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中

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

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

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

物发展的规律。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

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

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

废物的清除物。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脏器是

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

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

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治疗上,中

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

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

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与和谐,追求治本的方法。这些基本理论

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 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气血的运行

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 平衡。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 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中医将脏 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 联系。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 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 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 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常通过 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 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些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疗效显著的重 要原因。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疗效 和治疗机制,为保护和传承中医宝贵的医疗资源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 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以 及治疗学等内容。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中医强调阴 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此外,中医还注重个 体差异和辩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二、中医的医学原理 中医的医学原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 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而 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津液失衡。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中医的 诊断与治疗,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经 络的运行来实现。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指导中医疾病分析与治疗的关键,强调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程的演变。 三、中医的诊断学 中医的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望诊是通过观察患 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 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

病史以及一些特定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 搏进行触诊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四、中医的治疗学 中医的治疗学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中药治疗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的药物成分来调整 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津液的运行。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 人体的生理功能。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达到治 疗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 供了理论基础。它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中医的独特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西医不同 的疾病防治方式,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复杂病症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 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诊断学与治疗学等内容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理论指导。通 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 治疗原理,为中医的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体系和方法。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是构成宇宙和人体的两个对立又统一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中医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相互制约、相生相克。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归类于五行,以调节五行的平衡来实现治疗和预防疾病。 3.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理论强调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调节。其中,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气的流通与调节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血液则是滋养和输送氧气养分的载体。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四诊法和辨证论治。 1. 四诊法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中医将疾病根据其表现特点划分为不同的证候。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1. 草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中药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为基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和扶正祛邪来治疗疾病。中药有单味药和复方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配伍和剂型。 2. 针灸 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以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针灸具有独特的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推拿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 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与证的区别) 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 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 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 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 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 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 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 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 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 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宇宙中一切事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等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 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 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递相克制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 “所胜”。 五行相乘乘,凌也,即欺负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绪论 一、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宏观整体练习,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科学。 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 整体观念,主导思想; 阴阳五行,论理工具; 脏腑经络,理论核心; 辨证论治,诊治特点; 中医理论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基础: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子百家—社会基础; 长期医药知识的积累—神农尝百草—医药实践基础; 对人体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技术基础;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方法: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体的完整性的认识。 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结构上不可分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体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病:具有一定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预后转归的病理过程。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 症即症状与体征。症状为自我感觉的不适,体征为客观表现。 辩证: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治则治法的过程。 辩证——论治的前提基础;论治——检验辩证。 同病异治:同种病,因人因时因地因阶段的不同,故证候表现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候,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与体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独特的观点与方法。本文将探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系统。中医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并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方法是调整身心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阴阳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正常的人体功能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解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理论基础。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在自然界和人体组织中的相互作用与制约,形成了中医对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解释和诊断治疗的方法。 三、经络理论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传输气血,并连接体内各个器官组织。中医师可以通过检查和调理经络,了解病情和治疗疾病。经络理论也是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

础,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诊、脉诊等多种信息,分析疾病的病机,找出病因所在,并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中医的治疗并非简单地控制或消除症状,而是通过调整 人体的机能、恢复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与预防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包含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等重要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 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今天的现代医学中,中医 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也逐渐受到了认可和应用,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内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讲述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根据史书记载,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黄帝是中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独有的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负责运输气血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的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联系。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症状表现。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情。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注重综合分析,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草药疗法等。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分为中药饮片和中药煎剂两种。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治疗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疗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来治疗疾病。 中医概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内容。通过学习中医概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后续的中医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中 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 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 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 物发展的规律。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 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 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 废物的清除物。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脏器是 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 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 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治疗上,中 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 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 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与和谐,追求治本的方法。这些基本理论 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中医学的四大学说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有四种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1.阴阳学说: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4.经络学说: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

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

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地方特色。它倡导“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理念,追求整体 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不仅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还 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 个方面,探讨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一、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多个方面。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最基础的理论,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阴阳是 相对的两面,代表物质和能量、负面和正面、内在和外在等对立 统一的概念;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它们 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反映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过程。根据阴阳五 行的理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细胞都有自己特定的阴阳 属性和五行属性,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过程。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它认为人体包括汗、涕、津、血、精等多种体液。其中气是最为重要的体液,它是人

体内外交流的媒介,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血则有滋养营养、携带氧气等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经络学说指的是人体内部一套复杂的致密通道网络,贯穿全身各个部位,起到供气血、调节阴阳、调整身体功能等多种作用。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最为独特的一部分,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指导中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进行针灸、推拿、捶打、罐疗等手法治疗。 脏腑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这样一套功能体系,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胆等多个器官组织。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特点和生理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突破了现代医学中种种限制,注重个体化治疗策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基本概念 1.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中医治疗强调以整体为基础,以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2. 中医的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表达了事物之间相对而又统一的关系。中医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功能、病理状态等归纳为阴阳两个方面,通过调节平衡它们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3. 中医的气血学说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之一。气和血在人体内相互贯通,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强调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平衡,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中医基本理论 1. 中医的病因学说

中医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强调内因是疾病形成和发展 的根本原因。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气血失调、情志失调、饮食不节 等有关,通过调节病因来治疗疾病。 2. 中医的诊断学说 中医诊断分为辨证和辩证两个步骤。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 法去观察病症、听取患者叙述、触摸脉搏等方式来确定疾病的特点和 病情。辩证是指通过综合辨证的结果,对病情作出分析,找出调节的 方法和药物。 3. 中医的治疗学说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拔罐等物理治疗方法。 中医除了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了整体调节、平衡的效果,通过改善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基本方法 1.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可以 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治疗疾病、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 2. 针灸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是起源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中医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它的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中医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

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中医的理论学说 1.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2.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代表的是五种属性,而不是五种物质。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

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中 医基本理论作为中医学的基石,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应用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医基本理论的起源、核心概念、诊断 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基本理论的起源 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古代的医药经典, 如《黄帝内经》和《难经》,为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和发展提供了宝 贵的文献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源流。它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则,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 二、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 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相对而言的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方面 构成的。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指的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如寒热、 内外、上下、虚实等。中医通过调理阴阳的平衡来维持人体健康。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 内部的现象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即金、木、水、火、土。五

行学说描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观察五行之 间的相互制约和相生关系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方法。 3.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中医基本理论中关于生命能量的重要概念。气指的是生 命活动的能量,包括外界的气息和内部的气机运行。血、津、液分别 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液体,如血液、津液、体液等。中医认为,气血津 液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三、中医基本理论的诊断方法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其中,望指的是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 程度;闻指的是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获取有关疾病的 信息;问指的是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病情、病史等;切指的是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态。 四、中医基本理论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手段为主。中药治疗 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中医学另一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促进病症的缓 解或康复。推拿手法则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方式来调理人体的经络和 内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学中医需掌握的一些基础理论

学中医需掌握的一些基础理论 《内经》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这句话阐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其又称作“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中医关于天人圆运动机理的关键。其内容主要包括天人阴阳、五行、六气、脏腑、气血等。 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事物原始状态,包含阴阳二气,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作用衍生万物。《阴阳应象论》:天为阳,地为阴。阳气阴气升降不息,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把握阴阳为治病的根本。地气(浊阴)上升而为天气云朵(清阳),天气下而为雨化为地气。人体来说,清阳疏泄主上主表,从面部五官出来、宣发腠理、充实肌肉,浊阴封藏主下主里,藏五脏精气,归六腑化糟粕二便排出。寒为阴,凝结成浊阴,寒极可生热。热为阳,热散而化清阳,热极可生寒。脾不升清,则谷之清阳之气在下与浊阴混杂为清稀谷物不消化的粪便。胃气逆上,则谷物之浊阴不降,则上腹部胀满不适。水静为阴,火躁为阳。味为阴,气为阳。味厚阴成形,形厚则气旺,阳气旺降而生精、生形,精、形又可化气。因此,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味太过各泻其脏腑之形质、阴精,阳气亢盛则生火,阴精承之而精伤,故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说。气味辛甘发散之气为阳,酸苦涌泄之气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走泄,味薄则疏通,气薄则发泄皮毛,气厚则发热助阳。阳胜生热则阴病,阴胜生寒则阳病。阳性化而成气,阴性静而凝聚。形质本阴受寒阴盛则气血凝滞而肿,若寒极气伤则痛。气本阳受热则阳盛内郁化火则痛,若热极形伤则肿。(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人之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以气不以质,成质则不能生克。木火土金

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学说,也是中医的思想方法,它贯穿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性能、药理和预防医学等各方面。 阴阳的基本意义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是机动的代名词,如静动、水火、虚实等等。阴阳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互相对抗的,又是互相联系的。中医即以“阴阳”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等问题,因而指导诊断和治疗。人体有阴阳,自然界也有阴阳,内部之间和内外之间的阴阳均维持平衡,就是健康;反之则成疾病。治疗的原则,就在于调和阴阳,恢复平衡。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以它来作为人体及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归类方法,并以推演彼此间相互联系及变化。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了诊断和治疗。 “阴阳”说明事物的矛盾统一性,“五行”说明事物的联系及变化。他们是不能分离的,互补不足的,二者合一,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 2、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等内容。经络使机体内外脏腑组织之间取得协调,使机体能适应周围环境。经络之气失常时,外邪可以由经络而内传;由于经络的联系,体表病变可以影响内脏功能,内脏的疾病也可以反映到体表来。因此从经络可以协助诊断,推求病因部位。在治疗上药物也按作用性能归纳与各经,有利于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更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最近以仪器进行皮肤电阻、电位、温度等测定,来研究经络学说的工作日趋发展。 3、营卫气血 (一)生理范畴方面:指人体的营养作用、卫外机能和气血循环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展开全文 中医基础理论 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

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二、藏象学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