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受世人的推崇。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旨在通过研究病因

和病机的关系,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恢复人体的健康。本文将对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进行探讨。

一、病因学说

中医学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

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而内因则是指人体内部

的因素,如情志病因(情绪不稳定导致疾病)、饮食病因(饮食不当

导致疾病)和遗传因素等。

病因学说认为,当人体遭受外因或内因的侵袭时,人体的正气(抵

御疾病的能力)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强调

预防为主,建议人们从调整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进行养生,以增

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二、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因对人体脏腑组织产生的影响,从而引起气血失调或阻滞,进而导致病理变化。病机学说通过对气血、经络、脏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

在病机学说中,气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医学认为,气血的运行畅通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当气血运行受阻时,就会出现疾病的症状。此外,经络也是病机学说中的关键概念。经络相当于人体的“运输通道”,在疾病发生时,经络的畅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引发疾病的发展。

三、病因病机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脉象等,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四诊法能够了解病人的体征、察觉病人的气味、询问病人的症状以及触摸病人的脉象等。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中医师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草药疗法、推拿按摩等。这些治疗方法都是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来选择的。比如,当疾病的病因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导致的时,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当疾病的病机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时,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能够调节病人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四、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虽然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病因病机学说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疾病的分子机制和病因的明确,而中医学更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然而,病因

病机学说和现代医学并不是完全隔离的,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现代医学通过研究病因和病机发现,情绪因素对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这与中医学的情志病因相吻合。此外,现代医学也验证了中医学的一些经络理论,例如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等。这些都为病因病机学说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现代医学的支持。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病因病机学说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寻找两者的交集点,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揭示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虽然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因

病因的概念和分类: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之为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条件两方面的因素,两者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致病原因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并且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各种因素。条件是除原因以外,与病因同时存在的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 根据邪正交争的理论,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果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病理的结果,而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例如,痰饮和瘀血,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导致其他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种病因和病变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 对于病因的分类,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如《黄帝内经》的阴阳分类法,汉·张仲景、宋·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阴阳病因说,把风雨寒暑等外来病因归属于阳,把饮食喜怒等内生病因归属于阴。张仲景按传变把病因概括为三个途径,把经络受邪人脏腑归为内所因,病变局限于浅表的归为外所因,房室金刃虫兽伤归为其他病因。陈无择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把六淫外感归为外所因,七情内伤归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归为不内外因。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的。三因学说”,对病因的分类比较系统、明确,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古人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辨证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章根据疾病的发病途径及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类。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1.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中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环境,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联系起来,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探讨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统一整体观的指导下,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地探讨了气候变化、『饮食劳倦和精神活动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的理论基础。如肝属木,在四时应春,在六气为风,在五味为酸,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故气候异常变化的“风”,情志过激的“怒”,饮食失调的“酸”等均可成为引起肝脏发病的原因。肝一旦发病,就会导致肝脏功能系统之胆、筋、目等产生病理改变。 2.辨证求因: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影响和作用于机体的结果,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以及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各异,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疾病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来推求病因,就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人体的反应状态和生活条件变化及治疗手段等因果关系,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从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病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疾病的症状、

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受世人的推崇。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旨在通过研究病因 和病机的关系,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恢复人体的健康。本文将对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进行探讨。 一、病因学说 中医学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 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而内因则是指人体内部 的因素,如情志病因(情绪不稳定导致疾病)、饮食病因(饮食不当 导致疾病)和遗传因素等。 病因学说认为,当人体遭受外因或内因的侵袭时,人体的正气(抵 御疾病的能力)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强调 预防为主,建议人们从调整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进行养生,以增 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二、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因对人体脏腑组织产生的影响,从而引起气血失调或阻滞,进而导致病理变化。病机学说通过对气血、经络、脏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

在病机学说中,气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医学认为,气血的运行畅通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当气血运行受阻时,就会出现疾病的症状。此外,经络也是病机学说中的关键概念。经络相当于人体的“运输通道”,在疾病发生时,经络的畅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引发疾病的发展。 三、病因病机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脉象等,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四诊法能够了解病人的体征、察觉病人的气味、询问病人的症状以及触摸病人的脉象等。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中医师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草药疗法、推拿按摩等。这些治疗方法都是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来选择的。比如,当疾病的病因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导致的时,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当疾病的病机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时,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能够调节病人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四、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虽然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病因病机学说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疾病的分子机制和病因的明确,而中医学更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然而,病因

中医病因病机(完整)

中医病因病机(完整)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翟艳会翟艳会2014级级甘肃中医药大学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在金匮要略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它将病因概括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2)非其时而有其气;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相对的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邪;长夏湿邪;秋天()邪3、地域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西北燥邪致病江南湿热邪气致病久居潮湿湿邪致病东北寒病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01风邪1.风邪的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称为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风为春季的主气风邪风邪淫胜淫胜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 . 阳邪善动不居,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特性 B开泄使腠理开泄汗出C阳位易侵犯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头痛、汗出、恶风等症。(2)善行而数变 A善行善动不居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行痹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风中头面发病急;风疹此起彼伏(变化快)(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如:破伤风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史上最牛内经课(四):病因病机学说 作者:熊继柏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讲《内经》课,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内科学》。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近几年来更是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医院讲学、会诊,听众逾万人,是一位真正的名师。 四、病因病机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张景岳有一个注解:“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这是对病机这个词的含义最准确的解释。要,就是关键;变也,疾病的变化;由,就是疾病的原由,疾病的来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疾病的原因。出,疾病的去向,它的变化、发展、走向。这里讲了四个内容,疾病的关键,疾病的变化,疾病的原由,疾病的去向。这四个内容,在《内经》里面概括为病机。我们后世,把病因作为一大项进行了发挥,和病机学说一起就发展为病因病机学说。病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发展呢?从张仲景就开始了。《金匮要略》一开头就讲:“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不就讲了三条吗?陈无择把这三条归结为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实他只是个总结而已。张仲景的讲法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内经》来的。《内经》既讲了病因,又讲了病机,讲了发病观,还讲了病变传变,讲了很多内容,我们现在来地看看。 (一)病因 《素问·调经论》讲:“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我们前面不是讲了阴阳学说吗?《内经》不论讲什么,都是以阴阳为纲,所以病邪也是阴阳两纲。属于阳邪的是什么呢?是风、雨、寒、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七、病机学说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七、病机学说 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病机更是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什么是病机呢?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不同的病证,或是同一病证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可以有 不同的病机,不同的演变规律。这就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认 清疾病的本质,掌握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使我们在纷纭复杂 的病证面前,能够纲举目张,执简驭繁地把握住要点。尽管不 同的病证可以有不同的病机,但就总的说来,病邪侵袭人体之后,必然受到机体的抵抗,这一矛盾,就是正邪斗争。人体在 受到病邪侵袭之前,或病邪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阴阳平 衡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气化升降失常,产生了一系列病 理变化。由此看来,邪正斗争,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 化升降失常等,是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这些总的规律入手,分析各种疾病的病机,就能比较正确地认清疾病的发生及 其发展变化的机理,并能判断出它的预后转归。 (一)邪正斗争 首先需要介绍邪和正的概念。邪和币是两个相对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邪,是指致病因素,又称病邪、邪气。我们在前面所讲述的六淫、七情、钦食、劳倦、痰饮、瘀血以及外伤,虫兽所伤等,凡是能使人体发病的因素,都可以称为邪。正,是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也称为正气。正气包括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的。比如,风寒之邪侵想人体,首先作用于体表,而体表就有卫外的功能,中医≯称之为卫气。经络之中具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称之为终之气,也称为经气。脏腑又有脏腑之气,也称之为脏气。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肝有肝气,脾有脾气,肾有肾气等等。象卫气、经气、脏气等都属于正气的范畴。每一脏腑,每一经络,每一器官都具有不同的抗病能力,同时,又共同的组成了正气的整体,形成强大的整体的防御系统。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规律和机理。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演化规律和转归规律。 病机学说: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医学理论。 中医病机理论包括: 1.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紊乱、内生五邪等;2.系统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3. 疾病病机--如感冒的病机; 4. 症状病机--症状发生的机理; 5. 疾病的传变及转归机理。第一节发病学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存内,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不可干。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命物质及其功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能力,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及康复自愈能力。 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及运行正常; 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有序。 正气的作用: 自我调护, 防病祛邪, 自我修复。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影响疾病的类型、性质和特点; 邪气影响疾病的病情和病位。 3、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1)邪气伤正:导致机能失调;造成形质损伤; 致使抗病、自愈能力下降;改变个体体质。 (2)正气抗邪:防邪入侵和深入;驱邪外出; 影响证候类型;自愈康复。 在不同条件下,正邪在发病时的主导作用不同。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社会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因素。 体质因素;情志因素;遗传因素; 生理性变异因素;营养与锻炼。 三、发病类型 常见的发病类型有:卒发(感邪即发)、暴发、缓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此外,还有合病与并病。 (一)卒发(感邪即发):外感六淫、外伤、 情志遽变、中毒等。 (二)暴发:疠气致病起病急骤、流行广泛。 (三)伏而后发:有潜伏期,一旦发病多病情 较重。如狂犬病、艾滋病等。 (四)徐发:起病缓慢,多与病邪性质及个体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的概念和分类: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之为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条件两方面的因素,两者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致病原因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并且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各种因素。条件是除原因以外,与病因同时存在的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 根据邪正交争的理论,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果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病理的结果,而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例如,痰饮和瘀血,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导致其他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种病因和病变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 病机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而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斗争的结果,邪气对人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气血功能紊乱,并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病机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病机学是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从而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中医病机学认为,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疾病发生时·,各脏腑病变按一定规律互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 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 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 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 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 咙痛、鼻塞和流涕。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 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 常功能; 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 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 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在临 床应用中的重要性。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为中医提供了独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 特认识 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有着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用 于揭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深入研究,中医学认为,疾病的 发生不仅有外在的原因,还有内在的机制。本文将就病因病机学说揭 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进行论述。 一、病因学说 中医学中的病因学说包括了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两大类。外因主要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内因则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机体失藏等。 在中医学中,强调了病因的多端性和综合性。中医认为,人体与外 界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 是单一因素所致。因此,对于治疗疾病,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 别病因,找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二、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中医认为,外因侵袭导 致的疾病进一步需要内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展。病机学说主要涉及到 了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病因所致的机体变化。 根据病机学说,中医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初 始阶段,机体对病因的抵抗能力较强,此时症状较轻,若能及时干预,

往往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另外,中医也强调病因所致的机体 变化,例如气机紊乱、阴阳失调等。 三、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 基于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认识。 首先,中医强调了病因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中医不仅注重分析 病因,还注重分析机体对病因的反应。中医认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 的机体中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于每个患者来说,中医都需要 根据病因和机体反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强调了治疗疾病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中医认为,治 标是通过调节病机来消除症状,而治本则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平衡来 达到康复的目的。中医通过诊断得出这两方面的信息,并通过针灸、 中药、推拿等疗法来实施治疗,以全面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此外,中医倡导预防为主,注重提高机体的自身抵抗力。中医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最好的防病方法。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提高 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中医治疗中,心理因素也被纳入考虑。中医认为,人的心 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通常会 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并根据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以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学通过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中医的治疗方式注重由内而外,综合调节,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通过对疾 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中医 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 辨证、病因辨证等内容。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病因病机 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一、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方法。其中望诊是通过观 察患者的面色、目赤、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因病机;闻诊是通过 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等症状来进行初步诊断;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病史,进一步掌握病因病机;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 脉搏来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这四种诊法相互结合,能够全面准确地 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分析提供必要的资料。 二、病机分析 病机分析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环节。病机分析是指通过病因的影响,导致人体失调,从而产生疾病的机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 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通过对这些病因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具体的病机,为中医治疗 提供依据。 三、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 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协调人 体生理功能。病变导致经络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最终发展为疾病。通过对六经辨证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四、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中的关键环节。病因辨证是指通 过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外 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包括外感、饮食不当等,内因主要包括 情志、饮食等。通过对病因的辨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因,从而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 疗的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辨证和病因 辨证等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也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 优势,共同推进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中医病机学

中医病机学 中医病机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通过观察、辨证、诊断和治疗,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中医病机学的核心观点是病从本体而起,病机是疾病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医病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脏腑经络,它们是人体内部运行的重要组织和通道。中医病机学认为,脏腑经络的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源,病机是脏腑经络失调的表现。脏腑经络的失调可以表现为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湿热瘀滞等,这些病机可以通过脉象、舌诊、面诊等方式来观察和诊断。 中医病机学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念,认为疾病不仅仅是某个脏腑的问题,而是整个人体内部环境的失调。中医病机学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病机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六经、卫气营血等。六经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它包括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经络。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联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卫气营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免疫功能、气血运行和营养供应等重要功能。 中医病机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医生通过观察病人

的症状、询问病史、检查脉象和舌诊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机,然后根据病机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病机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病机学的研究还有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一方面,中医病机学的理论较为抽象,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应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医病机学缺乏科学的解释和验证,有时难以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因此,中医病机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提高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病机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通过观察、辨证、诊断和治疗,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中医病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脏腑经络,它们是人体内部运行的重要组织和通道。中医病机学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病机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完善理论。

黄帝内经中的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

黄帝内经中的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其中,病因病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病理学的基础。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的关系。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病机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是指外界的各种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火等。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异常情况,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表现,如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病理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机制,如气血运行障碍、阴阳失衡等。 二、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的关系 病因病机是中医病理学的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它以病因病机为基础,通过观察、诊断和治疗,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病因病机是中医病理学的理论基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病理学的体系。 病因病机的研究是中医病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研究病因病机,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病因病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病因的分类、病

机的变化规律等。通过研究病因病机,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病因病机的应用是中医病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病理学通过 观察、诊断和治疗,将病因病机应用于临床实践。通过观察病人的症 状和体征,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指导治疗。通过诊断病 人的病因和病机,可以确定治疗的方案和方法,提高治疗的效果。通 过治疗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黄帝内经中的病因病机理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病因病机理论。黄 帝内经将病因病机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病因病 机体系。 黄帝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有关。阴阳是宇宙 万物的两个相对统一的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 的正常生理功能。当阴阳失衡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疾病就 会发生。黄帝内经将疾病的发生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种类型。外感 病是指外界的有害因素侵入人体,如风、寒、湿、热、火等。内伤病 是指人体内部的异常情况导致疾病发生,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 累过度等。 黄帝内经还将疾病的发展分为六经病和脏腑病两种类型。六经病 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传导路径,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关于人体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变化机理的学说。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说在春秋时已露端倪,而到战国时则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1、病因学说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秦国著名医生医和为晋侯治病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等六种天气现象的太过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医和的“六气”病因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之滥觞。 《五十二病方》中有一些关于病因的记载。例如,该书认为外伤所引起的“痉”证是由于“风入伤”(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36、40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引起的;“婴儿索痉”是因“产时居湿地久”(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36、40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即感染湿邪所致。此外,《五十二病方》所提到的病因尚有犬或狂犬咬伤、毒蛇和其它毒虫咬伤、植物中毒、寄生虫等等。 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病因认识更为拓宽和加深,已从天气现象、个人生活环境、饮食劳作、生活习惯、精神情志、社会环境等多角度探索病因,由此形成了更为科学的病因学说。这种病因学说在战国诸子著作中也多有涉及。例如《韩非子·杨权》云:“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 。(《韩非子》卷二,1123页,《二十二子》本)。 《内经》对病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经》卷七,71页,商务印书馆。)。概括了《内经》病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对于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内经》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包含了关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和解释。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形成的原因,病机则是指导致疾病发展的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病因 病因是疾病形成的原因,中医将其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外因 外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当人体受到这些因素的侵袭时,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七情则是指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绪,当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时间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也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内因 内因主要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即人体自身遗传的因素,包括体质、先天禀赋等,如果先天体质较差,则易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后天则主要是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如果不注意调节和保养,也会导致疾病出现。 二、病机

病机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主要涉及到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变化。 1. 脏腑 中医学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病理变化往往与脏腑有关,比如心包炎就是心脏 功能异常引起的;肝病则是肝脏功能失调导致的。中医通过观察脏腑 的病变,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2. 气血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人体内运行 着并相互关系密切。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血瘀会导致气血不畅,产生疼痛和其他病理变化。 3. 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们是相对而言的,也是互为根本的。 当人体阴阳失衡时,就会发生疾病。比如阳盛则会出现发热、口渴等 症状;阴虚则会出现口干、消瘦等病理变化。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治 疗的关键。 三、应用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 病因的把握,中医医生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发生的 可能性。而对病机的理解,则可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促 使疾病恢复健康。

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在中医学中,病因指的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因果关系等。本文将对中医学病因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一、内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内部原因。在中医学中,提到的内因多与人体的脏腑和气血相关。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等都可能成为疾病的内在原因。例如,中医学认为肝火旺盛是由于肝脏功能失调导致的。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针对内因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外因 外因是指人体外部的因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外部原因。中医学将外因分为六淫和七情。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是指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七情则是指喜、怒、思、忧、悲、恐、惊,是指人的情绪变化。中医学认为,外因侵袭人体,破坏人体的平衡状态,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引发感冒等疾病。 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病因与病机之间的联系。中医学认为,病因是疾病的根源,而病机则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病因能够影响病机的生成和演变,不同的病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病机。因此,针对病因进行干预能够调整病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病因与病机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中医学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叙述、嗅闻患者的

气味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等,来判断病因与病机的关系。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学可以达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总之,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可从内因、外因和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中医学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通过针对病因和病机的调理,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目的。这种独特的病因观在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这些理论的探究与应用,让中医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学科之一。 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机制,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根本不同,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环境、情绪、遗传等均可引起疾病,但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障碍等身体失调状态。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通过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达到治疗效果。举个例子:经期不调,中医认为是气血失调、经络淤滞所致,因此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从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入手,治疗经期不调。 在辨证论治中,中医强调的是因病施治、因人制宜。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体内表现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望、闻、问、切。望就是观察,从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闻则是听,从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方面了解其情况。问是询问,通过与患者交谈深入了解其病情。切则是诊脉,观察患者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能够精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征,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式进行调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认为药食同源,一些常见食物中具有调节身体的作用,例如红枣、姜、蒜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身体的保护和调理。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不断完善和修正的,中医界的传承者们不断挖掘中药的性能和用法,并将现代科学的成果,如病理、生理、生化学等,应用到中医理论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总之,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不同于现代医学只注重对症治疗,中医则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环境来治疗疾病,赢得了许多患者的信任和拥护。虽然中医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不同,但它的治疗效果已经被广泛验证,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中医 病因学

第七章病因 病因概念和分类: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原因,称之为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有一定表现形式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一种完整过程。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特定因素。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与痰饮、瘀血、结石等。 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条件两方面因素,两者在疾病发生中所起作用不尽相同。致病原因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并且赋予该疾病特征性各种因素。条件是除原因以外,与病因同时存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有关因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因素与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学说。 根据邪正交争理论,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变化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因果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病理结果,而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致病原因。例如,痰饮和瘀血,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可作为新病因,导

致其他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种病因和病变因果关系,是通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 对于病因分类,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提出不同分类方法。如《黄帝内经》阴阳分类法,汉·张仲景、宋·陈无择三因分类法。阴阳病因说,把风雨寒暑等外来病因归属于阳,把饮食喜怒等内生病因归属于阴。张仲景按传变把病因概括为三个途径,把经络受邪人脏腑归为内所因,病变局限于浅表归为外所因,房室金刃虫兽伤归为其他病因。陈无择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把六淫外感归为外所因,七情内伤归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归为不内外因。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三因学说”,对病因分类比较系统、明确,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古人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分类方法,对临床辨证确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章根据疾病发病途径与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病因,以与其他病因四类。 中医病因学特点: 1.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与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因此,中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环境,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功能联系起来,用整体、联系、发展观点,来探讨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作用。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统一整体观指导下,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辩证地探讨了气候变化、『饮食劳倦和精神活动等在发病过程中作用,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理论基础。如肝属木,在四时应春,在六气为风,在五味为酸,在志为怒,在体合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