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

(一)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

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 —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

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

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

2.媒体作用的改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的联系包括:接受学生作出反应。控制学生的学习顺序、经常和即时性的强化、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媒体设备和教材只要发挥上述作用,就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传统视听传播领域日益重视对“学”的研究,以及使用教学媒体促进对“学”的研究。

3.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评价

程序教学理论要求首先要阐明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行为目标,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行为目标的意义是强调学生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条件,即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根据行为目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这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并不是以参照其他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依据,而是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标准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

4.开展教学改革

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单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开展自定学习步调的个别化教学显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要真正实现程序教学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学进行改革。

5.程序教材的系统开发过程

程序教学的独特之处是强调编制程序教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观点。它提出的“过程论”使人们开始重视课件的开发过程:从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阐明开始,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顺序,进行实验性测试。编制课件,直至推广使用。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难点精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难点精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京佳教育李洁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这一实验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心理学术语。 1.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 在实验中,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通过与食物的多次匹配,单独呈现铃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2. 条件反应与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二)学习律 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总结出了以下学习律。 1. 消退。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2. 泛化。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的现象。 3. 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例题: 1.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铃声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是()。 A. 无条件刺激 B. 中性刺激 C. 无关刺激 D. 条件刺激 1. D 在实验中,铃声在和食物结合前出现,狗不会分泌唾液,所以铃声这时为中性刺激; 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后,单独出现也引起了反应(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铃声本身不具备引起反应的能力),这时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 消退 B. 刺激比较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分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同时,对待意识不像古典行为主义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1.怎样看待知识:知识是联系及部分技能有组织的积累,是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这些单元是一些刺激反应的联系,强调某人知道的东西往往是这个人的经验的反应。把知识看作是一些特定反应组合的观点,某种知识的形成经常可用课程及评定中详尽的行为目标来表示。 2.如何理解学习活动:学习是联系的获得和使用,是形成联系,增强联系,调整联系。有效的学习需要有明显的准备,即学习的行为需要“塑造”。而迁移的条件是事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联系,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最初习得的程序与迁移情境中要学的程序之间,到底有多少或有哪些共同的条件行动的产生式规则。 3.怎样看待教师和学习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训练者,而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有赖于能否反复练习和得到及时的反馈。因此学习者是可以由教师任意塑造的,是接受者、被领导者。 4.如何理解教学: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能为要学习的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20世纪20年代,华生(J·B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等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从而组成预期的复杂行为;而且,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指消弱),消除个体已有的行为。1920s, Watson (J.B Watson) founded Behaviorism. This theory holds that all human behavior,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rea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and such reactions, except for a few are born with reflection outside are all individual in adapting environment, their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various stimuli, through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formed. Therefore, as long a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i and the individual, we can design and control the stimulus through condition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response you want to create, and thus the expected composition of complex behavior; but also the role of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refer to eliminate weak), eliminating the existing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Behavioral theory, also known as stimulus - response (S-R) theory, is today one of the main schools of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hat the human mi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e "stimulus - respon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is called hardening. Think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Oper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y behavior can be created to design, create and change.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should be commended desirable behavior and encouragement, but also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strengthen punitive measures, only strengthen the correct "response", subsided false "respon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o "enhanced"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procedures that only by strengthening, in order to form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斯金纳提倡教学内容上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多样性教学必须精心选择,周密安排,切不可盲目进行,教学应当在一种促使成功的气氛中进行。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Skinner advocated teaching content on novelty and diversity, diversity of teaching must be carefully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

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桑代克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容按其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其过分强调外界刺激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内部动机的功效,其常见代表人物包括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学习理论的得出借助于科学的实验。巴普洛夫曾通过“狗听铃声,分泌唾液”这一实验,得出要形成条件反射需要进行多次强化;华生通过“婴儿”实验,同样验证了外界刺激的作用,但这个实验有悖于伦理;桑代克通过“猫开谜笼”的实验证明了动物的学习要经过多次的失误,并提出了经典的“准备律、联系律及效果律”;斯金纳通过“饿鼠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并提出了强化规律。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大抵可以归纳为“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我国传统教学极为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行为主义肯定“题海战术”的功效,但练习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过度的练习则会适得其反,同样作业量的布置也要恰当。对于强化规律,反应加强化可以增强反应,反应无强化可以减弱反应,反应加惩罚则会压抑反应。所以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学生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对学生进行奖惩时,尽量多使用正强化而非负强化。同时教师应注意到“重要的刺激发生在反应后,而非反应前”,这给予教学的启示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过程后,给予学生有目的的刺激产生的效果要强于在教学过程实施前给予学生的刺激。教师在获得学生积极的反应之后,要注意用“小步子”原则,不可操之过急,并注意及时强化,最终“自定步调”,降低错误率。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肯定了学生内部条件对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注重学生的内部条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复杂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皮亚杰非常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皮亚杰主张采用活动方法,活动是可以真正释放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幼儿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活动方法。对于课程和教材问题,皮亚杰主张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对应不同的教材,但不同教材之间还应有相关联系。布鲁纳提倡认知发现的学习理论,甚至认为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教给他同样的知识,他主导的教学观点便是“发现学习”,认为教育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便是发现学习最好的例证:根據现象提出问题,再对问题产生兴趣,经过思考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得出结论,最后分析、验证结论。发现教学极其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其更适合自然学科,而不太适合人文学科,同样,发现教学对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提出要求,这便会使发现教学的应用受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反射学说,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论以及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下yi面就让我们系统了解一下这几个理论。 <一>经典反射学说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二>经典条件作用学习论 约翰·华生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他采用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的感觉、情绪、思维、人格等方面的理论,并提出了学习上的频因律、近因律等学习理论。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剌激―反应学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 代表人物:沃特海墨等人的完形(格式塔)说、苛勒的顿悟说、米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加涅(认知指导说)说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 基本观点: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似电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基本特点:重视智能的培养;注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非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派别。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再形成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行为-groupfive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比较以及在教育中的运用 第五小组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Skinner)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认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强调学习过程中强化的重要性。行为学习理论与英国的联想主义一脉相承,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者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其基本观点是:其一,以S-R公式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将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S-R联结的形成;其二,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内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有四个基本的要素:内驱力(如对赞许的需要)、线索、反应和奖励(或强化),并由此总结出三个学习的基本原理:(1)内驱力演化为动机作用;(2)反应演化为积极反应原理;(3)奖励(或强化)演化为即时强化与反馈。 1.1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观点。 1.1.1桑代克的联结论 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首先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次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最后联结的形成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因此,他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三)对学习规律的认识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规律和五条副规律。学习的三条主规律是: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学习的五条副规律是: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乂称刺激一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其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LI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一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 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一一反应(回答)一一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 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_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Theory)是指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者一般主张,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即S-R,就是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这一过程是通过反复尝试实现的。他们用外显的、可以观察的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过程,而反对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不同行为派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很激进,但有的则有一定的折衷倾向。因此,他们解释学习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二、代表人物以及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这里主要针对巴甫洛夫的主要观点以及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1.人物简介 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曾获得诺贝尔奖。 2.经典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发现,消化腺分泌的多少变化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用开刀手术在狗的腮部唾

腺位置连接一导管,引出唾液,并用精密仪器记录唾液分泌的滴数。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情形。在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实验发现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比如:尝梅生津。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比如: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其中引起条件反射有两类刺激,被成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比如:望梅生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认 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刺激和反应。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他们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和人类,总结出了许多关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环境对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的反映,即人类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刺激和 反应。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研究环 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探寻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二、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实现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这种学习可以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从而使人对某种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以及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特定的行为。因此,对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言,学习是实现行为的重要手段。 受到Pavlov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启发,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的改变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实现的。当一个刺激和一种反应反复出现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自然 的联系。这种条件反射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而得到加强或削弱。 四、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强化机制得到建立和加强。比如, 当一个人做了某些事情并得到了奖励时,这个人就会对这个刺激做出更多反应,这种反应 可以通过加强机制使得其更加稳定、持续、有效。 五、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不值得研究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是能够被看作和解释为反应和刺 激的客观和可测量的事件。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没有将心理活动作为研究目标,它们 经常会将人们看作是一个机器或者工厂的工人,是机械的反应和刺激之间的连接。 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行为形成和改 变的核心,条件反射机制是实现行为改变的重要方式,强化是学习中的关键因素,而心理 活动则是由行为而产生的,并不是独立产生的。这一理论有很强的应用性,并被广泛运用 于教育、管理、医疗等方面。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系,强调的主要机制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主要的代表有桑代克的试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说。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以动物试验为研究,提出了学习联结说,认为学习是情境与反映之间的联结。其中情境既包括大脑外部刺激,又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与感情),反应也分为两个方面,包括机体的外线活动变化和观点意向等内部反映。他认为学习是本能的,被动的,完全受环境决定的。情景与反映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规律形成建立起来的,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或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也被称为尝试试误说。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也提出了众多学习规律,其中主要有; (1)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的预备定式作用,用于对学习的解释及动机性原则; (2)练习律: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3)效果律:情境与反映之间的联结伴随满意感而增强,否则减弱。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主要通过鸽子与白鼠的实验,认为它们必须通过主动操作才能得到食物,所以他把这种学习称为操作条件学习,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说。 操作条件反射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即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 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根据强化作用的不同,他反射分为刺激性反射和反应型反射,所以行为也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相应的学习也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机体的行为大多是操作性的,人类的行为多数实质上是操作行为,所以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2. 操作条件的作用规律 (1)R型作用规律:在操作活动发生作用后,随即出现强化刺激物,操作的力量就会增强。 (2)R型消退作用规律: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的操作活动增强后,没有强化 刺激物出现,力量就会减弱。 斯金纳认为强化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作用就是控制行为。教育就是要塑造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教育的关键就是强化有利的行为。 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分析强化的效果,并根据这种分析来设计精密的操纵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技术。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 (1)小步子原则:要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步骤,由难到易,逐步解决; (2)积极反应原则: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应; (3)及时强化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的强化(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自定步调; (5)减少错误率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都做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 低。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面试指导、笔试指导、题库大全、教案大全、教育知识、备考知识、素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such as interview guidance, written test guidance, question bank encyclopedia,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educational knowledge, test preparation knowledge, quality knowledge, legal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对远程教育的价值、作用、启示、意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 20 世纪初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 物有桑代克(E. L. Thorndike)、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Skinner)等。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又可以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操作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 结。把外在的环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环境在个 体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者能学到什么知识不是由学习者个体决定的, 而是取决于所处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做出的相应 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有什么样的刺激,学习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并且强调了强化在建立正确行为的重要作用。该理论对矫正学习者的错误行为和 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已影响。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条, 它们分别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 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贡献 在教学设计的早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明显地带有行为主义色彩。 [5]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吸收的第一个学习理论,可以说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促使教学设计理论的诞生,为教学设计理论的早期发展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程序教学运动,开始的时候主要讨 论程序学习的方式,逐步发展到开始重视作业分析、学生行为目标的分析以及教 材逻辑顺序的研究。继而开始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有效 的教学策略,并在实施后做出相应的评价使程序设计更加符合逻辑。系统理论引 入教育领域之后,借助程序教学,人们开始全面的研究教学的整个过程,更重视 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及其他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学设计 的最初尝试开始于程序教学,并为后来发展的教学设计积累了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梳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梳理 在教师招聘及教师资格科目二的考试当中,四大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必考重点内容,特别是行为主义理论中各人物对应实验及基本规律极容易混淆。一方面考察较为简单的具体知识点,例如:桑代克的定律中最重要的一条定律为____;另一方面考察对各规律含义的区别理解,例如:条件刺激中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别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有关行为主义几大人物观点及基本规律:桑代克——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1、实验:猫开笼取食 2、基本规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反应,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内容。带来的教育启示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不能搞突然袭击。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的增强这种联结。带来的教育启示为:教师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3)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

的某种联结。带来的教育启示为: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 3、地位:此理论是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2、相关概念: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 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为无条件刺激。 (2)条件反射&条件刺激 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射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梅生津。 3、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重复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间的联接就是所谓的学习,即S-R。 主要的研究者及其学说有: (1)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他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 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即刺激须对主体有意义。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会减弱,换言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其它的还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 华生认为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意识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摒弃有关心智的内容。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频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得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但在1919年出版《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中,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把频因律作为学习的一般机制。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他设计了斯金纳箱进行实验。认为可以用三种基本的实验操作来控制环境:呈现刺激、安排结果、信号刺激。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他用操作性应用来解释箱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于巴甫洛夫的“应答性反应”。 区别了两种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反之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 除此之外,他还区分了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所谓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物或其化强化物配对的结果而起强化作用的刺激。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作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对程序教学理论作出了贡献。他提出的主要学习原则有: 积极反应原则: 主张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使学习对每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 小步子原则: 将教学内容按内在联系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编成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