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金纳(Skinner)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被认为是在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式

意义的理论,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研究者认为学习是建构在行为上的一种响应。学习者的行为由上下文和外部刺激产生,它们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接收外部刺激以促进学习,只有及时的正确的外部刺激和重返才能使学习者取得正确的结果。

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控制行为的方式来获得有价值的结果。这一理论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合理收取课程材料,采取适当的激励和对学习者采取回馈措施来管理学生的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就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来决定所使用的技术,确保教学环境和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每一分钟学习过程的潜力。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激励和纠正措施,以此来指导学习者,让学习者可以从重复的行为中得到认知上的发展,以及有益的个人和社会影响;

在高校和高等教育中,应用马斯洛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伴

随着竞争者的增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高等教育中对于学习者能力有效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实施马斯洛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激励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学习者能够从重复的行为中得到正确技能和知觉,并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大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轻松应对,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从长远的眼光看,以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能更好地根据学

生的行为和学习特点,结合教师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在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做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家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这里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3)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 4)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虽然行为主义者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一般反馈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的一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 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 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 3. 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 比如: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和测验法。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著名人物之一,他强调自己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 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他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这里所说的强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 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关键的变量是强化,练习不会使反应速率上升,只是为进一步强化的发生提供机会而已。 三、行为主义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

生创设能为学习的刺激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做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 教学目标 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 教学过程 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 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据此,相倚组织教学即为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 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 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 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调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的进度是一致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 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 5.低错误率原则。在教学中应由浅人深,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每次都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五项原则对教学设计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华生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 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桑代克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准备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B.F. 斯金纳(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 1990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成为行为主义的领 袖。.\&m2T"~-G'p6M-H;}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斯金纳在机械制造方面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他有制作复杂小玩艺的嗜好。斯金纳在一份简历中回忆到:“我总是在做东西。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我曾经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平易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容按其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斯金纳理论概述及应用实例

斯金纳理论概述及应用实例 一、斯金纳简介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开创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动物实验成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普遍影响。主要高作有:《有机体的行为:壹种实验的分析》《科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械》《沃尔登第二》《自由与人类的控制》及《超越自由与尊严》 二、行为学习论要义 行为学习论也称刺激——反映学习论(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主要按照行为主义心里学的大体要义提出其理论观点,以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适当连结反映行为(甄晓兰,1997)。通俗来讲,行为学习论以为学习是个体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影响而使其行为改变的历程。 行为学习论按照动物实验,成立了刺激(S)——反映(R)连结关系的操作制约学习理论,并用之来解释人的学习行为。那个操作制约进程包括三个要素,即环境刺激、个体的自发反映及强化作用。其大体图式是:刺激——反映——强化。 行为学习论者以为强化作用是行为习得的关键。能使个体操作性反映增加的一切安排都是强化。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这里要明确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映发生的频率。 在应用强化作历时,可采用当即强化或延宕强化、持续强化或部份强化方式。针对复杂行为的学习还可采用持续渐进法去塑造。另外,类化、辨别、减弱、自然恢复、或晋级制约作用也可帮忙个体学习。 三、经典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种学习装置叫斯金纳箱(如图一),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给食丸的装置。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在箱子里乱跑时,偶然踏上操纵杆,这时供丸装置会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通过几回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明白吃饱为止。这一实验中,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映,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映联系起来。

行为主义的理论给予我们的提示

行为主义理论给予我们的提示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教育幼儿园 victoriazbw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从斯金纳的实验到最终得出的理论也给予我们教育教学者指导与启迪。在教学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学龄前的幼儿,习惯的塑造与培养正是我们学前教育的核心。在日常教学活动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利用强化刺激在塑造着孩子们的行为与习惯。 就如最典型的“五角星“奖励。小班的孩子的自我荣誉感与竞争心日渐壮大。因此,五角星的奖励制度成为最好的刺激品。首先,我们实行的是随时奖励制度,对于传统的每周评星,对小班刚入园的孩子来说,首先时间有些太长,在日常生活中有做的好的地方不给与及时奖励,而拖到周五不具有及时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的随时奖励制度,对于孩子们的优秀行为给予及时鼓励与表扬,强化了孩子们正确地行为。与此同时而其他孩子看在眼里,既有榜样作用同时也燃起了他们的竞争心理。另一方面,我们还设置了3星奖励制度,我们根据孩子们行为的优秀程度给予1—3星的不同奖励。如果做的好不仅有1颗星的奖励,而是这对于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具诱惑的刺激。最后每周累积得到最多星的小朋友,我们还要颁发给予一颗糖的奖励。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有许多的例子来说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懂得如何去塑造孩子们优秀的品格习惯,同时我们也要懂得这行为背后的理论意义。这样才能将自己武装的更好、更具说服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 (一)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 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 —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

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金纳(Skinner)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被认为是在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式 意义的理论,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研究者认为学习是建构在行为上的一种响应。学习者的行为由上下文和外部刺激产生,它们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接收外部刺激以促进学习,只有及时的正确的外部刺激和重返才能使学习者取得正确的结果。 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控制行为的方式来获得有价值的结果。这一理论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合理收取课程材料,采取适当的激励和对学习者采取回馈措施来管理学生的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就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来决定所使用的技术,确保教学环境和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每一分钟学习过程的潜力。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激励和纠正措施,以此来指导学习者,让学习者可以从重复的行为中得到认知上的发展,以及有益的个人和社会影响; 在高校和高等教育中,应用马斯洛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伴 随着竞争者的增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高等教育中对于学习者能力有效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实施马斯洛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激励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学习者能够从重复的行为中得到正确技能和知觉,并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大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轻松应对,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从长远的眼光看,以马斯洛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能更好地根据学 生的行为和学习特点,结合教师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在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做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体现的“行为主义”教学原则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体现的“行为主义”教学原则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体现的“行为主义”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 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 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 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 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 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这些都在鸽子实验中有所体验: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 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2.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 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 学生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个问题),这种呈示

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在课堂传授中一般以“中等”水 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级学 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程序教学法相对显得比较“合理”,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 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程序教学的设计当然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既要保证学习者在 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一个问题(每一小步)都 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基本理论假设及其教学过程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主要建立在其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基础之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他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强化原理与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相辅相成,为了促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这一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出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形成了一套程序教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斯金纳积极倡导程序教学运动,并自己设计了教学机器,并在军队训练实践中运用程序教学的思想。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和分支式程序教学模式两种。这两种模式虽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基本过程(见图7-1)。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这一程序设计需要合理地设计教材,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在操作中将预先安排的教材分成许多小的单元,并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编制程序,将教学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问题与答案,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前,必须先回答一些关于前一个单元的问题。如果回答错了,程序或者向学生提供一些暗示,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行为的形成和 发展。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来塑造的。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斯金纳强调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和反馈的影响而产生的。 他认为,人类行为是基于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产生相 应的反馈。例如,一个人对于一个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会得到积极的 反馈,从而加强该行为的发展。 其次,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通过正向和负向强化来加强或消除。正向强化是指给予一个积极的奖励,从而增加该行为的频率。负向强 化是指消除一个不良的刺激,从而增加该行为的频率。通过设定明确 的目标和奖励机制,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行为。 第三,斯金纳强调对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他提出了行为 分析的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行为的频率、时长和强度等指标,来了 解行为的规律和变化。这种系统化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 解和干预行为。 此外,斯金纳还强调了行为的上下文和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 行为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行为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情境来制定和调整行为的目标和计划。

最后,斯金纳认为,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人类可以改变和塑造自己的行为。他提倡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应用正向强化的方法,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技能。 总的来说,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强调了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通过正向和负向强化来加强或消除行为的方法,强调了对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强调了环境和上下文对行为的影响,并强调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改变和塑造行为。这些基本观点为我们理解和引导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 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华生把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称为刺激,而刺激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任何复杂的环境变化,最终总是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转化为刺激作用于人的身上。说到底,刺激和反应都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便形成S—R(刺激—反应)公示,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所谓适应,我们仅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在S—R公式中,刺激和反应都是可以替代的。当一个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一个替代刺激所引起,就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那个替代刺激就是条件刺激。反应的替代就是条件化。如被狗咬过的人对狗的态度不同。 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可以进行各种实验研究,行

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 中的应用 摘要: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强化理论在教育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概念和功能入手,分析强化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强化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学校教育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斯金纳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用来解释动物和人类行为,进而提出了强化理论,并将其运用推广到教学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认识不足,滥用行为主义来控制学生行为,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完成伤害。因此正确认识、善于运用强化理论开展教育教学显得至关重要。 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一)强化的概念和含义 在行为主义中,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都曾提到过强化,但是真正地系统完整地提出强化理论的是斯金纳。斯金纳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出发,赋予强化新的含义。他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两种: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反应和有机体自主发出的操作性反应。巴普洛夫实验对象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自主的,是由对后续结果的期待所引起的。而这种期待就起一种强化。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刺激。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因此行为的控制可以通过强化来实现。

(二)强化的功能及分类 强化的功能就是根据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修正、规范、限制和改造 人的行为,使其朝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主体接受行为后果反馈,不断地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刺激。 凡事能够增加反应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可以理解为有机体某种反应,随后得到外部的肯定和奖励,从而使反应出现的概率、频率和次数增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反应产生正强化运用的事物叫做正强化物。例如:老师上 课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学生受到表扬后,会变得更加积极努力。负强化又称为消 极强化,可以解释为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通过消除某个一个厌恶刺激来增强反 应概率。例如:在学校中,学生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而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正 强化用于培养所期望的良好行为,负强化是为了消除和减少不良行为。两种强化 类型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强化体系。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积极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儿童行为的 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正确地强化方式,从而培养在学生 身上培养所期待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强化物。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 和心里特点不同,所以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才能达到预 期效果。例如:成就感较强的学生需要精神方面的奖励,可以当众表扬,颁发奖状。而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需要需要物质方面的鼓励,可以给他们发奖学金 或者日用品。 此外,教师应该抓住时机灵活运用积极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予积极的 肯定和表扬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良好行为,教师可以

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

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它主张个 体的行为是通过外部的刺激和强化来塑造和决定的。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阶段,对于幼儿园教育实践来说,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一 项个案研究来探讨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项个案研究的参与者是一所幼儿园的一群3-5岁的幼儿。研究者选取了三种强化方式,包括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延迟强化,并结合不同的行为目标进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记录了幼儿的行为和反应,并对应用斯金纳强化理论的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者应用了积极强化方式来增强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研究者设立 了一个奖励系统。当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并完成任务时,会得到奖励,如表扬、奖章或小礼物。通过积极强化,幼儿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游戏活动, 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研究者采用了消极强化方式来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当幼儿出现不听话、打闹或互相 打架时,研究者对其进行惩罚或父母反馈。通过消极强化,幼儿们逐渐意识到不良行为会 带来不愉快的后果,开始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寻求合理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研究者使用了延迟强化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一项记忆任务中,研究者 先让幼儿完成任务,然后告知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后给予奖励。通过延迟强化,幼儿们学会 了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通过以上个案研究,可以看出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对幼儿园教育实践有积极的影响。通过积极强化的方式,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提升,他们在合作和沟通方面表现更好;通过消极强化的方式,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了减少,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延迟强化的方式,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培养,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 冲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通过不同的强化方式和 行为目标的结合,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并培养其积极性、合作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需 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方式的适度和合理性,避免过度强化或不当强化对 幼儿造成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