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水龙吟》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水龙吟》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水龙吟》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

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

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

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

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

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

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

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

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

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遍。??????

师:很有气势,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明确: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接下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

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

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学你来讲一下。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明确:借典故抒情。

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历****的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下片十一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

1、“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

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

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包括我们学到的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表现追慕英雄自己的壮志难酬。

用典的作用: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

高二语文下册课件《水龙吟》

高二语文下册课件:《水龙吟》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

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好,xx同学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学生答: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的南宋词人。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好,请坐。xx同学讲的很好。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辛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下面我来补充一下,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个作家的主要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水龙吟》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水龙吟》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 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 (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 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 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 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训练军队,奖励耕战, 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增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 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 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实行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多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 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准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 课)共3篇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1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一、背景介绍 《水龙吟》是唐代诗人杨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以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传说“·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主题,描绘了主人公龙生和龟卜的爱情故事。本文将对《水龙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体裁特点 《水龙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共计四十四回,每回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写成。整篇诗自成一体,各回互相联系,情节绵延起伏,层次分明,结构稳健,语言优美,富含抒情色彩。 三、人物形象 1、主人公——龙生:诗中的主人公龙生是一位神龙,因为违背龙族规则,深爱着凡人女子龟卜而倍受天庭诸神的审讯和惩罚。龙生的形象被赋予了神秘和深沉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2、女主角——龟卜:诗中的女主角龟卜是一位平民女子,出 身低微,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爱情信仰。龟卜的形象十分真实可感,通过她的形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灵魂追求。 3、其他人物:除了龙生和龟卜,诗中还描绘了天庭众神、龙 族长老、人间凡俗等众多角色。这些角色或在正面或在反面,或顺从或叛逆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各种力量、阶层、人性和价值观念。 四、语言风格 1、抒情色彩浓郁:《水龙吟》融合了传统文学史诗的雄浑和 抒情,语言处处洋溢着深情和追求。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具有深切的感触,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感召。 2、形象生动感人:《水龙吟》的语言形象深刻而生动,以动 静相生、典故充实、意蕴丰富、神韵悠然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作者以真实的人物立意,深入观察细致描写,塑造出形象丰满、情感细致的形象艺术。 五、思想内涵 1、人性探索:《水龙吟》通过龙生和龟卜这一纯爱情节,揭 示了人类在追求真、善、美时所需要去克服的各种困难和艰辛。这种探索性的思考和反思,让诗歌具有了时代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水龙吟高中语文说课稿

水龙吟高中语文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学难点: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运用各种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词,采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 五、说教学过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导入:通过音画材料先勾勒时代背景,渲染情境,让学生在读作品前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概的强烈的形象的感受,为学习新课铺垫、蓄势。这是教学诗歌常用的方法。 2、设计自读的教学环节。自读,即自主阅读,自主选择阅读方法。可以出声地朗读,也可以静静地默读,可以圈点,更可以批注。让学生根据个人读诗的喜好方法放开手脚去读。 (1)解题:本词的词题“登建康赏心亭”告知我们这首词是抒写登高所见所感的作品,“建康”告诉我们词人登高的特定地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水龙吟》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本文拟以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实证材料,以系统论为宏观控制方法,用层次分析法作微观切割,据此还原出文本各个层面的原始内涵。 先看物态层。文本如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曲《水龙吟》的声情是一支清沏嘹亮的笛曲。 上片陈列了九种物象: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楼头、断鸿声、游子、吴钩、栏杆。其中有大景,有小景;有静景,有动景;有远视,有近观;极写登临之景。九种铺陈之物象,本无联络,但作者把心境的愁、愤物象化,移情及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万物皆被激活,显示出无比巨大的内聚力,从而生成浑然一体的九种物象。然后,歇拍又稍点文学角色之处境,之感慨,至此,所见、所闻、所感已基本描写叙述完毕。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张季鹰归隐事、许汜求田问舍刘备反对事、桓温北伐见柳垂涕事。典故曾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物,从意识与物质

的关系这个视角看,如果我们把进入文本的客观存在物叫做“象”,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三个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烙印的典故称之为意象。关于辛弃疾词中用典的问题,前人、今人多有微词。有人认为是逞才,有人认为是掉书袋,有人认为因此造成了文本的艰涩。其实不然。用典最迟应出现在先秦的“称诗”风尚中,另外,文学的语言应该是文学的,而不应该仅仅是生活的,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延续性,延续的内涵包蕴着承接和创新。而且用典还能使文本具有一种含蓄美。所以,正如《莲子居词话》所言:“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三典连用,应是一种胆识,一种才学,一种气势。三典中又灌注了“江南游子”的怀抱、失意,于是结句悲怆而作天问式的泪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再看形象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为全词奠定了悲剧的情感基调。唐宋词涉及“清秋”,常传达伤情离绪。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莫不如此,“水随天去秋无际”言秋水浩渺,文学角色的运数何尝不然? 上片勾勒出一个恢弘阔大的环境,大环境必需负大力者。下片的文学角色在国运衰微之时,不屑张季鹰归隐、许汜求田问舍,而以刘备、桓温自况,试图力挽狂澜,重振国威,于是,一个卓然独立、傲啸古今的英雄耸然凸现。然而,英雄的至大至刚之正气,凌云般的大抱负,却“无人会”。江山依旧,年华已逝,宝刀空老,英雄落泪。 文本塑造的文学角色是一个政治上失败的英雄。谢枋得《祭辛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水龙吟》教学课件

《水龙吟》 教课目标: 1、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怀和用典抒怀,研究作者的感情,认识辛弃疾其人,品尝作品的意蕴。 2、朗读感悟辛词的豪放风格,经过比较思虑感觉辛词“以文为词”的风格特色。 教课方法:朗读法、解说法、谈论法。 教课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要认识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词作家,他“出身行伍,以武举事,以文起业。”我们 学习过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疆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结君王天下事,博得生前身后名。可怜鹤发生。”勇敢作战的军事 才能,报国雪恨的壮心壮志,英豪无用的失落悲伤,这就是辛弃疾。那么今日,我们就走近《水龙吟》, 与作者同登赏心亭,同感英豪情。 二、赏析品尝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水龙吟》,题目是《登建康赏心亭》,建康是指古都南京,“赏心”者,指的是 情意欢欣,娱心悦志。可以赏心之处,应当是风景秀美之处。据《景定建康志》记录,“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赏析之胜。”这天,身为江东抚慰司参议官的辛弃疾单唯一人拾级登亭,那么 他是不是来赏心的呢? 词中有一句:“无人会,登临意。”没人可以领会我登楼临远的情意。诗人终归有何情意?在词的上 阕中,词人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我们知道诗词鉴赏中,表达技巧主要有两种,描述和抒怀。好,请一位 同学朗读,其余同学仔细边听边思虑。 (一)借景抒怀 1、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借什么景?)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景,长江水随天流去秋景一望无际,天 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景。境地壮阔,气概雄浑。 第1页

高中语文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龙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了解词作的大意。 2.品读文本,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词人的情感。 学习方法:研读品味 合作交流 探究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 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 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 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 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 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 故宅闲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 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 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 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 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 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 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1.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 (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 ) 揾. 英雄泪( ) 2.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水龙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夕》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高宗赵构,徽宗第九子,钦宗弟,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1127,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