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west.

二直观思维与曲线思维

英语重视直观思维,语言上习惯把主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然后再把其他信息添加上去,即先是主语和谓语,然后借助于连词、介词、副词等安排状语、补语和从句等,就是说,把主要的信息放在句首(主谓),次要的信息则递相叠加。因此,英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头小尾大。

汉语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说出话语的主要信息(主题和述题)。因此,汉语句式结构多为句尾重心(语义焦点),头大尾小。

对比下列句子: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非常失望。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英汉语语序(英汉时序原则不同):“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访问中国”在先,“不得不推迟”在后)

上星期五,我们在那家新餐馆尽情地吃了一顿。

We ate 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the new restaurant last Friday.

英汉语语序(英汉多项状语共现的常规语序/和变异语序需要对比学习):英语是“V+方式+地点+时间”(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the new restaurant +last Friday),汉语是“V+时间+地点+方式”。(上星期五+在那家新餐馆+尽情地)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公认v.)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同时注意语态的转换)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主动权n. a.)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恢复)the visit so quickly.

His case is really serious as he is suffering from high fever and continuous convulsion(震动,痉挛).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hands the destiny(命运n.)of their country.

The meeting was held in Classroom 203 at about 7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

三主体和客体的轻重思维

英语看事物的角度总是把客观事物放在第一位,因此英语中多用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无人称主语句),被动形式使用也很多。(很多名词化的使用都是受主客体思维的影响)

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stray.

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汉语常常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张主客一体,因此常以有生命的名词充当主语,句子的语态不是很明显,被动语态使用就不是很多。

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An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him.

The program was designed by ourselves.(被动)

这个程序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主动)

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鲸脂)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鲸鱼杀死之后,把鲸脂剥下来熬油,这项工作有的在船上进行,有的是在岸上进行的。

Great sums of money have been spent, for example in the deserts of Egypt, in “prospecting” for oil.

在石油勘探方面,已经花了大笔的钱,比如在埃及的沙漠里进行的勘探工作就是如此。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四十个词,长句)

语义结构分析/事件理论(兼谈长句的翻译):

六个事件:

1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必须找到)

2 this will take time(需要时间)

3 it is not likely to…(不可能发生……)

4 …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导致/出现……)

5 …that will ever restore…(恢复/再来/重新/再出现……)

6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我们在过去拥有的对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感觉)

语义的层级分析:

本句话是两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找到能源、需要时间和句中其余部分(but…),并列);

第二个层级是: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找到能源、需要时间,并列递进关系);

第二个层级是: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第三个层级是: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第四个层级是: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

第五个层级是:we have had (sense of ……)in the past time

汉语是以大统小,先后主次分明,英语是先小后大,主要限于次要。据此,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规律排列。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we have had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in the past time=

we sensed the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in the past time=

we sensed the energy was cheap and plentiful in the past time

我们过去感觉能源廉价而便宜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恢复(再找到)这种感觉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出现/恢复(再找到)这种感觉的情况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出现/恢复(再找到)这种感觉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了

根据汉语联系词中置原则,我们可以重新组合以上事件:

我们过去感觉能源廉价而充足

(汉语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加合关系原则,该句可以改为(从小到大)

1“能源廉价而充足=廉价而充足的能源”;

2“我们过去感觉到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

3“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

4“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

5“导致/出现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

6“导致/出现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是不可能的了”;

依据加合原则可以把上句转换为:

“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了”;

依据语用句尾焦点后置原则可以把上句改为:

“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是不可能出现了”;

依据副词表义原则可以把上句改为:

“我们过去感觉到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是不可能出现了”;

(感觉到了,即找到感觉了,“到”义为“已经、完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该句翻译成:

必须找到新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廉价而又充足的情况将不再太可能出现了。(“再”加强语气)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him in.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This is unexpected kind of remark that makes me like the colonel; there is a touch of rough poetry about him.

四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英语重视形式逻辑,句子结构错综复杂,一环套一环,即运用各种有形的手段将句法成分连接成一个逻辑形式非常严密的整体,就是平常说的英语是“形合”(法制)的语言。

汉语重视辩证思维,语言形式受意念引导,逻辑常常在字里行间,句子与句子的联系没有英语那种形式上的完美,即汉语句子结构往往很松散,就是平常说的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A good deed is no good deed if it is done for show; an evil deed is all the worse if it is covered up.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混合,组成)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四个事件:与外界隔绝、距离远、缺乏交通工具、缺乏信息媒体。

英语全句一个动词,九个名词,五个介词连接。

每个事件的语义结构分析:

distance =it is distant from cities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it does not have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it does not have the information media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it is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动核合并原则:因果关系

因为(非独立语结中动核的配元和状元还原):

distance =it is distant from cities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it does not have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it does not have the information media

而: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it is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因此翻译为:

现在的农村因为偏僻、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以及缺乏传播媒体而变得与世隔绝。

语体越高,其语言的复杂度就越高,复杂度越高,其句法对语义的临摹度就越低,临摹度越低,其理解的难度就越大,理解的难度越大,其要求读者的语言水平就越高。语言水平高是第一位的,但同时要求人的知识结构,如专业知识,也要和文章的内容处在相同的层次上,否则哪怕理解语言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完全理解超出自己知识范围以外的文字。就像俗话说的,“隔行如隔山”含义,以及科普文章或教材里的语言都很浅显易懂,就是这个道理。

语体高的文章,因为临摹度低的原因,其隐含的语义角色一般来说相对就多,这可能是人在表达时的语义重心的选择不同,所选择的表达形式就与原始的语义结构相差甚远,哪怕是简单句也是如此。一个简单句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表达一个单一的事件,有时候会表达好几个事件。就是说,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时所使用的句子形式越简单,其理解难度接越大。有时候,句子的形式简单到一个词。这可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句子有时候越简单就越难翻译的原因之一吧。

当一个人的母语的语言机制十分成熟的话,一般来说,其简单句的使用就会越来越少,他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复杂的句子形式。

一个隐含了许多语义成分的结构在句法的作用下在句中充当特定的句法成分,并可以在符合句法要求的情况下进行转换。这种转换在英汉语言中的方法和形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某些形式在英语里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直译成汉语,可能汉语读者就不知道其真正的语义(因为语义身份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表义形式没有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那样一看就明白),反之亦然。就是说,每种语言都有直接的特定的思维习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寻找双方的语言表达规律。找到了规律对于我们中国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专业的和非

专业的)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I spent most of the day in a mental fog, wandering aimlessly through crowds of laughing, happy people.

in a mental fog=I was in a mental fog

I spent most of the day和I was in a mental fog以及wandering aimlessly through crowds…

如何安排这三个事件?

London is a city invaded by tourists.

a city invaded by tourists=tourists invade the city

His arrival delighted me.

His arrival=he arrived(一个事件)

可以转换为:He arrived, which delighted me.

His snorting response was interrupted by the arrival of a much older man wearing a warm Christmas smile.

His snorting response=he was snorting when he made a response

浅谈英语写作中的英汉思维差异所导致的写作错误(一)

浅谈英语写作中的英汉思维差异所导致的写作错误(一) 【摘要】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时最头痛的问题。本文列举了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了由于英汉思维的差异而使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词义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错误,提出了避免错误的对策,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几点建议,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及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写作思维方式思维差异写作错误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英语写作日趋重要。然而这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出现了许多错误。 二、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 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词汇量、语法、汉英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写作能力和各种英语知识和技能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与前三项有密切关系,学生经常犯词汇错误和语法句法错误,还有用汉语思维直接翻译过来的中式英语。(一)词汇错误 词汇错误包括词类错误、替代错误、省略型错误、冗余型错误、重复型错误、词序错误以及语意模糊等,其中前三类错误出现频率较高。 (二)语法句法错误 语法句法涉及到用英语组词造句,是构建句子的框架结构,在英语写作中不容忽视。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却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意合,意合语言不需要词汇和语法的衔接,主要靠词序变化和上下文语境,只要前后语篇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就可以。而英语句子重形合,形合语言则注重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注重使用逻辑语言如连接词来说明句子内部和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三)英汉思维差异 实践证实,学生英语学习的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关,即负迁移,负向迁移有关,也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首先,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熟悉方面有差异。其次,对同一现象,同一意义语言表达方面有差异。例如,汉语认为“一阵大雨”,英语写成“aheavyrain”,不能写成“abigrain”。汉语说“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假如写成“Idon‘tknowit’strueornot.”则是错句。因为在英语中,假如“know”之后跟疑问句,则用“whether”或“if”引导从句。汉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和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些,可是却讥笑别人,英语则用“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表达此意。假如把汉语直译成英语,英国人则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汉语干扰还表现在学生对所学语言规则的错误类推,过分概括上。例如,由“Iwenttothestoreyesterdaymorning.”推出“Iwenttotheconcertyesterdaynight.”,这是一个错句。“昨天晚上”英语只能说“lastnight”。但是,“昨天上午(下午,傍晚)”则用“yesterdaymorning(afternoon,evening)”。由于汉语干扰,学生照汉语思维直译,导致了表达错误和不地道、不准确的英语表达。比如,学生把“你的来信收到了”写成“Yourletterhasreceived.”,这是从汉语直译出来的,因为英语中物作主语时,应该用被动语态,应写成“Yourletterhasbeenreceived.”。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干扰乃是导致表达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分析英语写作中汉语干扰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教学实践上看,都将是大有益处的。汉语干扰致错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8002701.html,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作者:张俊娜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2期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大量典型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对比;句子结构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对比分析理论概述 归纳对比分析时Theo Van Els指出:对比分析有助于分析母语和所学外语的异同,从而能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为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材料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强调的重点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上,正如Lado所言: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对比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学习重点,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影响,提高学习效果。 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使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英语的学习。 1.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因为英汉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按照汉语逐字翻译为相应汉语。英汉词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词语搭配。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词语搭配,避免两种语言词语搭配的混淆。例如,“看书”的看应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开始,举行,等,如:开门( open the door),开会( hold a meeting),开业( start a business),开公司( form a company)。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单词的意义与应用,总结英语的搭配规律,整体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 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语写作的培育模式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语写作的培育模式 摘要汉语式表达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英语写作的一大难题。然而,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词汇的积累量和语法规则,学生虽能写出基本句型,但实际有效的句子写作不尽如人意。如何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汉语式表达,培养学生写出正确而有效的英语句子,本文从英汉思维差异粗浅地探讨学生英语写作的培养基本模式。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医术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1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表达 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很容易写出汉语化的英语。这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头脑往往先呈现的是中文符号,之后将其不假思索地转换为英文,虽然有时符合语法规则,不影响理解,但是,在表达方式上与标准的英语习惯不符,从而影响语言的地道性。例如,表达中文“有”这一概念时,有这样的句子“The chief reason for the change have five points.”就属于汉式词汇在英语表达中的的生搬硬套。此外,常见的中式表达错误还有汉式的无主语句,英汉语序机械式对等,汉式的多动词连用等,如“People think go to a movie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出现谓语动词使用混乱的表达,不妨将其改为“People think going to a movie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这样句子的层次才更明显;再比如“Watching TV is convenient and won’t suffer from traffic jams”句中,逻辑主语跟后半句的谓语搭配不当;还有一些习惯表达及搭配的误用,如接电话很容易被误写为“receive the phone”……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的错误。 2英汉思维差异 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其实是不同的东西方语篇思维模式的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逻辑和直线性为特点,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1)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即单刀直入先表达主要思想,然后对其加以说明或论证,一旦一点被论证结束,就不应该再回过头来重复讨论,因此语段展开的过程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自然连贯,具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动感;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著称,是螺旋式思维模式,有种文章之妙,无过婉转曲折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即对于所要表达的主题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给人形散而神聚的感官享受。从语言组织方式上又可以分为以句法和词汇为衔接手段的形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期末考试资料 - 副本

一引入 1.What Is Language Transfer?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举两个例子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 Odlin (1989: 27) 迁移是由于目标语与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奥德林 Keen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facilitate FL learning. 对两种语言相似与相异点的敏锐意识能促进外语学习。 Examples of Negative Transfer:He only eat two meal a day. Morphological transfer (词形迁移)Neither nouns nor verbs have inflections in Chinese. 在汉语中,名词和动词都没有形态变化。 Shanghai is said to have thirteen million population. Collocation transfer (搭配迁移)The noun renkou,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population’, can have a numerical pre-modifier. Population的汉语对应词“人口”在汉语中可以用前置数词来修饰。 3.中文的竹式结构,英文的树式结构能够举例说明 从前这里有一个渔村,村里住着十户人家,这十户人家全靠打鱼、种地为生,生活艰苦,但很安宁。 开始家人是不让父亲抽烟的,得了绝症后,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想抽就抽。 The chunks of a sentence seem to be connected and yet separated, like sections of a bamboo linked by the joints and ye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self-contained. As a nation of gifted people who comprise about one-fourth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China plays in world affairs a role that can only grow more important in the years ahead. --Jimmy Carter Branches and sub-branches : Adverbials and attributes Trunk line: S + V + (O)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作文范文 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一、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请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的这则短文中,主题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 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时黛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 July 6,2002 Dear Tom,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 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Joe 从便条中可以看出,英语表达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谓的“先果后因”。 一般来说,在单个句子中,英语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将主要思想、结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达;而汉语正相反,一般为后中心,主要的观点、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 He had to stay at hom 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所以说,大学生用英文写作时,就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 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 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

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 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 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从研究目的来看, 应当以汉语为主体,即以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创立现代汉语语言理论为主, 象早期的马建忠、赵元任、王力一样。因为汉语的特征阐述清楚了,其他诸如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语言学体系来看, 汉语应当借鉴英语语言理论和语法体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先汉语而建立语言理论体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从语言的发生学或语言哲学来看, 英汉语的同大于异。事实上,人类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的基础即逻辑上的[7]。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到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最早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以发现两种语言中二值对立(对比)的类(typologies)为其研究目标。对比分析可以归属为中介语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以及双语研究。对比分析即属于理论语言学,又属于应用语言学,以后者为主。对比分析的心理基础是迁移理论、学习理论中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 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 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 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同一民族的人,由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统一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存在共性,不同民族的人其思维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比研究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举措,也是在翻译时需要尤其注意的因素。本文以中英文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例来进行阐释。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人重伦理,英美人重认知。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而在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词汇中均有反应,如:顺其自然、听其自然、听天安命、听天由命。 中伦理思想观念的又一体现是重宗族和宗族关系,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英语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例如,有一句话:张明和李丹是表亲,张明的母亲是李丹的

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摘要] 中文和英文分别属于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系,两者有所区别。本文旨在研究在句法和不同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存在的影响,浅谈如何写作地道的英语文章。 [关键词] 英语写作英语思维中式英语惯用语 英语写作是中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一直以来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非英语母语人士是用母语思维在进行英语写作,所以导致很多英语母语人士看不懂中国学生写的文章。也就是说,英语文章写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学生不了解英语思维模式。而不同文化的思维负迁移最终会导致理解上的困惑。充分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使中国学生更好的运用英文思维进行英文写作。 1.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的写作问题 1.1中国学生的写作中常常出现以下这些错误,翻译的误用;翻译是一项特殊艺术,不能逐字对照翻译。然而,学生们常常喜欢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翻译出句子,有时一个独立的单词或者短语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按照中文习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拼凑出来的一整句话却不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中式英语也就是这样产生的!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用心去思考”,一些中国初学者倾向于翻译为“I use my heart to think.”这就使母语是英语的人士感到困惑 1.2句子不完整:要么缺乏动词,主语,要么是连词。例如:“I came back home ,I throw myself into the bed。”在第二个主语前缺少连词“and” 1.3.语法混淆:造成此类错误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容易把形式相似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组或单词混淆。比如:“used to”和“be used to”的用法;我们可以写成““He is used to stay out late at night in his twenties”而不是“He used to stay out late at night in his twenties。”在他们的写作中还存在错误的搭配,词序混乱,介词的错误使用等。 上面所提及的错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采用英语思维方式无疑是最好的写作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开始 2.中文和英文的差异。 2.1 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就是两者之间最基本的差异。英语思维是线性,从概述到细节。中文思想是螺旋状,把所有事都放在一起,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摘要: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英汉思维方式之差异,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 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本文拟对英汉思维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其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时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对策,旨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一、引言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表征。一方面,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制约着语言结构,制约着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影响文章的谋篇布局。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英汉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而且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外语写作过程具有双语特征(Kobayashi & Rinner, 1992;王文宇、文秋芳,2002)。EFL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始终都离不开母语的参与(刘宽平、周业芳, 2004)。英语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展示思想、传递信息的能力。目前,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词汇上选词不当,搭配错误;句法上逻辑关系混乱,缺乏必要的连贯与句式变化;语篇上层次不清,用汉语思维,逐字翻译等等情况比较普遍。了解汉英语言句法的差异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是很重要的。以下结合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从英汉思维方式、语言差异的角度对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逐一进行剖析,并就如何使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克服因母语思维方式造成的干扰,提高写作技能谈几点看法。 1.措辞 用词的虚与实问题 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体现在语言上,汉语“实”而英语“虚”。如在写到旧中国人民的生活时,学生喜欢表达为“In the past, 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这种用法非常形象生动,但却让英美人士迷惑不解,而他们习惯用的却是“led a life of extreme hardship”。 思维方式制约着表达习惯思维是写作活动的基础;写作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是思维活动(Kelly, 1963)。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连淑能,1993)。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有的学生误将“桃李满天下”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英语peach 和plum并没有“弟子”、“学生”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one s pupils or disciples。再比如,在表达“下岗工人”这一说法时,有的学生写出了“off-duty workers”;而off-duty指的是“下班”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正确说法应该用laid-off workers。同样,“锅碗瓢盆”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应按字面逐一翻译。(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汉词义不对应的问题 英语词、汉语词在意义上有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三种情况。学生写作多用汉语思维,思维影响语言的表达。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受母语影响,喜欢使用从英语中找出与汉语词相对应的词,这样不知不觉地把英语当作汉语一样的东西看待,汉语词义严谨,涵义窄,独立性大,容易自由组合成词语,学生按照汉语语言习惯套用英语单词来进行英语的组词造句,作文中常出现类似:山区→mountain districts,家庭教师→a family teacher,售货员→a

中英文思维的差别-

中英文思维的差别 1、汉语很直观,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my weight. 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英语中明确地表达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否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 His wife comes back to life. 他老婆醒了。此醒非睡着之后的醒 Have you been educated? Have you gone to school? 你念过书没有? Chewing gun口香糖英语是从活动口腔肌肉来描述的,不管它香不香 Traffic light 红绿灯从功能上来定义的,不管什么颜色 2、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懂事——grow up既有年龄的意思又表示不再孩子气、敢于承担责任,更为客观 听话——behave yourself守规矩 别客气——you are welcome or my pleasure只谈自己的感受 你会讲英语/打高尔夫吗?——Do you speak English/play golf? 请节约用水——Please turn off 没有任何道德暗示 爱护草地,请勿践踏——Keep off the grass也体现在公共警示牌上 3、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先整体后局部,先次要后主要;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先局部后整体,先主要后次要。 中国人的姓名中,姓氏在前;西方人则按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进行排列。 4、英文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则相对比较松散。 I got hot in my pants, so I 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i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 I can’t get them back on. 小结: 第一、介词在英语中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汉语中介词的作用。如果说主语和谓语是英语的骨架的话,那么介词就是英语的关节,它起到一个传承、连接的作用。而介词主要是空间概念的反映,因此,以空间概念组织起来的英语要比汉语更加客观,更加切合事物的实质,更加具有逻辑性。 第二、英语中有相当比例的具体名字、行为动词以及形容词都能延伸出自己的抽象词义并在英语中表达,尤其是口语表达中发挥着中坚的作用,而这些词汇的原始词义大多是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 四个词帮你说掉30%的英语 一、“BE”把所有的事物归结为一种状态 这个特点给我们学英语带来帮助的就是,当汉语句子需要用到一个甚至几个动词来表达的时候,我们先要考虑是否可以用一种状态、一种性质的判断来代替。这样的话就能化繁为简。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chicks? They are a huge responsibility. If I just sniffle, he’s at my door with chicken soup. Where were we? 我们说到哪儿了? How have you been these years? 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I don’t want it to be too much. 我不想化太多的妆。 Sorry, I think you may be in our seats. 打搅,我觉得你们是坐到了我们的位置上。 There are might be flood damage. 可能是被水冲过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