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B.F. 斯金纳(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 1990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成为行为主义的领

袖。.\&m2T"~-G'p6M-H;}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斯金纳在机械制造方面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他有制作复杂小玩艺的嗜好。斯金纳在一份简历中回忆到:“我总是在做东西。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我曾经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平易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

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在哈佛大学研究老鼠时,他对所用的装置做了一些重要的修改,制成了一只迷箱,后来这种箱子在研究中广为应用,并被称作“斯金纳箱”。这种箱子的基本形式是一只可以让白鼠舒舒服服的呆在里面的小笼子,一面的箱壁上有一根横杆,恰巧装在一只小食盘和喷水口上面。老鼠在笼子里面爬来爬去,当它碰巧把前爪放在横杆上并压下它时,一粒饲料会自动落下到食盘里。笼子外面连接的一些设备会自动的在移动纸带上画出一条线,一分钟一分钟的记录下压下横杆的次数,从而记录老鼠的行为。这比桑代克的迷箱方法先进了很多,更容易收集数据,实验者所作的工作也更为简单、容易,他们不需要时时盯着老鼠,更不需要在横杆压下时及时的递送饲料,而只需要查看纸带上的记录就行了。.a,k0N#[;B${%j(`;I8K

斯金纳还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I%i-v(v$n#R

斯金纳还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在他的领导之下,新教材开始编制,教学机器也在各大中学校广为应用,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

中国口吃人社区::西安顶呱呱口吃俱乐部官方社区i$k9c(c3n$G5u1k 斯金纳在各个领域推销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提出了塑造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地利用奖惩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作出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矫正技术仍然在心理治疗领域广为应用。

&c7U'?;g9V:W5G

斯金纳还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其名著《沃尔登第二》一书中,他描述

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来进行严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孩子们要被训练成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幸福。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尤其热衷于阅读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正根据《沃尔登第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F*M$K6[!e

4J7B(e#B

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 科学家英雄,普洛米休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 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斯金纳在自己习得的,有很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生的S -R 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解释那些经历了类似于从“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发射”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过程的发射行为。但是,人类的行为并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多行为,例如吹口哨、走路,就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它们也不具备巴甫洛夫所谓的条件反射的种种条件。首先,没有任何一种刺激物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吹口哨的“非条件刺激物”,吹口哨并不是一种“非条件发射”;其次,人们吹口哨或走路并不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有时候根本是自发的动作。平易成功心理

因此,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因此,他把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而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2p+g8J&~8\)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4k3E)u"V

1 .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X8R/O+v6?

所有的应答性条件反射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S — R 。S 在行为的形成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非条件刺激而出现。例如,要想让狗对铃声形成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就必须在每次出现铃声之后紧接着向食桶中倾倒食物,这样持续多次,狗才会形成对铃声的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另外,条件发射的分化、消退也都取决于铃声和食物以何种方式结合,如果只给铃声不给食物,条件反射很快就会消退,以后即使再给铃声,狗也会认为是在欺骗它,不会再分泌唾液了;同样,如果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给狗食物,不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不给狗食物,狗就学会了区分高频和低频铃声,只是当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才分泌唾液。巴甫洛夫认为,非条件刺激物必须紧接着条件刺激物出现,而不能在反射行为作出之后才出现,在反射行为之后出现的非条件刺激物根本不起任何作用。.]0H$u1[+I4K

然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刺激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但不是S -R (刺激-反应),而是“反应-强化”,在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2 .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口吃人社区::西安顶呱呱口吃俱乐部官方社区8A ~&I4h H+o

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人们重视的是反应前的刺激而不是反应后的结果,没有人关心反应以后会得到何种结果,因此“强化”在这类反射行为中没有任何意义;但在操作性

条件反射行为中,强化才是最重要的。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作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作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作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前的刺激导致决定了行为的保持或消退。y3k,n7d:k

在斯金纳看来,人和动物并没有两样,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哪些行为会得以保持,哪些行为最终会消失,都取决于这些行为的后果,取决于人们做出这些行为之后是受到了奖励还是惩罚。因此,培养人们的行为习惯只需要不断的应用奖励和惩罚来进行控制就足够了。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实验者首先观察被试的全部行为反应,然后对其中的部分行为反应进行奖励,忽视其中那些实验者不希望保留的行为反应,通过不断的奖励、强化而塑造出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行为模式。利用这种方式,斯金纳曾经成功的教会了鸽子打乒乓球,甚至还教会鸽子在一架玩具钢琴上弹一支曲子。

下面,我们以斯金纳教鸽子啄彩色圆盘为例来说明具体的操作过程:在一只斯金纳箱里,在一面箱壁上某个地方嵌上一个与与箱壁平齐的彩色小塑料圆盘,训练的目的是让鸽子啄这个彩色圆盘而不是箱壁上的其他任何地方。一开始,只要鸽子在箱子中的任何地方朝盘子这个方向稍微转动身体就给鸽子喂食,这样,多次强化以后,鸽子朝这个方向转动的频率就会提高,到鸽子经常做出这一行为时,我们就提高要求,不再满足于这一行为了;这时候,我们只对鸽子转向圆盘这个方向时才予以强化,给鸽子喂食,由此强化鸽子的行为,等鸽子达到要求后再提高要求,最后,只有当鸽子啄向圆盘时才予以强化,多次强化以后,鸽子就学会了啄圆盘,行为塑造就完成了。;_ 按照这个方法,还可以塑造很多更加复杂的行为反应,马戏团的动物就是用这种方式训练成功的,还有人利用这一方法教会一只兔子捡起一枚硬币含在嘴里,然后扔进一只小猪储蓄罐里;也有人教会了一口猪打开电视,捡起脏衣服扔进一只大篮子里,以及

用吸尘器打扫房间。平易成功心理网+i"_%M0D;{)M

斯金纳将行为塑造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对一些精神和情感疾病的治疗起到过不小的作用。他认为,通过奖励可以重新塑造精神病人的行为方式。他和两位研究生从四十年代首次开始实验尝试,后来叫做行为矫正法。他们在波士顿附近的州立医院进行实验,如果病人做出合适的行为,例如自愿进食、自我修整或者协助整理房间等等,就会得到一些奖励,如糖果和香烟,或者得到一些特权,比如自由选择进餐地点,与医生交谈、看电视等等。

行为塑造的方法后来传播到了许多精神病院和感化院,现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广为应用,但是,精神病医生们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对严重的精神病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是,这是一种昂贵的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家庭教育中,虽然对于塑造孩子的行为很有效,但却显得过于严格、没有人情味,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严格的按照行为塑造的技术来实施对孩子行为的控制,因此,它只能作为多种手段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斯金纳在自己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生的S-R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解释那些经历了类似于从“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发射”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过程的发射行为。但是,人类的行为并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有很多行为,例如吹口哨、走路,就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它们也不具备巴甫洛夫所谓的条件反射的种种条件。首先,没有任何一种刺激物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吹口哨的“非条件刺激物”,吹口哨并不是一种“非条件发射”;其次,人们吹口哨或走路并不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有时候根本是自发的动作。因此,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因此,他把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而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

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字串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字串5

1.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所有的应答性条件反射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S—R。S在行为的形成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非条件刺激而出现。例如,要想让狗对铃声形成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就必须在每次出现铃声之后紧接着向食桶中倾倒食物,这样持续多次,狗才会形成对铃声的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另外,条件发射的分化、消退也都取决于铃声和食物以何种方式结合,如果只给铃声不给食物,条件反射很快就会消退,以后即使再给铃声,狗也会认为是在欺骗它,不会再分泌唾液了;同样,如果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给狗食物,不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不给狗食物,狗就学会了区分高频和低频铃声,只是当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才分泌唾液。巴甫洛夫认为,非条件刺激物必须紧接着条件刺激物出现,而不能在反射行为作出之后才出现,在反射行为之后出现的非条件刺激物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然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刺激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但不是S-R(刺激-反应),而是“反应-强化”,在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2.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人们重视的是反应前的刺激而不是反应后的结果,没有人关心反应以后会得到何种结果,因此“强化”在这类反射行为中没有任何意义;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中,强化才是最重要的。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作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作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作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前的刺激导致决定了行为的保持或消退。字串3

斯金纳箱

研究操作条件反射的仪器。因由B.F.斯金纳创造和使用而得名。斯金纳箱高约0.33米,长方形,一面是单向玻璃,以便于观察动物而不惊扰它,其底部是金属网,可产生电击。箱内有照明小灯,并有一根连接着食物台的杠杆或一块踏板(见图)。将饥饿的动物放到箱里,当它偶尔按压杠杆时,便可得到一点食物,以此建立操作条件反射。实验者通过改变实验程序,就可以改变动物的行为模式。

斯金纳箱(Skinner box)

创始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

实验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实验内容: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 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斯金纳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也许是最激进的一位,他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这不仅是因为他漫长的学术生涯给心理学以持续、长期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坚持行为的实验分析方法发展了一套

理解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并将它推广应用到教学和社会控制中。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新行为主义者的最明显的地方。

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04—1990)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城镇,并在那儿度过他的童年和中学时代。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他进入了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从事写作,但两年后他便觉得“没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说了”,于是考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改修心理学。1931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相继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1947年他受聘重返哈佛大学,担任该校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斯金纳一生兴趣广泛,著述甚丰。其最著名的论文有《鸽子的“迷信”》(1948)、《学习的理论是必要的吗?》(1950)、《怎样训练动物呢?》(1951)、《行为的实验分析对作为整体研究的心理学的贡献》(1953)、《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1954)、《五十年的行为主义》(1963)等。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7)、《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这是两本详细阐述其操作行为主义体系的著作。《言语行为》(1957)是一本将操作行为主义原理用于解释人类言语行为的著作。《沃尔登第二》(1948)、《自由与人类的控制》(1955)以及《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皆代表着斯金纳将其操作行为主义原理应用于社会控制之中的思想。1974年斯金纳出版《关于行为主义》一书,为自己的行为主义立场和观点进行了辩解。

鉴于斯金纳对心理学所作的巨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奖励;1971年他获得美国心理学基金会赠予的金质奖章。一、心理学:描述行为的科学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应当是一门直接描述行为的科学。但是以往的心理学家往往在这一点上将心理学引入歧路。他们总是采取间接研究的方式,假定行为的一切特性存在于有机体内部,然后寻找证据证明这些被称为心理实体的东西。例如有关“自由意志”的东西,有关心的官能的假定,有关“自我”、“超我”和“伊底”的概念等等,莫不是被心理学家假

定或制造出来用以说明行为的概念。但糟糕的是,这些概念或假设皆无法予以科学的定义。

将心理学定义为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这一点应归功于华生。但华生的行为主义又包含了许多模棱两可的东西,而且华生也未能直接研究行为本身,而是致力于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看似客观科学,但实际上使心理学变成一门生理学。此后的新行为主义者为避免这一点,便假设有机体内部存在某种中介变量或驱力,并以此假设演绎出理论,这不仅不必要,而且其结果只能是引导人们从行为以外的东西上来寻求有关行为的答案。因为它们只能提供有关行为原因的解释和说明,无法分析和描述行为,无法预测和控制行为,况且这些假设的东西本身还需要予以说明。斯金纳认为,要研究行为,只需观察和研究行为本身,假设根本就是多余的。所以有人称他的行为主义为“没有有机体”的行为主义或“直线”行为主义。

要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描述行为的科学,就需要使用客观的方法找到决定某一行为的特定因素,以此来分析行为,并把决定行为的先行影响(即自变量,以S表示)与后继的行为(因变量,以R表示)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确定下来。如果用一公式来表示的话,那就是R=f(S)这一公式排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什么介于二者之间的中介变量的可能性。但是,斯金纳也承认某些条件,如过去形成的条件(以A表示)确定会改变R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它们是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第三变量”,如饥饿这一条件便直接影响了动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操作行为,只不过它既不是什么驱力,也不是什么中介变量,它仅仅是有机体的一组操作,完全可以从上次进食的时间这一实验变量和找到食物时的进食速度及进食量这一反应变量中观察到。所以R=f(S)的公式可以改写为:R=f(S,A)。

在这里,斯金纳否定了赫尔和托尔曼有关的驱力或中介变量的观点,认为剥夺有机体的进食纯粹是一种操作程序,这也反映了他激进的行为主义者的立场。

要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第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实验,通过设置和控制一定的实验情境,实验者操纵自变量,然后观察后继的行为变化。为此,斯金纳专门设计了一种类似于桑代克迷笼的实验装置,即斯金纳箱。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斯金纳依靠这种专门的实验装置,系统控制和分析了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总结了动物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所以他们这一套方法体系也被称之为行为的实验分析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斯金纳认为以这种控制得很好的行为分析方法,对单个被试进行研究而取得的资料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因而无须统计分析的方法就可以重复得到的结果,为此,斯金纳一派的人于1958年专门创办了《行为的实验分析》杂志。

二、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相应地,这两类行为具有不同的条件作用形成机制,即巴甫洛夫经典式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华生仅以经典式条件作用来说明一切机体行为,过于简单。既然人类的行为大多表现为操作性行为,所以斯金纳就着重研究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斯金纳利用斯金纳箱这个独特的实验装置,对白鼠的操作性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他以类似的方法对其他动物和人也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只不过,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例如,斯金纳箱里的饿鼠偶然地一按杠杆,便获得食物,而食物的强化使白鼠按压杠杆的可能性增加,如此一来,连续的食物强化使白鼠很快习得了按压杠杆的反应。

在这里,斯金纳并没有像桑代克那样,依据强化带来满意与否的效果来谈问题,也不强调练习的作用,因为练习至多只能增加接受强化的机会而不会提高速度。行为的关键在于操作及其强化依随。至于强化的作用,斯金纳也不赞成赫尔关于强化使内驱力降低的观点。他认为内驱力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操作,是影响反应行为的又一因素。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例如,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但是,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

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至于消退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50次左右。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所谓分化是指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一个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动物可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与消退一样,分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强化。例如,斯金纳在训练白鼠的压杆力量实验中,先是强化动物任何力量的压杆行为,然后制定一个较低的力量标准,只有超过这一标准的反应才予以强化,低于这一标准的反应便遵从消退原理而消退。此后逐步提高压杆力量标准,分别予以强化和不强化,如此可以训练动物以强力量做出压杆反应。可见,通过在反应的细微变化水平上实施强化,动物学会了特定的、表现出选择性的反应,最初的条件反应也就形成了分化。

分化原理经常被应用于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塑造中。斯金纳以此渐进法训练鸽子专啄一种红色圆盘,大获成功。人类个体也借此习得在特定的场合作出合适的反应,如在葬礼上低声说话、表情凝重等等。同时,这一原理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行为治疗中。

(三)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强化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如此重要,以至有人称他的行为原理为操作—强化学说。确实,斯金纳详细研究了强化物的种类、性质及强化的实施程度等问题。

1.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

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

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压杆反应,以逃避电击。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他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既然强化的效果总是增强反应,那么惩罚不应算是一种消极强化物。斯金纳指出,惩罚中厌恶刺激的安排与强化安排相反:呈现一个消极强化物或是取消一个积极强化物都可起到惩罚的作用。

2.条件性强化

所谓条件性强化是指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强化刺激反复匹配联合,那么它也具备了强化的性质,这与赫尔关于次级强化的概念是一致的。例如,在白鼠按压杠杆时,让灯光和食物同时出现,白鼠很快形成条件反应。此后同时撤除灯光和食物,反应迅速消退。此时,再安排白鼠按压杠杆,不给予食物而仅呈现灯光,白鼠的压杆反应增加。这表明,灯光已具备了强化性质。许多中性刺激都是由此而获得条件性强化的性质的。

应该指出,条件强化物的强化力量与相匹配的原始强化物的配对次数成正比。如灯光与食物的匹配次数越多,灯光的强化作用便增加。如果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许多原始强化物相匹配,那么该条件性强化物便具备了多方面的强化作用而成为一个概括性强化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金钱了,但由于它与衣、食、住、行等皆相联系、匹配,因而具有广泛的强化作用。斯金纳进一步指出,概括性强化物即使没有了赖以为基础的原始强化物相依随出现,效果也依然存在。

3.强化的程序

斯金纳细致地研究了强化的程序。鉴于实际生活中的个体行为并不像实验情境中的动物行为一样总是受到连续的强化,所以,斯金纳着重研究了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一般可分为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两种。固定强化又分定时强化和定比强化。

定时强化是指以反应时间而非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强化,如每隔3分钟或10分钟给予一次强化,人类的计时工资即是一例。实验表明,强化的时间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越快,反之亦然。此外,反应也随着接近强化点时间的长短而变得或慢或快,即反应之初,速度较慢,而接近强化时间点时,反应则加快。一俟强化之后,反应重新变慢,开始了下一个循环。

所谓定比强化,是指以反应的数量而非时间为单位来实施强化。如设定白鼠只有压杆每20次才予以一次强化,人类的计件工资即是一例。实验表明,如果强化比率的标准不是高不可攀的话,定比强化下的动物反应要快于定时强化下的反应。

斯金纳的研究还指出,如果使用非固定强化,即安排强化的时间间隔或反应次数不是以固定的标准出现,而采取变异的标准的话,这往往会克服固定强化的缺陷,而使得反应既稳定又均匀,而且难于消退。如果将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混合安排使用,则效果非常好。有关的研究可详见斯金纳和费尔斯特合写的《强化的程序》(1957)一书。

三、行为原理的推广与应用

斯金纳非常重视将他的行为原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于人类的许多实践领域中,诸如教学、言语行为、社会控制以及动物训练和心理治疗,这里主要介绍前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斯金纳对当时流行的课堂教学不满意,便运用他的操作强化原理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教学机器。该机器是一种台式机械装置,内置一教学程序,该程序是将一门学科内容分成一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一组知识项目,并以问题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次排列。学生只有通过前面的问题,才可以进行下一个问题或程序,这被称为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斯金纳希望以此程序安排和教学能培养我们所期待的反应,以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机器教学确实具有许多优点,不仅教学程序可以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师来编制,而且可使学生在每一步都获得及时强化,学生甚至还可以自定步调来学习。当然也有不足,最

主要的是机器教学无法取代教师的人格教育活动。随着50年代计算机的普及,程序教学很快与计算机联结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言语行为

斯金纳认为,语言是动物与人类的最明显区别所在。斯金纳坚持以他的操作强化原理来解释人类的语言。斯金纳认为,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它与其他行为反应一样,服从于操作强化原理,并且也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例如,婴儿最初发出的声音,受到妈妈的爱抚、肯定或否定,婴儿于是学会了单词和句子。之后,他说的每一个字或句子,都受到听众的强化或不强化或者惩罚,于是言语行为有控制地形成了。

〖JP3〗斯金纳还根据言语与强化反应的关系,将言语行为概括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四种类型(召唤、命名、形声、复合),并一一分析了它们的形成。但是,斯金纳的观点未能被语言学家充分接受,尤其受到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强烈否定和批评。乔姆斯基指出,几岁幼儿的语言已经极其丰富,这不可能是经由操作强化而一一形成的,而且事实上,幼儿的许多语言都是以往不曾说过的,根本不可能获得过强化。可见,语言的获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操作强化原理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三)社会控制计划

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原理应用于社会控制中,便是他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早在1948年出版的小说《沃尔登第二》中,他就提出了一个以操作强化原理进行社会控制,以建立理想的公社生活的设想。此后出版的《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又系统地阐述了他这方面的观点。

在这些著作中,斯金纳首先批评了人是自由、自主的这一观点。他认为人类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人类的一切行为皆由环境所决定。我们所说的自由不过是我们逃避环境中的厌恶性刺激的一种欲望而已。实际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风俗、文化习惯、宗教信仰,包括法律与教育都是一种控制,谁说它们是不必要的?只有承认这一现实,抛开

自由与尊严的假面目,并且积极选择控制,完善控制,才能达到人类幸福的目标。而为了选择科学的控制,完善控制,就必须使用行为技术,借助于行为科学的帮助。

斯金纳希望以行为科学的原理来进行社会控制,愿望是良好的。但问题是,谁是最后的控制者呢?控制者又是由谁来控制的呢?人类除了受控制的行为以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理念和有价值的东西?对此,斯金纳的社会控制计划未能作出说明。

四、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简评

斯金纳是杰出的当代心理学家之一。他严谨而富有生气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高度精确的实验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许多心理学家都将自己归入操作实验主义者之列。他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严格遵循科学的描述原则,使得他的行为主义体系非常精确、清楚,他对许多动物行为的研究也非常精细、彻底。他用不同于心灵主义的术语清楚解释了反应形成、表象等现象,他竭力反对研究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使得他的立场似乎比华生更加激进。可以说,他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预测和控制有机体行为的能力”。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回顾本世纪对学习心理学有重要影响的人们,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各十年。如果说在此以前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古斯里、托尔曼和赫尔分别依次以其理论统治了本世纪前60年的话,那么从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是斯金纳及其追随者统治了学习心理学的领域,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赫尔在50年代所达到的高度。

不仅如此,斯金纳的巨大影响超越了学术界。他孜孜致力于将他的行为理论应用于人类事务中,这使他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他的行为理论还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中,使得他的理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确实,“提到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人们不能不提到斯金纳,正如不能不提到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一样。”

首先,对斯金纳的最经常的批评在于他所宣称的心理学不需要任何理论。其实,不要理

论本身就是理论。斯金纳坚持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原因的立场本身就代表了他的理论倾向。其次,因为斯金纳坚持只有能够予以客观观察和实验证实的东西才可予以研究,这样将人们的主观事件摒弃在心理学的大门之外,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了解的,所以有人指出斯金纳研究的是空洞的有机体。第三,斯金纳以有限的动物行为研究(如按压杠杆啄键)推导出普遍的动物行为规律,并用于描述和控制人类行为,不免有过分简单化、片面化的嫌疑。此外,斯金纳的极端环境论忽视了影响行为的其他因素,如机体状态、脑损伤等。况且,机体状态与人的认知、情感等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忽视了这些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另外他以操作强化的唯一模式解释言语获得,令人难以信服。总之,斯金纳的体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仍有待探讨的课题。

五、斯金纳的学生:雷诺兹和特雷斯

在斯金纳致力于建立他的行为主义体系的同时,他的两个著名的学生雷诺兹和特雷斯沿着他的轨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尤其是他们对辨别学习的研究为斯金纳学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雷诺兹的突出成就在于他揭示并提出了行为对比效应。所谓行为对比是指这样一个现象,即“当两个刺激的呈现以相反的方向转移、移动和变化时,反应速度也相应变化。”雷诺兹安排了一个实验,让鸽子分别啄三种颜色的键盘(棕、红、黄)并各自予以强化。此后,只对红色啄键反应予以强化,而其他不予强化,于是鸽子专啄红色键盘的反应增加,行为对比效应发生了,即对一个刺激的反应予以较少强化,我们可以期待对另一刺激的反应予以强化会增加该反应。这一效应在人类行为上也有例证。禁止孩子在家里的无纪律行为具有加强孩子在家庭以外的错误行为的频率的效果。至于对比效应的作用机制,雷诺兹认为这取决于与两个刺激相联的强化条件。行为对比效应给人们进行行为训练所提供的启示是,惩罚在一定情境下并不必然消除行为,有时它甚至会诱发行为。因此要安排好惩罚的时间表。看来,雷诺兹为我们理解惩罚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观点。

特雷斯的突出成就在于他提出和以实验证实了无错误分辨学习的现象,这与斯彭斯的理论不同。他的方法是:在鸽子对正确刺激(S+)形成条件反应之前便引进不正确刺激(S -);S-的引进从极短的延续期和极弱的强度开始,逐渐增加直至最大值。更有意思的是特雷斯还以实验证实,无错误辨别学习可以迁移到对两个新刺激的辨别学习上。显然,特雷斯提出的无错误辨别学习与斯彭斯等的传统的分辨学习理论有明显区别。他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观点给人类行为训练实践提供的启迪意义在于,我们在训练个体的辨别反应时,可以采取比传统的消退方法更好的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教育实践、心理治疗及其他一些领域皆可以从中获得益处。

B.F.斯金纳1904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哈纳。虽然当时的萨斯奎哈纳是一个脏乱差的小镇,但斯金纳的童年还是在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家庭妇女。不过像当时的许多美国家庭一样,斯金纳的家里总有一些严格的、不变的“正确”标准,比如,每天晚上斯金纳要向父母道晚安后才可以去睡觉;每天早上把睡衣挂好后才可以吃饭等。可以想象,父母这些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判断对斯金纳的行为正好起了斯金纳后来所推崇的奖惩强化作用。

斯金纳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在机械制造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分。他热衷于建造各式各样复杂的小玩艺,比如他用废锅炉做成的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房顶上去;他做的竹蜻蜓可以飞上高空。他还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他载上天的滑翔机,并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都没有成功。或许正是这种动手能力促进了他后来的实证研究,造就了一位坚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行为的心理学家。

斯金纳的父亲一直想把他塑造成一名律师,但这一计划最终落空了,因为斯金纳立志要做一名作家,于是他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小的自由文科学校??哈密尔顿学院。在大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迷箱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实验箱,箱内有操纵杆、信号灯、食槽、电击网等装置,并做了如下 实验: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此实验说明白鼠将按按钮与奖励食物建立了联系,即掉落食物增加了白鼠按按钮行为发生的频率。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此实验说明白鼠将按按钮与停止电击建立了联系,即箱子通电增加了白鼠按按钮行为发生的频率。 实验表明: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二者的区别在于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再有行为,操作性行为是先有行为再有刺激。 二、强化理论 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三个概念:强化、惩罚和消退。 从上表可看出,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有正强化和负强化,行为发生概率减少的有正惩罚、负惩罚、消退。注意:区分负强化和正惩罚,摆脱厌恶刺激,行为增加的是负强化,而给予厌恶刺激,行为减少的是正惩罚。 【习题再现】 (单选)对于“戴罪立功”的人“从轻发落”,可以利用哪种规律解释( )。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心理学的背景 早期的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把意识和心理还原为行为,又把行为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刺激和反应最终又被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这种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受到大部分心理学家的批评。一位著名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吴伟士提出S--R公式过于简单化,认为人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驱力,二是机制。 机制是联结的结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如S--R,它是回答“怎么样”,但在机制之外,还有推动机制的原动力,这就是内驱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所以行为的研究应兼顾内在的条件,S--R应改为 S--O—R 这里的O指的是有机体。吴伟士提醒行为主义者考虑有机体内部条件。这一修改的行为公式启发了那些不满早期行为主义的简单化倾向,而又试图坚持行为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家。许多新行为主义者受到这一公式的启发,从而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 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是导致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又一原因。美国心理学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依据进化论,每一个物种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所以适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环境的适应乃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是环境适应的标志。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的问题上。新行为主义者大都以学习为研究的首要课题,提出了各色各样的学习理论。这也是区别于早期行为主义的特点之一。 2.哲学背景 新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间接证实原则影响了新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早期行为主义受到实证主义观点的影响,强调直接的经验证实,即强调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这种观点导致行为主义忽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而间接证实的命题也是可以接受的。新行为主义受到这种观点的启示,以间接证实的方式探讨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加入了有机体(O)。S-R变成了S-O-R。 在哲学方面,新行为主义的兴起受到操作主义的影响。操作主义的目标是使科学语言和科学术语更客观、更精确,使科学摆脱那些“虚假问题”,即那些不能进行实际观察和物理验证的问题。操作主义认为,任何科学发现和理论概念的效度依赖于达到那个发现的操作的效度。任何概念都只是一组操作,概念与相应的那一组操作是同义语。 行为主义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理论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07斯金纳 操作行为主义

第七章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3) 第一节斯金纳传略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是20世纪后半叶最卓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斯奎汉纳的一个温暖安定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早年在铁路局当绘图员,后来学习法律,在取得学位之前就通过了苏士哈那县的法科考试,挂牌当上了律师。他拼命追求荣誉,尽管他撰写的《工人补偿法》出过四版,但他心里总是抱怨自己一生碌碌无成。斯金纳的母亲聪明美丽、操持严谨、秉性忠贞。斯金纳的弟弟在十六岁时因患脑动脉瘤而夭折。 斯金纳在一所单幢校舍读完了小学到中学十二年的全部课程。可能是受到了玛丽·格雷芙兹老师的熏陶,斯金纳1922年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对艺术方面也有所涉猎。 因阅读了巴甫洛夫、罗素、华生等人的著作,而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的本科课程,斯金纳还是于1928年来到了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哈佛大学,他受到了波林(Edwin G Boring)和古典行为主义者亨特(Walter S Hunter)的影响。1930年,斯金纳获得了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一直工作至1936年。1936年,斯金纳成为明尼苏达大学的一名教员,无论在实验室研究还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出版了《有机体的行为》(1938)一书,确立了斯金纳在行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使他成为国内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1945年,他到印第安纳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并完成了《沃尔登第二》(1948),该书描述了在行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虚拟实验社区,这可能是斯金纳最广为人知的著作。1948年,斯金纳重返哈佛大学,进入他学术生涯中异常多产的时期。他建立了研究操作行为的实验室;与费尔斯特(Ferster C B)合著了《强化的程式》(1957)一书;他用自己的《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作教材给学生上课,解释行为的分析及其在精神病理学、伦理学、政府等问题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他的《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虽然招致了严厉的批评,但连续20个周都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中。①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斯金纳杰出科学贡献奖。同年,他被授予极富盛名的埃德加·皮尔斯(Edgar Pierce)教授衔。1990年,美国心理学会将首次颁发的心理学杰出终身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复习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复习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学习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3、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提出刺激---反应理论的基本观点: 1、行为是学习的依据行为是指有机体所说所做能直接观察到的机体变化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S—R)、它们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2、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即条件性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简单的条件反射反应和复杂的习惯反应之间的关系的部分和整体关系 3、学习原理学习规律(习惯形成遵循的规律): 频音律?:有效动作反应的次数越多就会越被牢固的保存下来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有效反应对联结的影响较大 影响学习的其它因素:年龄,联系的分配、运用,药物,动觉反馈 对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评价: 1、主张对心理现象和学习进行看得见摸得着客观研究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2、是极端的行为主义和环境决定论拒绝和排斥,对学习内部过程及条件的研究是典型的机械主义学习理论 3、他的学习理论无多少科学价值和新创建,仅是公开树立了行为主义旗帜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 基本观点:(一)行为(反射)观: 行为分为应答性(经典性)行为与反应性(操作性)行为

两者区别:无条件刺激引发(已知)与自发产生(未知)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是S

—R的过程,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S—R—S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二)学习观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的过程是反应---强化的过程,即有机体把强化和所做出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有机体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 学习的原则:一是任何反应如果紧跟随以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势,二是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律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三)强化原理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强化物: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强化分类:积极~和消极~;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满足了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水,食物等)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就能自身强化(金钱等)二级强化又可以分为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等)、信物(钱、级别、奖品等)和活动(自由的玩,听音乐,旅游) 教学中注意:教师针对班上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强化物系列2、教师选择强化物应考虑年龄因素 强化程式分类:连续强化——定是强化——定比强化——变时强化——变比强化 强化时应遵循的原则:1、新任务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评价:贡献:1、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对各种类型的强化程式进行了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完善、发展;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达到高峰; 2、克服了桑代克、华生等联结派学说解释学习现象的局限,扩展了联结派的眼界;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行为的形成和 发展。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来塑造的。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斯金纳强调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和反馈的影响而产生的。 他认为,人类行为是基于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产生相 应的反馈。例如,一个人对于一个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会得到积极的 反馈,从而加强该行为的发展。 其次,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通过正向和负向强化来加强或消除。正向强化是指给予一个积极的奖励,从而增加该行为的频率。负向强 化是指消除一个不良的刺激,从而增加该行为的频率。通过设定明确 的目标和奖励机制,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行为。 第三,斯金纳强调对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他提出了行为 分析的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行为的频率、时长和强度等指标,来了 解行为的规律和变化。这种系统化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 解和干预行为。 此外,斯金纳还强调了行为的上下文和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 行为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行为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情境来制定和调整行为的目标和计划。

最后,斯金纳认为,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人类可以改变和塑造自己的行为。他提倡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应用正向强化的方法,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技能。 总的来说,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强调了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通过正向和负向强化来加强或消除行为的方法,强调了对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强调了环境和上下文对行为的影响,并强调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改变和塑造行为。这些基本观点为我们理解和引导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及应用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及应用 斯金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人。他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排除内在心理历程,只研究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一、实验: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一个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在箱子内白鼠只要轻轻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子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箱外有记录器,可以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一只白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些胆怯,经过多次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子落入盘中,若干次后就形成了白鼠按压杠杆取得食物的反射。 二、知识点梳理 1.强化物:凡能够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伴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所谓的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伴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排除时,可以增强该反应。 2.正强化和负强化:由积极强化物引起的反应,为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增强反应的发生概率);由消极强化物引起的反应,为

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增强反应的发生概率)。 3.惩罚和消退:惩罚指的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物伴随的过程,目的在于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 4.强化程式是按照合乎要求的反应次数以及各次强化之间的时距的适当组合而做出的各种强化安排。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两类。连续强化指的是每次行为出现都受到强化;间断强化正好相反。其中,间断强化又进行细分,根据反应是否固定间隔分为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根据反应的时间或数量分为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1.程序教学:学习就是行为,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分解成详细的行为目录,可以采取连续渐进法施教。提出教学机器,把现代技术引进到教育中。 2.行为矫正: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技术对行为不良的儿童进行心理矫正,塑造良好的行为。 四、简要评价 优点:建立了一门真正的心理科学,反对研究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而是研究外显的行为,推动心理学走向社会事务和实践。 局限:过于注重行为研究,忽视理论基础和行为表现的多面性。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每年都会涉及到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考题,其中,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直是考试的重难点,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出题形式较灵活,多以例子型的题目出现,因此就需要各位考生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学习和记忆。今天,就带大家解读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人和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中,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后有反应,这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是先有反应后有刺激,这才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正强化 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即给他一个他喜欢的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例如:考试考了第一名,带孩子去游乐场。 2.负强化 摆脱一个厌恶刺激,即拿走一个他不喜欢的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例如:考试考了第一名,可以不用打扫卫生了。 3.惩罚

给予一个厌恶刺激,即给他一个他不喜欢的刺激,从而减少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例如:考试不理想,老师罚抄试卷,就是通过给予学生体罚这一厌恶的刺激,从而减少学生犯错误的行为出现的概率。 4.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的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当中,对于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应更多地“以消退代替惩罚”,因为有些时候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越是训斥或惩罚,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越频繁,他们上课捣乱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给予训斥或惩罚反而是给予了其正强化。因此不能采用惩罚的方式,而是对学生的捣乱行为不理睬,通过消退的方式使这种行为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区分: 负强化和惩罚: 1.负强化是为了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是为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2.负惩罚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 例如:小强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禁止他看动画片,一旦按时完成作业就取消这一指令,随后小强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了,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B.F. 斯金纳(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 1990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成为行为主义的领 袖。.\&m2T"~-G'p6M-H;}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斯金纳在机械制造方面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他有制作复杂小玩艺的嗜好。斯金纳在一份简历中回忆到:“我总是在做东西。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我曾经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平易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一、斯金纳箱 斯金纳通过小老鼠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得出,个体在实验中做出某种反应后,随即会出现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个体之后的行为发生的概率。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一)应答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是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关联,是由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强化 通过强化物,改变个体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后,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提高此类行为的出现。如:表扬、奖励。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后,撤销一个厌恶的刺激,从而减少此类行为的出现。如:不用打扫卫生、不用做作业。 (二)惩罚

个体在做出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行为的过程。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如:关禁闭。 负惩罚:消除一个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如:取消看电视的时间。 (三)消退 个体在被强化后做出反应,一段时间不再有强化相伴,那么,做出的反应会在将来发生的几率降低。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总结: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中,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

终的目的是使个体的行为频率得到提高,这是强化所带来的影响。 在正强化和正惩罚中,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给予刺激物,不同点是正强化给予的是个体喜欢的愉快刺激,正惩罚是厌恶的刺激。 其中消退是最好区分的,它不具有任何条件强化物。 例题 1.只要成绩得到提高,就可以不用做家务。这是运用下列哪种规律?()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2.当小明学习进步之后,他的父母就会在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玩耍。这是运用下列哪种规律?()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1.C 2.A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来解释人类 和动物的行为学习过程。斯金纳强调,行为是一种通过与环境的接触而产 生的结果,也就是说,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这种学习过程通过对行 为的奖励或惩罚来加强或抑制。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在实验中,动 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行为来获得奖励,比如食物。当动物展示出符合要求的 行为时,它们会被奖励,这增加了该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相反,如果 行为不符合要求,动物会受到惩罚,这减少了该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的反馈来塑 造和增加或减少行为。他将这种学习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 它涉及到个体主动操作环境来获得奖励。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是“强化”, 指的是增加或加强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例如,当一个学生表现出令人满 意的行为,老师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或小礼物,以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第二个概念是“惩罚”,指的是减少或抑制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比如,当一个孩子做了不恰当的行为,父母可以施加其中一种惩罚,如责骂 或罚款,以降低这种行为的概率。 斯金纳还提出了“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概念。连续强化是指 在每次正确行为发生时给予奖励。这种强化方式适用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习惯。而间歇强化是指不是每次正确行为 都给予奖励,而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特定的行为频率给予奖励。间歇

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持久性,因为个体无法预知何时会得到奖励,所以会 持续展示这种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育、工业和临床等领域有着广 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奖励或惩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在 工业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和满意度。在临床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患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戒烟、减肥等。 总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和预测行为 学习的框架。通过对行为的奖励或惩罚,可以塑造和增加或减少特定行为 的发生概率。虽然该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在教育、工业和临床领域仍然具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篇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简介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他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此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篇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条件反射不是与生具来的,是个体经后天学习获得的。例如向动物同时提供两种刺激,一种是非条件刺激如食物,一种是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二者多次结合后,单独给灯光或铃声也可引起动物分泌唾液,灯光或铃声便成为一种信号刺激或曰条件刺激。实验动物形成了对无关动因(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种形成条件反射的方式是经典的,它是使个体更好适应环境,与环境取得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们这里要介绍的则是与之不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它与人类性活动的关系密切。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另一种学习过程,其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来强化某种反应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学会一种操作过程,故称操作性条件反射。它指的是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变行为发生的频率:给予奖赏(强化剂)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增高,给予惩罚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减少。所以当一个人在实施某种特定的行为(操作)后获得奖励的话,他以后还愿意再做,如果受到惩罚,这个人就不愿意再干下去了。 如果某一行为反复得到奖励,它就会频繁重复;反之若受到惩罚,这一行为就不会频繁发生,以致逐渐消失。奖励就是一种原始的强化剂,也就是说有的事情本来就有好处。食物是这样的一种强化剂,性行为则是另一种强化剂。例如:当迷宫出口处有一只动情的性伴侣时,老鼠可以更快地学会穿过迷宫。所以,性行为对学习理论来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中学教育与能力知识考试中,学习理论考查得比较多,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是学习理论的常考考点,可以单选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所以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给大家总结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

约。 (1)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几周后发现只做数学作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于是老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其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一)斯金纳的动物学习实验(这个可以不做在ppt中,自己叙述哈) 主要研究对象是白鼠,实验时,将白鼠引进实验箱,它在箱内到处自由爬动。当它偶尔踏上操作杆,使用足够压力,就会有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白鼠因此获得食物。 它再次按压操作杆,就会有有第二粒小食球掉进食盘。这样反复若干次,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映,学到按压操作杆可以获得食物的经验。以后每当小鼠饥饿时,就按 压操作杆取食。 (二)操作条件反射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即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根据强化作用的不同,他反射分为刺激性反射和反应型反射,所以行为也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相应的学习也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机体的行为大多是操作性的,人类的行为多数实质上是操作行为,所以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2. 操作条件的作用规律 (1)R型作用规律:在操作活动发生作用后,随即出现强化刺激物,操作的力量就会增强。Eg:白鼠按压操纵杆之后,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即出现一个强化刺 激物,由于这一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增强。 (2)R型消退作用规律: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的操作活动增强后,没有强化 刺激物出现,力量就会减弱。Eg:如果白鼠的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按压操作杆的

操作发生之后,没有小食球掉进实盘,由于未经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 量就会减弱。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作用就是控制行为。教育就是要塑造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教育的关键就是强化有利的行为。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分析强化的效果,并根据这种分析来设计精密的操纵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张。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 (1)小步子原则:要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步骤,由难到易,逐步解决; (2)积极反应原则: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应; (3)及时强化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的强化(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自定步调; (5)减少错误率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都做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 低。 4.简评 优点:(1)新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他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的一些具体规律对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2)他提出的策划年工序教学与机器教学的思想,强调教学程序化、学习者的积 极反应、及时反馈、有效强化以及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作用,对教育产生了积 极影响; 缺点:(1)继承了早期行为主义者的机械主义的观点,这使他陷入机器唯物论和不可知论的错误; (2)把人的学习等同于动物的学习,片面的把人的学习归结为为机械的操作条件 反射,否认人的学习具有独特的属性。因此他在设计的程序教学中忽视学生 智力活动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智力技能的培养。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斯金纳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经典实验 斯金纳箱由桑代克迷笼改装而来,是斯金纳为了验证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设计的动物实验仪器。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观点 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做出某种行为。 行为主义 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条件反射 应答性条件反射(与应答性行为相对应的是应答性条件反射,称为S(刺激)型,英文simulation 操作性条件发射(与操作性行为相对应的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称为R(反应)型,英文reaction。

学习的实质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人类绝大部分行为都属于操作性行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斯金纳的实验和巴甫洛夫的实验的不同 ●斯金纳的动物受试者不是绑在架子上,而是放在斯金纳箱内自由活动 ●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刺激物引起的,操作行为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或工具 ●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的活动 ●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描述刺激与反应的函数关系,以便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招聘以及教师资格理论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常考的知识点,也是需要理解加记忆的重要知识点。该理论的知识点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加以记忆。本文将理论结合实验以及具体的生活实例,力求较为清晰的让学生理解把握,利于更好的备考。 斯金纳被认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之父,但是他的工作是基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斯金纳向‘效果律’加入了新的术语:强化。被强化的行为往往会重复活动(或者说被加强);而没有被强化的行为则会消失(或者削弱)。 我们都能想象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如何被强化刺激或惩罚来影响的。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可能尝试了大量的行为并且从这些行为的结果有所启发。 例如,当你年少时在学校试着抽烟,首要结果是你能同你一直想与之出去逛的群体们交往,你将被正向强化(或者说奖赏),并且你很可能将重复这个抽烟的行为。然而,如果此行为主要的结果是你被逮住了,被鞭抽,被学校开除,而且你的父母开始参与进来,你很可能将获得惩罚,因此更不用说再去抽烟了。 1948年,斯金纳做了一个类似于桑代克的迷宫但是更为精细的箱子的试验,将动物放进‘斯金纳箱’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

有以下四个概念: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强化(加强行为)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或者减少刺激物促使行为的增加。一般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斯金纳通过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进他的斯金纳箱子,展示了积极的强化现象是如何工作的。这个箱子在里面的一边有一个杠杆,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时而会碰到这只杠杆,碰到时会立即导致一个食物团掉进杠杆旁边的容器。当将老鼠放到箱子几次后,它迅速地学会了径直跑向杠杆。如果在杠杆上施加压力就会获得食物保证了它们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行为。 生活当中的正强化。例如:小明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被老师表扬,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奖励,会增加小明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 (2)负强化:斯金纳也展示了负向强化是如何工作的,同样将老鼠放进箱子后,让其通上电流,它会使老鼠感觉不舒服,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仍将偶尔碰到杠杆,碰到后会立即导致电流关掉。当把老鼠放进箱子一些次后,它很快学会了直奔杠杆。逃离电流的结果保证了它们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行为。 例如,生活当中,要是你考试拿了一百分,原来每天需要洗碗的事情,父母会告诉你这次不用再洗碗了,那么你就会争取考试拿到一百分,也就是说加强了考试拿好成绩的行为,这就是负强化。 (3)惩罚(削弱行为) 惩罚被定义为强化的对立面因为它会削弱或消除一种回应而不是增强它。就像强化,可通过直接应用像振动这样的不愉快的刺激或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_0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作为教师招聘的必考考点,学习理论这一章节可以按照人物、实验、理论名称、学习规律和教育启示的脉络进行归纳总结。那么如何做到清晰明了呢?在此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例帮您进行梳理。 一、把握人物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了解实验 斯金纳的实验为小白鼠迷箱实验,用到的工具名为斯金纳箱,该箱设有石槽以及启动石槽开关的杠杆。实验中,先将小白鼠放进斯金纳箱中,小白鼠在箱内活蹦乱跳,不小心触动了杠杆开关,随后有食丸通过石槽进入了箱内,小白鼠吃到了食物,之后通过反复的实验发现,小白鼠一进入斯金纳箱中,就会去触动杠杆,获取食物。 三、掌握理论名称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即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由已有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的反应。而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的行为由于受到结果的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

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从实验当中可以看出,小白鼠是先做出行为之后,才获得了食物,因此,是先有行为,后有刺激,这是操作性行为,因此,斯金纳的理论名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四、推理学习规律 1.强化 实验中食丸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强化,是增加小白鼠触动杠杆行为的刺激物。因此,强化的结果就是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至于强化的途径,分为两种:给予愉快刺激和摆脱厌恶刺激,前者为正强化,后者为负强化。关于此,只需要识记“正”就是“+”号,就是给的意思,“负”就是“—”号,是不给的意思,那至于给什么刺激和不给什么刺激,运用推理即可。比如给什么刺激,你的行为概率会增加,答案当然是喜欢的刺激,即愉快刺激。 关于正强化,斯金纳还提出了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理)。该原理是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高频活动即自身所喜欢的活动,相反低频活动即不喜欢的活动。只有当你完成了低频活动之后,才能得到高频活动,比如“你只有完成了今天的作业,才能出去玩”,整个过程体现了正强化的作用,即给予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关于负强化,斯金纳提出了逃避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而斯金纳却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全面,也不准确。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据此,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西方学者认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的联结过程。这便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比较 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其反应的强度便增加”。可见两者都提及了强化的概念。但是在斯金纳的行为分析中,强化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即强化增加的是反应发生的概率,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所在。 其次,其他学习理论家(如巴甫洛夫)把消退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而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退看作是一种与强化无关的独立的过程。事实上,强化可用于消退行为,停止强化可以使反应概率下降。消退过程可用来表明强化效果持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了解斯金纳箱的特点和操作 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程序教学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评论 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程序教学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

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的实验和学说最早是在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书中发表的,该书主要是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他的另一本代表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着重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1968年出版的《教学技术学(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则探讨了他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运用。另外,他在1948年出版的小说《沃登第二(Walden Two)》和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前者是根据人类行为的科学原理,试图形成一种以积极控制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后者则是对他自己观点的总结,并驳斥了他人的种种批评。除此之外,他的主要代表著作还有:《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强化的相倚关系:一种理论分析(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1969)和《关于行为主义(About Behaviorism)》(1974)。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他自制实验装置,早期的实验装置构造比较简单,适于用大白鼠做实验,在一个矩形通道中间穿一根横轴,使其呈天平状平衡安置在一块固定的木板上。当大白鼠从矩形通道的一端跑向另-端时,矩形通道就发生倾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