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着重探讨在大水面养殖模式中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对其他养殖水域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河蟹生长过程

1.1 非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霜降"节气前后,河蟹在江河湖泊中已育肥成熟,开始向河口、近海迁徒洄游,这次洄游叫生殖洄游,目的是到大海中越冬,并在翌年春天于适宜的盐度、渗透压和温度下交配繁殖。受精卵在海水中经 5 次蜕皮,通过溞状幼体、蜕变成大眼幼体。此时按生理需求,纷纷从闽江、瓯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入海口进入内河淡水中生长肥育,此过程又称索饵洄游,而完成交配繁殖后的亲蟹则在夏季来临前相继自然死亡。

两次洄游的循环构成了河蟹的一生,河蟹通过一生中大约18次左右的蜕皮逐次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即终止蜕皮、停止生长。每次蜕皮后的河蟹体重可比蜕皮前增加30%-100%。实践表明,个体越小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越大,体质越是健壮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也越大。

1.2 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

首先,人们在控温、控氧的暖房中配制好人工海水,或在沿海土池中灌入天然海水,放入亲蟹促其交配、抱卵、繁殖。育出的溞状幼体(称Z1)喂以丰年虫无节幼体等饵料,通过5 次变态发育成16-20 万只/kg 的大眼幼体即蟹苗(本文以下称第一生长阶段)。

大眼幼体在人工控制的土池中培育,经大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500-100 只/kg 的蟹种即扣蟹(本文以下称第二生长阶段)。

蟹种在大水面或小水面中经一年人工养殖,约蜕皮5 次左右长成可出售的成蟹(本文以下称第三生长阶段)

在人工养育河蟹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掌握河蟹的生理、生态习性,同时也要研究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其生长,通过人为努力认识或改造这些因子,使其向着有利于增产增收的目标发展,这就是科学养殖的初衷,也是本文的要旨。

2 河蟹生长的影响因子

2.1 自然因素

2.1.1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分长江水系蟹种、辽河水系蟹种及匝江水系蟹种等。普遍认为长江水系蟹种生长较快。

2.1.2 苗种来源指大眼幼体来源,分野生自然苗种及人工繁殖苗种。人工繁殖苗种又分暖棚培育及土池天然海水培育等。

2.2 环境因素

2.2.1 养殖水体生物因素除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外,水生动物主要指底栖寡毛类、多毛类、螺类等适口底栖动物。而黑鱼、鲤鱼及野杂鱼等会危害河蟹并争食争氧。水生植物则主要指同河蟹生长密切相关的沉水植物——水草的种类及数量。

2.2.2 养殖水体非生物因素①水体申指标:pH值、透明度、矿化度、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有机物耗氧量COD 及溶解氧等。②养殖水体底质。③养殖水体面积、水深、水位变动情况。④养殖水体是初养还是经养。⑤致病因子:病毒、细菌、寄生虫等。⑥光照、气温、风浪、冰、雪、洪、涝等气候因子。

2.3 人为因素

①幼蟹或蟹种的放养密度。②投饲的质同量。③养殖者技术管理水平等。

3 三要素理论

笔者通过自身近十年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众多成功、失败养殖案例的剖析比较后,在本文中首

次提出“三要素理论”,即影响河蟹生长的最关键的后天因素是溶氧、水温及营养这三项。只有在水中溶氧充分、温度适中、营养均衡的养殖环境中,才能培育出个体规格硕大的河蟹来。反之,将出现性腺早熟、生长抑制、规格偏小,甚至发生病害等不利现象。河蟹养殖模式的多样性、气候的不稳定性、地区差异、科研条件限制、科研手段影响等原因,使得“三要素理论”的论证变得复杂,而露天生产的特殊性又对探讨、研究较为确切的科学数据带来困难。众多因素对河蟹生长均有影响,但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模糊性,笔者只有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的尽可能多的案例分析,才能从中发现其内在规律,并期望得到比较接近于正确的结论,这也正是木文分析研究的难点。笔者期望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推理并借助于数学建模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 溶氧、水温及营养与河蟹生长的关系

4.1溶氧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众所周知,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河蟹也不例外。在高溶氧及低溶氧的水体环境中,河蟹的生长状况绝然不同,生产中,可从下述几方面来佐证。

①流动的水体同平静的水体比较,是前者河蟹生长快。②常年水面波浪较大的水体(如湖中央)同相对波浪较小的水体(如湖岸)比,前者河蟹生长快。③深水同浅水相比(排除过深),是深水河蟹生长快。④干旱、浅水、水草大量露出水面的季节河蟹长得慢,因为即使在有风天气,水草阻碍了水面形成波浪,空气溶入水体变得困难,同时水草挡住了阳光后减少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氧。⑤当其他条件相似,放养苗种的密度越大(减低溶氧),河蟹成品越小。⑥养殖水体中,其他水生生物过多时(如第一年洪涝带入围网内大量野杂鱼、第二年干旱,野杂鱼回不了家),河蟹成长慢。⑦阴雨天同晴天比,后者河蟹吃食正常,因为阴雨天光合作用弱,溶氧低,影响其食欲。⑧养殖水体中设置增氧设备,河蟹生长明显加快。

由此可见,充裕的氧气对河蟹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反应在养殖生产上,河蟹在生长前期(第一、第二生长阶段)能明显延长蜕皮周期,而延缓性成熟,并在不蜕皮时积蓄机体组织膨胀度,蜕皮后快速扩大、增重。故在生产上强调要有高质量的水质条件,其狭义意义即是,水中要有充足的氧气。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在渔业养殖领域使用纯氧增氧技术。

4.2 水温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河蟹是冷血变温动物,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生命活动的强弱,也影响其性腺发育的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养殖河蟹,水温是由环境决定的①特别是大水面湖泊围网养殖,水深不能人为改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首先,河蟹在其生命过程中,每日积聚在体内的温度累加到达一定值时(称积温),河蟹就性成熟了。但由于性成熟又同营养积累过剩有关,所以目前尚未见有关于河蟹性成熟同具体积温数值的关系的报道。过浅、过深的水域均不利于河蟹生长。过浅(如低于1 m),水温偏高,易早熟;过深(超过3m),水温太低,影响正常发育。当水草过多时(超过水面积2/3),会影响阳光照入池底而降温;当水草过少时(少于水面积1/3 或没有),水温又会升高。两种情况均不利河蟹生长,只有当水草适当时(约占水面2/3),水温才会适宜,河蟹才长得大。在培育扣蟹时(第二生长阶段),我们注意到有规律性的现象说明了水位深浅及水草多寡对结果的影响:大眼幼体放养后养到冬季,在水深多草水域的蟹种不早熟(水温偏低);在水深无草或水浅多草的蟹种早熟少(水温中等);在水浅无草水域的蟹种早熟多(水温偏高)。该例子说明:水温偏低,效果较好;中温中等,效果次之;水温偏高,效果最差。

由此可以初步认为,河蟹第二生长阶段以水温偏低较好。

4.3 关于营养影响河蟹生长的证明

养殖经验更是告诉我们,营养对河蟹生长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4.3.1 水域的流动性如水域的流动性好,养殖河蟹生长快,原因是流水能不断补充水中河蟹需求的营养盐类。

4.3.2 投饲量大眼幼体经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蟹种阶段(在第二生长阶段)适量控制投饲能推迟成熟,而在第三生长阶段适量多投则能增大个体。

4.3.3 水草的营养作用作为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水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一般没有水草的水体,河蟹就长不大。

4.3.4 螺蛳为了增产增收,目前在放养蟹种后,即清明前后在池底铺撒一定数量的活螺蛳的做法己被推广。作为长期性的动物蛋白源,螺蛳还能不断自行繁殖并净化底质,营养价值高。

4.3.5 底质由于河蟹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底泥的营养盐类关系到它的营养摄入。赵乃刚曾说过养殖河蟹考虑底质有时比考虑水质更重要。没有淤泥的砂板土一般养成的河蟹规格小,但淤泥过厚又缺少水草的底质(如池塘)情况更糟。当淤泥适当(20 cm厚左右),又长水草时,可作为饲料的一些小型底栖水生生物量也会增加。这样培育出的河蟹显得肥壮、肚白、大个。

4.3.6 动物性饲料最能体现营养同河蟹生长关系的,当属第二生长阶段的性早熟问题。如果大量投喂动物性饲料,而不是每周一次适量投喂的话,那么占总收获量的20%-50%左右蟹种将提前性成熟而失去再生长价值,而正常情况下性成熟比例应在5%以下。

4.4 关于溶氧、水温及营养的交叉作用影响河蟹生长的证明

河蟹的整个饲养过程就是一个性成熟前的培育过程。溶氧、水温及营养交互作用后一般导致三种结果,即性早熟、性迟熟小个及性迟熟。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探讨三要素中某一因素是如何对河蟹生长产生影响的,但在生产实践中,通常的情况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为了判定三要素的交互影响结果,我们暂且以河蟹第二生长阶段(一般时间为6 个月)作为本一节的分析素材,在此,将通过假设某一因子正常恒定(对河蟹不产生正、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其他两因子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三要素交互作用可用图1方法表示为下例三个圆之间的互为关系。

表1-3 是笔者通过对大量生产实例的分析、比较后揭示的初步因果关系。

图1三要素交互作用示意图

注:I区表示溶氧同水温的交互作用区;II区表示溶氧同营养的交互作用区;III区表示营养同水温的交互作用区;IV区表示三者综合作用区。

I区:设营养正常恒定(投喂适合或不投喂),水温、溶氧与河蟹生长的因果关系见表1。表1水温与溶氧关系表

水温偏高水温低偏

高溶氧早熟迟熟

低溶氧迟熟小个迟熟小个

表明:浅水、低密度放养就会早熟,高密度放养就不会早熟但正常生长受到抑制。反之,如果水温偏低,低溶氧也会影响正常生长,『有水温偏低(水深2m左右的大水面),且溶氧高才能培育出理想的蟹种。

II区:设水温正常恒定(水深示意),溶氧、营养与河蟹生长因果关系如表2。

表2营养与溶氧关系表

营养过剩营养偏低

高溶氧早熟迟熟

低溶氧迟熟小个迟熟小个

表明:在营养过剩情况下,低密度放养(高溶氧)就导致早熟,营养过剩若低溶氧,只是影响发育,不会导致早熟。如果营养偏低,低溶氧也影响发育,最好是营养偏低高溶氧,蟹种不成熟但个体大。

III区:设溶氧量一定(水深不变,放养密度一定),营养、水温与河蟹生长的因果关系如表3,

表3营养与水温关系表

营养过剩营养偏低

水温偏高早熟早熟

水温偏低早熟个大迟熟

表明:营养过剩的情况下,水温偏高导致早熟,而水温偏低导致一新情况出现,即早熟个体(当年养成商品蟹,这类情况较少出现)在营养偏低的情况下,水温偏高,则照样引起早熟。要培育好的蟹种当选营养偏低,水温偏低(在大水面培育,不投喂)。

IV区:一般规律为;高溶氧、水温偏低、营养适度有利于迟熟,低溶氧、水温偏高、营养过剩、有盐度时将促进早熟,

5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讨论及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初步认为:河蟹在其生长过程中,承受着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影响因素是溶氧、水温及营养。氧气在水中的高低决定河蟹正常生长发育是否受到抑制,暂且认为与机体组织有关,着重表现外部体形上。而水温及营养更多地影响着决定河蟹的迟熟和早熟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在大水面养殖中,一般营养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水温主要由气温及水草等自然因素决定,而溶氧量主要由水体类型、水位及苗种放养密度决定。

5.1结论对生产的实际指导意义

要想在河蟹的第二生长阶段获得规格大、不早熟的蟹种,就得选择大水面(水深、温度偏低)条件下,合理放养密度(高溶氧),再加适量投喂(营养偏低)或不投喂。

水温偏高、营养过剩是早熟的成因,溶氧高低作为辅助因子决定着发育的快慢。

三要素对河蟹第二生长阶段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在第三阶段将继续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养殖河蟹只要能尽力选择并营造一个最佳的溶氧、水温及营养的健康环境,就能获得有效时间内的迟熟效果,体现在生产上的结果,即成活率高、病害少、个体规格大。5.2 三要素较为适宜的具体数值

5.2.1 氧气要求养殖水体、溶解氧在5mg/L以上。实际操作申,应注意:尽量选大水面养殖,而不选小水面养殖。如果只能在小水面养殖,可考虑降低蟹苗种放养密度,常换新鲜水及使用机械增氧设备。选流动、宽阔水体,而尽量不选湖湾、静水、沿岸水体等流动相对较少、风浪较小的水域。注意,湖泊中有下水坝的养殖水面可以抗旱,但影响溶氧量。选水深适中、水底水草不是过厚、淤泥适量的水域,而不选水位过深(3m 以上)、过浅(1m 以下)、水草过多(超过水面2/3)、淤泥过厚20 cm 以上)的水域。在养殖前或养殖期间,尽量杀灭水中有害生物,防止争氧,清除过密水草,合埋放养密度(过大降低溶氧,但过小将影响总产)。

5.2.2 水温要求尽量选择水温在25℃左右的养殖水域。在笔际操作中可考虑选择湖泊等大水面养殖而不是池塘、水稻、沟等小水体养殖,可总体降温。选择水深适中的水域(常年保持在2.0 m 左右) 进行养殖会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水温,选择有适量水草的水域将不至于使水温过高或过低。

5.2.3 营养养殖水域构成的营养环境一般不足以使河蟹性早熟。所以提示养殖者供给河蟹的营养要合理、平衡、不过量。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有条件的话可选用有品牌的配合颗粒饲料。这样既可提高营养价值和饲料转化率、减少水质污染,又能促进营养平衡、减少疾病,提高成活率。如考虑成本过大,也可自行配制商品饲料,尽量喂得杂。当然也可因地制宜不喂食。每年清明前后投放河蟹喜食的活螺狮100-200kg/亩,既净化水质又提供常年含钙饲料,利于河蟹蜕壳生长。

在幼体养殖过程,应掌握的喂食原则是:个体越小,每日投喂次数越多(最多一天4次),投喂动物性饲料的比例越高,个体越大则相反。

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应掌握放养后一个月内(开食期) 以高蛋白的豆类饲料为主;夏季高温期(七八月) 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如果不影响水质,后期则应增加动物饲料比重;秋季积累营养

期,应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投饲量一般控制在河蟹总体重量的5%-10%。

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江苏省丹阳市现有河蟹养殖面积2万余亩,养殖水平差异很大,近几年来练湖河蟹养殖协会不断探索河蟹养殖技术,大力推广新的养殖模式,使其所在区域的养殖技术水平在我市处于领先水平,现将其生态养殖技术要点作一简单介绍,希望对广大河蟹养殖户有所帮助。 1池塘的选择和清整 1.1池塘的选择 选择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面积、水位适中的池塘。 1.2池塘的清整 冬季清整池塘是河蟹养殖中修复环境、改善池塘底质的最好时机,必须认真做好主要措施如下: 1.2.1认真晒塘干塘后塘底至少要晒20d左右,用曝晒和冷冻两种方法,杀灭塘底细菌、病毒,减少池塘底质中有害菌的基数,改善塘底土壤的物化性质。同时利用冬季晒塘机会修复塘埂,整修防盗设施,拣去杂物、死鱼、死蟹,填平各类洞穴,清除污染物,有条件的可清除池塘中的淤泥。 1.2.2塘底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消毒,塘中水深0.2~0.3m,亩用生石灰200kg化水泼浇,15d以后加水到0.4m 左右试水放苗。有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的塘口必须先杀灭克氏原螯虾,方法是上水至夏季最高水位以上10cm,让克氏原螯虾洞没入水中,亩用溴氰菊酯175g化水泼浇,1h

后龙虾出现死亡,随后拣去,一周后排水留水0.2~0.3m深,亩用生石灰200kg化水泼浇(改善底质、中和溴氰菊酯药性),7d后排净塘水,45d后上水0.4m即可试水放苗,该清塘方法能有效杀死蟹塘克氏原螯虾并能有效地控制河蟹抖抖病的发生。 2苗种的放养和水草栽种 2.1苗种放养 2.1.1蟹种放养在2月中下旬塘水深0.3~0.4m,亩放规格为160~200只/kg的蟹种500只,根据要求养成蟹的规格大小增减放养数量。蟹种最好是自己培育或就地采购规格大小整齐一致、无缺肢秃爪、体表色泽一致、活力好的优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 2.1.2虾苗放养春季亩放养幼虾10kg。 2.1.3大规格鳜鱼种放养在5月上中旬,亩放全长5~7cm大规格鳜鱼种15~20尾,如水源中野杂鱼多,可亩放养20~25尾,如能补充饵料鱼则可亩放25~50尾。 2.2水草的栽种和螺蛳的移植 2.2.1水草栽种种植水草可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又是河蟹脱壳避敌、鳜鱼隐蔽的场所。同时能更好地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物质,营造”水底森林”,为河蟹、鳜鱼生态养殖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水草栽种以一种水草为主,其他水草为补充,草品种有伊乐藻、黄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伊乐藻栽种为每4平方米一棵,苦草亩用籽量为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着重探讨在大水面养殖模式中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对其他养殖水域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河蟹生长过程 1.1 非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霜降"节气前后,河蟹在江河湖泊中已育肥成熟,开始向河口、近海迁徒洄游,这次洄游叫生殖洄游,目的是到大海中越冬,并在翌年春天于适宜的盐度、渗透压和温度下交配繁殖。受精卵在海水中经 5 次蜕皮,通过溞状幼体、蜕变成大眼幼体。此时按生理需求,纷纷从闽江、瓯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入海口进入内河淡水中生长肥育,此过程又称索饵洄游,而完成交配繁殖后的亲蟹则在夏季来临前相继自然死亡。 两次洄游的循环构成了河蟹的一生,河蟹通过一生中大约18次左右的蜕皮逐次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即终止蜕皮、停止生长。每次蜕皮后的河蟹体重可比蜕皮前增加30%-100%。实践表明,个体越小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越大,体质越是健壮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也越大。 1.2 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 首先,人们在控温、控氧的暖房中配制好人工海水,或在沿海土池中灌入天然海水,放入亲蟹促其交配、抱卵、繁殖。育出的溞状幼体(称Z1)喂以丰年虫无节幼体等饵料,通过5 次变态发育成16-20 万只/kg 的大眼幼体即蟹苗(本文以下称第一生长阶段)。 大眼幼体在人工控制的土池中培育,经大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500-100 只/kg 的蟹种即扣蟹(本文以下称第二生长阶段)。 蟹种在大水面或小水面中经一年人工养殖,约蜕皮5 次左右长成可出售的成蟹(本文以下称第三生长阶段) 在人工养育河蟹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掌握河蟹的生理、生态习性,同时也要研究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其生长,通过人为努力认识或改造这些因子,使其向着有利于增产增收的目标发展,这就是科学养殖的初衷,也是本文的要旨。 2 河蟹生长的影响因子 2.1 自然因素 2.1.1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分长江水系蟹种、辽河水系蟹种及匝江水系蟹种等。普遍认为长江水系蟹种生长较快。 2.1.2 苗种来源指大眼幼体来源,分野生自然苗种及人工繁殖苗种。人工繁殖苗种又分暖棚培育及土池天然海水培育等。 2.2 环境因素 2.2.1 养殖水体生物因素除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外,水生动物主要指底栖寡毛类、多毛类、螺类等适口底栖动物。而黑鱼、鲤鱼及野杂鱼等会危害河蟹并争食争氧。水生植物则主要指同河蟹生长密切相关的沉水植物——水草的种类及数量。 2.2.2 养殖水体非生物因素①水体申指标:pH值、透明度、矿化度、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有机物耗氧量COD 及溶解氧等。②养殖水体底质。③养殖水体面积、水深、水位变动情况。④养殖水体是初养还是经养。⑤致病因子:病毒、细菌、寄生虫等。⑥光照、气温、风浪、冰、雪、洪、涝等气候因子。 2.3 人为因素 ①幼蟹或蟹种的放养密度。②投饲的质同量。③养殖者技术管理水平等。 3 三要素理论 笔者通过自身近十年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众多成功、失败养殖案例的剖析比较后,在本文中首

几种免疫增强剂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研究

几种免疫增强剂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 研究 本文采用中华绒螯蟹为对象展开研究,利用生理生化研究方法和免疫学技术,探究了几种主要免疫增强剂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补充和丰富了虾、蟹类免疫增强剂的基础资料,同时还可为生产中采用免疫增强剂进行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四种免疫增强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为探究不同免疫增强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并分别在基础饲料中补充0.1%、0.15%β-葡聚糖(β-glucan,BG),0.1%、0.2%甘露寡糖(Mannan oligosaccharide,MOS),1%、2%菊粉(Inulin,IN)和0.15%、0.3%杜仲提取物(Tochu,TC),制成8种饲料,投喂幼蟹(0.33±0.00g)8周。实验结果表明:0.15%BG和0.1%MOS处理组幼蟹的增重率(WG)和特定增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同时,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能显著影响幼蟹肝胰腺的抗氧化能 力,0.1%BG,0.15%BG和0.2%MOS处理组的幼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15%TC处理组幼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投喂0.15%BG,0.2%MOS,0.15%TC和0.3%TC饲料的幼蟹,其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显著高于饲喂对照饲料的幼蟹。 0.15%BG,1%IN处理组幼蟹,其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饲喂添加BG,MOS,IN和TC饲料的幼蟹,其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

近年来,小个蟹市场价一路走低,大个蟹一路走高且供不应求。欲养大个蟹,必须有无公害蟹种作保证。各地对无公害蟹种的需求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我们利用稻田培育无公害蟹种,连年获得良好效果。蟹种平均价1.25元/只,早熟蟹20元/千克;稻谷1.4元/千克,每667平方米蟹种、稻谷纯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极为显著。现将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稻田的要求与施工 稻田要求环境安静,交通便利,能灌能排,保水保肥力强,土质为壤土,水源不受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田间工程由围沟、田间沟和蟹苗暂养池组成,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5%以上。根据稻、蟹共生的需要,在离田埂1.5~2米处开挖一条上宽3米;下宽1米、深0.8米的围沟。田内每隔4米开挖一条蟹沟,使稻田呈“田”字形小块,沟宽1米,深0.6米,并与围沟相通。在田的南侧每667平方米稻田建20平方米的蟹苗暂养池,深80厘米,用作强化培育大眼幼体或收获扣蟹的暂养池。所挖土方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用塑料薄膜、5号铁丝和木桩在田埂上建围拦防逃设施。稻田进、出水口也用网片防逃。田块修整结束后,每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千克化水,全田泼洒,以杀灭病害,同时用0.5千克茶粕在温水中浸泡一昼夜泼洒稻沟,以杀死野杂鱼。待毒性消失后,立即在池、沟中移栽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草,覆盖面积占50%~60%。 二、水稻的栽培与管理 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高产水稻品种。插秧前15天,进行稻田整耙,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500~750千克、长效尿素20~25千克、过磷酸钙35~40千克作基肥,一次性施用不再追肥。移栽前2~3天,秧苗普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移栽的秧苗要求健壮无病。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行距30~35厘米,株距12~13厘米栽插。适当增加埂内侧和蟹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三、蟹种的培育与管理 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要想获得好的收成,蟹苗质量好坏是关键。生产实践证明,以选择体质健壮,爬行迅速,大小整齐,规格为15万只/千克的纯正中华绒螯蟹蟹苗最佳。蟹苗暂养池4月中旬每20平方米用生石灰5千克消毒,4月下旬施用腐熟牛粪12.5千克,繁殖适口饵料,并立即注水30厘米,5月上旬投放蟹苗0.5千克。蟹苗入池后,根据天然饵料的多少,按1∶3~5的比例补充鸡蛋和鱼糜,日投喂5~8次,投饵率200%。当蟹苗长到Ⅱ期后,改用绞碎的鱼肉与豆饼糊、麸皮,按2∶1比例投喂,日投喂3~5次,投饵率100%,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 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 养殖技术-养殖技术 中华绒鳌蟹又称河蟹、大闸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鳌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由此,中华绒鳌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一、池塘条件和池塘清整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量充足。养殖池塘要求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厚10~15厘米,水深1.5~2.0米。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栏,薄膜埋入土内0.1米。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片,防止中华绒鳌蟹逃逸。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120~200公斤。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二、水草种植和螺蛳放养养殖池塘中需要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水草的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2—3月栽种伊乐藻和小黄草,栽种量为每亩48公斤,其中伊乐藻35公斤,小黄草13公斤;3—5月分期播种苦草,苦草籽播种量为每亩100克;夏季是中华绒鳌蟹生长旺季,此时可以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栽种量为每亩185公斤,其中金鱼藻占70%。为防止初种水草在没有生根时被中华绒鳌蟹破坏,可采用

片进行围种。为尽快促进水草生根生长,可采用固着种植法。清明前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150~200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撒。确保中华绒鳌蟹在生长过程中有适口、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螺蛳还能起到清除残饵,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的作用。 三、蟹种放养和套养品种蟹种放养应认真做好投放时间的选择、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和配套混养品种的选择。投放时间应避开冰冻严寒天气,气温低于0℃时蟹种冻死率极高。蟹种放养以初春时节、水温4~8℃为宜。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色光洁、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完整(包括爪尖无磨损),性腺未发育成熟、无病症的蟹种,规格以5~12克/只为宜。蟹种入塘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鐘,冲去泡沫,提出水面片刻,再放入水中,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充气浸浴15~20分钟,完成消毒工作。大规格蟹种(10~25克/只)低密度养殖,放养数量为500~600只/亩,最多不超过660只/亩;养成商品蟹规格可达雌蟹150克/只以上,雄蟹200克/只以上。养殖池塘可选择鲢鱼、鳙鱼、青虾和鳜鱼等进行套养。鲢鱼和鳙鱼可以有效地降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青虾可利用部分残饵,同时作为中华绒鳌蟹的动物性优质活饵;鳜鱼可有效地清除养殖过程中的野杂鱼(对青虾产量有要求的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最好不要套养鳜鱼)。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禁止放养草鱼和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鲢鱼和鳙鱼的套养比例为2︰1,规格为150~200克/尾的鱼放养量为5~15尾/亩;规格为2.0~3.0厘米青虾,放养量5.0公斤/亩;规格为4~5厘米的鳜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王世会;周永昌;吴旭干;成永旭 【摘要】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 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两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1.3只/m2,常规方法养殖,比较辽河和闽江水系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辽河蟹平均终体质量大于闽江蟹,成活率和产量较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辽河蟹.辽河雌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一个月,而雄蟹则提前半个月左右.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加量高于辽河蟹.11月初辽河蟹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闽江蟹(P<0.05),但出肉率(MY)无显著差异(P>0.05).闽江蟹中体质量 <50g的雌蟹和≥200g的雄蟹的百分比较高.综上所述,辽河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虽然闽江蟹性腺发育较晚,但其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本实验为进一步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期刊名称】《水产学杂志》 【年(卷),期】2019(032)002 【总页数】7页(P19-25) 【关键词】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性能;总可食率 【作者】王世会;周永昌;吴旭干;成永旭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上海海洋

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生长比较的初步试验报告

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生长比较的初步试验报告 高淳县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sensis H.)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按其分布有长江、辽河、瓯江三大水系群体,其中尤以长江水系河蟹蟹体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味道鲜而闻名国内外。随着河蟹养殖生产的飞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种源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严惩挫伤了渔民养蟹的积极性,扰乱了正常的养殖秩序,养蟹效益持续走低落滑,已严重制约着我省乃至全国河蟹养殖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针对困扰河蟹生产的种源混杂,种质退化等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开展了长江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长江蟹)、辽河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辽河蟹)及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育蟹(以下简称选育蟹)对比养殖试验等方面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2005年2月—2005年11月。 1.2 试验地点江苏省高淳县固城湖水产管理委员会养殖基地。 1.3 试验面积池塘总面积12亩,每个池塘设计标准一致,面积1.5亩,共计8个试验池塘。其中长江蟹、辽河蟹各用3个池,选育蟹2个池。 1.4 蟹种来源长江蟹种由长江天然蟹苗培育;辽河蟹种由辽河天然蟹苗培育;选育蟹种由固城湖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育亲蟹送定点河蟹育苗场繁殖,然后培育成蟹种。 1.5 放养规格、数量、长江蟹、辽河蟹为160只/kg,选育蟹为200只/kg,每个池塘放养量均为1100只。试验期间日常管理完全相同。 1.6 测定方法试验期间每月中旬用地笼分别取样各30只,

一次如取不足不再增加,湖区采样则用蟹簖。活体测量生物学指标,室内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系河蟹养殖性状养殖性状的优劣已受到从多河蟹养殖户的关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良种好坏的关键指标。本项试验选取天然长江幼蟹,天然辽河幼蟹和经选育的长江系河蟹亲本繁育的大眼幼体培育的幼蟹为养殖对象。为了更有说服力,增强可比性,试验尽可能在幼蟹规格、幼蟹放养量、水质调节、饲料投喂方法、投喂种类、投喂数量、日常管理等方面步调一致。结果详见表1。单位面积产量长江蟹、辽河蟹、选育蟹分别为4 3.52kg、31.78kg和37.80kg,其中长江蟹最高,但选育蟹较辽河蟹提高18.9%,成活率分别为长江蟹45.36%,辽河蟹39.70%,选育蟹48.05%,其中以选育蟹最高,较辽河蟹高8.35个百分点。以平均规格来看,长江蟹为139.88g,辽河蟹为127.49,选育蟹为113.95g。 2.2 不同水系河蟹生物学比较 不同水系河蟹相对增长率不同水系河蟹壳长、体重相对增长率见表2。长江蟹、辽河蟹、选育蟹的壳长和体重生长速度均在5月份最高,然后生长速度逐步减慢,但长江蟹和选育均有一个相对生长停滞期,分别在9月份和8月份,而辽河蟹则没有这个较明显的相对生长停滞期。 表1 不同水系河蟹生长比较(单位mm,g) 月份 长江蟹辽河蟹选育蟹 壳长体重壳长体重壳长体重 4 28.96 16.82 29.97 17.00 27.84 14.38 5 36.64 33.23 36.81 34.00 36.33 29.72 6 44.71 57.61 43.91 54.42 42.60 48.94 7 51.50 82.06 52.90 87.01 50.15 79.65 8 55.51 113.14 55.22 111.79 50.43 80.03 9 56.03 123.63 56.85 127.49 52.76 96.07 10 58.64 139.88 55.94 113.95

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程

光伏池塘是一种将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打造生态循环、资源共享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思路。而在光伏池塘中,养殖中华绒螯蟹则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因其对环境要求低、适应性强、产值高而备受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程。 1. 环境选择 在选择光伏池塘中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时,要优先考虑环境的选择。光照充足的环境有利于螯蟹的生长和繁殖,而光伏池塘的光照效果则恰好能够满足这一点。适宜的水质和底质条件也是中华绒螯蟹养殖成功的关键。在选择光伏池塘时,必须保证其水质清澈、底质适宜,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面积。 2. 养殖管理 在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时,科学的养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要进行科学的投放螯蟹种苗,并控制投苗量,以避免种群数量过多而导致相互竞争。要加强对光伏池塘水质的管理,定期清理水草和杂物,保持水体清澈。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合理操控光照时间和温度,以促进螯蟹的生长发育。 3. 疾病防控 疾病是影响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光伏池塘中进行螯蟹养殖时,要加强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定期进行光伏池塘和螯蟹的

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要注意防止外源性病源的侵入,保持光伏池塘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减少疫病的传播。 4. 收获和销售 在光伏池塘中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一般在4至6个月后可以进行首次收获。合理的收获时间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螯蟹的品质和产量。而在收获后,要及时进行螯蟹的分类、包装和销售,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结回顾 在光伏池塘中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是一种既环保又盈利的新型养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养殖管理、疾病防控以及合理的收获和销售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个人观点 中华绒螯蟹作为一种常见的淡水虾蟹类,其养殖技术的规范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产量和质量。在进行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时,需要在环境选择、养殖管理、疾病防控以及收获销售等方面做到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希望未来能够不断完善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写手友情提醒:本专题的文章总字数为4481字。光伏池塘中华绒螯蟹

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要点

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要点 浦绒螯蟹。俗称毛蟹、石蟹、螃蟹,是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主要产于广西合浦县南流江、钦江流域及防城港河口一带。合浦绒螯蟹以下简称毛蟹年被发现后就以其优良的品质、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而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是广西特有的名贵品种。据分析,毛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毛蟹平均体重,最大可达,其外形、品质、规格均可与中华绒螯蟹相媲美。目前个体重以上的毛蟹其收购价达,高昂的价格刺激了养殖业的发展,毛蟹在水产养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区近年进行了毛蟹的人工试养,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池底平坦、底质最好为沙壤土且深的地方建蟹池,面积以为宜。蟹池最好建有浅水区和深水区坡度以为宜,以利毛蟹在浅水区的顺利蜕壳及高温期在深水区栖息。蟹池排水口设置成对角线,实行高灌低排,以加强水体交换,并设金属筛网栅栏防逃、防敌害。毛蟹喜掘穴居,可投放竹筒、瓦通等人造蟹穴。蟹池四周用厚塑料薄膜或钙塑板做防逃墙,亦可用单砖砌高的防逃墙,四角最好为圆弧形。 蟹池的清整消毒 新建的蟹池一般用茶粕进行清塘,清塘时保持左右的水

位,待清塘药物毒性过后,才能放出余水。如是养蟹老池,用茶粕清塘天后,每再用生石灰与漂白粉的混合物泼洒全池,并清除塘内过多淤泥,干塘曝晒一段时间方可注水放养蟹苗。 栽培水草 语“蟹大小,看水草”,说明水草的优劣直接影响毛蟹的生存和生长。水草既是毛蟹可口的饵料,又是毛蟹在水中的附着物,也是其栖息、蜕壳及躲避敌害的隐蔽场所。另外,水草还能增加溶氧,调节水质,降低水温,特别是能吸附水和土壤中的肥份,使水质清爽。栽培的水草应以毛蟹喜食的菹草、苦草、轮叶黑藻、马莱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及可为毛蟹提供遮荫的水花生、水蕹菜、水葫芦等漂浮植物为佳。这些水草在蟹苗放养前,通过播种、移栽、移植等方法种好、种足。饲养期间,如部分水草或嫩茎被蟹吃掉,要及时补充,保持水体约有的水草覆盖率。 蟹苗的选购和放养 优质的蟹苗体呈青灰色并有新鲜的光泽感,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附肢完整,幼蟹弄翻后能立即翻正并能迅速爬行,反应灵活。若放养天然的蟹苗,要避免放有伤病及毒捕的蟹苗;若选购人工繁殖的蟹苗,则不能放养“药苗”和“高温苗”。由于蟹苗多经干法运输,在投放前最好经过“缓苗”处理,如蟹种投放时,先用池水喷淋次,让蟹苗或鳃腔慢慢吸水,以增强活力,并减小蟹体与池水的温差以温差不超过,提高成活率。在蟹苗下池前用孔雀石绿浸洗或用盐水浸泡,

普通棉籽粕和发酵棉籽粕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普通棉籽粕和发酵棉籽粕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杨霞;叶金云;张易祥;吴成龙;刘沛;王伟 【摘要】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ish meal replacement by common cot-tonseed meal ( CSM) and fermented cottonseed meal ( FCSM) on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and hepatopancreas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of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 Eriocheir sinensis) . A total of 660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with the average body weight of (0. 56 ± 0. 04) 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11 groups with 3 replicates per group and 20 crab per replicate. Eleven isonitrogenous (38. 39% crude protein) and isocaloric (19. 18 MJ/kg gross energy)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in which CSM supplemental levels were 0 , 8 . 0%, 16 . 0%, 24 . 0%, 32 . 0% and 40 . 0% ( named as groups CSM0 , CSM8 , CSM16 , CSM24, CSM32 and CSM40, respectively), and FCSM supplemental levels were 8. 0%, 16. 0%, 24. 0%, 32 . 0% and 47 . 5% ( named as groups FCSM8 , FCSM16 , FCSM24 , FCSM32 and FCSM47 . 5 , respective-ly) ,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6 week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group CSM0 ) , the weight gain rate,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crab in groups CSM8 , CSM16 , FCSM8 , FCSM16 and FCSM24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 P>0 . 05 ) . The whole crab crude protein content in groups CSM8 , FCSM8 , FCSM16 and FCSM24 also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0. 05). The weight gain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屈亮;姚志峰;刘婷;冯广朋;刘鉴毅 【摘要】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16.2±1.5)℃和盐度20的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几种重要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原潘状幼体期、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1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40 d左右,有效积温达到10 758 h·℃.乳酸脱氢酶(LDH)、总ATPas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都随胚胎发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LDH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囊胚期中活性最高;总ATPase活性在原潘状幼体期最高,在原肠期最低;MDH活性在原潘状幼体期最高,在囊胚期最低.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2011(035)002 【总页数】8页(P192-199)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积温;酶活性 【作者】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屈亮;姚志峰;刘婷;冯广朋;刘鉴毅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

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大连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7 在甲壳动物胚胎发育及其代谢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报道。王洪全等[1]报道了水温、盐度双因子交互作用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响,赵云龙等[2-4]报道了罗氏沼虾胚胎发育及水温对中华绒螯蟹和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的影响,田华梅等[5-6]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酶及生化成分的变化,曾朝曙等[7]研究了锯缘青蟹胚胎发育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慕峰等[8]观察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王小艳等[9]研究了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张志峰等[10-11]研究了中国对虾的胚胎发育及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的变化,贾守菊等[12]和卢建平等[13]分别报道了中华绒螯蟹和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变化。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毛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在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中华绒螯蟹因其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

基于中华绒螯蟹EST序列的深度发掘—免疫和营养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基于中华绒螯蟹EST序列的深度发掘—免疫和营养相关基因的克隆 与表达研究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品种,目前以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利润和社会效益。但随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各种疾病频发,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内的甲壳动物不具备适应性免疫而仅具有先天免疫,所以探明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对于阐明甲壳动物的先天免疫应答步骤和机理,解决生产中碰到的疾病问题有深远的意义。除了病害,饲料也是制约中华绒螯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国际鱼粉价格的居高不下,饲料成本逐渐增加,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可为缓解当前饲料成本居高的想象提供有效手段,而随着饲料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养殖业对水体环境的污染也降低,这又在另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以上原因,本论文克隆得到了中华绒螯蟹组织蛋白酶L(catL),组织蛋白酶C(catC),组织蛋白酶A(catA),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分析了其在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了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精巢快速发育期营养相关基因的的表达模式和微量元素锌对其影响。1.组织蛋白酶L 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组织蛋白酶家族是广泛存在与机体各组织中的一类基因,他们在机体的免疫能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绒螯蟹catL的cDNA全长1274bp,其中包

括编码325个氨基酸残基的长为978bp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catL的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具有该家族基因所共有的基序。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catL基因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胰腺、鳃、胃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当中华绒螯蟹经鳗弧菌感染后发现,catL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酶活都在攻毒后8小时达到最高。上述研究证实catL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应答。2.组织蛋白酶C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中华绒螯蟹catC的cDNA全长1481bp,其中包括编码427个氨基酸残基的长为1284bp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catC的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catC的蛋白质序列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相似度。当中华绒螯蟹经鳗弧菌感染后发现,catC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攻毒后6小时达到最高。上述研究证实catC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应答。3.组织蛋白酶A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中华绒螯蟹catA的cDNA全长2200bp,其中包括编码465个氨基酸残基的长为1398bp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物种catA 的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catA的蛋白质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度为48%到51%。CatA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组织依赖性,并且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当中华绒螯蟹经鳗弧菌感染后发现,catA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攻毒后12小时达到最高。上述研究证实catA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应答。4.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MIF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的应答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但其在甲壳动物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因此我们克隆得到了了中华绒螯蟹的MIF

螃蟹的养殖技术

螃蟹的养殖技术 1、选择优质苗种 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按地理分布主要分为三个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在这三种蟹中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商品规格最大,品质最佳,深受市场欢迎,而辽河水系和瓯江水系的蟹肉质则远逊于长江蟹。但目前,长江蟹源已经严重衰退,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如冬季沿江渔民不仅不保护下海亲蟹,反而到长江口滥捕产卵亲蟹。另外,由于沿海沿江养蟹户缺乏蟹种培育技术,致使一些一龄蟹种性早熟,这些长大的“小绿蟹”下海产卵,严重影响了长江蟹种质。由于长江蟹的衰退,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辽蟹瓯蟹趁机涌来,鱼目混珠,更造成长江蟹的种质混杂。由于蟹苗天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蟹苗现大部分为人工繁殖。但由于人工育苗时有些育苗户缺少技术,片面地追求效益,采取精养,水质稳定,饵料充足,为幼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有些饵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某些性促长素,导致一些幼苗发育过早,池塘投放后出现性早熟的比率比较高,一般为20%左右;最高达到45%。而一些育苗场采用天然饵料和植物性饵料混合投喂,幼苗性早熟的比率最多为10~15%。因此,购买蟹苗时应到具备较高育苗技术的可靠的公司选择苗种。 2、控制投饵量 幼蟹性早熟的出现不仅与蟹摄人营养有很大关系,而且与饵料的品质及动植物饵料的配比有一定的关系。天然界中由于饵料较少,所以幼蟹为了觅食要进行索饵洄游,消耗能量较多,因此生长比较缓慢,

而在人工条件下,饵料充足,营养丰富,促使蟹生长加快。因此从投放大眼幼体至v期前后的幼蟹期间,可以不投喂饵料,在池塘中适量加一些浮水植物,以控制幼蟹摄入营养量。v期幼蟹以后投喂饵料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附,饵料投喂量应控制使蟹由半饱状态逐渐过渡到喂饱。这样才能使幼蟹不会提前发育,引起性早熟,特别注意购买市场的饵料必须其中不含任何添加激素促长的饵料,而且前期饵料要求植物性蛋白要求要高,后期育肥动物性蛋白要求要高。 3、控制投放密度 投放密度小会使每只蟹拥有的单位水体增多,所占有的饵料增多,这种舒适的环境也易使蟹性早熟。投放人工大眼幼体苗体,密度应控制在每亩池塘0.8一1.0公斤左右,这样可使性早熟率降低近10%。 4、注意水质水温 河蟹养殖时应注意经常检测水质水温。水质水温对控制性早熟发生也有较大关系。水质pH值应控制在7.5-8.5之内,盐度应尽量保持在4‰以下。水质过差也会导致河蟹性腺发育,引起性早熟。水温过高也会使河蟹性早熟。为控制水温,应使水位保持最浅处75cm,最深处120cm,7~8月份池塘四周水草要丰盛,这样可以避免幼蟹因水温升高而引起新陈代谢加速,发展加快。

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的环境因素要求

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的环境因素要求阳澄湖大闸蟹又称河蟹,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我国蟹类500多种,而阳澄湖大闸蟹是我国蟹类中个体最大的淡水蟹。 阳澄湖大闸蟹又称河蟹,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我国蟹类500多种,而阳澄湖大闸蟹是我国蟹类中个体最大的淡水蟹。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对于环境因素有相当高的要求。 温度 阳澄湖大闸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主要取决于环境水温,通常阳澄湖大闸蟹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水温能影响到阳澄湖大闸蟹的生长和变态,适温条件下,温度高,阳澄湖大闸蟹的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迅速加快"水温21℃左右,第1期蚤状幼体只需四五天就可变态;水温15℃左右变态十分缓慢,一般水温在10℃时开始明显摄食;10℃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阳澄湖大闸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2℃条件下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产蟹均不会死亡"冬天阳澄湖大闸蟹停止摄食,隐藏于洞穴中越冬。 盐度 阳澄湖大闸蟹从大眼幼体开始就迁移到淡水中生活"尤其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环境安静的湖泊中栖息和生长发育"大眼幼体进入淡水水域后,要求水体的盐度越低越好。第1期蚤状幼体盐度要求比以后几期蚤状幼体高,一般不能低于7permil;;从第二期幼体开始对盐度要求就有所下降,一般盐度降至5permil;左右也能顺利变态"盐度突变对幼体发育不利,一般盐度差不超过3permil;,不然将会引起幼体大批死亡。 pH值 pH值一般要求在7~8之间,即中性或微碱性,幼体变态时,pH值

可稍高,约在7.8~8.6之间。经常换水,增加水中溶氧,使水质保持清新,让阳澄湖大闸蟹有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如果水质当酸性,可施加适量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使阳澄湖大闸蟹顺利蜕壳,生长发育。 光照 阳澄湖大闸蟹喜弱光不喜强光,属昼伏夜出。胚胎发育早期基本处于黑暗状态,但胚胎发育到后期则需要适当的光照"发育至幼体变态时就更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否则将影响幼体蜕皮和成活率,一般要求光照在2000~6000勒克斯,随着幼体日龄增加,光照强度也要求逐步增加。 氧气 阳澄湖大闸蟹用鳃将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CO2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左右,适合于阳澄湖大闸蟹生长"一般江河,湖泊水体里,溶氧十分充足,不会产生缺氧的情况"只有在池塘水体中,由于密度大,水质肥,如果管理不当,常会产生缺氧现象"当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对阳澄湖大闸蟹的蜕壳生长,变态会起抑制作用"如何保持水体中含有充足的溶氧,对人工养蟹是十分重要的。

清苔灵对水草和中华绒螯蟹的影响

清苔灵对水草和中华绒螯蟹的影响 作者:解兰琴 来源:《河北渔业》 2014年第8期 解兰琴 (定州市农业局水产工作站,河北定州 073000) 通过用不同浓度的清苔灵对中华绒螯蟹浸浴3 d,结果证明清苔灵浓度分别为0、0.15、 0.2、0�3、0.45 mg/L对中华绒螯蟹无不良影响;通过用0.15 mg/L清苔灵对水草和河蟹养殖 试验,证明清苔灵对水草和河蟹有显著的影响,2周后河蟹出现死亡,随时间的延长死亡逐步 上升。 1不同浓度清苔灵对河蟹的影响 1.1试验方法 1.1.1材料和方法市售中华绒螯蟹幼蟹,20 g左右,健壮,活力好;清苔灵(扑草净有效 含量26%);饵料为市售河蟹专用饲料;养殖试验玻璃水族箱(规格:30 cm×60 cm×40 cm),水族箱用1%高锰酸钾消毒10 min后用曝气的自来水冲洗干净;1/10 000电子天平。 1.1.2试验设计试验设计5个清苔灵的药浴浓度水平,分别为0 mg/L(对照组)、0.15 mg/L(说明书建议使用浓度)、0.2 mg/L、0.3 mg/L、0�45 mg/L(3倍,说明书建议使用浓度)。河蟹样本量为2,重复数3。所有处理按照随机化区组设计。 1.1.3试验方法每缸放曝气自来水0.01 m3,水温18 ℃±0.5 ℃,光照周期14 L:10 D,光照强度800 lx。每缸随机放入健壮螃蟹2只。驯化养殖24 h后再进行药浸试验。驯化和试 验养殖过程中每天10:00和15:00各投饵一次。以药品包装上建议的0.15 mg/L喷洒用量为 参考,分别称取0.0、0.001 5、0.002、0.003、0.004 5 g的清苔灵各三份,分别用10 mL的 水溶解均匀后,按照随机编号分别喷洒到缸内。正式试验开始后每天7:00、19:00观察螃蟹 活动、存活状况。试验期3 d(72 h)。 1.2试验结果 第一天,所有处理和对照组一样,没有死亡,摄食、活动状况正常。河蟹幼蟹活力在各组 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二天,所有处理和对照组一样,没有死亡,摄食、活动状况正常。河蟹幼蟹活力在各组 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三天,所有处理和对照组一样,没有死亡,摄食、活动状况正常。河蟹幼蟹活力在各组 间没有明显差异。 1.3试验结论 清苔灵在上述不同使用浓度范围内,对河蟹没有直接致死作用;甚至超过推荐浓度三倍的 浓度也未见死亡。可见,在推荐使用浓度误差范围内,清苔灵对河蟹幼蟹没有直接致死作用。 2清苔灵对水草和河蟹养殖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可视荧光标记应用研究

中华绒螯蟹可视荧光标记应用研究 李晶晶;耿绪云;董学旺;魏俊利;孙金生;邱高峰 【摘要】采用红色可视嵌入性荧光(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标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观察了荧光标记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保持率和对其存活、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荧光标记幼蟹不同部位在室内饲养并观察8周,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幼蟹不同部位的标记保持率均为100%,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幼蟹的存活 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荧光标记幼蟹螯掌节和腕节间的关节膜后移入室外养殖 池养殖,中华绒螯蟹室外养殖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异(P>0.05).挑选标记后经室外池塘养成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小水体繁育实验,抱卵率为83.3%,平均抱卵量30×104 egg·ind-1,与未标记中华绒螯蟹小水体繁育实验结果比较,抱卵率、平均抱卵量无显著性差异,荧光标记不影响中华绒螯蟹交配抱卵.本文结果表明,VIE 可视荧光标记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个体识别标记,应用于育种、资源调查等研究和生 产实践. 【期刊名称】《海洋渔业》 【年(卷),期】2016(038)004 【总页数】6页(P400-405)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荧光标记VIE;存活率;标记保持率;生长;繁殖 【作者】李晶晶;耿绪云;董学旺;魏俊利;孙金生;邱高峰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 防控制中心,天津300221;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市水生动 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300221;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