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作者:周华兴段国庆江河凌俊胡玉婷

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6期

摘要: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低,盲目捕捞可能造成野生资源衰退。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存在严重的种质混杂。研究探明了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现状,为其科学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养殖与野生群体;线粒体基因;种群遗传分析;种质混杂

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158

Population Genetic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Between the Breeding and Wild Populations

ZHOU Huaxing, DUAN Guoqing, JIANG He, LING Jun, HU Yuting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ion,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Aquaculture and Stock Enhancement, Hefei 230031, Anhui, China)

Abstract: Eriocheir sinensis, especially the Yangtze mitten crab, is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serious germplasm mixture of this species has been detected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asons. In this study, population genetics among wild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mitochondrial marke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rmplasm mixed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crab in the Yangtze River is low, and over fishing could cause the decline of wild resources. No genetic difference among the wild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is detected, which means serious germplasm mixture.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resource statu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is species.

Keywords: Chinese mitten crab; the breeding and wild populations; mitochondrial gene;population genetics analysis; germplasm mixture

0引言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是重要水产养殖品种,其营养价值丰富,口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20世纪70年代末,中华绒螯蟹内陆水域人工育苗技术难关攻克,增养殖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养殖产业突飞猛进,极大的推进了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华绒螯蟹是典型的降海洄游型生物,其幼体在江、河等淡水中生长发育至成熟个体后,顺水而下至入海口等咸水中繁殖[2]。长江入海口浅滩广阔、资源丰富,是中华绒螯蟹天然的繁育场[3]。野生中华绒螯蟹在长江口繁殖后,逆流而上,在长江流域生长发育,形成特有的長江品系,沿江流域也随之开展了大量的河蟹养殖。然而,养殖过程中大规模跨地域的引种以及养殖群体的逃逸都可能造成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4-5]。王海华[6]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长江水系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各个群体间分化不显著,没有出现与地理分布相对应的谱系结构。李晶晶等[7]利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华绒螯蟹3个不同水系人工选育群体和1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水平,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处于中低水平。学者认为遗传漂变的缺失和显著的同质化是造成种质混杂的内在因素[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本研究采集长江流域安徽段野生群体样本以及邻近的养殖群体样本,结合相关分子学手段,探究长江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采集

研究于2016年采集了江流域安徽段中华绒螯蟹4个主要养殖区,分别是芜湖县、无为县、当涂县、宣州区(如图1、表1所示)的养殖样本共计140尾;采集长江流域芜湖至马鞍山段中华绒螯蟹野生样本30尾。样本采集后,取其腿部肌肉保存于-20℃下。实验于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水产增养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进行。

1.2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扩增

取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采用Sambrook法提取基因组DNA[9]。参照NCBI上已有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数据(登录号:KP126617),使用Oligo7[10]设计线粒体COII基因的引物(表2),并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体系:包含200 ng的模板DNA,10×Buffer缓冲液(TaKaRa)5μL,dNTP(2.5 mM)3μL,MgCl2(2.5 mol/L)4μL,上下游引物(5μmol/L)各2μL,TaqDNA聚合酶0.75 U,补充无菌超纯水至50μL。

PCR反应条件:96℃预变性1 min;94℃变性45 s,55℃退火45 s,72℃延伸1 min,共34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PCR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预期长度的线粒体DNA片段通过DNA纯化试剂盒(DNA Gel Extract Purification Kit, TaKaRa)回收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双向测序。

1.3序列分析

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软件辅助人工进行拼接组装。序列通过MAFFT v.7[11]在线比对后,使用DNAsp v.6.11[12]计算多态位点、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 Hd)和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使用Arlequin v.3.11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13]。使用Mega v.7.0[14]基于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 NJ)构建单倍型分子系统树。采用Network 5000基于中介网络法(Median Joining, MJ)绘制單倍型网络关系图[15]。

2结果与分析

2.1序列特征

测序获得170条长度为799 bp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共检测到突变位点38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个,单突变位点28个。基因片段中,T、C、A、G四个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19.4%、31.2%、14.4%。A+T的含量为66.2%,大于G+C的含量33.8%。基因序列出现了明显的反G偏倚(Anti-G bias)现象[16]。

2.2单倍型进化分析

中华绒螯5个群体中共检测出12种单倍型,其中XZ群体有7种单倍型,WH群体有6种单倍型,DT和WW群体均有5种单倍型,YS群体有4种单倍型(见表3)。12种单倍型中,Hap 6、11、12为群体特有单倍型,其余9个单倍型均为群体共享单倍型。

选择日本绒螯蟹COII序列(登录号:NC_011597)作为外类群,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Hap 12独立成支,其余11个单倍型聚为一支。单倍型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Hap 1和2包含了所有的群体,且Hap 2的共享个体数最多,为98个。除Hap 12外(突变步数为30),其余11个单倍型间的突变步数均为1(图2)。

2.3遗传多样性和分子变异分析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DT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XZ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WW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最低,分别为0.4090和0.0006。野生中华绒螯蟹Y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 0.545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8,仅高于WW群体。

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的分子变异为96.54%,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3.46%, P 3讨论

3.1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群体抗逆和进化的潜在动力,也是种群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18]。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谱系分选、特殊的生活史等[19-

20]。中华绒螯蟹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自然群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中,A+T的含量为66.2%,G+C的含量为33.8%,表现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有学者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中,A+T的含量为61.7%,G+C的含量为38.3%,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印证。本研究中,长江芜湖-马鞍山江段的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Hd=0.5450;

Pi=0.0008),低于2008年报道的长江南京江段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433;

Pi=0.0048)[22]和2016年报道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333; Pi=

0.0077)[21]。这说明长江流域中华绒螯蟹群体近年来出现了种质退化现象。王海华[6]通过系统分析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变动以及资源危机爆发原因,提出长江中华绒螯蟹主要致危因素有水利工程、湖泊围垦、水质污染和酷鱼滥捕。野生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弱化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可能导致野生资源的衰退。

3.2中华绒螯蟹养殖和野生群体种群遗传分化

采样调研结果表明,4个养殖群体的中华绒螯蟹繁殖亲本来源差异较大,其中DT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当涂县石臼湖;WW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常州市长荡湖;WH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如东县;XZ群体的养殖品种为选育新品种‘长江2号’,其亲本来自莱茵河水系。然而,多个群体间并未检测到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中,单倍型网络进化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Hap 1-11形成一支,为并系关系;Hap 12形成单独的进化支,可能是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特征;5个群体未出现明显的谱系分化。群体间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

0.0346,说明多个群体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远小于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1.2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扩增

取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采用Sambrook法提取基因组DNA[9]。参照NCBI上已有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数据(登录号:KP126617),使用Oligo7[10]设计线粒体COII基因的引物(表2),并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体系:包含200 ng的模板DNA,10×Buffer缓冲液(TaKaRa)5μL,dNTP(2.5 mM)3μL,MgCl2(2.5 mol/L)4μL,上下游引物(5μmol/L)各2μL,TaqDNA聚合酶0.75 U,补充无菌超纯水至50μL。

PCR反应条件:96℃预变性1 min;94℃变性45 s,55℃退火45 s,72℃延伸1 min,共34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PCR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膠电泳检测后,预期长度的线粒体DNA片段通过DNA纯化试剂盒(DNA Gel Extract Purification Kit, TaKaRa)回收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双向测序。

1.3序列分析

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软件辅助人工进行拼接组装。序列通过MAFFT v.7[11]在线比对后,使用DNAsp v.6.11[12]计算多态位点、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 Hd)和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使用Arlequin v.3.11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13]。使用Mega v.7.0[14]基于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 NJ)构建单倍型分子系统树。采用Network 5000基于中介网络法(Median Joining, MJ)绘制单倍型网络关系图[15]。

2结果与分析

2.1序列特征

测序获得170条长度为799 bp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共检测到突变位点38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个,单突变位点28个。基因片段中,T、C、A、G四个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19.4%、31.2%、14.4%。A+T的含量为66.2%,大于G+C的含量33.8%。基因序列出现了明显的反G偏倚(Anti-G bias)现象[16]。

2.2单倍型进化分析

中华绒螯5个群体中共检测出12种单倍型,其中XZ群体有7种单倍型,WH群体有6种单倍型,DT和WW群体均有5种单倍型,YS群体有4种单倍型(见表3)。12种单倍型中,Hap 6、11、12为群体特有单倍型,其余9个单倍型均为群体共享单倍型。

选择日本绒螯蟹COII序列(登录号:NC_011597)作为外类群,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Hap 12独立成支,其余11个单倍型聚为一支。单倍型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Hap 1和2包含了所有的群体,且Hap 2的共享个体数最多,为98个。除Hap 12外(突变步数为30),其余11个单倍型间的突变步数均为1(图2)。

2.3遗传多样性和分子变异分析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DT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XZ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WW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最低,分别为0.4090和0.0006。野生中华绒螯蟹Y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 0.545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8,仅高于WW群体。

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的分子变异为96.54%,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3.46%, P 3讨论

3.1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群体抗逆和进化的潜在动力,也是种群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18]。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谱系分选、特殊的生活史等[19-

20]。中华绒螯蟹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自然群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中,A+T的含量为66.2%,G+C的含量为33.8%,表现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有学者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中,A+T的含量为61.7%,G+C的含量为38.3%,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印证。本研究中,长江芜湖-马鞍山江段的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Hd=0.5450;

Pi=0.0008),低于2008年报道的长江南京江段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433;

Pi=0.0048)[22]和2016年报道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333; Pi=

0.0077)[21]。这说明长江流域中华绒螯蟹群体近年来出现了种质退化现象。王海华[6]通过系统分析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变动以及资源危机爆发原因,提出长江中华绒螯蟹主要致危因素有水利工程、湖泊围垦、水质污染和酷鱼滥捕。野生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弱化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可能导致野生资源的衰退。

3.2中华绒螯蟹养殖和野生群体种群遗传分化

采样调研结果表明,4个养殖群体的中华绒螯蟹繁殖亲本来源差异较大,其中DT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当涂县石臼湖;WW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常州市长荡湖;WH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如东县;XZ群体的养殖品种为选育新品种‘长江2号’,其亲本来自莱茵河水系。然而,多个群体间并未检测到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中,单倍型网络进化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Hap 1-11形成一支,为并系关系;Hap 12形成单独的进化支,可能是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特征;5个群体未出现明显的谱系分化。群体间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

0.0346,说明多个群体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远小于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1.2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扩增

取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采用Sambrook法提取基因组DNA[9]。参照NCBI上已有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数据(登录号:KP126617),使用Oligo7[10]设计线粒体COII基因的引物(表2),并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体系:包含200 ng的模板DNA,10×Buffer缓冲液(TaKaRa)5μL,dNTP(2.5 mM)3μL,MgCl2(2.5 mol/L)4μL,上下游引物(5μmol/L)各2μL,TaqDNA聚合酶0.75 U,补充无菌超纯水至50μL。

PCR反应条件:96℃预变性1 min;94℃变性45 s,55℃退火45 s,72℃延伸1 min,共34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PCR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预期长度的线粒体DNA片段通过DNA纯化试剂盒(DNA Gel Extract Purification Kit, TaKaRa)回收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双向测序。

1.3序列分析

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软件辅助人工进行拼接组装。序列通过MAFFT v.7[11]在线比对后,使用DNAsp v.6.11[12]计算多态位点、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 Hd)和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使用Arlequin v.3.11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13]。使用Mega v.7.0[14]基于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 NJ)构建单倍型分子系统树。采用Network 5000基于中介网络法(Median Joining, MJ)绘制单倍型网络关系图[15]。

2结果与分析

2.1序列特征

测序获得170条长度为799 bp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共检测到突变位点38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个,单突变位点28个。基因片段中,T、C、A、G四个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19.4%、31.2%、14.4%。A+T的含量为66.2%,大于G+C的含量33.8%。基因序列出现了明显的反G偏倚(Anti-G bias)现象[16]。

2.2单倍型进化分析

中华绒螯5个群体中共检测出12种单倍型,其中XZ群体有7种单倍型,WH群体有6种单倍型,DT和WW群体均有5种单倍型,YS群体有4种单倍型(见表3)。12种单倍型中,Hap 6、11、12为群体特有单倍型,其余9个单倍型均为群体共享单倍型。

选择日本绒螯蟹COII序列(登录号:NC_011597)作为外类群,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Hap 12独立成支,其余11个单倍型聚为一支。单倍型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Hap 1和2包含了所有的群体,且Hap 2的共享个体数最多,为98个。除Hap 12外(突变步数为30),其余11个单倍型间的突变步数均为1(图2)。

2.3遗传多样性和分子变异分析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DT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XZ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WW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最低,分别为0.4090和0.0006。野生中华绒螯蟹Y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 0.545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8,仅高于WW群体。

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的分子变异为96.54%,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3.46%, P 3讨论

3.1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群体抗逆和进化的潜在动力,也是种群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18]。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谱系分选、特殊的生活史等[19-

20]。中华绒螯蟹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自然群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中,A+T的含量为66.2%,G+C的含量为33.8%,表现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有学者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中,A+T的含量为61.7%,G+C的含量为38.3%,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印证。本研究中,长江芜湖-马鞍山江段的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Hd=0.5450;

Pi=0.0008),低于2008年报道的长江南京江段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433;

Pi=0.0048)[22]和2016年报道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333; Pi=

0.0077)[21]。这说明长江流域中华绒螯蟹群体近年来出现了种质退化现象。王海华[6]通过系统分析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变动以及资源危机爆发原因,提出长江中华绒螯蟹主要致危因素有水利工程、湖泊围垦、水质污染和酷鱼滥捕。野生中华绒螯蟹群体遗傳多样性的下降弱化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可能导致野生资源的衰退。

3.2中华绒螯蟹养殖和野生群体种群遗传分化

采样调研结果表明,4个养殖群体的中华绒螯蟹繁殖亲本来源差异较大,其中DT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当涂县石臼湖;WW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常州市长荡湖;WH群体的亲本主要来自如东县;XZ群体的养殖品种为选育新品种‘长江2号’,其亲本来自莱茵河水系。然而,多个群体间并未检测到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中,单倍型网络进化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Hap 1-11形成一支,为并系关系;Hap 12形成单独的进化支,可能是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特征;5个群体未出现明显的谱系分化。群体间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

0.0346,说明多个群体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远小于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江苏省丹阳市现有河蟹养殖面积2万余亩,养殖水平差异很大,近几年来练湖河蟹养殖协会不断探索河蟹养殖技术,大力推广新的养殖模式,使其所在区域的养殖技术水平在我市处于领先水平,现将其生态养殖技术要点作一简单介绍,希望对广大河蟹养殖户有所帮助。 1池塘的选择和清整 1.1池塘的选择 选择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面积、水位适中的池塘。 1.2池塘的清整 冬季清整池塘是河蟹养殖中修复环境、改善池塘底质的最好时机,必须认真做好主要措施如下: 1.2.1认真晒塘干塘后塘底至少要晒20d左右,用曝晒和冷冻两种方法,杀灭塘底细菌、病毒,减少池塘底质中有害菌的基数,改善塘底土壤的物化性质。同时利用冬季晒塘机会修复塘埂,整修防盗设施,拣去杂物、死鱼、死蟹,填平各类洞穴,清除污染物,有条件的可清除池塘中的淤泥。 1.2.2塘底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消毒,塘中水深0.2~0.3m,亩用生石灰200kg化水泼浇,15d以后加水到0.4m 左右试水放苗。有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的塘口必须先杀灭克氏原螯虾,方法是上水至夏季最高水位以上10cm,让克氏原螯虾洞没入水中,亩用溴氰菊酯175g化水泼浇,1h

后龙虾出现死亡,随后拣去,一周后排水留水0.2~0.3m深,亩用生石灰200kg化水泼浇(改善底质、中和溴氰菊酯药性),7d后排净塘水,45d后上水0.4m即可试水放苗,该清塘方法能有效杀死蟹塘克氏原螯虾并能有效地控制河蟹抖抖病的发生。 2苗种的放养和水草栽种 2.1苗种放养 2.1.1蟹种放养在2月中下旬塘水深0.3~0.4m,亩放规格为160~200只/kg的蟹种500只,根据要求养成蟹的规格大小增减放养数量。蟹种最好是自己培育或就地采购规格大小整齐一致、无缺肢秃爪、体表色泽一致、活力好的优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 2.1.2虾苗放养春季亩放养幼虾10kg。 2.1.3大规格鳜鱼种放养在5月上中旬,亩放全长5~7cm大规格鳜鱼种15~20尾,如水源中野杂鱼多,可亩放养20~25尾,如能补充饵料鱼则可亩放25~50尾。 2.2水草的栽种和螺蛳的移植 2.2.1水草栽种种植水草可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又是河蟹脱壳避敌、鳜鱼隐蔽的场所。同时能更好地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物质,营造”水底森林”,为河蟹、鳜鱼生态养殖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水草栽种以一种水草为主,其他水草为补充,草品种有伊乐藻、黄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伊乐藻栽种为每4平方米一棵,苦草亩用籽量为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着重探讨在大水面养殖模式中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对其他养殖水域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河蟹生长过程 1.1 非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霜降"节气前后,河蟹在江河湖泊中已育肥成熟,开始向河口、近海迁徒洄游,这次洄游叫生殖洄游,目的是到大海中越冬,并在翌年春天于适宜的盐度、渗透压和温度下交配繁殖。受精卵在海水中经 5 次蜕皮,通过溞状幼体、蜕变成大眼幼体。此时按生理需求,纷纷从闽江、瓯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入海口进入内河淡水中生长肥育,此过程又称索饵洄游,而完成交配繁殖后的亲蟹则在夏季来临前相继自然死亡。 两次洄游的循环构成了河蟹的一生,河蟹通过一生中大约18次左右的蜕皮逐次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即终止蜕皮、停止生长。每次蜕皮后的河蟹体重可比蜕皮前增加30%-100%。实践表明,个体越小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越大,体质越是健壮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也越大。 1.2 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 首先,人们在控温、控氧的暖房中配制好人工海水,或在沿海土池中灌入天然海水,放入亲蟹促其交配、抱卵、繁殖。育出的溞状幼体(称Z1)喂以丰年虫无节幼体等饵料,通过5 次变态发育成16-20 万只/kg 的大眼幼体即蟹苗(本文以下称第一生长阶段)。 大眼幼体在人工控制的土池中培育,经大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500-100 只/kg 的蟹种即扣蟹(本文以下称第二生长阶段)。 蟹种在大水面或小水面中经一年人工养殖,约蜕皮5 次左右长成可出售的成蟹(本文以下称第三生长阶段) 在人工养育河蟹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掌握河蟹的生理、生态习性,同时也要研究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其生长,通过人为努力认识或改造这些因子,使其向着有利于增产增收的目标发展,这就是科学养殖的初衷,也是本文的要旨。 2 河蟹生长的影响因子 2.1 自然因素 2.1.1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分长江水系蟹种、辽河水系蟹种及匝江水系蟹种等。普遍认为长江水系蟹种生长较快。 2.1.2 苗种来源指大眼幼体来源,分野生自然苗种及人工繁殖苗种。人工繁殖苗种又分暖棚培育及土池天然海水培育等。 2.2 环境因素 2.2.1 养殖水体生物因素除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外,水生动物主要指底栖寡毛类、多毛类、螺类等适口底栖动物。而黑鱼、鲤鱼及野杂鱼等会危害河蟹并争食争氧。水生植物则主要指同河蟹生长密切相关的沉水植物——水草的种类及数量。 2.2.2 养殖水体非生物因素①水体申指标:pH值、透明度、矿化度、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有机物耗氧量COD 及溶解氧等。②养殖水体底质。③养殖水体面积、水深、水位变动情况。④养殖水体是初养还是经养。⑤致病因子:病毒、细菌、寄生虫等。⑥光照、气温、风浪、冰、雪、洪、涝等气候因子。 2.3 人为因素 ①幼蟹或蟹种的放养密度。②投饲的质同量。③养殖者技术管理水平等。 3 三要素理论 笔者通过自身近十年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众多成功、失败养殖案例的剖析比较后,在本文中首

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作者:周华兴段国庆江河凌俊胡玉婷 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6期

摘要: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低,盲目捕捞可能造成野生资源衰退。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存在严重的种质混杂。研究探明了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现状,为其科学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养殖与野生群体;线粒体基因;种群遗传分析;种质混杂 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158 Population Genetic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Between the Breeding and Wild Populations ZHOU Huaxing, DUAN Guoqing, JIANG He, LING Jun, HU Yuting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ion,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Aquaculture and Stock Enhancement, Hefei 230031, Anhui, China) Abstract: Eriocheir sinensis, especially the Yangtze mitten crab, is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serious germplasm mixture of this species has been detected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asons. In this study, population genetics among wild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mitochondrial marke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rmplasm mixed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crab in the Yangtze River is low, and over fishing could cause the decline of wild resources. No genetic difference among the wild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is detected, which means serious germplasm mixture.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resource statu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is species.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

近年来,小个蟹市场价一路走低,大个蟹一路走高且供不应求。欲养大个蟹,必须有无公害蟹种作保证。各地对无公害蟹种的需求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我们利用稻田培育无公害蟹种,连年获得良好效果。蟹种平均价1.25元/只,早熟蟹20元/千克;稻谷1.4元/千克,每667平方米蟹种、稻谷纯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极为显著。现将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稻田的要求与施工 稻田要求环境安静,交通便利,能灌能排,保水保肥力强,土质为壤土,水源不受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田间工程由围沟、田间沟和蟹苗暂养池组成,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5%以上。根据稻、蟹共生的需要,在离田埂1.5~2米处开挖一条上宽3米;下宽1米、深0.8米的围沟。田内每隔4米开挖一条蟹沟,使稻田呈“田”字形小块,沟宽1米,深0.6米,并与围沟相通。在田的南侧每667平方米稻田建20平方米的蟹苗暂养池,深80厘米,用作强化培育大眼幼体或收获扣蟹的暂养池。所挖土方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用塑料薄膜、5号铁丝和木桩在田埂上建围拦防逃设施。稻田进、出水口也用网片防逃。田块修整结束后,每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千克化水,全田泼洒,以杀灭病害,同时用0.5千克茶粕在温水中浸泡一昼夜泼洒稻沟,以杀死野杂鱼。待毒性消失后,立即在池、沟中移栽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草,覆盖面积占50%~60%。 二、水稻的栽培与管理 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高产水稻品种。插秧前15天,进行稻田整耙,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500~750千克、长效尿素20~25千克、过磷酸钙35~40千克作基肥,一次性施用不再追肥。移栽前2~3天,秧苗普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移栽的秧苗要求健壮无病。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行距30~35厘米,株距12~13厘米栽插。适当增加埂内侧和蟹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三、蟹种的培育与管理 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要想获得好的收成,蟹苗质量好坏是关键。生产实践证明,以选择体质健壮,爬行迅速,大小整齐,规格为15万只/千克的纯正中华绒螯蟹蟹苗最佳。蟹苗暂养池4月中旬每20平方米用生石灰5千克消毒,4月下旬施用腐熟牛粪12.5千克,繁殖适口饵料,并立即注水30厘米,5月上旬投放蟹苗0.5千克。蟹苗入池后,根据天然饵料的多少,按1∶3~5的比例补充鸡蛋和鱼糜,日投喂5~8次,投饵率200%。当蟹苗长到Ⅱ期后,改用绞碎的鱼肉与豆饼糊、麸皮,按2∶1比例投喂,日投喂3~5次,投饵率100%,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 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 养殖技术-养殖技术 中华绒鳌蟹又称河蟹、大闸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鳌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由此,中华绒鳌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一、池塘条件和池塘清整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量充足。养殖池塘要求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厚10~15厘米,水深1.5~2.0米。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栏,薄膜埋入土内0.1米。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片,防止中华绒鳌蟹逃逸。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120~200公斤。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二、水草种植和螺蛳放养养殖池塘中需要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水草的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2—3月栽种伊乐藻和小黄草,栽种量为每亩48公斤,其中伊乐藻35公斤,小黄草13公斤;3—5月分期播种苦草,苦草籽播种量为每亩100克;夏季是中华绒鳌蟹生长旺季,此时可以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栽种量为每亩185公斤,其中金鱼藻占70%。为防止初种水草在没有生根时被中华绒鳌蟹破坏,可采用

片进行围种。为尽快促进水草生根生长,可采用固着种植法。清明前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150~200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撒。确保中华绒鳌蟹在生长过程中有适口、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螺蛳还能起到清除残饵,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的作用。 三、蟹种放养和套养品种蟹种放养应认真做好投放时间的选择、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和配套混养品种的选择。投放时间应避开冰冻严寒天气,气温低于0℃时蟹种冻死率极高。蟹种放养以初春时节、水温4~8℃为宜。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色光洁、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完整(包括爪尖无磨损),性腺未发育成熟、无病症的蟹种,规格以5~12克/只为宜。蟹种入塘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鐘,冲去泡沫,提出水面片刻,再放入水中,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充气浸浴15~20分钟,完成消毒工作。大规格蟹种(10~25克/只)低密度养殖,放养数量为500~600只/亩,最多不超过660只/亩;养成商品蟹规格可达雌蟹150克/只以上,雄蟹200克/只以上。养殖池塘可选择鲢鱼、鳙鱼、青虾和鳜鱼等进行套养。鲢鱼和鳙鱼可以有效地降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青虾可利用部分残饵,同时作为中华绒鳌蟹的动物性优质活饵;鳜鱼可有效地清除养殖过程中的野杂鱼(对青虾产量有要求的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最好不要套养鳜鱼)。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禁止放养草鱼和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鲢鱼和鳙鱼的套养比例为2︰1,规格为150~200克/尾的鱼放养量为5~15尾/亩;规格为2.0~3.0厘米青虾,放养量5.0公斤/亩;规格为4~5厘米的鳜

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生长比较的初步试验报告

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生长比较的初步试验报告 高淳县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sensis H.)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按其分布有长江、辽河、瓯江三大水系群体,其中尤以长江水系河蟹蟹体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味道鲜而闻名国内外。随着河蟹养殖生产的飞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种源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严惩挫伤了渔民养蟹的积极性,扰乱了正常的养殖秩序,养蟹效益持续走低落滑,已严重制约着我省乃至全国河蟹养殖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针对困扰河蟹生产的种源混杂,种质退化等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开展了长江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长江蟹)、辽河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辽河蟹)及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育蟹(以下简称选育蟹)对比养殖试验等方面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2005年2月—2005年11月。 1.2 试验地点江苏省高淳县固城湖水产管理委员会养殖基地。 1.3 试验面积池塘总面积12亩,每个池塘设计标准一致,面积1.5亩,共计8个试验池塘。其中长江蟹、辽河蟹各用3个池,选育蟹2个池。 1.4 蟹种来源长江蟹种由长江天然蟹苗培育;辽河蟹种由辽河天然蟹苗培育;选育蟹种由固城湖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育亲蟹送定点河蟹育苗场繁殖,然后培育成蟹种。 1.5 放养规格、数量、长江蟹、辽河蟹为160只/kg,选育蟹为200只/kg,每个池塘放养量均为1100只。试验期间日常管理完全相同。 1.6 测定方法试验期间每月中旬用地笼分别取样各30只,

一次如取不足不再增加,湖区采样则用蟹簖。活体测量生物学指标,室内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系河蟹养殖性状养殖性状的优劣已受到从多河蟹养殖户的关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良种好坏的关键指标。本项试验选取天然长江幼蟹,天然辽河幼蟹和经选育的长江系河蟹亲本繁育的大眼幼体培育的幼蟹为养殖对象。为了更有说服力,增强可比性,试验尽可能在幼蟹规格、幼蟹放养量、水质调节、饲料投喂方法、投喂种类、投喂数量、日常管理等方面步调一致。结果详见表1。单位面积产量长江蟹、辽河蟹、选育蟹分别为4 3.52kg、31.78kg和37.80kg,其中长江蟹最高,但选育蟹较辽河蟹提高18.9%,成活率分别为长江蟹45.36%,辽河蟹39.70%,选育蟹48.05%,其中以选育蟹最高,较辽河蟹高8.35个百分点。以平均规格来看,长江蟹为139.88g,辽河蟹为127.49,选育蟹为113.95g。 2.2 不同水系河蟹生物学比较 不同水系河蟹相对增长率不同水系河蟹壳长、体重相对增长率见表2。长江蟹、辽河蟹、选育蟹的壳长和体重生长速度均在5月份最高,然后生长速度逐步减慢,但长江蟹和选育均有一个相对生长停滞期,分别在9月份和8月份,而辽河蟹则没有这个较明显的相对生长停滞期。 表1 不同水系河蟹生长比较(单位mm,g) 月份 长江蟹辽河蟹选育蟹 壳长体重壳长体重壳长体重 4 28.96 16.82 29.97 17.00 27.84 14.38 5 36.64 33.23 36.81 34.00 36.33 29.72 6 44.71 57.61 43.91 54.42 42.60 48.94 7 51.50 82.06 52.90 87.01 50.15 79.65 8 55.51 113.14 55.22 111.79 50.43 80.03 9 56.03 123.63 56.85 127.49 52.76 96.07 10 58.64 139.88 55.94 113.95

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程

光伏池塘是一种将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打造生态循环、资源共享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思路。而在光伏池塘中,养殖中华绒螯蟹则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因其对环境要求低、适应性强、产值高而备受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程。 1. 环境选择 在选择光伏池塘中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时,要优先考虑环境的选择。光照充足的环境有利于螯蟹的生长和繁殖,而光伏池塘的光照效果则恰好能够满足这一点。适宜的水质和底质条件也是中华绒螯蟹养殖成功的关键。在选择光伏池塘时,必须保证其水质清澈、底质适宜,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面积。 2. 养殖管理 在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时,科学的养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要进行科学的投放螯蟹种苗,并控制投苗量,以避免种群数量过多而导致相互竞争。要加强对光伏池塘水质的管理,定期清理水草和杂物,保持水体清澈。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合理操控光照时间和温度,以促进螯蟹的生长发育。 3. 疾病防控 疾病是影响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光伏池塘中进行螯蟹养殖时,要加强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定期进行光伏池塘和螯蟹的

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要注意防止外源性病源的侵入,保持光伏池塘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减少疫病的传播。 4. 收获和销售 在光伏池塘中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一般在4至6个月后可以进行首次收获。合理的收获时间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螯蟹的品质和产量。而在收获后,要及时进行螯蟹的分类、包装和销售,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结回顾 在光伏池塘中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是一种既环保又盈利的新型养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养殖管理、疾病防控以及合理的收获和销售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个人观点 中华绒螯蟹作为一种常见的淡水虾蟹类,其养殖技术的规范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产量和质量。在进行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时,需要在环境选择、养殖管理、疾病防控以及收获销售等方面做到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希望未来能够不断完善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写手友情提醒:本专题的文章总字数为4481字。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

基于中华绒螯蟹EST序列的深度发掘—免疫和营养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基于中华绒螯蟹EST序列的深度发掘—免疫和营养相关基因的克隆 与表达研究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品种,目前以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利润和社会效益。但随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各种疾病频发,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内的甲壳动物不具备适应性免疫而仅具有先天免疫,所以探明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对于阐明甲壳动物的先天免疫应答步骤和机理,解决生产中碰到的疾病问题有深远的意义。除了病害,饲料也是制约中华绒螯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国际鱼粉价格的居高不下,饲料成本逐渐增加,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可为缓解当前饲料成本居高的想象提供有效手段,而随着饲料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养殖业对水体环境的污染也降低,这又在另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以上原因,本论文克隆得到了中华绒螯蟹组织蛋白酶L(catL),组织蛋白酶C(catC),组织蛋白酶A(catA),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分析了其在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了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精巢快速发育期营养相关基因的的表达模式和微量元素锌对其影响。1.组织蛋白酶L 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组织蛋白酶家族是广泛存在与机体各组织中的一类基因,他们在机体的免疫能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绒螯蟹catL的cDNA全长1274bp,其中包

括编码325个氨基酸残基的长为978bp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catL的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具有该家族基因所共有的基序。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catL基因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胰腺、鳃、胃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当中华绒螯蟹经鳗弧菌感染后发现,catL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酶活都在攻毒后8小时达到最高。上述研究证实catL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应答。2.组织蛋白酶C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中华绒螯蟹catC的cDNA全长1481bp,其中包括编码427个氨基酸残基的长为1284bp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catC的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catC的蛋白质序列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相似度。当中华绒螯蟹经鳗弧菌感染后发现,catC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攻毒后6小时达到最高。上述研究证实catC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应答。3.组织蛋白酶A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中华绒螯蟹catA的cDNA全长2200bp,其中包括编码465个氨基酸残基的长为1398bp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catA 的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catA的蛋白质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度为48%到51%。CatA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组织依赖性,并且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当中华绒螯蟹经鳗弧菌感染后发现,catA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攻毒后12小时达到最高。上述研究证实catA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应答。4.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MIF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的应答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但其在甲壳动物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因此我们克隆得到了了中华绒螯蟹的MIF

大通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品质分析与评价

大通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品质分析与评价杨品红;李梦军;黄春红;罗玉双;李娜;陈红文;王文彬;邹武;刘良国 【摘要】本文对湖南省大通湖所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成蟹,按商业品级和雌、雄,测定了其各部分含量和各项营养成分.该湖所产河蟹符合正宗中华绒螯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形态特征.肌肉、肝脏及性腺三大可食部分共占体重的38.13%,壳、鳃、胃及心脏四大非可食部分共占体重的51.56%,另有10.31%为血淋巴和组织液;3个指标分别比阳澄湖大闸蟹36.72%、53.26%、10.02%相差1.41、1.70、0.29个百分点.大通湖一级、二级商品蟹可食部分各高出阳澄湖5.29%和2.43%,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阳澄湖6.83%和3.60%, 9项微量元素总和与阳澄湖相当,17种氨基酸总和比阳澄湖高6.78%和4.20%,鲜味氨基酸比阳澄湖高10.69%和4.94%.但以上各种指标雌、雄蟹之间均存在差异,且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组成方面雄蟹优于雌蟹. 【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 【年(卷),期】2014(045)003 【总页数】7页(P637-643)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营养成分;品质;分析与评价;大通湖 【作者】杨品红;李梦军;黄春红;罗玉双;李娜;陈红文;王文彬;邹武;刘良国 【作者单位】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与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常德 415000;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100;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与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常德 415000;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与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屈亮;姚志峰;刘婷;冯广朋;刘鉴毅 【摘要】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16.2±1.5)℃和盐度20的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几种重要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原潘状幼体期、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1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40 d左右,有效积温达到10 758 h·℃.乳酸脱氢酶(LDH)、总ATPas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都随胚胎发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LDH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囊胚期中活性最高;总ATPase活性在原潘状幼体期最高,在原肠期最低;MDH活性在原潘状幼体期最高,在囊胚期最低.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2011(035)002 【总页数】8页(P192-199)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积温;酶活性 【作者】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屈亮;姚志峰;刘婷;冯广朋;刘鉴毅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

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大连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7 在甲壳动物胚胎发育及其代谢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报道。王洪全等[1]报道了水温、盐度双因子交互作用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响,赵云龙等[2-4]报道了罗氏沼虾胚胎发育及水温对中华绒螯蟹和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的影响,田华梅等[5-6]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酶及生化成分的变化,曾朝曙等[7]研究了锯缘青蟹胚胎发育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慕峰等[8]观察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王小艳等[9]研究了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张志峰等[10-11]研究了中国对虾的胚胎发育及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的变化,贾守菊等[12]和卢建平等[13]分别报道了中华绒螯蟹和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变化。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毛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在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中华绒螯蟹因其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对水产动物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如PCR技术、转基因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在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增强水产动物的抗病力、培育优良品种及生产新品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其在水产养殖中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PCR;DNA指纹图谱;转基因;核酸杂交;水产动物 水产业是目前中国大农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水产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成了制约其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彻底摆脱水产技术与生产的不平衡性,大力发展水产业的高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目前,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鉴定以及人类疾病诊断与治疗等领域。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步涉入水产领域,并体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对解决水产业的技术难题、开创新的领域、改造产业的传统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发与水产业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着力于开发新的优良养殖种类、培育高产抗逆的良种以及探寻检测和防治病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产养殖品种的改良和疾病的预防很有发展潜力。现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1 PCR技术的应用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以待扩增为目的DNA的两条链为模板,由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所介导,通过DNA聚合

基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的中华绒螯蟹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的中华绒螯蟹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钟梅英;郭亚;胡凯;蒋永年;蒲应燕 【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2(38)3 【摘要】中华绒螯蟹凭借其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高的营养品质引起国内外学者对 其进行各项研究,但缺乏世界范围的系统性文献计量学分析与知识图谱研究以帮助 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该研究基于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 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根据科学 计量学中的本地总引用分数和全球总引用分数等指标、以及共词网络、共被引网络、共同作者网络、期刊双图叠加分析、时间线图谱等知识图谱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属于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中中国和美国是最活跃的 国家,且最活跃的10所研究机构中有8所来自中国;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 基因表达、免疫反应等生物信息学研究,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分析等生物化学研究 以及人工育苗、病虫害防治、养殖模式等生态养殖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有走向绿 色化、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该研究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页数】12页(P311-322) 【作者】钟梅英;郭亚;胡凯;蒋永年;蒲应燕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中农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我国青少年体质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2.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溯河洄游期食物来源变化 3.数字化时代广告受众研究的演进路径及热点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4.国内政策议程研究的“知识图谱”:趋势、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5.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的现况、热点和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及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ox1序列的中国6个花鲈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

基于cox1序列的中国6个花鲈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 范嗣刚;黄皓;王鹏飞;闫路路;赵超;张博;邱丽华 【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2)3 【摘要】【目的】利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cox1)序列片段研究中国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用PCR 方法获得花鲈个体的cox1序列,测序后,用MEGA X、DnaSP 6.12和Arlequin 3.01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在6个花鲈群体229个样品共检测到48个多态性位点和5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799~0.88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6~0.0027。6个花鲈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81~0.1767。分子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分化90.98%来自群体内,9.02%来自群体间。邻接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花鲈群体分为两大支。单倍型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未检测到有地理谱系结构的单倍型。中性检验显示,花鲈群体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 【总页数】7页(P11-17) 【关键词】花鲈;cox1序列;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作者】范嗣刚;黄皓;王鹏飞;闫路路;赵超;张博;邱丽华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5;S917.4

【相关文献】 1.基于线粒体DNA 12S rRNA和COⅢ基因序列研究中国沿海7个长蛸(Octopus variabili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河鲈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OI基因序列研究2个禾花鲤群体和野生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关系 4.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5.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的鄱阳湖水系鲢增殖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中华绒螯蟹螺原体MIRA和MIRA-LFD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一种中华绒螯蟹螺原体MIRA和MIRA-LFD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引言 中华绒螯蟹(Scientific Name)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由于其美味和高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中华绒螯蟹可能携带一种致病原体,即螺原体(Scientific Name),它会对养殖产业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损失的发生。因此,开发一种准确、快速检测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名为MIRA和MIRA-LFD的检测方法,以及其在中华绒螯蟹养殖中的应用。 MIRA检测方法 MIRA是一种基于PCR的检测方法,能够高效筛选出中华绒 螯蟹螺原体。以下是MIRA检测方法的步骤: 1.样本采集:从中华绒螯蟹的不同部位(如鳃、壳、 肌肉等)采集样本,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2.DNA提取: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样本中的总DNA。 3.PCR反应: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使其与螺原体的 DNA序列特异结合。加入引物、DNA模板、酶和核酸扩增缓冲液进行PCR反应。 4.凝胶电泳:将PCR产物利用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和检 测。如果样品中存在螺原体DNA,将出现特定大小的PCR 产物带。 MIRA检测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在短 时间内对中华绒螯蟹样品进行准确的螺原体检测。

MIRA-LFD检测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和操作便捷性,研究人员将MIRA 方法与LFD(Lateral Flow Device)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 种名为MIRA-LFD的检测方法。以下是MIRA-LFD检测方法的步骤: 1.样本采集和DNA提取:与MIRA检测方法相同。 2.PCR反应:与MIRA检测方法相同。 3.LFD反应:将PCR产物与LFD试剂盒中的探针结合, 产生荧光信号。 4.结果分析:将LFD条带放入读取设备中,设备将自 动分析并显示是否检测到螺原体。 MIRA-LFD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无需复杂的仪器 设备等优点,是一种便捷且可靠的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检测方法。 MIRA和MIRA-LFD检测方法在中华绒螯蟹养殖中的应用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感染会导致中华绒螯蟹生长缓慢、免 疫力下降等问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发现和控制螺原体感染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使用MIRA和MIRA-LFD检测方法,养殖场可以对中华 绒螯蟹进行定期监测和筛查。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蟹体中是否存在螺原体,有助于防止螺原体感染的扩散。 同时,MIRA和MIRA-LFD检测方法还可以用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大量样本的检测,可以了解感染的程度和分布情况,为螺原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检测方法的应用还可以为中华绒 螯蟹产品的质量监控提供支持。及早发现螺原体感染,可以避免感染螺原体的中华绒螯蟹进入市场,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建国以来我国海水养殖经历了几次浪潮? A:3 B:4 C:6 D:5 答案:D 2.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一共有多少种类? A:113 B:188 C:200 D: 80 答案:B 3.下列不是品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 B:具有较高的经济性状 C:具备巨大的数量 D:有固定的形态特征 答案:C 4.下列选项中是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的选项是? A:繁殖特性 B:体形体色 C:经济价值 D:生长性状 答案:ABD 5.我国水产三级水产种业体系包括什么? A:良种场 B:水产动物疾病检疫中心 C:遗传育种中心 D:苗种场 答案:ACD 6.水产动物常用的育种方法有哪些? A:选择育种 B:杂交育种 C:多倍体育种 D:分子设计育种 答案:ABCD 7.水产动物育种时,饲料饵料系数越高越好。 A:错

B:对 答案:A 8.根据2018年渔业年鉴统计,海水养殖中鲈鱼的养殖产量最高。 A:对 B:错 答案:B 9.水产动物研究的对象非常庞大,育种学研究尚在发展中,研究空白较多。 A:错 B:对 答案:B 10.我国最先从日本引进了克氏原螯虾。 A:错 B:对 答案:B 第二章测试 1.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包括 A:易位 B:断裂 C:缺失 D:重复 答案:B 2.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的臂比范围是 A:3.01-7.00 B:1.17-3.00 C:>7.0 D:1.00-1.70 答案:A 3.1970年发明的用荧光染料染色产生的带型,显示染色体异质染色质区带称 为 A:Q带 B:C带 C:N带 D:G带 答案:A 4.水产动物的性染色体类型包括 A:ZW型 B:ZO型 C:XY型 D:XO型 答案:ABCD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精)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 教案 课程名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 授课教师:洪一江,彭扣 所在单位: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绪论 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 (一)水产动物的范畴 水产动物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种类十分广泛,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轮虫、甲壳类、鱼类及水生哺乳类等。 (二)水产动物的繁殖特征 1、群体大小 2、生殖方式 (1)水产动物的生殖策略几乎包含了动物界已知的各种形式,根据其生殖细胞的有无及作用氛围以下两种: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2)生殖方式:根据生殖中胚胎发育的场所和营养来源,水产动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卵生、卵胎生、胎生。 3、遗传特点及育种的关系 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大群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具有杂和体的典型特征,一旦群体变小,异质性降低,群体就会表现出来某种程度的遗传衰退和生长速度降低,在生产中这种现象成为衰退或退化。在水产动物的育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异质性的特点,采用适合这种群体的育种方法才能提高育种效率。 (三)水产动物育种的对象 养殖对象种类繁多,是水产动物育种区别于畜、禽育种的显著特点。 育种对象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考虑土著种类而且时常上对新品种需求比较迫切的重要水产动物作为主要育种对象。 其次,有些种类虽非土著种类,但因如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生产和消费上都有较大的比重,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国内时常需求,培育出适合时常需求的新品种。 合适的与措施对于所有水产动物都是必需的,但不同育种对象的育种任务往往 也有过不同: (1)池塘和网箱养殖对象育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 (2)海洋牧场几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对象育种的首要任务是使水产动物适应于海水养殖的特殊条件,特别是在限制活动的条件下,要求适应于高密度和有效地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几人工配合饲料; (3)水产观赏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体色鲜艳及体形变异的新品种,培育出具有特殊形态的观赏水产动物家系; (4)水产实验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用语现代科学研究,在遗传上具有同质性、对各种实验反应具有一致性的水产动物 (5)野生淡水和回游性水产动物的任务也有其具体要求 二、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和方法 (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内容 水产动物育种: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 其根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水产动物形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的基础,发掘、研究和利用各种动物资源,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出适宜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符合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优质、抗逆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或者创造出新的动物;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繁育措施,在反之、遗传性能的维护和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品种的特性,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动物育种学的内容 野生种类驯化,优良物种引进,水产动物品质改良,繁育群体生产性能保护,杂种优势利用以及优良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