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一.概念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

二.适应症

•㈠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⒈病人胸痛不适或憋闷,与劳累等因素无关,不能随硝酸盐制剂或休息等措施缓解

⒉上腹部症状,无食道、胃与胆道疾患, 或经治疗不能缓解,需与心绞痛鉴别

⒊有缺血性心绞痛症状,但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断层显像无缺血客观指征者

⒋Holter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有心肌缺血客观指征,但无临床症状者

⒌高通气综合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有心肌缺血指征者

⒍T波异常或非特异ST-T改变需排除冠心病者

⒎为安全或职业特殊需要,需除外冠心病者,如飞行员或高空作业人员有胸部不适

•㈡指导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

对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各种无创性检查证实有心肌缺的冠心病病人,冠脉造影可提供确切的冠脉病变和范围以及左室功能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㈢明确病因诊断的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还可应用于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患者以明确病因诊断,除外冠心病的可能性。此类病人需同时进行左室造影和左室舒张未压测定。

•㈣非冠脉、疾病重大手术前的冠脉造影

⒈中年以上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年轻患者若有胸痛症状也应于术前作冠脉造影

⒉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若同时有冠脉严重病变者应同时作冠脉搭桥术

⒊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前,尤其是法鲁氏四联症,大血管转位等可能合并先天性冠脉畸形者

⒋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术前

⒌其它非心血管疾病,肿瘤或胸腹部大手术前,需排除冠心病

三.冠脉造影术的禁忌症

⒈不明原因发热,尚未控制的感染。

⒉严重贫血、血红旦白<8g/dl。

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⒋严重的活动性出血。

⒌尚未控制的高血压。

⒍洋地黄中毒。

⒎对造影剂过敏及脑血管意外急性期

四.冠脉造影前病人的准备

㈠术前24小时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⒈心电图

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电解质和肾功能)及肝炎全项、HIV

⒊所有药物包括阿斯匹林术前不可停服,冠脉造影前2 天停止服华法令

㈡术前谈话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㈢备皮

㈣碘过敏试验

㈤需介入治疗病人术前6-12小时服用波立维300mg

五.冠状动脉造影器械

•动脉穿刺针

•短指引导丝0.035”

•动脉扩张套管

•长指引导丝0.035”或0.038”外经

•三联三通注射系统

•造影导管

六.冠状动脉插入技术

㈠股动脉径路(常规):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右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分别行左、右冠及左室造影,并测量左室、主动脉压力,术后拔出动脉鞘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卧床24小时。(注意监测伤口有无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

㈡桡动脉径路 (选择)

㈢肱动脉径路

七.冠状动脉造影期间药物应用

•镇静药:安定术前给药

•肝素

•阿托品

•硝酸甘油

•β-阻滞剂

•心痛定

•对有造影剂过敏史的病人,冠脉造影前应给予地塞米松

八.冠状动脉造影期间辅助设备的应用

•除颤器

•呼吸复苏设备:气管插管, 负压吸引器,呼吸机及麻醉机

•供氧系统:包括鼻管吸氧面罩给氧和高压氧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

•心电和压力监护

九.心血管造影影像系统

•X线球管

•影像增强器

•电影摄像机

•录像系统或影蝶

•高分辨的透视荧光屏•导管床和支持系统

•高压注射器

十.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㈠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

⒈急性心肌梗塞

⒉持续心绞痛

⒊冠状动脉气体栓塞

⒋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脏停搏、窦性停搏、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心房纤颤等)

⒌死亡

㈡非冠状动脉并发症

⒈穿刺局部动脉血栓形成、栓塞

⒉重要脏器栓塞

⒊动脉夹层

⒋局部血肿及出血

⒌假性动脉瘤

⒍动静脉瘘

⒎血管穿孔

㈢血管迷走反应

㈣心腔内和血管内心导管打结伙折断

正常冠状动脉

左冠

右冠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自1977年第1例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打破了药物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格局,至今仍处在上升势头。冠脉内支架的诞生和应用,将拓宽适应证、提高成功率、处理并发症和降低术后再狭窄率等技术集优势于一身,为介入治疗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多年来适应证发展主要表现在:从稳定性心绞痛到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各种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从单支血管病变到多支血管PTCA;从择期PTCA到急诊PTCA;从简单病变(A型)到复杂病变(B、C型)和不稳定斑块;从非完全闭塞病变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从被保护左主干病变到未被保护左主干病变,一言道之,从过去的禁忌证变成今日的适应证,从绝对禁忌证发展为相对禁忌证,使更多病人可从中受益。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的里程碑,近年来冠脉内支架术发展迅猛、多姿多彩,由初期作为PTCA并发症的紧急救援措施(bail-out stenting)发展成为当今对一些重要病变的首选介入措施, 引人瞩目。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操作要点在于指引导管、导引导丝、球囊、支架的选择以及扩充压力和时间的掌握。此外还应做好治疗效果的判断。

PCI的并发症除前述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外,还可出现急性心包填塞,冠状动脉穿孔,无再流现象,分支闭塞等情况,特别是再狭窄问题,随着药物涂层支架等新技术的使用,再狭窄率已明显降低。

PCI术前、术中及术后用药除前述冠脉造影用药外,还应注意:1术前需用氯吡格雷300mg (术前6小时);2术中应用肝素10000U;3如植入支架术后应使用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连续3-6月。

PCI术后除应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外,还应注意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肾功能以及心脏彩超等。此外,术后患者还应坚持服药,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并应建议患者术后6月复查冠脉造影。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概述 冠心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居高不下。传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改善了治疗效果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被广泛认可为目前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之一。该技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将支架植入堵塞或狭窄的血管内,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改善患者心绞痛等临床表现。 PCI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临床上常规操作。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改进,PCI技术已能够处理复杂病变并取得可观的效果。例如,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广泛应用使得狭窄血管再狭窄的风险显著降低,并减少了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中最新进展——气球扩张球囊成像引导技术 气球扩张球囊成像引导技术是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这一技术结合了现代成像技术和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引导气球扩张球囊在血管内进行临时扩张以及给药释放,实现对血管内形态和功能特征的动态观察和评估。 该技术主要使用X光透视装置、超声设备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影像设备,辅助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准确判断血管内部结构,并根据实时成像结果调整操作策略。与传统方法相比,气球扩张球囊成像引导技术能够实现更准确、更安全的操作,从而提高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将继续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以下是该技术的一些应用前景: 1. 多支血管介入治疗:PCI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多支血管的病变,有效缓解患者复杂多发性血管所带来的症状。 2. 血液循环支援装置辅助:对于高危、复杂或无法进行传统手术的患者,通过使用血液循环支援装置辅助PCI手术,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3. 冠脉内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修复剂(如干细胞、基因等)直接注射到冠脉内部,以促进损伤部位组织再生和修复。 4. 卫星导航导管系统:结合导管和卫星导航技术,使医生能够在处理难度极大的病变时更精确地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风险 尽管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引起重视: 1. 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接受介入治疗: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患者,如有严重出血倾向、晚期肿瘤患者等,可能无法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 2. 短期并发症:介入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动脉穿孔、心肌梗死等。虽然这些并发症较为罕见,但仍需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3. 长期效果不确定: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以及相关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长期效果不佳或复发。因此,术后患者还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次血栓形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进步的技术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更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并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一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在临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及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及进展 王学班2015.03.12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揭开了医学 科技的新篇章,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疗效好、风险低、康复快等独特优点,目前已发展为和药物 治疗、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 心脏介入诊疗技术是通过体外操纵心导管进行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该技术 的发展使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等主要病种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844年,Bernard在其生理学研究中,将导管插入了动物心脏 1929年,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 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 术,从此拉开了人类心导管检查的序幕。之后,他相继九次在自己身上进行右心导管术。这种行为在他所在的医院引起了轰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强烈谴责,他被迫离开医院,并中断了工作 1941年,Conrad和Richards首次应用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 出量,诊断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 1951年,国内黄宛、方圻和陈灏珠相继在国内开展右心导管检查术 1956 ,Forssmann, Conrad and Richards won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heart catheriz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 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 成为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称为Seldinger穿刺法 1959,Sonnies在给一病人进行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造影剂误注入右冠状动脉, 偶然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成为冠心病诊治史上一个里程碑1974年,Driscoll对Seldinger穿刺法进行了改良,改良穿刺法因不穿破血管后壁, 减少了血肿发生 1977年9月15日,瑞士苏黎世由Gruentzig 开创了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 这是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一.概念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 二.适应症 •㈠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⒈病人胸痛不适或憋闷,与劳累等因素无关,不能随硝酸盐制剂或休息等措施缓解 ⒉上腹部症状,无食道、胃与胆道疾患, 或经治疗不能缓解,需与心绞痛鉴别 ⒊有缺血性心绞痛症状,但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断层显像无缺血客观指征者 ⒋Holter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有心肌缺血客观指征,但无临床症状者 ⒌高通气综合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有心肌缺血指征者 ⒍T波异常或非特异ST-T改变需排除冠心病者 ⒎为安全或职业特殊需要,需除外冠心病者,如飞行员或高空作业人员有胸部不适 •㈡指导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 对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各种无创性检查证实有心肌缺的冠心病病人,冠脉造影可提供确切的冠脉病变和范围以及左室功能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㈢明确病因诊断的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还可应用于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患者以明确病因诊断,除外冠心病的可能性。此类病人需同时进行左室造影和左室舒张未压测定。 •㈣非冠脉、疾病重大手术前的冠脉造影 ⒈中年以上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年轻患者若有胸痛症状也应于术前作冠脉造影 ⒉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若同时有冠脉严重病变者应同时作冠脉搭桥术 ⒊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前,尤其是法鲁氏四联症,大血管转位等可能合并先天性冠脉畸形者 ⒋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术前 ⒌其它非心血管疾病,肿瘤或胸腹部大手术前,需排除冠心病 三.冠脉造影术的禁忌症 ⒈不明原因发热,尚未控制的感染。 ⒉严重贫血、血红旦白<8g/dl。 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⒋严重的活动性出血。 ⒌尚未控制的高血压。 ⒍洋地黄中毒。 ⒎对造影剂过敏及脑血管意外急性期 四.冠脉造影前病人的准备 ㈠术前24小时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⒈心电图 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电解质和肾功能)及肝炎全项、HIV ⒊所有药物包括阿斯匹林术前不可停服,冠脉造影前2 天停止服华法令 ㈡术前谈话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㈢备皮 ㈣碘过敏试验 ㈤需介入治疗病人术前6-12小时服用波立维300mg 五.冠状动脉造影器械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冠心病患者常常需要接受不同形式的治疗以改善症状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原理、适应症和常见技术。 一、介入治疗的原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特殊的导管技术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插入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内部,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修复动脉内膜断裂的方式,恢复冠状动脉的供血功能。介入治疗可以达到血管重建的效果,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缺血,从而减少症状发生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冠心病介入治疗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的患者: 1. 心绞痛:对于经过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冠状动脉狭窄:对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明显心肌缺血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改善供血情况,缓解症状。 4. 冠脉搭桥术后,再狭窄:对于在冠脉搭桥术后,术后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保护冠脉搭桥的患者的心肌功能。 三、介入治疗的常见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两种技术。 1. 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成形术又称为球囊扩张术,通过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插入到冠状动脉内部,将带有球囊的导丝送至狭窄血管部位,然后通过充气扩张球囊,使狭窄血管扩张。扩张过程中,狭窄的血管壁会发生撕裂,从而恢复血管管腔的通畅。 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在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在狭窄冠状动脉扩张后,医生会在扩张后的血管内部放置一个金属或塑料支架,以支撑和保持血管的通畅。支架内外覆盖有药物,可以防止血管重新狭窄,减少再手术的风险。 除了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可以包括成形术和断层析术、旋切术等,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介入技术。 四、介入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术技术,自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常见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

心血管介入

心血管介入 简介 心血管介入(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是一种通过导 管在体内进行的治疗方法,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类介入治疗技术。心血管介入通常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术、外周血管介入术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术,这些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Coronary intervention)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进行的治疗方法,旨在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以治疗冠心病。常见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又称为经皮介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是最常见的冠状动脉介入术。该技术通过导管经 皮穿刺,将导管引导至冠状动脉,然后使用导丝和扩张球囊扩张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以恢复血液流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绞 痛等冠状动脉疾病。通过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可以增加血液流动,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通过搭建旁路来重建冠状动脉 供血的手术。在该手术中,医生会通过取下一段血管(通常是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并将其搭建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上,以恢复血液流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用于治疗严重冠心病,尤其是多支 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的患者。该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减轻心绞痛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外周血管介入术 外周血管介入术(Peripheral intervention)是一种通过导 管在外周血管内进行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静脉曲张和动脉瘤等。常见的外周血管介入术包括动脉成形术、血管支架和血栓溶解术等。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及其术后护理指南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及其术后护理指南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冠心病已 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心脏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本文将探讨冠心 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及其术后护理指南。 一、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 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扩张狭窄或 闭塞的血管,以恢复心肌的正常血供。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疗效确切等优点。 1. 适应症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①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药 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②急性心肌梗死(STEMI或非STEMI)患者合 并严重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③部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存在高 危因素(如严重病变、心肌梗死史等)。 2. 手术准备 在心脏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手术准备工作。医生会进行 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此外,还需 要进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基础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手 术风险。 3. 心脏介入治疗方法

心脏介入治疗通常分为两种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1)PCI:通过在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引导支架到达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位置,然后扩张支架,恢复血管通畅。 (2)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使用导丝和球囊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进行扩张,以恢复血管通畅。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病变的患者。 4. 术后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以下是术后护理的一些建议: (1)休息与观察:患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并接受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心电图的监测。 (2)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继续药物治疗,如抗凝血、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等。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3)饮食调理:患者需要遵循健康饮食,减少高脂、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4)体力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活动能力。 (5)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血常规和相关指标,以及进行心肌超声等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术后情况。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危险。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心脏介入治疗。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 一、什么是心脏介入治疗 心脏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通过血管插入心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等病症的目的。 二、心脏介入治疗的方法 1.血管成形术 血管成形术是最原始简单的心脏介入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导管将硬化的血管撑开,使血管重新通畅,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将金属支架导管送入狭窄的冠状动脉中,放置一个金属支架,达到维持冠状动脉通畅,防止再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法。 3.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但现在已有一些采用导管技术进行心脏瓣膜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治疗风险也更高。 三、心脏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估 心脏介入治疗后,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再次治疗等。 1.体征评估

体征评估是最基本的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情况,并通过病人的主诉和体征变化来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 2.血液检查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后,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脂含量、肌酸酐等指标,以了解治疗的效果。 3.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以评测心脏功能,检测心律失常和缺血情况,对治疗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支持心电图和胸片的诊断结果,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评估。通过特殊的超声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显像结果,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四、心脏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使用心脏介入治疗必须要在专业的心血管诊疗中心进行,必须与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沟通和谘询,并要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到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不宜进行过度治疗,以免引发更加严重的副作用。 笔者强烈建议冠心病的患者在治疗前要详细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法,遵循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治疗,同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 引言: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coronary artery)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则成为了一种重要 的治疗方式,通过介入性手术修复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从而缓 解病情、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技 术的分类和应用情况。 一、定义和分类 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是通过导管进入体内进行修复性操作,以达到改 善冠脉血流,维持心肌供血的目的。 1. 冠状动脉成形术(Coronary Angioplasty) 冠状动脉成形术,又称为血管制成术或腔内成形术,是一种常用的 心脏介入治疗技术。通过将导丝和扩张球囊导管导入到冠脉管腔,通 过扩张球囊进行扩张,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缓解症状。 2. 药物洗脱术(Drug Eluting Balloon,DEB) 药物洗脱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介入治疗技术。在冠状动 脉成形术过程中,球囊上涂有药物,并在扩张时释放药物到狭窄的血 管壁上,起到抗增殖和抑制再狭窄的作用。 3.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Stent)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最常见的一种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技术。通过将金属支架,即冠状动脉支架(Coronary Stent)植入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内腔,保持血管通畅。 二、应用情况 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效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病情。 1. 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症状主要包括胸痛、气短等。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急性冠脉综合症 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尽早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死亡风险。 3. 冠脉狭窄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治疗冠脉狭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植入支架或药物洗脱术可以恢复血流,降低再狭窄率,减少患者再次接受手术的可能性。 4. 介入手术并发症的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发展,冠心病等心 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针对这一问题,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 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将介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方法、优 势以及注意事项。 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方法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插入血管内将药物或器械直接作 用于冠状动脉的诊疗手段。它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 植入两个步骤。 1.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在X射线下注入造影剂, 通过摄像机观察血管的显影情况,以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 情况。 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是在造影的基础上,在狭窄的冠状动脉部位植入 一个支架,通过支撑狭窄血管,恢复血液的正常流通。这个过程通常 与球囊扩张术(即扩张狭窄血管)同时进行。 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势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1. 无创伤性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一种无需开胸手术的治疗方法,通过小切口插入导管即可完成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开胸创伤和恢复期的不适。 2. 痛苦小 由于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无需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感较小,不需要在麻醉下度过长时间的恢复期,术后恢复较为迅速。 3. 风险低 相较于开胸手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风险较低。该方法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风险较小,并且获得较好的疗效。 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时,患者和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准备 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项治疗。同时,患者也需要提前告知医生有关个人的病史和用药情况。 2. 术中监测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需要在专业的监测设备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情况,及时调整手术方案。 3. 术后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1发展历程 1844年,Bernard首次将导管插入动物的心脏。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首次将一尿管从自己的肘静脉插入,经上腔静脉送入右心房,并拍摄下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片,开创了人类心导管技术发展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此后先后开展了右心导管和左心导管术。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从而结束了介入操作需要进行血管切开的历史。1958年,Sones在进行一次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导管插入右冠状动脉,并注入了造影剂是右冠显影。这一偶然并带有危险性的事件却成为了现代冠脉介入技术的开端。1967年Judkins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从此这一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上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德国的Gruentzig于1977年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此后,PTCA技术从欧洲到美洲迅速被推广,适应症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也迅速发展,各种操作设备(如:导管、球囊)不断改进以适

应不同病变的处理。1986年,Puol和Sigmart将第一枚冠脉支架置入人体。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显著减少PTCA的再狭窄,可以处理夹层和急性血管闭塞,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又一个里程碑。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投入临床,使支架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使冠脉介入治疗又进入到一个新的纪元。 2介入治疗指征 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

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 几十年来,冠心病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和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发生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脏缺氧,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应 运而生。本文将重点介绍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内进行治疗, 旨在改善血液供应和缓解病情。它通常包括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血栓 抽吸、支架植入等操作。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是介入手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 基于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即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放 置“球囊”扩张血管。操作过程中,导管被送至狭窄位置,扩张球囊被 充气,压瘤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其正常通畅。这样,血流就可 以重新供应到缺血的心肌区域,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除了血运重建,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还可以使用血栓抽吸技术。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血栓是一种常见并且危险的并发症。血栓抽吸 即通过导管将血栓物质从血管内抽出的方法,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这个操作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和危害,增加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介入手术治疗还可以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支架是一种金 属网状结构,可以被放置在冠状动脉内,以保持狭窄血管的通畅。支 架内置后,可以增加血液供应到心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目前,全 身以及局部药物可释放支架已成为介入手术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能够显著减少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尽管介入手术治疗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好处,但仍 然需要注意操作风险和并发症。由于介入手术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可能会面临出血、感染或血管损伤等风险。因此,在选择治疗方 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因素,并根据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技术日益成熟,治疗效果也逐渐提高。尽管如今仍有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冠脉搭桥术等,但介入手术治疗作为非开胸手术的 一种选择已经取得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冠心病的介入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 善血液供应、减少心脏病发作和心肌梗死的风险。然而,在接受手术 治疗之前,患者应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风险和预后,并在 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该在治疗之后积 极配合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良好的心 血管健康。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引言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逐渐成为临床上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概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经皮进行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以及其他介入治疗方法等。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最常见的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放置金属支架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绞痛:对于经药物治疗仍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2. 急性心肌梗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进行介入治疗可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提高患者生存率。 3. 冠状动脉狭窄: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50%以上时,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

4. 术前评估:对于即将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减 轻术前心肌缺血。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评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症状缓解: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心绞痛症状,减 少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 2. 心电图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电图异常表现可以明显改善,如ST段改善、T波倒置消失等。 3. 心肌酶谱: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肌酶谱逐渐恢复正常,表明心 肌损伤减轻。 4.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直观地评估介入治疗 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恢复情况等。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风险 冠心病介入治疗虽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定 的并发症与风险: 1. 支架迟发性血栓形成:支架植入后,在术后的几个月内可能出现 迟发性血栓形成,导致再次狭窄或闭塞。 2. 冠状动脉病变再狭窄:一些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会 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导致血流再次受限。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与手术选择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与手术选择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导致的。对于冠心病患者,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它可以通过血管支架和球囊扩张等方法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然而,在进行心脏介入治疗之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与手术选择的相关问题。 一、心脏介入治疗概述 1.1 血管支架植入术 血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位置植入支架,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通畅。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或局限的患者。支架植入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2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是一种通过充气球囊扩大狭窄的冠状动脉的方法。球囊扩张术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且不适合支架植入的患者。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可以恢复血液流动,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二、手术选择的相关因素 2.1 病情严重程度

在决定心脏介入治疗方式之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果冠状动脉狭窄严重且范围广泛,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或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而对于狭窄程度较轻或病变局限的患者,球囊扩 张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2.2 患者身体状况 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某些患有 其他严重疾病或合并多种心脏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风险和术 后康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能会被优先选择,因为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2.3 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 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也是影响手术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医疗 条件有限的地区或医疗机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能更容易实施,相比之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更高的医疗水平和设备支持。 三、心脏介入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 任何一种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心脏介入治疗也不例外。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因此,在决定 心脏介入治疗方式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风险以及 患者本身能否承受手术的因素。 四、心脏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和康复 心脏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和康复措施,以促进手 术效果的 cons010solidation。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全球范围内许多人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它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中放置支架,以拓宽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本文将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原理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将支架置于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以拓宽血管内径,改善心肌供血。导管可以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心脏,也可以通过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 2、介入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等。其中,PCI是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它是在PTCA 的基础上,通过导管将支架置入狭窄的血管处,以维持血管通畅。3、介入治疗优势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势。与传统的搭桥手术相比,介入治疗的风险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不会在胸部留下疤痕。 二、冠心病介入护理

1、术前准备 在接受介入治疗前,患者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了解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等,以确保手术安全。 2、术中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协助医生做好手术操作,保持患者体位舒适,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包括饮食、休息、活动等方面。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往往存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康复和治疗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其信心和配合度。 三、总结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导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选择与效果评估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选择与效果评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血管供血不足引起。随 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脏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选择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一、心脏介入治疗选择 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行操作,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一 种有效方法。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患者 的生活方式和一些相关的特殊因素。目前,常见的心脏介入治疗方法 包括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 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较轻的患者,支架植入是一种常见的选择。支架 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减少血液流动阻力,缓解病情。支架植入具有创 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适用于那些有较好心肺功能的患者。 而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 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手术通过搭建血管桥梁,绕过狭窄的血管,以 达到血供的恢复。尽管手术创伤较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然是首 选的治疗方式。 二、心脏介入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心脏介入治疗的效果是了解患者病情恢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重 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

1.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直观的评估方法,通过注射造影剂进入冠状动脉系统,借助X射线观察血管的疾病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评估血管的通畅程度、狭窄程度等信息,为治疗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数据。 2. 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通过测量心脏功能指标,如心脏指数、心脏收缩功能等,来评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3.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一种常见的非侵入性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病情。心电图检查可以观察心脏节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等。 除了以上的评估方法,患者的体感症状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因素。例如,患者是否出现心绞痛的频率和程度明显减轻,是否有疲劳感的改善等。这些都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总结: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治疗选择与效果评估是重要的治疗步骤。在治疗选择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在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图检查以及患者体感症状的变化,都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合理的治疗选择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冠心病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发展

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发展 一、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简介 心脏病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 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在过去几十年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介入治疗是指通过血管插管技术将导管引入患者体内,并在血管内对患者进行有创操作来治疗心脏相关疾病。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心肌缺血甚 至坏死。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引入了介入治疗技术。冠脉造影和经皮冠动脉介入术(PCI)是常见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 1. 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技术是通过将导管引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来观察患者的冠状动脉 血流情况。通过这项技术,医生可以确定冠脉是否存在狭窄、堵塞等问题,并为后续的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2. 经皮冠动脉介入术(PCI) 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介入手段之一。它通过在经股动脉或其他有血 管通路部位插入导丝和导管,将已扩张的支架置于狭窄或闭塞部位,改善血液供应。PCI通常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两个步骤,可以在无需开胸手术的情况下恢复冠 脉的通畅。 三、房颤介入治疗技术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容易导致栓 塞并增加中风风险。传统的房颤治疗方法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手术切除等,然而

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房颤的介入治疗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1. 射频消融术(RFA)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将高能量的射频能量传递到心房组织中,使其产生 热能,从而达到破坏心房内触发房颤的异常电路路径。这项技术可以减少或消除心房内不正常的电信号,恢复正常的心律。 2. 冷冻球囊消融术 冷冻球囊消融术也是一种常见的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方法利用特殊设计的导 管引入患者体内,将球囊气囊置于需消融区域,并通过在气囊中传输液态制冷剂来冷冻所需部位组织。这样可以有效地创造出新的电学障碍,并重新建立正常的传导路径。 四、主动脉瓣介入治疗技术 主动脉瓣替换是传统外科手术中一种常见且成功率较高的治疗方法。然而,对 于高危或不能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来说,主动脉瓣介入治疗技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 1.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引入患者体内,将新的人工瓣膜置于已经 狭窄或闭塞的主动脉瓣上方来恢复血液流动的治疗方法。这项技术不需要开放手术,通过小切口插入导管可以完成手术。TAVR适用于高危和不能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2. 笔直主动脉内治疗技术 笔直主动脉内治疗技术是一种相对较新但日益普及的方法,它利用专门设计的 导丝和支架将人工血管插入患者体内,在主动脉部位进行修复。这项技术可解决一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你知多少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你知多少 医疗水平提升的当下,人们开始重视身体健康检查,但一些疾病属于突发性,给生命带来不 同程度威胁,不少人因突发心梗而去世,给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朋友们的惋惜与感慨,同时也认识到心脏类疾病预防及有效治疗的重要性。心梗又称为心肌梗死,是我们常听说的 冠心病的一种,有着一定危险性,需要人们提升意识并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做到极大程度了解。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冠心病,它有什么症状,继而才能更好地配合冠心病介 入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一、什么是冠心病? 我们常说的冠心病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向心脏供应足够血量的冠状动脉出现病变,呈现出粥样硬化,继而使血管变得狭窄,那么引发心脏缺血,产生一系列不同症状,同时也 会有缺氧的情况出现。正常来讲,我们最常见的心绞痛便隶属于冠心病,能够引起突发性死 亡的则心梗和猝死,除此之外,还有隐匿、心力衰竭这两种类型。冠心病已受到世界医疗界 关注,因其已对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被称为“第一杀手”,足见其危害性,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冠心病的症状是什么? 该病症的典型症状即常见的胸痛,其主要表现在心前区疼痛,也会出现在胸骨后,在发作时 会呈现压榨样或紧束感,患者的左肩及左臂也会产生痛感,部分患者的无名指和小指也被波及。部分患者存在不典型症状,常出现腹痛症状,出汗或发热等,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易 被人们忽略而延误治疗。与此同时,重症患者会有持续性胸痛,甚至呼吸困难,休克,这时 便已是严重阶段,即心梗,必须进行急救。 三、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即通过冠脉造影来确定并病情后,进行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严重 狭窄局部管腔被扩大,继而采用植入支架的方式使冠状动脉呈现通畅,改善之前心脏缺血及 缺氧的情况,那么心绞痛随之得到缓解。该治疗手段是一种成熟的微创技术,与开胸手术有 着极大不同,无需全麻即可依托于机械挤压来使冠状动脉壁上已形成粥样斑块位置牵拉扩张 而达到疗效,配合药物治疗稳定粥样斑块,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机率得到有效降低。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优势 经皮冠心病介入治疗有着较多优势,也是较为成熟的非外科治疗方式,能够让冠心病患者远 离死亡,健康生活。该治疗方式属于微创性手段,最大特点是不必经过开胸便可完成的手术,不仅简便,还满足患者无痛苦,手术时间大约为60分钟,同时术后无须长期住院,正常来 讲数小时后便能下床运动,在3天后即可出院,可见其恢复速度之快,危险系数较小,受到 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青睐。在介入治疗下,患者能明显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疗效比药物治疗更优,通常会使胸闷和气短等明显症状得到极大程度缓解,甚至消除,术后并发症不超过3%,足见其安全性。患者的运动耐量会在术后得到一定增强,大部分患者能在术后恢复以往正常 的工作与生活,其成功率将近100%,彰显其成熟及完善性,能够切实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且痛苦小。 五、如何发现冠心病? 冠心病常发于中老年人,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关注,才能发现异常并凭借极高意识去 就医,尽早发现该病症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1、饱餐或身体感到寒冷时会出现不同程度胸痛,同时在看惊险影片时会有心悸症状。

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教材02

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教材02 一、引言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本教材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培训,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来疏通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 手术方法。它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PTCA是一种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冠状动脉狭窄处,然后扩张 球囊以疏通狭窄的手术方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则是在PTCA后, 将金属支架放置在冠状动脉狭窄处,以保持血管通畅。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内容 1、理论学习:了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2、操作技能:学习如何进行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和术后处理。

3、临床实践:通过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案例分析:学习分析手术案例,了解不同患者的情况和治疗效果,提高手术决策能力。 四、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和临床实践评估等方式,评估学员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员对培训教材和培训效果的反馈,以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 五、总结 本教材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训练、临床实践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学员可以全面了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与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当前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