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临床治疗)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临床治疗)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临床治疗)

我国传统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血瘀证采用的活血化瘀治疗,源远流长,理论独特,经验丰富,应用广泛,尤其对某些疑难病疗效显著,故深得医药界关注。近20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随着各种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建立应用,在各级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可谓硕果累累,其中某些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或进步奖,或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最为深入、最富有成效的领域之一,为国际医学界所瞩目,如日本等国家也成立了血瘀证学会。在国内外召开了四次以上血瘀证研究专题学术会议,为中医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础。

血瘀证作为中医的证由来已久,并创立了相应的活血化瘀治法,限于当时的水平,血瘀证的诊断只注重了临床表现及某些体征。1982年全国第一次活血化瘀学术会议确定了血瘀证的诊断试行标准,并于1986年进行了修订。从主要依据、其他依据、实验室依据几方面提出了血瘀证的客观化、量化标准,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统一的指标,1988年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定的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为血瘀证的国内外研究提供了规范的依据,有力推动了血瘀证活血化瘀领域研究的进展。

活血化瘀疗法在临床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通过同位素方法测定循环指数、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的研究,认为血瘀是心绞痛的重要病因,并据此制定了一些广泛适用的冠心病心绞痛协定处方,冠心Ⅱ号即是其中代表,硝酸甘油停减率为93.0%,心电图改善率为45.5%。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等医院拟定的益气活血方,在减少心梗并发症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死亡率。对不稳定心绞痛,中日友好医院通过实验及临床两方面研究证实了大蒜素改善心绞痛、扩张冠状动脉、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面,国内应用四妙勇安汤、以及其后采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如通脉灵、复方丹参、脉络宁注射液治疗均取得很好效果,大大降低了本病的截肢率。

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但是针对脑出血既往很少使用活血治疗。80年代后,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出血性脑中风使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如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水蛭、大黄、三七、三棱、莪术等的应用,对中小剂量脑出血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加深了对离经之血是为瘀血的认识。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方面,第二军医大学应用自制川芎针剂,或川芎嗪、大蒜素治疗脑梗塞有效率达90%左右,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除溃疡病血瘀型多用失笑散、活络效灵丹外,应用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溃疡病,以及化瘀药大黄单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辨证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妇科方面,山西医学院将宫外孕分为未破膜型、破膜型两种,破损型又分为休克、不稳定、包块三型,在以活血化瘀消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分型加减用药,效果较好,目前国内对宫外孕的研究多依照此分类治疗。其他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辨病辨证结合用药均取得一定疗效。

肿瘤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各类肿瘤均具中医血瘀证表现,活血化瘀疗法治疗肝癌、宫颈癌、肺癌,活血药物莪术治疗宫颈癌均取得了一定疗效。此外,活血化瘀配合放化疗治疗肿瘤取得的效果,还说明了中医药在放化疗中的增效、增敏、减毒作用。

急腹症多有中医血瘀证表现,活血化瘀辨证用药治疗急性阑尾炎、活血止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大黄消痈汤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胆道

梗阻、大柴胡汤配合活血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等均取得较好疗效。

近20年来,通过各种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和学术交流,给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随着《实用血瘀证学》的出版发行,血瘀证及活血化瘀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史载祥杜金行)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摘要】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份,通过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血瘀证/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就积存了丰硕的体会,随着我国对血瘀证研究的慢慢深切,愈来愈引发中西医临床的重现。本文旨在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概念 中医学以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因气虚、气滞、寒凝、热阻等病因所致血行不顺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瘀血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阻而引发的病变,即为血瘀证。现代医学以为:瘀血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发组织的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出血等病理转变。

活血化瘀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消法,其立法依据是“坚而削之,结而散之”。狭义讲,所谓活血,确实是畅通血流;所谓化瘀,确实是祛除瘀滞,也确实是使血脉畅通、瘀滞消散的一种治法。广义讲那么能够说是平稳气血,调和阴阳,有扶正祛邪之功。此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医治疾病的一种经常使用、大体方式,同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已成为临床上利用率极高的药物。 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 血瘀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先的记载。《内经》中虽无“血瘀”或“瘀血”之称,但有“血脉凝泣”、“血凝泣”、“留血”及“脉不通”等名称,而且对瘀血的病因、所致病证、医治方式及方药均有记载和论述。《内经》以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年老久病等都可致使瘀血的产生。瘀血产生的病证要紧有疼痛、痹症、厥证、症积、血枯、痈肿等。在医治上,《内经》也提出了大体原那么——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具体医治上《素问·腹中论》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医治血枯经闭,该方由茜草、乌贼骨、鲍鱼汁、雀卵组成,有温经补肾、活血散瘀的功效。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内容: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

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 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二卷。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中风瘫痪痹证痘疹介绍活血化瘀的经验 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 ⏹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 治疗经验 学术重点。瘀血证治分部论治瘀证 中风论治气虚致中 一)瘀血证治 1瘀血之因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 实邪气所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2瘀血之症显而易见血瘀之症 血瘀杂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瘀血证治 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血实,宜决之。”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瘀血之治 (1) 行气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2) 补气活血化瘀方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 (3) 解毒活血化瘀方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 4)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 五逐瘀汤方剂歌诀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五灵桃红没药入,黄芪苍柏量加减。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第四讲 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讲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传统中医理论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瘀血,导致疼痛、肿块、出血、皮肤及舌质青紫或瘀斑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概括,是中风、痹证、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 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有浓、粘、凝、聚倾向。 2、微循环障碍:微动脉与静脉间的微血管血循环障碍。 包括:微血流缓慢和淤滞;微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微血管缩窄和闭塞;微血管周围水肿、瘀血和出血。 3、血小板功能亢进 4、血流动力学异常:器官或组织的血流↓、血管阻力↑、血流循环障碍。 5、生化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异常 一、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思路 1.改善高黏滞血症 •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 •表现: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能力,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特性、血栓等。 •高黏滞血症,是机体血瘀的的病理表现。 •与高黏滞血症相关的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2.改善组织器官缺血 •途径:扩张动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等。 •最常见的组织器官缺血是:心肌缺血;缺血性脑卒中 3.对慢性器官功能减退性疾病的影响 •血液循环不良:组织功能障碍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循环。 例如:慢性肾衰患者: •常伴有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浆黏度的提高导致血流缓慢、肾脏血流减少。•慢性肾衰由于尿毒症对红细胞膜的损害,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强,难以通过微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循环障碍,肝脾淤血。 •中医认为“老年多瘀”。老年往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退行性病变。 •老年糖尿病患者:胰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糖+活血化瘀药 4.对血管痉挛性疾病的影响

血瘀证浅谈

血瘀证浅谈 血瘀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多种病症的总称。 也就是说,凡由于气机逆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食滞痰阻,六淫外侵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用活血化瘀法能取得疗效的临床多种错综复杂的病象。当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讲,瘀证应包括 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1 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积凝聚于局部脏腑经络,或瘀血造成局部脏腑组织灌注不良。前者如:心力衰竭引起的肺肝淤血,肝硬化引起的脾脏肿大,门腔静脉侧支循环过度以及下 肢静脉曲张等。后者如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1.2 离经之血:即包括排除体外的出血症,也包括未排除体外的出血症,前者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诸症。《血证论·瘀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后者如:出血性中风,流行性出血热,皮下淤血,跌打损伤等。 1.3 污秽之血:是指血液成分异常或受严重感染之后所致。如高血脂患者血液混浊如牛 乳状,败血症患者血液呈紫黑色。主要原因是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使血液处于浓粘凝聚状态。 1.4 久病入络为瘀血:如通过肿瘤、肝病、肺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长期消耗性疾病 的观察,常可见到紫黯舌,肝脾肿大,紫绀,面颊毛细血管扩张等血瘀体征。而试验室检查 表明亦多存在有:脏器血流量下降,血球压积及全血比粘度增加,以及微血管的扭曲、畸形、管腔狭窄,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等改变。 2.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2.1 气机失调: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失于疏泄;或五志过激,气血失和,导致气 失统帅,或推动无力,疏通不及,血行迟缓;或气失统摄,血不循经或气血逆乱,上扰清窍,使人昏仆,均可出现血流迟滞或离经出血等症。 2.2 脏腑病变:主要与心、肺、脾有关。心主血脉,推动血液不停的周流全身;脾为气 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循经运行不致外溢;肝为藏血之脏,根据机体所需,调节血量。 故当脏器发生病变,便可使血液的生化、运行、调节失常,出现瘀证。 2.3 六淫内侵:寒性收引凝滞,血遇寒则凝滞不通而成瘀;热盛则伤津耗液,使血液粘 稠凝滞,瘀塞经脉;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污秽,伤气滞气,亦易致瘀。 2.4 出血致瘀:可见因瘀血阻脉,血不归经之因瘀出血,或但见出血,失确辩证,纵施 寒凉收涩,血止而留瘀。或内部出血,不能排出体外,留为瘀血。 2.5 外伤致瘀:由于突然用力过猛,或闪挫扭拐,或跌打损伤或各种手术之后,均致脉 络受伤,局部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瘀证。 2.6 久病体虚:久病不愈耗伤正气,气虚则血行无力;阳虚则脉失温通,血行滞涩;阴 血亏虚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均导致血瘀。 现代医学对瘀证的实质及病因病理做了大量的探讨。认为血瘀证是一组与血液停积,血 流阻滞,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疾病。其病理改变可能是来自血液性的、血管性、心脏性(即 血脉心)。主要表现在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及心脏等多方面改变。而引起瘀证 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炎症、脏器活动功能障碍,体内代谢产物潴留,严重脱水失血,血液 粘稠度高,高血脂症,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病变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经临床研究证明,对 其辩证地运用活血化瘀药,确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参花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参花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参花胶囊是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中药制剂。它采用参花作为主要原料,并结合多种中药材制成。近年来,参花胶囊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气滞血瘀证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证型,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心慌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传统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所在,因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是非常重要的。 参花是一味中药材,它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止痛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参花可以活血化瘀,消除气滞血瘀、舒展经络,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程度。此外,参花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凝血的作用,能够减少冠心病的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和血栓形成,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参花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疗效显著。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了160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使用参花胶囊后,症状明显减轻,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程度明显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另外,参花胶囊还可以提高心肌供氧能力,减少心肌缺血面积,有助于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预后。 此外,参花胶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参花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且多为轻度不适,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参花胶囊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

血瘀证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它可以有效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参花胶囊有望成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领域的重要药物之一。然而,由于本研究中没有 综上所述,参花胶囊作为一种中药材,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它能够活血化瘀、舒经止痛,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程度。此外,参花胶囊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凝血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和血栓形成,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的症状。临床研究也证实,参花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参花胶囊有望成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领域的重要药物之一

中医辩证治疗血瘀性头痛(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治疗血瘀性头痛(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辩证治疗血瘀性头痛(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58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 验组2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总有效率(44.83%)显著低于实验组(68.97%),P<0.05。结论:中医辩证治疗血瘀性头痛(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辩证;血瘀性头痛;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 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1],主要是指机体伤后三周以上颅内出现血肿现象 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对该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但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临床主张对其实施保守治疗[2]。我院为了分析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对该类患者实施中医辩证治疗,现详细内容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入住我院的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 的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乏力、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病程 均超过3周,且经CT、MRI检查均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采用抽签方法对58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实验组29例患者,男、女分别为20、9例,最小 患者的年龄为37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61岁,29例患者年龄均值为(47.78±1.35)岁;辩 证分型:有18例患者为痰瘀阻窍证型,有11例患者为血淤头络证型。 对照组29例患者,男、女分别为19、10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36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 62岁,29例患者年龄均值为(47.89±1.43)岁;辩证分型:有17例患者为痰瘀阻窍证型, 有12例患者为血淤头络证型。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证型等)进行均衡性比较,P大 于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主要对患者实施颅骨钻孔外引流术,具体 手术方法为: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病情程度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于患者血肿 最大的平面及血肿的前极或后极钻一孔或双孔(双侧硬膜下血肿),对患者实施置管操作, 完成后,使用37℃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冲洗直至液体基本清亮为止,手术结束后,对患者 实施负压引流,引流时间为3至5天。同时给予患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抑酸剂、抗感染及止血等对症治疗; 实验组2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方法:住院后进行常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头颅CT等检查,根据情况选择MRI治疗,随后选择用药,包括补充低渗液体、止血、抗菌、神经营养药物、抑酸药物,全程辨证给予中医治疗:(1)痰瘀阻窍证:中医治疗主要给予 患者醒脑逐淤汤进行治疗,药方由10g川芎,10g桃仁、10g清半夏、15g赤芍、10g红花, 15g牛膝,30g生黄芪,20g天麻、20g地龙、10g竹菇、15g蔓荆子、15g杜仲、15g寄生、 20g山楂、20g夜交藤、20g朱茯神、10g当归、10g枳实组成。(2)血淤头络证:主要给予 患者祛瘀镇宁汤进行治疗,药方由10g川芎,10g桃仁、15g赤芍、10g红花,10g牛膝,10g 生姜、7枚大枣、20g元胡、10g地龙、10g枳壳、15g川楝子、10g白芷、10g当归组成。结 合患者的证型相应加减药方,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相应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水煎口服,每天 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活血化瘀药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活血化瘀药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活血化瘀的基本药理作用有: 1.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其中以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血瘀证常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血栓闭塞性疾病,活血化瘀药治疗往往有效。其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可通过以下环节: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因而减少了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同时可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板聚集。赤芍、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都能非常显著地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有的还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发生解聚。血小板内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TXA2),TXA2是一个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物。多种活血化瘀药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或直接抑制环加氧酶而使TXA2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②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 2.改善微循环 许多活血化瘀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倾向。如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能明显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使细动脉、细静脉管径增加。 ②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淤

宽心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宽心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宽心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摘要】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宽心软胶囊以其独特的药物组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疏通气机,活血化瘀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宽心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宽心软胶囊,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一、引言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心脏疾病,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死因之一。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或憋气等不适感。传统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气滞血瘀的病理证型有关。 宽心软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药组成。其中包括参、桂枝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材。该药以疏通气机,活血化瘀的方式,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本研究旨在评估宽心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1)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没有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3)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1)已接受冠脉血运重建手术;2)存在严

重肝肾功能损害;3)患有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式进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给予宽心软胶囊或安慰剂治疗。治疗组每次口服2粒,每日3次,连续治疗12周。安慰剂组给予相应的安慰剂,用法和用量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耐量等指标变化情况。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连续变量采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 ± SD)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值<0.05。 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中治疗组50例,安慰剂组50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冠心病病情等基线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次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心电图改善情况较安慰剂组显著。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宽心软胶囊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该药以疏通气机,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宽心软胶囊临床应用安全,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验证研究结果。其次,本研究仅评价了短期疗效,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宽心软胶囊治疗的长期效果。最后,本研究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但无真实药对照组,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全书两卷,以气血脏腑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古典医籍中关于人体脏腑的某些错误进行了厘定。王氏突出血瘀等证的辩证治疗,所载活血化瘀诸方,对后学颇具启发意义。该书论点鲜明,创新性强,文图并茂,重视实践,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重要临床参考书。 •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 中医专业>> 医案研究>>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人们一般认为,王清任所创立的方剂都是为活血化瘀而设的。实际上,王氏的方剂是以“瘀”立论,从气血功能入手针对多种病症而设的。其方剂按功效大体上可 分作六类:一为逐瘀活血类,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 汤、身痛逐瘀汤5方,在全书中最能代表王氏“活血理气”以使“气通血活”的总体立 方原则。二为补气活血类,如补阳还五汤、助阳止痒汤、黄芪赤风汤3方,其中补阳还五汤开中风证以补气活血法治疗的先河,对近代中风证治疗的影响也最为巨大。 三为解毒活血类,如解毒活血汤、会厌逐瘀汤、通经逐瘀汤3方,方中含有作者对“瘟毒”等疫疠之气所致流行性疾病的独到见解,解毒活血的原则是他对传统治则的 创新。四为活血祛痰类,如癫狂梦醒汤,概括了王氏从痰、瘀治疗癫狂的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精神系统疾病的内容。五为温补扶正类,如急救回阳汤、可保立 苏汤、止泻调中汤、足卫和荣汤4方,体现了作者扶正而不专事补益、培元不忘活血理气的学术思想。六为单验方类,如保元化滞汤、抽葫芦酒、蜜葱猪胆汤、刺猬 皮散、小茴香酒、龙马自来丹、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硇砂丸、木耳散共9方,这些方剂,配伍简单,使用便捷,不少是吸收历代流传于民间的土单验方中的精华。 后世对王清任学说的运用,主要反映在他创制的系列方剂,特别是活血化瘀方剂的 应用上。现以最常用的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为例来说明。 一、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创制血府逐瘀汤的主旨,是针对胸部疾病而设的,同时也用于其它部位与瘀血相关的疾患。按照现代的分法可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疾病、消化系疾病,而后世在实际应用上有更多的发挥,有资料报道的可包括以下方面:心血管系统疾 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休克),神经、精神系统疾 病(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脑震荡、颅脑损伤后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失眠),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胰腺 炎、食道癌、呃逆),呼吸系统疾病(喘息性支气管炎、血气胸),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乳糜尿、糖尿病性肾病、慢性前列腺炎、尿路结石、性功能障碍),妇科疾病(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增生、流产后闭经、更年期综合征),外科疾病(粘连性肠梗阻、肋软骨炎、脾切除术后低热、胸部挫伤、阑尾周 围脓肿),外周血管疾病(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五官科疾病(视网膜静脉阻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 标签:活血化瘀;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1肿瘤的形成与瘀血 肿瘤多有形,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肿块、有形可征、坚硬不移,属于中医的血瘀证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积、石瘕、痞瘕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血有关。《医林改错》中日:“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内有形的包块多由瘀血所致。 近年来,有关肿瘤血瘀证的研究是从多方面开展的,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与血液循环有关的许多因素的检测指标均发生异常,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证实肿瘤血瘀证与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抗凝血机制的减弱等密切相关。 1.1微循环障碍有学者对40例肿瘤病人进行了观察,发现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甲皱部毛细血管襻形态的异常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表现为视野模糊,清晰度下降;管襻畸形,排列不整,粗细不均;襻内血流减慢,血细胞失去正常流态,来回摆动,甚至停止流动,聚集成团。还有人对恶性肿瘤青紫舌和非青紫舌患者的舌尖以及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作了对照观察,发现两组病人均有甲皱、舌尖微循环的异常但以青紫舌更加突出,舌尖微循环比较,除管襻周围渗出差别不明显外,异型微血和丛、瘀血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丛及红细胞聚休、管襻出血管皆以青紫舌为甚。由于青紫舌是血瘀证的典型表现,肿瘤患者如出现青紫舌或青紫舌持续不退,则表示瘀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较重,肿瘤易发生转移,预后不佳。另有学者对50例晚期肿瘤患者研究发现,88%的病人血循环中有白色微血栓,其数量与肿瘤进展程度呈正相关。且有严重微血栓形成者,都有明显的转移灶。 1.2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血液黏度高,血液处于黏、聚状态,且高粘滞血症的存在对肿瘤转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卢尔夫等对消化道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78例及75例正常人做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多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病理改变,血液呈高凝状态,且肿瘤转移时血液粘度明显增高。血液流变学所表现出来的浓、黏化是肿瘤血瘀症本质的客观反映,因此瘀血与血液流变学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另有资料表明化疗后肿瘤病人血液的高粘状态非但不能减低,反而愈加增高。施行非根治术的实体瘤患者及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出现血瘀证的机会较行根治术的实体瘤患者和化疗前的肿瘤患者要高。总之,血液流变学异常是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理改变,血液粘滞性越高,肿瘤血瘀越明显,血液流变性越接近正常,则血瘀越轻。这一现象为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1.3血液凝固异常恶性肿瘤血瘀证另一表现就是血液凝固性异常,其特点表现为凝血机制被激活,血小板活化,抗凝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曾在我院住院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中医综合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方面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其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与治疗后对照组评分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和NI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疗法;血瘀型;NIHSS评分 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疾病,致残率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多为溶栓、降纤、抗凝,营养神经等,治疗模式单一。而中医学以中药、针灸、推拿及现代康复技术为一体的多元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为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轴。本文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汤药配合针刺的综合治疗方案观察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型)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病人,所有患者均为起病48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并经CT或MRI确诊为AIS;经中医辨证为血瘀证型。对符合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中风病诊断标准:②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二代标准)[2],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者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③中风证侯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1994年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3]的血瘀证候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三个诊断标准的患者;家属与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者。排除标准:接受溶栓、降纤和抗凝治疗者;合并出血转化的患者;伴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肿瘤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接受治疗,未按规定用药或用药不满疗程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剔除标准: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发生了某些合并症或并发症不适宜继续接受治疗;发生了不良事件,不适宜继续接受试验;因特殊原因自行退出。

史载祥:活血化瘀经方研究·365医学网

史载祥:活血化瘀经方研究·365医学网 活血化瘀研究作为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新制剂的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但当下突破性进展不多,瘀血病概念被不同程度的泛化及异化,临床不良反应逐步显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忧患。 瘀血病以及活血化瘀作为中医的独特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根植於岐黄,方术至妙,始于仲景(本文所指经方乃《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针对迷茫或困惑最好的良剂莫过于溯本崇源、理清思路,知道“我从哪里来”。远离经典使我们伤痛,以现代临床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活血化瘀经方或许能调整、改变观念,走出“平台”,再上台阶。 1.经方开创了以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病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最早确定“瘀血病”的病名。(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金匮要略》)。张仲景所创的《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05方,其中附录的有57疑非仲景所著,其中活血化瘀方有33首,占8.8%。《伤寒杂病论》当时使用的161味药中活血化瘀药约有23种,占近七分之一(16.1%)。[1]` ` 《金匮要略》22篇病脉证治,涉及活血化瘀治疗的病种在17篇中出现过,超过半数。 具体的病种: 阴阳毒 疟病(疟母) 中风历节病 血痹虚劳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胸痹心痛短气病 五脏风寒积聚病(肝着) 腹满寒疝宿食病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水气病 黄疸病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呕吐哕下痢病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 妇人妊娠病 妇人产后病 妇人杂病 从现代临床角度涉及到内、外、妇、传染、皮肤、肿瘤、五官各科以及内科多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血液疾病等。 可见活血化瘀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非始於近代。但当时有其相对严格的中医诊断、病名规范,且整体系统观念突出,如胸痹、心痛短气病,列入同一篇论述,说明循环、呼吸系统,气血瘀滞病变常交互并见,但有联系也有区别,较当下提倡整合心内、心外、呼内、胸外等相关学科组成“胸痛门诊”前卫甚多。[2] 2.经方奠定了瘀血病的辨证诊断基础 瘀血病的诊断: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但对于瘀血病的易患人群病史、诱因、症状、体征、舌脉都有详细的记载,归纳分述如下; 2.1病史:热入血室、妇人漏下、曾经半产、五劳虚极、食伤、忧伤、饮伤、饥伤、劳伤、营卫气血伤。 2.2诱因及易患人群: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 2.3症状: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_0

---------------------------------------------------------------最新资料推荐------------------------------------------------------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作者: 朱林平,孙仕润,孙仁光,曹旭焱,徐宗佩单位: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2.山东省即墨市中医院; 3.天津中医药大学【摘要】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并且广泛运用于内、外、妇、皮肤科等科,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硬皮病、肝硬化等多种疾病。 就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关键词】血瘀证;活血化瘀;综述 Stud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Zhu Linping,Sun Shirun, Sun Renguang, et al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an TCM University(300150) Abstract: stasis syndrome and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has become one of most active fields in the study of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and broadly used in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gynecology and dermatology,including many dise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hypertension, diabetes, tumor,chorioitis and cirrhosis.It makes summary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in common diseases of internal medicine. Key words: 1 / 8

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王磊;郭伟;刘贞 【摘要】目的观察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通胶囊加味,疗程为14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 照组(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检查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 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 C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HDL-C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改善(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 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 0.05).两组红细胞压积差别不大(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不良反应,无自行退出试验者,无 病例脱落.结论四通胶囊加味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有良好的 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同时还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液 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魏燕萍;彭清华;吴权龙;姚小磊;苏瑞冰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通脉利水散结之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散血明目片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60例(61只眼)临床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散血明目片治疗组和血塞通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3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每2周复诊1次,2个疗程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远视力、眼底表现、视网膜循环时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散血明目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5%,血塞通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显效率为41.94%,对照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网膜循环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眼底出血吸收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散血明目片治疗组与血塞通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脉利水明目之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尤其是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有较好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加速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从而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0(020)001 【总页数】5页(P20-24) 【关键词】散血明目片;活血,通脉,利水,散结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 【作者】魏燕萍;彭清华;吴权龙;姚小磊;苏瑞冰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学重点学科,长沙,410007;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学重点学科,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学重点学科,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学重点学科,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学重点学科,长沙,4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R774.1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也是致盲眼病之一。它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盲率高的特点。我院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结合RVO 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总结近几年临床经验,主张运用活血利水法配合辨证用药治疗RVO,并研制成了具有活血通脉、利水散结作用的中成药散血明目片。本研究主要观察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观察对象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06年4月~2008年3月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门诊患者60例(61只眼),按就诊先后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散血明目片组(治疗组)和血塞通组(对照组)。散血明目片组30例(31只眼),男13例,女17例;年龄 34~65岁,平均56.6岁;病程6~30天,平均11.51天;血塞通组30例(30只眼),男12例,女18例;年龄29~63岁,平均55.20岁;病程10~25天,平均10.38天。按视网膜静脉阻塞类型,散血明目片治疗组中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1眼,视网膜

中医详论“血瘀”

中医详论“血瘀” 中医详论“血瘀” 血淤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淤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病症类别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常由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