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一)按照行为主义的产生与代表人物,对这一章的知识进行分类阐述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提起行为主义,我们不得不提起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他的理论开启了行为主义学习之门,他的理论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在学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时,以下的四个概念引起了我的重视,他们分别是:消退,泛化,分化,高级条件作用。先说消退吧,“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这里的消退似乎和记忆的消退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在教学中却也重要的作用,譬如:学生对考试产生某种恐惧(反应),究其原因是父亲的棍棒教育(刺激),如想消退他的反应,那么减少刺激,即父亲不要或者尽量减少棍棒教育这一形式。当然我举的列子很片面,也许不当,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会以千奇百态的形式出现,这要求教育工作者知道灵活的运用。泛化的解释是: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相似条件作出反应。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明确刺激与反应,避免出现错误的理解。至于分化,“只对条件作出反应,对其他的刺激不给于条件反应”我一时还真没想到那种情境运用到它。而高级条件作用就有来头了,“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不是单一的反应,比如学生为什么会进考场就紧张,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需要平时教学生活中用心的感悟与观察。

华生,继承了巴普洛夫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他根据他的恐惧形成的实验提出: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了联系,习惯的形成遵从频因律和近因律。根据频因律,在其他的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根据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观点我似乎能够理解,但又很糊涂,可能他和我的现有经验有点相悖,我在理解这理论的时候,觉得还是有难度的,它不能解释我对一些学习提出的疑问,同样在之后的学习理论中也出现了同样的疑虑,但没有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留给我的多。总的来说,我对它的理解很怀疑,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了。

然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给教学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如教师可以将快乐作为学习的无条件刺激,创建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中去。

以上是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之后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桑代克提出了联结主义理论。根据他的著名的桑代克迷箱实验,他提出:学习的实质是产生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人与动物是一样的,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在此包括他的三大学习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率)之前我还是接触过一点的,当然是我自己个人主观的理解,和自己的

经验有关,我当时并不了就这个理论,我就认为准备律是预习,练习律是作业,效果律是分数。现在看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准备律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时,练习律指的是一个重复的反应将增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效果律指的是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然而惩罚不一定消弱联结。

在教学中,桑代克的观点显然有很大和深远的影响,我们总说的奖励机制,加强练习可以促进学习,都是他的观点说。桑代克的学习观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奖励是好的,同样鼓励,现在强调的鼓励教学,我认为可以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来解释。同样练习,熟能生巧不是随便说说。然而,这要求我们要会用这个理论,结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重新的审视与利用桑代克的理论,在教学中会更有成就。

至此,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他们把学习看成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但是他们之间也有区别:一种是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继出现进行的(巴和华),另一种是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桑)。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 1.行为主义 一.华生: 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二.斯金纳: 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 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 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 的其他事件相联结,从而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学说及相关研究 代表人物: 创始人:华生 集大成者:斯金纳 格斯里(联结) 赫尔(强化)米勒、多拉德 ?行为主义又称学习理论 ?通过条件反射研究行为习得的规律 ?从行为层面揭示了人格的动态组织形成规律 一、两类基本的条件反射(行为矫治法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 ●学会对刺激反应,条件刺激成为引发反应的信号 S-R:刺激-反应联结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 ●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学会操作 ●斯金纳设计了定(变)时距、定(变)比率强化程序进行系统实验。(代币、脱敏、厌恶等行为疗法的机理) 二、行为学习重要因素之丰富内涵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强化(格斯里)◆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四、与强化有关的著名研究启示 ◆习得性无助(失助) ●努力无效的经历学会自暴自弃 抑郁,“心死”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是操作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开创者。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最激进的一位,同时,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他最有影响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 在斯金纳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如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①又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② 斯金纳指出,虽然,某些人类的行为正如之前的心理学家们说的那样,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但是,这些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时操作的。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上,并由此提出了对教育实践起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经典实验——斯金纳箱(Skinner box):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动物(如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通过更为复杂的设计,动物还可以学会分化行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 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 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 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 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在当地的神学院受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1875年获得学位后,成为医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后来又出国去深造,与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国以后,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

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07-7-14 (一) 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例如: 斯金纳长期从事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研究。他在著名的"斯金纳箱"(如下图所示)所进行的实验中,一只饥饿的白鼠被放入箱中,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白鼠迟早会偶然地按压箱壁上的杠杆,如果这一动作导致了食物,这就是"正强化物",因为它能提高按压运作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外,如果按压动作导致了电击,后者就构成了"负强化物",因为它能使反应率迅速下降,而也正因为此,与提供正强化物一样,负强化物的移去也是一种强化,即可以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华生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 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桑代克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准备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20世纪20年代,华生(J·B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等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从而组成预期的复杂行为;而且,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指消弱),消除个体已有的行为。1920s, Watson (J.B Watson) founded Behaviorism. This theory holds that all human behavior,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rea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and such reactions, except for a few are born with reflection outside are all individual in adapting environment, their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various stimuli, through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formed. Therefore, as long a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i and the individual, we can design and control the stimulus through condition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response you want to create, and thus the expected composition of complex behavior; but also the role of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refer to eliminate weak), eliminating the existing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Behavioral theory, also known as stimulus - response (S-R) theory, is today one of the main schools of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hat the human mi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e "stimulus - respon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is called hardening. Think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Oper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y behavior can be created to design, create and change.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should be commended desirable behavior and encouragement, but also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strengthen punitive measures, only strengthen the correct "response", subsided false "respon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o "enhanced"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procedures that only by strengthening, in order to form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斯金纳提倡教学内容上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多样性教学必须精心选择,周密安排,切不可盲目进行,教学应当在一种促使成功的气氛中进行。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Skinner advocated teaching content on novelty and diversity, diversity of teaching must be carefully

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认识

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简介和认识 摘要:20世纪30年代后期,因受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思潮的影响行为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所谓的“新行为主义”。其中斯金纳由于主张彻底的行为主义而久负盛名,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从其哲学起源、师承、基本立场观点、及其应用, 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指出了它的特点与缺点, 以及它所产生的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操作行为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 1.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哲学起源和师承 逻辑实证主义是一切新行为主义的共同哲学基础。其代表人物是石里克(Moritz Schlick)和卡尔普纳(Rudolf Carnap)。主张哲学应该考究科学语言中词的意义(语义学),考究词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句法学)。他们之中有人认为任何科学分支中的语言,都必须可以被转译成相应的物理学语言,都必须能够转译成对物理事件的描述,他们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哲学的物理主义,和操作主义原则有某种相似。他们强调间接实证的方法,强调对经验进行分析。认为一个命题是否科学、有意义,取决于它是否能被经验证实。从方法论上突破了早起行为主义以不能直接证实为借口而对研究人体内部因素所实施的禁忌,推动机体内部因素的研究成为可能。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也从这一点上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与早起行为主义的最大区别。 操作主义是在本世纪20年代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

(P.W.Bridgeman)所首倡的。它主要是实证主义哲学和本世纪初物理学中最新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布里奇曼认为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以及记录、运算的操作的结果,于是他提出了操作主义的原则。操作主义原则可以看作是一种科学语言学的规则,而按照操作主义者的观点,语词和概念如果要有明确的意义。任何术语,如果不对应于一组相应的操作,它在科学上是没有意义的。布里奇曼以长度这个概念为例,说道:“我们说到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所意味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能够说出任意的,每一个物体的长度如何,无疑我们就知道我们所说的长度意味着什么,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就足够了。要发现一个物体的长度,我们必得进行一定的物理操作,因而,当测量长度的操作固定之后,长度的概念也就固定下来了。也就是说,长度的概念所包含的,不多不少,恰恰是一组操作;概念和相对应的一组操作是同的。”[2]本着上述的这种原则,操作主义者认为像意识、心灵这样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对意识或心灵既不能观察、测量,也不能记录、运算。这种认识对斯金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操作主义者还提倡一种描述性的句法学。他们认为科学体系一旦确定了概念间的操作式定义以后,继之就必须描述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些函数关系就是科学语言的句法形式。正如布里奇曼自己所说:“(操作主义)仅是这样一种信念:与其分析客体和实体,不如分析行为和遭遇为好。”[3] 2.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观点 2.1基本立场

行为主义学派的简介

课程名称:学习理论;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 专业:教育技术学年级:2010级日期:2011-3-22 姓名:程宏达 《行为主义学派的简介》 行为主义理论的提出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是20世纪初崛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现在行为主义学派不像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样一统天下,但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影响依然是十分重大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 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

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

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

行为主义行政学论文

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取向 行为主义行政学有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诠释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些西方学者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他们认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主流社会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基本的行为主义行政学学术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方法极不严谨,研究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定性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状况的对策思考,尤其强调要注意区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批判行为主义学性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行为主义行政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地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尽管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非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也在不断地彰显其研究的魅力。无论是西蒙与沃尔多之间关于逻辑实证主义与文化哲学之间的争论,还是围绕着亚当斯和巴尔佛的《揭开行政中的罪恶》而展开的批判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或是哈默与古德塞尔就官僚制度而展开的关于诠

释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都反映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基本取向上的严重分歧与冲突。一些西方学者试图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从而对公共行政的研究现状得出“应用性的、非理论性的和非积累性的”结论。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1西方行为主义行政学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1.1行为主义行政学的三种研究取向美国学者杰伊·D·怀特认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1)行为主义学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自然科学和主流社会科学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它的逻辑一般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其遵循演绎-法则模式和归纳-概率模式。解释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与预测,它试图建构能够解释和预测自然和社会事件的理论,其最终目的就是控制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是与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脉相承的。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理念最早是威尔逊在1887年的《行政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威尔逊呼吁建立一门公共行政科学,明确希望在政府改革中采用科学的方法。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技术性问题。

早期行为主义主要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根据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是霍尔特(E.B.Holt)、拉施里·亨特(W.S.Hunter)和魏斯(A.P.Weiss);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斯金纳(B.F.Skinner)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A. Bandura)为代表。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CCR),他把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引起狗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 为非条件反射( unconditioned reflex,UCR)。心理学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了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包括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感疗法、泛滥疗法、爆炸疗法等。该理论指出,通过一定的训练去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就能在大脑中重新建立良性的条件反射,以获得调控心理及生理活动的习惯和方法。 2.行为学习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只能应用客观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只 有行为才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他主张心理学采用“黑箱 作业”的方法,忽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 华生提出的行为学习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后天习得性,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即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张大均郭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行为主义行政学

作为行政科学的公共行政学行为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说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全盘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但后者深刻地影响着前者的思维模式。1930 年代中期,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状况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质量有问题,因为它受到了被他们认为是伪科学方法的泰勒主义、人际关系运动和“行政原则”的束缚。当时的芝加哥大学开始有学者转而求助于逻辑实证主义,以期将政治学和行政学解救出来,这样就兴起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虽然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后来有很多的变种,但大体说来,其共同的思维取向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治科学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比如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模式)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在经过检验的理论指导下提供系统的分析,以代替描述性的研究;二是政治科学应当把自己限制在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上;制度的作用仅仅是由于制度中的行为而被视为可以分析的;三是资料应该尽可能地数量化;四是政治科学不应该进行“纯粹的研究”,而应该为解决既定的政治问题和实现革新的计划而开展应用研究;五是政治科学对于民主、平等、自由等等价值的正确与否无法予以科学的证明,因此,它应该对价值持保留态度;六是政治科学必须是跨学科的。一般认为,行为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政治学说或政治哲学,而只是政治学研究中所强调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行为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美国政治学界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关于政治学科学化的争论。现代政治学是为维护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应运而生的,但是这样的制度在20 世纪上半叶却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加上1920-1930 年代美国国内陷入经济大萧条中,这些都形成了对政治学的重大打击,同时也对政治学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现实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学能有何作为?该有何作为?以梅里亚姆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当问题出现以后,如果现有的政治学不能像经济学和社会学那样,设计出一套解决政治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案,那么政治学就必须加以重大革新。描述转向政治过程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精准而普适的政治理论,最终形成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二战”后,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者主张将逻辑实证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在行为主义

三大行为主义的比较

三大行为主义的比较 心理131 梁志豪学号:1308300007 摘要: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美国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区别于先前心理学派的根本特点是:它排斥意识,主张将行为视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按照行为主义的发展顺序,可以将其划分为早期行为主义(即经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即操作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即社会认知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2 早期行为主义主张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主张环境决定论和外周论。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的观点解释中介变量。新的行为主义则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看成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关键词: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外周论中介变量操作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后半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大量普及,许多农村人进入城市,国家需要对这些人进行训练以使他们学会新的生活技能,正是由于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促使心理学家从对意志的研究转向对适应性行为的研究,行为主义适时而生。同时,行为主义也是美国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这个运动试图撤换政治机构的老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人才进行治理。综合说来,行为主义就是美国在20世纪初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政治改良的一种要求和反映。 2.哲学背景:虽然早期的行为主义拒绝以任何哲学作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实际上,它是以机械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作为想、哲学基础的。 3.自然科学背景:俄国的谢切诺夫、巴普洛夫和别赫切洛夫的生理学研究为行为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4.心理学背景:虽然受到社会、哲学和科学的影响,但是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才是行为主义产生的内部因素。早期行为主义受到机能主义和动物心理学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 1.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省法。 2.心理学的目标:“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3”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更倾向于后者,他认为,科学的进步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对于心理学,有必要借助精密的仪器来精确的研究行为。 2.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另一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发射的方法。华生认为对于聋哑人、婴儿等特殊的被试,条件反射法可以有独到的用处。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口头报告法的效果。是一种客观方法。 3.口头报告法:正常人拥有一种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但是人们认为这是早期行为主义把内省法赶出去又从后面迎回来的一种做法。然而华生认为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身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1 《方心理学的历史与系(第二版)》叶浩生著,P189 2 百度百科条目“行为主义“ 3 转引自张述祖等审校《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P152.

行为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它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它主张把学习分成小过程,把强化作为学习重要环节。它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论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尝试与错误强化巩固 学习理论是揭示人类学习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一种现代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此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它是一种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它对我们全面认识学习过程和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课堂教学也离不开行为主义教学。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即强调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学习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不断地刺激反应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所以教师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选好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具、书籍,这样才能把学生教好。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是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技能以及获得的思想观点和形成好的行为都是教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所有的内容,又由于教材的安排有连贯性的特点,因此学好一门课程就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这正符合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观点:任何一门课程的整个过程必须分成很多小步骤,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习理论/心理学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习的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 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 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1.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教学设计运动是以行为主义为先导的。早在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 Pressey)就提出了利用机器进行教学的想法,他还在1924年自行设计了一台自动教学机器。运用这台教学机器,可以向学生提供多重选择题形式的练习材料,并能跟踪学生的应答。可惜受当时 科学条件的限制,加之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指导,这台教学机器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因 而也就没有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这台机器的诞生却表明了机器辅助教学的思想已经开 始萌芽。 作为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 Skinner) 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 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 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的行为。 按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让一个中性刺激伴随着另一个已知会产生某一反应的刺激连续 重复呈现,直至单凭那个中性刺激就能诱发这种反应,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就形成了。也就是说,新刺激替代了原刺激,例如,在著名的巴普洛夫实验中,铃声替代了肉丸引起狗 流口水。刺激替代现象在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课堂讲课时,当教师转向黑板时,学生 就会拿起笔来准备作笔记,虽然“转身”动作本身并非引起“做笔记”这一反应的原始刺激。然而,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下建立的联结属随意性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人类学习没 有多大帮助,反而往往造成误会。 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是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他把机体 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为了促 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 体力图避开的刺激。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这一 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 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 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 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当一个刺激被重复呈现,且都能引起适当的反应时,则称该反应是受刺激控制的。建立 刺激控制取决于二个条件:(1)积极练习,多次练习作正确反应;(2)跟随强化,练习后 紧接着给反应以强化。刺激控制可以在四个技能习得水平上建立: ?辨别:学习从若干并列刺激中确定一特定刺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