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下册课件《水龙吟》

高二语文下册课件《水龙吟》

高二语文下册课件:《水龙吟》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

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好,xx同学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学生答: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的南宋词人。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好,请坐。xx同学讲的很好。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辛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下面我来补充一下,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个作家的主要

经历对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有很大帮助。我们来看。

(屏幕上显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叛徒张安国。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这些同学们都不需要记在笔记上,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

(三)词文赏析

(展示课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

首先,我们来一起朗读一遍。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词人的感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始。。。)

。。。。。。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很有气势。基本上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分析这首词。

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展示课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接下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

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学你来讲一下。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

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刀,表示能凭借宝刀从事征战,杀敌立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有豪情壮志的少年。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

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展示课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

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二十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

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

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

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

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

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

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

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

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高二语文下册课件《水龙吟》

高二语文下册课件:《水龙吟》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

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好,xx同学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学生答: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的南宋词人。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好,请坐。xx同学讲的很好。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辛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下面我来补充一下,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个作家的主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微 课 说 课 稿 高二语文郭莎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 高二语文郭莎 一、说教材 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且在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用典手法,分析对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形象 2、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辛弃疾名弃疾,就是丢弃疾病的意思,但从之前我们学过的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后以文业,那么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有的是一块心病,那么他的心病是什么?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来了解一下。

(二)、解题 1、作家及创作背景 (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幻灯片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①播放朗读视频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③指名学生朗读④全体学生齐读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把握形象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幻灯片展示)同桌讨论后,教师提问并确定答案; ①、在上片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 明确: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 ②、“楚天、江水、远山”这几个词描写出了什么?“游子”又有什么动作?他的心情可以用诗词中的那几个字表现出来? 明确:描写出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游子”拍栏杆,他的心情可以通过“献愁供恨”、“无人会”表现出来。 ③、从上片中我们看到了怎样一个词人? 明确:在清秋之中,于傍晚登楼远眺祖国壮美河山,却满腹忧愁无人理解的词人形象。 (3)小组合作探究 齐读诗词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背景链接:写这首词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些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幻灯片展示) 作者登上赏心亭,除了看到这些令人伤心的景物之外,还想到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大家在词的下片找一找,一共提到了几个人?(四个张翰. 刘备.许汜.

《水龙吟》教案

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不浓,知之甚少。学习本课时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 1、历史知识的积累不够,尤其是对辛词中的典故用意了解不多,因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2、不能把握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很难准确揣摩词作中诗人所表达出来的丰富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知能力欠佳,很难做到以作者的身份步入学习轨道。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加强“读”和“思”应该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突破口。“读”,要方法灵活,要读出趣味,要读出感情,这样才有效果。“思”要精心设计题目,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掌握具体的学习内容。 教材分析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精华。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是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竞争的压力、浮躁的心态,仍需要古典诗词的抚慰,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因此,根据人教版新教材的编辑意图,教学本课的任务应该定位在三个方面: 整体感知:感知词作的写作背景、内容、主旨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审美鉴赏:主要包括词作的豪壮情调,词中用典的理解,词的艺术特色,以及词中的名句。

能力迁移:熟练掌握诵读要领,结合作者经历和作品内容对作者的人生态度进行探究,搜集辛弃疾的有关诗词名句进行品味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情感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和用典的表现手法。

第6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本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作《雨霖铃》和苏轼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的学习不仅为学习《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更是为学生在学习完李清照的婉约词作后,能在互相对比中,进一步领悟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做铺垫。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模仿北京学习工作坊的模式,让学生吟咏诗词,写出自己想从这首词中学习什么,认为的疑难点是什么等,根据学生学习意愿,分组探讨完成学习目标。以此为主导,将课堂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全班分享。然后,适当拓展,加深对辛弃疾爱国情的理解。 教师主要对学生做适时的引导启发,及时点播,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好想象,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透过字句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一以来对一些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此时期的学生以具备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 1、诵读全词,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2、感受用典在诗词中的妙用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 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初步品味诗词情感。 2、研习典故,深刻理解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使用典故表达情感的的的手法。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讨论探究、研习典故,体会情感等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点复习 【原文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于孝宗干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字词: ⑴建康:今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唐·韩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翻译及赏析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翻译及赏析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翻译及赏析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运用景事反观手法,写功名未就,感到空悲而又极力排遣与安慰的心态。下片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回忆起京城令作者陶醉的生活,感叹贬居黄州后的无奈心境。全词以景托情,正反观照,将自己此时此地对人生、对现实怀有虚无感和伤叹感很好表达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前言】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运用景事反观手法,写功名未就,感到空悲而又极力排遣与安慰的心态。下片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回忆起京城令作者陶醉的生活,感叹贬居黄州后的无奈心境。全词以景托情,正反观照,将自己此时此地对人生、对现实怀有虚无感和伤叹感很好表达出来。 【注释】 ⑴哄:一阵喧闹。 ⑵永昼:白天。端居:谓平常居处,安居。 ⑶丝莼(chún):湖水植物,可作菜。 ⑷珠粳:贵重粳米。 ⑸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⑹惯:习惯于。瑶池:西方仙境。

⑺羽觞(shāng):酒器,酒盏。用形似羽(鸟)、觞(兽)作,故名。沈:即“沉”。 ⑻青鸾(luán):女子,这里指歌妓舞女。 ⑼铢(zhū)衣:轻衣。古代二十四铢为两,这里极言衣轻。摇曳:飘荡。 ⑽壶中天地:仙境之一。 ⑾飘堕:飘落。 ⑿步虚声:道士唱经礼赞声。露寒风细:喻指贫寒生活。 ⒀银蟾:传说中的月亮。 【翻译】 亭前小沟东临长江,柳岸苇堤一望无际,安静的村庄只有卖鱼卖柴的人在早上作生意时才喧闹一阵子。整天安居无事,光阴白白度过,什么事也未作成。不过,莼菜、白藕、珍米、锦鲤等食物,年复一年地离开不了。 想和旧友痛饮如浮丘在瑶池般的生活,歌妓舞女穿着仙女般飘柔的衣,轻歌曼舞于仙境。飘落到了人间,再也听不到道士诵经之声,只好过着风露交加的生活。我抱着一张白色的琴,独自一人面对月宫弹奏;否则,对君思念之情是难以寄托的。 【赏析】 这首《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正月。词中所写地势、景色、处境与情怀等所体现的词意与《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的类同,很可能是寄赠闾丘孝终太守的。 上片,运用景事反观手法,写功名未就,感到空悲而又极力排遣与安慰的心态。开头五句,写了临皋烟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它们叠印成了“连云际”的“潇洒”而喧闹的渔樵之乡的风景图,很有特色。面对如此美丽的江滨风光,东坡竟产生了与常人不同的人生感叹:“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然而,东坡毕竟是东坡,迅即调整心态,从“丝莼”、“玉藕”、“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 下片,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回忆起京城令作者陶醉的生活,感

苏轼《水龙吟》赏析

苏轼《水龙吟》赏析(总10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苏轼《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一: 这首咏物词,以物拟人,写得缠绵悱恻,构思精妙,笔力卓绝。这是苏词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词中细腻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情状,也借杨花自花自落的寂寞传递出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 赏析二: 苏轼之词以豪放为风格,然而苏词也有不少细腻婉约之作,本词便是一篇极为情致细腻的惜花词章。本篇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上片惜杨花之飘坠,下片抒发哀悼杨花委尘之悲恨,表现了思妇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物与神的境界,词中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为咏物妙作。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起笔便不同凡响,用语精妙。“‘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咏他花”。“抛家傍路”三句转入拟人手法:“无情有思”引出下面几句的内容。“萦损柔

肠”三句写“思”的状态,描写杨花轻盈臃仲似美人之眼欲睁又闭,想象奇妙无比,神采飞动。“梦随风万里”三句写“思”的内容,是万里寻夫。刚停而又被莺呼起。写尽杨花轻盈飘动而无定所的神韵。下片则愈出愈奇。先以落红隐衬杨花,说“不恨”只是由笔传情,实则“有恨”。“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所看到的是“一池萍碎”。词人认为这碎萍便是杨花化成,悖理而有情,更能显出对杨花的一往情深。接下去再深描一笔,点出杨花的归宿。那些漫天飞舞的杨花都在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二成变成了尘土,一成变成绿萍。杨花已尽,春色已尽。煞拍再画龙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此词遗取神,空灵婉转、精妙绝伦,压倒古今,为咏物词的极品。 赏析三: 这首词,一般以为作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其时,作者与章质夫同仕汴京。 题为“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次韵是要受到很多限制的,不但要用原作的韵,而且次序也不能变。这就比和韵更难。弄得不好,往往以辞害意。所以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不多作。东坡这一次韵之作,一般以为比原作更好。这就不能不说与作者的才学有关了。 词一起,便把描写对象放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非常高明的。“似花还似非花”,可说是形象地概括了这类咏物词的艺术规律。似花在形,似非花在神。很好地处理形与神的关系,这就是咏物词在

苏轼《水龙吟》》五首

苏轼《水龙吟》》五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有关苏轼的诗词有很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苏轼《水龙吟》四首,希望你喜欢! 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宋] 苏轼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暗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宋] 苏轼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馀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 [宋] 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

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寒露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 [宋] 苏轼 露寒烟冷兼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是由朱敦儒所创作的,整首词是南渡时期词人个人情感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不同于“神仙风致”的志士形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宋代: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译文 放舟于江面上,千里波涛,云水茫茫,经过吴山只是稍微的浏览了一下景色。云层密密聚集在水府附近,江涛汹涌追随着巫山神女奔走。众水汇成大江滔滔东注人海。匆匆奔波向南的北方游子,满怀壮志却偏感报国到无门,随着年华流逝忽然觉得要走到垂暮之年。想起伊阙和嵩山的隐居生活,跟巢父、许由一样的林下故友,那时的生活竟如同南柯一梦,很快消失转眼之间已成过去。 回望中原金兵还未彻底扫除,试问人间抗敌的英雄在何处?空怀有报效国家的奇谋良策,可怜无人赏识不被重用,白羽箭早已堆积满了灰尘。想当年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截江面,晋军烧断铁索,战船长驱东下,攻破金陵,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心情无比悲苦。如今我只能独自愁敲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父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止不住心中万分的悲伤。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凌渡去:乘风破浪而去。凌,渡,逾越。 略为:稍微,形容时间短暂。吴山:泛指江南之山。留顾:停留瞻望。 水府:星官名。谓天将下雨。 神女:指传说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 九江:诸水汇流而成的大江。九,极言其多。长江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故曰九江。 北客:北方南来之人,作者自称,因其家在洛阳,故曰北客。翩然:指舟行迅疾如飞。 伊嵩:伊水与嵩山,均在河南境内。 巢由:巢父、许由,都是古代的隐士。 遽(jù):就。如许:如此。 妖氛:凶气,指金兵。 白羽:白羽扇,古代儒将常挥白羽扇,指挥作战。 桂棹(zhào):船桨的美称,此代指船。 梁父:即《梁父吟》,一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今存古辞,传为诸葛亮所作。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赏析 这首词是建炎年间,作者避难江南,舟行长江时所写。上片从船上所见,引出对承平时期即“靖康之难”以前隐居生活的回忆,暗寓时移世变、身世飘零之感。下片直陈时事,痛心“妖氛未扫”,敌寇猖獗,英雄无觅,报国无路,只能“愁敲桂掉,悲吟梁父”,泪洒江天。全篇即景抒情,间以叙事和义论,声情悲苦,忧时伤乱,表达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写去国离乡之感。词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千里波涛,云水茫茫,词人放舟于江面上。但美丽的江南山水只赢得词人“略为留顾”,这暗示了曾迷恋山水的词人此时已无心陶醉于这烟云环绕的吴越山水。放船长江,顺流东下时,除了略顾江苏南部诸山之外,就只看到滚滚江水和片片白云了。三、四两句“云屯水府,涛随神女”和“涛屯水府,云随神女”一样,是互文合指,形容长江之

辛弃疾《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赏析及译文

辛弃疾《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赏析及译文 《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全词借泉抒怀,寓情于泉,结构紧凑,表达了作者清高自守,绝不与恶浊社会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 宋代:辛弃疾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 《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译文 动听啊,你淙淙的流水声像玉佩碰击般清脆;明净啊,你宝镜般的水面可以明鉴秋毫。你别离开这儿,别让混浊油腻的脏水把你污染了;也别让蓬蒿一类的杂草把你窒息了。与其给吃人的虎豹用你解渴,倒不如留给只吃野果的猿猴为好。当你终于变得壮大,汇入浩渺无际的江海,在那里,船只像小小的芥子,随便就可以弄翻,我希望你到时不要推波助澜,残害生灵。 道路艰险啊,山岭高峻,我独自一人麻木地生活多么无聊!到了冬春酿酒的季节,你可别忘了回来,帮助我酿制松醪酒啊!另外软滑可口的香茶我也很喜欢,因此还要请你常常为我煮上一壶“团龙”和“片凤”才好。颜回这位乐道安贫的古人已经永远逝去了,多可叹啊!让我也像他那样,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吧! 《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注释 些语:是《楚辞》的一种句式或体裁。“些“音suò(所的去声),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语气助词。

瓢泉:位于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据《铅山县志》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亭可鉴。” 酹:指饮尽杯中酒。 琼瑶:美玉。 兮:语助词,相当于“啊”。 流昏涨腻:杜牧《阿房宫赋》有“渭流涨腻,弃脂粉也”。此谓同流合污也。 甘人:《招魂》有“此皆甘人”句,注谓:“言此物食人以为甘美。” 猱(náo):长臂猿。 覆舟如芥:《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作者于此是用其词而变其意。 块:麻木呆滞的样子。《汉书·杨王孙传》:“块然独处。” 槽、盎(àng):酿酒的器皿。松醪:《酒史》谓苏轼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膏酿酒,作《中山松醪赋》。 (按:此数句是指以水酿酒。) 团龙、片凤:均茶名,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 云膏:形容茶之软滑温氤。 乐箪(dān)瓢:《论语·雍也》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盛饭之圆竹筒。 《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1186年),辛弃疾卜居铅山,在期思村发现一眼泉水,因其形状如瓢,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的职务后,便来这里“新葺茅檐”。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又移居退隐。这首词大致是闲居瓢泉时期写的。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 课)共3篇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1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一、背景介绍 《水龙吟》是唐代诗人杨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以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传说“·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主题,描绘了主人公龙生和龟卜的爱情故事。本文将对《水龙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体裁特点 《水龙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共计四十四回,每回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写成。整篇诗自成一体,各回互相联系,情节绵延起伏,层次分明,结构稳健,语言优美,富含抒情色彩。 三、人物形象 1、主人公——龙生:诗中的主人公龙生是一位神龙,因为违背龙族规则,深爱着凡人女子龟卜而倍受天庭诸神的审讯和惩罚。龙生的形象被赋予了神秘和深沉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2、女主角——龟卜:诗中的女主角龟卜是一位平民女子,出 身低微,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爱情信仰。龟卜的形象十分真实可感,通过她的形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灵魂追求。 3、其他人物:除了龙生和龟卜,诗中还描绘了天庭众神、龙 族长老、人间凡俗等众多角色。这些角色或在正面或在反面,或顺从或叛逆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各种力量、阶层、人性和价值观念。 四、语言风格 1、抒情色彩浓郁:《水龙吟》融合了传统文学史诗的雄浑和 抒情,语言处处洋溢着深情和追求。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具有深切的感触,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感召。 2、形象生动感人:《水龙吟》的语言形象深刻而生动,以动 静相生、典故充实、意蕴丰富、神韵悠然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作者以真实的人物立意,深入观察细致描写,塑造出形象丰满、情感细致的形象艺术。 五、思想内涵 1、人性探索:《水龙吟》通过龙生和龟卜这一纯爱情节,揭 示了人类在追求真、善、美时所需要去克服的各种困难和艰辛。这种探索性的思考和反思,让诗歌具有了时代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译文及赏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宋代: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译文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 南剑:即南剑州,宋代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待:打算,想要。

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惨:狠毒。 束:夹峙。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卸:解落,卸下。 缆:系船用的绳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而剑和山,正好融和着作者的人在内。上片一开头,就象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

高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原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清秋时节,辽阔南天,万里无云,江水流向天边,秋天无边无际。放眼远山,恰似妆扮的美女螺髻,斜插玉簪,如此美景,引愁情恨意。西下夕阳映照搂头,离群孤雁悲声切切,流落江南的游子倍感孤寂。仔细端详腰间利剑,一遍遍击拍栏杆,无人领会登临的心迹。 休说鲈鱼美味,满眼秋风,不知张季鹰是否归田,其官已弃? 许汜购房置田,见了志向远大的刘备,应感羞怯。 可惜时光流逝,家国风雨飘摇,如恒温所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何人请来披红戴绿的歌女,为英雄擦拭失意的眼泪,不哭泣!

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人教版高中语文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水龙吟》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水龙吟》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本文拟以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实证材料,以系统论为宏观控制方法,用层次分析法作微观切割,据此还原出文本各个层面的原始内涵。 先看物态层。文本如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曲《水龙吟》的声情是一支清沏嘹亮的笛曲。 上片陈列了九种物象: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楼头、断鸿声、游子、吴钩、栏杆。其中有大景,有小景;有静景,有动景;有远视,有近观;极写登临之景。九种铺陈之物象,本无联络,但作者把心境的愁、愤物象化,移情及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万物皆被激活,显示出无比巨大的内聚力,从而生成浑然一体的九种物象。然后,歇拍又稍点文学角色之处境,之感慨,至此,所见、所闻、所感已基本描写叙述完毕。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张季鹰归隐事、许汜求田问舍刘备反对事、桓温北伐见柳垂涕事。典故曾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物,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个视角看,如果我们把进入文本的客观存在物叫做“象”,

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三个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烙印的典故称之为意象。关于辛弃疾词中用典的问题,前人、今人多有微词。有人认为是逞才,有人认为是掉书袋,有人认为因此造成了文本的艰涩。其实不然。用典最迟应出现在先秦的“称诗”风尚中,另外,文学的语言应该是文学的,而不应该仅仅是生活的,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延续性,延续的内涵包蕴着承接和创新。而且用典还能使文本具有一种含蓄美。所以,正如《莲子居词话》所言:“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三典连用,应是一种胆识,一种才学,一种气势。三典中又灌注了“江南游子”的怀抱、失意,于是结句悲怆而作天问式的泪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再看形象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为全词奠定了悲剧的情感基调。唐宋词涉及“清秋”,常传达伤情离绪。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莫不如此,“水随天去秋无际”言秋水浩渺,文学角色的运数何尝不然? 上片勾勒出一个恢弘阔大的环境,大环境必需负大力者。下片的文学角色在国运衰微之时,不屑张季鹰归隐、许汜求田问舍,而以刘备、桓温自况,试图力挽狂澜,重振国威,于是,一个卓然独立、傲啸古今的英雄耸然凸现。然而,英雄的至大至刚之正气,凌云般的大抱负,却“无人会”。江山依旧,年华已逝,宝刀空老,英雄落泪。 文本塑造的文学角色是一个政治上失败的英雄。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言:“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词,是诗人辛弃疾所作。辛弃疾借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想要中原国土的决心,但是在那个年代,注定诗人辛弃疾的抱负没办法实现。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袖,揾英雄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 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

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 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译文】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水龙吟》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水龙吟》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 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 (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 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 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 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训练军队,奖励耕战, 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增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 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 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实行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多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 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准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