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肾脏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评价

急性肾脏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评价

急性肾脏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评价

传统反映肾脏急性损伤(AKI)的标志物在出现异常改变时,肾脏往往已发生微观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从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文从生物学特点、分布表达、损伤机制、检测时机、优势及不足等方面对新型生物标志物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分子1、胱蛋白酶抑制物C、白细胞介素18、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人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进行综述,以期为AKI早期诊断、发生发展及预测预后等方面提供临床依据。

[Abstract] When the marker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KI)are abnormal,the kidney often has micromorphology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In this paper,the biological markers of human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kidney injury molecule 1,cystine inhibitor C,interleukin-18,N-acetyl-beta-D glucosaminidase,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nd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7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clinical basi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AKI.

[Key words]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Kidney injury molecule 1;Cystine inhibitor C;Interleukin-18;N-acetyl-beta-D glucosaminidase;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7

急性腎脏损伤(AKI)是多种病因导致的、涉及临床多学科的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肾脏不可逆性损伤,慢性及终末期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每年因AKI死亡的人数高达170多万[1],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及时地对早期AKI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治疗。201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IGO)发布的AKI指南[2]仍依靠血清肌酐和尿量的变化诊断AKI,对肾脏损伤早期诊断存在滞后性,易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3],故需寻找早期的AKI生物标志物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对降低AKI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发现的若干新型生物标志物均可较血肌酐提前24~48 h预测AKI的发生[4],而AKI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不同AKI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5],故检测单一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难以作为AKI早期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标准,只有了解了新型AKI生物标志物的意义,动态检测其变化规律,才能对特定的AKI患者进行及早干预及治疗,使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AKI成为可能。

1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NGAL是一种分子量为25 kD的脂质运载小分子蛋白,由中性粒细胞分泌,正常时低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肺脏组织[5],血液中的NGAL 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重吸收[6],具有肾脏保护功能,其机制如下:①可与螯合物竞争铁,形成NGAL-贴载体-铁复合物,将细胞内铁转运至肾小管上皮细胞,阻止细菌吸收铁;②参与肾脏的发育,NGAL-贴载体-铁复合物对肾脏上

肾脏疾病的分子医学研究进展

肾脏疾病的分子医学研究进展 一、引言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负责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排除代谢废物等重要功能。然而,许多因素如遗传因素、药物不良反应和慢性疾病等会导致肾脏发生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肾脏疾病。过去几十年来,分子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深入了解肾脏疾病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关于肾脏疾病的分子医学研究进展。 二、遗传因素对肾脏疾病的影响 最新的分子医学研究指出,遗传因素在肾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单基因突变与不同类型的遗传性肾小球肿(glomerulonephritis)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肝(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相关联。同时,基因突变也与一些遗传性肾炎和肾衰竭有关。通过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科学家们得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进展和治疗机制,这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药物对肾脏损伤的影响 许多常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和抗菌药物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分子医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能够直接损害肾小管细胞并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诱导慢性肾脏损伤。此外,一些化学治疗药物如顺铂(cisplatin)也被发现与急性肾损伤相关。深入探究这些药物对于肾脏的毒性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和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 四、分子标记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分子标记已成为肾脏疾病诊断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工具。一些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被用于早期检测肾脏损伤,如参与尿液形成过程中的酶类和蛋白质。同时,许多炎性分子也作为肾脏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监测,如细

尿沉渣评分在鉴别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小管坏死中的应用

尿沉渣评分在鉴别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小管坏死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为基础建立的尿沉渣评分系统在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小管坏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急性肾损伤患者,分为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小管坏死组,取晨尿由专人双盲用相差显微镜计数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依据尿沉渣评分系统予以评分,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肾前性AKI患者尿沉渣评分较ATN患者明显降低,尿沉渣评分(AUC=0.906)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尿沉渣评分可作为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小管坏死鉴别诊断的指标。 标签:尿沉渣;急性肾损伤;诊断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肾小球滤过率(GFR)急剧下降为特点的综合征[1]。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和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是临床上最常见急性肾损伤类型,分别达到了AKI病因的37.7%~55%和21%~51.7%[2],而两者有时难以鉴别。尿沉渣作为肾脏疾病的无创性诊断工具,在肾脏疾病和尿路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拟探讨以尿沉渣中颗粒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建立的评分系统在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及急性肾小管坏死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肾病内科住院的急性肾损伤患者,诊断符合急性肾损伤网络(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的AKI 诊断标准[3]:肾功能在48 h内的突然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绝对值≥0.3 mg/d L (≥26.4 mmol/L);或血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或尿量减少(尿量0.7说明该指标的预测性较高,结果显示只有尿沉渣评分(AUC=0.906)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见表4。 2.5尿沉渣评分对肾前性AKI与ATN鑒别诊断的价值取尿沉渣评分=0作为诊断肾前性AKI的截取值时,其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58%;取尿沉渣评分=2作为诊断ATN的截取值时,其敏感度为79%,特异性为92%。 3讨论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起病急,来势凶猛,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密切相关。其常见病因为肾前性AKI及ATN,而两者有时难以鉴别。肾前性AKI与ATN的本质差别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否出现了结构破坏,因此,反应肾小管结构损伤的管型成分有助于ATN的诊断。Kanbay等[5]研究表明,当肾脏出现损伤时,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的出现早于血肌酐值的升高。Fogazzi等[6]也证实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前性AKI患者等尿液中颗粒管型和(或)

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麻醉、重症监护和大手术的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实践 摘要 急性肾损伤(AKI)常见于大手术和约36%的ICU患者,它增加死亡率、治疗费用和延长ICU 住院时间,目前虽然正努力发展预防或减轻AKI的治疗措施,但收效甚微。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早期诊断AKI的措施。传统的AKI生物标志物(肌酐和尿素氮)不能早期诊断损伤。所以,急需寻找可靠、可早期预示AKI的生物标志物。创新技术如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已帮着发现了几种有前景的,可早期提示AKI的生物标志物,如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C)、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介素48(IL-18)和肾损伤分子1(KIM-1)。这些生物标志物在麻醉科和ICU中有很多潜在的应用。它们可用于评估新技术和治疗在肾功能上的影响,监测中毒程度和治疗效果。比如,NGAL和CyC已经用于一心脏手术期间羟乙基淀粉治疗安全监测试验以及早期预测AKI。临床应用将很快推广。 关键词:肾衰竭肌酐尿素氮生物学标志物脂质运载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脂肪酸结合蛋白白介素18 急性肾损伤常见于重大手术和危重症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个共识性名称,目前用于描述以前叫急性肾衰竭的连续性过程。AKI 被报道发生于约36%重症患者和常见于如开放性心脏手术等大手术后患者,它按FIFLE标准分级(首字母缩写于风险、损伤、衰竭、肾功能丧失和终末期肾病)。虽然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标准是基于RIFLE分级系统正被更多应用及可提高诊断AKI的敏感性,但无法改善预后的能力。RIFLE标准在几个人群累积研究超过250000课题中已广泛应用并有效分级肾功能。并且,近期研究发现RIFLE比AKIN在诊断入ICU后前48小时发生AKI更有效。所以,我们更喜欢用RIFLE急性肾损伤分级系统。 急性肾损伤与死亡风险增加和延长住院时间有关。需昂贵治疗的严重病例将导致长时间肾功能紊乱,增加监护人力和成本。所以,尽早诊断AKI有助于发展或实现保护性治疗。 为什么治疗效果不佳 发展预防或减轻AKI治疗的努力显示无法持续保护作用。利尿剂的应用并没有证明有效。Fenoldopam(非诺多泮),血管扩张剂,在特定人群中有作用,而其他人群则无。利钠尿肽在大手术中可能有作用,在其他情况则无。预防造影剂引发的AKI的乙酰半胱胺酸的作用被证明不确定,在心脏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的静注碳酸氢钠的益处也未被确定。目前广泛预防或治疗AKI的措施(虽然未被对照试验证明)依然是及时补充液体恢复血循环的复苏以及适度应用强心剂/血管加压素以维持充足的心输出量和灌注压。除了这些措施外,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或液体负荷过重的病例对液体复苏无反应,此时多需接受肾脏替代治疗/透析。 至于为什么没有可再生的持续性的有效的对AKI的治疗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急性肾损伤可由多因素诱发并可存在于疾病过程中。即使某些治疗可能对部分亚组有益,由于疾病的多样性致使特定的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AKI。第二,目前对AKI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仍是有限的。它将导致预防或治疗上的困难重重。第三,介入治疗实施迟疑。由于我们依赖传统生物标志物(肌酐,尿素氮,尿量)来诊断AKI才出现治疗上耽搁。这些生物标志物既不能及时提示损伤,而且多在损伤后好几小时才出现异常(肌酐,尿素氮)

细胞周期阻滞在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脏病转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阻滞在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脏病转变中的作用机制研 究进展 高召;陈星华;丁国华 【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部分AKI患者进展为慢性肾脏病(CKD).AKI向CKD转化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涉及多个方面,如肾小球代偿性增大后硬化、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内皮功能损伤、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减少、氧化应激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修复等.近年来研究发现AKI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修复是导致CKD的中心环节,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周期阻滞是上皮细胞异常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就细胞周期阻滞在AKI向CKD转变中的机制进行综 述.%Acute renal injury (AKI)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evere acute diseases.Some patients with AKI may be likely to develop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However,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CKD after AKI is not clear,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factors,such as glomerular sclerosis after compensatory hyperplasia,renal interstitial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endothelial dysfunction,peritubular capillary rarefac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abnormal repair.In recent years,it has been found that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abnormal repair after AKI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veloping CKD,and cell cycle arrest of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epithelial cell abnormal repair.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how cell cycle arrest links AKI to CKD.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2023尿氧分压动态监测对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2023尿氧分压动态监测对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是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9%~42%,其中1%~3%的AK1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心脏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ardiacsurgery-associatedacutekidneyinjury,CSA-AKI)与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显著增加相关。临床上对AKI进行早期预测,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也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许多肾损伤相关的血清和尿液生物标志物已被临床应用,如尿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标志物T等,但目前这些生物标志物通常仅在ICU使用,且无法达到连续、精确的预测效果。AKI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肾组织缺氧是多种形式AKI的共同驱动因素。近期研究发现,尿氧分压(urinaryoxygenpartia1pressure,PuO2)与肾髓质氧分压(medu11aryoxygenpartia1pressure,mP02)有相关性,似乎可以预测高危患者术后AKI的发生。 1、AK1的诊断 AK1是一组表现为尿量减少、氮质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损伤的综合征。目前,临床对AK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肌酊水平,也有部分AK1定义纳入了尿量作为评判标准。2012年3月,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DiseaseimprovingG1oba1Outcomes,KDIGO)指南提出了最新

的AKI诊断标准。在KDIGO指南中,根据血肌酊升高水平或少尿程度及持续时间将AKI的严重程度分为3期(表11有研究称KIDGO标准在诊断和预后方面有更好的准确性,目前也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诊断标准。 2、CSA-AKI的发病机制 CSA-AKI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复杂的,目前并不完全清楚。CSA-AKI的发生与发展可能涉及多个主要途径,包括肾组织的低灌注、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炎症、氧化应激和肾毒素暴露。 2.1 肾组织的低灌注及IR1 肾组织灌注不足通常是CSA-AKI的最初损伤因素,肾髓质具有较高的代谢需求,但肾髓质的氧分压低于肾其余部分的氧分压,所以肾髓质中氧供需平衡很容易被氧气输送减少或需求增加所破坏,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衰竭。在心脏手术中,CPB会导致低血流量、血液稀释和血管内溶血,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肾髓质缺氧的发生。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CPB期间在临床可行的范围内增加MAP,可以改善肾髓质的氧合,降低CSA-AKI发生的风险。此外,心脏手术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高,术后MAP<75mmHg(1mmHg=0.133kPa)并且持续Ih以上,可增加CSA-AKI发生率。长时间的低心排血量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固酮系统和血管升压素的激活,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肾血流量的减少和肾小球滤

NGA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一种新的肾损伤标志物—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 ,又称人脂质运载蛋白2( lipocalin 2,Ln2) 或噬铁蛋白( siderocalin) ,是人脂质运载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近年来,NGAL 作为一种新的肾损伤标志物倍受关注。 1、NGAL 的生物学特性 NGAL 是1993 年Kjeldsen 等[1]研究中性粒细胞时发现的一种特殊颗粒组分,与明胶酶B 即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 密切相关。人类NGAL 基因定位于第9 号染色体长臂( 9q34) ,全长5 869 bp,包括1 695bp 的5'端非转录区、178 bp 的3'端非转录区及由7 个外显子和6 个内含子构成的3 696 bp 的原初转录区;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 bp。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白三烯-B4( LT-B4)和N-甲酸基-甲硫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 N-formyl-Met-Leu-Phe) 等是NGAL 的配体[2]。在生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上皮黏液细胞等分泌少量NGAL,而脑和周围神经、结肠、子宫和卵巢、胎盘、甲状腺等组织细胞中NGAL 的表达呈阴性。 NGAL 的生理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参与不同的生理、病理过程,涉及胚胎发育、细胞分化、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凋亡、炎症免疫应答、脂质代谢等。在胚胎期,NGAL 发挥类似生长因子的作用,参与各类组织发育、生长及分化,促进乳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细胞增殖。NGAL 与MMP-9 以二硫键形成12 500 bp 的复合物,延长MMP 的蛋白水解活性,促进MMP-9 对细胞基底膜的降解,从而浸润周围基质,介导癌细胞转移。过去研究认为,NGAL 促进细胞凋亡,但近年来研究发现NGAL 还是一类应激蛋白,在外界有害物质刺激下,细胞分泌NGAL 是一种机体自身防御机制,使组织细胞免于凋亡[3]。NGAL 还是一类新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介导铁离子向胞内运输的新型载体,通过竞争性夺取螯合物中的铁来阻止细菌对铁的吸收,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2、NGAL 是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物 2.1 早期诊断急性肾功能损伤( AKI) 时血、尿NGAL 浓度通常会迅速升高,2 h 最为明显( 比临界值升高几十至几百倍) ,血清肌酐( sCr) 、尿酶等传统指标往往要在24 ~72 h 才后明显升高,因而NGAL 可用于AKI 的早期诊断。Mishra等[4]在体外循环术并发AKI 患儿的队列研究中发现,2h 尿NGAL 诊断AKI 的AUCROC 为0.998,其临界值为50 μg /L( ELISA 法) 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8%,而血清NGAL 诊断AKI 的AUCROC 为0.906,其临界值为25 μg /L 时,敏感性、特异性为70%、94%;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 h 尿NGAL 水平是预测AKI 的强有力预测因子。也发现成年患者2 h 尿、血清NGAL 水平是诊断AKI 的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meta 分析表明,NGAL 对AKI 的诊断效能受到标本类型、年龄、检测方法等因素影响,但NGAL 对儿童AKI 的诊断效能优于成年人,可能是成年人受到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脓毒血症等危重疾病患者,因受到炎症反应等因素影响,NGAL 可能并不适用于AKI 的早期诊断,诊断特异性欠佳。北美地区研究发现,143 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性休克患儿入院后24 h 内,血清NGAL 诊断AKI 的AUCROC为0.677,在临界值为139 ng /mL 时,敏感性为86%,特异性仅为39%。经多变量分析后发现,血NGAL 并不是发生AKI 事件的预测指标[5]。在成人患者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论。另有研究表明,危重患儿48 h 内尿液NGAL 水平可以准确预测AKI 的发生( AUCROC 为0.79) 。但当sCr 升高后,AUCROC降至0.63[6]。ICU 中的AKI 成人患者血浆NGAL水平在48 h 后与正常对照组亦无显著性差异[7]。但李萍珠等[8]发现尿NGAL 可作为脓毒血症后并发AKI 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准确性达0.968,这可能与种族间水平差异有关。 2.2 监测病情进展NGAL 还可以反映肾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Kusaka 等[9]在接受

急性肾损伤诊断和治疗指南规范

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急性肾损伤通常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学会如何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很重要。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者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伤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 (从肾功能的弱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 。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蓦地并且持续升高。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 高钾血症 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它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 500/1,000,000,其中每年每 1,000,000 人中有 200 名患者需要透析。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特别以 80-89 岁人群发病率最高(每年 1,000,000 人中占950 人)。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 1%,7% 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患有急性肾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是 50%,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 75% 以上。尽管在支持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发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年老、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得到了转诊治疗。 直至最近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这造成比较和解释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评估临床干预措施时浮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 年引入了 RIFLE (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 RIFLE 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急性肾损伤分为三个递增的肾功能障碍水平,根据肾功能丧失的持续时间分为两个预后。 RIFLE 的分类方法已经通过验证。它使用方便,是有效的死亡预测因素。由于血清肌酐的轻微变化都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结果 (例如住院死亡率) ,因此在 2005 年修订了 RIFLE。

早期肾脏损伤检测方法及应用

早期肾脏损伤检测方法及应用 肾脏具备强大的代偿功能,许多原因导致肾损伤往往悄然发生和发展,缺乏明显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早期不易发现。如错过早期阶段,肾损伤发展到不可逆状体,终将发展为肾衰竭,其结局将或依靠透析疗法或进行肾移植,肾损伤的早期发现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早期肾损伤诊断方法的研究在近20年中取得多方面发展,在肾疾病的实验诊断体系中除传统的肾功能检查之外,形成了一个早期肾损伤检查与监测的新领域。 一、尿微量清蛋白 尿微量清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mAlb)指尿中清蛋白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即已超出参考区间上限(30mg/24h),但尚未达经典蛋白尿水平的中间阶段。mAlb测定方法早期以RIA为主,后来有EIA及免疫浊度法问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免疫透射浊度法和散射浊度法迅速推广。 (一)原理 免疫散射比浊法:尿液中的清蛋白会与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使穿过标本的光束发生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标本中清蛋白的浓度成正比。与已知的标准浓度对比就可得出结果。 (二)试剂 抗人清蛋白抗体,校准品,质控品,反应缓冲液,稀释液。

(三)操作步骤 1.抗血清开封便可使用,不需要做其他准备工作。 2.建立参考曲线参考曲线是通过多点定标来建立的。仪器能使用稀释液自动制备清蛋白标准品的系列稀释液。 3.标本在1∶5稀释的情况下检测。如果测得的读数超出了测量范围,应使用更高的标本稀释液重新检测。 (四)计算 检测结果由仪器的logit-log函数自动评估。 (五)参考区间 尿Alb≤30mg/24h尿。 (六)评价 1.免疫透射比浊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仪器测定,且有试剂盒供应,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2.标本中的混浊和颗粒可能干扰测定结果。因此,所有尿液标本必须在检测前进行离心沉淀,取上清尿测定。 3.染料(溴酚蓝)结合法直接测定尿中清蛋白,此法虽然简单、快速,但灵敏度低,尿中非蛋白成分会干扰反应,不适宜测定微量清蛋白尿。 4.可用凝胶过滤法事先除去尿液中的干扰成分,用蛋白洗脱物同

最新: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防治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最新: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防治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摘要】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碘对比剂在介入治疗、血管造影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虽然碘对比剂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疗水平,但其引起的急性肾损伤不容忽视。为降低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成立《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防治的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碘对比剂的结构和分类、已上市的碘对比剂品种及理化性质、碘对比剂的应用现状、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定义、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病理特征、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证据检索和评价,并充分讨论,制定了本共识,为临床医、药、护、技更有效、更安全地合理使用碘对比剂提供指导建议。 前言 为增强显影效果,提高疾病诊疗水平,碘对比剂(iodine contrast media,又称碘造影剂,简称对比剂)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1%~40%的患者在应用碘对比剂后出现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即碘对比剂诱导的AKI (iodine contrast media-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也称对比剂诱导的AKI (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或对比剂肾病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1-4]。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接受碘对比剂后CI-AKI发病率高达40%,在这些患者中,CI-AKI 与住院透析需求、长期肾衰竭和总死亡率(7%~31%)相关,且需要住院透析的患者中有13%可能永久依赖透析,因而CI-AKI与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成本相关[2],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CI-AKI的认识,规范碘对比剂的临床应用,降低CI-AKI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CI-AKI防治的专家共识》。本共识在已有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CI-AKI 的新证据,同时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表1 中的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介绍了碘对比剂的结构和分类、已上市的碘对比剂品种及理化性质、碘对比剂的应用现状、CI-AKI 的定义、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病理特征、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等内容。本共识是我国最新的CI-AKI 防治共识,以期为临床CI-AKI 的规范防治提供参考。 碘对比剂概述 一、基本结构和分类

脂肪干细胞(ASCs)在急性肾损伤(AKI)动物模型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ASCs)在急性肾损伤(AKI)动物模型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进展 刘少鹏 【摘要】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损伤组织更新、再生和修复研究的重点.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干细胞群较其他干细胞系有独特的优势.首先,脂肪组织分布广泛,容易获取,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其次,干细胞群易于分离,增殖速度快,能够快速应用于治疗.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作为内科常见急症,发病率高,治疗手段相对较局限,治疗效果不理想,亟需新的治疗方法,其中细胞疗法被认为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在AKI动物模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4(041)003 【总页数】5页(P400-404)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ASCs);急性肾损伤(AKI);间充质干细胞;保护;修复 【作者】刘少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9.2

1964年,Rodbell[1]最先陈述了从大鼠脂肪组织中分离成熟的脂肪细胞和脂肪祖细胞的方法。即将分离的大鼠脂肪组织捣碎,I型胶原酶37℃消化,离心后除去上清,得到含有脂肪祖细胞的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E)沉淀。而后,Zuk等[2]证明来源于人脂肪组织的SVE中含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后被统一命名为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3]。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内科常见急症,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亟需新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 疗 AKI成为近年来细胞疗法的一个新方向[4]。目前ASCs治疗AKI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ASCs的生物学特性、用于AKI治疗的作用及可能机 制作一综述。 ASCs的生物学特性 不同来源ASCs的特点不同来源ASCs的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通常来说,来源 于白色脂肪组织中的ASCs在蕴藏量、增殖速度和分化潜能方面都优于棕色脂肪组织[5-6]。来源于腹壁浅层脂肪组织的ASCs较其他来源(腹壁深层脂肪组织、 上臂脂肪组织、大腿中部和股骨转子部位脂肪组织)的ASCs对凋亡有更强的耐受能力;年轻人皮下脂肪组织中的ASCs较高龄同性人群有更强的体外扩增能力[7]。不同脂肪组织中ASCs密度也不相同,在白色脂肪组织中,皮下脂肪组织 中的ASCs蕴藏量要比内脏脂肪组织丰富,其中又以上肢皮下脂肪组织储存量为最高;在可塑性方面,以腹股沟处皮下脂肪组织中的ASCs为最好[5]。 ASCs的表面标志物目前尚无特定的表面标志物用于ASCs鉴定和筛选。通常利用与基质细胞及干细胞相关的标志物来共同鉴定ASCs,而不同实验室报道的结果又不尽相同。Varma等[8-10]报道CD34、CD90表达阳性联合CD31、CD45、CD146表达阴性为ASCs的鉴定标准。而Yang等[11-12]则认为 CD10、 CD13、CD29、CD44、CD49e、CD73、CD90、CD105和CD166表达阳性联

高原环境下大鼠力竭运动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高原环境下大鼠力竭运动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张富婷;常德辉;张斌;李君红;桑春艳;王养民;惠玲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 AKI) after exhausting excise under high altitude and sub-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s for different times in rats, and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and reliability by dif-ferent indexes detection for AKI after comparing AKI indexes. Methods A total of 72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igh altitude group (group A, n=36) and sub-high altitude group (group B, n=36), and then each group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subgroups ( n =6 for each subgroup ) by taking samples with different times. The rats underwent weight-bearing swimming test till exhaustion, and then the swimming time was recorded, and the values of serum creati-nine, urea nitrogen and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 NGAL) content in different times after exhaustion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swimming time of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group B (P<0. 05). In group B, the values of serum creatinine and ure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12 h after exhausting exercise (P<0. 01);th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creatinine kept high at 48 h after exhausting exercise (P<0. 01), while serum urea value restored to the level of control group at 24 h after exhausting exercise. In group A, the values of serum creatinine and urea were in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 exhausting exercise (P<0. 01), and then the values returned to the level of control group at 6 h after exhausting exercise, while serum creatinine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48 h

顺铂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顺铂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孟晓燕 【摘要】顺铂为临床上广泛应用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的化疗药物,但在正常组织器官中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应用顺铂治疗后,大约1/3的患者可出现肾功能异常,甚至急性肾损伤.近年关于顺铂不良反应的研究聚焦于顺铂肾毒性的发生机制,尤其是在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死亡、炎性反应的信号转导通路方面.最近自噬也被证实参与顺铂导致地细胞损伤,虽然已发现一些预防顺铂肾毒性的方法,但大多数保护方法均较局限,因此,更好地理解顺铂肾毒性作用机制,对于顺铂肾毒性防治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就顺铂致急性肾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4(020)021 【总页数】3页(P3949-3951) 【关键词】顺铂;肾毒性;急性肾损伤 【作者】孟晓燕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肾内科,广西柳州545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顺铂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宫颈癌、头颈部恶性肿瘤以及小细胞或非小细胞肺癌等,是治疗

实体肿瘤最有效和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在正常组织中的严重不良反应常限制其临床应用,顺铂不良反应有耳毒性、胃肠道毒性、骨髓抑制、变态反应及肾毒性[1-2],其中肾毒性最常见,顺铂治疗后,约1/3患者出现肾功能障碍导致急性肾衰竭[1,3-4],其剂量相关的肾毒性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顺铂致肾损伤机制仍未 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炎症介质、坏死、凋亡、氧化应激、自噬等均可能为顺铂致急性肾损伤原因,该文就顺铂致急性肾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炎性介质 Deng等[5]发现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可减轻顺铂导致的肾组织损伤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死亡,由此提出在顺铂肾毒性中,有大量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参与。 顺铂触发的炎性反应可引起肾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出现急性肾损伤[6]。近年研 究表明,各种炎症基因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Toll样受体4、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在顺铂致急性肾损伤中均 有增加[7-9]。多效性细胞因子TNF-α在顺铂导致炎性反应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或基因剔除均可抑制白细胞浸润以及其他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ICAM-1的表达[10]。Kim等[11]研究证实应用顺铂后,多聚ADP核糖聚合 酶1(poly adenonisine disphosphate -ribose polymerase-1,PARP-1)缺乏大鼠的肾脏中TNF-α的表达及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ICAM-1的表达均显著减弱,表 明顺铂肾损伤中TNF-α的表达可能由PARP-1调节。 核因子κB为顺铂肾损伤中被TNF-α激活的转录因子,其活化导致许多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及同肾脏疾病相关的受体表达[12-13],间接抑制核因 子κB能够减弱顺铂肾毒性[14]。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链是真核

免疫细胞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免疫细胞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廖进;于泓 【摘要】免疫反应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虽然作用机制未完全明确,但初步的研究发现,多种免疫细胞参与了急性肾损伤相关免疫炎症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NKT细胞等,DC、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在其中起的作用最为重要。DC既是抗原提呈细胞(APC),也是重要的免疫细胞,未成熟DC进入肾组织后可通过分泌细胞损伤因子直接损伤肾脏,而成熟DC可通过表达共刺激分子等,激活T细胞反应而损伤肾脏;T淋巴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APC表面的配 体结合,可加重或减轻急性肾损伤;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 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而对急性肾损伤起保护作用。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6(056)047 【总页数】3页(P104-106) 【关键词】免疫细胞;急性肾损伤;树突状细胞;T细胞;调节性T细胞 【作者】廖进;于泓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 州遵义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5

免疫反应(包括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在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KI发生后多种免疫细胞被激活,包括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NKT细胞等。近年来研究发现,DC、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现将免疫 细胞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DC是一组具有特异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抗原提呈细胞,同时也是重要的免疫细胞,按来源可以分为髓样DC和淋巴样DC,肾脏DC(KDC)属于髓样DC(MDC),由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和DC前体细胞分化而来,主要分布于肾小管间质,既参与肾内炎症反应,又与肾脏损伤修复有关。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和缺血缺氧均是AKI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脂多糖(LPS)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外层一种重要 的内毒素,可导致强烈的免疫炎症反应。动物实验发现[1],小鼠静脉注射LPS,4 h后KDC开始从肾脏间质向肾脏淋巴结迁移,48 h时在肾淋巴结中达峰值,而且KDC也可向肾脏髓质迁移。Dong报道等[2],给予小鼠LPS静脉注射后,KDC迁移至肾脏髓质,促进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加强免疫炎症反应。Mancino等[3]的研究显示,适度低氧可抑制DC的分化和成熟标记(CD80、CD83、CD86、MHCⅡ等)的表达,进而抑制DC对T细胞的刺激能力;而长时间低氧可促进DC 成熟并诱导T细胞反应。KDC在不同成熟状态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免疫炎症反应。未成熟状态下,DC表现出高吞噬能力,相对低表达MHCⅡ和共刺激分子, 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弱,在炎症状态下经黏附分子及趋化因子的调节进入肾脏炎 症组织,合成分泌细胞损伤因子作用于肾脏固有细胞,导致肾脏的免疫炎症损伤。而成熟DC上调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诱导初始T细胞反应,启动并调节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而参与肾脏免疫炎症反应[4]。DC-SIGN是DC表面 C型凝集素的膜蛋白,基本不表达于正常肾组织,而在肾炎早期即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DC-SIGN阳性DC在肾炎早期以肾间质为主分

血清胱抑素C(CysC)与血肌酐(Scr)对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分析

血清胱抑素C(CysC)与血肌酐(Scr)对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预 测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与血肌酐(Scr)在急性肾损伤(AKI)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未发生急性肾损伤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对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血肌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入院后12h、24h时刻观察组患者Scr水平及4h、12h、24h时刻Cys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三个亚型Scr、CysC水平较对照组更高,三个亚型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CysC对AKI、AKI-1期、AKI-2期、AKI-3期灵敏度高于Scr(P<0.05).结论在急性肾损伤发生时,对患者血清胱抑素C进行测定,有利于早期确诊,能准确地反映出肾损伤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治疗、预后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血清胱抑素;血肌酐;预测【中图分类号】R4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60-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上临床对急性肾损伤(AKI)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进一步研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内源性指标胱抑素C(CysC)是评估肾功能的理想指标.针对AKI患者,血清胱抑素C准确性、灵敏性是否高于较血肌酐尚未得到广泛认可,还需通过更多的研究证实.我院对50例急性肾损伤患者和50例未发生急性肾损伤住院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肌酐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指标对AKI的预测价值,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为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所收治,视为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46.87±8.23)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1],AKIⅠ期20例,Ⅱ期14例,Ⅲ期16例;病因:脑血管意外12__________例,多发外伤11例,肾缺血10例,中毒性肾病5例,肾破裂伤12例.排除糖尿病、高血压、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术前使用肾毒性药物者.选取同时期未发生AKI住院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6.79±8.20)岁,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使用肾毒性药物者.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作比较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等,均衡性较高(P>0.05). 1.2方法两组入选患者于入院时(0h)、入院后4h、12h及24h,采用凝血检测专用真空采血管(美国BD公司)采集静脉血5ml,置于含分离胶的黄盖采血管中,离心后分离出血清,采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与血肌酐(Scr)进行测定,仪器为美国BeckmanCoulterAU5400生化分析仪,采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由Beckman公司提供试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2-3]. 1.3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者0h、4h、12h、24h等各点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水平;将50例AKI患者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AKI-1期组、AKI-2期组、AKI-3期组,观察三个亚组、观察组、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水平;比较两种指标对急性肾损伤的灵敏度. 1.4统计学处理将我院所得数据收集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中进行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处理,通过(X±s)描述计量资料,独立样本经t检验;应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或组内

急性肾损伤小鼠肺组织损伤特点及水孔蛋白表达研究

急性肾损伤小鼠肺组织损伤特点及水孔蛋白表达研究 王丽锋;朱铭力;吴蓓;顾乐怡;倪兆慧;钱家麒;戴慧莉;严玉澄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ng tissue injury and expression of aquaporins(AQP) after acute kidney injury in mice. Methods Seventy-five male C57BL/6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 operation group (n = 25)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group (n = 50),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acute kidney injury group by ischemia-reperfusion (I/R group, n =25) and bilateral nephrectomy (BNx group, n =25). Mice were sacrificed and lung tissues were collected 0 h, 2 h, 4 h, 6 h and 24 h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ung tissues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y with HE staining, leukocyte infiltration was counted, ratio of lung wet weight to dry weight (W/D) was calculated,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Real-Time PCR)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AQP-1 and AQP-5 mRNA and protein in lung tissues. Results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in lung tissues, alveolar hemorrhage and interstitial edema developed 2 h and 4 h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in I/R group and BNx group, respectively. The numbers of leukocytes in lung tissues 4 h, 6 h and 24 h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in BNx group and 2 h, 4 h, 6 h and 24 h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in I/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sham operation group ( P < 0.05). W/D in BNx group and I/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ham operation group 4 h, 6 h and 24 h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 P < 0.05).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