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酶偶联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次黄嘌呤

双酶偶联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次黄嘌呤

双酶偶联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次黄嘌呤

李忠琴;许小平;王武

【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年(卷),期】2008(28)9

【摘要】依据黄嘌呤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的特征,研究了以黄嘌呤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苯酚-4-氨基安替比林为反应显色体系,建立了检测血清和组织中次黄嘌呤浓度的新方法.通过对该测定体系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黄嘌呤氧化酶(XO,EC 1.2.3.22)0.32 U·mL-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7.oU·mL-1,4-氨基安替比林(AAP)1 mmol·L-1,苯酚(PA)6 mmol·L-1溶于100 mmol·L-1 Tris-HCL缓冲液(pH 8.3);反应温度为37℃,保温时间为8 min检测波长为508 nm.测定次黄嘌呤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3.0 mmol·L-1,线性关系良好(r=0.997 9),检测限为0.05 mmol·L-1.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有效应用于普通实验室和常规临床血液生化检测.

【总页数】4页(P2169-2172)

【作者】李忠琴;许小平;王武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3

【相关文献】

1.双酶偶联催化马来酸生成L-天冬氨酸 [J], 余龙;陈寅;周丽;周哲敏

2.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基因在猪链球菌不同血清型中的分布 [J], 倪艳秀;陆承平;周俊明;张雪寒;温立斌;吕立新;郭容利;俞正玉;茅爱华;何孔旺

3.乙醇脱氢酶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催化制备(S)-1-(2,6-二氯-3-氟苯基)乙醇 [J], 刘丽勤;张骏梁;谭俊;陈代杰;李亚军;邵雷

4.乳酸脱氢酶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催化合成D-苯基乳酸 [J], 罗希; 杨泽锋; 臧瑜; 李宁; 王鑫情; 付永前

5.体外偶联UDP-糖基转移酶与蔗糖合成酶

高效催化合成莱鲍迪苷A [J], 朱清娟;陈美琪;梁书利;王登刚;林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嘌呤代谢系统 第一节概述 嘌呤代谢是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及分解。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为了了解尿酸的生成机制,首先要了解嘌呤代谢及其调节机制。 一、嘌呤代谢调节 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们的作用点见下图12-1。 注:E1: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E2:次黄嘌呤脱氢酶;E3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E4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5黄嘌呤氧化酶;→表示负反馈控制。

由核酸分解代谢为尿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生成途径: (1)核酸→鸟嘌呤核苷酸→鸟嘌呤→黄嘌呤→尿酸。 (2)核酸→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黄嘌呤→尿酸。 (3)5-磷酸核糖+ATP→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 此乃尿酸生成的一个总轮廓,中间有许多环节已被省略,在尿酸生成的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和调节。但从上述尿酸生成的简要过程中可以看出,嘌呤是尿酸生成的主要来源。因此,嘌呤合成代谢增高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均可造成血清尿酸值增高。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人体体内约有8种酶参与了尿酸的生成过程,其中有7种酶均促进尿酸生成,它们包括:①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②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③腺嘌呤磷酸糖核糖苷转移酶;④腺苷去胺基酶;⑤嘌呤核苷酸磷酸酶;⑥5-核苷酸酶;⑦黄嘌呤氧化酶。这些酶的活性增加时,尿酸生成即增加;在这些酶中,以黄嘌呤氧化酶最为重要。另一种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其作用和上述7种酶正好相反,当其活性增强时可抑制尿酸生成,活性减弱时则尿酸生成增加。酶缺陷包括某种酶的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和某种酶的完全性缺乏或部分缺乏,皆可导致嘌呤合成加速和尿酸生成增多。酶缺陷在痛风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大多数很难得到证实,仅少数病人可以鉴定出酶缺陷。嘌呤排出物的多样性,可能与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酶缺失现象(eezymaphresis)有关[1、2]。对导致过量嘌呤生物合成的机制,有嘌呤代谢酶的数量增多或活性过高,或酶活性降低或缺乏。 二、尿酸代谢的平衡 血清中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之间的平衡。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体内尿酸的积聚,可见于如下的5种情况:①外源性吸收增多,即摄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增多; ②内源性生物合成增加,包括酶缺陷,如核酸分解加速和嘌呤基氧化产生尿酸增多;③排泄减少,即由肾脏经尿排出减少和由胆汁、胃肠分泌后,肠道细菌分解减少;④体内代谢减少,即尿酸内源性破坏减少;⑤上述综合因素或不同因素的组合。 拥有尿酸(氧化)酶的物种,能将尿酸转化为溶解性较高、更易排出的尿囊素(allantoin),故血清尿酸水平低而无痛风存在,人和几种类人动物是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尿酸氧化酶基因突变性灭活的,从这点来说,人类的高尿酸血症是由尿酸分解代谢的先天性缺陷造成[3]。高尿酸血症血清中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之间的平衡,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富含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外源性,约占体内尿酸的20%;二是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属内源性,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显然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临床生化化学及检验 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A 型题 1.临床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学科,它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 结合,它又被称为 A.化学 B.生物化学 C.临床化学 D.临床医学 E.化学病理学 2.临床生物化学为下列医疗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除了 A.疾病诊断 B.病情监测 C.疗效评估 D.预后判断 E.细胞形态学观察 3.临床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阐述疾病的生化基础 B.阐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C.结合临床病例的研究 D.开发临床生化检验方法与技术 E.疾病治疗方案的研究 4.首次正式提出该学科的名称和研究领域的专著是 A.Lichtuitz 出版的《临床化学》 B.Van Slyke 出版的《临床化学》 C.吴宪191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 D.刘士豪出版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E.以上皆不是 5.首次较系统地建立了血液中葡萄糖等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的是 A.Lichtuitz 出版的《临床化学》 B.Van Slyke 出版的《临床化学》 C.吴宪191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 D.刘士豪出版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E.以上皆不是 6.国内第一步临床生物化学专著是 A.Lichtuitz 出版的《临床化学》 B.Van Slyke 出版的《临床化学》 C.吴宪191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 D.刘士豪出版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E.以上皆不是 7.为我国培养了国内第一批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工作者的著名教授是 A.吴宪 B.刘士豪 C.Van Slyke D.Lichtuitz E.以上皆不是 8.分光光度技术发展于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中期 E.以上皆不是 9.免疫学定量技术发展于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中期 C.20世纪后期 D.20世纪中期 E.以上皆不是 10.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于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E.以上皆不是 11.开创了分子诊断学先河的科学家是 A.吴宪 B.刘士豪 C.Van Slyke D.Lichtuitz E.Yuan Wai Kan 12.PCR 等多种基因分析技术建立于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中期 C.20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E.以上皆不是 二、X 型题 13.临床生物化学为哪些医疗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A.疾病诊断 B.病情监测 C.药物疗效 D.预后判断 E.疾病预防 14.临床化学检验技术着重研究以下内容 A.实验方法 B.应用化学 C.生物化学的理论 D.实验操作技术E、疾病发生机理 15.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诊断酶学 B.体内物质代谢与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C.主要器官系统的生物化学检验 D.特殊生理现象-妊娠的生物化学检验 E.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16.国际临床化学学会是 A.对人体健康时化学状态的研究 B.对人体疾患时化学状态的研究 C.供诊断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应用 D.供疗效评估和预防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应用 E.以上皆不是 17.临床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揭示有关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改变 B.阐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生化机制 C.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D.为疾病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E.为疾病预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SOD测试方法

SOD体外活性测定方法: 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 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法 脉冲辐解法 电泳法 化学发光法(实验室法) 原理:在有氧条件下,黄嘌呤氧化酶能催化黄嘌呤或次黄嘌呤生成尿酸和O2,O2可与化学发光剂鲁米诺或海莹莹光素诱导剂反应,使发光剂被激发到激发态,而它返回基态时便会向外发光即化学发光,SOD能抑制发光剂化学发光,根据其抑制程度可测得SOD活性。 测定方法:于25℃条件下,先向各管加入PH5.6的磷酸盐缓冲液0.6ml,1mmol/L的EDTA-Na2溶液0.1ml,1mmol/L黄嘌呤溶液0.1ml,5μmol/L的CLA溶液0.1ml,测试管中再加入10Μl待测样本(对照管中以10μL生理盐水替代),放入发光仪测试室,最后加入100μl黄嘌呤氧化酶应用液以启动反应,立即开启脚踏开关或自体起始开关开始测定,仪器自动记录并打印样本,及时照管发光强度值。酶活性单位为特定试验条件下,抑制50%发光强度时的酶浓度。 该法时间响应快、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分析精确、样品用量少,但需要高灵敏度的精密发光测量仪器,因此在临床推广中受到限制。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实验室法) 原理:把发光剂如鲁米诺及其衍生物N-氨基丁基-N-乙基鲁米诺(ABEI)加入到一个免疫反应体系中,取代放射性同位素,最终以发光强度来计算表征待测物质的量。 测定方法:测定管中含标记CuZn-SOD,1:4000稀释的免抗CuZn-SOD的抗血清和样品或标准品各100μL,特异性结合管中含标记CuZn-SOD,稀释的免抗CuZn-SOD的抗血清和稀释液各100μL,非特异结合管中则只含100μL标记CuZn-SOD,再稀释至300μL,然后各管均加入500μL分离剂,充分混合,4℃放置过夜,2000xg离心20min,弃去上清夜,用2mol/L NaOH 200μL溶解沉淀,在50℃保温3h,取出置室温平衡后,加氧化血红素液800μL,充分混匀,用原位加样器加入H2O2 200μL,起动反应,进行发光测试,根据发光峰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计算出SOD含量。 用发光剂取代放射性同位素的优点是避免了入射性污染,标记物可长期保存,而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均可与放射性免疫测定相媲美。 另外,Hyland K I等建立了碱性二甲基亚砜法;Richard E R以及龚国清等建立了碱性二甲基亚砜发光法;翁元凯基于碱性水溶液中电对SO3(2-)/S2O4(2-)和O2/O2标准电极电势的不同,以鲁米诺为发光剂,建立了产生O2的氧饱和碱性连二亚硫酸钠法,通过检测SOD抑制化学发光的程度计算SOD活性。 紫外分光光度计(企业仪器) 原理: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分光光度分析就是

微生物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20含答案

微生物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20 一、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 对流免疫电泳使用的缓冲液为 A.碳酸盐缓冲液 B.碳酸氢盐缓冲液 C.醋酸盐缓冲液 D.磷酸盐缓冲液 E.巴比妥缓冲液 答案:E [解答] 对流免疫电泳常用的缓冲液是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使抗原和抗体皆带负电荷,抗原蛋白泳向正极,抗体球蛋白因电渗作用,泳向负极。抗原抗体相对泳动,比例合适时形成肉眼可见沉淀线。 2. 普通水平电泳常用于分离 A.大分子蛋白质 B.小分子多肽 C.大分子染色体DNA D.小片段染色体DNA E.脂多糖 答案:C [解答] 大分子染色体DNA多用琼脂糖水平平板凝胶电泳进行分离。 3. 使用显微镜高倍镜观察液体标本,正确的说法是 A.应加盖玻片 B.不加盖玻片

C.可加可不加 D.找到视野后加盖玻片 E.将高倍镜物镜头移到标本片上,再加盖玻片 答案:A [解答] 使用高倍镜观察液体标本时,一定要加盖玻片。否则,不仅清晰度下降,而且液体会浸入高倍镜的镜头内,使镜片受到污染和腐蚀。 4. 若显微镜的油浸镜上的油已干,可用于擦拭的物质是 A.异丙醇 B.丙三醇 C.无水乙醇 D.二甲苯 E.冰乙酸 答案:D [解答] 二甲苯为有机溶剂,可用作脱油剂洗脱显微镜镜头上的香柏油。 5.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 A.0.02μm B.0.01μm C.0.2nm D.0.1nm E.0.01nm 答案:C [解答] 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源作为光源使物体成像,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到百万倍,分辨率可达0.2nm。

6.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的步骤是 A.需制成超薄切片,再固定、脱水干燥 B.不需制成超薄切片,再固定、脱水干燥 C.需制成超薄切片,再固定、脱水干燥、表面喷金膜后即可 D.不需制成超薄切片,经固定、脱水干燥、表面喷金膜后即可 E.需制成超薄切片,表面喷金膜即可 答案:D [解答]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不用制成超薄切片,样品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固定,脱水和干燥,然后表面喷金膜。 7. 支原体的特征不包括 A.具有细胞壁 B.呈多形态性 C.可通过滤器 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E.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答案:A [解答] 支原体无细胞壁,可呈多形态性。 8.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是 A.支原体多为椭圆型,细菌L型具多形性 B.支原体有细胞壁,细菌L型无细胞壁 C.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明显的“油煎蛋”状集落,而细菌L型则“油煎蛋”状菌落不典型 D.细菌L型可使用人工培养基培养,支原体需细胞培养 E.细菌L型对抗生素敏感,支原体对抗生素不敏感

5-NT检测试剂盒操作规程

5'-核苷酸酶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中5'-核苷酸酶的含量。 2、适用范围:所有工作人员。 3、方法原理 方法:连续监测法 原理:5'-NT 水解次黄苷-5'-单磷酸盐(5'-IMP ),生成次黄苷,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 )存在下, 后者转化为次黄嘌呤,继而经黄嘌呤氧化酶(XOD )作用,次黄嘌呤转化为尿酸和H 2O 2,在过氧化物酶(POD )存在下H 2O 2与N-乙基-N-(2-羟基-3-磺丙基)-3-甲基苯胺(EHSPT )和4-氨基安替比林(4-AAP )反应生成有色醌,在550 nm 处连续监测有色醌的生成速率,计算出5'-NT 活性。 次黄苷-5'-单磷酸盐+H 2O 5'-NT 次黄苷 +磷酸 次黄苷 +磷酸 次黄嘌呤+核糖-1-磷酸 次黄嘌呤+2H 2O +2O 2 尿酸+2H 2O 2 2H 2O 2 + 4-AAP +EHSPT 4H 2O +有色醌 单位定义:在37℃条件下催化底物生成1μmol 次黄苷的酶量,为1个5'-NT 活性单位。 4、试剂 4.1试剂厂家及规格 试剂厂家: 试剂规格: 4.2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2~8℃避光保存,自生产日期起可稳定12个月。 试剂开封后,在2~8℃冷藏,避光条件下可稳定20天有效。 5、使用仪器 奥林巴斯AU400。 6、标本 6.1标本的采集、处理及储存 常规静脉采集约2ml 置于含分离胶的采血试管内,做统一且唯一标识,30min 内离心备用。室温(15-25℃)稳定一周,2-8℃稳定一个月,对于保存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血清为避免标本水分挥发使血清浓缩需加塞密封。 6.2标本的运输 常温下避光保存运输。 6.3标本的拒收标准 1)严重溶血、脂血、细菌污染的标本; 2)没有对应标识的标本; 3)非避光保存运输的标本; 4)其他如标识涂改、试管破裂的标本. 7、操作步骤 7.1基本参数设定: 分析方法 速率法 血清+R 1反应时间 5 min 主波长 505 nm 血清+R 1+R 2延迟时间 3 min 辅助波长 660 nm 标 本 量 5 μl 反应温度 37℃ 试剂R 1量 210 μl 读数时间 2min 试剂R 2量 70 μl 反应方向 + PNP XOD POD

双酶偶联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次黄嘌呤

双酶偶联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次黄嘌呤 李忠琴;许小平;王武 【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年(卷),期】2008(28)9 【摘要】依据黄嘌呤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的特征,研究了以黄嘌呤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苯酚-4-氨基安替比林为反应显色体系,建立了检测血清和组织中次黄嘌呤浓度的新方法.通过对该测定体系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黄嘌呤氧化酶(XO,EC 1.2.3.22)0.32 U·mL-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7.oU·mL-1,4-氨基安替比林(AAP)1 mmol·L-1,苯酚(PA)6 mmol·L-1溶于100 mmol·L-1 Tris-HCL缓冲液(pH 8.3);反应温度为37℃,保温时间为8 min检测波长为508 nm.测定次黄嘌呤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3.0 mmol·L-1,线性关系良好(r=0.997 9),检测限为0.05 mmol·L-1.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有效应用于普通实验室和常规临床血液生化检测. 【总页数】4页(P2169-2172) 【作者】李忠琴;许小平;王武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3 【相关文献】 1.双酶偶联催化马来酸生成L-天冬氨酸 [J], 余龙;陈寅;周丽;周哲敏 2.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基因在猪链球菌不同血清型中的分布 [J], 倪艳秀;陆承平;周俊明;张雪寒;温立斌;吕立新;郭容利;俞正玉;茅爱华;何孔旺 3.乙醇脱氢酶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催化制备(S)-1-(2,6-二氯-3-氟苯基)乙醇 [J], 刘丽勤;张骏梁;谭俊;陈代杰;李亚军;邵雷 4.乳酸脱氢酶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催化合成D-苯基乳酸 [J], 罗希; 杨泽锋; 臧瑜; 李宁; 王鑫情; 付永前 5.体外偶联UDP-糖基转移酶与蔗糖合成酶 高效催化合成莱鲍迪苷A [J], 朱清娟;陈美琪;梁书利;王登刚;林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种方法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

四种方法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 一、光度法测定 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目前,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的方法除经典的格里斯试剂比色法及其改良法外,又有一些报道如催化(褪色)光度法、流动注射系统一分光光度法、顺序注射系统一分光光度法、导数光度法等。分光光度法主要有3种: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 1、可见分光光度法 水样中的亚硝酸盐测定是应用苯胺a萘酚分光光度法,其原理为:苯胺与亚硝酸盐在盐酸介质中重氮化,然后在NaOH溶液中与a-萘酚生成桔红色偶联产物。实验结果表明:偶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80nm,线性范围为0-0.96mg/L,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6,表观摩尔吸收系数为ε480=2.530×103L·mol-1·cm-1,最低检出限为0.08mg/L。苯胺-a-萘酚体系测定水质中亚硝酸盐含量,方法简单、快速、选择性好;而且所用试剂稳定、毒性相对较小,因此该方法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通常采用格里斯试剂比色法,结果表明:该法选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实验的相关系数为0.9995,线性良好。在此基础上对格里斯试剂比色法进行了改进,如采用改进的格里斯试剂比色法测定辣椒酱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弱酸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其最大吸收波长是538nm,NO2-含量在0-25μg/mL范围内

遵从比耳定律,其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980,检出限为0.5mg/kg,加标回收率为96.4%-101.7%。采用本法回收率高,重现性好,而且操作简便,适应于批量测定。 还可以用流动注射系统一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该法操作简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分析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尤其适合大批量的样品分析。 2、紫外分光光度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间苯二酚及锆氧离子反应生成有色螯合物,建立了一种简易快速的测定食品中微量亚硝酸盐的方法,通过对猪肉、午餐肉、火腿肠、香肠等几种样品中的亚硝酸盐进行测定,回收率达到90%以上。该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干扰少,有良好的选择性,显色反应产物的稳定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方法。 导数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结合,拓宽了紫外分光光度法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领域。导数光度法是根据光吸收对波长求导所形成的光谱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比光谱导数法是Salinas等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该法灵敏度高、快捷简单、选择性显著,高阶导数能分辨重叠光谱,甚至提供“指纹”特征,因而特别适用于消除干扰和各组分同时测定,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尤其食品中混合组分含量的测定。 3、催化(褪色)分光光度法

次黄嘌呤测定的原理

次黄嘌呤测定的原理 次黄嘌呤测定法是一种用来检测血液或尿液中次黄嘌呤含量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次黄嘌呤与重氮甲烷反应所形成的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强度来确定次黄嘌呤的含量。该方法简单易行,灵敏度高,可用于一些调查研究和临床检测中。 次黄嘌呤是腺嘌呤代谢产物,在尿液和血液中均有一定含量。次黄嘌呤的浓度可以作为评价人体腺嘌呤代谢的指标。正常人的尿液中次黄嘌呤含量一般不会超过1毫克/升,而血液中的次黄嘌呤含量则相对较低。但是,在某些疾病或病理情况下,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次黄嘌呤进行检测。 次黄嘌呤测定方法的原理是将次黄嘌呤与重氮甲烷反应,生成N-(次黄嘌呤-8-基)重氮甲烷。该反应是一种偶联反应,需要在碱性介质下进行。反应产物的结构与光学性质使其能够吸收200-400纳米波长的紫外线,因此产生的化合物可以通过紫外光谱法进行检测。在实际测定中,将次黄嘌呤样品与重氮甲烷反应,并在一定波长范围内测量光吸收强度,据此计算次黄嘌呤的含量。 具体的测定步骤如下: 1. 检测前的准备:样品处理、制备标准曲线、调节紫外波长、调节检测器零点。 2. 重氮化反应:将待测样品加入碱性介质中,加入重氮甲烷,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在生成的产物中选择合适的光谱吸收波长进行检测。

3. 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含量,根据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 该方法的优点是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反应的pH值和温度等条件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此外,该方法还需要进行标准曲线的制备和质控,才能够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总体来说,次黄嘌呤测定法是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其原理和实现方法也比较简单。该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比较广泛,可用于人体腺嘌呤代谢指标的检测,对于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酶偶联反应法

酶偶联反应法 酶偶联反应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它利用酶的高度特异性催化作用,通过酶标记物与待测物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待测物的检测和定量测定。 在酶偶联反应法中,酶标记物是关键的组成部分。酶标记物是指将酶与待测物相连的分子,常用的酶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酶标记物通常通过化学方法或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活性。 酶偶联反应法的原理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待测物与酶标记物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反应,形成酶标记物-待测物复合物。然后,通过适当的底物或试剂,使酶标记物发生催化反应,生成可检测的产物。这些产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如吸光度、荧光度或放射性测定等进行定量分析。 酶偶联反应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酶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选择性地与待测物结合,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其次,酶标记物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或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检测需求。此外,酶偶联反应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多种生物样品的检测,如血清、尿液、组织、细胞等。 酶偶联反应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医学诊断中,酶偶联反应法可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肿瘤标志物、药物残留等,对于

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学研究中,酶偶联反应法可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基因表达调控等重要生命过程。此外,酶偶联反应法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尽管酶偶联反应法具有许多优点和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酶标记物的选择和制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对于一些实验室条件有限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其次,酶偶联反应法在样品处理和准备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酶偶联反应法对于某些复杂样品的检测可能存在干扰和困难。 酶偶联反应法作为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酶偶联反应法将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拓展其应用领域,并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手段和理论支持。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试剂盒(单试剂速率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试剂盒(单试剂速率法) 简介: Leagene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试剂盒(单试剂速率法)其检测原理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丙酮酸与NADH 经LDH 催化生成NAD +,上述方法实际为ALT 速率法,其反应公式如下: L-丙氨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L-谷氨酸。 丙酮酸+NADH+H +→L-乳酸+NAD +。 在上述偶联反应中,NADPH 的氧化速率与样本中酶活性呈正比。对于单试剂速率法,血清与试剂完整成分的底物溶液混匀,ALT 催化反应立即启动,通过分光光度计或自动分析仪检测在340nm 处吸光度下降速率(-ΔA /min),下降速率(-ΔA /min)与ALT 活性呈正比,比色杯光径1.0cm ,进而计算酶的活性单位。该试剂盒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 操作步骤 (仅供参考) : 1、 准 备样品: ①_x0001_ 血浆、血清样品:血浆、血清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可以直接用于本试剂盒的 测定,-20℃保存1个月有效,用于ALT/GPT 的检测。 ②_x0001_ 细胞或组织样品:取恰当细胞或组织进行匀浆,低速离心取上清,-20℃保存 1个月有效,用于ALT/GPT 的检测。 ③_x0001_ (选做)样品准备完毕后可以用BCA 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以便 于后续计算单位蛋白重量组织或细胞内的ALT/GPT 含量。 编号 名称 TE0125 100T TE0125 200T Storage ALT 检测液(R) 成分 终浓度 2×50ml 2×100ml 4℃ 避光 Tris 缓冲液 100mM L-丙氨酸 500mM 酮戊二酸 15mM NADH 0.18mM LDH 1700U/L 防腐剂 15mM 使用说明书 1份

尿酸

尿酸 1、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摄入的食物内RNA的50%, DNA的25%都要在尿中尿酸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 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u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的分泌降至 1.2mmol/d(200mg/d)。 (HGPRT)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缺乏。 尿酸3、嘌呤代谢增加:如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疗或放疗时会产生尿酸高。过度运动、癫痫状态、糖

原贮积病(glycogenstoragediseases),都可加速肌肉ATP的降解。心肌梗塞、吸烟、急性 呼吸衰竭也与APT加速降解有关。 3临床意义 (1)血尿酸增高: 1)血尿酸增高主要见于痛风,但少数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测定正常。血尿酸增 高无痛风发作者为高尿酸血症。 2)在细胞增殖周期快、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常见增高。肿瘤化疗后血尿酸升高更明显。 3)在肾功能减退时,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其他肾脏疾 病的晚期如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 4)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铅中毒、子痈、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 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2)血尿酸降低: 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血尿酸降低。 4病理变化 4.1基本简介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尿酸大约有1200毫克,每天新生成约600毫克,同时排泄掉600毫克,处于平衡的状态。但如果体内产生过多来不及排泄或者尿酸排泄机制退化,则体内尿 酸滞留过多,当血液尿酸浓度大于7毫克/公升,导致人体体液变酸,影响人体细胞的正常 功能,长期置之不理将会引发痛风。另外过于疲劳或是休息不足亦可导致代谢相对迟缓导 致痛风发病。 血中尿酸全部从肾小球滤过,其中98 %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球腔内,然后50% 重吸收的尿酸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管腔内,在近曲小管直段又有40%~44%被重 吸收,只有6%~10%尿酸排出。正常人体内尿酸的生成与排泄速度较恒定。体液中尿酸 含量变化,可以充分反映出人体内代谢、免疫等机能的状况。 4.2应对措施 根据尿酸产生的机理,我们反过来推导:要防治好痛风就要减少尿酸的产生,要减少尿酸 的产生就要减少体内的嘌呤,减少体内的嘌呤就要减少核酸的氧化分解,和嘌呤的摄入, 同时加强尿酸的排除。因此措施就是:

黄嘌呤氧化酶试剂盒

产品简介: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检测试剂盒(Cellular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ssay Kit)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通过紫外比色来检测细胞、组织或其它样品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活性的试剂盒。绝大部分细胞内的谷胱甘肽过氧

化物酶都是含硒的,且硒为该酶的活性中性组成部分。细胞内也有很少量的不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存在。本试剂盒检测的是最常见的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本试剂盒如果和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检测试剂盒(S0058)配合使用,可以定量检测出样品中不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以清除活细胞内过氧化物,在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内的脂类容易和自由基发生反应,产生脂类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以利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还原脂类过氧化物,从而消除自由基的毒害作用。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有分布。在一些病理状况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会发生明显上调或下调。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以利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催化过氧化氢以及许多有机过氧化物,产生水或有机醇。如果以过氧化氢为底物进行检测,则同样可以分解过氧化氢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的酶活性会干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测定。本试剂盒利用了一种间接测定的方法。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以催化GSH产生GSSG,而谷胱甘肽还原酶可以利用NADPH催化GSSG产生GSH,通过检测NADPH的减少量就可以计算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水平。在上述反应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整个反应体系的限速步骤,因此NADPH的减少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线性相关。 本试剂盒利用了如下的反应原理,GPx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R为谷胱甘肽还原酶,R-OOH为过氧化物。 本试剂盒提供的有机过氧化物试剂(t-Bu-OOH)在没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存在的情况下不会和GSH产生反应,也不会被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催化而分解。因而可以较为特异地检测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 由于t-Bu-OOH不能被不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所催化,所以本试剂盒可以比较特异地定量检测最常见的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可检测组织匀浆产物、细胞裂解产物等样品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一个试

肝功能中各检测项目的测定方法

肝功能中各检测项目的测定方法、测定原理和临床意义 一、血清总胆汁酸TBA: (1)测定方法:A、酶循环法,B、3a-HDS法(3-a羟类固醇脱氧酶) (2)测定原理 方法A:胆汁酸被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a-HSDH)及口-硫代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特异性的氧化,生成3酮类固醇及}硫代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此外,生成的3酮类固醇在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及β硫代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存在下,生成胆汁酸及β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以上依据循环酶而放大量的胆汁酸测定生成的β-硫代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的吸光度,计算血清中胆汁酸的量。 方法B:在3-a羟类固醇脱氧酶作用下,各种胆汁酸C3上α位的羟基脱氧形成羰基,同时氧化型NAD还原成NADH随后NADH上的氢由黄递酶催化转移给硝基四氮唑蓝(NTB)产生甲替,用磷酸中止反应,甲替的产量与总胆汁酸成正比,在波长540nm比色,与同样处理的标准品比较,计算其含量。 (3)临床意义 1.测定血清中胆汁酸可提供肝胆系统是否正常,肝、胆疾病时周围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早期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时可增至正常值的100 倍以上。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2.可敏感地反映肝胆系统疾病的病变过程。肝胆疾病时血清胆汁酸浓度的升高与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肝组织学变化极为吻合,在肝细胞仅有轻微坏死时,血清胆汁酸的升高,常比其他检查更为灵敏。据报道,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肝内胆汁郁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及肝外阻塞性黄疸,其血清胆汁酸均100 %出现异常。上述疾病时均有血清胆汁酸含量的增高。 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测定方法:酶偶联法,赖氏法,连续监测法 (2)测定原理:L-丙氨酸 + α-酮戊二酸---ALT----L-丙酮酸 + L-谷氨酸 丙酮酸 +NADH+H+---------LD-------L--乳酸+NAD+

自己整理的中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9596979801年真题及中科大0102生化真题

自己整理的中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9596979801年 真题及中科大0102生化真题 中国科学院硕士生物化学试题B卷(1995)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20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0.5分)1、蛋白质分子的亚基也称结构域。 2、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亚基在一级结构上有明显的同源性,它们的 构象和功能十分相似,所以它们的氧结合曲线也是相似的。 3、在所有病毒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既含有RNA,又含有DNA的 病毒。4、α螺旋是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一种,而β-折叠则是蛋白质的 三级结构。5、在生物体中,cAMP只是一种第二信使分子。 8、初速度--底物浓度关系不遵守米氏方程是别构酶的基本特征之一。 9、钙调蛋白的受体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 10、线粒体内膜的膜电位是基质侧较正,胞浆侧较负。11、膜蛋白的 跨膜肽段的二级结构大多为α-螺旋。 12、肌浆网系膜上Ca2+泵与质膜上Na+、K+泵在催化离子跨膜传送过 程中都有磷酸化的酶的生成。 13、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大,成正比关系。14、黄嘌呤氧化 酶的底物是黄嘌呤,也可以是次黄嘌呤。15、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都是蛋 白质。 16、核酸的两个不同制剂A和B,A的A260/A280比B的A260/A280大,因此可判定制剂A的纯度比制剂B高。

17、DNA分子中的两条链在体内都可能被转录成RNA。18、核糖体是 细胞内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部位。19、生物体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都可以由DNA的核苷酸序列推导出蛋白质氨基酸序列。20、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一般都不具有核酸外切酶的活性。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 10分)1、胶原蛋白中最多的氨基酸残基是 A、脯氨酸 B、甘氨酸 C、丙氨酸 D、组氨酸2、钙调蛋白是一种重要 的调控蛋白,参与多种酶作用的调控,它属于A、跨摸信息传导的G蛋白 家族B、钙结合蛋白家族C、免疫球蛋白家族D、蛋白质激素家族3、下列 那种材料装成的柱是强阳离子交换柱 A、DEAE-celluloe(二乙基胺乙基-纤维素) B、QAE-ephade某(季 胺乙基-葡聚糖)C、CM-cellucoe(羧甲基-纤维素)D、SP-epharoe(磺 丙基-琼脂糖)4、在溶菌酶催化反应中,起稳定形变底物正碳离子的残基 是 — A、Glu35 B、Ap52 C、N-端NH2 D、C-端COO5、线粒体的细胞色素C是 一种 A、内膜固有蛋白 B、内膜外周蛋白 C、基质可溶性蛋白 6、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比细胞外低,二者相差A、10倍B、100倍C、1000倍D、10000倍 7、DNA生物合成主要是在细胞周期的什么期中进行?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8、引起任获得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的病毒(HIV)是一种什么病毒?

常用检查项目意义

腺苷脱氨酶 腺苷脱氨酶(EC:3.5.4.4 adenosine deaminase ADA)是嘌呤核苷代谢中重要的酶类,属于巯基酶,每分子至少含2个活性巯基,其活性能对氯汞甲酸完全抑制。ADA能催化腺嘌呤核苷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再经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生成次黄嘌呤,其代谢缓和终产物为尿酸。 ADA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以胸腺、脾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含量最高,肝、肺、肾和骨胳肌等处含量较低。血液中ADA主要存在于红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其活性约为血清的40~70倍,T淋巴细胞比B淋巴细胞该酶活性更高。人ADA基因位于第20对染色体上,并呈现出遗传多态性现象,其同工酶有3种,分别为ADA1,ADA1+CP和ADA2。ADA1分子量为35kD,为一种单链蛋白质;ADA1+C P分子量为280kD,实际上是由2条单键的ADA1分子和人个不具酶活力的200kD结合蛋白结合而成;ADA2分子量为100kD。3种同工酶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性质:ADA1和ADA1+CP最适PH为5.5~8.0,对腺苷的Km值为50umol/L。对2’-脱氧腺苷与腺苷的活性之比为0.8,两者均对红-9-(2-羟基-3-壬烷基)腺嘌呤[erythro-9-(2-hydroxyl-3-nonyl)adenine(EHNA)]抑制作用敏感。ADA2相对于前两种同工酶具有较低的最适PH、较高的催化腺苷Km值(2000umol/L)以及较低的2’-脱氧腺苷与腺苷的活性之比值(0.2),对EHNA抑制作用不敏感。ADA同工酶在各类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不同,ADA1在脾脏、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占优势,ADA1+CP在肝脏、肺、胰、肾组织和骨骼中占优势,ADA2只存在于单核细胞,目前在其他组织细胞中尚未检出。 临床意义 腺苷脱氨酶是一种与机体细胞免疫活性有重要关系的核酸代谢酶。测定血液、体液中的ADA及其同工酶水平对某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日趋受到临床重视。 肝脏疾病: 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可作为肝功能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与ALT或GGT等组成肝酶谱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病的酶学改变。 1)用于判断急性肝损伤及残留病变急性肝炎(AH)时ALT几乎明显升高,ADA仅轻、中度升高,且阳性率明显低于AST和ALT。因此ADA在诊断急性肝损伤时有一定价值,但并不优于ALT。重症肝炎发生酶胆分离时,尽管ALT不高,而ADA明显升高。AH后期,ADA长高率高于ALT,其恢复正常时间也较后者为迟,并与组织学恢复一致。因此,ADA较ALT、GGT更能反映急性肝损伤,并有助于探测A H的残留病变和肝脏病进展。ALT恢复正常而ADA持续升高者,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 2)协助诊断慢性肝病在反映慢性肝损伤时ADA较ALT为优。慢性肝炎(C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显著升高。其阳性率达85%~90%,而肝硬化时ALT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故ADA 活性测定可作为慢性肝病的筛选指标。失代偿期肝硬化ADA活性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因而可判断慢性肝病的程度。另外,慢性活动性肝炎(CAH)ADA活性明显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故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3)有助于肝纤维的诊断肝硬化患者血清ADA活性明显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CPH、CAH、PHC、阻塞性黄疸及对照组,CAH者也明显高于CPH者及对照组,表明ADA活性差异关键在于肝纤维化程度,而与肝细胞损害关系不大。蔡卫民等用肝硬化的肝组织切片标本,作肝纤维化程度的分级评分观察,发现积分均值≤1.5者ADA阳性率(38.46%)显著低于>1.5者(86.96%),证实ADA活性与肝纤维化程度有关。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ADA活性逐渐增加,即肝硬化>CAH>CPH。 4)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有人对28例肝细胞性黄疸和19例阻塞性黄疸患者ADA和GGT活性进行比较,发现ADA鉴别意义最大,而其他酶在两种黄疸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另有文献报道,阻塞性黄疸血清ADA活性及阳性率(16.7%),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性黄疸(57.3%)及肝硬化伴黄疸者(80.9%),且重叠较小,尤其与GGT、ALP和5’-NT同时测定,如三项指标均增高,而ADA正常则更支持阻塞性黄疸的诊断。 5)其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