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通行能力概念解析

道路通行能力概念解析

道路通行能力概念解析

摘要:

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与交通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是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评价各种道路与交通设施及管理措施的交通效果的基本依据之一。本文对道路通行能力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方便于交通规划设计人人员运用这个指标进行道路交通规划。

关键词:道理通行能力、道路容量、连续车流通行能力、间断车流通行能力、交通规划

在特定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通常指一小时)内能够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某断面的最多车辆数(或换算为轿车的当量车数),也称道路容量。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与交通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是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评价各种道路与交通设施及管理措施的交通效果的基本依据之一。按车流状态,道路通行能力可分为连续车流通行能力和间断车流通行能力两大类。

连续车流通行能力:两个道路交叉口间路段上及全面控制车辆出入的高速公路上的通行能力。根据不同的道路、交通状态,有人曾把连续车流通行能力分为三种。

①基本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可能达到的最接近于理想状态时的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是确定其他通行能力的基础。道路的理想状态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 关键词: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工程、城市规划、计算方法、案例分析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成为了严重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道路通行能力是衡量道路系统对交通负荷的承受能力,是疏导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依据。因此,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键词引入 1、道路通行能力:指在给定道路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2、交通工程:是一门研究道路交通流运行规律、交通需求与设施规划设计、交通安全管理与控制等问题的学科。 3、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和功能进行合理规划,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过程。 4、计算方法:指通过公式、算法等方式,根据输入的数据得出输出结果的方式。

5、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解释和说明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三、基础概念讲解 1、道路宽度:指车道两侧路缘石之间的距离,是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车辆速度: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的平均速度,与道路通行能力成正比关系。 3、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是衡量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指标。 四、计算方法讲解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道路断面形状和交通条件,通过理论公式计算通行能力;二是通过交通调查和仪器设备,实测道路的通行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计算公式是针对单车道和双车道道路分别制定的。单车道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C = w * v * q * c

其中,C为道路通行能力,w为道路宽度,v为车辆速度,q为车道数量,c为方向系数(取0.9-1.1之间的值)。 双车道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C = 2 * w * v * q * c 与单车道不同的是,双车道道路需要考虑两个方向的车流量,因此乘以2。 五、案例分析 假设某城市一条长度为1000米、宽度为30米的城市道路,车辆速度范围为40-80千米/小时,车道数量为双向四车道。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该条道路的通行能力: C = 2 * 30 * (40+80) * 2 * 0.9 = 2880辆/小时 通过实测交通流量数据,发现该道路实际车流量约为1800辆/小时,因此该道路的通行能力还有一定的余量。 六、总结 本文介绍了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基础概念、计算公式和案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公路专业必备常识)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摘要:探讨道路路段的通行能力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提 出了道路通行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交通规则;交通管理。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特定的交通条件、道路条件及人为度量标准下单位时间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在道路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如何确定道路建设的合理规模及建设时间,如何科学地进行公路网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道路设计以及道路建设后评价,如何知道道路网的最优管理模式,都需要以道路通行能力系统研究的成果为依据。本文对道路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道路路段通行能力 1、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 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作为理想的道路条件,主要是车道宽度应不小于 3.65 m , 路旁的侧向余宽不小于1.75 m , 纵坡平缓并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平面线形和路面状况。作为交通的理想条件, 主要是车辆组成单一的标准车型汽车, 在一条车道上以相同的速度,连续不断的行驶,各车辆之间保持与车速相适应的最小车头间隔, 且无任何方向的干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车流计算模式所得出的最大交通量,即基本通行能力,其公式如下: 其中: v ———行车速度(km/ h) ; t0车头最小时距(s) ; l0 ———车头最小间隔(m) ; lc ———车辆平均长度(m) ; la ———车辆间的安全间距(m) ; lz ———车辆的制动距离(m) ; lf ———司机在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m) ; l0 = lf + lz + la + lc。 2、可能通行能力 计算可能通行能力Nk 是以基本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基本通行能力,即得实际道路、交通与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可能通行能力。影响通行能力不同因素的修正系数为: 1)道路条件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 一般考虑影响大的因素, 其修正系数有: ①车道宽度修正系数γ1 ;②侧向净空的修正系数γ2 ;③纵坡度修正系数γ3 ;④视距不足修正系数γ4 ;⑤沿途条件修正系数γ5 。 2) 交通条件的修正主要是指车辆的组成, 特别是混合交通情况下, 车辆类型众多, 大小不一, 占用道路面积不同,性能不同, 速度不同, 相互干扰大, 严重地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一般记交通条件修正系数为γ6 。 于是,道路路段的可能通行能力为 Nk = Nmaxγ1γ2γ3γ4γ5γ6 (辆/ h)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土木073班陈雷 摘要:探讨道路路段的通行能力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提出 了道路通行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交通规则;交通管理。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特定的交通条件、道路条件及人为度量标准下单位时间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在道路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如何确定道路建设的合理规模及建设时间,如何科学地进行公路网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道路设计以及道路建设后评价,如何知道道路网的最优管理模式,都需要以道路通行能力系统研究的成果为依据。本文对道路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道路路段通行能力 1、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作为理想的道路条件,主要是车道宽度应不小于3.65m,路旁的侧向余宽不 小于1.75m,纵坡平缓并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平面线形和路面状况。作为交通的理想条件,主要是车辆组成单一的标准车型汽车,在一条车道上以相同的速度,连续不断的行驶,各车辆之间保持与车速相适应的最小车头间隔,且无任何方向的干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车流计算模式所得出的最大交通量,即基本通行能力,其公式如下: 其中:v———行车速度(km/h);t0车头最小时距(s);l0———车头最小间隔(m);lc———车辆平均长度(m);la———车辆间的安全间距(m);lz———车辆的制动距离(m);lf———司机在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m); l0=lf+lz+la+lc。 2、可能通行能力 计算可能通行能力Nk是以基本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基本通行能力,即得实际道路、交通与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可能通行能力。影响通行能力不同因素的修正系数为: 1)道路条件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考虑影响大的因素,其修正系数有:①车道宽度修正系数γ1;②侧向净空的修正系数γ2;③纵坡度修正系数γ3; ④视距不足修正系数γ4;⑤沿途条件修正系数γ5。 2)交通条件的修正主要是指车辆的组成,特别是混合交通情况下,车辆类型众多,大小不一,占用道路面积不同,性能不同,速度不同,相互干扰大,严重地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一般记交通条件修正系数为γ6。 于是,道路路段的可能通行能力为 Nk=Nmaxγ1γ2γ3γ4γ5γ6(辆/h) 3、实际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第二章 1双车道公路具有哪些交通特性? (1)驾驶员交通特性:反应时间,判断能力,驾驶倾向性与稳定性: (2)车辆交通特性:一般车辆运行特性(自由行驶、跟驰、超车、停止超车),慢车运行特性(慢车动力性能、慢车运行特征); (3)道路交通特性:道路宽度,道路线形,视距(停车、会车、超车). 2计算双车道公路路段通行能力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分别予以说明。 需要考虑①基本通行能力②行车道宽度对通信能力的修正系数③方向分布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④路侧干扰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⑤交通组成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3简述自由流速度概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自由流速度是指公路上不受其他车辆干扰,根据驾驶员主观意愿自由选择的行驶速度。 影响因素:(1)路面宽度(2)地形条件(3)路侧干扰(4)街道化程度 第三章 1多车道公路路段的特点是什么? 多车道公路车辆经常有外侧车道驶入内侧车道或者有内侧通过外侧车道驶出,这种车道转移常常影响正常行驶的车辆,外侧车道受干扰最人。但是,多车道公路车辆超车时不影响对向车流的运行,车辆运行只受同方向车流的影响,故处于不同位置的行车道所受干扰不同,受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2对比分析双车道公路和多车道公路通行能力影响因素。二者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 双车道公路的通行能力结合行车道宽度、方向分布、路侧干扰及交通组成对通行能力的修正可以得到。但对于多车道,?级公路受路侧干扰影响较人。其中交叉口影响最人,路侧行人与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影响较小。所以多车道通行能力结合基本通行能力、受限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影响修正系数、交通组成影响修正系数、路侧干扰影响修正系数及驾驶员总体特征影响修正系数可以得到。 第四章 1如何选择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衡量指标?选定衡量指标后,如何确定高速公賂的服务水平?选择衡量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需根据不同形式公路车辆运行规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指标。对于高速公路,其交通流是非间断流,从其速度一流量曲线上看速度在自由流范围内是直线,说明仅仅用速度作为衡量其服务水平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考虑车辆间相互靠近的程度,即车头间距的人小,只有当车头间距达到?定程度后才不会影响驾驶员自由选择车速。而从车辆特性出发, 宜选用车流密度、平均运行速度、交通流状态和最人服务率作为衡量其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 根据服务水平等级农及实际条件下的饱和度、平均运行速度和车流密度等可确定实际道路服务水平等级,根据服务水平等级可确定路段实际运行状况。 2路段基本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圉是什么? (1)基于流量一一车道占用率模型的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2)基于交通流统计分析模型的通行能力分析 (3)基于突变理论的通行能力分析 第五章 1交织段、交织长度、宽度应如何定义?交织区和交叉口的区别方法是什么? 交织段是指当…合流区后而紧接若?分流区,或当?驶入匝道紧接着?条驶出匝道,两者之间有辅助车道连接时构成的区域;交织长度指交织区入口处三角端宽度为0.6m处到出口处之间的距离;交织宽度由交织区段的车道数衡量。区分方法为:是3. 6m处三角端宽度为 位于两条道路相交处还是位于合流区域和分流区域之间. 2交织段可分为三种构型,其各自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试分析其是否合理。 (1)A类交织区:每类交织车辆进行?次车道变换:能彼交织车辆使用的最人车道数受限制最人。

公路通行能力及车道数计算

公路通行能力及车道数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每条车道的通行能力,然后再根据车道数计算 出整个道路的通行能力。 车道通行能力的计算通常使用以下公式: Q=(N*S*V*γ)/(L+G) 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其中一车道的车辆数量;N表示车道数;S表示车道宽度;V表示车辆平均速度;γ表示每小时车辆数调整系数; L表示车辆平均长度;G表示车辆平均行距。 对于不同的车辆类型和道路类型,其中的参数会有所不同。 道路的通行能力可以通过每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乘以车道数得到: Q_total = Q*L 其中,Q_total表示单位时间内整个道路的通过车辆数量;L表示车 道数。 举个例子,假设条有3条车道的道路,车道宽度为3.5米,车辆平均 速度为60公里/小时,每小时车辆数调整系数为0.9,车辆平均长度为5米,车辆平均行距为10米,单位时间内每条车道通过的车辆数量为:Q=(N*S*V*γ)/(L+G)=(3*3.5*60*0.9)/(5+10)=23.33 则整个道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量为: Q_total = Q*L = 23.33*3 = 70 因此,这条道路的通行能力为每小时通过70辆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方式是理想情况下的计算方法,实际上会受 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交通流量的波动、道路状况的变化、车辆信号控制等。 另外,道路的通行能力还可以通过交通流理论中的道路容量计算,其 中包括道路的几何特征(如车道宽度、车道线形状等)、交通流量、交通 流速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这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计算方法。 总之,公路通行能力及车道数的计算是交通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以确保道路的通行安全与效率。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以满足不 同道路的需求。

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交通量、服务水平、预测年平均日交通量

通行能力、交通量与服务水平等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以高速公路为例1、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即道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以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又称理论通行能力。一般指在一定时间段(取15min或1h)和理想的道路、交通及管制条件下,一条车道的一个断面所容许通过的最大持续交通流,为四级服务水平上半部的最大交通量。 表1 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 B01-2003)》第45页(未自编页码,以PDF文本页码计,下同),《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2、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即用来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标准而要求道路承担的通行能力。高速公路每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即二级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表2 高速公路设计通行能力 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6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10页。 3、服务交通量 服务交通量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A) 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B) 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4、服务水平(V/C) 服务水平(V/C,即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是指道路使用者 根据交通状态,从行车速度、舒适、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 度。服务水平的实质是描述车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及其驾驶员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 量测定标准。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参数指标见表3。 5、年平均日交通量(适应交通量) 高速公路按单向单车道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考虑,为与我国一直沿用的适应交 通量指标相衔接,仍沿用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表4 高速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8、49页。 6、设计小时交通量 注:摘自长安大学的《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第48页。 表5 各地区的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 注:摘自《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9页。 7、实际通行交通量 表6 高速公路行车道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表7 侧向净空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注:摘自长安大学的《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第51、52页。

公路的通行能力分析

公路的通行能力 一、概述 公路的通行能力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度量标准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断面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公路的通行能力,尤其是公路"咽喉"处(一般在隧道、桥涵、交叉口、交汇处、匝道与口、山下坡、急拐弯等)的通行能力是决定运输车辆行驶径路的决定因素,因此它在运输组织中非常重要。 公路通行能力是公路的一种性能,是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它的目的在于:估算公路设施在规定的运行质量条件下所能适应的最大交通量,以便设计时确定满足预期交通需求和服务水平要求所需要的道路等级、性质和设计道路的几何尺寸,同时可以评价现有道路设施。 关于通行能力的研究,最早是以美国为中心进行的,并于1950年将其算法标准化编入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HCM)中。之后,几经修订,目前最新版本为2000年版。该手册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很多国家作为计算通行能力的规范书使用着。

在日本,于1960年制定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该标准采用了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的观点。之后,于1982年趁修改日本《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机会,将日本的研究成果编入《道路交通容量》一书中,而使日本的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标准化。《道路交通容量》中论述了路段、平面交叉路口、匝道、交织区间等公路各组成部分通行能力的算法。 二、影响公路通行能力的因素 公路条件: ①车道应有充足的宽度以不影响通行能力(3.5m以上)。 ②路旁障碍物(挡土墙、电线杆、护轨、路标等)的距离(侧向净空)应在即使与通行能力相等的交通量时也不给行驶车速带来影响(侧向净空应为1.75m以上)。 ③纵向坡度、曲率半径、视距及其它线形条件不应给通行能力交通量时的车速带来影响。 交通条件: ①交通量中不应含有影响通行能力的卡车等大型车辆、摩托车、自行车、行人,即仅由小客车构成。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规范要求详细解读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规范要求详细解读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规范是为了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流畅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将详细解读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规范的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规范。 一、车道数和车道宽度 根据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规范,高速公路上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设计标准来确定。车道宽度则应适应不同车速和车辆类型的需要。一般而言,车道宽度应在3.5米至3.75米之间。而对于特定情况下的超长大型车辆,车道宽度还需要更大的空间。 二、交通流量 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息息相关。根据规范要求,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应该在设计时考虑到未来增长的交通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通行能力。此外,规范还要求进行交通流量调查,以确定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匝道设计 匝道是高速公路与出入口的连接通道,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规范要求匝道的设计应满足进出口交通需求,减少车辆之间的冲突,提高通行效率。同时,匝道的长度、坡度、半径等也需要符合规范的要求,以确保车辆的安全通行。 四、交叉口设计

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的交叉口也是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规范 要求交叉口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交叉流量、减少冲突点、优化信号控制等,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此外,规范还要求合理规划不同类型 的交叉口,如简化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等,以适应不同交通需求。 五、限速措施 限速措施是保障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要求高速公路 应根据路段情况设置合理的限速标志,并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限速 的设置不仅要考虑道路的几何条件,还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天气等 因素,以确保车辆安全通行。 六、应急设施和服务设施 规范还要求高速公路应配备完善的应急设施和服务设施。应急设施 包括紧急停车带、报警设备等,以应对突发事件。而服务设施则包括 收费站、休息区、加油站等,为驾驶员提供便利。这些设施的设置和 维护,都有助于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行的效率。 总结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规范的要求涉及车道数、车道宽度、交通流量、 匝道设计、交叉口设计、限速措施、应急设施和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这些要求的合理应用和实施,可以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保障道 路交通的安全和流畅。因此,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应密切关 注这些规范,加强监管和落实,以不断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 务质量。

基本通行能力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基本通行能力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1. 引言 1.1 概述 本文旨在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全面解释和说明,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基本通行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正常生活和工作所需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规则遵守、安全驾驶、道路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1.2 文章结构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概述进行了介绍,并说明了文章的目的。接下来,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基本通行能力名词解释部分和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部分。在每个主要部分中,又包含了若干小节,以便更好地组织和阐述内容。 1.3 目的 本文的目的有两方面: 首先,通过对基本通行能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术语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这将有助于读者对交通法规和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其次,在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基本通行能力的重要性、培养

方法以及与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问题。这将能够引起读者对于基本通行能力的重视,并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通素养。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将会对基本通行能力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同时也希望通过广泛传播这一信息,提高整个社会对于交通安全的关注程度,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文明的出行环境。 2. 基本通行能力名词解释 2.1 名词解释一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交通环境时所需的最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它包括了对交通规则和标志的理解和遵守、道路安全意识、正确使用交通工具等方面的要素。具备良好的基本通行能力可以提高个体在各种交通场景下的适应性,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2.2 名词解释二 交通规则是为了维持道路交通秩序和保障交通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原则。它包括了路权、速度限制、信号灯使用、转弯要点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驾乘者以及行人在道路上移动时应当遵循的准则,通过遵守交通规则可以降低事故风险并有效地维护道路安全。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1.道路:是由起、终两个端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连接而成的带状构筑物,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3.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4.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5.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6.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7.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8.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交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9.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沿线或兼具服务功能,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 10.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的辅助性干道,与主干路连接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 11.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2.交通性道路:以满足机动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13.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两侧多布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14.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人员能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同一条道路上的设计车速应该一致。以使车辆行驶平稳。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 15.瞬时平均车速:即点平均车速,路段上的一小段在某特定时间车辆通过时的车速平均值。各次所测车辆速度之和除以观测次数。 16.时间平均速度:一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的车辆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可以理解为地点车速的平均值。 17.地点车速:又叫做点车速、瞬时车速,车辆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时的车速。 18.临界速度:在某一路段上通行能力最大时的空间平均速度。 最佳车速:通行能力达到最大时的车速。(道交38) 19.行驶速度/运行车速:指车辆在某一路段上的行驶距离除以车辆在该路段上的行驶时间之和(不包括行驶过程中因交通受阻而耽误的时间)。也称为运行车速。 20.全程车速:也称为综合车速、区间车速、行程车速、间距平均车速。指某一路线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全程距离)除以车辆行径全程所需要的时间(包括行驶过程中因交通受阻而耽误的时间)。 21.运送速度:路线长度除以车辆在各站间行驶时间与停靠各站时间之和。 22.运营速度:2倍公交路线长度/车辆在来回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各站停靠时间+两端始末站停靠时间。 23.公交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公交路线长度除以公交车辆在路线各站之间的行驶时间之和。 24.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25.交通总量: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乘积的总和。 26.吸引交通量:道路改善后或新路出现时吸引过来的交通量。应从各项交通资料的综合分析中得出,一般由交通工程研究部门提供。 27.发展交通量:指随着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发展而增加的交通量,可根据未来建筑物的性质预估,一般由规划部门提供。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整理版

通行能力分析 一、道路通行能力的概述 1、基本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时段,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道路的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基本通行能力是在理想条件下道路具有的通行能力,也称为理想通行能力。) 2、实际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实际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可能通行能力则是在具体条件的约束下,道路具有的通行能力,其值通常小于基本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具体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对应服务水平的通行能力。(指在设计道路时,为保持交通流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所采用的特定设计服务水平对应的通行能力,该通行能力不是道路所能提供服务的极限。) 二、多车道路段通行能力 1、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车辆以连续车流形式通过时的通行能力。在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过程中,通常以时间度量的车头时距t h和空间距离度量的车头间距s h为基础,推导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0=3600/t N h 或 1000 = s V N h 式中: N——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辆/h); t h——饱和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s); V——行驶车速(km/h) s h——连续车流的车头间距(m)。 我国对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专门研究,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中建议的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的规定如下表所示。

道路相关概念

目录 道路通行能力 (1) 超高 (2) 超高缓和段 (2) 软基处理 (2) 主干路 (3) 次干路 (3)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3) 视距三角形 (5) 土工格栅施工要点 (5) 应力与应变 (8) 回弹模量定义 (10)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及浸水马歇尔试验 (11) 水泥砂浆 (12) 塑性指数 (12)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道路通行能量,用辆/h或用辆/昼夜或辆/秒表示,车辆多指小汽车,当有其它车辆混入时,均采用等效通行能力的当量标准车辆(小汽车)为单位(pcu)。 道路通行能力是表示道路所能承担车辆通过的能力。当道路上实际交通量小于其通行能力时,道路上行驶车辆处于自由行驶状态,车速较高,交通密度较小,车头时距分布规律符合负指数分布,车辆能实行超车;当道路上实际交通量接近或等于其通行能力时,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用接近匀速的车速跟踪行驶,出现车队行驶现象,车头时距分布接近均数值;当道路上实际交通量超过其通行能力时,道路上行驶车辆密度增大,车速降低,出现交通拥挤和阻塞现象。因此,在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各类公路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交通外环境等。道路条件指的是道路几何组成状况,如车道数、车道宽度、侧向余宽、行车视距、纵坡、路面状况、沿线街道化状况等;交通状况指的是交通流的车辆组成和分布规律特性,如交通量大小、混合车种、行人、非机动车干扰等;交通外环境指的是道路交通以外的自然条件,如沿线地形、地物、景观、气候等。这三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直接影响行车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按车辆运行状态的特征可分为:路段通行能力,交叉口通行能力,在合流、分流状态下的通行能力,交织运行状态的通行能力。 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分成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 ⑴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公路设施在四级服务水平时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即理论上所能通行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⑵设计通行能力是指在设计某一公路设施时,根据对交通运行质量的要求,即在一定服务水平要求下,公路设施所能通行的最大小时交通量。因此,设计通行能力与选取的服务水平级别有关。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第4章-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目录 目录...................................................................... I 第四章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 (1) 4.1引言 (1) 4.1.1 名词术语 (1) 4.1.2 理想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 (2) 4.1.3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3) 4.2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6) 4.2.1 通行能力分析方法流程 (6) 4.2.2 计算公式与参数 (7) 4.3通行能力分析步骤 (13) 4.3.1 运行状况分析 (13) 4.3.2 设计和规划分析 (15) 4.3.3 特定纵坡路段分析方法 (18) 4.4算例分析 (20) 4.4.1 算例一——基本路段的运行状况分析 (20) 4.4.2 算例二——基本路段的设计分析 (22) 4.4.3 算例三——基本路段的规划分析 (24) 4.4.4 算例四——特定纵坡路段的分析 (26)

第四章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4.1 引言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是指不受匝道连接点和合流、分流及交织流影响的高速公路路段,其位置如图3-1所示。 本章的通行能力分析程序是在以下假设条件的基础上计算的: 1)良好的路面条件; 2)没有交通事故; 3)良好的气候条件。 使用本手册时,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分析人员应该在考虑上述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修正后,才能应用。 4.1.1 名词术语 1.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在当前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高速公路某一断面 或均匀路段所容许通过的最大持续交通流率,通常的统计间隔为15分钟或5分钟, 单位是辆/h/车道或小客车/h/车道。 2.道路特性——指高速公路路段的几何线形特性,包括车道宽度、车道数、左侧路缘带 宽度、右侧路肩宽度、计算行车速度、坡度、平曲线半径和车道功能划分等。 3.交通条件——指所有影响通行能力或运行情况的特性,包括交通组成,车道分布比例、 交通管理以及驾驶员总体特性(例如,职业驾驶员与业余驾驶员、各地驾驶员之间的 差别等)。 应当注意的是,通行能力分析的某一路段,其道路特性和交通条件应保持一致。如果道路、交通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则路段通行能力和运行条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应该对发生变化的路段进行新的通行能力分析。另外,通行能力分析路段应该具有一致的计算行车速度,如果由于地形条件所限,降低了计算速度,则应该将降低计算行车速度的路段作为独立的路段进行通行能力分析。

第六章 道路通行能力

第六章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第一节概述 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从40年代起,为了加强国防和适应战后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加快了全国公路网的建设。在建设中,针对公路的规划、设计﹑修筑﹑养护及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美国开始了通行能力方面的研究,以求使公路建设在合理、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进行。1950年,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在道路通行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HCM)第一版;之后,在1965年修订出版了第二版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随后,1985年第三版《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紧接着问世。由于某些方法上的缺陷,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车辆拥有辆、交通条例法规和交通行为都发生了变化,美国继续对《道路通行能力手册》进行修改,1994年又出版了HCM 的修订版,《HCM2000》的新手册业已完成。继美国之后,许多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澳﹑日等国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适合各自国情的HCM手册。 与国外长时间持续深入的研究相比,我国由于资金与人力所限,对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也不够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基本上是引用美国的通行能力手册,然而中国的交通环境、交通组成和车辆性能与国外有很大差别,最主要的是混合交通比较普遍,而国外的许多模型和参数是在车种单一(小汽车占70%左右)、环境不很复杂的情况下建立的。为此,我国自1983年以来,由交通部牵头,连同一些大专院校,先后对通行能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实用的研究方法,但这些研究都是地方性的﹑逐步的,未能形成通行能力的核心与框架,难以作为修订标准和规范的技术依据。因此在1996年,国家成立了“九五”科技攻关“公路通行能力”课题组,对我国道路通行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公路通行能力》的最终研究成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利用其可重复性、可持续性模拟交通运输状况进行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研究,对于再现复杂交通环境条件下车流运行特征,弥补观测数据不足,解决交通流理论的外延问题有着其它方法和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参数,其具体数值的变化随着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化,路段通行能力又受到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制约。因此,本章将具体阐述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城市干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双车道一般公路路段的通行能力以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一、通行能力概述 道路通行能力也称道路容量,是道路规划、设计、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参数。道路通

典型路段(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绪论 近几年来北京的道路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交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失衡日趋严重。近15年来,北京的汽车保有量每年平均递增率超过15%,个别年份甚至接近20%,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加率仅为1.2%和3.7%,致使汽车交通需求, 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城市活动效率每况愈下。据统计[1],1991~1995年市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 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为3000万平方米,其中有70%在三环路以内,在接下来十年中又发展到现在的四环和五环,且绝大多数都是生成和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如果这些高容积率建筑的空间分布不当,势必给本已拥挤不堪的交通干道和商业街带来更大的压力。作为离城区最近的一条快速环路——二环路,就在这进城出城大量车流的压力下不堪重负,在西二环和北二环的连接处西直门立交桥更是以拥堵名扬京城。

1 西直门立交现状 1.1 西直门立交构型及历史概要 1.1.1 西直门立交构型 立体交叉是两条或多条路线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的连接人工构造物。道路立体交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叉时交通的干扰,从而保证交叉口的交通安全与快速通行。道路立体交叉的布局型式选择及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交通安全、行驶时间的节省和道路功能的提高均有很大影响。互通是立体交叉是由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组成; 主体部分:包括跨线构造物(有跨线桥跨线地道两种)、主线、匝道(由驶出道口、行径路段,驶入道口三部分组成。 图1.1西直门立交北进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