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痛的中医概念

腰痛的中医概念

腰痛的中医概念

腰痛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腰痹”,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中医理论,腰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循环不畅、经络阻滞、外感风寒湿邪以及不良姿势等。

中医认为腰与肾相关,肾为先天之本,司照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腰部是肾的常见病证之一,肾脏虚弱、肾经气血不足或阳虚从而导致腰痛。

此外,腰痛在中医理论中还与其他脏腑有关,如肝主疏泄,如果肝经气滞血瘀,可导致腰痛;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职或湿邪困脾,也可引发腰痛。另外,外感风寒湿邪侵犯腰部也是导致腰痛的原因之一。

中医对腰痛的诊断主要依赖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医师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同时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的程度、性质以及排便、尿量等情况,以了解腰痛的具体状况,并通过按摩腰部、针灸及其他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相关穴位来进一步确诊。

中医对于腰痛的治疗主要采用草药、针灸、刮痧以及中药熏蒸等治疗方法。其中,草药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调和气血、温阳补肾等功效来改善腰痛症状。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四逆散、清燥汤等。对于寒湿型的腰痛,可以使用温热类药物来祛寒湿,如吴茱萸汤、独活寄生汤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腰痛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腰部及相关穴位来调和经络、活血化瘀、温阳、消除痛楚。常用的腰痛针灸治疗方法有针刺、温针、拔罐等。

刮痧是一种利用硬物进行刮擦的手法,可以刺激腰部的经络,消除湿寒和寒邪,减轻痛楚。中医还常用腰痛范围的刮痧手法有草叶刮、硬币刮、角质板刮等。

中药熏蒸是中医治疗腰痛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腰部的熏蒸来温通经络、活血止痛。常用的中药有没药、大血藤、酒大黄等。

除了以上方法,中医在腰痛的治疗中还注重养生保健。中医认为,合理调理生活作息、保持适量运动、保持体温和避免寒湿侵袭等都有助于腰痛的缓解和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腰痛时,中医还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因为腰痛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多样,治疗方法会有所差异。因此,患者应尽量寻求中医师的专业指导,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中医对于腰痛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包括脏腑失调、经络阻滞、外感风寒湿邪等因素。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用草药、针灸、刮痧、中药熏蒸等治疗方法来改善腰痛症状。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通过调理生活作息、适当运动等来预防和减轻腰痛。

腰痛的中医概念

腰痛的中医概念 腰痛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腰痹”,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中医理论,腰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循环不畅、经络阻滞、外感风寒湿邪以及不良姿势等。 中医认为腰与肾相关,肾为先天之本,司照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腰部是肾的常见病证之一,肾脏虚弱、肾经气血不足或阳虚从而导致腰痛。 此外,腰痛在中医理论中还与其他脏腑有关,如肝主疏泄,如果肝经气滞血瘀,可导致腰痛;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职或湿邪困脾,也可引发腰痛。另外,外感风寒湿邪侵犯腰部也是导致腰痛的原因之一。 中医对腰痛的诊断主要依赖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医师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同时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的程度、性质以及排便、尿量等情况,以了解腰痛的具体状况,并通过按摩腰部、针灸及其他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相关穴位来进一步确诊。 中医对于腰痛的治疗主要采用草药、针灸、刮痧以及中药熏蒸等治疗方法。其中,草药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调和气血、温阳补肾等功效来改善腰痛症状。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四逆散、清燥汤等。对于寒湿型的腰痛,可以使用温热类药物来祛寒湿,如吴茱萸汤、独活寄生汤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腰痛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腰部及相关穴位来调和经络、活血化瘀、温阳、消除痛楚。常用的腰痛针灸治疗方法有针刺、温针、拔罐等。 刮痧是一种利用硬物进行刮擦的手法,可以刺激腰部的经络,消除湿寒和寒邪,减轻痛楚。中医还常用腰痛范围的刮痧手法有草叶刮、硬币刮、角质板刮等。 中药熏蒸是中医治疗腰痛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腰部的熏蒸来温通经络、活血止痛。常用的中药有没药、大血藤、酒大黄等。 除了以上方法,中医在腰痛的治疗中还注重养生保健。中医认为,合理调理生活作息、保持适量运动、保持体温和避免寒湿侵袭等都有助于腰痛的缓解和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腰痛时,中医还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因为腰痛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多样,治疗方法会有所差异。因此,患者应尽量寻求中医师的专业指导,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中医对于腰痛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包括脏腑失调、经络阻滞、外感风寒湿邪等因素。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用草药、针灸、刮痧、中药熏蒸等治疗方法来改善腰痛症状。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通过调理生活作息、适当运动等来预防和减轻腰痛。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类似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分型】 一、肾虚腰痛二、淤血腰痛三、寒湿腰痛四、湿热腰痛 【诊断】 1、一侧或两侧腰痛,或痛势绵绵,遇劳则剧,得逸则缓,按之则减; 2、或痛处固定,胀痛不适;或锥刺,按之痛甚。 3、具有腰部感受外邪,外伤、劳损等病史。 4、需排除腰部器质性病变。 5、必要时摄腰部X线平片,CT或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一)卧床休息 患者卧硬板床有利于肌肉松弛,缓解腰椎间盘和神经根压力。 (二)药物治疗 1、肝肾亏虚 治法:补益肝肾壮骨强筋方用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 常用药:熟地白芍山茱萸茯苓川断当归牛膝杜仲五加皮:偏阳虚者,加肉桂附子巴戟天:偏阴虚者,加枸杞墨旱莲等 2、淤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选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常用药: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等 3、寒湿腰痛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方选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常用药: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

4、湿热腰痛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方选:加味二妙散《医略六书》。 常用药:炒苍术炒黄柏肉桂半夏制南星炙远志石菖蒲金樱子芡实煅牡蛎莲须蛇床子细辛等 (三)中药封包治疗 活血化瘀、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常用药:川椒艾叶透骨草荆芥防风鸡血藤川草乌(四)针灸治疗 常用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有根性疼痛者加夹脊穴。 (五)推拿按摩及理疗 缓解腰肌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 (六)牵引 使椎间隙增大,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还纳或改变神经根与随和的位置关系,从而缓解疼痛。 二、微创治疗: 腰椎间盘髓核O3消融术 阿克苏市中医院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概述、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腰椎间盘突出症”范畴。 中医病名:腰痛病(TCD编码为:BGS000) )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为:M51.202 ) 中医观点:腰痛,是指腰部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甚则痛连脊骨。《素问-病能论》:“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侯》:“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西医观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有内因、外因两个因素造:内因①、间盘先天发育异常。②、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力减退。外因:①、一次较重的外伤。②、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积累性损伤。③、寒冷刺激。 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腰痛病临床常见证型: ? 血瘀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2、寒湿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西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①临床症状:有腰痛或有一侧以上的坐骨神经痛,可在咳嗽、喷嚏、大便等腹压增加时加重; ②临床体征:有腰椎旁压痛或沿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③CT或MRI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中医学-腰痛

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 2.病机 基本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理因素:湿和瘀。 病位:腰府,与肾和膀胱经、任督、冲、带经脉相关。 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类症鉴别 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辨证论治 1.寒湿腰痛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

中医关于“腰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腰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腰痛的发生主要因外邪侵袭、跌仆闪挫引起经脉受阻,气血不畅,或年老体虚,肾气亏虚,腰府失养。气血阻滞,瘀血留着,痹阻经脉,气血不通,亦可发为腰痛。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虚侵入,导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2.年老体虚 先天察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致肾之精气亏虚,无以满养筋脉而发生腰痛。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言:“腰痛,精气虚而即客病也。” 3.跌仆闪挫 举重抬,屏气闪挫,暴力扭转,坠落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如《景岳全书·腰痛》:“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二、病机 1.腰痛的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湿邪侵袭,其性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阳气不运,以致肌肉筋脉拘急而痛;感受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经脉不畅而生腰痛。内伤腰痛多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失养。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内外二因,相互影响,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乘袭,痹阻经脉,发生腰痛。 2.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脉、督脉、带脉等经脉密切相关。腰为肾之府,赖肾之精气以濡养,故肾病可致腰痛。若外感寒湿、湿热或瘀血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利,以及内伤及肾,均发生腰痛 3.病理性质虚实不同,但以虚为多,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但腰痛以肾虚为主,因肾藏精,主封藏,若肾之精气亏虚,最易发生腰痛。 4.腰痛实证延久不愈,邪留伤肾可由实转虚;虚证腰痛,常因肾虚易感外邪而加重,多见本虚标实错杂之候。寒湿久郁,可以化热。寒湿、湿热邪痹日久,络脉不利,多致气滞血瘀。而寒湿、湿热、血瘀均可伤肾,寒湿易伤肾之阳气,湿热每易耗伤肾之阴精。

腰痛的中医名词解释

腰痛的中医名词解释 在现代社会中,腰痛已经成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无论是因为长期坐姿不当、过度劳累还是年龄增长等原因,腰痛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痛苦。然而,在中医的视角下,腰痛并不只是简单的症状,其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入的解释和理论。 首先,中医将腰痛归类为“痹痛”范畴。痹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类型,广泛出现 于人体关节周围及相应部位。中医认为,腰痛的产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经络阻滞有关。所谓气血运行,是指人体内部的气机和血液在经络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当这种运行受阻或不顺畅时,就容易导致腰痛的发生。 不同的中医理论还进一步解释了腰痛的具体原因。比如,中医的五脏学说认为 腰痛与肾脏有着紧密的关系。肾是人体重要的六腑之一,主要负责生殖、水液代谢等功能。中医认为,肾失调会导致腰部的疼痛。此外,中医理论中还有关于“湿邪”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阴湿之气聚集而形成的病理状态。湿邪与腰痛的关系较为密切,湿邪聚集会导致腰部湿气滞留,进而引发腰痛。 在中医诊断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腰痛有着明确的命名与解释。其中较为常见的 是“腰间盘突出”。腰间盘位于脊柱骨骼之间,其间有软骨作为缓冲物。当腰椎间盘受损或退行性改变时,会导致盘状物挤压神经根,引起腰部疼痛。中医则将这种情况称为“半月板损伤”或“腰痛症”。此外,在中医理论中还存在着“寒湿腰痛”、“肾 虚腰痛”、“痰湿腰痛”等各种类型的腰痛,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和治 疗方法。 中医治疗腰痛的方法也丰富多样。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其中针灸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中医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腰痛的作用。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揉捏等动作来刺激身体表面的穴位和组织,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腰部症状。艾灸则是采用艾绒燃烧产生热量的方法来刺激特定穴位,以达到温热疏通的效果。

中医对腰背痛的认识

中医对腰背痛的认识 腰背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对腰背痛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腰背痛是由于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腰肌劳损、筋脉受阻而引起的疼痛症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腰背痛的认识。 中医认为腰背痛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腰背痛可能是肾脏功能不佳所致。肾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生命之源,主管生殖、生长和发育等功能。当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会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腰背痛。 中医认为腰背痛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中医强调气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充足、流通畅达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而当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时,会导致腰肌劳损、筋脉受阻,进而引发腰背痛。因此,中医治疗腰背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促进腰部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中医对腰背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针灸、中药疗法等。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腰背痛的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腰部气血的运行,达到缓解腰背痛的目的。此外,中医中药疗法也是治疗腰背痛的重要手段。中医认为,中药可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从而改善腰部气血运行的状态,减轻疼痛症状。

除了针灸和中药疗法,中医还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腰背痛与生活习惯和饮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久坐不动、姿势不正确、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导致腰背痛的发生。因此,中医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避免过度劳累。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建议多摄入一些有益于腰部健康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鲤鱼等。 总结起来,中医对腰背痛的认识是基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理论基础。中医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腰背痛,包括针灸、中药疗法等。此外,中医还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对于腰背痛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面对腰背痛问题时,我们可以考虑中医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健康的效果。

中医关于“腰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腰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一、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腰部多拘急疼痛、刺痛,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慢性腰痛,病程较长,时作时止,腰部多隐痛或酸痛。西医学中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均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腰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1.《黄帝内经》有“腰痛”病名,病因与肾精亏虚、外邪侵袭、外伤瘀血、情志内伤等有关。病位在肾,与督脉相关,病性以虚为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刺腰痛》曰:“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病胀腰痛。”《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寒湿腰痛为“肾著”,描述了其症状特点,用甘姜苓术汤治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谓:“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并提出急慢性腰痛的分类。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腰痛》载有独活寄生汤。 4.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青娥丸,至今仍是常用方剂。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腰痛叙论》谓:“夫腰痛,虽

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至房劳坠堕,皆能致之。” 5.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腰痛》认为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并提出“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6.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腰痛》云:“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强调应详辨虚实。秦景明《症因脉治》将腰痛分为风湿、寒湿、湿热等外感腰痛,血停滞、怒气郁结、痰注停积、肾阳不足、肾阴火旺等内伤腰痛两大类型。 7.清·吴谦《医宗金鉴》归纳了腰痛的九种病因。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云:“治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提出腰痛的治疗应分清标本先后缓急。 8.《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9.《证治准绳·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大抵诸腰痛,皆起肾虚,既夹邪气,则须除其邪。如无外邪积滞而自痛,则唯补肾而已。” 10.《景岳全书·腰痛》:“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属中医学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肌腰骶部的钝痛,平卧时减轻,活动后加重,重者呈痉挛性剧痛,这主要是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一般多发于单侧。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早期神经根底部的炎症化学性刺激造成的,后期炎症和消退后机械性压迫往往出现麻木或下肢发凉。 肌肉;力量减弱或瘫痪:一般可出现胫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继发产生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破行。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突出较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 【诊断要点】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 (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属中医学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肌腰骶部的钝痛,平卧时减轻,活动后加重,重者呈痉挛性剧痛,这主要是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一般多发于单侧。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早期神经根底部的炎症化学性刺激造成的,后期炎症和消退后机械性压迫往往出现麻木或下肢发凉。 肌肉;力量减弱或瘫痪:一般可出现胫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继发产生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破行。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突出较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 【诊断要点】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 (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

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3) 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4) 间歇性跋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 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 (6)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60°以内可出现坐骨神经痛,阳性率约90%。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将踝关节被动背屈,如再度出现放射痛,则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 (7) 仰卧挺腹试验:病人仰卧,作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8) 股神经牵拉试验:病人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出现

中医病名腰痛的定义

中医病名腰痛的定义 腰痛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名,指的是腰部出现疼痛的症状。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也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腰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腰部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关节退行性变等。 腰痛的症状表现多样,可以是轻微的不适感,也可以是剧烈的疼痛。腰痛的部位通常位于腰椎的下方,有时也会放射到臀部、大腿后侧甚至下肢。腰痛的性质可以是胀痛、酸痛、钝痛或刺痛等。 中医学认为,腰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等是常见的病因。此外,情志不畅、寒湿侵袭、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腰痛的发生。因此,在中医诊断中,除了要了解患者的腰痛症状外,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病史、舌脉等信息,以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腰痛的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针灸、中药内服和外敷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腰痛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中药内服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活血化瘀、温肾壮阳、益气养血等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外敷疗法包括药物外敷、艾灸等,可以通过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腰痛症状。

除了中医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来缓解腰痛。比如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量运动,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湿等。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名,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医治疗腰痛的方法多样,包括针灸、中药内服和外敷疗法。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来缓解腰痛。对于腰痛患者来说,及早明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积极调理生活习惯,有助于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腰痛症中医治疗科普知识

腰痛症中医治疗科普知识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腰痛症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正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医学在腰痛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传统中医药也在这一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治疗智慧和价值。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与个体差异,为腰痛症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有益的途径。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治疗腰痛症的原理、方法和效果,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古老医学体系的应用。我们将介绍中医对腰痛症的独特认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解读其病因,为读者呈现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我们还将强调个体化诊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为读者提供更加综合和可行的治疗建议。 1、中医理论与腰痛病 腰痛症是一种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腰痛病”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的疼痛、僵硬和放射痛等症状。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平衡状态,而腰痛病正是这种平衡受到破坏的结果。以下是中医理论在腰痛症治疗中的关键观点: 阴阳失调与气血不畅:中医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以及气血的畅通运行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腰痛症可能与肝肾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有关。腰为肾之腑。阴阳失调可能导致腰部病变,气血不畅则会引发淤血、瘀滞等问题。 不同类型的辨证治疗: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腰痛症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寒湿型、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等。不同类型的辨证有不同的治疗侧重点。例如,寒湿型强调祛寒湿,肝肾亏虚型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气滞血瘀型侧重活血化瘀等治疗。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腰痛症强调综合治疗,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痉挛等手段来改善症状。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第六节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有报告认为世界人口的80%患过腰背痛,本病为中医内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中医有较好的疗效。 腰痛一病,古代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素问·刺腰痛》认为腰痛主要属于足六经之病,并分别阐述了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针灸治疗。《内经》在其他篇章还分别叙述了腰痛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并提出病因以虚、寒、湿为主。《金匮要略》已开始对腰痛进行辨证论治,创肾虚腰痛用肾气丸、寒湿腰痛用干姜苓术汤治疗,两方一直为后世所重视。隋·《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上,充实了“坠隋伤腰”、“劳损于肾”等病因,分类上分为卒腰痛与久腰痛。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增加了按摩、宣导疗法和护理等内容。金元时期,对腰痛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如《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并强调肾虚的重要作用。清代,对腰痛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已有系统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病因和分型作了概括。《证治汇补·腰痛》指出:“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对临床很有意义。

中医腰痛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中医腰痛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中医关于腰痛主要有四方面的发病机理 (1)感受寒湿:由于久居冷湿环境,衣着湿冷,身劳汗出等,都可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凝敛收引,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 (2)感受湿热: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感受其邪,阻遏经脉,而发为腰痛。 (3)肾虚亏损:多因久病肾虚,肾之精气无以濡养筋脉,而引起腰痛。其痛势绵绵,遇劳更甚,反复发作,多见于虚证、里证。 (4)气滞血淤:久病肾虚损及经脉气血,使其运行不畅,而致脉络阻滞,血淤滞留于腰部而发生疼痛。此腰痛为虚实夹杂,肾虚为其本,气滞血淤为其标。页首 中医腰痛病证表现及至治法 1、寒湿证 【证候标准】 腰部冷痛重着,得热则减,转侧不利。遇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重,静卧时腰痛不减甚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或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2、湿热证 【证候标准】 腰部弛痛,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疼痛加重。小便短赤,甚或大便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3、瘀血证 【证候标准】 腰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轻症俯仰不利,重症痛剧不能转侧,或有外伤、用力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4、肾虚证 【证候标准】 腰部酸软或绵绵作痛,喜揉按,遇劳则甚,卧则痛减。腰膝软弱无力,或少腹拘急,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失眠少寐,口燥咽干。舌苔少,脉虚细弱。偏阳虚者舌淡、脉沉弱,偏阴虚者舌红、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治疗方剂(供参考) 1.风湿腰痛 主证:腰部疼痛、走串不定,牵引腿足,活动不利,天气阴变则疼痛加重,脉浮弦,苔薄白。治法:袪风湿、止腰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2克、桑寄生18克、秦艽9克、防风6克、细辛3克、川芎6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牛膝9克、杜仲12克、桂心3克、甘草3克,水煎服。方中独活、细辛、防风、秦艽、茯苓、桂心袪风散寒利湿,当归、川芎、白芍活血止痛,桑

【腰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腰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什么是腰痛(中医)? 腰痛是指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而言。腰在脊柱两侧,腰脊相连,故腰痛常与脊痛并见,并见者称为腰脊痛,不属本条讨论范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腰痛(中医)怎么引起?腰痛(中医)发病原因? 本症的成因,虽有寒湿、湿热、瘀血、肾精亏损等方面,但肾亏为其主要因素。因病变部位属于肾之外府,而外邪侵袭经久不愈,亦能伤肾,故其本多为肾虚。 腰痛成因,有外因与内因之分,外因为风寒湿邪气及外伤致病,属实:内因为年老、久病、耗损肾气所致,属虚。实证日久,必损及肾而成虚证,故腰痛以虚者为多。正如《景岳全书·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 腰痛(中医)诊断标准&腰痛(中医)做哪些检查? 常见证候 风寒湿腰痛:腰痛时轻时重,得暖则舒,遇寒冷或阴雨天气加重。因感受风邪较重者,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脊背,或关节游痛:感受寒邪较甚者,则腰痛部位固定,有冷痛之感,疼痛程度也较重,甚至不能俯伸转动,脉沉有力:感受湿邪较重者,虽疼痛不甚,但有重着痠楚感觉,舌苔多滑腻,其脉缓。 湿热阻痹腰痛:腰部疼痛较著,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而活动后可以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肾虚腰痛:双侧腰痛以痠软为主。喜揉接,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伴见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伴见心烦失眠,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瘀血阻络腰痛:腰痛如刺,固定不移。日轻夜重,拒接。舌质暗紫。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鉴别分析 风寒湿腰痛与湿热阻痹腰痛:两者均为外感邪气而发病,风寒湿邪常合而致病,即成为风寒湿痹腰痛,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中风气胜者为行痹,腰痛并见关节游走疼痛,治宜疏风通络为主,方用羌活汤;寒气胜者为痛痹。腰部疼痛明显,固定不移,遇冷加重。并见畏寒等寒象,饴宜散寒通络为主,方选姜附四物汤治疗:湿气重者为着痹,腰痛并有重着之感,治宜除湿为主,方用肾着汤。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则成湿热阻痹腰痛,此时当有热象,如痛处灼热,小便黄赤。舌苔黄啸等,治宜清热除湿并重,方用四妙丸加味治疗。 肾虚腰痛:常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腰痛。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腰者肾之府,转播不能。肾将惫矣。”肾虚腰痛以病程长。痉痛喜揉按,腿软无力为临床特征,其中偏于阴虚者,兼见肾阴虚表现,如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治疗:偏于阳虚者则面色咣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治宜温阳补肾,方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治疗。肾虚腰痛而无明显阴阳偏虚者,治疗以补肾为主,可用青娥丸治疗。 瘀血阻络腰痛:常因跌扑外伤引起,久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亦可使瘀血留着腰部而发生疼痛。外伤所致腰痛,常有局部青紫和压痛:久病腰痛成瘀者-常在原来腰痛基础上疼痛性质改变,而以刺痛为主,且入夜更甚,拒接,舌质紫暗。两种腰痛的治疗均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身痛逐瘀汤等治疗。 腰痛成因,有外因与内因之分,外目为风寒湿热邪气及外伤致病。属实;内因为年老、久病,耗损肾气所致。属虚。实证日久。必损及肾而成虚证,故腰痛以虚者多。正如(景岳全书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 (丹溪心法·总论痛病):“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