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部器官的疾病发生、发展、转归

及其防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下面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些

笔记。

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主要依据中医的体质论、病因病机学说、脏腑经络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

解释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并对治疗进行指导。

1. 体质论

中医内科学认为,人的体质与内脏器官密切相关,因此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

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质分类有多种,如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湿

热型、痰湿型、血瘀型、气滞型等。

2. 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内科学关注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寒热湿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外因和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房劳过频等内因。这些因素与内脏器官的关系密切,因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

根源所在。

3.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经络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经络密切相关,通过八经、

十二经、十五经等经络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中医内科学的组织学、

生理学、病理学等基本概念。

4.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之一。辨证论治是根据所掌握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来推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和方法。在具体治疗时,中医内科医生

始终坚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以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治疗方法,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诊断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具体来说,包括:

1. 望: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体形、舌质、舌苔、脉象等诊断疾病的本质。

2. 闻:通过观察患者的发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病程、病情和病因。如气息粗重、鼻声粗哑等可见肺气虚,咳嗽声重、痰声低沉等可见痰湿阻肺,喘息声高、呼吸急促等可

见肺热阻肺等。

3. 问: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病情、生活习惯、家族史、饮食状况等,进而了解

病因病机,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4. 切:通过望闻问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脉象进行检查,判断病情和病因。患者的脉

象反映了其体内脏器的功能状态,因此脉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主要依据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拔火罐、刮

痧等多种治疗方法,旨在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的失衡状态,促进病情好转。中医内科学治疗偏重于预防,强调调节身体状态、保持身体平衡,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

预防

预防是中医内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内科医生常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

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饮食调理、劳逸结合、情志调整、气功锻炼等。中医内科医生还会

根据气候、环境等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应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内部器官疾病的起因、病理变化及其

预防、治疗的学科。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学说、体质论、脏腑经络理

论等,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治疗方法则包括了中药、针灸、拔火罐、刮痧等

多种治疗手段。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中医内科医生能够有效地预防、诊断和治疗内脏

疾病,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部器官的疾病发生、发展、转归 及其防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下面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些 笔记。 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主要依据中医的体质论、病因病机学说、脏腑经络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 解释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并对治疗进行指导。 1. 体质论 中医内科学认为,人的体质与内脏器官密切相关,因此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 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质分类有多种,如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湿 热型、痰湿型、血瘀型、气滞型等。 2. 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内科学关注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寒热湿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外因和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房劳过频等内因。这些因素与内脏器官的关系密切,因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 根源所在。 3.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经络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经络密切相关,通过八经、 十二经、十五经等经络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中医内科学的组织学、 生理学、病理学等基本概念。 4.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之一。辨证论治是根据所掌握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来推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和方法。在具体治疗时,中医内科医生 始终坚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以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治疗方法,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诊断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具体来说,包括: 1. 望: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体形、舌质、舌苔、脉象等诊断疾病的本质。

2. 闻:通过观察患者的发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病程、病情和病因。如气息粗重、鼻声粗哑等可见肺气虚,咳嗽声重、痰声低沉等可见痰湿阻肺,喘息声高、呼吸急促等可 见肺热阻肺等。 3. 问: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病情、生活习惯、家族史、饮食状况等,进而了解 病因病机,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4. 切:通过望闻问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脉象进行检查,判断病情和病因。患者的脉 象反映了其体内脏器的功能状态,因此脉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主要依据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拔火罐、刮 痧等多种治疗方法,旨在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的失衡状态,促进病情好转。中医内科学治疗偏重于预防,强调调节身体状态、保持身体平衡,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 预防 预防是中医内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内科医生常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 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饮食调理、劳逸结合、情志调整、气功锻炼等。中医内科医生还会 根据气候、环境等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应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内部器官疾病的起因、病理变化及其 预防、治疗的学科。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学说、体质论、脏腑经络理 论等,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治疗方法则包括了中药、针灸、拔火罐、刮痧等 多种治疗手段。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中医内科医生能够有效地预防、诊断和治疗内脏 疾病,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学完整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针灸治疗→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阳 一、概念: 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二、历史沿革: a.感冒病名首见仁斋直指方·诸风; b.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c.时行感冒: 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时行病”之类,具有较强传染性; 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三、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感六淫,风为主因→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风寒,风热,暑湿; ②时行疫毒→若时行疫毒伤人→病情重而多变→相互传染; ⑵.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因病邪在外,在表,故以卫表不和为主 四、病证鉴别:

五、治疗原则: ①解表达邪;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③滋阴解表、益气解表、助阳解表; 六、预后转归: ①感冒初起→多以风寒或风热之邪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②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肺热; ③病邪传里化热,表寒未解→表寒里热证→双解汤; 注双解汤→医方集解:荆芥、银花、薄荷、桑皮、大黄、黄芩、石膏、赤芍、丹皮; ④反复感邪,正气耗散→由实转虚; ⑤体虚感邪→正气愈亏,均可形成正虚标实之证; 七、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故属表实证;但须究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及其兼夹; ①辨风寒风热②辨不同兼夹③辨偏实偏虚

注银翘散:心悸邪毒犯心+生脉散;感冒风热犯表/葱豉桔梗汤;肺痈初期; 耳鸣耳聋风热上扰 八、临证备要新: 1.治疗禁忌: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候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 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虚体感 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2.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 3.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并须根据寒热的主次及其演变,适当配伍,方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4.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 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 第二节咳嗽 针灸治疗→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二、历史沿革 a.张景岳张介宾→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b.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 三、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咳嗽; ②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咳嗽; ⑵.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肺宣肃失司→肺为祛除病邪→肺气上逆冲击声门→咳嗽; ①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②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⑶.病位→肺,肝,脾,肾; 四、治疗原则 五、转归预后 ①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 咳嗽可以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直接发病也可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如果感冒不及时治疗,失治误治,或体弱者后期迁延,病邪深入,进一步伤及肺系,可发展为咳嗽; ②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转化: 注 a.外感咳嗽: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 b.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病久可转化为劳损、肺胀累及心、肺、脾、肾; 六、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外感内伤 ②辨证候虚实:外感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邪实; 内伤→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2.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总论: 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 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 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 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三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 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风热 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 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4、体虚感冒 ⑴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⑵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 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8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明·薛己的《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内伤杂病的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和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 “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谨守病机”是论治必须遵守的原则。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认识脏腑病机,应从生理功能和特性入手,结合脏腑相关理论等加以归纳,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先期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感冒(伤风、冒风、冒寒、小伤寒、重伤风)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的病证。四季皆可发病,以冬(夹寒)春(夹热)季节多见。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范畴。感冒之名,最早见于南宋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朱丹溪明确提出感冒的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治疗原则。林珮琴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病名。感冒的病因为外感六淫(风邪为主因)和时行疫毒,病位在肺卫,邪从口鼻而入或皮毛内侵,主要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基本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时行感冒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 (一)实证感冒 1.风寒束表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代表方:荆防达表汤(轻症)或荆防败毒散(重症)。 2.风热犯表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代表方: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芦根、牛蒡子、淡竹叶、荆芥、淡豆豉、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二)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参苏饮。 2.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3.阳虚感冒 治法:助阳解表。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医内科学学霸笔记-核心考点笔记 新11版整理 十四五版

第一 肺系病证 感冒 <仁斋直指方论.诸风> 病因:1六淫病邪2时行疫毒。 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病位:肺卫。 病理性质:表实证。 辨证要点:1辩偏实偏虚2辩风寒风热3辩兼夹证。 治则:解表达邪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6.阳虚感冒: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嗽《内经》 病因:1外感六淫2 饮食不节3情志内伤4肺脏自病。 病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肺,肝脾肾。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痰”与“火” 病理性质:邪实与正虚并见。 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2辨咳嗽特征3辨痰的特征。 治疗注意:治脾,治肝,治肾。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虚: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刺激4体虚病后。 病位:肺,肝脾肾。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夙根)。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辨证要点:1辨发作期与缓解期2辨寒热 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哮鸣如鼾)。 6.哮喘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7.肺虚:补肺益气:玉屏风散。 8.脾虚:健脾益气:六君子汤。 9.肾虚: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七味都气丸。 喘证《内经》 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 4劳欲久病。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位:肺肾,肝脾心(五脏) 病理性质:虚实之分 辨证要点:1首辨虚实2实喘辩外感内伤3虚喘辩病位。 治则:分虚实邪正。实喘治肺,祛邪利气。 虚喘培补摄纳。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痈《金匮要略》 病因:1感受外邪2痰热素盛3内外合邪。 病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病位:肺。 辨证要点:1辨病期2辨顺逆 治疗原则:祛邪为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治法。 1.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肺: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肺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 病因:1外因感染痨虫 2内因正气不 足。 病机:痨虫蚀肺,肺阴亏损,阴虚火旺,阴损及阳。 病位:肺。脾肾心肝。(五脏) 病理性质:主要阴虚火旺,可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 辨证要点:1辨病变部位2辨病情轻重。 治则: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培元固本:补天大造丸。 肺胀《内经》 病因:1肺病迁延2六淫承袭3年老体弱。 病位:肺,脾肾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与血瘀互结。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辩证要点:1辨虚实标本2辨病情轻重。 治则:扶正祛邪。

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一、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清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以下是格式正确、删除有问题段落并小幅度改写的文章: 中医内科笔记 感冒: 感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伤表证、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风寒束表证,可以使用辛温解表的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对于风热犯表证,可以使用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对于暑湿伤表证,可以使用清暑祛湿解表的新加香薷饮;对于气虚感冒,可以使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对于阴虚感冒,可以使用滋阴解表的加减葳蕤汤。 咳嗽:

咳嗽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和肝火犯肺证。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风寒袭肺证,可以使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三拗汤合止咳散;对于风热犯肺证,可以使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桑菊饮;对于风燥伤肺证,可以使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的桑杏汤;对于痰湿蕴肺证,可以使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对于痰热郁肺证,可以使用清热肃肺、豁痰止咳的清金化痰汤;对于肝火犯肺证,可以使用清肺泻肝、顺气降火的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病: 哮病分为两个阶段,发作期和缓解期。在发作期,哮病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和虚哮证。针对不同类型的哮病,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冷哮证,可以使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的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对于热哮证,可以使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对于寒包热哮证,可以使用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对于风痰哮

证,可以使用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三子养亲汤;对于虚哮证,可以使用补肺纳肾、扶正固脱的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在缓解期,哮病分为肺脾气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可以采用益气健脾、补土生金的六君子汤或补肺益肾的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等中药治疗方案。 喘证: 喘证分为实喘和虚喘两种类型。实喘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壅肺证、表寒肺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和肺气郁痹证。虚喘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肺气亏耗证、肾虚不纳证和正虚喘脱证。针对不同类型的喘证,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风寒壅肺证,可以使用宣肺散寒的麻黄汤合华盖散;对于表寒肺热证,可以使用解表清里、化痰平喘的麻杏石甘汤;对于痰热郁肺证,可以使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桑白皮汤;对于痰浊阻肺证,可以使用祛痰降逆、宣肺平喘的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于肺气郁痹证,可以使用开郁降气平喘的五磨饮子。对于虚喘,可以使用补肺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合补肺汤、补肾纳气的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或扶阳固脱、镇摄肾气的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等中药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 笔记 WORD格式-专业研究资料-可编辑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笔记 完美排版) 第一单元肺系病症 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XXX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XXX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3、哮病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病机

病理身分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标。1.产生发火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研究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研究材料-可编纂 2.缓解期1)肺脾性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正人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克不及平卧为临床特性的病证。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发病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首分清虚实,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内伤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 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周仲瑛主编-(九版)

《中医内科学》各论提要(九版)肺系病证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附:体虚感冒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其脓。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病情稳定可常服皱肺丸 八、肺萎肺叶萎弱不用金匮要略首载病名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一、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者,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合生脉散 二、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忌用补敛之品 12345 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2 34内伤咳嗽567 三、哮证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1. 发作期1 2342. 缓解期13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实喘 123 452.虚喘 1 2 3五、肺痈 1)初 234 肺痨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补虚” 1234七、肺胀《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23 45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 12 2.悬饮 12 3 43.溢饮 4.支饮 12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1 234 2.齿衄 123.咳血 1 23 4.吐血 1235.便血 1 26.尿血 12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

肺系病证 1感冒 1风寒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或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羌独活,更用荆防能解表。柴前苓芎桔梗壳,痢疾疟疾兼能疗。 2风热证: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或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三物香薷扁豆朴,辛温解表散寒湿,无汗表实腹痛泻,头重身痛皆能治,若加银花与连翘,更名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姜葛枣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效好。 2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三拗汤中少桂枝,麻黄加术治湿痹。 止咳散止嗽散中枯甘前,荆陈紫苑百部研,风寒犯肺咽痒咳,疏风散寒利肺气。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宣肺卫风热证,肺热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桑杏汤中沙参贝,栀皮梨皮共香豉,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肺热阴虚咳喘证,清肺养肺喘咳宜。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3哮病 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宜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2热哮证: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桑白皮,杏苏黄芩同甘草,温肺定喘功用奇。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必背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疾病 一、感冒:(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解表达邪) 感冒是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一)实证: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痛,鼻流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大便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二)虚证: 1、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气短懒言,反复易感,咳嗽痰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133

二、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宣肺散邪)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干红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1、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134

中医内科学-感冒-笔记

中医内科学-感冒-笔记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2.感冒的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虚体感冒则当扶正解表。 3.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束表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速记歌诀: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2)风热犯表证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风寒束表证,若表寒重,头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风热犯表证,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风寒外束,入里化热,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苔黄白相兼,可用石膏合麻黄内清肺热,外散表寒。风热之证不可过用辛温,以防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 暑湿伤表证,若暑热偏盛,可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5.阴虚感冒、气虚感冒的主证、治法和方药 (1)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2)阴虚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中医内科学 笔记 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 2 3 4 5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内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 2 3 4 内伤咳嗽 5 6 7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发作期 1 2 3

4 5)2. 缓解期 6) 1 7)3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1.实喘 1 2 3 4 5 2.虚喘 1 ) 汤) 2 3 五、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 2 3 4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着。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1 2) 3 4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

淤血1 2 3 4 ) 5) 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胃肠 1) 22.悬饮胁下 1 2 3) 4 ) 3 .溢饮 4.支饮胸肺 1 2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打印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二)虚证 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一)发作期 1.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 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二)缓解期 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 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