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53)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53)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53)

作者:潘长宏

2022年10月26日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原文-53】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译文-53】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

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皮肤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黄帝内经释义-53】

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从而体现了《内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体应当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并且达到机体与自然界变化的相互协调而养生调神。

人的五脏通应于四时,一旦违逆,则内伤五脏,并且在下一季节

发生不同病变。这在上述条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内经》中有关顺四时变化而积极调整情绪、作息从而达到保养身体的观点,为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后人多有所发挥,并在预防养生以及病人病后调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黄帝内经53-应用研究】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冬时,拥炉熏衣,啗炙炊煿成积,至春发泄。体热头昏,壅隔疫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三伏内腹中常冷时,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平居檐下、过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著头皮,当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

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用咽以泄之。

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下利进汤散以助阳气。又若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生绘鸡猪、浊酒陈臭、咸醋黏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蚱酱之类,若风气、冷病、痃癖之人,亦不宜食。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21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

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肉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不可早出,以犯霜威;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肉面馄饨之类。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23

原文: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日:其中于阴,奈何?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此故伤脏乎? 岐伯答: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人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翻译: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分别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相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像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外邪侵袭人体时,有的侵袭于阴经,有的侵袭于阳经,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是在头面部。邪气侵袭人体,往往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有虚可乘的时候,如用力劳累之后,或因吃饭而出了汗,以致腠理开泄的时候,容易被邪气所侵袭。由于足三阳经的循行通路,都是由头至足,自上而下的。所以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顶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如果外邪并没有侵入头面部而是直接侵入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以及在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侵入上述三阳经而在其各自所属的循行通路上发病。黄帝问:外邪侵袭阴经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外邪侵入阴经,通常是从手臂或足胫的内侧开始的。因为在手臂和足胫的内侧这些地方,皮肤较薄肌肉也较为柔润,所以身体各部位都同样感受到风邪,而这些部位却最容易受伤。 黄帝问:外邪侵袭了阴经之后,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吗? 岐伯回答说:身体虽然感受了风邪,却不一定会影响到五脏。由此而言,外邪侵入阴经后,若是五脏之气充实,即使有邪气侵入了,也不能够停留,而只能从五脏退还到六腑。因此说阳经感受了邪气,就能直接在本经上发病;而阴经感受了邪气,若是脏气充实,邪气就会由里出表,流传到和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而发病。

黄帝内经:素问第53章 刺志论

刺志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翻译】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原文】帝曰:如何而反? 【翻译】黄帝又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翻译】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饮食不进而气反盛的,都是反常现象;脉搏盛而血反少,脉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现象。 【原文】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翻译】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受了寒邪的伤害。气不足而身发热,是受了暑热的伤害。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由于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之故。饮食虽少而反气盛的,是由于邪气在胃和肺。脉搏小而血多,是由于病留饮而中焦有热。脉搏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且汤水不进之故。这些就是形成虚实反常的机理。 【原文】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翻译】大凡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表现为热象;气虚的多表现为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54

原文: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半夜发脏病最平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恈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翻译: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己日;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慧,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肝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即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己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52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翻译: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儒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愤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一、素问 1.《五运行大论》 “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 “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 “至真者,道也。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 “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 “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

于心。” 7. 《玉机真脏论》 “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 “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 1.《本神论》 “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 “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 “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4.《五癃大论》 “五脏藏精,精出则足,足则行,行则温。故骨节光滑不疼,身体柔中不拘,此为气之和也。” “刺法:上刺而灸,下刺而针。” 5.《五十营》 “天气上行,犯七窍,中则为头,外则为项。” “草木之类,以五常为纲,而万物可知也。”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学中的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 》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 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 读参考!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 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 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 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 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 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 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 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 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 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 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 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 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 灵枢篇第一·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别本作尖)如釐(别本作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 第1页共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55

原文: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疏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千,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经有必血掉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形色气呼药的象数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翻译: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胁部支撑胀满,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阳郄穴出血。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 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 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

之间。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 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 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请问真人之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呢?” 岐伯回答说:“道是不可以空虚寂静地生活的,空虚寂静则失 去生命之根本。所以生命根本是天地,天地是阴阳,阴阳是五行,五行是万物的纲纪。因此,生物需要活动,并适应着水火的温度,这样就可以无疾病地生长发育了。” 这段原文通过对上古时代真人与现代人行为的对比,说明了人们现代生活中忽视了自然规律,导致疾病的发生。岐伯的回答则提到了道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的原文和相应的译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篇一:《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它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8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黄帝内经》原文采用古文体系,有些篇章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读懂。在阅读原文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和古文阅读能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原文的注释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译文。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对于《黄帝内经》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现代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现代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也更能真实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内涵。 总体来看,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要点分析: 本文侧重介绍《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别从原文和译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用词正式、

知识性强,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为一本古代文献,我们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该书写成于几千年前,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汉字功底。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中的术语和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理论和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不同版本和不同译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版本和译本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阅读时需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版本和译本,以避免误解。 总体来看,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文献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版本的差异,以便更好地领略其深刻的思想内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第一册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更多介绍 1、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

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第一、二篇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