方中,当归活血养血,消肿止痛,排脓生肌;丹参助当归活血祛瘀,并可补养血分,二药合用,活血祛瘀而又不伤正。乳香行气活血,没药祛瘀通络,二药合用,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增强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四味药组方,共同发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时,当以心腹疼痛,脚痛臂痛拒按,疼痛固定,舌质紫黯,脉弦或沉涩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临床应用时可灵活加减。如果腿痛,可加牛膝活血通脉,引药下行;如果臂痛,可加桂枝或连翘功理肝气,并引药上行;如果妇女瘀血腹痛,可加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祛瘀止痛;如果疮红肿属阳者,可加金银花、知母、连翘补气托毒,生肌敛疮;如果跌打损伤致腿痛臂痛较为严重,可加穿山甲(代)、地龙、水蛭活血通络止痛:如果脏腑内痈,可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注意事项】孕妇忌服。【现代应用】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气血凝滞证所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

◇温经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吴茱萸、当归、阿胶各9克,芍药、川芎、人参、桂枝、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

冬(去心)各6克。【用法用量】将以上十二味药加水2升,煎煮成600毫升药液,去渣取汁,分三次温服。(现代用法:水煎煮,阿胶烊冲。)【方剂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方剂主治】冲任虚寒,瘀阻胞官证。症见漏下不正,月经不调,提前或延后,或时间过长,或一月两次,或停经,傍晚发热,口舌干燥,手心烦热,少腹里急,腹满胀闷,舌黯红,脉细涩。对妇女不孕也有一定疗效。【方歌】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方解】本方是治疗冲任虚寒,瘀阻胞宫证的常用方剂。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带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脉经不畅,则月经后期,甚或经停不至;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治疗此证应当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为主,兼清虚热。本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擅长散寒止痛,桂枝温通血脉,此二味共为本方的君药。当归具有活血调经的功效;川芎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丹皮能助诸药活血散瘀,还能清血分虚热,此三味合用,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安胎,滋阴润燥,麦冬养阴生津,退血燥之虚热;白芍酸苦微寒,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三药合用,养阴润燥而清虚热,并能中和吴茱萸、桂枝的温燥之性;半夏、生姜通降胃气,辛开散结,能助祛瘀调经;人参、甘草补益脾气,以助生血之源,使气旺血充,以上几味均为本方的佐药;甘草还具有使药的作用,调和诸药,与君、臣、佐药一起,肝脾并治,气血兼顾,共同达到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功效。【辨证要点】临床运用时,要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中有瘀块,烦热、舌质黯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临床具体应用时,在具体用药上可以灵活变化,如下腹冷痛显著,或下肢清冷不温,方中可去牡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制香附、炮姜等,以增强散寒止痛的作用;如果经血颜色紫黯,血块较多,舌色暗红或有瘀点,方中

可去阿胶,加入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丹参等,以增强方剂活血祛瘀的效果;如果漏下,经血色较淡不止,可去牡丹皮,加艾叶、熟地黄以温经补血止血;如果少腹气滞胀满,可加乌药、香附行气止痛;如果阴虚内热明显,方中可去掉吴茱萸、生姜、半夏,加一些补益肝肾之阴的药物,如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等;如果子宫虚冷,婚久不孕,或月经后期经血量少,或月经稀少,色黯淡,性欲淡漠,可加益母草、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霜等温补肾阳。【注意事项】本方是治疗寒凝血瘀的代表方剂,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火热内盛等实热证引起的月经不调不能使用。服药期间,要忌食生冷之品。【现代应用】现代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于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而造成的产后腹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孕、慢性盆腔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内经》书中虽没有血瘀名词,但已出现凝血、血苑、恶血、留血等记载,《内经》所论之瘀血涵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将其对瘀血的病因及治法归纳如下: 病因 1外感致瘀:《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外感寒邪,人体阳气受损。失去温煦推动之力,血流不畅,停而为瘀, 2外伤致瘀 《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素问·刺腰痛》: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3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失于调达,导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大怒伤肝,肝不藏血,血溢于脉外,停积不去则为瘀。过度忧虑,则肝郁脾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肝风入络,气滞血瘀。 4出血致血瘀 《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有留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后世《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5饮食不当致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论》“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血脉,影响血行, 6久病致瘀《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 治法: 《内经》中有关瘀血治疗大法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代表方为四乌骨一芦茹丸,用于治疗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之证;③活血利水法,代表方为鸡失醴,用于治疗瘀血水停之证;④散寒化瘀法,代表方为熨方,本法适用于寒邪外袭、瘀血内停之证。 9.4攻下逐瘀 《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水胀》亦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如怀子之状,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9.5 温经化瘀生血 《素问·腹中论》对于治疗血枯经闭云:“……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张琦《素问释义》云:“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脏腑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证,徒事补养,无救于亡”。实开行血活血,祛瘀生新治疗血枯经闭之先河。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第六节经典处方 ◇桃核承气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方剂组成】桃仁(去皮尖)、大黄各12克,桂枝、芒硝、炙甘草各6克。【用法用量】以上四味药加水1400毫升,煎煮至500毫升药液,去渣后加入芒硝,再在火上微煮,待微沸时取下,每次饭后温服,一天三次,一次100毫升。【方剂功效】破血祛瘀、通下。【方剂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或疼痛,精神烦躁,谵言狂语,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血瘀痛经、闭经,脉沉实而涩等。【方歌】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可逐瘀血解热狂。【方解】本方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代表方。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因此可见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里发热;心主血脉而神,察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治疗此证应当以破血下瘀为主,以出下焦之蓄血。本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并能润肠通便:大黄下瘀泻热,使瘀热从大便外出,本身能活血化瘀。两药相配合、治下焦瘀、热蓄血,为本方的君药,方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新血脉,助桃仁活血化瘀,还能制约芒硝和大黄的寒凉之性,既能泻热而又利于血行:芒确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两者共为本方的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解以上各味政界药的峻烈之性,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以上五味药合用,寒温相得益彰,瘀热并治,下焦蓄血证候即可消失。【辨证要点】临床要掌握少腹急结,疼痛点固定,血液紫黑或有血块排出,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又可治疗瘀热内结而致的神志失常病证,因此酌加琥珀、红花、郁金、青皮等,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如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滞留、疼痛较重者,可加入活血祛瘀止痛的药物,如红花、赤芍、当归尾、苏木等;如果治疗月经不调或闭经等实热证,可加当归、丹参、红花以活血调经;如果用于治疗内火热上攻导致目赤、齿痛等症,可加入泻火解毒类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如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液瘀滞不行而成为瘀血证。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瘀血证及其常用经验良方用药。 一、概述 1.瘀血证及其临床表现 瘀血证是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所致的病证。倘若寒邪相侵,或阳虚内寒,血因寒而凝;或邪从热化,血因热而结;或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涩;或元气虚衰,运血无力,血因气乏而滞;或跌仆损伤,血络破损,局部血行障碍,都可引起血液运行不利,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征:①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②肿块:肿胀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在体内为瘕积,按之较硬,有压痛。③出血:血色紫黯而挟瘀块。④发绀与失荣: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唇面、指甲青紫,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2.瘀血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瘀血证常用的治法是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活血化瘀剂。活血祛瘀剂的组成,以活血祛瘀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

丹参、水蛭、虻虫之类。在配伍方面,约有以下几类:①配理气药,如枳壳、柴胡、香附之类;②配补血药,如当归、地黄之类;③配消除病因药:因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如桂枝、吴茱萸等;因热者,配以苦寒清热药,如黄芩、大黄等;因气虚者,配以补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因外伤者,配化瘀定痛,走窜通络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代)、麝香等,以消除病因。 3.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应用活血祛瘀剂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瘀血的病理归类。闭塞性瘀血,治当补气、化瘀、温通;郁滞性瘀血,治以行气、化瘀、温通、攻逐;出血性瘀血,宜止血、消瘀。 ②用药注意温通。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活血祛瘀与温通多配合使用。③活血剂能促进血行,凡月经过多,血虚无瘀之证及孕妇均当慎用。④注意剂型:新瘀证急,宜用汤剂,以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以取其力小性缓,使瘀消而不致伤正。 二、常用处方 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桃仁12g,桂枝6g,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6g(水煎服)。 【功用】泻热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

中西结合活血化瘀

中西结合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乃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之治疗大法,应用极其广泛。凡是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或活血化瘀药〔1〕;简称活血药。其中活血 逐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活血祛瘀药,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 肿及定痛等功效,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瘀血证主要症状有疼痛、麻木、肿块、 内出血、瘀斑等。 活血化瘀是中医精髓之一。活血化瘀在西医主要是:抗凝、改善血循环。瘀血或说血瘀 证是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现代医学认为,各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 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性和粘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症 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都可以概括在血瘀证的病理 实质中〔2〕。各种类型的炎症均伴随着淤血,各种栓塞性疾病均为血瘀证,癌症与淤血密 不可分。血瘀证的病理基础〔3〕,如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小板功能异常、血 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中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纤溶系统为主要因素。西医瘀血指器官或局部 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充血。瘀血导致微循环 障碍、组织缺氧、代谢障碍、瘀血性水肿、瘀血性出血〔4〕,进而发生变质、渗出、增生 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如肺瘀血、心力衰竭的呼吸困难,冠状动脉、脑动脉瘀血 甚至进一步的血栓引起心肌组织、脑组织的供血不足或中断,表现为胸痛、头晕、瘫痪等症状,组织脏器瘀血导致疼痛、麻木、抽搐、坏死。 中医很早就开始了对瘀血的针对性干预治疗,针对固定痛、真心痛等瘀证采取活血化瘀 治疗,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西医只是近现代才开始注意抗凝改善血循环方面的研究。中医的 活血化瘀,有理气活血、行气散瘀、破血祛瘀、凉血活血、益气活血等一系列方法,代表性 中药有: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田七等;代表性西药:链激酶、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肝素钠、华法林钠、低分子右旋糖酐、肠溶阿司匹林、双密达 莫等。其中三棱、莪术、链激酶、尿激酶、肝素类按中医分类当属破血药。 链激酶、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肝素钠、华法林钠、低分子右旋糖酐、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通过作用于纤溶酶、激活凝血酶Ⅲ、抗维生素K、使已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 环氧化酶抑制等起作用。 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中川芎嗪、阿魏酸钠为主要活性物质,川芎嗪能扩冠、增加心肌 血流、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阿魏酸钠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有轻度抗凝作用,可抑制主动脉平滑肌收缩,增加冠脉 血流量及对抗肾上腺素当作用。 丹参主要成分丹参酮Ⅰ、Ⅱ等,有扩冠、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张力,可作用于多 种凝血因子,如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影响纤溶系统,而可抗凝;也通过降低血粘度,加速RBC电泳率,改变RBC压积进而改善微循环。 红花黄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 其他药物作用类似,但总的概括有:直接扩张血管;促进侧肢血管开放,增加毛细血管 张力;抗血小板聚集;改善RBC电泳率、降血粘度;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抗血栓;溶血、促进血或血块吸收。 相对较西药而言,西药起效快,用于急危重病人,可口服或静脉使用,但副作用大、作 用单一;中药,可缓可急,可化可破,综合疗效好,作用范围广,途径多,靶位多,副作用少,但起效较慢,有部分针剂,大部分需口服。另,随着中药药研开发的进一步深入,中药 活血针剂变得越来越合理、速效、显效。

血瘀证浅谈

血瘀证浅谈 血瘀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多种病症的总称。 也就是说,凡由于气机逆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食滞痰阻,六淫外侵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用活血化瘀法能取得疗效的临床多种错综复杂的病象。当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讲,瘀证应包括 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1 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积凝聚于局部脏腑经络,或瘀血造成局部脏腑组织灌注不良。前者如:心力衰竭引起的肺肝淤血,肝硬化引起的脾脏肿大,门腔静脉侧支循环过度以及下 肢静脉曲张等。后者如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1.2 离经之血:即包括排除体外的出血症,也包括未排除体外的出血症,前者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诸症。《血证论·瘀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后者如:出血性中风,流行性出血热,皮下淤血,跌打损伤等。 1.3 污秽之血:是指血液成分异常或受严重感染之后所致。如高血脂患者血液混浊如牛 乳状,败血症患者血液呈紫黑色。主要原因是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使血液处于浓粘凝聚状态。 1.4 久病入络为瘀血:如通过肿瘤、肝病、肺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长期消耗性疾病 的观察,常可见到紫黯舌,肝脾肿大,紫绀,面颊毛细血管扩张等血瘀体征。而试验室检查 表明亦多存在有:脏器血流量下降,血球压积及全血比粘度增加,以及微血管的扭曲、畸形、管腔狭窄,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等改变。 2.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2.1 气机失调: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失于疏泄;或五志过激,气血失和,导致气 失统帅,或推动无力,疏通不及,血行迟缓;或气失统摄,血不循经或气血逆乱,上扰清窍,使人昏仆,均可出现血流迟滞或离经出血等症。 2.2 脏腑病变:主要与心、肺、脾有关。心主血脉,推动血液不停的周流全身;脾为气 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循经运行不致外溢;肝为藏血之脏,根据机体所需,调节血量。 故当脏器发生病变,便可使血液的生化、运行、调节失常,出现瘀证。 2.3 六淫内侵:寒性收引凝滞,血遇寒则凝滞不通而成瘀;热盛则伤津耗液,使血液粘 稠凝滞,瘀塞经脉;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污秽,伤气滞气,亦易致瘀。 2.4 出血致瘀:可见因瘀血阻脉,血不归经之因瘀出血,或但见出血,失确辩证,纵施 寒凉收涩,血止而留瘀。或内部出血,不能排出体外,留为瘀血。 2.5 外伤致瘀:由于突然用力过猛,或闪挫扭拐,或跌打损伤或各种手术之后,均致脉 络受伤,局部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瘀证。 2.6 久病体虚:久病不愈耗伤正气,气虚则血行无力;阳虚则脉失温通,血行滞涩;阴 血亏虚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均导致血瘀。 现代医学对瘀证的实质及病因病理做了大量的探讨。认为血瘀证是一组与血液停积,血 流阻滞,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疾病。其病理改变可能是来自血液性的、血管性、心脏性(即 血脉心)。主要表现在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及心脏等多方面改变。而引起瘀证 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炎症、脏器活动功能障碍,体内代谢产物潴留,严重脱水失血,血液 粘稠度高,高血脂症,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病变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经临床研究证明,对 其辩证地运用活血化瘀药,确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刘保和辨治络脉血瘀证经验(上)

刘保和辨治络脉血瘀证经验(上) 刘保和辨治络脉血瘀证经验(上) □ 彭智平中国中医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40余载,一直致力于瘀血证的研究与探索,并擅于从问诊、脉诊、腹诊三方面把握瘀血证。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脉血瘀证,运用叶天士“辛润通络”方取得良好疗效。 叶天士辛润通络方由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共7味药组成。其中旋覆花、当归、泽兰、郁金具有辛散之性,桃仁、柏子仁具有柔润之性,法合辛润通络。桃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能活血化瘀,茜草、郁金还能清热以除瘀热,且郁金能疏肝理气,当归能养血补血使瘀去而不伤正,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之功。 刘保和应用此方有以下指征:患者平素周身觉沉困而重,休息特别是睡眠后加重,活动后减轻;脐上一寸处压痛明显,且此处腹主动脉搏动较正常人力大;脉沉涩,尤以左关涩象明显;发病开始时向前反推5年,多有外伤病史。现撷其验案四则以观其效。 案1 下肢水肿 孟某,女,79岁。2009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两下肢水肿三到四个加号,已10年。心电图示不正常10余年,肝功能正常,尿常规检查正常。30岁时曾因宫颈癌做手术摘除,第二年复发后放疗15次。时有遗尿,大便不爽。诊见双下肢沉坠感,夜间为甚,活动后肿减,腰、右胁下痛,手脚怕凉,每逢阴天下雨更甚,纳可,入睡难。舌暗苔薄白,脉沉涩,左关涩象明显。腹部触诊,脐上一寸处压痛甚于两侧。血压170~180/60mmHg。处方: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各10克,益母草3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薏苡仁10克,郁李仁10克,生牡蛎30克。7剂,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是清代富有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家王清任的代表著作,该书以特有的瘀血学 说而闻名遐迩。其中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瘀血症的证治。王清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 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 虚实……血有亏瘀”,在这一思想主导下,结合古人的理论和其自己的实践经验,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地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补气活血和祛瘀活血等治疗法则,把 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了三十多首方剂,为祖国 医学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全书列方33首,其中除2首外用方外,具有活血化瘀 作用的方剂有22首,至今仍被临床广泛使用。 《医林改错》所述祛瘀活血法中,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还有“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等,各方都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活血逐瘀、止痛作用。此五方至今仍临床应用甚广,而在组方和功效、主治上又有所侧重和不同。 1 通窍活血汤 方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组成。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 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 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伍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 只一钱,说明王清任用之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且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 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 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丹溪认为它有“通阴阳气血”之功;方中麝香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王清任强调指出“此方麝香最要紧”;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故为通旭活血之品;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酒乃辛散之品,善通血脉,如汪昂所说:“用为响导,可行一身之表,行药至极高之分。”通窍活血汤是以方剂的主要功能而命名的。可治疗脱发等十四种病症。这些病症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病机却都是瘀血。如“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是“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眼疼白珠红”是因“血为火烧,凝于目珠”;“耳聋年久”乃“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所致;“糟鼻子”、“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等都是皮里血瘀;牙疳是血瘀牙床;出气臭是血府血瘀 和血管血瘀;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等皆是周身血管血瘀。总之,头面 四肢,周身血管血瘀面出现的各种病症,都是通窍活血汤的适应症。其瘀血表现的特点有:(1)局部颜色的改变,如“白珠红”、“糟鼻子色红”、“牙床紫”、皮肤青紫、皮肤白斑、青筋 暴露等;(2)发热,牙疳、劳病等皆有发烧,其特点是外无表症,内无里症的午后发烧至 夜晚加重;(3)血管异常,如青筋暴露、酒糟鼻鼻表面出现的高低不平,状似赘瘤,紫印 脸成片凸起等;(4)毛发枯焦脱落;(5)月经紊乱;(6)自然界气候变化对病证复发或 加重等影响;(7)其他如眼疼、心烦急躁等。 2 血府逐瘀汤 药物组成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血府逐瘀汤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 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 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又能开胸膈滞气,宣通气血,有助于血府瘀血的化解 与运行,与枳壳、柴胡同用,尤善开胸散结,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更易运行;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用 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从所治症目来看,王清任列举了属于血府血瘀的病症有头痛、 胸痛、噎膈、不寐、多梦、呃逆、心悸等十九种,这些病症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有瘀血证 据可查,就可以使用本方。王清任根据临床经验,提出血府血瘀证的特点有:(1)疼痛。

活血祛瘀剂的配伍规律

活血祛瘀剂的配伍规律 摘要】活血祛瘀剂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证,如经闭、痛经、干血痨、 癥瘕、瘀阻经络之半身不遂,外伤瘀肿,瘀血内停之胸胁诸痛等证。常用药物有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血瘀证成因多为寒凝、气滞、血虚、气虚、 外伤等。由于血瘀证病理变化的多样性,故其组方倾向于多类药物配伍,从缓从急,药量多少,贵在临证处裁,重视对活血祛瘀剂制方原理的把握和对成方配伍 规律及药物配伍技巧的认识,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和新方的创制,笔者拟结合 历代名方的制方用药特点,对活血化瘀方剂的制方配伍方法和用药规律进行浅析。【关键词】活血祛瘀剂配伍规律 【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 0331-01 活血祛瘀剂以活血祛瘀药为主组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经利痹,消肿定痛作用,用于治疗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症的方剂统称为活血祛瘀剂。活血祛瘀剂在 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痛证,如偏头病、脑震荡后遗症、冠心病、肝硬化、妇产科疾患、脑血管后遗症、跌打损伤、外科肿瘤初起等,活血祛瘀剂 真正起源当推东汉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创立一系列活血祛瘀名方,堪称此类方剂 之“祖剂”,为后世活血祛瘀剂选药配伍树立了典范。 1. 配伍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活血,祛瘀止痛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若感受寒邪,或阳虚生内寒,可 凝滞血脉,以致血行不畅而成瘀血,可以活血祛瘀剂中配伍温经散寒药如干姜、 桂枝、小茴香、肉桂、吴茱萸等,使血得温则行,血行瘀消,诸症可愈,如《金 匮要略》温经汤配以吴茱萸、桂枝属此种配伍。 2. 配伍清热凉血药,以清热活血 邪热伤及营血,血受热邪煎熬则凝滞成瘀或瘀血日久化热,或邪在太阳不解,随经入腑化热,与血搏结于下焦所致的蓄血证。临证时可以活血祛瘀剂中配伍清 热泻火、凉血药如黄连、栀子、大黄、生地、丹皮等,以使瘀化热清,如《伤寒论》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方中桃仁配大黄化瘀泻热、瘀热并治。 3. 配伍补气药,以益气活血通络 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气血之间的关系,除气滞外,气虚不 能鼓动血行,也能引起血脉的运行不畅,从而发生瘀滞。临证时可重用补气药配 伍活血化瘀药,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则诸症自愈,如《医林改错》补阳还 五汤中重用补气之黄芪与少量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相伍,使气 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4. 配伍理气药,以行气活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随气行。故在活血剂中最应配伍 行气药,如柴胡、枳壳、香附、木香、乌药等。使气行则血行,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中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配伍柴胡、枳壳、 桔梗,既行血分之瘀滞,又解气分之郁结,相须为用,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5. 配伍补血药,以养血活血,祛瘀生新 血虚者,以养血活血,血行不畅又凝滞成瘀,瘀血阻络则新血不生,又可加 重血虚,两者互为因果,故瘀血不去,新血难安。临证组方用药时在活血祛瘀剂 中常配伍补血药如《傅青主女科》生化汤中当归配伍川芎、桃仁补血活血,化瘀 生新。

倪海厦血府逐瘀汤运用案例

倪海厦血府逐瘀汤运用案例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创制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该方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等药材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在现代医学中,血府逐瘀汤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以下是一些运用案例: 1. 胸痹心痛 患者男性,50岁,长期胸痛,痛势如刺,固定不移,入夜加剧,舌质紫暗,脉象沉涩。经过诊断,医生认为该患者属于血瘀型胸痹,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胸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2. 头痛 患者女性,45岁,头痛多年,痛势剧烈,部位固定,伴有恶心、呕吐,舌质暗红,脉象弦涩。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诊断为瘀血头痛,给予血府逐瘀汤原方治疗。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基本消失。 3. 胸中血瘀 患者男性,60岁,胸中不适,如有物堵,呼吸不畅,舌质紫暗,脉象细涩。医生诊断为胸中血瘀,给予血府逐瘀汤原方治疗。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胸中不适感消失,呼吸顺畅。 4. 妇女痛经 患者女性,25岁,痛经严重,每次经行时小腹剧痛,痛势如刺,伴有血块排出,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医生诊断为血瘀型痛经,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 5. 跌打损伤 患者男性,30岁,因外伤导致腰痛,痛势剧烈,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脉象涩滞。医生诊断为瘀血腰痛,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腰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6. 血管瘤 患者女性,55岁,颈部发现一血管瘤,质地坚韧,表面光滑,局部轻微不适,舌质紫暗,脉象细涩。医生认为该病属于血瘀证,给予血府逐瘀汤原方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管瘤逐渐缩小,患者的不适感消失。 总之,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用于治疗上述疾病,还适用于其他由血瘀引起的疾病。然而,在使用血府逐瘀汤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LT

坚持数月才能奏效。【桃仁红花】10g;5~10g 濡润行散、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五灵脂蒲黄】5~10g(入丸、散用);5~10g(包煎) 利湿祛瘀,适用于瘀湿相兼证。祛瘀之力大于利湿之功。【泽兰益母草】10~15g;20~30g 活血调经、利尿退肿,适用于血瘀挟湿的鼓胀、闭经病。此药对药性平和,有久服不伤正之特点。【乳香没药】5~10g 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痛证,特别是跌打损伤痛证。此药对味苦气浊,易致恶心呕吐,有胃病史者慎用。【三七血竭】3~5g;5g 祛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血证。【水蛭(虫亡)虫】3~5g(煎服)、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症,适用于血积症块、妇人血积经闭。为峻猛破血药,孕妇禁用,体质虚者应加入益气养血药。【麦芽谷芽】10~15g(炒用) 消食健脾,适用于食积不化。此药对含脢量较高,若炒焦则降低脢的活力,影响其疗效,故以微炒为好。【款冬紫菀】各10g 适用于凉燥咳嗽证。【牡蛎玄参】30g(生用);15g 软坚散结、消瘤廮,适用于阴虚挟痰热之廮证。【熟地当归】10~15g;10g 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熟地白芍】10~15g;10g 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当归丹参】10g(温炒);15~20g 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鸡内金白朮】3~10g;10~15g 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蜈蚣当归】1~3g(吞服效

佳);10~15g 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附子人参】 30g(先煎);10g(浓煎) 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玉竹生地】10g;15g 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麦冬天冬】各10g 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胃家素寒者应慎用。【何首乌仙灵脾】 10~15g(2~3个月) 平补肾中阴阳、生精强身,可用于精子异常之不孕证。【益智仁补骨脂】各10g 收涩、温脾肾,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泄、劳淋。【蛤蚧紫河车】1~1.5g; 1.5~3g 补益肺肾,适用于久哮、久喘劳嗽之病证。哮喘久嗽之病证,以正虚标实为多,故使用时应加些祛邪药。【菟丝子杞子】各10~15g 平补肾中阴阳,适用于肾精不足证。【山茱萸山药】10~15g;10g 益肾涩精,适用于男子肾虚遗精、女子肾虚带下。以不热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能涩为特点。【仙灵脾仙茅】各10g 温补肾阳、兴阳道,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证。1. 和蛇床子、石楠叶药对相比, 2. 药性较缓。 3. 和肉苁蓉、巴戟天药对相比, 4. 均有补肾助阳之用, 5. 彼药对温补柔润, 6. 此药对温补燥烈。【蛇床子石楠叶】温补肾阳、兴阳道,适用

【转载】中医大家胡希恕:祛瘀药用法+气滞血瘀?中医专家教你这样调理

【转载】中医大家胡希恕:祛瘀药用法+气滞血瘀?中医专家 教你这样调理 中医大家胡希恕:祛瘀药用法 讲血瘀 祛瘀的方剂中,起祛瘀作用的药不只是桃仁、牡丹皮,水蛭、虻虫也是祛瘀药。当归、川芎、生地黄等等,这些补血的药也全是祛瘀药。你看当归芍药散,“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为什么提妇人呢?因为妇人容易有瘀血。我们常说的那些补血药,除了起强壮作用,主要就是祛瘀,《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例如生地黄,《神农本草经》解作“逐血痹”,血痹是什么?就是瘀血,所以它是起强壮作用的祛瘀药。而且药有寒热之别,生地黄不但强壮祛瘀,而且性寒解热,后世说它祛血分热,也算对的,它主要还是祛瘀。 在临床上遇到有瘀血的病人,不虚,你不要用强壮药,陈旧性的瘀血就用水蛭、虻虫、?虫这一类的药,一般的瘀血就用桃仁、牡丹皮这一类的药,也得看病人的证候了。要是虚,有血瘀证,你用攻破的法子不行啊,就得用强壮性的祛瘀药,有热用生地黄、牡丹皮这一类的药,有寒用当归、川芎这一类的药。 要是研究仲景对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我建议通读到这一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的时候,把它好好总结一下。仲景书把血瘀证分散在了各篇章讲,像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大黄?虫丸证、桂枝茯苓丸证、大黄牡丹皮汤证、当归芍药散证、温经汤证等等全是。 分析一下,哪个是补血的温性强壮祛瘀药,哪个是解热的寒性强壮祛瘀药,把它们分出门类来。研究东西就是这样的,要自己动手,听我讲课当然不能说没点儿意义,但不如自己动手有利。这些祛瘀药都在《金匮要略》《伤寒论》里面,再找些后世家的东西也可以啊,你们自己动手,把祛瘀药集中了研究,我保证比王清任研究那个血证还要好。 我在组方上举两个例子:《金匮要略》中治吐血的柏叶汤,孙思

学中药|治疗气虚血瘀致月经不调的中成药

学中药|治疗气虚血瘀致月经不调的中成药 01 加味八珍益母胶囊 【处方组成】益母草、人参、茯苓、白术(炒)、当归、赤芍、川芎、熟地黄、红花、丹参、泽兰、甘草、香附、桃仁、炮姜。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祛瘀调经。主治气血不足、兼有血瘀证。症见月经不调、经期后移或经行不畅、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现代药理】具有改善微循环、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收缩、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月经周期错后、月经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产后恶露淋漓不尽、子宫复旧不良。临床以经血量少、经行不畅夹有血块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益气养血,活血祛瘀,兼能温经止血。用药具有补中有消、祛瘀生新、消补兼顾的特点。适用于气血两虚兼有血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月经过多,月经提前者慎用。感冒时不宜服用本药。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忌食寒凉、生冷食物。 【规格贮藏】0.35g/粒。遮光,密封。 02 妇科回生丸 【处方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麸炒)、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青皮(醋炙)、陈皮、木香、乌药、香附(醋炙)、桃仁(去皮)、红花、牛膝、大黄、五灵脂(醋炙)、蒲黄、延胡索(醋炙)、三棱(麸炒)、苏木、乳香(醋炙)、没药(醋炙)、黑豆、高良姜、苍术、羌活、木瓜、山茱萸(酒炙)、地榆(炭)、米醋。 【功能主治】通经化瘀、止痛。主治气血不足、瘀血凝滞证。症

见经水后错、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行经腹痛、癥积包块、小腹刺痛、神疲肢倦、头晕、心悸、皮肤不润、舌淡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现代药理】具有促进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等内分泌功能、促进性腺激素分泌、舒张血管、改善血液粘度等作用。 【临床应用】功能紊乱性月经不调、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临床以经期后错、经血有块、痛经、神疲心悸、舌有瘀斑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益气养血,破瘀止痛,兼能疏肝行气,燥湿和胃。用药具有攻补兼施、气血兼顾、脾肾同治的特点。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痹证属气血两虚血瘀,夹寒湿者。 【用法用量】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不可整丸吞服。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9g/丸。密封。 03 宫血停颗粒 【处方组成】黄芪、益母草、党参、升麻、当归、蒲黄、龙骨(煅)、牡蛎(煅、女贞子、旱莲草、枳壳。 【功能主治】补益脾肾、活血止血。主治脾肾两虚、气虚血瘀证。症见经水量多、过期不止或淋漓日久、有血块、经行小腹隐痛、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暗体胖、舌边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涩。 【现代药理】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功能性子宫出血、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出血、上环后出血、子宫复旧不全出血。临床以经水量多、漏下不止、有血块、气短乏力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补益脾肾、益气滋阴、活血调经,兼能

【王清任《医林改错》名方血府逐淤汤】

【王清任《医林改错》名方血府逐淤汤】 01 原方治疗失眠 病案:黄某,男,49岁。2011年5月23日初诊。 主诉:失眠五年余。 病史:入睡尚可,但睡2~3小时即醒,再难入睡,不服安眠药,靠服克感敏助眠,睡觉时打呼噜。 平时左耳耳鸣,目糊,胸闷,头颈板滞,头晕,但无视物旋转,无头痛,无乏力,胃纳与大便、脾气均可,有时腰酸。 有高血压病史,常服波依定。面色晦暗,唇暗,舌质淡紫,有瘀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 处方:柴胡9克,赤芍9克,枳壳9克,甘草3克,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12克,牛膝9克,桔梗6克,川芎9克,7剂。 2011年5月30日二诊:服中药后,即停用克感敏。服汤药3剂,睡眠即明显改善,面色亦好转。胸闷、耳鸣、头颈板滞等均缓解。舌脉如前。 处方:守初诊方,加三七粉(吞服)2克,葛根30克,14剂。 服药至2011年6月27日,患者眠安,胸闷除,面色、唇色好转,舌色转淡红,瘀点减少,脉沉弦。继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粉2克善后。 按语:此案用血府逐瘀汤原方而获得显著疗效。但此方内无一味安神之品,何以能获此卓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我用血府逐瘀汤已十几年,初亦加味,后治失眠常用原方,屡用屡验。 02 “血瘀症”其实就是血府逐瘀汤证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名方,临床喜用此方者不在少数,很多医家都有运用此方的心得,也时常能见到有关此方的医案医话和临床报道。我在临床也喜用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中有关血府逐瘀汤的记载,王清任没有解释血府逐瘀汤的组方思路,统论此方时,曾提到此方“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主要集中于“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共有19条,即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何以这19个病症都是血瘀,甚至是“胸中血府血瘀”?科班出身者,受教科书影响,再看王清任原文,可能多不理解。 《中医诊断学》教材指出:“血瘀证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 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癥积)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 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 妇女可见经闭,成为血崩、漏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象多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不难发现,教材的诊断标准,无疑是给最广大的中医医学生和中医师使用的,上述对于血瘀证临床表现的认识,反映了近几十年来中医界的一般认识。而这与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相去甚远。 那么,我们是该按现代对于血瘀证的认识,还是按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去用血府逐瘀汤呢? 王清任曾经说过:“古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 王清任的实证精神令人赞叹!我以为有效之方的由来,一是无意中发现的,二是有意识地去创制。

活血化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 李时珍称:活血化瘀最厉害的方子,横扫身上一切瘀血,瘀血去百病消。 血瘀汤治疗顽固性头痛。 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当你感冒时,你会头痛。当你热的时候,你会头痛。当你生气时,你会头痛。血妇逐瘀汤治疗哪种头痛?有三种类型的头痛可以治疗。一种是血瘀引起的头痛,另一种是血虚引起的头痛,第三种是愤怒引起的头痛。本方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主要以活血化瘀、活血益肝、理气为主。 血瘀汤可以治疗脱发和白发。 脱发有很多原因,头发失血,血虚会引起脱发,肾虚也会引起脱发,肝郁结也会引起脱发,头皮经络不能通过血瘀阻阻毛囊也会引起脱发。血府逐瘀汤治疗什么样的脱发?基本上适用于大多数女性脱发,除了可以使用脂溢性脱发外,最好的调理愤怒是由气滞血瘀引起的脱发。 血瘀汤治疗面部黑斑。 无论你是哪种斑点,无论你是黄褐斑、雀斑还是老年斑,只要你的斑点是黑色的,颜色就会变深。王清仁认为,毕竟,脸上的斑是气血瘀的,需要活血化瘀,不仅能缓解肝郁,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瘀血,而且还能补血,最适合面部部长斑的女性。 现在你可以调整斑点,用同样的方法,你可以调整皱纹 其实,皱纹是气血不足,皮肤没有气血滋润,自然就像干燥的树皮一样产生皱纹。 有些人脸上有薄薄红红的血丝,也可以用来调理与血福鱼汤 脸上的红血,包括鼻子,也是血瘀的原因,血脉不通,血瘀发烧,所以会出现红血丝,如果这里的气血循环很顺畅,怎么会有红血呢?红色的血开始是鲜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了紫红色,表明严重的血瘀。

血液相遇的地方。心脏中的血液是最大的血库。心是血的主人。血管里有血瘀,如果你不通过,就会痛。这种疼痛是一种刺痛感,不会引起无法解释的愤怒或突然的无法解释的疼痛。最好使用这个处方。外伤引起的胸痛最好。摔伤肯定会留下血瘀。 女性关注乳腺增生也可使用血瘀汤 乳腺增生是气滞血瘀。因此,为疏肝理气,本方有柴胡疏肝益气,有桔梗壳调气,还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天然可调节乳腺增生。 血瘀汤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 冬天皮肤干燥,皮肤像鱼鳞,而湿疹引起的血虚和风干,荨麻疹可以调理 很多女人冬天皮肤非凡干燥发痒,皮肤甚至像鱼鳞一样,非凡丑陋,这个中药叫皮甲不对,是瘀血引起的,可以用血族来抗瘀汤。皮肤是干血虚证,补血逐瘀汤能养血润燥,皮肤瘙痒是血瘀不通。你看痒痒,为什么痒痒不痒,因为挠这个地方暂时开着,开着就不痒了。所有皮肤病都从心脏治疗,从瘀血调理这个角度是对的。因为所有的伤口都是属于心脏的,心脏是主要的血脉。血管越光滑,得皮肤病的可能性就越小。 血瘀汤是调理失眠最困难的治疗方法 一般失眠以养血安神的方子可治,最多又化痰。健脾丸养血,枣仁汤安神,担担汤化痰。如果你已经用完了世界上所有的治疗失眠的药物,还没有治愈你的失眠,你可以试试这个处方。 最难治疗的失眠是血瘀引起的失眠,它会让你无缘无故的很心烦,即使你有一个好的家庭和事业,也会无缘无故的心烦。我晚上辗转反侧,当我睡不着的时候,我想坐起来,然后躺下,然后再坐起来,一遍又一遍。这是因为血瘀是混乱的,血瘀可以让你心烦,让你热。 血和血瘀汤可以治疗早上起床出汗 有盗汗和自发盗汗。坐在那里不出汗就是自汗,晚上因为出汗而醒来就叫盗汗。如果你用了很多止汗的处方都没用,比如什么玉屏风散啊,脉饮啊,六味地黄丸啊,可以试试这个处方。因为汗水是心水,心血静脉有瘀血,也会瘀血和发热,所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来郁热于心。

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 一、含义 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作用较峻烈者又称破血药;有的书说它通利血脉,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是把活血化瘀进一步细化,瘀血可以是血管方面的原因,可以使血液方面的原因,瘀血即可在血管、血脉内部,也可在血管、血脉外部;现在认为活血是作用,化瘀是效果,实质不一定;又分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活血消症药;这个分节是不成熟的,困难的,是相对人为的,多数活血化瘀药,尤其是常用的典型的作用强的,放在哪一类都可以,疼痛的、外伤的、妇科病的瘀血证或腹内的症瘕结块都可用,如丹参、郁金、川芎、红花、桃仁都是常用的,前面的大黄、牡丹皮、赤芍药这些也一样,通经、调经、消症、疗伤都可以;只能在某一节就1-2味,如自然铜,只是活血疗伤,跌打损伤,续接筋骨;瘀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要细化;要清楚某一各药放在某一节,其它的瘀血也可用; 二、功效与主治 活血化瘀药均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主治各种瘀血证;活血化瘀,变化的情况有三种,一是简化活血化瘀、消瘀血;二是变化动词,活可改形、化可改消、形、散,作用强的叫破血逐瘀;三是在活血化瘀的方面联系主要效果;长于止痛的叫活血止痛或化瘀止痛;长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的叫活血通经或活血调经;长于治疗跌打损伤的叫活血疗伤;长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症积叫活血消症、活血化积,有的用于疼痛,用于活血消痈、活血消肿、活血通痹等等;主治就是瘀血证,在内外妇儿科都有,月经失调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色加深兼有疼痛,经行腹痛、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内科胸痹,瘀血阻滞心脉,现在主要是冠心病;骨伤科跌打损伤;

血府逐瘀汤(本人首次临睡前泡温服...

血府逐瘀汤(本人首次临睡前泡温服... 1、只要脉涩郁,舌下经脉怒张,两点俱全,即用血府逐瘀汤。①效按:服用中药汤剂固然效果好,但是长年累月的吃,老百姓一般不愿接受,而且中药价格疯涨的今天,成本还是会很高的,所以,这里效建议大家选择药店里出售的现成的“血府逐瘀汤”的“口服液剂型”或是“胶囊剂型”,长期吃下来,既方便,又省钱。此处,细算了一下,按北京两种剂型的售价来看,口服液的日价格还是低于胶囊剂型的。②推荐服用量:口服液,每晚临睡前2支。 ③眼见为实:服用大概15~30天左右,你就可以看到老爸老妈的黑紫色的嘴唇开始转红,这就说明他们体内的容易导致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的“血瘀”,已经在改善。 2、案例:章某,女,34岁,石家庄某医院护士。患者因部色素沉着,经内科检查无明显阳性病症发现,而转入我所治疗。 【查体】患者脸容黧黑,如蒙灰尘,暗晦不泽,乃瘀阻窍络所致,故证兼痛经,◆手心热(自注:痛经+手心热=足手厥阴合病?!另胃与心包相连),口干,多梦。 【治疗】。用血府逐瘀汤加水蛭粉(吞服),颇见效,脸部黑色渐退化,连续服药20余剂痊愈。3、血府逐瘀汤其实是一个“偏泻”✔的方剂,本方的补益药明显少于理气活血药,♬不适合气虚、血虚的患者使用。胡文婷老师的经验是痛经实证用血府逐瘀汤,♬虚证用金匮温经汤。 4、陈某某,女,48岁。2008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手心发热5年。

病史:近5年来手心发热,今年尤甚,不管冬夏,手心要放在玻璃上才舒服,发脾气时尤甚。平素易怒,经常腰酸,口干喜饮,近来头晕,劳累后胸口隐痛,便秘,每天服决明子后大便一天一次,但不能食辣,否则便秘严重,睡眠可。月经周期22天,经期3-4天,量中,色暗,有血块。有小叶增生史。面部色素沉着,舌淡红,有裂纹,脉弦。 处方:柴胡9g,赤芍9g,枳壳9g,甘草3g,当归9g,生地12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牛膝9g,橘梗9g,7剂。 2008年11月20日二诊:手心发热大减,◆过去手心不出汗,现在会出汗,近来便秘(胃与心包相连啊!)。舌脉如前。 处方:守方,改当归30g、生地15g、桃仁15g,14剂。 2008年12月4日三诊:服药后手心发热已除,大便通畅。11月20日晚上月经来潮,3天而净,经来较畅,血块减少。舌淡红,有裂纹,脉弦。 处方:守二诊方,7剂。 5、刘保和怎样确认瘀血证? 对瘀血证的判断可分为主症与佐症两方面。 主症: ①脉涩。这是瘀血证的必备脉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