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种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阶段池塘养殖性能比较

3种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阶段池塘养殖性能比较

3种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阶段池塘养殖性能比较

潘祯祥;姜晓东;吴仁福;成永旭;吴旭干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22(49)5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扣蟹阶段的池塘养殖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东台进行了3个品系(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比较了各品系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最终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虽然3个品系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品系扣蟹平均体质量与亲本规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为“长荡湖1号”B系>“长荡湖1号”A 系>2龄早熟品系;(2)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和扣蟹总产量与亲本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长荡湖1号”B系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长荡湖1号”A系(P<0.05);(3)3个品系扣蟹的体质量主要分布于6.0~7.9 g和8.0~9.9 g的规格区间内,其中2龄早熟品系在小规格区间(<4.0 g和4.0~5.9 g)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长荡湖1号”B系扣蟹在大规格区间(10.0~11.9 g和>12.0 g)所占比例较高,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4)各品系扣蟹的最终收益及投资回报率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相对于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在扣蟹养殖阶段具有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总页数】7页(P249-255)

【作者】潘祯祥;姜晓东;吴仁福;成永旭;吴旭干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道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比较

2.两种投饲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扣蟹池塘养殖效果比较

3.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4.池塘养殖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扣蟹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5.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选育第四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和免疫性能的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种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阶段池塘养殖性能比较

3种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阶段池塘养殖性能比较 潘祯祥;姜晓东;吴仁福;成永旭;吴旭干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22(49)5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扣蟹阶段的池塘养殖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东台进行了3个品系(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比较了各品系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最终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虽然3个品系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品系扣蟹平均体质量与亲本规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为“长荡湖1号”B系>“长荡湖1号”A 系>2龄早熟品系;(2)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和扣蟹总产量与亲本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长荡湖1号”B系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长荡湖1号”A系(P<0.05);(3)3个品系扣蟹的体质量主要分布于6.0~7.9 g和8.0~9.9 g的规格区间内,其中2龄早熟品系在小规格区间(<4.0 g和4.0~5.9 g)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长荡湖1号”B系扣蟹在大规格区间(10.0~11.9 g和>12.0 g)所占比例较高,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4)各品系扣蟹的最终收益及投资回报率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相对于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在扣蟹养殖阶段具有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总页数】7页(P249-255) 【作者】潘祯祥;姜晓东;吴仁福;成永旭;吴旭干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蟹种(扣蟹)养殖技术 一、概述: 河蟹,也叫毛蟹、螃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绒毛而得名。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l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水份71%,灰分1.8%,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深受人们欢迎的珍贵水产品,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 河蟹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北自辽宁鸭绿江,南至广东雷州半岛,都有分布。我国有丰富的内陆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的增养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河蟹增养殖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水产业再上新台阶有着重要作用。其次,河蟹的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特别适宜农村专业户发展养殖,对于致富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另外,河蟹可以和鱼混养,可以和水稻、水生作物共生,利用水稻田提高综合效益。因此,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增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途。 二、河蟹的生态习性 1. 生活习性 (1)栖息;喜穴居和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与地平面约有10度左右的倾斜,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穴保持潮湿。洞口与直径基本一致,并与蟹体大小相宜,洞口形状呈扁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等,穴道长20-80厘米,甚至一米以上。 (2)食性:河蟹为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饵料。 河蟹的食量很大,且贪食,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一只成蟹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在河蟹接近成熟期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河蟹饱食后,除本身消耗外,

河蟹

一、河蟹养殖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等。在动物分类系统中隶属于节支动物门、甲克纲、软甲亚纲、十足目、 方蟹科、绒螯蟹等。 河蟹在淡水中生长育肥,在海水中生殖繁育。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存竞争,河蟹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了解河蟹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对于进行河蟹无公害养殖来说十分重要,有利于在养殖生产中利用这些特征创建适宜于河蟹生长育肥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成活率、回捕率、生长率,减少病害发生率,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无公害河蟹的品质,获得稳产高产。 (一)外部形态 河蟹的身体分为21节,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6节和尾部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已完全吻合,因此河蟹的全身仅分为头脑部和腹部两大部分。从外形上看,河蟹有头胸部(蟹壳)、腹部(脐子)和胸足(爪子)三大部分组成。 1.头胸甲河蟹的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河蟹的大小像其它短尾类一样,也以头胸甲长度来表示。 2.腹部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部腹面。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为狭长形;在成长过程中,雌性渐呈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三角形。所以分别俗称团脐、尖脐(长脐)。腹部的形状是区别雌雄性别最显著的外形标志。雌性腹肢共4对,着生于第二至第五腹节上,腹肢上的刚毛细而长,是附着卵的地方;雄性腹肢已转化为交接器,着生于第一、第二腹节上。 3.胸足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1对螯足和4对步足,是行 动器官。 (二)内部结构 河蟹体内具有完整的各种器官,现仅就于无公害养殖生产密切相 关的内容结构加以简要概述。 1.呼吸系统鳃是呼吸器官,共有6对,位于头胸部两侧鳃腔内。鳃腔通过入水孔和出水孔与外界相通。河蟹的呼吸作用是不能停止的,即使离开水体,河蟹仍要尽力呼吸。了解河蟹的这种生理特点,对于现实生产中河蟹的管养与运输有重要的意义。 2.循环系统心脏位于头胸部中央,背甲之下。血液由心脏经动脉流出,经过入鳃血管,进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再由鳃静脉汇入心脏,由心脏上3对心孔回到心脏,如此往复循环。河蟹的血液无色,由许多吞噬细胞和淋巴组成,有血清素溶解在淋巴内。 3.消化系统河蟹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和 肛门。

中华绒螯蟹等级标准

中华绒螯蟹等级标准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珍贵的淡水蟹,因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和价值,制定了一套全面的等级标准。这套标准涵盖了从蟹种选择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以确保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和安全。 1.蟹种选择 选择健康的中华绒螯蟹蟹种,要求来源于持有种质资源保护证书的养殖场或天然水域。蟹种应体格健壮、无病害、生长速度快、遗传特征明显。 2.养殖环境 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水域应无污染、水质清澈,水深适宜,水草丰茂,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壳。同时,养殖区应设有防逃设施,防止中华绒螯蟹逃跑。 3.饲养管理 根据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和食性,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如新鲜水草、螺蛳、小鱼虾等。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和时间。同时,每天需对养殖区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4.疾病防治 定期对中华绒螯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防治。采用环保、无残留的药物进行疾病治疗,避免对中华绒螯蟹产生副作用。同时,建立疾病预防机制,防止疾病传播。 5.收获与加工 根据市场需求和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收获。收获时,应选择健康的中华绒螯蟹,避免混入病蟹或死蟹。对于需要加工的中华绒螯蟹,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操作。 6.质量检测

对收获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体重、壳宽、腹甲长度等方面的测量。同时,对中华绒螯蟹进行称重,以确定其规格等级。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环节。 7.包装与储存 对加工好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包装,要求包装材料环保、无毒无害。包装上应标明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储存时,要求环境干燥、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高湿环境。 8.市场销售 将包装好的中华绒螯蟹投放市场销售,销售过程中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河蟹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河蟹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征 河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族,方蟹科,绒鳌蟹属。河蟹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胸甲一般呈墨绿色,背甲起伏不平,背甲前缘正中为额部,有4个额齿,左右前侧边沿各有4个锐齿。河蟹的腹部较小,贴在头胸部的腹面,俗称“蟹脐”。在生长过程中雄性渐呈三角形,俗称“尖脐”;雌性渐呈圆形俗称“圆脐”。胸足是腹部的附肢,包括1对鳌足和4对步足。 二、生活习性 (一)生活环境: 河蟹白天大都隐居在洞穴、石缝及水草里,夜晚则出来靠一对复眼在微弱的夜光下活动觅食。河蟹在淡水胜过期间,喜欢栖息于水草众多的松软湖滩地,以利穴居,亲蟹则喜砂质底,同时抱卵蟹不再掘洞穴居。 (二)食性: 河蟹属于杂食性动物,偏好动物性饵料,如小鱼、小虾、小螺蛳、水生昆虫等,人工投喂的动物内脏及煮熟的血块也很喜欢吃。当动物性饵料不足时会转向植物性饵料。现在,很多养殖户已经转向投喂饲料,养殖效益也很可观。 (三)自割与再生: 自割是河蟹的一种特殊保护机能。当河蟹受到外力损伤或敌害攻击时,常在附肢的基节与基座之间的关节处会自行切断而逃生,河蟹自割后还可以再生新足,仍有原足的功能。河蟹除附肢可以再生之外,复眼也可以再生。 (四)蜕壳: 河蟹一生中生长发育变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蜕壳。河蟹脱去坚硬的外骨使身体的重量得以增重的行为称为蜕壳。少者蜕壳17~18次,多者达到30次。河蟹蜕壳一般受温度及光照强度影响最大,由于河蟹蜕壳需从水域中吸收大量钙质,故在河蟹养成期应有定期补充生石灰的习惯,一般每半个月一次,添加量视蟹体及池塘情况而定,一般添加量为20~30公斤/亩。 (五)互残: 河蟹生性好斗,常常同类相残,其中受伤的、附肢残缺的、刚蜕壳的软壳蟹等往往会受到同类的攻击和残食。 三、河蟹人工养殖的饲养管理 现阶段河蟹人工养殖生产大致可分成大眼幼体至豆蟹、豆蟹至扣蟹、扣蟹至商品蟹及商品蟹至亲蟹等四阶段。 (一)大眼幼体至豆蟹期的饲养管理: 大眼幼体至豆蟹期(壳宽2毫米左右)的蓄养期约一个月,此期的蟹苗非常脆弱,故在水质条件及营养要求上特别严格。一般养殖池以暖棚或温室水泥池的蓄养方式为佳,养殖期间换水量要大,水中溶氧也要充足,池中应种植大量水草或设置栖息物以供蟹苗躲避,水温保持在20℃左右。在这个期间饵料的使用应着重于浮游动物的培养,后期可以用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饵料或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以加强蟹体健康并提高存活率。 (二)豆蟹至扣蟹期的饲养管理: 选择2、3月份或4月上旬出池的大眼幼体所培育的豆蟹苗为佳,放养密度视水面大小及环境条件而定,一般扣蟹养成池面积以3~5亩为佳,水深在春季控制在0.8~1.0米,夏冬季则保持在1~1.5米左右。放养前每亩应以80~100公斤的生石灰浆泼洒消毒(带水清池),如为三年以上的老塘还要彻底清除淤泥及杂草,在经充分曝晒后方可放养。另外在池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

近年来,小个蟹市场价一路走低,大个蟹一路走高且供不应求。欲养大个蟹,必须有无公害蟹种作保证。各地对无公害蟹种的需求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我们利用稻田培育无公害蟹种,连年获得良好效果。蟹种平均价1.25元/只,早熟蟹20元/千克;稻谷1.4元/千克,每667平方米蟹种、稻谷纯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极为显著。现将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稻田的要求与施工 稻田要求环境安静,交通便利,能灌能排,保水保肥力强,土质为壤土,水源不受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田间工程由围沟、田间沟和蟹苗暂养池组成,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5%以上。根据稻、蟹共生的需要,在离田埂1.5~2米处开挖一条上宽3米;下宽1米、深0.8米的围沟。田内每隔4米开挖一条蟹沟,使稻田呈“田”字形小块,沟宽1米,深0.6米,并与围沟相通。在田的南侧每667平方米稻田建20平方米的蟹苗暂养池,深80厘米,用作强化培育大眼幼体或收获扣蟹的暂养池。所挖土方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用塑料薄膜、5号铁丝和木桩在田埂上建围拦防逃设施。稻田进、出水口也用网片防逃。田块修整结束后,每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千克化水,全田泼洒,以杀灭病害,同时用0.5千克茶粕在温水中浸泡一昼夜泼洒稻沟,以杀死野杂鱼。待毒性消失后,立即在池、沟中移栽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草,覆盖面积占50%~60%。 二、水稻的栽培与管理 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高产水稻品种。插秧前15天,进行稻田整耙,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500~750千克、长效尿素20~25千克、过磷酸钙35~40千克作基肥,一次性施用不再追肥。移栽前2~3天,秧苗普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移栽的秧苗要求健壮无病。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行距30~35厘米,株距12~13厘米栽插。适当增加埂内侧和蟹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三、蟹种的培育与管理 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要想获得好的收成,蟹苗质量好坏是关键。生产实践证明,以选择体质健壮,爬行迅速,大小整齐,规格为15万只/千克的纯正中华绒螯蟹蟹苗最佳。蟹苗暂养池4月中旬每20平方米用生石灰5千克消毒,4月下旬施用腐熟牛粪12.5千克,繁殖适口饵料,并立即注水30厘米,5月上旬投放蟹苗0.5千克。蟹苗入池后,根据天然饵料的多少,按1∶3~5的比例补充鸡蛋和鱼糜,日投喂5~8次,投饵率200%。当蟹苗长到Ⅱ期后,改用绞碎的鱼肉与豆饼糊、麸皮,按2∶1比例投喂,日投喂3~5次,投饵率100%,

螃蟹的养殖技术

螃蟹的养殖技术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 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 养殖技术-养殖技术 中华绒鳌蟹又称河蟹、大闸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鳌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由此,中华绒鳌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一、池塘条件和池塘清整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量充足。养殖池塘要求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厚10~15厘米,水深1.5~2.0米。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栏,薄膜埋入土内0.1米。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片,防止中华绒鳌蟹逃逸。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120~200公斤。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二、水草种植和螺蛳放养养殖池塘中需要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水草的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2—3月栽种伊乐藻和小黄草,栽种量为每亩48公斤,其中伊乐藻35公斤,小黄草13公斤;3—5月分期播种苦草,苦草籽播种量为每亩100克;夏季是中华绒鳌蟹生长旺季,此时可以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栽种量为每亩185公斤,其中金鱼藻占70%。为防止初种水草在没有生根时被中华绒鳌蟹破坏,可采用

片进行围种。为尽快促进水草生根生长,可采用固着种植法。清明前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150~200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撒。确保中华绒鳌蟹在生长过程中有适口、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螺蛳还能起到清除残饵,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的作用。 三、蟹种放养和套养品种蟹种放养应认真做好投放时间的选择、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和配套混养品种的选择。投放时间应避开冰冻严寒天气,气温低于0℃时蟹种冻死率极高。蟹种放养以初春时节、水温4~8℃为宜。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色光洁、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完整(包括爪尖无磨损),性腺未发育成熟、无病症的蟹种,规格以5~12克/只为宜。蟹种入塘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鐘,冲去泡沫,提出水面片刻,再放入水中,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充气浸浴15~20分钟,完成消毒工作。大规格蟹种(10~25克/只)低密度养殖,放养数量为500~600只/亩,最多不超过660只/亩;养成商品蟹规格可达雌蟹150克/只以上,雄蟹200克/只以上。养殖池塘可选择鲢鱼、鳙鱼、青虾和鳜鱼等进行套养。鲢鱼和鳙鱼可以有效地降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青虾可利用部分残饵,同时作为中华绒鳌蟹的动物性优质活饵;鳜鱼可有效地清除养殖过程中的野杂鱼(对青虾产量有要求的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最好不要套养鳜鱼)。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禁止放养草鱼和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鲢鱼和鳙鱼的套养比例为2︰1,规格为150~200克/尾的鱼放养量为5~15尾/亩;规格为2.0~3.0厘米青虾,放养量5.0公斤/亩;规格为4~5厘米的鳜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王世会;周永昌;吴旭干;成永旭 【摘要】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 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两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1.3只/m2,常规方法养殖,比较辽河和闽江水系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辽河蟹平均终体质量大于闽江蟹,成活率和产量较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辽河蟹.辽河雌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一个月,而雄蟹则提前半个月左右.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加量高于辽河蟹.11月初辽河蟹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闽江蟹(P<0.05),但出肉率(MY)无显著差异(P>0.05).闽江蟹中体质量 <50g的雌蟹和≥200g的雄蟹的百分比较高.综上所述,辽河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虽然闽江蟹性腺发育较晚,但其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本实验为进一步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期刊名称】《水产学杂志》 【年(卷),期】2019(032)002 【总页数】7页(P19-25) 【关键词】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性能;总可食率 【作者】王世会;周永昌;吴旭干;成永旭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上海海洋

螃蟹养殖

螃蟹无公害养殖关键技术介绍 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就是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河蟹养殖生产,种草放螺为河蟹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成的商品 蟹个体大、无污染、品质佳,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池塘的可持续发展。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清塘、晒池,为无公害生产打好基础 每年收获后应排干池水,彻底清除过多的淤泥、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常规清塘药物消毒,清除过多的杂食性鱼类和有害生物,生石灰用量为100~200千克/亩,漂白粉用量为20克/米,不用高毒或高残留的药物,确保生产无公害产品。 二、人工移栽种植水草,模拟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种植水草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性措施,在河蟹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已被广大养殖户认同,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水草为主,目前在江浙一带河蟹池塘养殖中种植较多的是伊乐藻。常用分枝扦插的方法进行增殖,一般在放苗前一个月进行清塘消毒,再进行水草移植。水草移栽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刚栽下水草时水位控制在50厘米以下,并及时用复合肥1~2千克/亩,促使伊乐藻快速成活生长,6~7月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总面积的60%以上。 三、投放鲜活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质的需要。 每年清明前后在池中投放螺蛳等鲜活淡水贝类,每亩投放量为300~50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饲料。 四、选用良种,抓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应选用自育或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幼蟹作蟹种,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作蟹种,同时剔除无饲养值的性早熟的“小老蟹”和明显步足残缺、体表附着寄生虫、带病菌、活动能力弱的劣质幼蟹,选优质、体质健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的幼蟹,这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基本保证。 五、控制放养密度。 要养殖大规格商品蟹,必须打破“高密度、高产量”的传统生产方式,大力提倡“稀密度、大规格、高效益”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密度。池塘放养量控制 在500~600只/亩以下,提高放规格,要求蟹种规格整齐,个体要大,规格在100~120只/千克,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雄性幼蟹的放养比例,雌雄比为1:3,这样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六、合理混养,增加养殖效益。

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要点

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要点 浦绒螯蟹。俗称毛蟹、石蟹、螃蟹,是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主要产于广西合浦县南流江、钦江流域及防城港河口一带。合浦绒螯蟹以下简称毛蟹年被发现后就以其优良的品质、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而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是广西特有的名贵品种。据分析,毛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毛蟹平均体重,最大可达,其外形、品质、规格均可与中华绒螯蟹相媲美。目前个体重以上的毛蟹其收购价达,高昂的价格刺激了养殖业的发展,毛蟹在水产养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区近年进行了毛蟹的人工试养,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池底平坦、底质最好为沙壤土且深的地方建蟹池,面积以为宜。蟹池最好建有浅水区和深水区坡度以为宜,以利毛蟹在浅水区的顺利蜕壳及高温期在深水区栖息。蟹池排水口设置成对角线,实行高灌低排,以加强水体交换,并设金属筛网栅栏防逃、防敌害。毛蟹喜掘穴居,可投放竹筒、瓦通等人造蟹穴。蟹池四周用厚塑料薄膜或钙塑板做防逃墙,亦可用单砖砌高的防逃墙,四角最好为圆弧形。 蟹池的清整消毒 新建的蟹池一般用茶粕进行清塘,清塘时保持左右的水

位,待清塘药物毒性过后,才能放出余水。如是养蟹老池,用茶粕清塘天后,每再用生石灰与漂白粉的混合物泼洒全池,并清除塘内过多淤泥,干塘曝晒一段时间方可注水放养蟹苗。 栽培水草 语“蟹大小,看水草”,说明水草的优劣直接影响毛蟹的生存和生长。水草既是毛蟹可口的饵料,又是毛蟹在水中的附着物,也是其栖息、蜕壳及躲避敌害的隐蔽场所。另外,水草还能增加溶氧,调节水质,降低水温,特别是能吸附水和土壤中的肥份,使水质清爽。栽培的水草应以毛蟹喜食的菹草、苦草、轮叶黑藻、马莱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及可为毛蟹提供遮荫的水花生、水蕹菜、水葫芦等漂浮植物为佳。这些水草在蟹苗放养前,通过播种、移栽、移植等方法种好、种足。饲养期间,如部分水草或嫩茎被蟹吃掉,要及时补充,保持水体约有的水草覆盖率。 蟹苗的选购和放养 优质的蟹苗体呈青灰色并有新鲜的光泽感,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附肢完整,幼蟹弄翻后能立即翻正并能迅速爬行,反应灵活。若放养天然的蟹苗,要避免放有伤病及毒捕的蟹苗;若选购人工繁殖的蟹苗,则不能放养“药苗”和“高温苗”。由于蟹苗多经干法运输,在投放前最好经过“缓苗”处理,如蟹种投放时,先用池水喷淋次,让蟹苗或鳃腔慢慢吸水,以增强活力,并减小蟹体与池水的温差以温差不超过,提高成活率。在蟹苗下池前用孔雀石绿浸洗或用盐水浸泡,

江河增殖毛蟹技术

江河增殖毛蟹技术 作者:李周明 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6期 10多年来,福建省华安县积极推广江河增殖毛蟹技术,回捕的毛蟹个体大,色泽鲜,蟹黄饱实,肉味鲜美,名扬遐迩,产品畅销厦门、广东等地,成为北溪河鲜一大珍品,取得投入产出1∶27的显著经济效益。现将江河增殖毛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水系苗种的选择 中华绒螯蟹,因附肢长有绒毛,俗称“毛蟹”,该蟹属江河性水生动物,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生长,只有性成熟时才洄游到河口海区进行产卵、繁殖,因而有蟹苗出在沿海之说。按流域位置区分,蟹苗有闽江、长江等水系苗,闽江水系的蟹苗成品个体大,外观微黑而健壮,活动较有规律,只有到性成熟的“蟹期”才明显洄游;而长江水系的蟹苗个体相对较小,色泽淡黄,而且野性足,平时喜欢爬动上岸,回捕率较低。所以,我县选择闽江水系蟹苗。 二、放流地点的选择 毛蟹适应范围广,江河、溪流、河道、水库、池塘均可增殖放养。由于毛蟹苗种主要起源于沿海咸水区域,一旦取运放流到江河,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将影响生长,因此,放流地点的选择是提高毛蟹成活率的关键,放苗应选择水流较缓慢,有洄流,水质无污染,而且水体清新,溶氧充沛,底质为淤泥的浅河河湾处,同时要求具备水草茂盛,凶猛鱼类、水禽等敌害少的条件。放流数量视江河条件而定,掌握在200~1000只/亩。 三、幼蟹的暂养 增殖放流的毛蟹苗种,若是规格较大,如豆蟹、扣蟹,一般可直接放流。但对大眼幼体的蟹苗,为了取得较高的成活率,最好经过短期暂养,待长至豆粒大以上的规格后再进行放流。暂养可利用空闲的鳗鱼池、甲鱼池或其他鱼苗培育池等设施,也可在放流处的周围寻找地势较平坦的沼泽地,用塑料薄膜(下端埋深15~20厘米、上端高出水面50厘米)圈养幼蟹。选用幼鳗或南美白对虾零号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日喂量掌握在每万尾蟹苗0.25~0.5千克,同时勤加观察,视蟹吃料情况适当增减。 四、加强渔政管理 江河增殖重点是加强渔政管理,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严禁“电、毒、炸”违法行为,其中投洗毒物对毛蟹影响最大,一旦水体中含有“迷魂剂”、“缺氧剂”、“毒鱼饵”等有害药物,毛蟹重则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较则会导致其附肢的刚毛脱落,有的成为个体瘦小的等外品,影响质量和价格。为此,必须强化渔政管理。

河蟹池塘越冬技术

河蟹池塘越冬技术 作者:徐慧东等 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3年第6期 徐慧东王昕阳 (1、黑龙江省兴凯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黑龙江密山 158326) (2、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河蟹是我国特产,又称螃蟹、大闸蟹和毛蟹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 河流、湖泊中。在分类学上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螫蟹属。该属有中华绒螯蟹、日本 绒螯蟹、狭额绒螯蟹和直额绒螯蟹四种。后两种个体小,经济价值不大;而前两种个体大,肉 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因此,河蟹实际上是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总称。河蟹的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在北方,由于当年生产的河蟹苗不能长到商品蟹规格,扣蟹要经 过越冬后,第二年秋天才能达到商品蟹规格。另外,秋季正是大部分河蟹收获的季节,价格较低,若要经过越冬,在春节或第二年开春后出售,价格就会很高,所以说一般的河蟹养殖户都 会采用越冬的方式。 1 池塘选择 越冬池塘面积在0.07~0.13ha为宜,太大不宜起捕,离水源电源较近,进排水方便,池坝 清洁无杂草,堤坝夯实无漏洞。池底应有5~10cm左右的淤泥,如果池底太硬易造成河蟹的爪尖磨断,影响越冬的成活率和扣蟹的质量。在放河蟹前2~3d,越冬池塘的水要用20~30mg/l的 漂白粉(有效氯30%)消毒,待余氯消失后方可放入河蟹。 2 防逃设施 每个池塘都要设防逃墙,防逃墙用竹竿为骨,细聚乙烯绳缠绕,再用钉书钉把塑料布钉上,底部埋入地下,踩实。竹竿的间距为1.5~2m、围好的防逃墙高度为0.5m左右,塑料布不能有 漏洞。 3 水电设施 越冬池配备相应的泵站及潜水泵,电力设施配套齐全,每个池塘都能方便用电,以保证供 应越冬水和处理低氧池塘。 4 进水要求 池塘进水要经过严格过滤,最好用150目网袋双层过滤(上水线主管和各池进水管各套一 层网袋),防止杂虾、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进人越冬池塘。水深在1.3~1.8m之间,最适宜水深为1.5~1.6m,如果水太浅,封冰后冰下水体少,容易缺氧;水位太深,光线不能充分照 射水体、造成溶氧分层,底部容易缺氧。发现冰下水位降低应及时补水。 5 放养密度 扣蟹每公顷可放11250~15000kg,对于成蟹,每公顷可放3750~6000kg,放河蟹时应把河蟹直接放入水中,防止河蟹在岸上长时间爬行,因日晒而死亡。

不同养殖模式下河蟹生长效果及存活率的对比

不同养殖模式下河蟹生长效果及存活率的对比 作者:韩亚慧,白海锋,侯琳,杨公社,袁永锋,高志 来源:《河北渔业》 2017年第12期 韩亚慧1,白海锋1,侯琳2,杨公社3,袁永锋1,高志1 (1.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86;2.黄龙县水产工作站 陕西延安 715700;3.大荔县水产工作站陕西渭南 715100) 摘要:比较分析了沟壑泉水养殖和黄河水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以及河蟹的生长效果。结果 显示:2016年3-10月河水养蟹池塘除水温、溶解氧整体低于泉水养蟹池塘外,pH、电导率、 氨态氮以及亚硝态氮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实验结束时河水养蟹模式下河蟹的平均壳长、壳宽(5.61±0.362 cm、5.95±0.373 cm)与泉水养蟹差异不显著,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 (89.32±13.05 cm、1.179%/d)显著高于泉水养殖。养殖水环境、养殖技术以及养殖理念的不同,导致在养殖存活率上存在差异,泉水养蟹成活率为51.2%,相比河水低了6�6%。综上所述,初步认为河水养蟹模式适合本地区河蟹养殖发展,建立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意义重大。 关键词:河蟹;养殖模式;特定生长率;存活率 河蟹,又名毛蟹、大闸蟹、辽蟹等,学名中华绒螯蟹(Erlocheir sinensis H.),河蟹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1]。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分布地区广泛,从北方的辽宁至南方的广西等省的通海河流里均有其生长,尤其是长江 中下游两岸的附属湖泊以及辽河流域两岸的芦苇荡使其生长栖息的良好场所[2-3]。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历史上不出产河蟹或者远离海洋的内地,其目前养殖河蟹的 面积和规模也不断在扩大[4]。陕西省地处中国内地中西部,其水资源相对贫乏,但水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沟壑泉水、流域(黄河、渭河、汉江)河道水以及秦岭溪流水等。为了充分利用 有限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2016年笔者在陕北的沟壑地带和关中的黄河滩涂开展 了两种河蟹养殖模式对比试验,旨在为陕西省河蟹规模化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池塘 分别选取延安市黄龙县圪台乡的2口池塘(1#、2#)和渭南市大荔县华园镇的2口池塘 (3#、4#)作为对比试验池,其中1#、2#池面积为0.20 hm2和0.07 hm2,池深1.0~1.2 m, 3#、4#池面积为0.27 hm2和0.13 hm2,池深1.3~1.5 m。1#和2#池水源为沟壑天然泉水,3# 和4#池水源为黄河沉淀水。每个池子进排水口分开,进水口用密网过滤。在池塘四周池埂上用 高60 cm的加厚黑塑料膜做成防逃围栏。 1.2清塘肥水 3#和4#池塘冬季排干水后对池塘进行淸整,清除多余淤泥后晒塘冻土,1#和2#池塘采用秋季清塘消毒。蟹苗放养前7~10 d,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用量800~1 200 kg/hm2[5],采 用即时溶化全池均匀泼洒,在生石灰药效消失后3#和4#池塘每公顷使用生物有机肥520~750 kg,促进生物饵料生长繁衍。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屈亮;姚志峰;刘婷;冯广朋;刘鉴毅 【摘要】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16.2±1.5)℃和盐度20的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几种重要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原潘状幼体期、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1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40 d左右,有效积温达到10 758 h·℃.乳酸脱氢酶(LDH)、总ATPas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都随胚胎发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LDH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囊胚期中活性最高;总ATPase活性在原潘状幼体期最高,在原肠期最低;MDH活性在原潘状幼体期最高,在囊胚期最低.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2011(035)002 【总页数】8页(P192-199)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积温;酶活性 【作者】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屈亮;姚志峰;刘婷;冯广朋;刘鉴毅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

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大连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7 在甲壳动物胚胎发育及其代谢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报道。王洪全等[1]报道了水温、盐度双因子交互作用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响,赵云龙等[2-4]报道了罗氏沼虾胚胎发育及水温对中华绒螯蟹和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的影响,田华梅等[5-6]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酶及生化成分的变化,曾朝曙等[7]研究了锯缘青蟹胚胎发育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慕峰等[8]观察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王小艳等[9]研究了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张志峰等[10-11]研究了中国对虾的胚胎发育及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的变化,贾守菊等[12]和卢建平等[13]分别报道了中华绒螯蟹和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变化。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毛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在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中华绒螯蟹因其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

普通棉籽粕和发酵棉籽粕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普通棉籽粕和发酵棉籽粕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杨霞;叶金云;张易祥;吴成龙;刘沛;王伟 【摘要】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ish meal replacement by common cot-tonseed meal ( CSM) and fermented cottonseed meal ( FCSM) on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and hepatopancreas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of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 Eriocheir sinensis) . A total of 660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with the average body weight of (0. 56 ± 0. 04) 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11 groups with 3 replicates per group and 20 crab per replicate. Eleven isonitrogenous (38. 39% crude protein) and isocaloric (19. 18 MJ/kg gross energy)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in which CSM supplemental levels were 0 , 8 . 0%, 16 . 0%, 24 . 0%, 32 . 0% and 40 . 0% ( named as groups CSM0 , CSM8 , CSM16 , CSM24, CSM32 and CSM40, respectively), and FCSM supplemental levels were 8. 0%, 16. 0%, 24. 0%, 32 . 0% and 47 . 5% ( named as groups FCSM8 , FCSM16 , FCSM24 , FCSM32 and FCSM47 . 5 , respective-ly) ,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6 week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group CSM0 ) , the weight gain rate,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crab in groups CSM8 , CSM16 , FCSM8 , FCSM16 and FCSM24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 P>0 . 05 ) . The whole crab crude protein content in groups CSM8 , FCSM8 , FCSM16 and FCSM24 also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0. 05). The weight ga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