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猪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智猪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智猪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智猪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智猪博弈理论

介绍

在博弈论(GameTheory)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以下纯收益计算相同),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用博弈论中的报酬矩阵可以更清晰的刻画出小猪的选

择:

从矩阵中可以看出,当大猪选择行动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4,所以小猪选择等待;当大猪选择等待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0,所以小猪也选择等待。综合来看,无论大猪是选择行动还是等待,小猪的选择都将是等待,即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

在小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职业经理人最为基本的素质。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让其他大的企业首先开发市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时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职业经理人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十分常见,却很少为小企业的经理人所熟识。

博弈与制度由智猪博弈故事得到的启示

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这个案例令我们不得不思考——

【博弈与制度】

“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在博弈中,每一方都要想方设法攻击对方、保护自己,最终取得胜利;但同时,对方也是一个与你一样理性的人,他会这么做吗?这时就需要更高明的智慧。博弈其实是一种斗智的竞争。作为一门科学,博弈论就是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行为的一种学问。或者准确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学问,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对策论”。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理解博弈论,如何运用博弈论原理指导企业有效管理,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价格和产量决策、经济合作和经贸谈判、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参与投标拍卖、处理劳资关系,以及在与政府的关系和合作等多方面,博弈论都是企业经营者十分有效的决策工具,或者至少是比较科学的决策思路。

还有一个经典案例,是说当年英国政府将流放澳洲的犯人交给往来于澳洲之间的商船来完成,由此经常会发生因商船主或水手虐待犯人,致使大批流放人员因此死在途中(葬身大海)的事件发生。后来大英帝国对运送犯人的办法(制度)稍加改变,流放人员仍然由往来于澳洲的商船来运送,只是运送犯人的费用要等到犯人送到澳洲后才由政府支付给商船。仅就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几乎再也没有犯人于中途死掉的事情发生。

关于这一问题,现任招商局掌门人秦晓先生在最近做客

央视《对话》节目时,也谈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企业领导人应该去制定游戏规则,而不应该单纯地去做裁判。他觉得制度应当比个人的权威和魅力更重要。小平同志讲过一句话,说一个好的制度可以约束坏人;一个坏的制度呢可以使好人变坏。回顾历史,我们动不动就说获诺贝尔奖学金会怎么样,爱迪生又发明了什么,但几乎少有人讲保险制度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有多大,专利制度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有多大。于是乎,又引出另一个新的问题——

【制度与文化】

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但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去研究企

业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则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高境界”。

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动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之

中,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文化优劣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着制度的成本。当企业倡导的优秀文化且主流文化认同度高时,企业制度成本就低;当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低时,企业的制度成本则高。由于制度是外在约束,当制度文化尚未形成时,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员工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要求去做,其成本自然就高;当制度文化形成以后,人们自觉从事工作,制度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时,制度成本就会更低。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机制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企业的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精神风貌是否高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由此可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须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既然这样,有人就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完善,应凭它有多少条制度来衡量,规章制度越多,说明企业管理越完善,企业越有发展潜力。甚至还有人认为企业管理中最好不要存在管理艺术,只要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了,

企业就会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是企业管理追求的境界。制度真能解决一切吗?我们先看看两个例子。美国资本市场作为世界上运作最规范及效率最高的市场之一,其运行模式一直被作为其它市场的学习对象。可是近年来却频频暴露出一系列丑闻,先有安然事件,再有世界通讯、华尔街中介的作假行为,这不由让我们产生反思,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制度,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有完善的法治体制,为何制度会失效呢?这时,我们不得不研究——

【法治与文化】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创造价值的主要实体,它的活动需要博弈,更需要规则。依法治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上最早的市场经济的确是完全的自由经济,政府只充当市场的“守夜人”。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自由竞争”的磨难之后,深感缺乏法治的经济虽然“自由”,但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法治,以求借助法治的力量来引导、规范和制约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

作为一种制度方式,法律的存在价值在于介入社会并且调控内在的关系。然而,就因为这样一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科,法学吸收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去观察世界,并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反哺于其他学科。现在从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看,不管是法学还是经济学,它们的核心主题是制度。因为,社会科学的问题无外乎描述社会如何存在和运行的实证理论应该如何规范的理论,二者的结合则有种种所谓“改造世界”的政策主张和制度建构。这样,市场博弈就成了法律和

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一项法律规则会引申出一套博弈规则,签订一个契约也就意味着已经进入一种博弈。

但任何人都知道,没有一项法制是包治百病的,只有对法制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才不会陷入制度的陷阱之中。同样,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作为正式制度之一,是用“他律”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一种显性的制度。但是企业仅仅有规章管理制度还是不够的,在正式制度之外有管理漏洞的空白,这就需要另一种制度来配合,那就是企业文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了政治、经济制度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具体到企业则指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规章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一部分文化。对企业而言,它主要指企业文化。如果说企业管理制度是让想犯罪的人没有机会犯罪,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罪的人不愿意犯罪!我们强调依法治企,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因为我们的企业还有很多人治的色彩,还没有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接轨。但强调的是,如果对其依赖过了头,就等于说有了法律和制度就会有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恐怕就有失偏颇。无疑,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成功应用的最新成果。这里强调企业管理要做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结合,换而言之,就是在抓法治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实现企业法治。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但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机关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者,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谈文化建设,如果能够把制度建设和依法治企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这样不但能使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吹糠见米”的作用,而且也使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坚实可靠的保证。

纳什均衡

百科名片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目录[隐藏]

纳什均衡名称来源及简介:

纳什均衡定义:

纳什均衡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纳什均衡的重要影响

纳什的传记:《普林斯顿的幽灵》

纳什均衡名称来源及简介:

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纳什在上述论文中,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于两人零和博弈。该解概

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定义:

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

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纳什均衡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讲到两个囚犯的故事。)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表2.2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表2.2囚徒困境博弈

关于案例,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首先应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

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基于经济学中Rationalagent的前提假设,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释放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结局,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纳什均衡的重要影响

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

根本基础,正如克瑞普斯(Kreps,1990)在《博弈论和经济建模》一书的引言中所说,“在过去的一二十年内,经济学在方法论以及语言、概念等方面,经历了一场温和的革命,非合作博弈理论已经成为范式的中心……在经济学或者与经济学原理相关的金融、会计、营销和政治科学等学科中,现在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不懂纳什均衡能够‘消费’近期文献的领域。”纳什均衡的重要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改变了经济学的体系和结构。非合作博弈论的概念、内容、模型和分析工具等,均已渗透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经济学科的绝大部分学科领域,改变了这些学科领域的内容和结构,成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和理论分析工具,从而改变了原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各分支学科的内涵。

(2)扩展了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范围。原有经济学缺乏将不确定性因素、变动环境因素以及经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化的有效办法,因而不能进行微观层次经济问题的解剖分析。纳什均衡及相关模型分析方法,包括扩展型博弈法、逆推归纳法、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等概念方法,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工具。

(3)加强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纳什均衡理论不回避经济个体之间直接的交互作用,不满足于对经济个体之间复杂经济关系的简单化处理,分析问题时不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而是深入分析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强调从微观个体行为规律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根源,因而可以更深刻准确

地理解和解释经济问题。

(4)形成了基于经典博弈的研究范式体系。即可以将各种问题或经济关系,按照经典博弈的类型或特征进行分类,并根据相应的经典博弈的分析方法和模型进行研究,将一个领域所取得的经验方便地移植到另一个领域。

(5)扩大和加强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纳什均衡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普通,而且普通到几乎无处不在。纳什均衡理论既适用于人类的行为规律,也适合于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存、运动和发展的规律。纳什均衡和博弈论的桥梁作用,使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6)改变了经济学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在进化博弈论方面相当有造诣的坎多利(Kandori,1997)对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的名言“你甚至可以使一只鹦鹉变成一个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因为它必须学习的只有两个词,那就是‘供给’和‘需求’”,曾做过一个幽默的引申,他说,“现在这只鹦鹉需要再学两个词,那就是‘纳什均衡’”。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策略选择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并提供一种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博弈论中,纳什均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领域。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 博弈 博弈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两个或多个决策者进行策略选择的过程。每个决策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他们通过选择不同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2. 策略 策略是指在博弈中每个决策者可以采取的行动方案。每个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目标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 3. 支配策略

支配策略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一个决策者采取某种行动方案时,其他 所有决策者都会采取同样的行动方案。这种情况下,该行动方案被称 为支配策略。 4.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在博弈中,每个决策者都采取最优的策略,且没有任何 一方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纳什均衡下,每 个决策者都做出了最优的选择,整个博弈过程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 二、纳什均衡的应用 1. 社会科学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纳什均衡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例如,在政治学中,研究政治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时可以使用博 弈论模型,并通过计算纳什均衡来预测政治家们可能采取的行动。 2. 经济学 在经济学领域中,博弈论和纳什均衡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竞争分析、价 格战、拍卖等问题。例如,在拍卖中,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和 目标选择不同的出价策略。通过计算纳什均衡,可以预测最终获胜者

以及他所支付的价格。 3. 生物学 在生物学领域中,博弈论和纳什均衡被用于研究动物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例如,在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会存在资源的竞争和合作,通过使用博弈论模型并计算纳什均衡,可以预测不同类型的动物在不同情境下采取的行动。 三、纳什均衡的局限性 虽然纳什均衡在博弈论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提供准确的预测结果,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唯一的 在某些情况下,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例如,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双方都选择背叛和双方都选择合作。这种情况下,无法确定哪种策略会被采取。 2. 纳什均衡可能不稳定 有些博弈模型中可能存在非稳定的纳什均衡。例如,在石头剪刀布游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引言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制定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在每个决策制定者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不存在个体可以通过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进一步获益的状态。本文将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纳什均衡的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博弈论基本概念 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决策制定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决策制定者,每个决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博弈论的基本元素包括玩家、策略和收益。玩家是决策制定者的角色,策略是玩家在每个决策点上可以采取的行动,收益是每个玩家在不同策略组合下所获得的利益。 博弈论中常见的博弈形式包括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在合作博弈中,玩家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并达成协议,而在非合作博弈中,玩家之间相互独立且没有协作的能力。 纳什均衡的概念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提出。纳什均衡指的是在每个决策制定者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不存在个体可以通过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进一步获益的状态。 具体来说,在一个博弈中,如果每个玩家选择了一个策略组合,且任何一个玩家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都无法提高自己的收益,那么这个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最优响应函数。最优响应函数指的是一个玩家在其他玩家的策略给定时,可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的策略选择。 纳什均衡的特性 纳什均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性: 1.独立于个体的理性决策:纳什均衡的形成不依赖于玩家之间的协商或合作, 而是由每个玩家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独立的决策而达成的。

博弈论

博弈论 是一种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的数学决策方法;研究竞争中参加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根据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断,研究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洛(Zermelo),波雷尔(Borel)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 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

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它们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目前经济学家们现在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

博弈论纳什均衡

博弈论纳什均衡 什么是纳什均衡? 1、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称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概念,指的是: 一种博弈稳定结果,谁单方改变策略,谁就会损失。 两个囚徒互相揭发,就是一种纳什均衡。 对于每个囚徒来说,如果打破纳什均衡,在对方实施揭发策略时,改变揭发策略,保持沉默,自己就会由判刑2年,变成判刑5年。 也就是说,两个囚徒互相揭发是稳定博弈结果,谁单方改变策略,就会受到损失。 这也就是均衡涵义所在,两个囚徒从利己角度,都不会单方改变策略。博弈策略稳定,博弈结果也稳定。 之所以命名为纳什均衡,是因为提出者是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 之所以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原因就是:两个囚徒如果合作,互相保持沉默,各自只要坐牢1年;但最终博弈结果,也就是纳什均衡显著特 征,是不合作。 2、纳什均衡意义重大。 纳什均衡提出,震动整个经济学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曾说:“你只要教会鹦鹉说‘需求和供给’,它也是经济学家。”博弈论专家坎多瑞则说:“这只鹦鹉现在必须多学一个词了,那就是‘纳什均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尔森也说:“发现纳什均衡意义,可以和生命科学中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相媲美。” 纳什也因为提出纳什均衡,创立博弈论,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奖。 纳值均衡意义重大,简单来说,就是它对于经济学具有重大意义。 读友们如果了解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原理,就知道,古典经济学认为,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个体追求私利行为,会促进集体利益最大化。 但纳什均衡却违反上述原理:两个囚徒分别追求私利行为,并没有促进集体(囚徒整体)利益最大化,反而是损人不利己。 这正是市场失灵软肋之处,通过博弈论视角可以得到合乎逻辑解释,更有条件找到合适解决方案。从上述这点,读友们可以“一斑窥全豹”,感受到博弈论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纳什均衡非常普遍,小至个人沟通,中到公司竞争,大到国家往来,都可以观察到。 Q2:怎样运用纳什均衡? 1、分析囚徒困境。 如上所述,囚徒困境纳什均衡结果是,两个囚徒互相揭发。发生这个过程并不难理解:

智猪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智猪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智猪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智猪博弈理论 介绍 在博弈论(GameTheory)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以下纯收益计算相同),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用博弈论中的报酬矩阵可以更清晰的刻画出小猪的选

择: 从矩阵中可以看出,当大猪选择行动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4,所以小猪选择等待;当大猪选择等待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0,所以小猪也选择等待。综合来看,无论大猪是选择行动还是等待,小猪的选择都将是等待,即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 在小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职业经理人最为基本的素质。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让其他大的企业首先开发市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时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职业经理人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十分常见,却很少为小企业的经理人所熟识。 博弈与制度由智猪博弈故事得到的启示 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这个案例令我们不得不思考——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 导言: 纳什均衡和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对于分析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决策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应用,并阐述其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在博弈论中,决策者被称为“玩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做出决策,并受到其他玩家的决策结果的影响。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在给定的决策环境下,玩家们应该如何选择策略,以达到自己的最优利益。 博弈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博弈和策略。博弈是指玩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策略是指玩家在博弈中可选择的行动方式。对于每个玩家来说,他们的目标是通过选择最优策略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二、纳什均衡的概念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提出。在一个博弈中,如果每个玩家都选择了最优策略,而且没有玩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那么这个博弈就达到了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它意味着每个玩家都在最优策略下做

出决策,没有必要再进行策略的改变。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但是它保证了每个玩家在当前策略下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三、纳什均衡的应用 纳什均衡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纳什均衡被用来分析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策略选择。在一个市场中,如果每个企业都选择了最优策略,那么市场将达到纳什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纳什均衡还被应用于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和关税水平会影响各自的利益。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博弈关系,可以找到达到纳什均衡的贸易政策,实现贸易的互利共赢。 在环境保护领域,纳什均衡被用来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政策选择。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环境状况。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可以找到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 四、纳什均衡的限制 尽管纳什均衡在博弈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纳什均衡只是一种状态,它并不能保证达到这种状态的路径是最佳的。其次,纳什均衡假设玩家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但在实际情况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最后,纳什均衡只考虑了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理论》 姓名张贺祺 学号 2010010404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老师张秉云

摘要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关键字:博弈论;纳什均衡;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引言 (4) 二、博弈论与纳什均衡的主要内容 (4) (一)博弈论的主要思想 (4) (二)博弈论的分类 (5) 三、经典案例 (7) (一)博弈论的经典案例 (7) (二)纳什均衡经典案例 (7) 四、博弈论和纳什均衡的重要影响 (8) (一)博弈论的重要影响 (8) (二)纳什均衡的重要影响 (8) 参考文献 (9)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理论 一、引言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咯(Zermelo),波雷尔(Borel)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 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假设有n人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二、博弈论与纳什均衡的主要内容 (一)博弈论的主要思想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博弈论模型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描述:G = {P, A S, I, U) P:为局中人,博弈的参与者,也称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组织,局中人以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做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对抗者: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做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因此对

博弈论

?16日培训内容:《博弈论》 ?主讲:夏大慰,博士生导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首任院长。 ?听课总结 一、博弈论基本概念及其精髓 1.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 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 2.零和博弈:博弈当中参与者的利益严格对立,一个人所得永远等于另一个所失。如麻将、 扑克、橄榄球。 3.混合策略博弈:参与人通过模糊自己的策略动机迷惑对手的博弈。 4.优势策略:一个使参与者领先其对手的策略,无论这些对手采用什么策略,结局都是一 样。针对的是你的其他策略,而不是你的对手的策略。 5.博弈论的精髓在于基于系统思维基础上的理性换位思考,即在选择你的行动时考虑你的 得益,但是你应当用他人的得益去推测他人的行动,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二、游戏中洞察博弈 1.三个火枪手。甲命中率30%,乙80%,丙100%,每人一次开枪机会,若甲乙丙分别轮流 开枪,每人应首先向谁开枪。 2.100元纸币拍卖。规则:除最终报价者对价获得纸币外,次高价者判定为输家。 3.在1-100之间选择数据。一个团队成员在1-100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规则:以每个人 所选择数的三分之二汇总计算平均数,谁最接近团队平均数就获胜。 三、纳什均衡

1.在给定其他参与者策略情况下,没有一个参与者能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使自己 的得益提高,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2.我所做的是:给定你所做的,我所做的是最好的;你所做的是:给定我所做的,你所做 的是最好的。 3.智猪博弈。猪圈中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一端有个按钮,每按一下猪圈另一端食槽 中会有10个单位猪食进槽,但按一下会耗去相当于2单位猪食的成本。如果大猪先到食槽,大猪吃到9单位食物,小猪只能吃到1单位;如小猪先到,小猪吃4单位而大猪吃6单位;如果同时按并同时到食槽,则大猪吃7单位而小猪吃3单位食物。 4.结果:大猪按,小猪等待。 5.结论:处于强势的参与者为维护自己利益采取某种决策时,为其他弱势参与者提供了搭 便车的机会。 四、囚徒困境-占优策略 1.两个犯罪嫌疑人囚徒A与囚徒B因犯非法持有枪械罪和被怀疑可能犯有一级谋杀罪被逮 捕,检察官将他们分别关在两间牢房里进行审讯。检察官对囚徒A说,“我们实行的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如果你坦白了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会被无罪释放,他将会因一级谋杀罪被判死刑;如果他坦白了而你不坦白,他将会被无罪释放,而你将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处世智慧之“纳什均衡”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处世博弈现象。 作为理性人,比如现实中的许多争吵,大到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小到人与人之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大一部分都可归于博弈双方的纳什均衡。这种争吵或者由于一方认为不公平造成的,或者由于双方均认为不公平造成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刚和小强结伴旅游。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到了中午,大刚和小强准备吃午餐。大刚带了3块饼,小强带了5块饼。这时,有一个路人经过,他说自己也饿了。大刚和小强邀请他一起吃饭。路人接受了邀请。大刚、小强和路人将8块饼全部吃完。吃完饭后,路人感谢他们的午餐,给了他们8块钱,然后继续赶路。 大刚和小强为这8块钱的分配展开了争执。小强说:“我带了5块饼,理应我得5块钱,你得3块钱。”大刚不同意:“既然我们在一起吃这8块饼,理应平分这8块钱。”大刚坚持认为每人各4块钱。为此,大刚找到公正的退休法官。 退休法官说:“孩子,小强给你3块钱,因为你们是朋友,你应该接受它;如果你要公正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公正的分法是,你应当得到1块钱,而你的朋友小强应当得到7块钱。” 大刚不理解。退休法官说:“是这样的:你们3人吃了8块饼,其中有你带的3块饼,有小强带的5块。你吃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即三分之八块,路人吃了你带的饼中的三分之一块;你的朋友小强也吃了三分之八块,路人吃了他带的饼中的三分之七块。这样,路人所吃的八分之三块饼中,有你的三分之一,小强的三分之七。路人所吃的饼中,属于小强的是属于你的7倍。因此,对于这8块钱,公平的分法是你得1块钱,小强得7块钱。你看有没有道理?” 大刚听了退休法官的分析,认为有道理,愉快地接受了1块钱,而让小强得到7块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博弈的结果是,退休法官所提出的对金币的“公平”分法,遵循的原则是:所得与自己的贡献相等。 在一个笼子里关了一群猴子,主人每过一天就打开笼子抓一只猴子去杀掉。每天主人来时,每个猴子都紧张,它们不敢有任何举动,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选中。当主人把目光落在一只猴子身上时,其余的猴子就希望主人赶快决定。当主人最终作出决定时,没有被选中的猴子非常高兴。那个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其余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观看。这样的过程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掉了。 事实上,如果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有可能会逃掉。但从博弈的结果看,猴子并没有那样做,因为每只猴子不知道其余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它怕自己的反抗会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选中宰杀掉。这种均衡者的博弈,往往使其最终失去自己。 在现实社会中,窃贼行为不断发生,而窃贼屡屡能得手,究竟原因何在呢?比如,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车上的乘客看到了,但不敢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被偷的人不是我,我反抗了,我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遭到伤害;而不反抗虽不得益,但也不受损,我何必要反抗呢?这就是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小偷为什么总能屡屡得手的原因之所在。 窃贼在偷东西时发出这样的信号:如果谁反抗伤害谁。乘客想,窃贼的威胁是可信的:因为

博弈论中的博弈策略与纳什均衡

博弈论中的博弈策略与纳什均衡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制定和行为选择的学科,主要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 社会学等领域。在博弈论中,博弈策略和纳什均衡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将探讨博弈策略和纳什均衡的含义、应用以及相关案例。 一、博弈策略的概念 博弈策略是指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采取的行动方案。博弈策略的选择会影响参 与者的利益和最终的结果。博弈策略可以分为纯策略和混合策略两种形式。 1. 纯策略 纯策略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只选择一种特定的行动方案。例如,在一个两人 零和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如果参与者选择合作,那么他们的策略就是纯策略“合作”;如果参与者选择背叛,那么他们的策略就是纯策略“背叛”。 2. 混合策略 混合策略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不同的纯策略。例如,在一 个两人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选择以50%的概率选择合作,以50%的概率选择背叛。这样的策略就是混合策略。 二、纳什均衡的概念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选 择了最优的策略,而且没有动机再次改变策略。纳什均衡是一种稳定的策略状态,参与者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纳什均衡可以分为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两种形式。 1. 纯策略均衡

纯策略均衡指的是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纯策略,而 且没有其他纯策略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结果。在纯策略均衡下,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是最优的。 2. 混合策略均衡 混合策略均衡指的是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不同的纯策略,而且没有其他混合策略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结果。在混合策略均衡下,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是最优的。 三、博弈策略与纳什均衡的应用 博弈策略和纳什均衡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下面将介绍一些实际案例。 1. 俘虏困境 俘虏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论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两名嫌疑人被关押在不同 的牢房,警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选择: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那么他们都只会被判处轻罪;如果其中一个人供认,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供认者将被免罪,而保持沉默者将被判处重罪;如果两人都供认,那么他们都将被判处重罪。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嫌疑人都有两种策略选择:供认或保持沉默。经过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每个嫌疑人的最佳策略都是供认。因此,俘虏困境的纳什均衡是两人都供认。 2. 垄断市场 在经济学中,垄断市场是一个常见的研究对象。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卖方 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而买方没有替代选择。

博弈论三种均衡的异同

问题:博弈论三种均衡的异同 结合工作实践举一个例子,谈以下三种均衡的异同,1、占优策略均衡,2、纳什均衡,3、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国企办公室当中的智猪博弈。“大猪”们辛辛苦苦加班,工资一分也不多拿,“小猪”们一边逍遥自在,工资一分也不少拿,这种情况在国企办公室里比比皆是。很遗憾,我就是“大猪”们中的一员,因为我们什么都缺,尤其缺能干的人,就是不缺人。 严格占优均衡(DSE)、重复剔除占优均衡(IEDE)、纯策略纳什均衡(PNE)、混合策略纳什均衡(MNE),前一个均衡是后一个均衡的特例,后一个均衡是前一个均衡的扩展,即DSE是IEDE的子集,IEDE是PNE的子集,PNE是MNE的子集。他们的区别如下: 1、占优策略 “不管你怎么做,我所做的都是我能做得最好的。” 其他人无论采取什么策略,目前你采取的策略就是最优的,永远不会改变。 2、纳什均衡: 在一种策略组合上,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那么你就不会改变策略,因为目前最优。 ★“给定你的做法后,我所做的是我能做得最好的。” ★“给定我的做法后,你所做的是你能做得最好的。” ★如果你有占优策略, 你可以使用此策略, 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你没有占优策略, 你必须随机应变。

在达到了纳什均衡之后, 所有参与者都没有动机想再变了。纳什均衡是常态,帕累托最优几乎不存在。 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3、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由所有参与人的混合策略构成的纳什均衡。有些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或者纳什均衡不唯一,如猜硬币博弈。要想为博弈方的选择和博弈结果做明细的预测,就要用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面对其他博弈者选择的不确定性的一个理性对策,其主要特征是作为混合策略一部分的每一个纯策略有相同的期望值,否则,一个博弈者会选择那个期望值最高的策略而排除所有其他策略,这意味着原初的状态不是一个均衡。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

这不仅仅是一篇有关《纳什均衡与博弈论》的读书报告,同时也是有关《美丽心灵》的一篇观后感和对约翰纳什的无限礼赞。 在中国经济学界有一句名言: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现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按照今天的翻译应该是亚当•史密斯,但是斯密这个翻译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不做修改)奠定基础以来,更多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应该是较为抽象的规律,而不是数学知识——虽然当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大部分都给数学家得了去,也算是弥补了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的空缺吧。但是却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学似乎和精确不容有误的数学关系依然不大,至少相对于物理这样的学科。在博弈论成熟以前,经济学理论还是普遍规律,但是始终不能像数学那样精确。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开篇曾提到过,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很愚蠢的学科,因为在它长篇累牍的理论中始终缺乏应有的精确和公理——现在也没人能预测明天哪一支股票会暴涨。 即使如此,它的规律依旧不能有误,也无法违反,这一点明朝和清朝失败的经济政策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说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根据约翰纳什的个人传记片、2001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美丽心灵》中的叙述,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足足维持了150年

之久,而打破它的正是纳什建立的博弈论模型——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中提到,斯密相信政府对商业的干预——不管是支持还是限制——都会损害正常的自由企业的利益,通过消除优待和限制,明了简单的天赋自由系统会自主地建立起来。这也正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又称为无形之手)理论。在斯密看来,只要政府不对经济进行干涉,经济社会自然而然会自发地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曾经咨询过我的两位高中时读文科的室友,在高中政治对经济学的表述中,始终坚持“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点和斯密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中国一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人才或许也是因此。 亚当斯密在他那本传世巨著《国富论》中表明了他的态度:推崇自由资本主义和强调个人利益。这一点和上百年后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观点一致,但是安兰德对垄断企业似乎并不是特别反感,而斯密则十分反对自由资本主义中的垄断产业。斯密还指出政府应该扮演的三个角色:保卫国家不受入侵、执法保护个人免受不公平之害、提供个人无法从中牟利的公共设施和机构。根据书上所提,当今许多的博弈论实验与亚当斯密的观点并不相悖。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曾强调过斯密的理论对达尔文的影

智猪争食博弈读后感

智猪争食博弈读后感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也是在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模型就是智猪博弈。这个模型简单表述为:猪圈里圏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子,另一头安装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入猪食槽,但谁按按钮谁就需要付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大猪就会吃掉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到一个单位;若大猪小猪同时到,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 在这个博弈里没有“剔除劣策略均衡”,因为大猪没有劣策略。但是小猪的劣策略是“按”, 因为无论大猪作何选择,小猪选择“等待”是比选择“按”更好一些的策略。所以小猪不会选择“按”,而会选择“等待”;反观大猪,大猪知道小猪会选择“等待”,则从自己的最优选择出发,大猪最终会选择“按”,因为这样大猪还是会得到自己的一份食物不至于饿死。所以,纳什均衡解就是(按,等待),这个理论也被形象的称为“小猪躺着,大猪跑”。 第一,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很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由于政策的变化,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有遍地开花的现象,但是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优胜劣汰,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去完善自己,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企业不被淘汰死去再去考虑如何发展壮大。这时,这些缺乏创新的企业就需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

位,弄清自己是大猪还是小猪,如果你是大猪的话,当然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会很坦然也会很快的度过危机时期,但是如果你是小猪的话,就会在市场竞争时很容易被淘汰。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才能脚踏实地去做自己的事,去干自己的事业。所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指导实践。 第二,要有正确的角色化。先看“小猪”,“小猪”由于自己的各方面的实力不足,那么你暂时要做的也就是你的最优策略就是“等待”就是“静观其变”,这也就是很多“搭便车”现象出现的源泉。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小猪是有利的,是安全的。这也就是许多中小企业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而是采取“跟随策略”,等待大企业的新产品形成新的市场后,仿制大企业的新产品展开销售。反观“大猪”,大猪的最优策略就是去竞争,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就因为你是大猪,所以你就要跳出小猪的思维,去开拓自己市场去开发自己的产品,如果只是简单地不想被模仿而不思进取,不去搞研发,那么这样的大猪就不是理智,早晚会死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面对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需要你去敢打敢拼,承担属于大猪的责任。 第三,创新还是模仿要考虑清楚。大猪不要因为怕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被模仿就不去进行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同时小猪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小猪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举一个例子来说,立邦公司能跻身全球涂料业前十强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市场的开拓的成功。从最初中国的消费者不知道“立邦”为何物,到“立邦”成为水性建筑材料

博弈论基础知识汇总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把博弈论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于经济体制与制度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化博弈论方法”。它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竞争性经济行为同生物的进化相类比,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中的策略和行为方式的均衡,以及向均衡状态调整、收敛的过程与性质。另一种新方法是“重复博弈论方法”,它运用更精细的均衡概念,如“子博弈精炼均衡”来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制度选择与变迁过程。 基本概念中包括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结果等。其中局中人、策略和收益是最基本要素。局中人、行动和结果被统称为博弈规则。 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 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 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博弈论看法 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参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博弈论的世界里没有仁慈或怜悯,只有自利。”①即博弈论排除道德、良心、情感、责任等社会及心理因素,唯一以相对最大化赢利为行动选择的标准。这里的“利润”或“赢利”并非指经济学中的意义。在政治学中包括选票数、支持者人数、社会评价、人民喜好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不仅能够给参与人带来一定的满足程度,更能给参与人带来“权力”,选举权、决策权、公民权、表决权等政治权力。这些“利润”或“赢利”能够用数字度量,或者至少能够比较大小。博弈论的描述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支付、结果和均衡等构成要素,但其最基本的要素(罗伯特·奥曼)包括参与人、策略和效用函数。 博弈论告诉我们人具有理性的计算能力和倾向,都会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行为。 法律之所以能使大部分人不违法,是因为人在行动前往往有所计算,这也是对我们设计制度时的一种启示。 同时博弈论也是有局限性的,并不假设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的行为不能完全依靠计算来预测,理性计算具有有限性,不能解决所有合作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建立合作有利的博弈局面来使人选择合作。博弈论也不能直接陶冶人的同情心,同情心等道德情感需要依靠宗教,伦理,美学等来培养。同时,时刻运用博弈为自己利益最大化谋算也似乎会让人缺少人情味缺少快乐。 中国古典博弈的精彩较多呈现在军事中,不仅具有典型动态博弈化的城濮之战,还有广为流传的孙子兵法。比如,国人都熟悉的田忌赛马的故事,按照博弈论的推演思路,这应该完全符合静态博弈的特征。双方在第一回合中均有自己的策略,并且甲方的策略就是乙方的策略,反之同样,此情景下达到第一层博弈均衡,在齐王之马体质优秀时获得胜利这样一个事实。当其中之一的博弈者开始变革策略,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值,就会产生新的博弈均衡,只是作为另一方的齐王没有变更策略而使新的博弈均衡毫无悬念地产生。 一位陌生美女主动过来和你搭讪,并要求和你一起玩个游戏。美女提议:“让我们各自亮出硬币的一面,或正或反。如果我们都是正面,那么我给你3元,如果我们都是反面,我给你1元,剩下的情况你给我2元就可以了。”听起来不错的提议。如果我是男性,无论如何我是要玩的,不过经济学考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游戏真的够公平吗?

智猪博弈名词解释

智猪博弈名词解释 1. 引言 智猪博弈(Piglet Game)是一种经济学中常用的博弈模型,用于研究在不完全信 息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问题。该模型以两个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行为为基础,通过分析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收益情况,揭示了在不同情境下的最优决策策略。 智猪博弈模型最初由经济学家约翰·哈斯廷斯(John Harsanyi)和雷诺·塞尔顿(Reinhard Selt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 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2. 基本概念 2.1 参与者 智猪博弈中通常有两个参与者,分别称为”智者”和”猪”。智者代表理性、冷静、明智的决策者,而猪则代表相对较低的理性水平、易受欺骗或情绪驱动的决策者。 2.2 策略 在智猪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策略是参与者在每个决策节点上可选择的行动或决策方式。每个参与者都有一个策略集合,其中包含了所有可能的策略选择。 2.3 收益 智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的目标是通过选择最优策略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收益可以是物质上的利益、金钱、社会地位等,也可以是非物质上的满足感、幸福感等。 2.4 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 智猪博弈模型考虑了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条件。不完全信息指参与者无法获得全部信息或无法准确评估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意图。不确定性指决策结果存在随机性或未知因素。 3. 博弈形式 智猪博弈模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常见的包括正常形式博弈和扩展形式博弈。 3.1 正常形式博弈 正常形式博弈是最简单的一种博弈形式,通常用于描述只有一次决策的博弈过程。在正常形式博弈中,参与者同时选择策略,并根据选择的策略和对方的选择获得相应的收益。

精选最新生活中纳什均衡例子

首先我们先简单看一下纳什均衡的经济学含义: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大家可以现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结合下面的案例再回来看这个定义。 案例一、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案例二、囚徒困境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讲到两个囚犯的故事。)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 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囚徒困境博弈A╲B坦白抵赖 坦白-8,-80,-10 抵赖-10,0-1,-1

智猪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搭便车的合理性

智猪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搭便车的合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尔森说:发现纳什均衡的意义,可以和生命科学中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相媲美。纳什均衡简单来说,纳什均衡就是一种博弈的稳定结果,谁单方面改变策略,谁就会损失。智猪博弈一个很长的猪圈,一头是一个踏板,另一头是一个食槽。如果踩下踏板,另一头的食槽就会掉下10份食物。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头猪,不论谁去踩踏板,自身都会消耗相当于2份食物的能量。谁会去踩踏板呢?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大猪小猪都守在食槽边,两猪都没得吃。第二种情况,大猪小猪同时踩踏板,然后同时跑向食槽,同时吃。大猪吃7份,减消耗的2份,实得5份,小猪则吃3份,实得1份。第三种情况,大猪守在食槽,小猪去踩踏板。这时大猪吃9份,实得9份,小猪吃1份,减2份消耗,实得-1份;第四种情况,小猪守食槽,大猪踩踏板。这时小猪吃4份,实得4份;大猪吃6份,减2份消耗,实得4份。纳什均衡分析第一种情况,大猪小猪实得都是0份。如果这时候,大猪单方面改变策略,去踩踏板,大猪实得就从0份上升到4份,显然不符合纳什均衡的所谓稳定结果,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打破。第二种情况,大猪5份,小猪1份。如果小猪单方面改变策略,自己不去踩踏板,只大猪去,小猪实得就从1份上升到4份,也不是稳定结果;第三

种情况,大猪9份,小猪-1份。如果小猪单独改变策略,小猪就从实得-1份上升到0份,仍然不是稳定结果;第四种情况,大猪小猪均为4份。如果大猪单方面改变策略,变成两个猪都守着食槽,大猪实得从4份降为0份,大猪不改变。如果小猪单独改变策略,两猪都去踩踏板,小猪实得从4份降为1份,小猪也不会改变。第四种情况就是所谓的智猪博弈纳什均衡。这种纳什均衡比较有意思,居然出现了小猪明显占优的现象,小猪公然“搭便车”。现实中小企业“搭便车”,模仿大企业成熟盈利的产品、服务、管理、甚至商业模式;而大企业则通过网络效应、技术壁垒等建立护城河。2018.4.10 虚亦真《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学习笔记》

智猪博弈理论

运用新智猪博弈理论在市场转型中赢得主动权 陈刚 “智猪博弈”的典型环境有一个特点,就是按铃的一方在争食中处于劣势。如何做到“敌动我不动”,始终处于主动从“智猪博弈”到“新智猪博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纳什曾经以“非合作博弈论”为基础,提出了“智猪博弈”案例: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先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按钮付出的劳动值2个单位,按钮与食槽距离较远。如果两只猪同时按钮,再一起跑过去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若小猪去按,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按钮劳动耗费,小猪是净亏损1个单位;若大猪按钮,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按钮劳动耗费2个单位净得4个单位,小猪也净得4个单位。 “智猪博弈”理论非常适用于经济领域中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它的一般结论是从小猪立场考虑的最佳选择,认为小猪应耐心等待大猪去按钮,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对大猪而言呢?无疑是让小猪先按钮,自己等待。既然参与博弈的各方都是有能力作出理性选择的独立个体,那么大猪必须使用各种策略来诱使小猪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样一种演绎,学界称为“新智猪博弈”。 “新智猪博弈”理论的运用 不少国外著名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切入都采取了“新智猪博弈”策略。 早在2003年,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零售与分销及服务集团——美国百思买集团,对中国市场一直持观望态度,虽然相继在北京、深圳、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但门店却无踪影。一来,外资家电连锁渠道商在开新门店前与中国企业会有所不同,他们花在调研上的时间非常多;更重要的是,百思买在静观国美、永乐等中国新锐企业花钱、花力气把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基础打好,再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切入这块市场坐享渔利——以较低价格采购我国家电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销售,获得较大的毛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