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生五气(邪)病机

内生五气(邪)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人的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之六气相类似的变化。因其生之于内,故称之为“内生六气”或“内六气”,与天之外六气相对。“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失其和则为邪气,天之六气异常,习称“外六淫”、“六淫”;内生六气的异常,习称“内六淫”。在内伤疾病中,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类似外六淫所致的病理变化,通常归咎于“内六淫”。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暑”之说,故“内六淫”实为“内五淫”。

六气之偏颇为邪气,所以,一般称“内五淫”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内风(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

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动风之征的病理变化。因风自内生,故有风气内动之称,内风的病机特点为肝风内动。

内风的病理变化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以风名之。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理表现以

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

内风包括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血燥生风、痰瘀生风等。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和痰瘀生风等。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热极生风的病机特点为肝经热盛,筋脉挛急。其病变性质为实为热。

热极生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火热郁炽于内,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而挛急。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疼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热极生风,可以用羚角钩藤汤,药物组成如下:羚角片4.5克生地15克白芍9克钩藤9克桑叶6克菊花9克茯神木9克竹茹15克生甘草3克川贝12克此方有凉肝息风,增液舒筋的功效,主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羚角钩藤汤主治热病当中发生的风。热人阴分,热入血分,伤耗阴血,造成风动,所以说是肝经热盛,热极生风。它有外邪之热,外邪入里而生热,所以除这些以外,还可见到高热。

因此,羚角钩藤汤证的特点,除了风的见证以外,还可以见到高热。之所以产生诸多见证,是和高热灼伤阴血有关。

由于有高热,由于阴大伤,所以觉得烦闷,躁扰、神昏,这是热人血分的表现。但是热入血分,不见得有瘛瘲、手足抽搐的现象。这是热极生风所致,所以它用清肝热,养肝血,所谓滋液输津,就是补血养阴。

它以羚羊角作为主药,主要是清肝经之热。无论是犀角还是羚羊角,它的清和一些大寒沉降之品不同,是清而兼散,这是和其他的清热寒凉药相比较而言,也不要去和解表的升阳散火和疏风散热相比较,所以用它作君药。

另外用了一些养阴的、熄风的药。鲜生地的特点,着重是清热生津,那么在这里和白芍起来可以更好地清肝养阴。用钩藤和桑叶来配合羚羊角熄风止痉。钩藤应该后下,因为它是既有甘味,又有苦味,但性凉,所以后下、少煎,取它甘寒能清热生津,能熄风止痉。

因为筋脉抽搐、角弓反张,都是因为有热,而阴血不足以濡养经脉所致。用桑叶在这里配合起来,可以散肝热。由于用大量的清肝药加上桑叶清而兼透,这样就能更好地清肝热,而且可以散热外透。这里边还有两个药需要注意,一个是川贝,一个是竹茹。

因为热伤于经脉,津液不能正常地布散,肝热扰心,肝热伤肺,所以津液就变为热痰,所以用这两个药,对于神昏有作用。神昏一是由于热,一是由于痰,因为川贝能祛除热痰,能够散结,能够润肺,而竹茹既能除热痰,又能清经络之热。

还用生甘草,能清心火,更主要的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同是甘草,跟白芍合起来,酸甘合化为阴,能够舒挛缓急。它用于热入血分,伤津伤血,它和热在血分不完全相同,有区别,区别在于热已经低了,而阴血已经伤了,所以它是阴伤为主的风动,症状表现为没有谵语,没有斑疹,没有夜不能寐。

这个和清热剂中的清营汤等比较一下就知道,它是一种热病的后期,邪热灼伤了阴血,热减而阴血耗伤,它虽由外感而来的,但现在外邪虽未尽,而虚热已炽,热极生风,如果没有羚羊角,可以用大量的石决明代替,应砸得很碎,先煎一个小时。如果热高而大便秘、小便赤,说明里热盛,可用本方前汤送服紫雪丹。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变化。肝阳化风的病机特点为肝肾阴虚,阳亢无制,其病变性质为虚为热。

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润,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肝阳化风以

中风病为多见。

肝阳化风可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组成如下: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板15g 白芍15g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4g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㖞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镇肝熄风汤现在用来治疗高血压病属实证的作用较好。因为肝阳亢极生风,用重镇平肝的药,作为主要的药来熄风,能把亢盛之阳重镇下去,所以它的主药,赭石、龙骨、牡蛎、龟板,这些都是重镇潜阳的药。赭石是阳明经的药,是冲脉的药。冲为血海,所以凡是气血涌于上者,用代赭石治是个好药,比磁石好一些,但它是阳明经、肝经的药,是镇而不养。磁石是心肾两经的药,它能兼有养阴的作用,而赭石就没有。

龙骨、牡蛎、龟板是滋阴潜阳,可是实际用在临床上时,龙骨、牡蛎作用太缓,如果作为镇肝熄风来用,头胀痛得厉害,有中风前兆的时候,用龙齿和石决明更好。龙齿重镇、镇惊比龙骨强,龙骨主要是收敛心气,收涩浮阳,所以这两者之间有强弱的差别。

牛膝不是寒性的,是温性的,它的特点是既能引血下行,又能补肝肾,行而有补,而且是下行,所以能引血向下,这就是同血府逐瘀汤中用牛膝的作用相同。因为所治的证缓急不同,这里它主要是用来镇肝熄风的药。天冬、白芍、玄参,与龟板、牡蛎相配合。这里用的是天冬,没有用麦冬,因为上面用镇的东西,下面就要有接纳的东西,才能把它镇下来的阳在下面安得住。

阳为什么能动,就因为阴不足,阴不能配阳,那么既要镇,就要补阴,不然阳还会上窜,所以不用麦冬而用天冬补肾阴,芍药养肝血,补肝阴,加上龟板、牡蛎,都是肝肾经的药。再加上玄参,玄参不仅能滋阴清热,它还能引肾水上行,这样可以使阴补足以后还能上济于心。这个处方是上面向下镇,下面为基础收纳,这样达到一个阴阳交

济、协调的目的。

本方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的特点选择了几个药。用牛膝是引血下行,可是又考虑了肝经的问题,肝经有相火的问题,再用川楝子泻肝热,舒肝气。

关于茵陈,因为肝本身喜条达,现在既用重镇的药,又用了引血下行的药,这对于镇肝熄风是有好处的,可肝又是以条达为顺的,压得太厉害了,不但无效,而且还会起到反激而上的作用。所以用一个药来舒肝气,但又不能助热,故首先考虑用寒性的药。而作为茵陈来说,它虽然有少阳初生之气,但毕竟不如青蒿辛透的作用强,根据这个情况,我们主张现在用青蒿。

还用了一个生麦芽,好像和治疗肝风内动没关系,但这里是考虑了整个的方药唯恐重镇以后会把胃气折伤,所以用一个生麦舒肝和胃。如此面面俱到,既可用于中风将作,也可用于已经中风的病人,而不至有始为医病,继为药病之弊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阴液枯竭,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阴虚风动的病机特点为肝肾阴液枯竭,筋脉失于濡润,其病变性质为虚为热。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热邪久羁灼,灼烁真阴;或久病误用汗下耗伤阴血,使阴液精血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属虚风内动。

临床上以手足蠕动或瘛疯等动风之象,兼有五心烦热、神倦形削等阴虚之候为其特征。在温热病三焦病机演变过程中,温热邪气深入下焦,累及肝肾,易现阴虚内动之变。

阴虚风动,临床常用大定风珠,大定风珠出自《温病条辨》,阿胶9g 龟板12g 牡蛎12g鳖甲12g 地黄18g 白芍18g麦冬18g 麻仁6g 麦冬18g麻仁6g 五味子6g 炙甘草12g鸡子黄2个【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滓,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喘加人参,自汗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功用:滋阴熄风。主治:温病热邪久,灼耗真阴,或因误用汗、

下,重伤阴液。证见神倦瘛疚,脉气服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

《伤寒论》有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治“少阴病,得之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本方即在此基础上去芩、连,加味而成。借鸡子黃之形如珠,故名大定风珠,以救治温热之邪久不解,灼耗真阴,神疲痪疚,时时欲脱者。其实主要仍是大量滋阴之品护其内而使虚阳得安而风熄。方中取鸡子黄形圆、味甘补脾,镇定中焦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震动,所以《温病条辨》著者吴瑭冠名为定风珠。

阿胶鸡子黄汤与本方都配伍了补肝肾之阴的药。有一定的熄风作用,阿胶鸡子黄汤这个方剂中滋阴熄风药不如本方,除了阿胶、白芍、生地、牡蛎外,还有龟板、麦冬、麻仁,这都是滋阴的,特别是五味子收敛心气,这就大大加强了熄风镇痉、安神清热的作用。

到了大定风珠,它所治的证主要就是阴虚了,主要是阴虚风动,它就是抽搐,没有别的,二个方证的脉都是比较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加太子参,有在心悸或脉结代时才加人参。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血虚生风的病机特点为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血虚生风多见于温热病末期,以及失血、贫血疾患之中,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而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血燥生风的病机特点为津枯血燥,肌肤失养。血燥生风,多由于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或温热病邪,耗伤津液阴血,使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血燥化风而为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6.痰瘀生风痰瘀生风是指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阻络,气

血涩滞,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痰瘀生风的病机特点是痰瘀阻络,筋脉失养。

痰即水也,瘀即血也,水不利则病血,血不利则病水,水不利而为痰,血不利而为瘀,故痰瘀交相为害,或痰夹瘀血,或瘀血夹痰。

痰瘀生风,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形体肥胖,气虚而多痰多湿,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气血涩滞而致肝风内动,常发为偏枯卒中。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外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入。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入者,多始于经络,且常兼夹其他外邪侵袭人体。

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此两种途径又可同时兼有,因外风作用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七单元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又兼见口渴引饮、舌燥少津等津液不足之症。 2)虚实真假:①真实假虚:指病机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假象。大多是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漏下血等。②真虚假实:指病机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假象。大多是因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无力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指食少脘腹胀满;气血亏损,血海空虚之女子经闭等。 2.邪盛正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1)正盛邪退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渐复并趋强盛,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多是因为患者的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或因为邪气较弱,或因治疗及时、正确,疾病可以较快地趋于好转、痊愈。 (2)邪去正虚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抗御邪气,邪气退却而正气大伤的病理变化。多因邪气亢盛,正气耗伤较重;或正气素虚,感邪后重伤正气;或攻邪猛烈,正气大伤所致。此时的病机特点是邪气已退,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也已消失,但正气被消耗的状况尚有待恢复。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其最终的转归一般仍然是趋向好转、痊愈。 (3)邪胜正衰指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趋于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多是由于机体的正气大虚,或邪气过盛,或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以致机体正气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病性,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和加剧。 (4)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变化。此时,由于正气不能完全祛邪外出,邪气可以稽留于一定的部位,病邪既不能消散,亦不能深入,又称为“邪留”或“邪结”。一般说来,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搏病理表现明显之所。疾病则随邪留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机学说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虚阳亢 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B.寒极生热?????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阳损及阴?????E.阳长阴消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阳亡失 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 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房劳过度而耗伤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思虑无穷而暗耗 7.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内脏下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子宫脱垂?????E.久利脱肛 8.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 ???A.气滞血瘀?????B.气虚血瘀?????C.气不摄血?????D.气随血脱?????E.气血两虚 9.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燥热之邪灼伤?????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忧愁思虑而暗耗 ???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1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 ???A.热汗多?????B.身热肢冷?????C.畏寒蜷卧?????D.气喘?????E.脉数疾 11.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 ???A.烦躁不安?????B.面色苍白?????C.冷汗淋漓?????D.脉微欲绝?????E.以上皆非 12.在亡阴、亡阳的治疗中,均需用何药物,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的正常进行: ???A.滋阴补血药?????B.大剂补阳药?????C.大剂补阴药?????D.大剂补气药?????E.大剂补肾药13.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的耗损是一个关键: ???A.精?????B.血?????C.津?????D.液?????E.气 14.大汗不止,使亡阴与亡阳愈来愈恶化,所以治疗亡阴,亡阳时,必须重用: ???A.补血药?????B.补阴药?????C.生津药?????D.固摄药?????E.补阳药 15.“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胜邪退?????B.邪去正虚?????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阳虚寒盛 16.“内陷”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邪去正虚?????B.邪盛正虚?????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以上皆非 17.表里的病势出入,实际上取决于: ???A.正气盛衰与否?????B.气血功能是否协调?????C.脏腑功能是否旺盛 ???D.邪正消长盛衰?????E.以上皆非 18.卫气营血病位传变,下列何种形式为逆传: ???A.卫分到气分?????B.气分到营分?????C.营分到血分?????D.卫分到营分?????E.以上皆非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规律和机理。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演化规律和转归规律。 病机学说: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医学理论。 中医病机理论包括: 1.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紊乱、内生五邪等;2.系统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3. 疾病病机--如感冒的病机; 4. 症状病机--症状发生的机理; 5. 疾病的传变及转归机理。第一节发病学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存内,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不可干。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命物质及其功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能力,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及康复自愈能力。 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及运行正常; 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有序。 正气的作用: 自我调护, 防病祛邪, 自我修复。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影响疾病的类型、性质和特点; 邪气影响疾病的病情和病位。 3、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1)邪气伤正:导致机能失调;造成形质损伤; 致使抗病、自愈能力下降;改变个体体质。 (2)正气抗邪:防邪入侵和深入;驱邪外出; 影响证候类型;自愈康复。 在不同条件下,正邪在发病时的主导作用不同。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社会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因素。 体质因素;情志因素;遗传因素; 生理性变异因素;营养与锻炼。 三、发病类型 常见的发病类型有:卒发(感邪即发)、暴发、缓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此外,还有合病与并病。 (一)卒发(感邪即发):外感六淫、外伤、 情志遽变、中毒等。 (二)暴发:疠气致病起病急骤、流行广泛。 (三)伏而后发:有潜伏期,一旦发病多病情 较重。如狂犬病、艾滋病等。 (四)徐发:起病缓慢,多与病邪性质及个体

病机十九条

(2病机十九条记忆法与解读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并要求为医者: 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其宜;"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因此必须熟记病机十九条,但又难于记忆。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 “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病机十九条解读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古往今来,多有阐述,但每人都有不同角度、深度的体会。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学铭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师从叶熙春、史沛棠,对《内经》有深刻的研究心得,擅长应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现刊登李学铭对“病机十九条的研究体会,”希望有助于读者对经典的研读和运用,我们学习“病机十九条”,应结合《内经》本身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参考后世诸贤的有关注述加深理解,更要注意连系临床实例深入思考,想想原文的内容是否切合临床,是否能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如何应用,这样才能增加收获,提高理论与学术水平,达到学有所本、论有所据、法有所依,临床工作时视野开扩、思路活跃、辨证精细、治法多样、处方简约、用药灵动,疗效不断提高。最后补充一点,在十九条病机中,每条所涉及的症状多少不一,其间或由病因所联系,或因辨证所需要,把几个症状联系成一组,一般来说不要把它割裂成为一个个单独的证候或症状去理解,以免有失偏颇.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历代先贤对此十分重视,详加注释并代有发挥,尤以金元刘河间为最.他应用运气理论对本文进行深入研究,按照内伤与外感的属性归属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发现在六气主病的内容中,独缺燥气,于是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节,通过对病机发展的分析,在其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对病机十九条所涉及的证候与症状加以补充,还通过“五气俱从火化"的病机演变,产生了“主火论”,发前人之未发,补仲景之未备,自成一家,成为寒凉派的鼻祖。在河间主火理论的指导下,一改以辛温发散治疗外感热病的一统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生五气(邪)病机 内生五气(邪)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人的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之六气相类似的变化。因其生之于内,故称之为“内生六气”或“内六气”,与天之外六气相对。“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失其和则为邪气,天之六气异常,习称“外六淫”、“六淫”;内生六气的异常,习称“内六淫”。在内伤疾病中,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类似外六淫所致的病理变化,通常归咎于“内六淫”。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暑”之说,故“内六淫”实为“内五淫”。 六气之偏颇为邪气,所以,一般称“内五淫”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内风(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 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动风之征的病理变化。因风自内生,故有风气内动之称,内风的病机特点为肝风内动。 内风的病理变化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以风名之。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理表现以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 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 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 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 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 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 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 动态平衡。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出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又叫“倍克”。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它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 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及子脏。 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及母脏。 培土生金: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益火补土:即温肾健脾法,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中医学基础---第六章病因

中医学基础---第六章病因 第六章病因 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等,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 导致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六淫、疫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以及先天因素、医源因素、药源因素等。历代医家均重视研究致病因素的来源、性质和致病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病因分类方法。《黄帝内经》有阴阳分类法和三部分类法,其中阴阳分类法影响最大,即把风、雨、寒、暑等外来病因归属于阳,把饮食、居处、喜怒等归属于阴。汉代张机的《金匮要略》在《灵枢·百病始生》的“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将疾病的发生概括为三个途径,即把经络受邪入脏腑归属于内所因,把病变局限于四肢九窍等相对浅表部位的致病原因归属于外皮肤所中,把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归属于第三类。晋代陶弘景在《肘后百一方》中提出“三因论”,即“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宋代陈无择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即六淫侵袭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近年来中医学术界综合了历代医家对病因分类的认识,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类,即将六淫、疫气归属于外感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归属于内伤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归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外伤、寄生虫以及先天因素、医源因素、药邪因素归属于其他因素。 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询问发病原因,例如详细询问病人是否感受外邪、有无情志因素及外伤、有无接触传染因素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实际应用时常受到较多因素的限制或干扰。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 中医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

基本病机·内生五邪之内风

基本病机·内生五邪之内风 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 1、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热。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肢麻震颤,或口眼?邪,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脱厥。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由于邪热炽盛,前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所致。临床可见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手足震颤或

中医病机学说---脏腑病机--肝系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脏腑病机--肝系病机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肝系病机是指肝脏系统阴阳气血失调的病变机制。 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 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每易形成肝气抑郁,郁久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气、肝火、肝阳、肝风之变,且肝之阴血又易于亏损。 因此,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身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比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肝的基本病理变化 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而又以实为多。 一、肝气、肝阳失调:肝气、肝阳失调,以肝气、肝火、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 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又称肝郁、肝气郁滞、肝郁气滞,是肝脏病机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肝气郁结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的病理变化。肝气郁结的病机特点为疏泄不及,情志抑郁,其病变的性质为实,寒热不显。

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气不舒或肝气郁滞。 肝气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 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yi)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气之后略觉舒缓。肝气郁结的病机演变趋势为: 其一,气滞血瘀。气有一息之不行,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必然导致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癥积肿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影响冲任二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血有块等。 其二,痰气郁结。气郁生痰,痰与气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气;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气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形成气火逆于上的肝火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肝气郁而不达,或气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气、脘胁胀痛的肝气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大便不爽等肝气犯脾之候。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肝气横逆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犯脾克胃的病理变化。肝气横逆的病机特点为疏泄太过,其病变性质为实,或寒或热。其所形成的证候或为肝脾不调证(逍遥丸)或为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虽同是肝气为病,且皆为实证,但二者的病理性质也并不完全相同。 肝气郁结为肝之疏泄不及,肝气抑郁。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 而肝气横逆则为疏泄太过,肝气过旺。精神情志失调,前者为情志抑郁、多疑喜愁、闷闷欲哭,后者为性急易怒,并进一步影响他脏。 2.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又名肝火,肝经实火,是肝火炽盛,气火

中基-系统病机

中基-系统病机 气血失常:气的失常;血的失常;气血关系失常;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 气虚: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减,抗病能力减退; 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生成不足;劳伤过度、久病导致气的耗散过多;年老体衰所致气的生理功能减退; 典型症状:神疲、乏力; 以脾气虚、肺气虚,肺脾两虚最为常见;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引起的气滞、气陷、气逆、气闭和气脱等病机变化; 气滞: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 原因:情志抑郁,痰饮,食积,瘀血阻滞;外伤,跌仆,闪挫; 症状特点:闷,胀,痛; 以肝、肺、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气逆:气机上逆; 原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痰浊壅阻; 以肺、胃和肝等脏腑最为常见;

气陷: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 脾以盛为健,脾气虚易致气陷; 气闭: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 原因:情志刺激;湿热;痰浊; 气脱:气虚至极,不能内守,大量脱失; 原因:体内气血津液严重耗伤,脏腑生理功能随之极度衰退;真气外泄;与亡阳、亡阴常互为因果; 血的失常:血虚;血液运行失常; 血虚: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 原因:失血过多,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外伤;血液生成不足,脾胃虚弱,肾精亏虚,心、肺。肝气化功能减退;过度消耗,大病久病,劳神过度,营血暗耗;年老体弱,营养濡养功能减退; 血虚多与心、肝、脾等脏功能失调为多见; 血液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血液运行不畅,加速,妄行,溢出脉外;包括血瘀,血行疾迫,出血; 血瘀:血行迟缓,运行不畅,血液停滞; 原因:气滞;气虚;痰浊;寒邪入血;邪热入血,煎熬血液;跌闪外伤; 症状:疼痛,痛有定处,得寒温不减,形成肿块;称为癥积;面色黎黑,肌肤甲错,唇舌紫黯,瘀斑,红缕,脉象细涩,结代; 血行疾迫:致病因素下,血液加速运行; 原因:外感阳邪;情志郁结化火;痰湿郁久化热,热入血分; 血热扰动心神,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神志昏迷; 出血:血液运行不循常道,溢出脉外; 原因:血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 症状:肺络受损,咳血;胃络受损,呕血、便血;大肠络受损,便血;膀胱络受损,尿血;冲、任脉受损,月经量多,经期提前;脾气虚弱,劳倦伤脾,血不循经,溢出脉外; 气与血关系失常: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第59讲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转载)

第59讲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转 载) 第59 讲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1364人已读 上一节我们讲了气血失调,血失调里面讲了一个血虚、血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血热、血寒,了解个概念就可以了。血热在讲瘀血的形成的时候曾经讲过。这里面叫血分有热,将来学习温病,学习卫气营血的时候进一步学,就是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是指的那个,就定温病发展的四个不同的阶段,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那个阶段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热象,称之为血热。那么那个阶段主要的病机为血热,它的病理变化的性质表现为热。从血本身的病理改变,一个是血行加速,它表现的特征是脉快。第二可以表现出血,过去讲瘀血曾经讲过,因为血热而出血,会出现全身紫癜,出血倾向,甚至可以有鲜明的出血的倾向,其中以紫癜为最多见。血寒我们在讲寒邪的时候已经讲到,那么血寒主要是引起血液运行迟缓。出血,非常简单,就是参与调节血液运行的脏腑功能失调,着重表现为固摄血液的功能失调,因而出现血溢脉外,记住这个概念就可以了。出血是中医学,内科学里面一个重要的病,我们在病机讲出血,将来到内科学讲血证,中医治疗出血性疾患有它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三、下面讲气血失调,是指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是讲几个病机学的概念。(一)我们从气血关系来讲,一个是先有气病而累及于血,记住几个概念。(1)气虚血虚,由气虚导致血虚叫气虚血虚,它的病理机制叫气不生血而血虚,最终的结果病理变化气血两虚。五脏的脏腑功能的气虚最后导致血液生成障碍,形成气血两虚。那么讲由气虚而血虚,最终得出的结论叫气血两虚,一个病机学术语。(2)气虚,因为气虚可以导致血瘀,是指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而导致血瘀,那么又出了个病机学术语叫气虚血瘀,因为气虚而血瘀,因果关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用气血关系失调解释它的机制,治疗中风的机制,叫气虚血瘀。(3)因气虚而出血,

病机十九条

(2病机十九条记忆法与解读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准那么。 并要求为医者: 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其宜;〞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因此必须熟记病机十九条,但又难于记忆。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那么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 “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那么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病机十九条解读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古往今来,多有阐述,但每人都有不同角度、深度的体会。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学铭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师从叶熙春、史沛棠,对【内经】有深刻的研究心得,擅长应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现刊登李学铭对“病机十九条的研究体会,〞希望有助于读者对经典的研读和运用,我们学习“病机十九条〞,应结合【内经】本身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参考后世诸贤的有关注述加深理解,更要注意连系临床实例深入思考,想想原文的内容是否切合临床,是否能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如何应用,这样才能增加收获,提高理论与学术水平,到达学有所本、论有所据、法有所依,临床工作时视野开扩、思路活泼、辨证精细、治法多样、处方简约、用药灵动,疗效不断提高。最后补充一点,在十九条病机中,每条所涉及的病症多少不一,其间或由病因所联系,或因辨证所需要,把几个病症联系成一组,一般来说不要把它割裂成为一个个单独的证候或病症去理解,以免有失偏颇。病机是病能中的一局部,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病症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开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病症的机理、众多病症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病症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病症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到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历代先贤对此十分重视,详加注释并代有发挥,尤以金元刘河间为最。他应用运气理论对本文进行深入研究,按照内伤与外感的属性归属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发现在六气主病的内容中,独缺燥气,于是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节,通过对病机开展的分析,在其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对病机十九条所涉及的证候与病症加以补充,还通过“五气俱从火化〞的病机演变,产生了“主火论〞,发前人之未发,补仲景之未

内生“五邪”病机——火热内生

内生“五邪”病机——火热内生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学习内生五邪的最后一个病机——火热内生。前段时间《扬州晚报》曾经报导过这样一个案例,30岁的程先生特别怕过夏天,“我很怕热,气温一高,我就狂出汗,很难受。”程先生说,前几天气温达30℃,他整个人就觉得无比烦躁,不仅睡不好,还食欲不振,“越热我就越想喝冰水,吃冷饮,可是越吃越热,汗出得更多。”因为怕热,程先生早早就开了空调,没想到,吹了没几天,就患上了感冒。到东方医院就诊,该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宗文九告诉他:“你这是夏季暑邪,烦躁、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都是因为内火旺导致的。”内火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火热内生,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习称内热。虽然我们现在一般将内火和内热混称,严格来说,两者还有微细的差别:其一、火和热属性相同,都属阳。其二、程度有差异。所以中医理论讲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由热到火。一般而言,中医的历代文献上,常常把用外来的热、外来的火、外火,一般习称为外热。而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热,常常称之为内火。火和热两者在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是基本上一致,但仅仅有程度的差异。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五脏功能活动失常,均可以导致火热内扰。其中最多见的,叫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

“ 内火的病理变化 ” 1、阳盛化火人身体里的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但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就是说人体内阳气极盛,热极为火,是病理性的。这是阳气过亢所导致,比一般的火表现的病理强度要强。在中医中,常常讲阳气过盛的火,叫做“气有余便是火。”产生的原因是饮食辛辣,环境温度过高,情绪过激等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 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 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 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 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 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 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 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 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 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 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邓中甲,大定风珠,阴虚风动,虚风内动,神倦瘛瘲,舌绛苔少,脉虚弱。

邓中甲,大定风珠,阴虚风动,虚风内动,神倦瘛瘲,舌绛苔 少,脉虚弱。 邓中甲讲方剂学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二类方 主证分析 阴虚风动证。 实际上这个方,在临床使用的机率来说,现在相对较少,但由于我们开始在讲平熄内风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内风典型的三种类型,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三种类型,为体现出治法的完整,以及在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现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全过程,治法的完整性来说,大定风珠有一定代表性。所以一直保留在教材里面。因为这类阴虚风动证,到温病的后期,真阴亏虚这种情况,在现代的病房里比较少。因为真正到温病发展过程到极期,然后沿续,达到正气这样亏虚,现在都有补液,各种现代中西结合方法等,一般不容易到这种程度。因为在热病发展过程当中,在吴鞠通那个时代,这是纯粹是医学不发达,都是以纯中医治疗,有从病案中发生这类情况的。 大定风珠从治法角度来理解它,这种阴虚风动证,是温病后期。这要注意和羚角钩藤汤区别。羚角钩藤汤也是温病当中常用方。它是温病极期。这后期作为温热病邪来说,已经发展到如强弩之末,病邪已经不多,用吴鞠通的话讲,这个时候,“邪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也就是说,邪虽然不重了,阴亏已经非常严重。叫真阴。一般来说叫肝肾之阴,也就是谈到真阴亏虚。人体之阴,真阴,根本之阴。根本之阴极度亏虚了。肝肾之阴虚了,水不涵木,那就是说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造成虚风内动。所以这时候手足瘛瘲,它这风主要反映在手足瘛瘲,在临床的表现方面来说,这个证候表现,我们这个表上分两部分。 所谓的阴虚风动,这个风,虚风内动,手足瘛瘲,是一种手足搐搦;蠕动的表现。不自主的在搐搦;这种动风、瘛瘲这个范围很少,没有多大力量。搐搦,一种蠕动,无意识蠕动。怎么知道真阴亏虚呢?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详讲!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详讲!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武汉庸胜堂,作者国际名中医张胜兵 武汉庸胜堂 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勇攀高峰,永不止步!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 “病机”被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关键的意思。也就是说,是疾病的规律的关键所在。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我们每治一个疾病,首先

要考虑它的病因病机,有了病因病机之后,才有可能去辨证论治,所以病机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病机理论来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并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病机十九条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病机十九条”在《黄帝内经》的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逆,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果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可以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两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总归纳为两条口决:“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下面进行逐条分析: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这一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在肝。 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症候。这条所论为内伤类,指的是肝病生风而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比方说,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都属于肝脏本身的病症。

病机十九条记忆法速记

病机十九条记忆法速记 病机十九条记忆法速记 速记1、《素问·至真要大论》要求我们: 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因此每一个为医者必须熟记病机十九条,但又难于记忆,现在背下了,过几天又记不起来。 2、我的记忆方法是: 口诀:“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归纳起来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 病机19条速记及解读 病机19条速记 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牢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19条解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