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

义及计算公式的通知

【法规类别】银行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银监发[2006]84号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6.11.27

【实施日期】2006.11.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的通知

(银监发[2006]8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为进一步规范非现场监管标准,明确监管要求,保持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2007年正式运行的通知》(银监发〔2006〕75号)中有关内容的一致性,银监会对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形成了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现印发给你们,并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1 / 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操作要点(试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操作要点(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7.01.26 •【文号】银监办发[2007]43号 •【施行日期】2007.01.2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操作要点(试行)》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7〕43号) 各银监局(不含海南、西藏): 为做好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管评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现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操作要点(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同时,就2006年度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要求如下: 一、按照银监会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于2007年正式运行。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2006年度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仍以手工方式为主,系统操作为辅。 二、各银监局应于2007年3月25日前,将监管评级结果报送银监会备案。 三、城市信用社(停业整顿社除外)的监管评级工作参照本文件执行。 四、在执行中遇有新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反馈。 二○○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城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操作要点(试行) 一、原则要求 (一)同质同类监管原则。对城市商业银行(下称城商行)的监管评级按照《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银监发〔2005〕88号,以下简称《内部指引》),采取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样的办法和标准。但是,不同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的城商行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及需要的管理能力不同。监管人员对此应予以充分考虑,更加关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统一性原则。各银监局应充分考虑到监管人员在思想认识、监管经验、标准掌握等方面的差异,可采取辖区内监管人员集中复评等方式,统一标准,减少人为因素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监管人员在给定性因素打分时,应认真填写评分说明,并涵盖评分要点的全部内容,便于相互比较。 (三)全面性原则。监管人员应注意搜集和运用各种资料,包括外部审计以及相关媒体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为了提高准确性,定性因素的打分可以0.1分为进阶。 (四)审慎性原则。对通过资产处置方式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的城商行,处置金额或占比较大的,监管人员应对资产处置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如剥离后的不良资产仍属城商行的或有负债,或处置方式存在明显瑕疵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或盈利能力造成潜在风险的,应适当下调相应分数。此外,对于城商行无法提供信息或是监管人员不掌握情况的项目,要倾向于给较低的分数。 (五)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在评级过程中,定量指标的得分应与定性因素相匹配。定量指标得分低的银行不应在定性方面获得较高分数;对定量指标较好的,则应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对不良贷款余额或比例的下降,应分析是由于资产置换还是信贷管理水平提高所致,从而给出恰当评分。监管人员应以全国城商行有关定量指标的平均水平为及格线。对定量指标低于平均值的城商行,监管人员对相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的通知 正文: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核心指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核心指标》中涉及的数据报送工作,按照《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65号)执行。 二、“操作风险损失率”指标对于衡量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很有意义,银监会将在试行期间进一步研究该指标后确定其计算公式和具体口径。 三、请各银监局将此文及时转发给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四、2006年为《核心指标》试行期,请各银监局和商业银行将试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修改意见及时反馈银监会(联系人:银行三部郭武平;联系电话:************;电子邮件:******************.cn)。 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五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核心指标 第六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第七条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第八条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一)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二)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三)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第九条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一)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三)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第十条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试行)》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公布日期】2000.01.19 •【文号】银办发[2000]21号 •【施行日期】2000.01.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其他金融机构监管,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试行)》的通知(2000年1月19日银办发[2000]21号)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为了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非现场监管,更好地完成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特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试行)》,现印发你公司,请遵照执行。 本指标体系从2000年开始按季实行。各公司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按照附一所列项目和附二的口径将有关资料和附一所列指标报我行银行一司;同时,要完成我行统计司要求的统计数据的报送工作。如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函告我行银行一司。 附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试行)

一、资产评估溢(折)价率 (一)本期资产评估溢(折)价率 (本期评估资产评估值-本期评估资产账面值)/本期评估资产账面值×100%。 (二)总体资产评估溢(折)价率 (评估资产评估总值-评估资产账面总额)/评估资产账面总额 ×100% 二、资产处置效率 (一)当年资产处置比率 (购入资产年初余额+购入资产当年借方发生额-购入资产期末余额)/(购入资产年初余额+购入资产当年借方发生额)×100% (二)总体资产处置比率 (初次购入资产余额+购入资产累计借方发生额-购入资产期末余额)/(初次购入资产余额+购入资产累计借方发生额) ×100% 三、资产处置现金回收率 1.总资产处置现金回收率 总资产处置现金回收率(1)=本期资产处置现金收入/本期资产处置总额×100% 总资产处置现金回收率(2)=(本期资产处置现金收入+本期营业收入)/本期资产处置总额×100% 2.转股资产现金回收率 本期股权转让现金收入/本期股权转让总额×100% 3.贷款处置现金回收率

银监发[2006]75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2007年正式运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2007年正式运行的通知 发布部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银监发[2006]75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为进一步加强非现场监管,不断提高银行业监管工作有效性,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风险管理水平,银监会开发建设了“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基本达到设计要求。经研究决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自2007年起正式运行,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报送内容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及填报说明》(以下简称《报表及填报说明》)要求报送相关报表。《报表及填报说明》分为基础报表和特色报表两部分。基础报表重点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情况和主要风险状况,特色报表主要反映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专项业务的风险以及各类别机构的特有业务。《报表及填报说明》请在银监会互联网站“信息交流平台”下载。 二、报表并表口径 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并表口径分为境内汇总数据、法人汇总数据和合并报表数据三类。境内汇总数据是指填报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各级机构的汇总数据,法人汇总数据是指填报机构作为法人主体(含境外分支机构)的汇总数据,合并报表数据是指报送机构及其附属公司的并表数据。 为减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报送压力,避免重复报送口径不同但内容一致的报表数据,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组织结构分为三组,机构组别的具体界定以及各机构报送报表的并表口径要求详见附件1。 三、频度时间 根据风险特性、监管要求以及报送成本等,报表频度分为月、季、半年和年四个报表频率要求。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2007年1月起,按要求报送2006年12月31日以及其后各期非现场监管报表。4月和9月月度报表因遇劳动节、国庆节两个法定假日,可顺延三天报送。 报表的报送时间和频度要求详见附件1。 四、填报机构 根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风险状况和监管要求的不同,银监会确定了不同机构填报报表的数量和内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机构所属机构组别和每一张报表的填报机构要求(详见附件2),确定本机构应报送报表的范围、时间和频度,按要求及时报送相关报表数据。 五、报送方式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登录“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数据采集系统”下载更新软件,对客户端软件和报表模板进行更新,并以电子报表形式报送各项非现场监管报表。 六、数据补报要求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 员会统计现场检查细则(供检查参考)—— 非现场监管报表部分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现场检查细则(供检查参 考)——非现场监管报表部分 本次统计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的报表范围有: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所有基础报表、统计部所设计的特色报表、国别风险报表、QIS测算报表和GSIFI报表等。 本部分检查主要是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的数据来源、加工方法、操作流程以及技术、组织保障情况,其中重点对部分填报难度大、涉及面广、风险反映集中的报表进行检查。历年非现场监管检查查的比较多的报表主要是资本充足率报表、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授信集中情况表等。 第一部分总体说明 一、检查内容 (一)非现场监管报表管理工作—从2011年这部分可以归入《良好标准》中制度建设、系统保障以及日常监控部分来进行评估 1.非现场监管报表涉及部门的职责分工及组织保障情况; 2.数据来源及技术保障情况; 3.数据加工方法及报表操作流程; 4.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内部控制及数据质量保障情况。 (二)制度执行情况---部分内容可以由制度建设来评估 1.非现场监管报表统计方法和统计项目归属关系的准确性、

完整性; 2.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资料调阅清单 (一)进场前资料 1.非现场监管报表统计制度实施细则; 2.非现场监管统计工作管理制度及部门职责分工要求; 3.非现场监管报表统计项目与数据源数据(会计数据等)间的归属关系; 4.当期(报表时点与期数要求应根据检查目的进行调整)会计决算报表(并表及未并表):业务状况变动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5.上年年报; 6.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说明; 7.其他检查进场前需准备和分析的资料。 (二)进场后资料 包括准备金计提标准,准备金及计提准备对应的资产明细表等。 三、检查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1.熟练掌握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报送2004年有关统计报表的通知》(银监发〔2004〕2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发〔2004〕18号)、《银监会统计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银监

商业银行各类监管指标及计算公式

商业银行各类监管指标及计算公式 商业银行各类监管指标及计算公式 总体而言,商业银行的运行高度受制于各项监管指 标。比如对于每一笔存款银行内部如何定价,要看流动性 指标LCR和流动性匹配率,月末和季末看存款偏离度,一 般存款和同业存款差异要看同业存款/总负债指标是否达 标,总体上一般存款还需要缴纳10-12%不等的存款准备金。 对于每笔贷款,则要看对资本的消耗,授信集中度是 否超标,狭义贷款额度是否够用,贷款占项目总投资比例 是否超标,出现不良后是否导致不良指标过高,影响拨备 覆盖率、不良率指标从而影响MPA和监管评级。 在完成小微指标压力之下,很多银行小微投放贷款的 进度决定了本行其他类型贷款的额度。因为如果普惠型小微贷款投放不足,银行和可能要被迫压制总体贷款规模。 房地产贷款也窗口政策,比例不能超过20%,也意味着想要做房企融资先做其他领域贷款基数。 总之,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始终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监管 指标框架,本文尝试只是做一点点粗浅的介绍。 一、贷款相关新政及指标 (一)民营企业、制造业、信用贷款相关新政及指标背景: 从2018年开始,监管层开始加大对民营企业、制造 业和信用贷款的明确倾斜。2019年6月低国常会要求5大行制造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超过往年。 2018年郭树清也曾经说过要制定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和存 量占比指标,简称一、二、五,不过后续并没有真正落地。相关数据:据各地银保监局工作汇报会议,截止2020年4月,北京地区:制造业平均贷款利率同比下降31BP;不良贷款率约0.61%;广东地区:制造业贷款余额 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2011年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通知-银监发[2010]112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2011年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通知 正文: ----------------------------------------------------------------------------------------------------------------------------------------------------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2011年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通知 (银监发〔2010〕112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为全面反映国际监管新规则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更好地满足监管工作需要,银监会对非现场监管报表进行了修订,拟于2011年实施。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一、基础报表内容调整2011年非现场监管报表新增了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等内容,细化了对存贷款月日均情况、贷款行业投向分类的监测,完善了对授信集中度的计算方法。 (一)月报内容调整 新增《G01附注第IX部分存贷款月日均情况表 》 (二)季报内容调整 1.增加《G11第Ⅲ部分按行业大类分类的贷款(按贷款投向)》; 2.修改《G14授信集中情况表》; 3.增加《G25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情况表》; 4.增加《G44杠杆率情况表》 以上新增和调整报表的具体内容见附件4。

(三)填报说明及校验关系调整 此次修订中还对部分报表(《G13最大十家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情况表》、《G41资本充足率汇总表》等)的填报说明及校验关系进行了完善。请各金融机构登录银监会数据采集系统,在“资源下载”页面中下载相关修订内容。银监会机关及派出机构人员在银监会内网的“统计信息网”中下载。 二、特色报表内容调整 (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报表调整 1.信托公司:修改《S32信托投资公司管理信托财产状况统计表》,增加《S3k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表》和《S3m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表》; 2.金融租赁公司:增加《S3n金融租赁公司净利差情况表》、《S3o金融租赁公司现金偿付情况表》、修改《S39租赁业务资产负债项目统计表》、《S3e金融租赁公司租赁业务情况统计表》、《S3g租赁资产质量及风险缓释情况表》和《S3h金融租赁公司流动性缺口统计表》; 3.汽车金融公司:修改《S3a汽车金融公司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 4.消费金融公司:增加《S3j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明细分类及有关情况表》。 (二)合作金融机构报表调整 修改《S4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补充数据报表》、《S45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情况统计表》(仅报表名称变动)和《S4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统计表》。 (三)其他报表调整 增加《S62贷款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情况表》,具体表样及填报说明详见附件4。 关于特色报表的相关新增及修订内容,请各金融机构登录银监会数据采集系统,在“资源下载”页面中下载。银监会机关及派出机构人员在银监会内网的“统计信息网”中下载。三、分支机构报表内容调整为了保持与法人非现场监管报表的一致性,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也进行了调整,具体包括:(一)新增报表 1.《GF01附注IX部分存贷款月日均情况表》; 2.《GF11第Ⅲ部分按行业大类分类的贷款(按贷款投向)》。 3.《SF62贷款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情况表 》 (二)修改报表 《GF14授信集中度报表》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相应内容进行修订。 关于分支机构的相关新增及修订内容,请各金融机构登录银监会数据采集系统,在“资源下载”页面中下载。银监会机关及派出机构人员在银监会内网的“统计信息网”中下载。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 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5.12.30 •【文号】银监发[2005]87号 •【施行日期】2005.12.3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5〕87号) 各银监局: 银监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不断完善监管工作,对强化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督促各行健全内控管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起到了良好效果。但在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暴露出改革滞后、管理不严、内控薄弱等问题。尤其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接连暴露大案、要案,涉案金额大,情节恶劣,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给银行信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监管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派出机构片面理解法人监管理念,放松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监管人员配备不足、风险预警处置滞后、查处问责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

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督促各家银行全面推进改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银监会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将《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各银监局要认真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监管工作重点和要求,进一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监管队伍,督促指导辖内监管派出机构,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监管信息收集、反馈、报告要求,规范建立监督检查、监管通报、座谈、质询、风险提示、戒勉谈话等监管制度,在系统内部建立动态跟踪、上下联动、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持续监管工作机制,整体提高监管工作效率。近期,银监会将进一步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管、非现场监测、风险管理等完善制度建设,明确监管职责分工,落实监管问责。各银监局要认真落实有关制度要求,全面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属地监管工作。 各银监局要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是做好法人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为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2006年起,银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对系统内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垂直指导,建立完善对派出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各级派出机构有效实施监管行为的管理考核。同时,将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改革和业务流程改造进程,及时修订完善《指导意见》,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为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督促各家银行全面推进改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现就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中国银监会关于制定、修改、废止、不适用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中国银监会关于制定、修改、废止、不适用部分规章 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7.07.03 •【文号】银监发[2007]56号 •【施行日期】2007.07.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法制工作 正文 中国银监会关于制定、修改、废止、不适用部分规章和规范 性文件的公告 (银监发[2007]56号) 为了推进银行业依法监管工作,遵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清理法规的要求,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工作规定》的有关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目前仍然适用的以及存在因上位法修改或者废止而失去立法依据的情形,因所规范事项已由上位法规范而无存在必要的情形,因所规范事项已由新文件规范而无存在必要的情形,因现实情况变化而明显不适应银行业或者银行业监管发展情形的银行业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本次清理共修改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6件,确定应予以废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9件,并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4次和第55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 此外,本次银行业监管法规清理结果表明,目前银行业监管依据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或者执行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

委员会履行银行业监管职责和行使监管职权,银行业监管主体已经改变。根据监管主体与监管规则制定主体以及监管规则执行主体统一的原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4次和第55次主席会议审议决定,银行业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和行使监管职权时,不再适用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01件银行业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件。 特此公告。 附件:1.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2.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3.废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4.不适用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二〇〇七年七月三日附件1: 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1.个人定期存单质押贷款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4号)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6号)3.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7号)4.单位定期存单质押贷款管理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9号) 5.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7]54号)附件2: 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的通知-银监发[2006]84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 的通知 正文: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的通知 (银监发[2006]8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为进一步规范非现场监管标准,明确监管要求,保持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2007年正式运行的通知》(银监发〔2006〕75号)中有关内容的一致性,银监会对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形成了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现印发给你们,并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标内容 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分为“资本充足”、“信用风险”、“盈利性”、“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五个方面,共计38项指标,涵盖全部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和监管评级指标,是银监会风险监管和风险评价的重要基准。 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不包括银监会制定的仅针对某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特色监管指标”。“特色监管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请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二、指标定义

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的定义包括“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两大部分(详见附件)。指标定义是对指标计算方法的描述;计算公式是对计算方法的细化和明确。通过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将“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与“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具体项目建立联系,明确了指标的数据来源,规范了指标的计算公式。 三、其他要求 (一)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仅对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进行了规范,指标的评价标准和监管要求仍按相关法规执行。其他文件中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如与本文要求不一致,以本文为准。今后,非现场监管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还将随着监管法规制度和非现场监管要求的变化作相应调整。 (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监管人员应当全面了解并掌握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结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际情况,按要求做好各项非现场监管工作。 (三)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监管指标有关要求,将监管标准与内部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请银监会各派出机构及时将本通知转发给辖内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以及参照法人管理的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结束——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 技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9.12.07 •【文号】银监办发[2009]399号 •【施行日期】2009.12.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非现 场监管报表》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9〕399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为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持续、有效监管,贯彻落实“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审慎监管理念和“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总体风险监管框架,银监会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非现场监管报表》(以下简称《非现场监管报表》,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银监会将于近期组织开展该报表填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表主要内容 《非现场监管报表》是银监会全面收集和监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及信息科技风险状况,及时识别和防范信息科技风险,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持续监管的基础和关键。按照报送频度分类,非现场监管报表包括年度报

表14张、季度报表6张、实时报表7张和年度报告1张,覆盖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规划、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审计等内容。 二、总体要求 本次报表填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各银监局要高度重视,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督促、指导和协调,推进《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报送工作。各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落实监管要求。 一是要充分认识《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工作的重要意义。《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制定,填补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监管的空白,是银监会实施信息科技持续、有效监管的重要举措。《非现场监管报表》通过收集分析各类报表,深入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状况以及控制水平,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以及信息科技治理能力。各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报表填报与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结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非现场监管报表》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的方方面面,涉及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业务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妥善安排,精心规划、认真组织、抓好落实;要成立专项小组,指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专门人员,合理分工,明确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并在2009年12月21日之前将专项小组成员、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联络人员名单报送银监会信息中心。 三是要及时、准确、完整报送各类报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好相关制度、数据、系统和人员的准备工作;要充分理解《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数据含义和报送要求,指定专人负责报表填报,务必按照本通知要求,准确、及时、完整填报各类报表。对于迟报、漏报或误报的,银监会将进行通报。四是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托公司净资本 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1.01.27 •【文号】银监发[2011]11号 •【施行日期】2011.01.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信托与投资 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 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监发[2011]11号) 按照《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0年第5号)规定,现将信托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和监管指标印发给你们,并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为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分类监管,确保信托公司业务发展与其风险管理能力、内控水平相匹配,银监会对不同监管评级的信托公司实施不同的风险资本计算标准。 评级结果为3级及以下的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系数为标准系数。评级结果为1级和2级的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系数在标准系数基础上下浮20%。 二、对于同时包含融资类和投资类业务的信托产品,信托公司在计算风险资本时应按照融资类和投资类业务风险系数分别计算风险资本。 融资类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信托贷款、受让信贷或票据资产、附加回购或回购选

择权、股票质押融资和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三、对于TOT(信托之信托)信托产品,信托公司应按照被投资信托产品的分类分别计算风险资本。 除TOT和股票受益权投资信托业务外,其他受益权投资信托业务原则上应按照融资类业务计算风险资本。 四、银信合作业务以及受益权发生转让导致受益人超过两人(含两人)的信托业务,按照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计算风险资本。 银行理财资金成为受益人的信托业务视为银信合作业务,按照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计算风险资本。 五、为防范关联交易风险,信托公司对资金来自非关联方但用于关联方的单一信托业务应按照规定的风险系数额外计提附加资本。 六、银监会将根据信托公司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净资本、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和监管指标,确保信托公司风险可控、科学发展。 七、各信托公司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监会监管政策导向积极调整业务规模和业务结构,确保在2011年12月31日前达到净资本各项指标要求。 对在规定时间内未达标的信托公司,各银监局应立即暂停其信托业务,并追究该公司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责任。 八、各银监局应认真组织监管人员和信托公司学习净资本管理相关规定,有效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并将文件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及信托公司。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 二OO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 一、总则 (一)为配合“1104工程”的实施,规范非现场监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非现场监管人员的职责和报告路径,提高非现场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二)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的非现场监管。 (三)本指引所指的非现场监管是非现场监管人员按照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全面、持续地收集、监测和分析被监管机构的风险信息,针对被监管机构的主要风险隐患制定监管计划,并结合被监管机构风险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程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实施一系列分类监管措施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四)一套完整的非现场监管程序包括制定监管计划、监管信息收集、日常监管分析、风险评估、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和后续监管七个阶段(如图一非现场监管流程图所示)。 (五)结合监管资源的现实情况,非现场监管人员可以根据被监管机构风险实际状况、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相应调整或简化上述非现场监管程序。

(六)为贯彻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关注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执行,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对上述方面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管评级,督促被监管机构从制度上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七)非现场监管对被监管机构承担持续性监管的主要责任。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在专业分工、适当分离的基础上,要加强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形成有机衔接的监管合力,提高监管专业化的水平和监管效力。 (八)银监会各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可以依照本指引制定有关非现场监管的实施细则。 图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监 管统计数据质量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4.06.17 •【文号】银监办发[2014]177号 •【施行日期】2014.06.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监管统计 数据质量的通知 (银监办发[2014]177号) 各银监局: 为进一步加强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不断提升非现场监管报表、客户风险统计等各项监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切实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责任与监管机构监管责任,结合非现场监管“四单”制度,现就提升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责任 (一)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度。各级监管机构应强化监管履责意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数据质量管理主体责任,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机构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推动开展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架构,明确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制度流程,强化数据标准、系统建设和内控管理,加强数据质量综合管理。

(二)建立关键指标确认制度。实行数据质量承诺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监管报表数据时,行长(总裁、总经理)以书面形式对当期报送的关键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签字确认。关键指标原则上应至少包括附件2所列内容,银监会统计部定期对关键指标内容进行统一调整,各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及银监分局可根据不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对要求进行细化。 (三)完善异常变动报告制度。研究完善报表异常数据变动报告制度,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数据指标异常变动进行跟踪监测,对于跨期变动超过监管预设值的数据项目,应在数据报送时向审核人员提交数据异常变动说明。报表指标监管预设值的初值由银监会统计部统一设定并发布,各级监管机构可根据属地监管原则对不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异常变动区间进行细化调整。 二、加强报表数据审核 (四)明确数据审核责任。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审核责任,统计部门应做好客户风险统计数据的审核。数据审核部门应明确审核责任人,建立AB角审核机制,及时将数据审核责任人名单和变动情况报送上级对口部门,并将本级审核人员名单汇总至同级统计部门。数据审核部门应严格按照审核职责要求,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时间报送报表,并及时完成报表审核工作。针对跨期数据异常变动,数据审核部门应认真分析确认,对于未超出异常设定值但波动率较高的数据指标应加强关注。数据审核过程中,数据审核部门应采取电话交流、现场走访或下发提示单等方式与相关机构充分沟通,做好问题的记录、确认、核实和更正。 (五)强化审核履职要求。各级数据审核部门应加强数据审核人员配备,认真做好数据审核工作的组织协调、时间统筹和资源保障,切实抓好数据审核工作的履职履责,强化对各类数据审核不到位行为的查处整改。数据审核不到位包括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审核、未根据系统提示对表间校验和异常变动进行确认等情况。各级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规程的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规程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01.21 •【文号】银保监规〔2022〕3号 •【施行日期】2022.01.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其他金融机构监管 正文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规程的通知 银保监规〔202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金融监管局: 为做好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工作,银保监会制定了《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规程》,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实施。 中国银保监会 2022年1月21日 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明确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的职责分工,规范非现场监管的程序、内容、方法和报告路径,完善非现场监管报表制度,提升非现场监管质量,依据《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监管制度,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非现场监管是指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通过收

集融资租赁公司相关报表数据、经营管理情况和其他内外部资料等信息,对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处理,及时作出经营评价和风险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的监管过程。 第三条银保监会负责制定统一的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规则和监管报表,督促指导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开展非现场监管工作,加强监管信息共享。 第四条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承担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主体责任,负责本地区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非现场监管工作。 融资租赁公司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和特殊项目公司(SPV),其非现场监管工作由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分支机构和特殊项目公司(SPV)所在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予以配合。 分支机构和特殊项目公司(SPV)的监管指标和业务指标与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合并计算。 建立分支机构、特殊项目公司(SPV)所在地与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注册地监管协作机制,共享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特殊项目公司(SPV)监管信息。 第五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对本地区融资租赁公司实施非现场监管时,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原则,持续全面识别、监测、评估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状况。 第六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对本地区融资租赁公司实施非现场监管时,应当以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为主要监管对象,遵循法人监管原则,强化法人责任。 第七条融资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风险监测与评估、信息报送与使用、监管措施四个阶段。 第二章信息收集与核实 第八条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督促指导融资租赁公司建立和落实非现场监管信息报送制度,按照银保监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有关要求报送各项数据信息和

银监发[2006]96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 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银监发[2006]96号 2006年12月29日) 各银监局,各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为规范和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的非现场监管,促进财务公司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现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统计表的通知》(银监办发〔2004〕7号)中“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考核表”(银监统L002号)同时废止。 各财务公司应严格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及附表要求,通过银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报送相关数据,以确保监管数据及时、准确、计算口径一致。 各银监局在执行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的非现场监管,促进财务公司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财务公司。 第三条本办法规定的风险监管指标分为监控指标和监测指标。监控指标设有标准值,是对财务公司的最低要求,银监会可根据财务公司的风险程度提出更高要求。 第四条银监会按照本办法对财务公司的各项风险监管指标进行检查监督,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章监管指标 监控指标 第五条资本充足率为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资产加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之比。 资本净额为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可计算价值之和减去资本扣减项。 财务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 第六条不良资产率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与信用风险资产之比。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承担信用风险的各项资产,包括各项贷款、拆放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同业、银行账户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和不可撤销的承诺及或有负债。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五级分类结果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信用风险资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