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引言

血瘀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肿胀、刺痛、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主要方法,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活血行气、散瘀消痈等方法,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肿胀,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本文旨在探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及技术创新,并展望未来的应用前景。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液停滞,瘀积不散,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病因主要包括气滞、血虚、寒凝、热邪等,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刺痛、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证的的诊断标准包括望诊、问诊和切诊等方面的内容,需由专业中医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主要方法,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活血行气、散瘀消痈。在治疗方法上,活血化瘀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材,如丹参、三七、当归等,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非药物治疗则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以提高疗效。活血化瘀在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跌打损伤、痛经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研究者们积极探索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以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在药理作用方面,活血化瘀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不断被揭示,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临床应用方面,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疗效得到了大量证实,但其不良反应及禁忌症也需要严格和掌握。

技术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创新在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更为精确的理论依据。同时,成像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和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为血瘀证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更为准确和客观的依据。

应用前景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在中医辨证施治、中药新药研发、中医国际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将为中医临床提供更为丰富和准确的辨证

方法和治疗方案。其次,中药新药研发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将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支持。中医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步骤,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将为中医国际化提供共同的语言和交流的平台。

结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药材种植、药理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的技术创新也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内在机制,加强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中医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近日,血瘀证综合研究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在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从事活血化瘀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血瘀证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会议的主题围绕血瘀证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研究展开,涵盖了从基础到临床的各个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与会专家就血瘀证的病理生理机制、细胞分子生物学变化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临床研究方面,与会专家分享了活血化瘀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

糖尿病等常见疾病中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就活血化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展开了广泛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会专家还就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活血化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推进血瘀证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对于进一步推动活血化瘀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以及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深感到活血化瘀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活血化瘀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我们还要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推动我国活血化瘀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本次血瘀证综合研究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

为活血化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探讨未来发展趋势的平台。通过这次会议,我们更加坚定了在活血化瘀研究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活血化瘀研究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医学疗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血瘀证是针灸治疗中常见的病理状态,其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本文将探讨血瘀证与针灸论治之间的,以期更好地理解针灸的治疗机制。

血瘀证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不畅,瘀血阻滞经络,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血瘀证的形成可能与气滞、寒凝、热毒等因素有关。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血瘀证的目的。

针灸治疗血瘀证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畅通,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内分泌等系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血瘀证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针灸治疗血瘀证的有效性,众多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其中,一项纳入50例冠心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此外,一项关于针灸治疗慢

性盆腔痛的队列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血瘀证是针灸治疗中常见的病理状态,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瘀症状。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血瘀证的有效性,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角度展开,以深入理解针灸治疗血瘀证的内在机制。

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充分发挥针灸的治疗效果。为提高针灸的治疗水平,广大科研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从细胞、分子等层面揭示针灸的治疗原理。

血瘀证与针灸论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瘀症状。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针灸治疗血瘀证的内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理论依据。针灸工作者应积极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针灸治疗血瘀证的疗效和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摘要】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份,通过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血瘀证/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就积存了丰硕的体会,随着我国对血瘀证研究的慢慢深切,愈来愈引发中西医临床的重现。本文旨在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概念 中医学以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因气虚、气滞、寒凝、热阻等病因所致血行不顺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瘀血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阻而引发的病变,即为血瘀证。现代医学以为:瘀血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发组织的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出血等病理转变。

活血化瘀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消法,其立法依据是“坚而削之,结而散之”。狭义讲,所谓活血,确实是畅通血流;所谓化瘀,确实是祛除瘀滞,也确实是使血脉畅通、瘀滞消散的一种治法。广义讲那么能够说是平稳气血,调和阴阳,有扶正祛邪之功。此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医治疾病的一种经常使用、大体方式,同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已成为临床上利用率极高的药物。 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 血瘀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先的记载。《内经》中虽无“血瘀”或“瘀血”之称,但有“血脉凝泣”、“血凝泣”、“留血”及“脉不通”等名称,而且对瘀血的病因、所致病证、医治方式及方药均有记载和论述。《内经》以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年老久病等都可致使瘀血的产生。瘀血产生的病证要紧有疼痛、痹症、厥证、症积、血枯、痈肿等。在医治上,《内经》也提出了大体原那么——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具体医治上《素问·腹中论》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医治血枯经闭,该方由茜草、乌贼骨、鲍鱼汁、雀卵组成,有温经补肾、活血散瘀的功效。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临床治疗)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临床治疗) 我国传统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血瘀证采用的活血化瘀治疗,源远流长,理论独特,经验丰富,应用广泛,尤其对某些疑难病疗效显著,故深得医药界关注。近20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随着各种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建立应用,在各级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可谓硕果累累,其中某些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或进步奖,或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最为深入、最富有成效的领域之一,为国际医学界所瞩目,如日本等国家也成立了血瘀证学会。在国内外召开了四次以上血瘀证研究专题学术会议,为中医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础。 血瘀证作为中医的证由来已久,并创立了相应的活血化瘀治法,限于当时的水平,血瘀证的诊断只注重了临床表现及某些体征。1982年全国第一次活血化瘀学术会议确定了血瘀证的诊断试行标准,并于1986年进行了修订。从主要依据、其他依据、实验室依据几方面提出了血瘀证的客观化、量化标准,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统一的指标,1988年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定的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为血瘀证的国内外研究提供了规范的依据,有力推动了血瘀证活血化瘀领域研究的进展。 活血化瘀疗法在临床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通过同位素方法测定循环指数、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的研究,认为血瘀是心绞痛的重要病因,并据此制定了一些广泛适用的冠心病心绞痛协定处方,冠心Ⅱ号即是其中代表,硝酸甘油停减率为93.0%,心电图改善率为45.5%。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等医院拟定的益气活血方,在减少心梗并发症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死亡率。对不稳定心绞痛,中日友好医院通过实验及临床两方面研究证实了大蒜素改善心绞痛、扩张冠状动脉、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二卷。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中风瘫痪痹证痘疹介绍活血化瘀的经验 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 ⏹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 治疗经验 学术重点。瘀血证治分部论治瘀证 中风论治气虚致中 一)瘀血证治 1瘀血之因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 实邪气所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2瘀血之症显而易见血瘀之症 血瘀杂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瘀血证治 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血实,宜决之。”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瘀血之治 (1) 行气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2) 补气活血化瘀方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 (3) 解毒活血化瘀方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 4)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 五逐瘀汤方剂歌诀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五灵桃红没药入,黄芪苍柏量加减。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第四讲 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讲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传统中医理论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瘀血,导致疼痛、肿块、出血、皮肤及舌质青紫或瘀斑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概括,是中风、痹证、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 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有浓、粘、凝、聚倾向。 2、微循环障碍:微动脉与静脉间的微血管血循环障碍。 包括:微血流缓慢和淤滞;微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微血管缩窄和闭塞;微血管周围水肿、瘀血和出血。 3、血小板功能亢进 4、血流动力学异常:器官或组织的血流↓、血管阻力↑、血流循环障碍。 5、生化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异常 一、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思路 1.改善高黏滞血症 •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 •表现: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能力,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特性、血栓等。 •高黏滞血症,是机体血瘀的的病理表现。 •与高黏滞血症相关的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2.改善组织器官缺血 •途径:扩张动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等。 •最常见的组织器官缺血是:心肌缺血;缺血性脑卒中 3.对慢性器官功能减退性疾病的影响 •血液循环不良:组织功能障碍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循环。 例如:慢性肾衰患者: •常伴有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浆黏度的提高导致血流缓慢、肾脏血流减少。•慢性肾衰由于尿毒症对红细胞膜的损害,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强,难以通过微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循环障碍,肝脾淤血。 •中医认为“老年多瘀”。老年往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退行性病变。 •老年糖尿病患者:胰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糖+活血化瘀药 4.对血管痉挛性疾病的影响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_0

---------------------------------------------------------------最新资料推荐------------------------------------------------------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作者: 朱林平,孙仕润,孙仁光,曹旭焱,徐宗佩单位: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2.山东省即墨市中医院; 3.天津中医药大学【摘要】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并且广泛运用于内、外、妇、皮肤科等科,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硬皮病、肝硬化等多种疾病。 就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关键词】血瘀证;活血化瘀;综述 Stud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Zhu Linping,Sun Shirun, Sun Renguang, et al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an TCM University(300150) Abstract: stasis syndrome and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has become one of most active fields in the study of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and broadly used in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gynecology and dermatology,including many dise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hypertension, diabetes, tumor,chorioitis and cirrhosis.It makes summary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in common diseases of internal medicine. Key words: 1 / 8

史载祥:活血化瘀经方研究·365医学网

史载祥:活血化瘀经方研究·365医学网 活血化瘀研究作为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新制剂的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但当下突破性进展不多,瘀血病概念被不同程度的泛化及异化,临床不良反应逐步显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忧患。 瘀血病以及活血化瘀作为中医的独特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根植於岐黄,方术至妙,始于仲景(本文所指经方乃《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针对迷茫或困惑最好的良剂莫过于溯本崇源、理清思路,知道“我从哪里来”。远离经典使我们伤痛,以现代临床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活血化瘀经方或许能调整、改变观念,走出“平台”,再上台阶。 1.经方开创了以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病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最早确定“瘀血病”的病名。(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金匮要略》)。张仲景所创的《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05方,其中附录的有57疑非仲景所著,其中活血化瘀方有33首,占8.8%。《伤寒杂病论》当时使用的161味药中活血化瘀药约有23种,占近七分之一(16.1%)。[1]` ` 《金匮要略》22篇病脉证治,涉及活血化瘀治疗的病种在17篇中出现过,超过半数。 具体的病种: 阴阳毒 疟病(疟母) 中风历节病 血痹虚劳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胸痹心痛短气病 五脏风寒积聚病(肝着) 腹满寒疝宿食病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水气病 黄疸病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呕吐哕下痢病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 妇人妊娠病 妇人产后病 妇人杂病 从现代临床角度涉及到内、外、妇、传染、皮肤、肿瘤、五官各科以及内科多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血液疾病等。 可见活血化瘀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非始於近代。但当时有其相对严格的中医诊断、病名规范,且整体系统观念突出,如胸痹、心痛短气病,列入同一篇论述,说明循环、呼吸系统,气血瘀滞病变常交互并见,但有联系也有区别,较当下提倡整合心内、心外、呼内、胸外等相关学科组成“胸痛门诊”前卫甚多。[2] 2.经方奠定了瘀血病的辨证诊断基础 瘀血病的诊断: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但对于瘀血病的易患人群病史、诱因、症状、体征、舌脉都有详细的记载,归纳分述如下; 2.1病史:热入血室、妇人漏下、曾经半产、五劳虚极、食伤、忧伤、饮伤、饥伤、劳伤、营卫气血伤。 2.2诱因及易患人群: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 2.3症状:

活血化瘀药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活血化瘀药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活血化瘀的基本药理作用有: 1.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其中以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血瘀证常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血栓闭塞性疾病,活血化瘀药治疗往往有效。其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可通过以下环节: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因而减少了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同时可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板聚集。赤芍、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都能非常显著地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有的还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发生解聚。血小板内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TXA2),TXA2是一个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物。多种活血化瘀药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或直接抑制环加氧酶而使TXA2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②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 2.改善微循环 许多活血化瘀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倾向。如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能明显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使细动脉、细静脉管径增加。 ②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淤

瘀血的辨证和治疗的体会

瘀血的辨证和治疗的体会 目前,关于活血化瘀证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资料相当丰富。本文就笔者对瘀血学说的认识结合诊治点滴体会,作一初步归纳,供参考。 瘀血的辨证 一、自觉症状 1.痛:痛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与瘀血有关的论述颇多,如“久痛属瘀”,“瘀在经络之间则周身疼痛”。有的论述把血瘀痛的特征作了具体描述,如《医林改错》:“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即是说,凡瘀血作痛多固定尖锐。 2.心悸、怔忡:由瘀血而致心悸、怔忡,古人早有深刻的见解,如《血证论》:“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医林改错》:“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明确地指出心悸、怔忡不仅是由气血虚而发病,亦常由于血脉瘀阻,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怔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瘀塞,常能取得良好疗效。 3.健忘、癫狂:健忘、癫狂,古人责之于瘀血的论说很多,如《伤寒论》:“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诸病源候论》:“因伤寒病,若搏于久,瘀则发热如狂。”《血证论》也说:“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这些都指出瘀血与神经、精神症状的关系。 4.发热:由于瘀血为主因引起发热,前人亦多论述,如《金匮要略》:“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这都说明瘀血可引起发热。 二、体征 1.望诊:察舌诊断瘀血,古人通过临床实践积累许多宝贵经验,《诸病源候论》:“夫有瘀血者,……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在临床上常见非感染性疾病的紫舌,常由血流瘀滞〔瘀血郁积)的结果,但这些紫舌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 标签:活血化瘀;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1肿瘤的形成与瘀血 肿瘤多有形,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肿块、有形可征、坚硬不移,属于中医的血瘀证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积、石瘕、痞瘕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血有关。《医林改错》中日:“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内有形的包块多由瘀血所致。 近年来,有关肿瘤血瘀证的研究是从多方面开展的,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与血液循环有关的许多因素的检测指标均发生异常,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证实肿瘤血瘀证与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抗凝血机制的减弱等密切相关。 1.1微循环障碍有学者对40例肿瘤病人进行了观察,发现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甲皱部毛细血管襻形态的异常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表现为视野模糊,清晰度下降;管襻畸形,排列不整,粗细不均;襻内血流减慢,血细胞失去正常流态,来回摆动,甚至停止流动,聚集成团。还有人对恶性肿瘤青紫舌和非青紫舌患者的舌尖以及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作了对照观察,发现两组病人均有甲皱、舌尖微循环的异常但以青紫舌更加突出,舌尖微循环比较,除管襻周围渗出差别不明显外,异型微血和丛、瘀血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丛及红细胞聚休、管襻出血管皆以青紫舌为甚。由于青紫舌是血瘀证的典型表现,肿瘤患者如出现青紫舌或青紫舌持续不退,则表示瘀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较重,肿瘤易发生转移,预后不佳。另有学者对50例晚期肿瘤患者研究发现,88%的病人血循环中有白色微血栓,其数量与肿瘤进展程度呈正相关。且有严重微血栓形成者,都有明显的转移灶。 1.2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血液黏度高,血液处于黏、聚状态,且高粘滞血症的存在对肿瘤转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卢尔夫等对消化道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78例及75例正常人做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多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病理改变,血液呈高凝状态,且肿瘤转移时血液粘度明显增高。血液流变学所表现出来的浓、黏化是肿瘤血瘀症本质的客观反映,因此瘀血与血液流变学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另有资料表明化疗后肿瘤病人血液的高粘状态非但不能减低,反而愈加增高。施行非根治术的实体瘤患者及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出现血瘀证的机会较行根治术的实体瘤患者和化疗前的肿瘤患者要高。总之,血液流变学异常是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理改变,血液粘滞性越高,肿瘤血瘀越明显,血液流变性越接近正常,则血瘀越轻。这一现象为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1.3血液凝固异常恶性肿瘤血瘀证另一表现就是血液凝固性异常,其特点表现为凝血机制被激活,血小板活化,抗凝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共使用216次。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涉及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传统医药学研究非常重视人体的气、血以及津液的运行情况[1],气停滞不行即为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即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即为血瘀。中医学中血瘀证一般是指由于火热、寒凝、气滞以及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血瘀致血行不畅。随着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理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所涉及现代医学包括:血液、内分泌、泌尿、循环、消化以及呼吸等多系统,临床治疗效果理想。现选择近几年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有关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1.2方法 把CNKI作为主库,检索年限设为2008-2013年,然后输入题目、关键词、主题词等分别检索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文章并逐一下载。把《中国药典》、《中药学》以及《中华本草》作为参考规范[2],针对针对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 2结果

3种活血化瘀药对实验性血瘀证模型大鼠作用的比较研究

3种活血化瘀药对实验性血瘀证模型大鼠作用的比较研究 李伦;刘琳;李传钰;赵瑛 【摘要】目的:通过对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作用的分类对比研究,探讨活血化瘀药功效级差的现代科学本质.方法:冰水浸泡加药物法建立大鼠血瘀证模型,以肠系膜微循环、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为指标,研究3种不同功效的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三棱活血化瘀作用的差异.结果:川芎、丹参、三棱均可以增加血瘀证大鼠肠 系膜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数、毛细血管交叉点的个数、微静脉的血管直径、血流速度(P<0.05);减少血栓湿重、干重、血栓长度、血栓指数及聚集的血小板数(P< 0.05).其中三棱在改善血流速度,血栓干重方面作用最强(P<0.05),三棱与丹参在改 善血小板聚集性方面作用优于川芎(P<0.05).结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级差在大鼠血瘀证模型的改善方面得以印证,在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方面,破 血逐瘀药作用最强;活血散瘀药作用次之,在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小板聚集性方面,作用优于和血行血药.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1(039)006 【总页数】3页(P37-39) 【关键词】功效级差;血瘀证;川芎;丹参;三棱 【作者】李伦;刘琳;李传钰;赵瑛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 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根据功效对中药进行分类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同类药在功效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活血化瘀药就根据其作用强弱的不同,可以分为活血行气、活血散瘀、破血逐瘀药。现代医学对按传统方法分类的中药,如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研究很多,基本药理作用较清楚,但对每一类药中的药物对比研究明显不够。因此本实验分别选取3种不同活血化瘀药的代表药,即活血行气药川芎、活血散瘀药丹参及破血 逐瘀药三棱,通过观察它们对血瘀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比较这些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差异,为传统中医对级差的认识提供现代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和试剂 川芎为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丹参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三棱为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干燥块茎,以上中药各50g,均购自哈尔滨宝丰药店,经本院张德连副教授鉴定。此三味中药分别加5倍量水,文火煎煮30min,滤去药渣,再加5倍量 水文火煎煮30min,滤去药渣,浓缩至50mL,相当于生药1g/mL。放置于4℃ 冰箱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90709。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批号:0907231。水合氯醛: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批号:060707。高锰酸钾: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90512。台式液(NaCl8.0g, KCl0.2g, CaCl20.2g, MgCl20.2g,NaH2PO40.05g,NaHCO31.0g,葡萄糖 1.0g,加双蒸水至1L,pH7.0~7.5)。

名老中医李明富临床经验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

名老中医李明富临床经验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2000多年来,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在,活血化瘀治则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并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一些世纪病、疑难病运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和长足的进展。近30年来,活血化瘀治则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长盛不衰、最为活跃的领域。李氏在整理前辈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瘀血学说并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活血化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氏首次系统整理瘀血理论文献并形成完整的瘀血学说。早在60年代初期,李氏在著名中医学家李斯炽等名师指导下,广泛阅读了中医古籍中有关“瘀血”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直指方》、《医林改错》、《血证论》等医籍的深入研究系统整理,首次从概念、历史源流及理论发展水平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全面整理了传统中医学瘀血理论。并首先提出了“瘀血学说启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经历代的演进,至清代而大为发展,尤其是由于王清任、唐容川、周学海等的努力,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一结论至今为多种活血化瘀研究专著所沿用。 李氏瘀血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从瘀血的含义、形成原因、临床诊断依据及活血化瘀疗法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瘀血的含义何谓瘀血?在中医学里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如:①《说文》谓“瘀,积血也”;②《证治准绳》、《皇汉医学》等认为:污秽之血为瘀血;③《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由此可知,瘀血主要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而停积于体内)的血液。可以认为,瘀血是中医病因病机的一个概念,它既是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从头到脚化淤血

血瘀是百病之源,名医王清任有5个活血化瘀方,从头到脚化 淤血 气血对人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提到血瘀,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没有磕碰到哪里,身上却到处青一块紫一块,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又自行消失了。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血瘀体质,那么血瘀体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血瘀体质,主要是3个原因引起 “瘀,积血也”,中医看来,血液凝滞就叫瘀血,当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瘀血内阻就是常说的血瘀体质。而形成血瘀体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气滞血瘀 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脉中自行运行的,当然主要是依赖于心脏泵血的功能。就好比生活中使用的水管,之所以可以灵活控制水流,靠的就是水闸的开启。 可是心脏没有外力,又没有电流,它怎么开启泵血功能呢?靠的就是身体里流动的气推动。就像水管里的水,水不能自己流动,需要靠水压差形成的推动力。 所以中医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身体运行之气,久久不畅,就会造成气滞。没有足够的气体推动,自然也就形成血瘀的局面。

2、寒凝血瘀 另一个形成瘀血的常见原因就是寒凝血瘀。我们都知道液体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是会结成冰块的。血液也是如此,我们的血液只有在正常体温下才能在血管中正常运行,如果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或者处在一种寒冷的状态下,我们的血液运行就会变得缓慢如同冬天的水会结冰一样,血液凝聚成血块,阻滞在血管中。 这也是为什么心肌梗死、脑梗死的病人,往往在冬季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 3、血热 寒凝会血瘀,但血热也同样影响血瘀。血液在我们的机体内属于阴津的范畴,热伤津,体内的水液少了的时候,血液就会浓、变稠。这也是为何体热的人,一般抽血时都较为困难,且抽出来的血一般颜色偏暗红、偏黑、很稠。 清代名医王清任:5张活血化瘀方 要说历代名医里,对淤血研究最为透彻的,莫过于王清任。武状元出身的王清任因为从小舞刀弄枪,所以难免有些小磕碰,所以很多古代武术家对于活血化瘀之术多多少少都懂一些,而王清任则将自己对淤血的认识写入了书中,此书名为《医林改错》,并以此创立了五大“逐淤汤”,将从头到脚的淤血都囊括在内。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概述 一、中医传统理化 定义:活血化瘀药是指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作用,用以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功效:疏通血脉、祛除瘀血。 适应证:血瘀证。 按作用程度分为与血、活血、破血三类。与血类药系指有养血、与血脉作用者,包括当归、丹参、生地、鸡血藤、赤芍等;活血类药系指有作用者,包括川芎、蒲黄、红花、牛膝、延胡索等;破血类药系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包括水蛭、桃仁、土鳖虫等。 二、血瘀证的本质 1、按中医的认识,血行应“如水之流”,“行有经纪”,如血行失去了“如水之流”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凝而不流”或“血泣则不通”或失去了其“行有经纪”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不归经”或“离经之血”都属于血瘀证。在临床上主要是以疼痛、肿块、瘀斑为主要特征。活血化瘀就是使血行失度恢复正常。 中医学认识:血在脉中循行,正常之度时或如水之流,或行有经纪,当血瘀时或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或血不归经,离经之血。称为血瘀证。 现代认识:研究表明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是一专门研究血液与其组成成分流动变形规律的科学。 血瘀证患者常有“浓、粘、凝、聚”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浓度增高。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与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由于此种种变化,故血瘀证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 2)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循环。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摘要:近年来,学者们对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很多种,不同的药物发挥不同的作用。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疾病逐渐增多,因此对于药物的研究更要加以重视。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药物有其独特的优势。对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作一总结。 关键字: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1 抑制炎症 很多炎症都是由血液不通造成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血管、调节血流速度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调节血管的渗透性能,有效降低炎症介质的渗出,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达到抵抗炎症的效果。在活血化瘀膏对小鼠臀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抗炎作用的研究实验中,将含有乳香、没药、透骨草、细辛、伸筋草、红花等中药的活血化瘀膏给予患病小鼠贴敷,连续治疗6天,观察发现给药小鼠患处肿胀的程度与未给药的小鼠相比有明显减小,小鼠软组织处的炎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抗炎症的作用。 2 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中药还有抑制组织异常增生的效果,可以促进增生的组织分解、转化和吸收,在有关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在活血化瘀中药对小鼠银屑病模型影响的实验中,给肉芽肿大鼠的相应部位贴含有川穹、羌活等中药的膏药,持续15天,通过相关检测发现,相较于没有贴膏药的大鼠而言,贴膏药大鼠肉芽肿程度明显降低,这就说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有效防止组织异常增生的发生,而且对于治疗组织异常增生也有很好的效果。 3 抑制肿瘤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疏通血脉的作用,可调节气血平衡,并且对于肿瘤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在沙参、砂仁、猪苓、莪术和鸡血藤对环磷酰胺毒副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先给小鼠喂食环磷酰胺,使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再给小鼠喂食沙参、砂仁、猪苓、莪术和鸡血藤煎剂,每天35g/kg,连续喂食7天。通过观察发现小鼠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下降,对于环磷酰胺毒的毒副作用也有所减轻。实验结果表明活血化瘀中药是很好的肿瘤治疗辅助药物。 4 改善血液流变学 在中医学上血瘀通常是血液中有瘀血,血瘀症即积血之病,血液在血管中不能很好地流通,所以改善血瘀要从流变学与血液循环的角度入手。血瘀的产生就是血液流变学发生不正常行为的表现。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和观察,血瘀在很多疾病中都有体现,一般都是血液出现浓稠、粘聚、凝集的现象,血液的密度大大提高,容易发生凝固,而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血管中血液浓稠、粘聚、凝集情况,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在诃子醇提物对急性血瘀大鼠微观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试验中,将大白鼠作为实验对象,每天喂食1次诃子醇提物15mg/kg,连续喂食7天,观察大白鼠血液流变学,在显微镜下检测大白鼠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表明大白鼠的血液黏稠度有明显降低,减弱了红细胞的积压,红细胞的渗透能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红细胞;在桃仁油对动物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的影响试验中,设置甲、乙、丙实验组,每天给予大鼠桃仁油,连续7天,利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大鼠的血液指标,采用血凝仪检测大鼠体内的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表明大鼠的血液黏稠度显著降低,全血和血浆的黏度明显改善,改善了血液流变学。在活血化瘀的研究中,血液流变学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这对于血瘀证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活血化瘀效果的评价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5 改善血流动力学 血瘀一般都是由于血流不通畅,出现了循环阻碍,血流动力发生异常而形成的,通常表现为血流量下降,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人体主要靠血液的流动来供给养分和输送氧气,一旦血管发生堵塞就会影响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因为血瘀而导致死亡的,比如脑梗塞、冠心病等。活血化瘀中药能很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可以推进血液流动,增强血液循环,可以有效地扩张血管,在发生血瘀时可及时打通血管,使血流量加大,起到了改

血瘀症、活血化瘀治法、延缓衰老与络病学说的关系

血瘀症、活血化瘀治法、延缓衰老与络病学说的关系 近年来老年医学、活血化瘀治疗、络病学说是比较热门的医学话题。血瘀学说与络病理论 (学说)有什么不同?延缓衰老与活血化瘀治法如何?现将数年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内容 1.1瘀血学说瘀血学说肇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经历代之发展,而由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周学海等医学家充实,使其能更广泛地用于临床。许多病因都可以导致血瘀,瘀血 形成后又会产生多种病症。在瘀血学说的指导下妥善地应用活血化瘀治则则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凡是能够导致血行涩滞、死血壅塞或脉闭不通、血不归经等诸多因素均为瘀血病因,概 括起来不外乎虚实寒热四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寒凝致瘀。(2)热邪致瘀。(3) 气滞血瘀。(4)气虚血瘀。(5)外伤血瘀。(6)出血致瘀。(7)病后血瘀。(8)阴虚 致瘀。(9)肝郁致瘀。(10)痰浊致瘀。瘀血的性质:(1)瘀血为有形之邪,属阴邪,易阻 滞气机;(2)瘀血为患,致病广泛;(3)病久血瘀,瘀久可虚;(4)病久入络,瘀久成积;(5)瘀血阻滞,痰水内生;(6)瘀久化毒;(7)血证多瘀,脉瘀血溢。 1.2活血化瘀内容活血化瘀是中医治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范围上已扩大深入到心 脑血管病、眼病等各个领域,并且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延伸中,更是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清代为活血化瘀治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叶天士十分重视“久病入络”,认为病久气血运行 不利,必有瘀血,并且十分重视察舌,认为血瘀症病人“其舌必紫而暗”。王清任是清代具有 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学家,他的《医林改错》实际上是一部活血化瘀的专著,对血瘀学说与活 血化瘀治则具有十分重要与深远的意义。王清任的主要贡献有:(1)重视气血理论并对气 血理论有新的见解和发展。(2)主张辨证治瘀,认为应该分辨瘀血的不同病位并给予相应的、有特征性的治疗方剂。(3)创制和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2个。唐容川所著的《血证论》详述各种出血的证治,同时探讨了瘀血与出血的关系、瘀血与生血的辩证关系, 把消瘀作为治血四法之一。周学海很重视祛瘀疗法的应用,在《读医随笔》里推崇善用活血 化瘀治法的医家(如史载之、滑伯仁、叶天士、王清任等),同时批判了有些医家盲目畏惧 活血化瘀的态度。 1.3 活血化瘀治则的用途应用具有调畅血行、祛除瘀滞的药物以解除由血郁、血瘀、血结所 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称之为活血化瘀治法。其用药途径主要是内服,但也在许多场合 使用外治的方法,现在又增加了注射针剂类型。活血化瘀药物主要有祛瘀生新、活血定痛、 活血通络等多种功效和用途。常用的活血药有五十余种。因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 生新、畅通脏腑经络的作用,所以除用于上述情况外,还把它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 某些症状迁延、顽固的慢性疾病。 明代张介宾在治疗血瘀方面颇有心得。《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称:“血有蓄而结者,宜破 之逐之,以桃仁、红花、苏木、元胡、三棱、蓬术、五灵脂、大黄、芒硝之属。”并认为,“补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宋李杲,号东垣老人,不仅以擅长“补土”而名 之于世,对于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亦不凿执古法而独具匠心,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东垣 运用活血化瘀伤法甚为广泛,大体可归纳为12法:(1)养血活血法。(2)益气升阳活血法。(3)滋阴活血法。(4)温经活血法。(5)行气活血法。(6)化积消瘀法。(7)活 血化痰法。(8)化瘀止血法。(9)活血祛风法。(10)活血通络法。(11)凉血活血法。(12)破血祛瘀法。 2 络病学说 络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各个时期的医学专家都曾经有过论述,但一直没有形成完 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络病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疾病治疗,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络病理论成为新世纪中西医研究的热点,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 并发症、恶性肿瘤等疾病治疗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

活血化瘀中药之药理研究

活血化瘀中药之药理研究 [摘要]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治疗效果的中药至少有上百种,这些中药虽属同一类别,但是每一味中药在医治各种疾病时所发挥的功效却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近些年来的实践成果,对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不同作用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方法对其进行药理阐述,以期能够促进该类药物在新时期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研究 一、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主要医疗作用 根据目前的医疗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医治疾病时可以发挥至少以下七种作用,下面将逐一进行简介: 1.抗癌作用 肿瘤的形成原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是气滞血瘀导致的,即人体脉络受到壅塞,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肿块,所以,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降低癌的形成和发生,其作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小板的凝聚性,从而使血液运行更加顺畅,以至于使血液环境不适宜癌细胞的停留、聚集甚至分裂,这样就可以降低肿瘤产生的几率;(2)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水平,提高免疫力,从而使患者增强肿瘤疾病的抗体,(3)活血化瘀类中药还可以有效的增加人体血管的通透性,缓解了肿瘤部位的缺氧状态,并且有利于治疗药物的渗透。一般情况下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抗癌方面的作用形式就是以上三种,具有抗癌作用的的此类中药主要有丹参、赤芍、当归尾、红花、川芎、乳香、没药、郁金、苦参、三七、斑蟊、土元、全蝎以及水蛭等。 2.改善人体微循环的作用 气滞血瘀也可以引发人体的各种微循环的功能障碍,常见的由于微循环导致的疾病有牛皮癣、冠心病、硬皮病、闭塞性脑血管病甚至休克。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医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增快血流速度,改善硬皮病,恢复血管弹性。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主要有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降香以及葛根、鸡血藤等。 3.改善心血管作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甚至消除平滑肌的痉挛症状;(2)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运行更加顺畅;(3)增强血管中的氧含量;(4)改善肾血运行状况,增强其血流量;(5)加速和促进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的溶解;(6)促进人体的自身抗血栓能力;(7)防止血小板凝结;(8)减小和消除体内的各种微循环障碍。 作为典型的能够改善心血管作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川芎,其发生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川芎碱和川芎嗪,这两种物质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可以起到迅速的镇痛和缓解痉挛作用;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因为川芎嗪本身可以降低心肌对于氧的消耗量,以改善心肌的抗缺氧能力,这样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的情况下,也就可以使冠脉扩张,从而改善痉挛现象。另外,该成分还可以分散又心肌内的小血管中的血小板,使原本聚集或者堆积的血小板恢复活性,促进心肌中的血液的微循环,所以川芎作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其在改善和促进心血管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葛根,因葛根中含黄酮成分,所以对于冠状动脉的

活血化瘀的中药分类及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活血化瘀的中药分类及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活血化瘀的中药分类及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活血化瘀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听到,那么什么叫活血化瘀呢?活血化瘀,是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中药活血化瘀是一种综合调理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血脉,消除疼痛,使病变部位恢复正常。下面给大家介绍活血化瘀的中药分类及功效有哪些? 【活血化瘀药综述】 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化瘀药。多属辛散温通之品。具有疏通血脉、活血化瘀,破血消症、调经止痛、散疼消肿、化瘀止血等功效,主要治疗血瘀证。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善于走散通行,而有通利血脉、消散瘀血的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症、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活血化瘀药物主治范围很广,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如瘀阻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

伤、骨折肿痛,风湿痹痛等。 1分类 散寒化瘀药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方剂举例: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祛湿化瘀药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